【独家】浅析经典作品《孔子》

合集下载

影片《孔子》观后感1000字

影片《孔子》观后感1000字

影片《孔子》观后感1000字影片《孔子》观后感1000字一、影片结构与情节影片《孔子》以春秋时期的鲁国为背景,讲述了孔子从年轻时的奋斗到成为一代贤者的经历。

孔子自幼聪明且好学,但家境不佳,曾经历过流浪和挫折,但凭着不屈的精神和卓越的才智,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

影片中,孔子带领弟子讨论礼义道德,与君王进行政治斗争,在不断地实践和磨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和一系列思想准则,成为后世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代表。

二、对影片的理解、感受与评价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传记片,《孔子》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

影片中,孔子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实践道义、弘扬民智,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和文化传统。

同时,影片也通过孔子一生中的许多生动场景,让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在影片的镜头与音乐上,设色精彩,画面细腻,场景细致,为影片营造了恬静、庄重的氛围。

电影开篇,背景巨大的成语书法、肃穆的古琴以及两位学子争辩的场景,彰显出古代中国的“学究精神”。

孔子学贯中西,既擅长其他国家的经典,也大量创造了原创思想以及与当时社会风俗相关的修身之道。

不仅让人感受到一个真正有思想和行动力的人理解“仁”的深刻内涵,并将之付诸现实中,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三、引用元素影片《孔子》中有许多经典场景,其中之一是孔子与弟子谈论“仁”的场景。

这个场景的语言特别简洁而精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引用这个句子时,最后还加入了对“仁”的解释:“得仁者多助,失仁者寡助”,表达了孔子对仁义道德的坚定信念。

此外,在电影中,还有一首名为《离骚》的古曲,引出的是孔子的真情流露和至深至远的卓越智慧。

它是闻名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著名作品之一。

而这首曲子也通常作为背景音乐在被许多伟大作品中引用。

四、学习与启发通过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感受到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重要意义。

【独家】浅析经典作品《孔子》

【独家】浅析经典作品《孔子》

浅析经典作品《孔子》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国际的“孔子热”和“国学热”,以孔子为主题的各种艺术表现形态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动画片《孔子》、电影《孔子》、歌剧《孔子》、舞剧《孔子》、话剧《孔子》等,孔子成为文化产业中一个不断被开发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品牌。

在观众们的期待中,2016年元旦,由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集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登陆央视科教频道,成为全球第一部以纪录片形式展示孔子的影视产品。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国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究竟该如何讲述它的故事,是国内外的纪录片人都非常关注的命题。

纪录片《孔子》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来引导观众认知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的中国,这个人就是孔子。

这是因为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流淌在国人的精神血脉里,造就了中国人生命中最深远、最具人性光辉的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作派。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就谈道:“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思想理论已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已经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那么外国人若想了解中国,就必须要了解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以及他所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而且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早已经跨越时空和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

美国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在他获得194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我们为何而战》第1集《战争序曲》中,就曾引用孔子的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借以论证德日意的法西斯行径。

对国人而言,纪录片《孔子》在全国上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下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也应和了社会转型期焦虑浮躁、迷茫困惑、道德失范、诚信危机等种种乱象下,人们对自我精神家园和文化寻根的内在需求。

《孔子》影片分析

《孔子》影片分析

《孔子》影片分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一部名为《孔子》的影片上映,通过对孔子一生的还原和描绘,向观众展示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这部影片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孔子形象呈现、故事叙述、美学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一、孔子形象呈现影片《孔子》通过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将孔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自然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孔子的谦虚、智慧和风度。

在影片中,孔子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和蔼可亲、耐心倾听和理性思考的一面。

同时,影片还通过描绘孔子与学生的互动,展示了他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心。

二、故事叙述《孔子》影片以孔子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回溯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古代的中国社会,深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处的政治环境。

影片以孔子在政治斗争中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文价值追求的坚持。

同时,影片还以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徒情深为切入点,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展示了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三、美学表达《孔子》影片在美学表达上别具风格,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和音乐配乐,营造出古代中国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影片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精美的画面,将观众带回孔子时代,能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力量和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影片还通过细腻的画面运用和镜头切换,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四、对观众的影响《孔子》影片通过对孔子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希望通过观众对于孔子的认知,引发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诚信等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影片通过向观众展现孔子的思想,引起观众对于自身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提升观众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孔子》影片通过对孔子形象的呈现、故事叙述的展示、美学表达的创新以及对观众的影响,成功地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给观众。

《孔子》影片分析精品资料

《孔子》影片分析精品资料

《孔子》影片分析精品资料孔子影片分析精品资料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电影创作中,也有一部部以孔子为主题的影片呈现了他的生平和思想。

本文将对几部以孔子为题材的电影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手法的运用以及深入挖掘孔子思想的方式。

第一部影片是《孔子二十年》,导演通过回顾孔子年少时的悲惨经历和对仕途的追求,塑造了一个勇于求知、不畏艰难困苦的形象。

影片以孔子面对家族的逼迫和亲友的反对时的坚持不懈为起点,展示了他不惧困境的坚毅意志。

此外,在叙事手法上,导演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回顾孔子经历的苦难来反衬他的成就,使得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成长历程。

此片还较为成功地呈现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关系,凸显他在教育者身份上的智慧和慈爱。

第二部影片是《孔子》,该片以孔子晚年的思想和他与弟子们的真实故事为主线。

导演通过刻画孔子的智者形象以及他与弟子的真挚情感,成功地让观众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呈现上,导演首先展现了孔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通过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互动,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博学多才。

其次,导演通过塑造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情与耐心。

这种情感的渲染,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教育理念。

第三部影片是《孔子问》,该片以孔子提问的方式,深入挖掘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导演通过安排孔子与他的学生和世人的对话,营造出一种深入思考和反思的氛围。

影片尤其注重对于孔子的思想核心——仁道的探讨,将孔子睿智的思考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的结构上,导演采取了对话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将观众引入到孔子思想的世界中。

这样的手法不仅增加了思想性,更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和感受到孔子思想的伟大和智慧。

通过对上述几部以孔子为题材的影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在刻画孔子形象、叙事手法和深入挖掘孔子思想方面都运用了独特的方式。

舞剧孔子鉴赏

舞剧孔子鉴赏

舞剧孔子鉴赏舞剧《孔子》就像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带我们走进孔子的世界,领略他的思想、他的情怀。

舞剧这种艺术形式很奇妙,它就像一个魔法盒,舞者们是魔法师,用肢体语言这个魔法棒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情感。

在《孔子》这部舞剧中,舞台就是一个大画卷,舞者们在上面绘出孔子的一生。

从舞剧刚开始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历史氛围。

舞者们的服饰,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衣服,就像是从古代画卷里走出来的一样。

每一针每一线仿佛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你看那宽袍大袖,舞者舞动起来的时候,就像流动的云彩,飘逸而又灵动。

这服饰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它是在向观众传达一种文化信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春秋时期的风貌。

再说说舞者的动作。

他们的每一个姿势都像是一句无声的诗。

比如表现孔子讲学的场景,舞者们微微弯腰,双手作揖,那种谦逊、温和的态度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不需要说什么,只要站在那里,那种气质就足以让人尊敬。

还有表现孔子周游列国的片段,舞者们步伐坚定有力,就像一艘艘在波涛中航行的船,尽管会遇到重重困难,但依然勇往直前。

这种通过肢体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真的很厉害,就像我们不用说话,别人就能从我们的表情和动作中知道我们是高兴还是难过。

舞剧里的音乐也是一绝。

音乐就像这个舞剧的灵魂伴侣,它跟随着舞者的节奏,时高时低,时缓时急。

当音乐悠扬婉转的时候,就像是孔子在思考人生哲理,那是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

而当音乐变得激昂澎湃的时候,就像是孔子面临困境时内心的挣扎和不屈。

这音乐和舞蹈的配合,就像是两个配合默契的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舞剧里的舞台布景也是一大亮点。

那一个个场景的转换,就像我们在翻阅一本历史书的页码。

从鲁国的宫殿到荒郊野外,从繁华的集市到宁静的山林,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

有时候舞台上会出现一些象征意义的道具,比如说竹简,那在舞者的手中,就像是知识的火炬,传递着孔子的思想。

影片《孔子》观后心得感想

影片《孔子》观后心得感想

影片《孔子》观后心得感想《孔子》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生平以及其对世界影响巨大的伟人形象的影片。

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深深被孔子那卓越的智慧、伟大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所震撼。

以下是我对《孔子》的观后心得感想。

首先,影片非常成功地还原了孔子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场景布置、服装道具和建筑风格,观众得以亲眼目睹孔子生活和教学的情景。

影片中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与诸子百家诸多流派的交锋与融合,以及孔子与弟子们的学问探讨和精神奋斗。

这种历史还原感不仅让观众有机会感受当时的学术氛围和社会气息,更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在此背景下的崛起和影响。

其次,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和人物刻画,深刻地展示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智慧。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崇高道德情操的人。

他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坚持追求真理和实践道德,以自己的言行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儒家典范。

他不仅致力于教育普及和为人民谋福祉,还在政治、礼法、道德等诸多领域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这些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巍峨的高峰,让人们对其敬畏和仰望。

影片中还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师生情谊。

孔子对待弟子们无私奉献,屏弃一切私利,全心全意地为他们传授知识和教育智慧。

这种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和信任关系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孔子办学的基本原则:以“诚”为先,以“诚”取人和立事,使他的教育思想在弟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久久为后世所传述。

影片中还突出了孔子对女性地位的重视。

孔子认为,男女儿童孰先天理无可分辩,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与性别无关。

他鼓励女性接受教育,重视妇女的道德修养和家庭责任。

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思想,也让观众们对孔子的女权意识和平等思想深感钦佩。

最后,影片中的孔子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充满智慧的名言。

这些语录既包含了孔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认知与思考,也像一颗颗明珠一样镶嵌于影片中,使整个影片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思考和启迪。

浅析《孔子》舞剧中蒙太奇手法在音乐、灯光中的运用1

浅析《孔子》舞剧中蒙太奇手法在音乐、灯光中的运用1

浅析《孔子》舞剧中蒙太奇手法在音乐、灯光中的运用摘要舞剧《孔子》是中国歌曲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复归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生态,把古典韵味和时代感相互结合,呈现出舞蹈艺术的不朽魅力。

舞剧《孔子》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全剧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六部分。

其中舞剧中蒙太奇的手法在音乐、灯光中的运用,起到了甚好的艺术效果,对于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渗透其中重要的作用。

蒙太奇最初是电影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创作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的创新,蒙太奇手法逐渐被运用于舞蹈之中,开启了舞蹈艺术创新的先河,蒙太奇手段的运用为舞蹈创作的不同形式的呈现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蒙太奇手法与舞蹈相融合,呈现舞蹈作品中的创作思维、创作观念和创作意识,在舞蹈艺术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在舞蹈的结构、舞段、舞句、舞蹈动作和舞美等方面被广泛运用,赋予了舞蹈以生命力。

本文以舞剧《孔子》中蒙太奇手法在音乐、灯光中的运用为线索展开讨论,彰显蒙太奇手法赋予舞蹈艺术的魅力,推动中国舞剧的发展。

关键词:舞剧《孔子》;音乐蒙太奇;灯光蒙太奇;舞蹈艺术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了解蒙太奇 (4)(一)什么是蒙太奇 (4)(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4)(三)音乐蒙太奇、灯光蒙太奇 (5)1.音乐蒙太奇 (5)2.灯光蒙太奇 (5)二、孔子舞剧中的音乐蒙太奇 (6)(一)舞剧中的顺时空音乐蒙太奇 (6)(二)舞剧中的超时空音乐蒙太奇 (7)(三)舞剧中的交叉时空音乐蒙太奇 (7)三、孔子舞剧中的灯光蒙太奇 (8)(一)蒙太奇手法在灯光上的运用 (8)(二)灯光蒙太奇语言解析 (8)1.叙事蒙太奇 (8)2.表现蒙太奇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舞剧《孔子》以孔子为主人公,展现孔子人生经历和思想体系,这样的舞蹈宏伟巨著对孔子的形象塑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效果。

浅谈歌剧《孔子》中合唱的艺术特性

浅谈歌剧《孔子》中合唱的艺术特性

浅谈歌剧《孔子》中合唱的艺术特性
《孔子》是中国目前最具规模、最具文化内涵的现代歌剧之一,整部作品的音乐效果非常出色,尤其是其中的合唱部分,其艺术特性表现得非常突出。

首先,歌剧《孔子》的合唱旋律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其音乐风格充满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韵味。

例如,在第二幕的“台湾民间场景”中,合唱以三段式的传统古典唱法,充满着浓郁的南音色彩;在第三幕的“大成殿场景”中,合唱旋律婉转悠扬,充满了庄重的宫廷气息。

其次,歌剧《孔子》的合唱在情绪表达上极富感染力。

例如,在第一幕的“太原书院场景”中,合唱以慷慨激昂的音乐表现学子们的斗志昂扬,对治学事业的热情高涨;而在第四幕的“最后的告别”场景中,合唱通过舒缓的琴声和洒脱的歌词,表现出孔子对世人的深情告别,使歌剧情节更具感人的戏剧性。

最后,歌剧《孔子》的合唱在表现人物形象上非常成功,能够深刻地描绘每个角色的个性特征。

例如,在第二幕的“女真场景”中,合唱表现出女真族人的粗犷豪放、热情奔放;在第三幕的“大成殿场景”中,合唱通过庄重的旋律和温润的音色,展现了儒家思想的高雅气质。

总之,歌剧《孔子》的合唱既充满了中国文化精髓,又展现了合唱在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卓越表现力,表现出了高大上、唯美优雅的艺术特性,令人叹为观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经典作品《孔子》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国际的“孔子热”和“国学热”,以孔子为主题的各种艺术表现形态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动画片《孔子》、电影《孔子》、歌剧《孔子》、舞剧《孔子》、话剧《孔子》等,孔子成为文化产业中一个不断被开发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品牌。

在观众们的期待中,2016年元旦,由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集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登陆央视科教频道,成为全球第一部以纪录片形式展示孔子的影视产品。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国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究竟该如何讲述它的故事,是国内外的纪录片人都非常关注的命题。

纪录片《孔子》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来引导观众认知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的中国,这个人就是孔子。

这是因为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流淌在国人的精神血脉里,造就了中国人生命中最深远、最具人性光辉的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作派。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就谈道:“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思想理论已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已经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那么外国人若想了解中国,就必须要了解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以及他所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而且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早已经跨越时空和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

美国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在他获得194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我们为何而战》第1集《战争序曲》中,就曾引用孔子的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借以论证德日意的法西斯行径。

对国人而言,纪录片《孔子》在全国上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下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也应和了社会转型期焦虑浮躁、迷茫困惑、道德失范、诚信危机等种种乱象下,人们对自我精神家园和文化寻根的内在需求。

纪录片作为文化的载体,被公认为国际传播中文化折扣率最低的一种艺术形
式,同时,这一片种因其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性,加之其富于人文性的表达,更适合于对外进行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在中国这一东方古国正在崛起,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诉求日趋强烈的大背景下,这部纪录片的摄制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上世纪20年代,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就坚信纪录片是“表现国家价值的一种无可比拟的工具”,他领导下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致力于向世界上其他国家传递英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

而中国之所以要与英国雄狮公司合作,无疑是为了用西方人的视角和国际化手法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好地面向全球观众进行跨文化传播。

观众们会发现,国际版的纪录片《孔子》在片中采访的专家学者大多是说着纯正英语、金发碧眼的老外,如悉尼大学的王安国教授、清华大学的贝淡宁教授、夏威夷大学的安乐哲教授,他们都是从事中国研究的资深汉学家。

片中来自耶鲁大学历史系的金安平教授虽然有着东方人的面孔,但也说着地道的英语,她作为研究儒家、道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学者,曾出版了在西方史学界引起高度关注的专著《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一书,无疑她对孔子的认识和评价是有着学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的。

这些被采访者在片中以“他者视角”对孔子作出自己带有国际视野的评价和认识,对外国观众来说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也更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除了专家学者的权威之声,片子还多次聚焦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通人,捕捉他们身上深受孔子思想影响的意味深长的若干细节。

如片中跟踪拍摄了在广州打工的建筑工人张艳阳,从广州火车站熙熙攘攘的春运人流开始,记录了他于春节前携妻带子赶回湖南衡阳老家陪母亲过春节的全过程。

张艳阳是无数个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回家过年团圆的中国人的代表,解说词在这里告诉观众:“这种一年一度的春节大团聚,体现着儒家思想里最为重要的内容——孝。

”在距离孔子故里曲阜市一个小时车程的北东野村,朴实憨厚的村长庞德海面对摄像机镜头讲述他对“子不教,父母过”“言必信,行必果”的理解。

不论是村里开设的儒学课堂,还是每天早上广播里播送、孩子们随口诵读的《弟子规》,以及村里妯娌、婆媳、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都让观众感受到在这个普通的小村庄里,孔子所倡导的儒家礼学已经融入到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个即将高考的学生到北京国子监祈求万世师表孔子的保佑,怀着虔敬之心的一大家子人清明时到祖先的坟墓前去祭祖,还有分别来自美国和英国、但自小
以儒家道德准则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孔氏嫡系子孙第77代、79代后裔孔凯蒂和孔垂旭等。

这种通过个体的社会存在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的手法,更易于为外国观众所接受,也是国际纪录片通用的故事化、人物化的叙事方法。

而且片中谈及的“孝”“礼”“恕”等孔子的重要思想理念,其实也是全人类共通的普遍价值,片中人物那些富有人性美的故事可以跨越文化藩篱,较易获得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普遍认同。

此外,快节奏的剪辑、通俗易懂的叙述语言和质朴的影像风格共同对孔子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国际化的呈现。

虽然是一部历史人物纪录片,《孔子》并没有止步于对历史的影像书写,而是把对现实社会的密切观照交融其中,这也更突显了孔子这位历史伟人的现实价值。

全片以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为依托,由“孔子其人”“传说”“哲学”“至圣先师”“传承”“当今”六个单元构成,以司马迁所记载的孔子生平作为一条线索纵贯全片,又以他在《史记》中对孔子的评价来首尾呼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这部纪录片中采用了搬演手法再现孔子的人生经历,但相较其他一些历史题材纪录片来说,再现段落使用得较为克制有度,画面色调深沉,富有沧桑质感,间以与历史讲述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现实片断,巧妙地把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有机而自然地交织穿插在一起。

在不断的时空交错和场景穿越中,不仅超越了单一历史时空的叙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且在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并列与映衬之下,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塑造出了一个鲜活生动、具象可感、有现实温度的孔子。

由于片子把叙事置于全球化和历史性的语境下,又与现实相观照,孔子所代表的思想与文化不是落伍、保守和封闭的代名词,而是与时俱进的活态存在,通过现实影像与历史再现叙事的结合,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和价值取向。

美国著名的纪录片研究学者比尔•尼可尔斯十分强调纪录片与人类现实社会的联系,他认为,“纪录片与现存世界之间关系紧密,而且互相之间影响深刻,它为人们了解大众记忆和社会历史增添了一个崭新的维度”。

历史题材纪录片只有跟现实关联起来,才能使它切中时代脉搏,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镜,这正是纪录片的价值和责任所在。

纪录片《孔子》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人物采访和个体故事讲述外,还收录了北京四海孔子书院的传统儒家教育进课堂,以及京博石化集团以“仁孝”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对全体员工实施“孝工资”并
为员工超过70岁的父母发放“敬老金”等现实段落,这种当代视野使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得到了提升。

作为一部面向国际市场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中也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如片中六个单元的标题均是以中国水墨画般的衬底出现的,当谈到孔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如“礼”“仁”“孝”等概念时,都会以漂亮的行书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而片中随着叙事的推进,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六艺、十三经、记录孔子思想和言行的著作《论语》、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当今高考、汉代画像石、孔府盛大的家祭、清明习俗、中国人的春节等,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无疑表现了浓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借助于纪录片的传播走向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

而中国观众则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寻根、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看到了一种传播和存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乔纳森•利尔(JonathanLear)在评价金安平教授的《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一书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重现这位形塑世上最伟大文明的历史人物是项吸引人的尝试。

”据悉,目前纪录片《孔子》在海外的预售和购片意向已达成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再结合片子的最终呈现效果来看,中英纪录片人合作拍摄《孔子》的尝试结果也是很吸引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