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一些思想的人生感悟

合集下载

《孔子》观后感【多篇】

《孔子》观后感【多篇】

《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1带领我进入国学的视野。

我从书中了解到孔子和他学生的许多故事,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举办的作文比赛,被一个男生排挤。

我没有理睬这位男生,也没有生气,因为我想起了妈妈刚和我一起读过的《孔子学堂》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大概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来不人云亦云;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表扬了我,说我领会了书中的话并能活学活用,能够强大自己的内心,而不会被别人轻易打到。

她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孔子》观后感2看了电影《孔子》后,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时侯人的打扮和现在的人不一样,男人都梳着一个发髻,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

那时侯的字都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碰到水,字会慢慢消失。

而且竹简很重,要用车子来搬运。

比较起来,我们现在写字读书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他在鲁国当官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敌人都非常怕他。

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干。

在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路上,他们受冷受饿,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保护好自己的书。

在回鲁国的路上,地冻天寒、大雪纷飞,装满书的车子突然翻进了冰窟窿,弟-子颜回不顾寒冷,跳进了进去,书被救回来了,颜回却失去了生命。

孔子还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礼。

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战场上被敌人围困的情况下,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和我们现在的差别很大很大,但是要读书还是没有变的。

很爱看。

《孔子》观后感3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孔子》。

电影里的孔子温与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

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录,被誉为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几千年来,这本书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一些人生感悟,并深入解读其背后的深意。

一、人生的目标与追求《论语》中强调了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

例如,在《学而》一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这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的人生感悟也体现在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治理国家和平衡天下。

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在《为政》一篇中,孔子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修养,然后才能带领他人,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而稳定。

三、道德与义务感道德观念在《论语》中被广泛强调。

除了个人修养外,孔子还注重每个人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在《父子》一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表达了对家庭伦理、友情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我们应该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同时遵守道德规范。

四、待人以诚在《论语》中,待人以诚是一种重要的品德。

孔子认为,待人诚实和真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述而》一篇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强调了在人际关系中应以真诚和文雅的态度对待他人。

只有通过真诚和友善的交往,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五、努力不懈的追求《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多次提到了他们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例如,在《述而》一篇中,曾子问孔子如何能够熟知礼乐之道,孔子回答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的感悟和心得

孔子的感悟和心得

孔子的感悟和心得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观察与思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感悟和心得。

以下是关于孔子的感悟和心得的文章,略有删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观察,归纳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

他的一系列思考使他不仅仅成为了一个聪明的思想家,更成为了后世所崇拜和追随的伟大圣人。

首先,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养的核心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强调孝顺、敬老、友善、宽容等道德品质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是相互关注、照顾和尊重的体现,只有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人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其次,孔子的思想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自律。

他强调要做到言行一致,讲求诚实守信,不虚伪和虚荣。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修养的核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公正和谦卑的基础之上。

他不仅要求自己达到这种品质,更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恪守这些原则。

此外,孔子的思想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尊重,通过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他反对过度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主张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孔子的思想还着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素质。

他提倡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慧、品德、体魄、劳动等各方面,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他还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孔子的一系列思考和观察,都是建立在他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观察之上的。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孔子的感悟和心得集中体现了人际关系、道德修养、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为古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指导,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借鉴。

名人故事及感悟

名人故事及感悟

名人故事及感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品德,成为了世人仰慕的对象。

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感悟,不仅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位名人的故事及其感悟。

一、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难处,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和光电效应理论对人类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挑战,他曾说,“逻辑会带你从A到B,想象力会带你到任何地方。

”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力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只有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聋哑盲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她的一生中,面对无法听见、看见和说话的困境,她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探索,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演讲家。

她曾说,“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人因你的坚持而感到幸福。

”这句话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收获幸福和成功。

四、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幽默家,他的作品以其幽默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豁达的心态。

他曾说,“勇气是面对恐惧时的行动,而不是没有恐惧。

”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战胜恐惧,实现自己的目标。

以上就是几位名人的故事及其感悟,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孔子的故事读后感1孔子,每当看到这两个字眼,我心中总会涌起深深敬佩之情。

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人民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即使到如今这发达的时代,孔子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十分深远的,他的话语仍令我们受益匪浅。

《孔子的故事》让我两次深刻地领会到孔子的思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在62岁时已带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险,但却曾未受到重用,但孔子却未因此而退缩,仍是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安贫乐道”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之间,他宁可承受贫穷的生活也不会放弃道义,他的高尚品德依旧深深打动首我们。

然而孔子也并非完全不求富贵,只求道义,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人生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任何知识都十分有兴趣,因此他博学多才。

孔子不仅勤奋好学还十分谦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名句都是孔子授予我们宝贵的学习经验。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常常帮别人改正错误。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这都是孔子做人的准责,而我们做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也应学习孔子的精神。

在《孔子的故事》中我学会待人善良,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引领我从一个幼稚的孩童成为一个明理的学生。

孔子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孔子的故事》真是一本受益匪浅的书。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名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这就是出自伟人孔子之手。

孔子是我非常喜欢也非常敬佩的人,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但这只是我喜欢、敬佩他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听我慢慢来跟你说。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这位博古通今的大人物,当然,我也不例外。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部分。

读完“子路篇”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子路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和言行,其中包含了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修养、学问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教诲。

通过这些对话和言行,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深刻见解。

首先,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君子的品德修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君子应当有宽容、仁爱、忠诚、诚实的品德,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他强调了君子应当有的高尚品质,这些品质不仅在于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自律。

这种对于品德修养的强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的高尚要求,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学问修养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学问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他主张要以德行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而不是只看他的学识多少。

这种对于学问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学问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明白了学问与修养的内在联系。

最后,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为人处世的教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强调了要做到诚实守信,要尊重长者,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要学会宽容和谦逊。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举止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了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阅读“子路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深刻见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去践行孔子的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孔子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问修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感谢孔子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孔子的感悟和心得(精品5篇)

孔子的感悟和心得(精品5篇)

孔子的感悟和心得(精品5篇)孔子的感悟和心得篇1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

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

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

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

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

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

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

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

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感悟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髓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第十二章,记录了孔子对于人性、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些观点和教诲。

我在阅读这一章节时深受启迪,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人性差异的一个描述。

君子是指有德行、有品行的人,而小人则是指没有德行、没有品行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影响着他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感情。

君子是以德为荣的,他们心怀天下、心怀大义,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品质。

而小人则只为了自己的利益、私欲,他们关注的只有眼前的利益,追求的只是表面的荣誉和利益。

因此,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观念上的不同。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一个表述。

孔子认为,朋友间的关系不应该受到地域之隔的限制。

当有朋友从远方来到,我们应该感到欣喜和快乐。

这种态度体现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被地域、国籍、种族等因素所限制,而忽略了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一言以蔽之,曰‘恕’”恕是什么?对于孔子而言,恕即是宽容、宽恕,是指在与人交往中,不因别人的过失而憎恨或责备他人,而是以宽容、宽恕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他人。

恕是一个高尚的品质,是一个人能否做好朋友、做好领导者的关键。

我们不应该总是去批评、指责他人,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别人。

四、“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表述。

孔子认为,学习具有不断开拓自我、不断向前的精神。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温故知新,通过回顾过去的历史、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来丰富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只有不断地温故知新,才能成为真正的师者。

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于道德准则的一个表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必须有卓越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素养。

在对待他人时,他应该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不去做自己觉得不可取的事情,同时也不去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的一些思想的人生感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从15岁就立志向学,这个“学”是什么呢?个人以为孔子想学的应是“道”。

何谓“道”?“道”即是真理,是生存的意义,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

于是孔子博览群书、周游列国、拜访老子,即是有志于求道的真实体现。

从15岁就立志寻道的孔子,30岁时,由感性上认为已经找到了“道”,而且也认为自己已有一定的体悟。

他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升华,到了40岁时,他对他所证悟的道已经没有任何疑惑,也就是说,他已经从感性上的认知,升华到理性上的明白了。

不断修行升华的孔子,到了50岁时,知道了他的使命,就是“传道”。

所以孔子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

当然,周游列国的目的,绝非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是弘传此道。

孔子不排斥当官,所以孔子是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可久则久,可速则速。

在传道的过程中,当然会遇到不同心态的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嘲笑他、冷落他,当然也有人尊敬他而跟随他,从中不断考验他的心性。

因为他是在人群中修,不是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

所以也有些隐士取笑他,竟然想在乱世中跟世人传道,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继续传道一直到60岁时,心性已经提高到“耳顺”的层次,
也就是对于外在的环境、人、事、物都能了然于胸,达到凡事难乱其心的境界。

不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他的心都能坦然不动,这就是大忍之心的表现。

孔子周游列国13年,直到他68岁才回到鲁国。

孔子70岁时,他的境界已达到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在道中。

也就是修炼到他所应该到的层次,功成圆满。

最后几年他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直到73岁时完成他的使命离开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