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教学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都说明,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一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它是达到更高的教育境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有一部分教师仍认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反思:

一、重讲解轻感悟

我们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他们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这一人类认识规律来认识世界。绝大部分低中年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注意形象的示范,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地自己讲,既不作示范,也不让学生根据理解情况练习。这样,学生没有具体的比较,模仿对象,时同连自己感受课文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无不法深入地体会课文。学生不朗读,教师就无法掌握他们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重技巧轻情感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朗读技巧的讲解,比如这个词读长一点、那个词读短一点、这个字读重音等等,没真正让学生读出真实的感受,读出深入感悟后的那一份感动。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毫不重视,不注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朗读也不作点评,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不利于迅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因而,蜻蜓点水似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

策略:

只有珍视个人感悟、注重情感暄染,才能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情感。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第十一自然段:“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如何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且看下面的教学。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句子?

生1:读句子。(读得并不投入)

师:你觉得当时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1:爸爸的话是不允许的反抗的,爸爸的话就是命令,必须服从,我当时是逼于无奈的。

师:你再来读读,尝试把作者的无奈读出来。

生1再读也是读得并不投入。

师:如果你经历千辛万苦才得到一件宝贝,爸爸让你马上放弃它,你会怎么想?谁想读读?

生2:我不会轻易放弃的。

师:但爸爸下了命令,不能不放弃,怎么办?

生3:就算放弃,也是极不情愿地放弃。

师:好,哪些词突出了作者的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

生3:我觉得“慢吞吞”“依依不舍”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汤姆取下鱼钩的动作,更写出了其实并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

师:就把那种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读出来。

生3:读得声情并茂。

生自由读,指名个别读,评价后齐读。

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启发下,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和爸爸都是自觉遵守规定的人,并且被他们的思想所感动,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

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手段,既为了深入地理解课文。无论是目标还是手段,基础是理解课文。从目标的表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没有深化理解可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摒弃那种繁琐分析并不是不要理解。理解始终是阅读教学之本,只是不能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近来,我渐渐尝试到了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门径。 《葡萄沟》一文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自读这一段,读后说说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阴房的样子,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再组织学生说阴房的样子和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用书上的话说,用自己的话说,用自己的话说又分几个层次,对照图片说、背着书说,当小导游介绍说,帮助学生在说中理解了这段话。 《小黄鸡的故事》一文中,妈妈对梅梅的夸奖中,多亏”一词指导梅梅是怎样关心照顾小黄鸡的,妈妈认定长不大的小黄鸡,现在也下了一个挺大的鸡蛋,你认为妈妈的心情怎样,将妈妈的心情,通过有感情地读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 上述几个教学片断,没有枯燥的分析,但学生在想象、探究、说、看中理解了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可谓水到渠成;这个时候有感情地朗读,可谓情到而辞发,可谓一箭多雕,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定要展开指导的过程。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般要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1、试读。学生试着去有感情地读一读,如上述《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二节,学生谈了感受和画面后,让学生试着去读一读,看怎样把想象到的东西读出来。放手让学生读,放手让学生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读。 2、评读。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试读情况,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取长补短,达到在评价中完善,在评价中提高的目的。在评读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第一,老师也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中的一员,自觉参与到评价中;第二,老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为什么这样读,哪些地方读得不好,应怎样读。 3、展读。展示评读效果,一般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根据相互的评价,再试着读读,接着指名学生读,看看读的效果如何,最后齐读或自读。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注意讲究指导的方法。 有人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是的,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局面,老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展开了指导的过程,但学生还是读不好,老师尴尬,学生尴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一定要活,要真正根据学情灵活施导,下面谈几点基本指导方法: 1、重实践。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要老在一些朗读概念上兜圈子,哪要重读啊,轻读啊,哪要慢读啊等等,要通过读来反映这些概念,这个词要重读,你读给我听听,千万不要把朗读指导变成纯技法训练,纯技法训练对于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害无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既是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手段,既为了深入地理解课文。无论是目标还是手段,基础是理解课文。从目标的表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没有深化理解可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摒弃那种繁琐分析并不是不要理解。理解始终是阅读教学之本,只是不能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近来,我渐渐尝试到了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门径。 《葡萄沟》一文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自读这一段,读后说说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阴房的样子,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再组织学生说阴房的样子和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用书上的话说,用自己的话说,用自己的话说又分几个层次,对照图片说、背着书说,当小导游介绍说,帮助学生在说中理解了这段话。 《小黄鸡的故事》一文中,妈妈对梅梅的夸奖中,多亏”一词指导梅梅是怎样关心照顾小黄鸡的,妈妈认定长不大的小黄鸡,现在也下了一个挺大的鸡蛋,你认为妈妈的心情怎样,将妈妈的心情,通过有感情地读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 上述几个教学片断,没有枯燥的分析,但学生在想象、探究、说、看中理解了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可谓水到渠成;这个时候有感情地朗读,可谓情到而辞发,可谓一箭多雕,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定要展开指导的过程。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般要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1、试读。学生试着去有感情地读一读,如上述《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二节,学生谈了感受和画面后,让学生试着去读一读,看怎样把想象到的东西读出来。放手让学生读,放手让学生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读。 2、评读。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试读情况,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取长补短,达到在评价中完善,在评价中提高的目的。在评读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第一,老师也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中的一员,自觉参与到评价中;第二,老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为什么这样读,哪些地方读得不好,应怎样读。 3、展读。展示评读效果,一般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根据相互的评价,再试着读读,接着指名学生读,看看读的效果如何,最后齐读或自读。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注意讲究指导的方法。 有人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是的,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局面,老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展开了指导的过程,但学生还是读不好,老师尴尬,学生尴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一定要活,要真正根据学情灵活施导,下面谈几点基本指导方法:1、重实践。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要老在一些朗读概念上兜圈子,哪要重读啊,轻读啊,哪要慢读啊等等,要通过读来反映这些概念,这个词要重读,你读给我听听,千万不要把朗读指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文章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文章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以读为本”,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可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提到“在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指导学生读了,可他们就是读不出味来”“我也想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但时间不够用”等诸类问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一、扫除学生朗读中的障碍,做好朗读准备 想要读通、读顺、读懂一篇课文。首先要扫除朗读中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好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中遇到不懂或难懂的字或词。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家长、老师、同学等方式,做好朗读的准备。 二、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 来。 五、运用适当的朗读评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可见,朗读评价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地提高。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听到“你读得真棒!”“读得不错”“你读得不怎么好”等朗读评价语言。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言显得笼统、不具体,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得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只知道个所以然不知道之所以然。这样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应针对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正视学生朗读的差异,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具体化的评价。 当然,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不能老师一人说了算,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实施教师评价 学生、学生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交互的策略。这样不仅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参

最新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朗读指导

统编3-6年级下册1-3单元小语教材课文朗读指导 四年级 四下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朗读指导: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丽日之下,漫步小径中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大自然之宁静优美,表现出作者心情之喜悦闲适。第一诗节讲漫步小径的近处所见所感,第二、第三诗节与“走走”呼应,讲怎么走,讲在走中放眼看到了、感到了什么。诗歌感情饱满丰富、想象丰富奇特、情景交融,诗歌语句清新自然、优美流畅,节奏明快、韵律感强。我们朗读时,要通过明快、深情、赞美的语调语气把这些表达出来。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各种景物与行为的组合意象来表达的,情感表达是具体可感的,我们要边读边想象,在眼前过电影,把诗句描绘的美好事物都在眼前一幕幕地给放出来。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把泥路、小草、小白菊、风蝶儿描写得那么可爱,要对比着读出它们的生机与可爱。第二小节的前两句要与第一诗节的前两句读出呼应与感情的提升,声调要提高一点。第三小节后两句要读出诗句的跳跃、流动、变化,读出诗人心情的快乐悠闲与节奏的跳跃起伏。晕皱,是指溪水泛起的小圆圈与波纹。“山间移动的暗绿”指的是飘动的云彩在山间投下的阴影,作者把它比作“云的脚迹”,非常贴切形象新颖。这首诗的双数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是韵脚,读稳了,有助于读出诗的韵味。 经过一冬的宅家抗疫,现在来读这首诗会倍感春光的美好、此诗的美妙! 四下第11课《白桦》朗读指导: 这首诗写的是北方雪中的白桦。诗人叶赛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它的挺拔、高洁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的整体意境是宁静优美的。诗的第一、第二小节从白桦的自身来写,第一节从整体上写出雪中白桦的高大美丽,第二节从局部写出白桦的美丽;第三、第四小节从白桦与环境的融合方面来写,写出白桦在朦胧寂静中、在灿灿的金辉里、在姗姗来迟的朝霞中的变化之美。朗读时,要随着诗句进行想象,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才能读出诗人描绘的美的形象和宁静的意境,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每节诗第二句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韵脚,要注意读出来,才能读出此诗的韵味。流苏,是指装在车马、楼台、帐幕、锦旗等上面的穗状物,皑皑,是形容霜雪洁白。 四下第10课《绿》朗读指导: 《绿》是艾青先生写的一首现代诗,主要写大自然令人喜爱的绿,表现诗人对绿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一诗节讲大自然到处都是绿,第二诗节讲看到的各种绿的色彩,第三诗节讲自己感受到的绿,第四诗节讲各种绿集中在一起,最后一个诗节讲绿在风中一致飘动。诗人大胆想象,通过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把绿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写得美丽动人。我们要带着喜爱、赞美的情感来读,读时眼前要能看到诗句所写形象。这些地方要读出变化:第二诗节中6个带“绿”的词语,第三诗节中风、雨、水和阳光的诗句,第四诗节三个“在一起”的诗句。 四下第9课《短诗三首》朗读指导: 冰心奶奶1923年1月出版的组诗《繁星》共164首,以母爱、自然、童真和人生感悟为主题。诗作温柔、细腻、雅丽,微带忧愁,微含哲理,有超凡脱俗的韵味。组诗是作者在繁星下的一些形象思考,所以朗读时语调不要过高,音量不要过大,语速不要过快。每首是

小学语文优化朗读质量的有效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优化朗读质量的有效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19-12-27T09:38:04.9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作者:林凤伟[导读] 朗读,即出声读,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使其全面调动自己的感官,切实感悟文本内容,积极代入自己的感情去解释文本主旨 摘要:朗读,即出声读,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使其全面调动自己的感官,切实感悟文本内容,积极代入自己的感情去解释文本主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实丰富学生的朗读经验,初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将从教师做好朗读示范,便于学生积极模仿;鼓励学生自主朗读,坚持因材施教;开发丰富的音频资源,切实创新朗读教学形式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朗读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实施策略 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一直都以课文阅读为中心,但是却将重点放在了文本理论教学层面,并未真正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由于“应试思想”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因为常规的纸笔考试并未设计朗读考题。但是,在现代的语文教学领域,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建构能力已经成为最为基本的教学目标,而朗读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小学生的听、说、读能力,会进一步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朗读教学,引导小学生掌握丰富的朗读技巧,使其逐渐爱上阅读,以便为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准备。 一、教师做好朗读示范,便于学生积极模仿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师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指导者,新课改也已经明确定位了教师的角色与身份,希望可以通过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教学互动去改善教学结构。具体到朗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及时做好朗读示范,积极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去渲染氛围,引导小学生自主模仿、练习。如此,小学生就可以初步了解朗读要点,积累理论认识,为后续的朗读实践开了个好头。 就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积极进行了朗读示范,以声情并茂的语言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了故事画面,希望小学生可以切实进入阅读情境。在刚开始读到青头蟋蟀与红头蟋蟀捉迷藏的时候,笔者以轻松、愉悦、俏皮的语气朗读了课文内容,借此让小学生感受到青头与红头在捉迷藏游戏中快乐、轻松的心情,使用了较为口头话的语气唤起了学生的游戏体验。接着,在读到红头被黄牛吃到嘴里的内容时,笔者加快了语气,还使用了十分紧张的语气,模仿红头大声喊救命的样子,结合一定的肢体动作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在读到青头安慰红头的内容时,笔者使用了镇定、冷静的语气,由此营造了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相信青头是十分可靠的,使其理解了红头对青头的依赖与信任。在读到课文末尾时,笔者的朗读语气从紧张到轻松,以冷静、成熟的语气朗读了青头的语言,然后再以感激、劫后余生的感觉朗读了红头的道谢。如此,小学生就可以在笔者的范读下初步感受到朗读的基本技巧,也能切实进行朗读模仿,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鼓励学生自主朗读,坚持因材施教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我国也有一句成语叫做“熟能生巧”,这些真理都表明了实践体验的重要性,且新课改也已经强调了理实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丰富语言实践,稳步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自主朗读,观察小学生的语调、吐字情况、情感代入问题等等,以便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此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指导原则,关注学生个体,客观分析每一个小学生在朗读练习中的不良表现,针对性地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调整,由此保证每一轮朗读练习都可稳步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就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积极观察了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有一个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使用了好奇、轻松的的语气,认为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比较愉悦的,就像是一次冒险一样。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与母亲一只分离的情境,让学生懂得小蝌蚪对妈妈也存在天然的依赖之情,借此转变了朗读语气,在读到小蝌蚪获取妈妈信息的时候使用了轻松、充满希望的语气;在读到小蝌蚪认错妈妈的内容时,使用了失望的语气,塑造了活灵活现的蝌蚪形象。另外,还有几个小学生因为并不习惯说普通话,所以在朗读时出现了发音不清楚、乡音过重的朗读问题。对此,笔者及时引导学生重新学习了一些拼音与音节知识,反复纠正了学生的语音问题,借此优化了朗读指导,使其能够规范朗读发音。 三、开发丰富的音频资源,切实创新朗读教学形式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以超大空间的知识储备,以及便捷灵活的通信技术优化了教学形式,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去开发与整合音频资源,鼓励小学生自主聆听音频内容,由此学习朗读技巧,及时展开朗读练习。如此,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实优化朗读教学效益,同时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满足个人学习需求,使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为了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笔者会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一些课文朗读音频,鼓励小学生自主聆听音频资料,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朗读经验。就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教学准备阶段,笔者就直接在互联网上搜索了课文朗读音频,与学生家长共享了这一网址,希望家长可以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利用音频资料来预读课文,使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便于小学生反复聆听音频资料,切实积累朗读经验,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笔者也会自主录制课文朗读音频,由此丰富音频资料,便于小学生随时利用音频资料学习朗读技巧。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朗读指导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笔者可以通过现代通信平台与小学生进行一对一网络交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调整朗读方法,亦或者是鼓励小学生自主录制朗读音频,由此形成动态的学情资料,便于小学生针对性地评价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要素,关系着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育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罗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63. [2]李艳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41.

朗读指导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综观阅读教学现状,诸多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始终是重点戏,但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 一、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在阅读“淡水湖’,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阅读“谈碰壁”一段,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 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 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二、情境创设法。 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朗读指导片断——师:读得不错。请大家再练习读一下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和语气。读完后,我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读。)师:我要求上来的同学不能看书,而是和我一起表演对话。谁来?没有把握用就再练习练习。师:在座的各位都是在鲁迅家吃晚饭的客人,我们对话后你们要——(生:要笑。)对,要哈哈大笑。(师生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读得很精彩,台下哈哈大笑。)师: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请再读读,注意提示语,注意标点的用法。读好了,记住了,今后写对话就感到容易了。(生再读。)为引导学生朗读好、体会好、理解好人物的对话内容,理解对话的表达形式,于老师通过“激发朗读,角色朗读→要求朗读,自读记忆→指名演讲,合理配合→各自再读,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像还原的真实,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达到了以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现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浅谈一下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读出情趣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前,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认识,能透彻地 理解人物的道德品质,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才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抓住“纹丝不动”四个字,启发学生体会邱少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贵品质,并理解以下三 个问题:(1)什么是“纹丝不动”?(2)为什么要“纹丝不动”?(3)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学生通 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虽然剧痛难忍,但他“仍然 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并感悟到这种为了大局而牺牲自己 的伟大献身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怀着对邱少云的敬佩、热爱,用坚毅 刚强、有力度的语气进行朗读,同时作者对战友的同情、无奈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心里,并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二、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指导。 有时只靠理解课文内容,还激不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果用录像、课件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有助于指导学生朗读。 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中,有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理 解内容时,可以通过放录像、课件,充分展示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教师 运用丰富形象的语言加以渲染:“同学们,假如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了草 原上,看到了那可爱而明朗的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放眼一碧千里的绿色,欣赏着那柔美的小丘、如白色大花的羊群、静立沉思的骏马和大牛,我们是否 同作者一样,也想高歌一曲或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上述优美的导读语言,

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教学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都说明,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一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它是达到更高的教育境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有一部分教师仍认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反思: 一、重讲解轻感悟 我们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他们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这一人类认识规律来认识世界。绝大部分低中年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注意形象的示范,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地自己讲,既不作示范,也不让学生根据理解情况练习。这样,学生没有具体的比较,模仿对象,时同连自己感受课文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无不法深入地体会课文。学生不朗读,教师就无法掌握他们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重技巧轻情感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朗读技巧的讲解,比如这个词读长一点、那个词读短一点、这个字读重音等等,没真正让学生读出真实的感受,读出深入感悟后的那一份感动。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毫不重视,不注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朗读也不作点评,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不利于迅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因而,蜻蜓点水似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 策略: 只有珍视个人感悟、注重情感暄染,才能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情感。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第十一自然段:“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如何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且看下面的教学。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句子? 生1:读句子。(读得并不投入) 师:你觉得当时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1:爸爸的话是不允许的反抗的,爸爸的话就是命令,必须服从,我当时是逼于无奈的。 师:你再来读读,尝试把作者的无奈读出来。 生1再读也是读得并不投入。 师:如果你经历千辛万苦才得到一件宝贝,爸爸让你马上放弃它,你会怎么想?谁想读读? 生2:我不会轻易放弃的。 师:但爸爸下了命令,不能不放弃,怎么办? 生3:就算放弃,也是极不情愿地放弃。 师:好,哪些词突出了作者的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 生3:我觉得“慢吞吞”“依依不舍”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汤姆取下鱼钩的动作,更写出了其实并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 师:就把那种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读出来。 生3:读得声情并茂。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2、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情感; 3、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来说就是: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辣)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荆门方言和普通话轻重格式比较)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教学中,不应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和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体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 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二)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 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 分段学习课文,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各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的朗读,要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纵观现阶段语文课堂,欣喜地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书生琅琅”也成了阅读教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静观细想,占了阅读教学“熬头”的“读”是否真的有效呢?不难发现,有些公开课走马观花,装腔作势读,作秀表演读大大降低了“读”的实效。此外,像“谁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很好,谁能也像他这样读一读?”“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等这样的朗读指导大家也许并不陌生,采用在个别读的基础上再集体读是指导朗读的基本方法,也是许多教师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然而,在这样的读里,“预期目的”为何?读的“效果”又如何?读了之后又有何“发展”?虽然这样的“读”做到了由点及面的扩面工作,但是这种点和面的移动却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读”的质却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 近期,在顺德教研室的帮助下,笔者专门就“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朗读指导”做了专题讲座并现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朗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它蕴含着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呢?接下来,笔者主要在分析新课程语文课堂朗读无效现象的基础上,探讨有效朗读的策略。 一、无效朗读现象分析 1、缺失朗读目标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下面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全班学生双手持书不约而同地齐读起课文。)师:(一边使劲地拍手,一边大声地喊着。)停下来,停下来,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开始杂乱地读课文,最后戛然而止。)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发现,“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这一教学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它想把新课改的相关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但其方式错了,这种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是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本内所蕴含的真实意蕴的。 2、层次不清,没有深度 朗读过程缺乏层次。现今阅读课中的朗读最大的弊病是层次不清,读而少得。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有的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一节课下来,虽朗读得花样翻新,但未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何长进,从课始到课终并无落差,仍在原地兜圈,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蕴中。在个别读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读是指导朗读的常用方法,也是许多课堂中最常见的“读”。虽然这样的“读”做了由点及面的扩展工作,但是这种点和面的移动却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没有深入文本意蕴,更不能达到实质效果。 二、有效朗读策略探讨 1、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不能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课文内容后,不要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让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

于永正朗读指导艺术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综观阅读教学现状,诸多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始终是重点戏,但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 一、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在阅读“淡水湖’,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阅读“谈碰壁”一段,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二、情境创设法。 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朗读指导片断—— 师:读得不错。请大家再练习读一下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和语气。读完后,我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读。)师:我要求上来的同学不能看书,而是和我一起表演对话。谁来?没有把握用就再练习练习。 师:在座的各位都是在鲁迅家吃晚饭的客人,我们对话后你们要——(生:要笑。)对,要哈哈大笑。(师生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读得很精彩,台下哈哈大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