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日期:

2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2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3 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4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

5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6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7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8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9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

10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An Analysis of F. 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12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3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14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15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

16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17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8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

19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20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21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

22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23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24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25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26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

27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2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29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30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31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32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33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

34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35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36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37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38 英语毕业论文)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报价策略

39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40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1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

42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43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

44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45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46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47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4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

49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50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51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52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53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54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

55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56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57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

58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

59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

60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61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62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63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64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65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66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

67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68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

69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70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71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72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73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74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75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

76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77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7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79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80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81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82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

83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84 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85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86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87 侦探小说的发展

88 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89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

90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91 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2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93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94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

95 比较分析《长干行》不同译文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96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97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98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99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00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101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102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

103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104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05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

106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

107 报刊英语新词的汉译

108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109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110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

111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12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113 《屋顶丽人》中的多重冲突及其张力

114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115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116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17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

118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

119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120 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

121 浅析跟单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措施

122 An Analysis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To the Lighthouse

123 粤菜翻译之“信达雅”

124 The 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125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126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27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128 英汉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129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130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

131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32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

133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34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

135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

136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137 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38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139

140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141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

142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143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144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145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146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147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48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49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50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51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152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153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

154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155 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

156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157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15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59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160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161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162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63 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

164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65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166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的比较

167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168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169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170 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

171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172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173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174 Paradox in American Culture: Mainstream and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ism

1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6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1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8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179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180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181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182 论小说与电影《最后的大亨》的叙事特征

183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

184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

185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186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187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88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189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90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

191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

192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93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94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95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196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

197 Salinger, a True Man: A Study of Salinger Based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8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99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20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池莉初登文坛就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这使人们对她的小说形成了一种误读,忽略了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自然的潜性的显现。其实,女性意识一开始就蕴涵于池莉的作品之中,从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到爱情婚姻情感意识的定位,从与男性抗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消解两性激烈的对立,其女性意识经历了由隐到现,由粗到细、由疏到密,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1、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池莉小说既有对慈爱、无私的母爱的歌颂,同时也存在着“审母意识”。她笔下的母亲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她们既有无与伦比的母爱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有着无法掩饰的缺憾和局限,从而撕裂了传统作品中所虚构的“母亲完美无缺”的神话。2、爱情婚姻的现实图景。爱情,被人认为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作家为之动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情乐章。而池莉却站在一种超越的立场,以女性“客观、冷静”的视角,由“不谈爱情”到“拆穿爱情”,剥下了爱情的“玫瑰色光环”,还原了爱情的真相;她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婚恋世界,它世俗、平庸却又温馨,体现了女性对现实世界清醒的认识。3、逐渐鲜明的女性意识。池莉从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就开始了对女性的持久关注。从“大胆地对男人说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对“男权神话”的彻底否定——女性主体意识的浮现,再到“姐妹情谊”的书写——女性群体意识的显现,体现了池莉女性意识的逐渐成熟。4、消解激烈的两性对立——渐次完善的女性主义意识。女性文学的价值目标应是寻求两性文化的和谐

与完善,寻求男性文化对女性亚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与接纳,最终实现共同人性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日趋美好,这才是女性文学的终极目标之所在。池莉小说前期的文化对立情绪显而易见,而近期小说则走出了以“性别差异和独特性”为核心的女性文学阶段,开始追求双性和谐、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表明了她女性意识的逐渐完善。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对文坛的价值和意义。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作为新时期多元化女性意识之一脉,是现代女性的现代意识的真实反映,人类意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期待着,女性意识与男性意识的日渐融合并最终走向和谐。

(完整版)国学大语文百科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大语文国学百科知识竞赛(答案版) 姓名: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一、国学常识之中国文史(60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____________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______、______、______,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皇朝至此完。 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西汉著名史学家____________撰写的____________。(2分) 3、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是()。(2分) A 汉朝 B 秦朝 C 唐朝 D 清朝 4、三国时期的建安“三曹”指的是______、曹丕、______父子三人,其中“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______的____________得来的。(4分) 5、“桃园三结义”指的是那三个人()(3分) A 刘备关羽赵云 B 刘备张飞诸葛亮 C 刘备孙权周瑜 D 刘备关羽张飞 6、请按照示例将以下诗人与作品连起来。(3分) 王勃《咏鹅》 杨炯《长安古意》 卢照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骆宾王《从军行》 7、“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李杜”是唐朝最为著名的两个大诗人,他们有许许多多美妙的诗歌流传下来,他们的名字是______和______。分别被尊称为“____________”和“诗圣”。(3分) 8、唐宋八大家指的是()(8分) A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B 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范仲淹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凯特肖邦英文简介

凯特肖邦英文简介 本文是关于凯特肖邦英文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凯特·萧邦简介 Kate Chopin, also known as Kate Chopin, American writer, whose name is Katherine O'Flaherty. From 1889 to 1902, she wrote short stories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published in the magazine "Atlantic Monthly", "Fashion", "Century" and "Hubble Youth Handbook". The main works are "Hekou people" (1894) and "Arcadia Night" (1897) two short stories. The important short story contains "Dai Ze Lei's baby", its content for the Southern War before the territory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story of interracial intermarriage. Another "one hour story" and "storm". 凯特·萧邦轶事典故 Chopin also created two novels: "blame" (1890) and "awakening" (1899), both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New Orleans and the Big Island. Her novels are usually all residents of the state, most of the works set and Luzhou in the north of the Nazi Intuit related. At that time, literary critics thought that Chopin always expressed her concern for women in her works. Most of the works are based on the Louisiana state Creol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pioneer of 19th century feminist writers. Born in St. Louis, USA. The father died when she was four years old, and then she grew up by her family from Creole (grown up in the West Indies and European descent from all over South America). She married Oscar Chopin in 1870, a cotton businessman. They lived in New Orleans, Louisiana, and then moved to a large farm and French-speaking Arcadians lived together. After 1882 her husband died, Chopin returned to St. Louis with six of her children. Friends encouraged her to write. She published the first novel at the age of forty,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 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不谈爱情”的

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论文第四章,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本论文的第四章将池莉的市民小说与老舍先生的市民小说、张爱玲的市民小说以及方方的市民小说进行比较。

短篇小说读后感

短篇小说读后感 短篇小说读后感1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过去,过不去”。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没有非常刺激,但却给了我很深的启示,令我难忘。 这本书里述说有一对朋友,一个努力工作,另一个却很懒散。有一次努力工作的朋友成了大事业,可是一不小心却失败了。懒散的朋友看见了,嘲笑他说:“你努力了半天,后来还不是什么也没有。”他不服气的回答:“谁说我什么也没有,我还有过去。” 这篇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是那位努力工作的朋友。因为他在失意时,还锲而不舍的加倍努力,受到朋友的冷嘲热讽,也没有生气,心胸宽广,并同时提醒他那一个懒散的朋友。他的态度是所有天下的人都应该学习的,反观那个懒散的朋友也太不应该了,自己不努力也就算了,还在朋友遇到困难时落井下石讥笑他。既然是朋友,就要多鼓励他才对,像这种人,我才懒得理他呢!幸好他交到像努力的朋友这种人,要不然换成是我呀,就跟他翻脸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只要用心去做,百分之百能成功,还有万一不小心失败时,也不要放弃,继续努力,俗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呀!”同时也不要因为受到一点点的嘲笑就火冒三丈,要做一个到处都受到家欢迎的人,心胸就要宽大,也要向那位努力的朋友看齐,更要能够忍受他人的批评与嘲笑。 短篇小说读后感2 在这个寒假里,我一口气读完了北董伯伯写的短篇小说文集《青蛙爬进了教室》,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卖猪娃》这篇。 《卖猪娃》讲的是诚实的冰妹卖猪娃的故事:一天的清晨,冰妹跟随着她的爸爸上猪羊市口卖猪娃。他们的猪娃养得好,所以卖得快,不到九点,带去的九头猪娃就已经卖出去了八头。冰妹的爸爸想赶去买尿素,就留下冰妹自己去卖剩下的最后一头猪娃。这时冰妹遇到了一位民办教师,他看上了这最后一头猪娃,但是给猪过磅时发现猪娃太重,他就借口说钱不够,去借钱,走掉了,然后在别处买了个小的。天真善良的冰妹却信以为真,在毒辣的太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外国文学复习重点摘录

1、填空题 1、浪漫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 2、耶拿派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初期的代表。主要人物有佛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他们以耶拿为中心,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 3、德国中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海德堡派,主要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塔诺、格林兄弟等。 4、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霍夫曼、沙米索、海涅。 5、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中把德意志联邦中36个封建小邦国比作“三十六个粪坑”,并说“没有你们我们也要解放自己”“伪善的一代……正在成长”。 6、英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是湖畔派,由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人组成。华兹华斯和柯勒律和写的《抒情歌谣集》是“湖畔派”的代表作,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划时代的宣言”。华兹华斯享有“桂冠诗人”之誉。 7、雅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8、努瓦利斯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和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夜的颂歌》。 9、英国后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拜伦、雪莱、济慈和司各特(“恶魔派”)。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成就。雪莱的《西风颂》中名句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被称为诗坛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司各特被称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 ,《艾凡赫》是司各特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圣罗南之泉》是司各特唯一关于自己生活时代的小说。 10、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是夏多布里昂小说《勒内》同名主人公。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的奥克塔夫是“世纪病”的典型人物。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 2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3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4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5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6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7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8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9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10 历史与个人叙事: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后殖民解读 11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 12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3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14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 15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16 浅析苔丝之死 17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18 《第十二夜》中女性人物特征分析 19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20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21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 22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23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24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25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26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27 从异化归化角度看汉语四字词组的英译策略—以中国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28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 2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30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31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 32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美]凯特·肖邦《一小时的变故》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美]凯特·肖邦《一小时的变故》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小时的变故[美]凯特·肖邦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皙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试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试题(及答案) 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B.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C.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同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辛弃疾。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平时对课文的文学常识进行积累。A.错误。《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2017·北京)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参观这些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小题。 (1)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途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

提示语:《骆驼祥子》描写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 (2)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然我沉醉其中。 B. 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 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 《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3)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请你根据

丁玲女性意识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学生康慧慧 指导老师刘学云副教授 年级12级专接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年8月

目录 题目 (1) 摘要 (2) 正文 (3) 一 (4) 二 (5) 三 (6)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康慧慧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灵敏的感受,在她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塑造了许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富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走得最远也最深入的革命战士。丁玲的创作起初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和探寻女性生存价值的执著。在她的作品中,梦珂、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人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着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解放、价值问题。谈起丁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她和母亲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处于被欺凌的境况。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受新文化影响向往妇女解放,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母亲决心冲破封建束缚,带着女儿入常德师范,两人分别在师范班和幼稚班学习。母亲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追求光明的精神,给了丁玲很大的影响。丁玲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以她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她的坚毅和勤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玲,使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 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丁玲日益受到进步革命人士和先进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好朋友向警予。“除了我母亲以外,那时我最信奉的就是九姨了”[1](指向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1]丁玲在 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

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由于两 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 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 得心应手。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她不认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宝座。对于女性角色她认为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她曾用尖刻的话语说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只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达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奶当众喂了一千年的奶。”[4]这表明了张爱玲推翻了传统女性神话。她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神化”只是男人们征服女性的手段。男人们对“神化”女性的赞颂实质是在向女性实施男性标准的“妇德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面前愉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测试 答案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积累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论语》 2."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屈原),他的代表作《离骚》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丘),字(仲尼),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教育)家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2.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1、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汉书》作者是东汉的(班固) 2、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司马迁)、(司马相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乐府双壁指的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木兰诗》)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1.建安"三曹"指的是( 曹操)、( 曹丕)、( 曹植),"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曹植)的《七步诗》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曹冲

2.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陶渊明),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 唐宋时期 由于隋代十分短暂,文学的发展也不够典型,所以我们直接进入唐宋时期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2."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被尊称为(诗仙)和(诗圣)。 1.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你知道"小李杜"指哪两位么?李商隐和杜牧 1.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三瘦词人"的是宋代的(李清照)。 2.唐代诗人雅号:例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王维--诗佛刘禹锡--诗豪李贺--诗鬼白居易--诗魔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你知道这"三词客""四大家"指的是谁么? "三词客"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2.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李清照)。 1.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皆有较高的评价 2.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是(李白)和(杜甫)。 1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岑参)等;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 2.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诗圣--(杜甫)、

外国文学作家及作品汇编

国家作者代表性作品及荣誉作者荣誉、地位等 古希腊 神话人物 宙斯: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 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常以手持弓箭的少年形象出现。 雅典娜: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及战争女神,雅典城邦的保护神,代表正义之战;与阿耳忒弥斯和赫斯提亚并称三处女神。 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貌美性诈。“潘多拉的盒子”是“灾祸的来源”的同义语。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间的神,盗取天火到人间,并传授人类手艺,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受神鹰啄食。 斯芬克司:希腊神话中的狮身女怪,与埃及狮身人面像同名。常叫过路行人猜谜,猜不出即杀害,后因谜底被俄底浦斯道破自杀。后常喻 “谜”一样的人物。 伊索(相传)《伊索寓言》原书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家喻户晓故事《狐狸和葡萄》《乌龟与兔》《农夫与蛇》《》 荷马(相传)荷马史诗: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取材自希腊神话)《奥德赛》的统称,被称为“希腊的圣经” 埃斯库洛斯 最著名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与《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组成三部 曲 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 三大 悲剧 诗人索福克勒斯《奥狄普斯王》《安提戈涅》“戏剧艺术的荷马” 欧里彼得斯《美狄王》、《特洛伊妇女》第一个将悲剧用于刻画世俗生活贫民,标志旧“英雄悲剧”终结”舞台上的哲学家““心理戏剧鼻祖”

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骑士》《和平》,其剧本是现存最早的希腊喜剧被恩格斯称作“喜剧之父”,与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并称三大喜剧诗人 英国 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其作品在英国诗坛称雄到莎士比亚时代英国诗歌之父,中世纪最伟大的英国诗人 埃德蒙·斯宾塞长篇史诗《仙后》;十四行诗集从杰弗雷·乔叟过渡到莎士比亚之间最杰出的诗人被誉为“诗人的诗人” 马洛三部悲剧《帖木儿》《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真正创始人,为莎士比亚创作铺平道路,大学才子派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麦克佩斯》)《奥赛罗》马克思赞誉他 和埃斯库洛斯 “人类最伟大 的戏剧天才”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罗密欧与茱丽叶》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最后一部历史剧《亨利八世》;最后一部悲剧《雅典的泰门》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与《荷马史诗》《神曲》并称西方三大诗歌) 丹尼尔·笛福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辛格尔顿船长》“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18世纪著名 小说家,英国 现代小说三大 奠基人 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 塞缪尔·理查逊《帕美勒》 华兹华斯长诗《序曲》合作发表《抒情歌谣集》成就最高的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20世纪30和40年代是张爱玲的主要创作时期,这一个时期恰是“五四”运动后女性意识觉醒的时候,在同一时期的女性作家还有丁玲、庐隐等人,她们笔下的女性沐浴着“五四”个性解放的春雨,毅然走出旧的封建家族,以乔装的面目出现,被塑造成独立自主、个性解放、极度叛逆的新女性。张爱玲没有盲目追随时代潮流,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冷峻的笔锋,站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对女性的现实处境进行着独特的描摹,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份最真实的女性体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多是关于老上海的阁楼中的小姐们,她们深居于洋房的阁楼里,不关乎历史,却演绎着一场场倾国倾城的故事。在张爱玲的笔下的女性是拼了命的想留住满清末年遥远的空气。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在恋爱、婚姻、家庭上变着法儿与男性算计着、妥协着、纠缠着,只为得到一份生存的物质基础。 一、对男性权威的遗弃和蔑视 张爱玲的作品中主要描写的是在旧上海背景下的闺阁中的女性,她们与男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她对男性的描写确实对男权的削弱,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男性经常采用的三种书写方式:一种是将男性隐匿在文本中,构成男性家长缺席的局面;另一种是把男性家长写进去,但是肢残无力;还有一种男性描写则是精神残疾。她用这种对男权意识的反抗和嘲弄来表现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一)男性家长的缺席 在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父亲”几乎一直是被放逐的。由于男性家长的缺席,使女性摆脱了传统的束缚,甚至取代男性家长的地位,形成了女性当家作主的家庭模式。“父权”在她的作品中严重被削弱。在《倾城之恋》中,由于白氏老太爷的缺席,流苏的母亲虽然话不多,却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家中各房的争斗、宝络的婚事都得由老太太做主。白流苏离婚回家之后,得知前夫死讯,兄嫂嫌她在家吃穿用度白花钱,排挤她让她回前夫家守寡,流苏也是去寻求老太太的保护。《金锁记》中代表着姜家权威的不是姜老太爷,而是耳朵有点背,甚至有些糊涂的姜老太太。家中的儿媳的选定由她决定,各房每天都要去给姜老太太请安,老太太未醒,众人还只能在那里静静的等候。当曹七巧在那里开玩笑言语损三少夫人的时候,玳珍道:“够了,够了,少说两句罢,就算是你拿三妹妹当自己人,没什么避讳,现放着云妹妹在这儿呢,待会儿老太太跟前一告诉,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1】(P156)”这也就显示了姜老太太在姜家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当姜老太太去世之后,姜家也就走到了尽头分崩离析瓦解了,各自分家各自过了。 (二)男性肢体残疾,形容猥琐 在张爱玲少年时期的作品《牛》中所描绘的那个男人——禄兴就是一个形容猥琐的男性的典型。禄兴以一个丈夫的身份耗尽了妻子的嫁妆和钱财,自己也落个一穷二白,他甚至连妻子的最后的财产——“那两只鸡”都不放过,予以剥夺,他是张爱玲创作的第一个猥琐无力的男人。而《金锁记》中的姜二爷和《怨女》中的姚二爷就是典型的肢体残疾的男人。姜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