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一百条管理定律之木桶定律

合集下载

木桶定律原理

木桶定律原理

"木桶定律"是指在一组不同长度的木板或金属条组成的桶形结构中,桶的装水高度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或金属条决定。

这个定律是由法国物理学家盖·吕萨克于1648年提出的。

具体来说,木桶定律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描述:
1. 最短板决定高度:在一个桶形结构中,无论桶的其他部分有多高,水的高度都受到最短的部分的限制。

这是因为水会流出最短的那一块,而不是其他较高的部分。

2. 整体平衡:水在木桶中的高度取决于整体平衡。

即使桶的其他部分很高,如果最短的一块板或条无法容纳更多的水,整个桶的水位就不会再升高。

3. 弱者决定命运:这个定律类比于一个团队或组织,弱者决定了整体的表现。

无论团队中其他成员有多出色,如果最弱的成员无法跟上,整个团队的表现将受到限制。

木桶定律在各种领域都有类似的应用,如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它强调了系统中最薄弱环节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在设计和优化系统时需要关注到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性。

木桶定律内容

木桶定律内容

木桶定律内容
《木桶定律》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告诉人们在资源不足的条件下,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取得最大的回报,以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这项原理是源自1600年木桶原理,原来拿着一只木桶和一些铜钱,经济学家会得出,当你想填满桶要比想舀水更划算,因为桶体积固定,桶里水越多越经济。

因此,从木桶原理可以总结出一则“资源有限,就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的定理,又被称之为“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基本原理,它可以说是其他经济学要素的灵魂,它给出了一种确定资源分配和使用结果的模型,它也被称为“效率原理”。

木桶定律宣称,通过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最有效的工作结果。

根据木桶定律,不论是资源管理、物资管理还是机械劳动,都要尽量提高效率,比如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减少浪费,这样才能节约时间和资源,达到最优的结果。

木桶定律只关注工作效率,不关注人力成本、物料成本,经过规划部署后,工作中不会有人为因素扰乱,生产环境会更加稳定,更有利于提高绩效。

木桶原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可应用在工厂生产的运作管理中。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最小成本”原理,做到最小的投入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效果,这就是“木桶定律”发挥作用的地方。

木桶定律还可以应用在特定生产场景,比如工厂如何运用资源以降低成本,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比如说,在某产品生产环节使用木桶定律,可以在相
同的条件下提高产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木桶定律的实践,也可以把它应用在财务管理上,以进行投资决策。

管理学之八大效应

管理学之八大效应

管理学之八大效应
1、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2、鲶鱼效应:引进一个,带动一片
3、华盛顿合作定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二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宁日。

4、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5、蝴蝶效应:只要输入的资料存在微小的差别,计算结果就会出现极大的差别。

6、80/20定律: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80%的人的收入来自20%的产品,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

7、路径依赖效应: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便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和锁定,让你轻易走不出来。

8、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破了一顶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进行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60个经典管理学定律

60个经典管理学定律

60个经典管理学定律1.吉尔伯特定律:员工的价值,在于他们的问题。

2.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人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3.帕金森定律:事情总是会膨胀到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的程度。

4.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5.马蝇效应: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也会精神抖擞,奔跑起来。

6.华盛顿合作定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7.木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8.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9.刺猬法则:保持适度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10.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11.格雷欣法则:在竞争中,劣币会驱逐良币。

12.二八法则:大部分成果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产生的。

13.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14.南风法则:温暖胜于严寒。

15.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16.鲶鱼效应:通过引入竞争对手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7.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18.青蛙法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20.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21.吉格勒定理: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22.鸟笼效应:如果你在房间里挂一只空鸟笼,那么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买一只鸟回来养。

23.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那里听到的就愈多。

24.古特雷定理: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25.波特法则: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26.蓝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十大经典管理学定律

十大经典管理学定律

十大经典管理学定律:
1. 彼得原理:指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

2. 酒与污水定律: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3. 木桶定律: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木板决定,而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

4.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5. 纳尔逊原则:没有困难的事情,你不值得去解决。

6.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敬重同意”。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我们所有的人共有一个”。

3.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建议,开诚布公”。

7. 氨基酸组合效应:指组成人体蛋白的8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7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8.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9. 氨基酸失衡理论:团队成员搭配不良或过于绝对平均主义会造成内耗丛生,无法达到1+1>2的效果。

10. 特雷默定律:每个人的才华虽然高低不同,但一定是各有长短,
因此在选拔人才时要看重个人专长、而非全能,在用人体制上要勇于破除“完美主义”,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木桶定律内容

木桶定律内容

木桶定律内容
木桶定律又称“木桶定理”,指的是在一个木桶将水装满的情况下,破洞越多,水流出的速度越快。

这个定理最早是被荷兰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威廉伦勃朗(Willem van Roomburgh)于1690年发现,并于1738年出版了一本书《The Dish With Many Holes》,把这个定理形式化,用数学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木桶定理可以举例说明。

想象一个木桶,假设这个木桶上面有五个破洞,分别是A、B、C、D、E,这五个破洞位置相同,面积相同。

当我们将木桶装满水,并且把破洞A、B、C同时开放时,水从ABC三个洞中流出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当我们将破洞D和E也同时开放时,水从ABCDE五个洞中流出的速度就会比前面快很多。

这就是木桶定理所表示的意思,即随着破洞数目增多,水流出的速度也会随之增快。

这个定理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在数学上叫作水力学,是一门探究介质流体力学的学科。

它既能解释木桶的定理的原理,也能解释很多流体力学的现象,比如水的压力、流速等。

木桶定理的实际应用也十分广泛。

举个简单的例子,计算机网络的路由器就是采用了木桶定理的原理,它可以有效地将大量的数据流分发到更多的流量终端,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而且这个原理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网络设备,比如负载均衡器等等,它们都是基于木桶定理的原理来实现负载均衡。

木桶定理也可以用在管道设计中,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速度,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总之,木桶定理是一个重要的定理,它不仅有理论基础,还可以实际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管道设计等领域,因此它对于人类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这个理论如果不深入思考会觉得非常正确。

以个人为例,在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如果你的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科素养、课堂管理能力等有所欠缺,可能因为一项能力你就进不了决赛,所以,这个理论似乎要我们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短板,这样才能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这样各项能力才能整体提升。

但是,在提升自己短板的同时,自己的长处更要继续不断的发扬。

比如屠呦呦,这名让人尊敬的科学家,她的长板就是做科学研究,通过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做实验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更造福了千万人类。

但她是一个完整的木桶吗?作为一个“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说话耿直,不善交际,多次申请院士都未能当选。

可是如果屠呦呦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木桶,就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学外语,考博士,写论文,见风使舵,左右逢源。

那么谁来沉浸在实验室里一次次地开展枯燥的科学实验呢?我们的社会究竟是需要一个“三有”的完整木桶,还是一个拯救疾苦人类但是有短板的科学家?类似的人还有袁隆平,甚至爱因斯坦据说是一个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

其实其他领域里类似的个体比比皆是,作家韩寒连高中都没毕业……但是这些人都是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了极致,使自己的长板尽可能的长,就算还有短板,那又怎么样?丝毫不妨碍别人的成功。

相反的,如果刻意去花精力弥补自己的短板,那么也就可能造成自己的长板没同行长,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圆桶了。

现在有很多大学要自主招生,都是要招那种“特长生”,你文章写得好,你奥数得奖了,你有发明创造,尽管你的文化课成绩不那么好也可以保送上好大学。

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最长的不如最短的众所周知,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定律”还有三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得越多,浪费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或许会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表示理解和赞同。

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与“木桶定律”相似的还有一个“链条定律”:一根链条跟它最薄弱的环节有着相同的强度,链条越长,就越薄弱。

你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它们说的都是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问题: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的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最短的木板”与“最弱的环节”都是组织中有用的一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稍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作烂苹果扔掉。

正如你可以清除一个屡屡犯错的害群之马,却只能对办公室随处可见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束手无策。

正文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他的母亲是一位女神,在他降生之初,女神为了使他长生不死,将他浸入冥河洗礼。

阿喀琉斯从此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只有一点除外——他的脚踵被提在女神手里,未能浸入冥河,于是“阿喀琉斯之踵”就成了这位英雄的唯一弱点。

在漫长的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一直是希腊人最勇敢的将领。

他所向披靡,任何敌人见了他都会望风而逃。

但是,再强大的英雄也有弱点。

在十年战争快结束时,敌方的将领帕里斯在众神的示意下,抓住了阿喀琉斯的弱点,一箭射中他的脚踵,阿喀琉斯最终不治而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世界的一百条管理定律之木桶定律
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他用管理理论对木桶效应作了形象的说明。

木桶定律阐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此外,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

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

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这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自然界现象,然而往往越简单的道理总会饱含更深层的道理。

不管是一个团队还是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任何一个区域都有“最短的木板”。

对于团队而言,个人如同组成木桶的木板,各司其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团队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对个人而言,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许我们没有察觉到,也许虽然有所察觉,却听之任之,于是,这也就成为我们原地踏步或每况愈下的原因。

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对构成一个系统各个要素的思考:一道好菜,要求添加的各种佐料必须都是最好的,否则这道菜烧出来就不那么可口了。

一个生产流程、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一个组织系统中,如果少了一个或是某个流程不合格,那么出来的肯定是废品。

因此,在一个过程中必须要下工夫抓薄弱环节,否则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

“取长补短”,加强对每一个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只取长而不补短,是很难提高工作整体效应的;“均衡发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努力提高团队的状况和实力,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

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三长两短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率或者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影响这家企业的生产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

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
品质等等。

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如果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上来说,又可以将木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木桶的板则分别代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职位设计、人员的招募甄选和雇用、发展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所以,木桶有大小之分,木桶原理也有整体和局部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桶,然后找到那块最短的板,加高它!
但是,要想完全克服最薄弱的环节是不可能的,按照木桶定律,我们的薄弱环节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永远存在。

一根链条总有最弱的环节,尽管它可能比另一根链条中的任何环节都强,强弱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也是无法消除的。

问题在于你能承担这个弱点到什么程度,一旦它已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就必须下手了。

我们应该努力增高每一个木板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获得最大的发展。

关于木桶定律还有三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

但是仅仅理解木桶定律并不足以使我们真正弥补企业和个人的弱点和缺陷。

我们不仅要理解本桶定律,更要了解木桶定律产生的根源;不仅要认识到短板的危害,更要知道如何寻找短板、补短和除短;不仅需要加长木桶中的短木板,更需要注意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

引申到企业管理中来,我们不仅需要弥补企业的短板(它可能是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产品、营销、管理,也有可能是企业的某个环节或个人),更需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粘合力,进行团队建设。

所以我认为,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准确的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意识到机会的存在,积极利用好各种机会,在互动的环境中有效地吸收各种知识文化和提高工作技能,才有可能不成为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团队,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团队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设法增高短板子的长度(均衡),只有让所有的木板都维持“足够高”
的高度,才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完全发挥团队作用。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达成预期的目标。

而要想提高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团队中发挥更好的效用,团队才能均衡发展并为个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这门课的意见建议:1、希望老师能多与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以往的模式只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们在下面听课,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效率也不高。

如果老师能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话,比如课堂讨论或者邀请学生上台讲述等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相信同学们也更能把这门课学好。

2、可以多用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讲述真实的案例。

这门课上的是影响世界的一百条管理定律,这其中每个定律的背后都有很多经典的真实案例,这些定律大多也就是来源与我们的生活。

老师可以多多用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述案例,这样的方式更加直观,也更加的容易理解,更加能吸引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

3、对最后成绩的考核方式进行改进。

现在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最多的是平时的点名(算作平时成绩)和最后写个论文,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不尽完善。

对平时成绩的计算,可以用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辅之以偶尔的点名的方式作为考核标准。

在期末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演讲,阐述自己所了解的一个管理定律,如果写论文的话,那就不要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个管理定律,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经历来引出一个管理定律,这样也更能检测学生们对这些经典的管理定律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