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中的才能递减法则

合集下载

七田真-才能递减法则微课堂

七田真-才能递减法则微课堂

七田真-才能递减法则微课堂孩子降生后,天生就具有多方面潜在能力,若不及时予以开拓、训练、巩固、提高……这种潜能则会随时光流逝而“递减”,甚至彻底消失。

包括七田真,蒙台梭利等儿童教育家都对才能递减法则进行过认真的验证和诠释。

作为爸爸妈妈们,又对自己的宝宝了解多少呢?我们认识到人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知识的拓宽而相应提高。

然而,从大量事实及一些教育家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肯定“才能递减法则”的存在。

这个“递减”规律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然而,这个理论到底是由谁最先提出的,目前尚无定论,现在也没有专项的科学实验予以证实,也没有科学而详尽的理论解释。

孩子身上到底有哪些潜能?以何时最高?究竟怎样递减?其科学道理如何?下面我们揭示一些学者、专家对这一规律的看法:一、日本早期教育专家木村久一说:“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

比如说,生来具备一百度能力的孩子,从其一生下来就对他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他成人后,就能成为具有一百度能力的成人。

如果从五岁才开始对他教育,教育得非常出色,也仅能成长为具有八九十度能力的成人。

如果拖延到十岁开始对他教育,即使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有六七十度能力的成人。

就是说:对幼儿的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在能力就实现得越少,这就是儿童能力的递减法则”。

二、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幼儿园的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录贝尔说:“从乳儿发展到会说话的程度,比从小学生成长为牛顿要容易。

”她的意思是说,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习,乳儿时则学得快。

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说:“任何一个孩子,在他两岁之后,很快就会成为一位任何大人都望尘莫及的天才语言学家。

而随着年龄增长,到五六岁时,就会很快地失去掌握语言的这种能力。

”这可以作为对福录贝尔话的理解和补充。

三、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让已经超过七岁的孩子准确的记住一个单词,需要重复好几遍,但四岁的孩子却只需要说一遍就能记住。

幼儿特有的这一敏感时期,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分析及对策

孩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分析及对策

孩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分析及对策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是指,随着某种投入的增加,其带来的效益会逐渐减少。

在孩子教育中,这一现象表现为,随着对孩子的投入增加(如时间、精力、资金等),其带来的教育效果会逐渐减弱。

二、孩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分析在孩子教育中,家长可能会出现过度呵护、过度陪伴、过分重视学业成绩等问题。

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增加对孩子的投入,但过度的投入却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出现。

具体地,孩子可能会因为得到了无限的呵护而失去独立性;过度陪伴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认知与处理能力,影响自身的成长;过分重视学业成绩可能让孩子的学习动力降低、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到学习成绩。

三、对策1、保持适度的关注家长不必过分呵护和陪伴孩子,适当的关注和教育更为重要。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该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但不应抢过孩子的责任。

2、平衡个人时间与家庭时间珍惜与家人的交流时光,但也要保持适当的私人时间,培养自我独立性和自我成长。

3、把握科学教育方法家长可以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选取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既要重视知识补充,也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改进。

4、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蕴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其在习惯养成和学业上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5、理解与支持孩子的发展家长要摒弃过分重视学业成绩的思想,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鼓励孩子在自己喜好的领域中发掘自我潜力,促进孩子的多元发展。

综上所述,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在孩子教育中是不可避免的。

家长需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拥有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并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持续探索、尝试。

这样才能在孩子教育中走得更稳健、更有效。

孩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分析及对策

孩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 边际 效用递 减是 现代 西 方经 济学研 究消 费者行 为 时用来解 释 需求规 律 的一种 理论 观 点 , 是 关于 消 费者行 为 的一条 基本 规律 。本 文 也 将边 际效 用递 减规律 引入 孩子 的教 育过程 中, 示 了家长的教 育行 为 中所存在 的 边 际效用 递减 现 象。据 此提 出家长从 教 育 内容 上 , 揭 不要 过度 的
b sc lw a o tc n u rb h vo . hs p p r it d c d dmi i i g ma gn lu i t a it h d c t n po e st e e i ns ig magn l a i a b u o s me e a ir T i a e nr u e i n s n ri a t i l o h l y w no te e u ai r c s o r v a d mii n r ia o l h
c mbn h h sc le c to t na d c to ,sc n l,fo e u ain mo ,d n tu i trlye c u a ea d p as rciiim n c l . o ie te p y ia du ain wi me tle u ain e o dy r m d c to de o nl e al n o rg n r ie o rt s a d s od h a c
中 图分 类 号 6 4 1 (0 0)6 0 5 — 2 10 — 3 12 1 1— 0 4 0
知 道 苦 是 啥 滋 味 ; 亲 交给 他 们 的 是 金钱 , 育他 们 的是赚 钱。父 父母 教 面对 2 1世纪 开 启 的大 门 , 来 越 多 的人 们 已经 意 识 到 : 国 能 母亲从来就把心思放在生意或者事业上 , 越 中 没有花时间好好的教育过 否赢得下个世纪 , 关键是人才的培养。 当今 家庭看 : 多数的家长 孩 子 , 少陪 自 己的 孩 子 吃晚 餐 、 公 园 , 们 认 为只 要 给 孩 子 提供 从 大 很 逛 他 把 自 己 的一 切 希 望 寄 托 在 孩 子 的 身 上 , 个 “ 子成 龙 ” “ 女成 足够 的 物质 就 行 , 这 望 或 盼 并且 在 提供 物 质 上 认 为 是 越 多越 好 , 有 时 间 限 没 凤” 的希 望 能 否成 为现 实 , 要 多 方 面 的 努 力 , 家 庭 是 孩 子 的 第 一 制 , 有 空 间约 束 。 开 始孩 子 可 以从 物质 消 费 中觉 得 有 满 足感 , 需 而 没 一 觉 所 “ 校 ” 父 母 是 孩 子 的第 一位 “ 师 ” 家 庭 教 育 的 成 功 与 否 必 然 得 自 己是 天 底 下最 幸 福 的。 但 随 着 时 间 的推 移 , 子 觉 得 自 己对 物 学 , 老 , 孩 成 为 “ 生 代 ” 否 健 康成 长 的 关键 所 在 。从 当今 的孩 子 看 . 于 是 质 可 能 达 到 了消 费效 用 的 最 大 ,这 个 时候 父母 亲 提 供 的物 质 再 多 , 独 能 由 独 生 子 女 , 家 中 是 “ 太 阳 ” “ 皇 帝 ” 再 加 上 一 些 家 庭 忽视 了 孩 孩 子认 为都 只是一种摆设或累赘 , 在 小 、小 , 物质教育就会 出现 负效应 ; 从另 子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 是 教 育 中 未 能 采 用 正 确 的教 育 方 法 , 不 重 个 方 面来 看 人 的 欲 望 是 无 穷 的 , 味 的 满 足 是 不 现 实 的 , 个 时 或 又 一 这 视 良好行 为习惯 的养成 教育 , 因而导致孩子心理上 “ 以我 为中心” 候 父母 亲 还 不 及 时 的纠 正 孩 子 的 消 费 观 念 , 是 不 断 的满 足 孩 子 的 , 还 “ 我 独 尊 ”任 性 , 行 我 素 。久 而 久 之 , 成 不 良行 为 习惯 。因 此 , 需求 , 惟 , 我 形 这样教育 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 可能会让 孩子养成奢侈 骄淫 我 们 必须 十 分重 视 家 庭 教 育 , 施 以正 确 的家 教 方法 , 求最 佳 的 的习惯。二是缺 乏物质基础 的精神教育“ 并 追 消费” 的边际效用递减。有 教育效果 , 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 直至成才。 的 家庭 由于 经 济 条件 的 限制 , 父母 亲教 育 孩 子要 艰 苦 朴 素 。 可 能 一 1 边 际 效 用 递 减现 象及 在 孩 子 教 育 中 的导 人 开 始孩 子 能 够 非 常 乐意 的接 受 , 得 自 己应 该 理 解 父母 , 该 学 习 觉 应 但 11边 际 效用 递 减 边 际 效 用递 减 是 现 代 西 方经 济 学 中研 究 消 老前 辈 们 的 艰 苦 朴 素精 神 。 当 自己 的一 些 基 本 生 活 条件 不 能 很 好 . 自己 想要 的父 母 亲 给 不 了 , 自 己应 该 有 的也 没 有 ; 反 看 而 相 费者行 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的一种理 论观点 , 也是关于消费者行 的 解决 , 吃 长 可 这 为的 一 条 基 本 规律 。 含 义 是 随 着 一 个人 所 “ 费 ” 种 物 品( 务 、 到 别 的 孩 子 穿 得 好 、 得 好 , 期 下 去 , 能就 不 能 接 受 了 , 个 时 其 消 某 服 信 息 1 数 量增 加 , 总效 用 虽 然 相 应 增 加 , 的 其 但边 际 效 用 有 递 减 的 趋 候 孩 子 就 会 向 父母 提 出更 高 的要 求 或 采 取 其他 的 方式 去 达 到 这 些 这 让 抠 势, 并存在边 际效 用等于零或变为负数 的可 能, 此时意指 对于某种 目标 , 个 时候 父母 亲 还 在 过 度 强调 艰 苦朴 素 , 小孩 觉得 有点 “ 的感 觉 , 育 的效 果 可 能就 会 大 打 折 扣 , 会 出现 负效 益 。 有 的 教 就 物 品 阴 务 、 息 ) “ 费 ” 过 一 定 量 以 后 , 但 不 能增 加 消 费 者 的 门 ” 最 信 的 消 超 不 满 足 和 享 受 , 而 会 弓 起讨 厌 和 损 害 。 其 生理 或 心理 上 的 原 因 , 反 I 究 即 孩 子可 能就 会 因为 没 有 实现 自 己的 愿 望 ,可 能 就 开 始 自我 压 抑 , 自 消 费 一 种 物 品( 务1 服 的数 量 越 多 , 受 同 类 信 息 的 次 数 越 多 , 理 上 暴 自弃 , 接 生 不和其他 人交流 , 也不愿和其他 人交 流 , 觉得 自己低 人一 得 到 的满 足 或 心理 上 对重 复 刺 激 的 反 应 就递 减 了。 等 , 生 自卑 心理 。 产 22教育 方式 “ . 消费 ” 的边 际效用递减 父母 亲在教育孩子 中, 1 - 2边际效用递减在孩子教育 中的导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 分 为物 质 上 的 消 费和 精 神 上 的消 费 。 父母 教育 自己孩 子 过程 中 既有 总 会 或 多 或 少地 采 取 批评 责骂 和 鼓 励 表 扬 的教 育 方式 。 批评 责 骂 的 家长在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 的各种物质保障和奖励 : 有传授 信 息 给 孩 子 带来 的满 足 感 是 负 的 或者 说 是 负效 用 , 到 批评 责 骂 的 又 受 知识 和 能 力 , 提供 精 神 领 域 的服 务 。孩 子在 享 受 物 质 条 件 , 受 信 孩 子 心理 上 将 产 生 一 种痛 苦感 。 父母 亲 的第 一 次 批 评 责 骂 , 孩 子 接 给 痛 孩 息, 接受知识 , 获得能力��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着一种奇特的规律----天赋递减规律。

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能发挥得越少。

因此,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该是越早越好。

★天赋递减法则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潜能和必要方式之一,早期教育更容易造就天才。

以一棵橡树为例,假如它所在的环境允许它充分生长,它可以长到30米,也即意味着这棵橡树具有长到30米的潜能。

但事实是,几乎没有一棵橡树能够长到30米,一般都只能长到12-15米;如果生长环境不好,甚至只能长到6-9米;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则可以长到18-21米,甚至是24-26米。

同样,一个孩子,假设他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

如果放任不管,也许这个孩子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他的潜能只发挥了一小部分;如果父母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在早期进行开发孩子智力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

专家的教育研究表明: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有60分的能力。

这就是天赋递减法则的具体表现。

很少有父母能够知道,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一种奇特的规律----天赋递减规律,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有一个关于早期教育的公式: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这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小故事生物学家达尔文不但对物种起源研究精深,对育儿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

有位美丽的少妇抱着自己的小孩子去找达尔文,向他询问有关育儿的问题。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几岁了?”看着这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还没等少妇开口,达尔文就高兴地向夫人问道。

“刚好两岁半。

”少妇诚恳地对达尔文说,“当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成才,你是个科学家,我今天特意登门求教: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呢?”“哎!夫人,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

科学依据

科学依据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才能增长具有“递减法则”,也就是说,越早教育,其才能增长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如果孩子在7--8岁之前全然不对他进行教育任其自流,那么这个孩子才能的增长几乎为零。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提出人类才能增长的递减法则。

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

爱尔维修曾提出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

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

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

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具有100度能力的成人。

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

如果从10岁开始,可能只会成为具备20度能力的成人;日本的七田真的智力发展说,递减更快,他说的递减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在0岁时发展最快,就是三角形的底,8岁时到了三角形顶端,智力再也不明显提高,那以后,人只会增长知识和技能了。

因为每个人的潜在能力都有自己的固定的发达期,如果不让他在发达期内发展的话,就永远不能再发展。

所以应该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杜绝潜在能力的递减。

人的大脑由两个半球体组成,左脑指挥身体右半部的活动,右脑指挥身体左半部的活动。

这是古埃及最早得出的结论。

因为他们发现,当大脑一边受了伤,另一边身体的运动就会受到影响。

到了1836年,有个名叫马赫克·达克司的法国人指出;身体右半部瘫痪的人往往同时犯有失语症,但是左半部瘫痪的人依然会说话。

他认为,左脑不但指挥身体右半部的活动,而且与说话有关。

达克司的假设是正确的。

实验证明,百分之九十的人是由左脑指挥说话的。

左脑除了指挥语言外,还担负分析任务,如逻辑推理、数学计算、写作等。

右脑则与空间概念、识别、构思、音乐、颜色的辨认以及直观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关。

潜能递减法则

潜能递减法则

潜能递减法则潜能递减法则是指一个系统中潜能的逐渐减少。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还是人类社会系统,都遵循着潜能递减的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潜能递减法则,并分析其对于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影响。

一、个体层面在个体层面,潜能递减法则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和智力的潜能逐渐减少。

儿童时期的个体潜能通常是最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机能和智力的灵活性都会逐渐减弱。

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通常更具有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而年长者则更具有经验和智慧的原因。

二、组织层面在组织层面,潜能递减法则指的是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初始阶段的潜能往往是最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潜能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初始阶段的组织通常具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随着组织规模的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组织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潜能也会逐渐减少。

这时,组织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

三、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潜能递减法则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初始阶段的潜能往往是最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潜能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初始阶段的社会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力,能够迅速崛起。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加剧,社会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潜能也会逐渐减少。

这时,社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潜能递减法则的存在对个体、组织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个体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组织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应对潜能递减的挑战,个体应该注重个人发展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组织应该注重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机制;社会应该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国外早教】卡尔威特的金典教子理论

【国外早教】卡尔威特的金典教子理论

【国外早教】卡尔威特的金典教子理论【国外早教】卡尔?威特的金典教子理论卡尔·维特的儿子小卡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

他在8岁和9岁时能自由使用六种语言,16岁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然而,谁会相信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出生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智力,而是被认为是一个痴呆症儿童。

奇迹的发生完全是因为他父亲的教子很好。

卡尔弗特有一套被称为“黄金法典”的早期教育理论,这套理论使许多人受益了一百年,创造了无数非凡的人物。

为了你们孩子的未来和祖国的明天,我们在此向你们介绍卡尔弗特早期教育的黄金经典。

1.教育儿子先从母亲开始历史上的伟人有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

母亲在儿子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一位母亲只关心孩子的健康,而忽视孩子道德和智力发展的形成,那就是一种错误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卡尔维特说,小卡尔母亲勇敢快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因此当他的儿子后来进入社会时,他无所畏惧,即使在困难中也从不失望。

卡尔弗特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被其他人取代,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

恐怕只有人类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不自然的。

2.催逼会毁灭天才一个天赋出众、受过英明教育的孩子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

但父母对天才的教育往往失败。

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才能,而不关注全能的培养。

对孩子要求太多,给他施加太多压力,可能会让孩子半途而废。

3.儿童潜能递减法则儿童有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遵循递减规律。

如果他们从出生起就接受理想的教育,他们的潜在能力可能达到100度。

如果你从5岁开始接受教育,即使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他的潜力也只能达到80度。

从10岁开始,无论教育方法多么好,潜力都只能达到60度。

换句话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就越难实现。

4.不要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卡尔维特说,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期给他喂食和饮水,使他的生物钟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规律。

直到他能在晚饭后吃东西,他仍然可以喝水,在两餐之间什么也不吃,这样他的胃就不能一直休息,血液总是在他的胃中工作,而不是集中在他的大脑中。

大班数学教案规律递增递减

大班数学教案规律递增递减

大班数学教案规律递增递减一、引言在大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需要通过设计教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的递增和递减。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案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规律递增递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规律递增递减的概念;2.能够观察并发现一些常见的规律递增递减现象;3.能够通过具体例子和图形表示来描述规律递增递减;4.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规律递增递减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纸和笔。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观察数列的规律•示范:教师写下以下数列:1, 3, 5, 7, 9,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数列中的规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大2。

•教师总结:这就是一个递增规律的数列,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2。

2. 描述递增规律•示范:教师继续写下以下数列:2, 4, 6, 8, 10,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数列中的递增规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大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描述递增规律:这是一个递增规律的数列,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2,规律可以表示为:递增量为2。

3. 递增规律的应用•示范:教师列出以下任务:求出数列 3, 6, 9, 12, 15 的第10项。

•学生思考并回答:规律是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大3,所以第10项是27。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描述递增规律的应用:通过观察规律,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数列问题,比如找出第n项。

4. 观察递减规律•示范:教师写下以下数列:10, 8, 6, 4, 2,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数列中的递减规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小2。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递减规律的数列,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小2,规律可以描述为:递减量为2。

5. 递减规律的应用•示范:教师列出以下任务:求出数列 20, 17, 14, 11, 8 的第7项。

•学生思考并回答:规律是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小3,所以第7项是-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描述递减规律的应用:通过递减规律,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数列问题,比如找出第n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教育中的才能递减法则右脑教学方法解疑 2010-11-09 16:01:22 阅读24 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才能递减法则的大意是:孩子降生后,天生就具有多方面潜在能力,但若不及时予以开拓、训练、巩固、提高……这种潜能则会随时光流逝而“递减”,甚至彻底消失。

我们认识到人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知识的拓宽而相应提高。

然而,从大量事实及一些教育家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肯定“才能递减法则”的存在。

这个“递减”规律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然而,这个理论到底是由谁最先提出的,目前尚无定论,现在也没有专项的科学实验予以证实,也没有科学而详尽的理论解释。

孩子身上到底有哪些潜能?以何时最高?究竟怎样递减?其科学道理如何?下面我们揭示一些学者、专家对这一规律的看法:一、日本早期教育专家木村久一说:“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

比如说,生来具备一百度能力的孩子,从其一生下来就对他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他成人后,就能成为具有一百度能力的成人。

如果从五岁才开始对他教育,教育得非常出色,也仅能成长为具有八九十度能力的成人。

如果拖延到十岁开始对他教育,即使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有六七十度能力的成人。

就是说:对幼儿的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在能力就实现得越少,这就是儿童能力的递减法则”。

二、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幼儿园的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录贝尔说:“从乳儿发展到会说话的程度,比从小学生成长为牛顿要容易。

”她的意思是说,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习,乳儿时则学得快。

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说:“任何一个孩子,在他两岁之后,很快就会成为一位任何大人都望尘莫及的天才语言学家。

而随着年龄增长,到五六岁时,就会很快地失去掌握语言的这种能力。

”这可以作为对福录贝尔话的理解和补充。

三、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让已经超过七岁的孩子准确的记住一个单词,需要重复好几遍,但四岁的孩子却只需要说一遍就能记住。

幼儿特有的这一敏感时期,是十分重要的。

两三岁的幼儿脑细胞结构和大人完全不同,他们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并具有吸收知识的特有的精神能力。

但这些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能量,几十年来却一直被置诸一旁,父母不但不注意蕴藏在孩子精神世界中的财富,甚至从一开始就不断压制、破坏这种能力……”四、日本幼儿教育家七田真说:“婴儿大脑活动时出现的那种生理上的适应能力,有其神秘之处:越是接近零岁,这种能力越是极大增长,而这种机能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很快的消失。

”“到八岁左右,才能增长的可能性基本消失,这恰好与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一致。

就是说大脑一旦发育成熟,幼儿大脑所具有的神奇能力就会消失,在此之前获得的才能也会固定下来。

”五、苏联著名音乐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说:“大约八岁时,孩子就会逐渐丧失一岁半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音乐才能。

无论是学习做诗的孩子,还是学习绘画的孩子,都是年龄越小越容易学会。

对孩子学习美术搞创作的各个阶段一直进行跟踪调查的画家们,也异口同声的证明了这一点。

”他还说:“孩子都是如此,越是接近零岁,越有神奇的能力,这并不仅仅表现在音乐才能和语言才能方面,如果教育得当,在各个方面都会出现奇异的增长。

事实上这些本应神奇地增长的能力,如果得不到适当刺激和训练的话,就会迅速的消失,而这一点却几乎不为人们所知。

”六、法国曾有一个名叫波尔·肖的人,他对从殖民地移入法国内地的土著民族掌握法语情况进行大量调查之后说:“五岁前移居法国的孩子,完全具有充分掌握法语的能力,然而如果六岁以后移入法国的孩子,越是晚于六岁的人,就越难以掌握好法语。

”从以上这些人的说法中,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才能递减法则”的存在。

可以说这些人大多是通过自己长期教育实践和调查得出的结论,不能不令人信服。

在我国国内一时找不到类似的论述,但很多学者也谈到过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再学习,其速度远比三四岁前学习的孩子相差很多的情形。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内容:一、孩子在婴幼时期有多方面潜能;二、如果在胎儿期或婴幼时期给孩子以良性刺激,教育和训练孩子,则孩子的潜能可得到开拓,从而能掌握多方面才能;三、孩子八岁以后,某些未经开拓的潜能将逐渐减退并消失;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开拓和提高,就务必在胎儿及婴幼时期对他们积极进行教育和训练——这也就是早期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和积极进行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孩子在婴幼期就具有较高的潜能,其逐渐减退并消失的情况大体是怎样呢?我们可以联系孩子大脑发育情况做些探索: 孩子大脑在母体中已经发育到一定程度,到降生时脑重约390克,此时已基本可以承担婴儿生理、生活需要,此时我们可以称之为大脑发育第一期;孩子降生后,大脑仍继续发育,并且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产生最初的心理活动;到七八岁时,脑重大约可以达到1300克,此时已经接近成人脑重,接近成熟,这期间可称为大脑发育第二期。

从广泛的科学实验和教育实践看,无论大脑发育第一期和第二期,如果有良好的教育、训练(良性刺激),都可以大大提高大脑的质量和智力功能,并且越是前期越好(此结论,已为科学家对动物实验所确认)。

但目前人们对婴幼儿大脑及智能发育情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大脑自身发育情况看,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初生儿脑重为350——390克;一周岁末可以达到850克;三周岁末达到1000克;五六周岁末达到1200克;七周岁末可达到1300克。

经科学家测试,此时幼儿大脑的发育及脑组织的功能,已基本接近成人。

此后,大脑的发育就渐趋缓慢,而近停止。

从大脑发育第一期的实际增长情况看,在孕期300天内,脑重从0增至390克,平均每天增加1.3克;第二个时期从出生到一岁末,可达到850克,每天脑增重约为:850克减去390 克再除以365天=1.26克/每天;三周岁末约达1050克,每天脑增重约为:1050克减去850克再除以(365天×2年)=0.27克/每天;七周岁末约达1300克,每天脑增重约为:1300克减去1050克再除以(365天×4年)=0.17克/每天;也就是说: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越是后期增长速度越慢、越少。

而教育家们所说的“才能递减”,大体和大脑的发育情况成正比。

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是否可以说大脑越是前期,大脑增长越快时,其学习的潜在能力也越强呢?我以为这个推断是有道理的。

我们还可以借用小孩学体育、学杂技的实际情形看,越是从小训练的孩子,学习的进步速度快,取得的成绩也大。

如果超过七八岁,到十二三岁再学、再练就难出成绩了。

人们一般称之为“可塑性”,那么是否可以说儿童的大脑在前期也有这种较强的可塑性呢?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康拉德·劳伦茨从大量实验中得知,小鹅出壳不久,就会把它最先看到并熟识的动物认作是“鹅妈妈”,对人也不例外,所以小鹅总是跟着他;小鸡出壳四天左右,是它发展“追逐母鸡”的能力时期,如果在这期间见不到母鸡,它追逐母鸡的能力就消失了。

科学家称此种现象为“母亲印刻”或“印刻期”“关键期”“最佳期”……这说明:其它动物也存在“才能递减”法则,或者说潜能未经发掘而消失,不再能显现,这也证明:作为动物之一的人,确实存在“才能递减”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斯曾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为了试验孩子智力发育情况,他把孤儿院的一些新生儿放在幽暗而单调的空屋里,只提供必要的饮食,而不使他们接受外界环境。

结果这些孩子不仅心理发展差,几近痴儿,而且心理发育也受到严重影响……(这种不人道的实验,因受到社会舆论的责斥而停止)这些孩子因已错过“学习最佳期”或者说他们可开掘的“潜能”已经消逝,后来这些孩子的智力始终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发展。

这个实验虽不是为试验“才能递减法则“进行的,但却对我们探索幼儿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此外,一些在其“才能递减”前接受过早期教育的人,多能在各方面显现才能,进而取得较大的成绩,也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江苏的刘小斌,从两岁开始学习,五岁时已学完初中全部功课,从六岁起开始学高中课程;台湾新竹市的张智杰,两岁时读完12册《中国童话集》,五岁半时已读完《光复科学图镜》十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国五、六岁考入中学的新疆女孩陈科萍、辽宁的郑阳旭、江苏的李大伟;十一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谢彦波、陈磊;四岁的小画家王亚妮已多次出国作绘画演展,在美国获得迪尼斯乐园奖给她一只金质的米老鼠。

这样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从世界范围看,有大成就的人说,更是不乏其例,如著名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歌德、普希金……他们都是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受早期教育的。

完全可以这样说:这些人如果不是相当早的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都是少数天赋极好的人。

当然我们不否认人的秉赋是有差别的,但是杰出人物中有很多人的秉赋是一般的。

他们的父母和本人都在口头或文章中明确表示过:他们所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很早就接受教育,本人又努力学习的结果。

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俗语所说的“人练什么会什么”,但是这只有及早开始才另外,有些反面实例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问题:如很多人都知道的狼孩,他的婴幼时期和狼在一起生活,返回人间后,仍保留“狼性”:不愿穿衣服、嚎叫、吃生肉,愿意和狗呆在一起……在智力方面,虽经人下功夫的教育,其智力终是很差,甚至已不能掌握人的语言。

一个由美国人发现,养在新德里贫民院里十四年的狼孩,也表现了同一的特点。

贫民院的一位老龄妇女说:“我们曾经下大力气教她说话,但是她一直没能学会,只会讲个别字……”这些例证都充分说明:孩子错过了学习“最佳期”,他应有的智力和潜才能在递减和消失,而且难以补偿。

由此看来“才能递减法则”是有道理的,至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规律而误了我们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