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摘要】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着高压和紧张的情况,他们的心理韧性对于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心理韧性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评估工具、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特质、工作环境和社会支持等。
不同的评估工具和研究方法也对心理韧性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研究的启示,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提升,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研究进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影响因素、评估工具、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诊科护士是医院急诊科的重要人员,他们需要面对突发、复杂和高压的医疗情况,执行抢救、救治等重要医疗任务。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环境通常紧张多变,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压力较大。
长期以来,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在急诊科工作中,护士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例如病人家属情绪波动、临床医生工作要求的高强度、复杂临床环境下医疗决策的压力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研究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急诊科护士是医院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救治急需的患者、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疾病的重要责任。
急诊科护士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研究他们的心理韧性对于提高其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不仅对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影响。
护士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表现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心理韧性强的护士能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医护心理调研报告

医护心理调研报告医护心理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加,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了解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本次调研以某市三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收集有效问卷176份。
一、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总体较好,有85%的人员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良好,只有15%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压力和焦虑感。
在具体的心理问题方面,分析发现,医护人员普遍存在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波动较大和缺乏休息等问题。
二、心理健康需求在心理健康需求方面,大部分医护人员希望能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特别是在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波动较大和疲劳时,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也有一部分医护人员表示希望能够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心理调适能力。
三、心理支持措施根据调研结果,为了满足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的机构和人员,以及相关培训机构和项目;2.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3. 加强工作环境的改善,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和休假机会;4. 建立医护人员交流平台,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结论本次调研发现,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总体较好,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以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波动较大和缺乏休息等问题为主。
为了满足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我们建议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并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和休假机会。
此外,可以建立医护人员交流平台,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急诊科是一个高压、高风险的医疗环境,护士长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和防护水平。
心理韧性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境时,不仅能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能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策略,克服困难,保持健康、成功、幸福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特质对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提高心理韧性能够有效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表现和职业生涯发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针对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研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诊科护士具有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例如,国外学者Robertson等(2015)的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韧性量表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测评,发现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总水平较高,其中以自我调节水平表现最为突出。
国内学者张波(2016)也对32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得分较高,但部分护士在逆境应对和压力适应方面表现相对薄弱。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素质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
个人素质方面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年限等因素。
工作环境方面则包括工作压力、神经负荷、工作强度、情感因素、师德与医德等因素。
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实现。
目前的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训练可以从认知行为角度出发,采用认知重构、心理暗示、放松训练、社会支持等多种方法进行。
例如,国内学者王萌等(2019)开展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中,设计了“情绪自我调节训练”和“紧急逆境应对训练”两个部分,旨在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
五、展望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环境特殊,他们需要面对大量的医疗救治工作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极易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护士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我国护士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陈曦韩斌如徐凤霞李秋萍[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护士心理韧性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护士心理韧性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2019年11 -12月,釆用方便抽样方法,运用心理韧性量表对全国共70 932名护士釆用在线调查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对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我国护士的心理韧性得分为90.49士15.71 ,医院等级、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工作年限、个人年收入、现拥有子女情况、工作家庭冲突水平进入护士心理韧性影响因素模型,可解释总变异的6.5%。
结论:我国护士心理韧性水平较低,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工作家庭冲突对护士心理韧性的影响较大,可通过降低护士工作家庭冲突的方式提高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
[关键词]心理弹性;影响因素;护理管理;卫生人力[中图分类号]R47 [DOI]10.3969/j.issn.l672-1756.2020.12.018Status of nurses'resilience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 CHEN Xi, HAN Binru, XU Fengxia, LI Qiuping II Nursing D q^artment,Xuanwu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3, China III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2020,20(12): 1845-1849[A 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urses'resilience,and to provide areference basis for developing intervention programs for nurses'resilience in China.Methods: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2019, a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a total of70932 nurses nationwide using an online survey.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nurses!resilience.Results:The mean score of resilience of nurses was90.49±15.71. Hospital level,age,professional title,marital status,working years,personal annual income,children situation,work-family conflict level entered the model of nurses'resilience,which accounted for6.5%of total variation.Conclusion:The resilience of nurses was low and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Among them,work-family conflict w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The nurses'resilience can be improved by reducing work-family conflict.[Keywords]resilience;influence factors;nursing management;health workforce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被称为 心理弹性,是一种忍受和克服困难的能力[1_21,用于描述和解释有助于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
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学生、 灾 区群众 、 处 于逆 境 的儿 童 等 , 以护 士为 目标 人群 的研 究较少 。 笔者综 述 了心理 韧性 的基本 概念 、 测量 工具 和影 响 因素 , 总结 当前 研究 的特 点及 展望 , 报道 如下 。
常见 的工具 有 C o n n o r — D a v i d s o n 心 理 韧 性 量 表
( C o n n o r — D a v i d s o n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 C D— R I S C) 、 成 人 心理 韧性 量表 (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f o r A d u l t s , R S A) 、 简 明韧性 量 表 ( B r i e f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 B R S ) 、 心 理韧 性
等 西方 国家心 理学 研究 的重 要 领域 。2 0世纪 后 期 , 心理韧性 被 引入 医学领 域对 精神 分裂 症患者 的子女 进 行研 究[ 5 1 。 1 9 9 7年 。 护理 研究 者 J a c e l o n [ 6 ] 在 回顾众 多学科 相关 文献 的基 础上 ,认 为有必 要在 护理 领域 开展 心理 韧性 的研究 。 此后, 陆续有研 究 者进行 理论
护 士在护 理工 作 中常需应 对各 种压 力和 工作 逆 境, 其 中包括来 自医生 和各类 疾病 患者 的需求 。 心理
韧性 是护 士在 寻找 其职业 意义 和调 节压 力应 对行 为 中所需 的重要技 能…。护 士需 拥有 较 强 的心 理韧 性
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情绪的自我调节

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情绪的自我调节1. 引言1.1 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现状护理人员作为医疗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照顾病人和协助医生的重要工作。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病人数量的增加,护理人员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心理问题。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经常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长时间的倒班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常常使护理人员感到疲惫和焦虑。
他们需要不断面对病人的疾病和痛苦,看到病人的痛苦和痛苦,也会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护理人员也常常遭遇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和挑衅,甚至受到暴力伤害。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感到沮丧和无助,甚至导致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护理人员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护理人员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2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管理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护理人员长期面对患者的痛苦和疾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压力,容易产生焦虑、疲劳、沮丧等负面情绪。
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释放,将对护理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专业素质。
情绪稳定的护理者更容易保持清晰的思维和冷静的态度,有利于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和困难。
与此积极乐观的情绪也能传递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护理效果和体验。
情绪管理对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健康也至关重要。
长期忽视自己的情绪问题会导致身心俱疲,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需要学会及时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调节和疏导,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情绪管理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保障工作质量和个人健康的关键。
只有注重情绪管理,护理人员才能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强,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温暖和有爱心的护理服务。
高职护生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 了解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 考。
问卷调查
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综述,设计 针对高职护生的心理韧性问卷, 收集样本数据。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 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 归分析等,以揭示心理韧性的现 状及其影响因素。
01
02
03
高职护生心理韧性现状不容乐观,存 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不高,需要关 注和支持。
高职护生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缺乏 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护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分析
学业压力
高职护生面临繁重的学业任务和考试压力,容易 产生焦虑和压力反应。
自我认知
部分高职护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 ,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消极情绪。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心理韧性水平与护 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业成绩等多个因素有关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本研究表明,高职护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整体较高,但仍有部分护生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韧性水平与 多个因素有关,如性别、家庭背景、学业成绩等。
建议
针对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的护生,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提供心理咨询、开展心理韧 性训练课程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此外,家庭和社会各界也应更加关注高职护生的 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文献综述
心理韧性的定义及测量
心理韧性定义
心理韧性是一种个体在面对逆境、压力、挫折或创伤 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包括 自我调节、社会支持、认知重构等多个方面。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急诊科护士是医院中承担急救任务的一线人员,工作环境复杂且高度紧张,经常面临医疗紧急情况和工作压力,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压力或挑战时,能够保持弹性思维、积极应对和适应能力的特质。
本文将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与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发现,心理韧性较高的急诊科护士在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时,更能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错误率。
心理韧性还与护士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效能感以及职业倦怠等因素有关。
研究也发现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特质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项研究发现,性格特质中的外向性、神经质倾向、自信度以及积极应对压力的态度与心理韧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个人资源也对心理韧性有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得到家庭和同事的支持以及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是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关键。
有研究关注到心理训练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积极影响。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应激管理训练等,帮助个体培养积极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项纵向研究发现,接受心理训练的急诊科护士在压力应对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帮助急诊科护士提高心理韧性,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与其工作满意度和表现密切相关,个体特质、社会支持网络和个人资源以及心理训练等因素都会对其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进一步关注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高,以提高其工作效能和护理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619X (2019)09-0952-03DOI 编码:10.13517/m.2019.09.019作者单位:266071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索红梅【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提出应加强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管理,积极探索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干预策略,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增强护理人员心身健康,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思考护理工作环境特殊任务繁重,是公认的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职业。
护理人员普遍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护理事业发展造成影响[1]。
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是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情绪和自我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旨在为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增强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依据。
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1.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称为心理弹性、压弹、复原力,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它是指人类面对逆境、创伤或压力时良好的适应过程,也是个体的一种品质和能力[3]。
其核心要件一是个体遭遇到压力或挫折,二是个体在压力或挫折中适应良好并健康成长[4]。
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美国。
心理韧性最初研究的是那些深处负面环境的儿童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的现象[5],后逐渐在不同领域兴起研究。
1.2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概念基于心理韧性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作用,1997年护理研究者Jacelon 提出有必要在护理领域开展心理韧性研究[6]。
Jackson 等学者[7-9]纷纷从不同视角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定义及内涵进行探讨,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一种潜能,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应对职场逆境和工作需求,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并可以通过个人或职业经历及相关教育被不断提高[10]。
因心理韧性的复杂性及多维性,目前仍无明确统一的定义,且呈现多样化,缺乏专业针对性。
2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2.1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群体不断扩展国内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后才逐渐在护理群体中进行心理韧性研究[11]。
近年来,随着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以往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手术室、急诊、ICU 等科室[12],目前研究的群体已扩展到临床护士、精神科护士、援外护士、非现役文职护士、实习护生、本科护生及野战医疗所护士等多个护理群体[13]。
2.2临床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普遍较低多项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不高。
许珂等[14]在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56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弹性水平较低。
这与赵艳红[15]、田园等[1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金艳艳等[17]认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较高,但与包英群等[18]研究结果有差异。
2.3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影响因素众多①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心理韧性不同。
研究发现[19],不同年资、学历、职称心理韧性存在差异,临床经验丰富、较高学历和职称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较高,其心理韧性得分随着年资、学历、职称的增高而增高;而新入职、较低学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较低[15-20]。
②援外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较高。
援外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普遍较好,这得益于严格的选拔标准,如专业技术精湛、职称较高及过硬的军事素质等。
除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外,过硬的业务素质使得她们拥有较好的心理韧性[21-22]。
③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多面性和可变性。
研究发现,影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统计学因素、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等[23],如年龄、学历、科室、职称和应对方式[16]、临床实践环境[24]及婚姻、生育情况等[22]。
范晓英等[25]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抑郁、焦虑、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学历等均是影响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主要因素,这与张振桐等[26]研究结果相一致。
2.4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工具尚不统一目前尚无针对护理人员的专用心理韧性量表。
虽然我国学者[27-30]修改制定了针对我国护理人员群体的心理韧性量表,并被证实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受权威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在临床护理研究中,应用的量表常见的有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由Friborg编制及张佳佳修订的《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等,而应用最广泛的是于肖南等[31]翻译并修订的由美国心理学家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成人弹性心理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因其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而被广泛采用。
2.5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存在问题2.5.1缺乏纵深性理论研究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虽然研究群体不断扩大,但目前国内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仍以现状评估和影响因素为主,样本量较小且受到局限,且护理人员面临的事件和问题及所在地域不同[32-33],使得研究结果推广受限。
因此,缺乏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内涵及理论模型构建等更深层次的研究[34]。
2.5.2缺少有效性干预策略研究表明[34],心理韧性水平可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调查研究多干预性研究少,尤其缺少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心理韧性训练策略研究。
2.5.3缺少针对性评价体系目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使用量表种类较多且不统一,存在评价方法和指标不一致等诸多问题,缺乏对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心理韧性测评量表,影响研究结果的推广和权威性。
3思考3.1重视心理韧性管理培训心理韧性是人体自身存在的一种潜能,是能够习得的重要品质。
研究表明[35],通过压力管理培训,可以极大地发挥个人潜能,增强护理人员主动管理压力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韧性,且良好的心理韧性不仅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还能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疲溃感[36]。
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心理韧性管理培训。
3.2探索心理韧性干预策略国内研究者已意识到心理韧性干预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不同干预策略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影响。
滑树红等[37]对军队文职护理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其心理弹性;而焦点解决短程心理辅导[38]及团体正念疗法[39]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降低职业倦怠感并提升工作满意度;李蕊等[40]发现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能提高心理韧性能力,改善身心健康。
因此,专家学者应重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干预策略研究。
3.3建立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多项研究表明[14,18-19,41],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增强护理人员心理韧性。
应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领导、家人、朋友的关心和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等手段,加强社会支持力度,提升整体社会支持水平,增强护理人员的心理韧性。
3.4拓宽心理韧性研究范围目前国内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仍以现状评估和相关因素影响为主,且存在样本量小、研究结果代表性和说服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未来应不断拓宽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范围,深刻揭示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内涵,建构理论模型,探讨干预策略,尽快与国际接轨。
3.5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目前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评价量表缺乏统一性,因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权威性和说服性。
研究者应针对我国护理人员职业特点,尽快建立规范的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评价机制,研制本土化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测评工具,以适应护理事业发展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发展,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将越来越大。
拥有高心理韧性对帮助护理人员应对压力和逆境,增强护理人员心身健康,推进护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激发护理人员潜能,塑造优秀职业素养,是每个护理专家和学者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1]任雅欣,周英,黄美凌,等.护士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3):258-260.[2]CAMERON F,BROWNIE S.Enhancing resilience in registeredaged care nurses[J].Australas J Ageing,2010,29(2):66-71.[3]WHITE B,DRIVER S.Considering Resilience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eople with Traumatic Disabilities[J].Rehabil Psychol,2008,53(1):9-17.[4]陈林,韩立敏,徐英雪.美军心理韧性培育计划及其启示[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5(2):6-13.[5]WERNER E E.Children of the Garden Island[J].ScientificAmerican,1989(26):106-111.[6]JACELON C S.The Trait and processof resilience[J].JAdvNurs,1997,25(1):123-129.[7]JACKSON D,FIRTKO A,EDENB0ROUGH M.Personal resili-ence as a strategy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the face of workplace adversity:aliterature review[J].J Adv Nurs,2007,60(1):1-9.[8]MCGOWAN J E,MURRAY K.Exploring resilience in Nursingand midwifer-y students:a literature review[J].J Adv Nurs,2016,72(10):2272-2283.[9]DELGADO C,UPTOND,RANSE K,et al.Nurses'resilience andthe emotional labour of nursing work: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empirical literature[J].Int J Nurs Stud,2017,70(10):71-88.[10]GRAFION E,GILLESPIE B,HENDERSON S.Resilience:thepower within[J].Oncol Nurs Forum,2010,37(6):698-705.[11]黄婧.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2):53-55.[12]王晶晶.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14(36):3793-3795.[13]邱俊杰,安花花,付藏红,等.急进高原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的调查[J].2016,30(12):4334-4336.[14]许珂,任辉.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弹性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9):935-940.[15]赵艳红,陈瑜.临床护士心理弹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31):177-179.[16]田园,刘沫.护理人员心理弹性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6,42(6):422-425.[17]金艳艳,陈海燕,胡雪丽.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护理工作应激的调查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8,17(3):34-36.[18]包英群,郑元连.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2018,35(9):35-38.[19]余标君,彭山玲,王晓霞.不同职称护士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3):1-4.[20]曾素兰,彭成君,崔丽君.临床工作1年内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32-34.[21]许珂,左凤利,张俐,等.援利医疗队护理人员执行任务前心理弹性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21):2165-2168. [22]许珂,张森,张俐.援助利比里亚抗埃博拉护士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24(13):23-26.[23]鲁浩,章雅青,王琳.护士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4):93-96.[24]喻敏,王康,董蓓蓓,等.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践环境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7):4-6.[25]范晓英,于珊,郭淑娟,等.临床实习护生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4):620-623.[26]张振桐,冯晓敏.护理本科新生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8,37(2):181-184.[27]李亚萌,王鹏,单岩,等.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在护士中应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6):5-8.[28]董杨叶.医护人员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其特点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14:1.[29]姚桂英,刘予玲,李树雯,等.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在护理人员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3):1536-1539.[30]WEI W,TAORMINA R J.A new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personal resilience and its use:chinese nurse resilience,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career success[J].Nursing,2014,21(4):346-357.[31]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心理科学[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32]魏雪梅,何剑,胡定伟.临床护士心理弹性的现状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384-386.[33]刘施言.辽阳市心内科护理人员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9,45(1):8-10.[34]林琳,何国平.国外关于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17):41-44.[35]肖七秀,黄玫英.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2):145-147.[36]孙玉珍,佘小丽,张颂,等.护理人员心理韧性与职业疲溃感的相关性研究[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8,41(1):90-93.[37]滑树红,何爽,包晓红.团体心理辅导对军队文职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和心理弹性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8,16(3):250-251.[38]唐博,谌春仙.焦点解决短程心理辅导对实习护士心理弹性和职业倦怠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151-156.[39]鄢茂.团体正念疗法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弹性及工作疲溃感影响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2018,25(13):128-130.[40]李蕊,张水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护士心理弹性影响的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8,35(2):163-164. [41]MELVIN K C,GROSS D,HAYAT M J,et al.Couple function-ing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US army couples:therole of resilience[J].Res Nurs Health,2012,35(2):164-177.(收稿日期:201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