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619X (2019)09-0952-03

DOI 编码:10.13517/m.2019.09.019作者单位:266071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

索红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

状,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提出应加强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管理,

积极探索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干预策略,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增强护理人员心身健康,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思考

护理工作环境特殊任务繁重,是公认的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职业。护理人员普遍承受着较

大的身心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

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护理事业发展造成影响[1]。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是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情绪和自我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相关影响因

素,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

旨在为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增强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依据。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

1.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心理韧性(resilience)

又称为心理弹性、压弹、

复原力,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它是指人类面对逆境、

创伤或压力时良好的适应过程,也是个体的一种品质和能力[3]。其核心要件一是个体遭遇到压力或挫折,二是个体在压力或挫折中适应良好并健康成长[4]。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美国。心理韧性最初研究的是那些深处负面环境的儿童没有像人们

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有信心、

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的现象[5],后逐渐在不同领

域兴起研究。

1.2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概念基于心理韧性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作用,1997年护理研究者Jacelon 提出有必要在护理领域开展心理韧性研究[6]。Jackson 等学者[7-9]纷纷从不同视角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定义及内涵进行探讨,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一种潜能,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应对职场

逆境和工作需求,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

并可以通过个人或职业经历及相关教育被不断提高[10]。因心理韧性的复杂性及多维性,目前仍无明确统一

的定义,且呈现多样化,

缺乏专业针对性。2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2.1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群体不断扩展国内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后才逐渐在护理群体中进行心理韧性研究[11]。近年

来,随着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以往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

研究多集中在手术室、急诊、ICU 等科室[12],目前研

究的群体已扩展到临床护士、

精神科护士、援外护士、非现役文职护士、实习护生、本科护生及野战医疗所护士等多个护理群体[13]。

2.2临床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普遍较低多项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不高。许珂等[14]在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56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弹性水平较低。这与赵艳红[15]、田园等[1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金艳艳等[17]认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较高,但与包英群等[18]研究结果有差异。

2.3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影响因素众多①不同

层次护理人员心理韧性不同。研究发现[19],不同年

资、学历、职称心理韧性存在差异,临床经验丰富、较高学历和职称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较高,其心

理韧性得分随着年资、学历、

职称的增高而增高;而新入职、较低学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较低[15-20]。②援外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较高。援外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普遍较好,这得益于严格的选

拔标准,如专业技术精湛、

职称较高及过硬的军事素质等。除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外,

过硬的业务素质使得她们拥有较好的心理韧性[21-22]。③心理韧

性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

多面性和可变性。研究发现,影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统

计学因素、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等[23],如年龄、

学历、科室、职称和应对方式[16]、临床实践环境[24]及婚姻、生育情况等[22]。范晓英等[25]研究发现自我效

能、抑郁、焦虑、家庭所在地、

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学历等均是影响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主要因素,这与张振桐等[26]研究结果相一致。2.4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工具尚不统一目前尚无针对护理人员的专用心理韧性量表。虽然我国学者[27-30]修改制定了针对我国护理人员群体

的心理韧性量表,并被证实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受权威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临床护理研究中,应用的量表常见的有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由Friborg编制及张佳佳修订的《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等,而应用最广泛的是于肖南等[31]翻译并修订的由美国心理学家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成人弹性心理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因其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而被广泛采用。

2.5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存在问题

2.5.1缺乏纵深性理论研究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虽然研究群体不断扩大,但目前国内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仍以现状评估和影响因素为主,样本量较小且受到局限,且护理人员面临的事件和问题及所在地域不同[32-33],使得研究结果推广受限。因此,缺乏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内涵及理论模型构建等更深层次的研究[34]。

2.5.2缺少有效性干预策略研究表明[34],心理韧性水平可通过训练得到提高。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调查研究多干预性研究少,尤其缺少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心理韧性训练策略研究。

2.5.3缺少针对性评价体系目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使用量表种类较多且不统一,存在评价方法和指标不一致等诸多问题,缺乏对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心理韧性测评量表,影响研究结果的推广和权威性。

3思考

3.1重视心理韧性管理培训心理韧性是人体自身存在的一种潜能,是能够习得的重要品质。研究表明[35],通过压力管理培训,可以极大地发挥个人潜能,增强护理人员主动管理压力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韧性,且良好的心理韧性不仅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还能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疲溃感[36]。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心理韧性管理培训。

3.2探索心理韧性干预策略国内研究者已意识到心理韧性干预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不同干预策略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影响。滑树红等[37]对军队文职护理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其心理弹性;而焦点解决短程心理辅导[38]及团体正念疗法[39]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降低职业倦怠感并提升工作满意度;李蕊等[40]发现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能提高心理韧性能力,改善身心健康。因此,专家学者应重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干预策略研究。3.3建立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多项研究表明[14,18-19,41],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增强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应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领导、家人、朋友的关心和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等手段,加强社会支持力度,提升整体社会支持水平,增强护理人员的心理韧性。

3.4拓宽心理韧性研究范围目前国内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仍以现状评估和相关因素影响为主,且存在样本量小、研究结果代表性和说服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未来应不断拓宽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范围,深刻揭示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内涵,建构理论模型,探讨干预策略,尽快与国际接轨。

3.5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目前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评价量表缺乏统一性,因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权威性和说服性。研究者应针对我国护理人员职业特点,尽快建立规范的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评价机制,研制本土化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测评工具,以适应护理事业发展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发展,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将越来越大。拥有高心理韧性对帮助护理人员应对压力和逆境,增强护理人员心身健康,推进护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激发护理人员潜能,塑造优秀职业素养,是每个护理专家和学者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任雅欣,周英,黄美凌,等.护士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

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3):258-260.

[2]CAMERON F,BROWNIE S.Enhancing resilience in registered

aged care nurses[J].Australas J Ageing,2010,29(2):66-71.

[3]WHITE B,DRIVER S.Considering Resilience in the Rehabili-

tation of people with Traumatic Disabilities[J].Rehabil Psychol,2008,53(1):9-17.

[4]陈林,韩立敏,徐英雪.美军心理韧性培育计划及其启

示[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5(2):6-13.

[5]WERNER E E.Children of the Garden Island[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06-111.

[6]JACELON C S.The Trait and processof resilience[J].JAdvNurs,

1997,25(1):123-129.

[7]JACKSON D,FIRTKO A,EDENB0ROUGH M.Personal resili-

ence as a strategy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the face of workplace adversity:aliterature review[J].J Adv Nurs,2007,60(1):1-9.

[8]MCGOWAN J E,MURRAY K.Exploring resilience in Nursing

and midwifer-y students:a literature review[J].J Adv Nurs,2016,72(10):2272-2283.

[9]DELGADO C,UPTOND,RANSE K,et al.Nurses'resilience and

the emotional labour of nursing work: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empirical literature[J].Int J Nurs Stud,2017,70(10):7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