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气管插管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合集下载

小儿气管插管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小儿气管插管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小儿气管插管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小儿气管插管是一种在儿童外科手术、紧急病情处理以及重症监护等情况下常见的操作。

尽管小儿气管插管在许多情况下是必需的,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并提供预防措施,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一、误插食道并发症在小儿气管插管中,误插食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这往往会导致误吸食物或喂养液进入气管,造成吸入性肺炎或肺炎。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医护人员在插管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插入气管而不是食道。

此外,还可以通过听诊心音、胃液测试等方式辅助判断插管位置的准确性,以避免误插食道的发生。

二、声带损伤小儿气管插管时,声带损伤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插管过程中,如果力度过大或姿势不正确,会对声带造成创伤,导致声音嘶哑、发音困难等问题。

为了预防声带损伤,医护人员在插管时应尽量减小对喉部和声带的损伤,操作要轻柔且准确。

三、肺不张小儿气管插管后,肺不张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插管过程中气囊充气过大或插管后未及时及适当地通气造成的。

为了预防肺不张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在插管后确保气囊充气适当,并及时进行通气,以保持肺部的正常功能。

四、纵隔气肿小儿气管插管后,纵隔气肿也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纵隔气肿是指气体进入纵隔导致纵隔膜受损,可能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造成压迫。

为了防止纵隔气肿的发生,医护人员在插管时应注意控制插管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纵隔组织。

五、感染小儿气管插管后,感染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插管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到位,或者插管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

为了预防感染,医护人员在插管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并且在插管后进行适当的护理和清洁工作。

综上所述,小儿气管插管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误插食道、声带损伤、肺不张、纵隔气肿和感染等。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在进行插管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插入位置准确,力度适当,并注意无菌操作和适当的后续护理工作。

气管插管术后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气管插管术后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气管插管术后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一)声门损伤
处理流程:出现声门损伤表现→报告医生、护士长→禁声→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药物超声雾化;重度狭窄威胁生命者需要急诊处理:立即吸入湿化氧气,使用减轻炎症及水肿的药物,如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等;声带周围药物注射)→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

(二)气管插管脱出
处理流程:出现气管插管脱出→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部分脱出,松解气囊,尝试回插,成功后固定;若全部脱出,重新置管→如医生不熟悉气管插管技术,患者出现严重缺氧症状时,可用面罩连接呼吸器按“EC”手法进行面罩呼吸器通气;同时急请援助→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小儿气管插管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小儿气管插管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小儿气管插管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气管插管技术的应用临床已有百余年,被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呼吸衰竭时的辅助通气、呼吸道管理和手术麻醉需要。

但同时气管插管可能引起多种喉部并发症,特别是长期插管,包括黏膜水肿、血肿、溃疡、插管囊肿、接触性肉芽肿、杓间区粘连、声门(下)狭窄、环杓关节脱位、声带麻痹等。

1、压力相关性并发症气管插管置于声门后部,因此杓状软骨表面、杓间区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环杓关节、环状软骨后方区域及声门后部均易受压而损伤。

持续的压力作用于上述区域,改变了局部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易发生缺血、坏死、水肿、充血及溃疡等病理改变,并且可扩展到软骨膜及软骨。

(1)充血水肿插管后的早期病理表现,声门及声门上发生的水肿一般不会遗留远期并发症,但声门下水肿特别是在儿童可能导致气道梗阻。

水肿通常发生在任克氏层、喉室黏膜、声门下(环状软骨腔内),发生于任克氏层的水肿在拔管后可能长期存在。

喉室黏膜的水肿不易发现,通常在拔管后才能发现。

声门下水肿和声门下喉炎所致黏膜肿胀相似,多见于长期插管的儿童和幼儿,通常拔管后可自愈。

但在部分患者,拔管后水肿组织可能会持续存在,并逐渐引起气道阻塞,需要再次气管插管。

(2)肉芽组织上述易受损区域损伤后48 h 肉芽组织开始生长修复创面,常在创面的外围开始生长,并且可以围绕气管插管,部分肉芽组织生长在杓间区,拔除气管插管才能发现。

较大的肉芽组织在拔除气管插管后随呼吸上下移动,阻塞气道,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通常可以切除一侧肉芽组织改善通气,但不应同期切除两侧肉芽组织,以防后期发生粘连。

大多数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肉芽组织可自行消退,但部分患者组织修复不完全,肉芽组织可转化成声带突表面的接触性肉芽肿、纤维小结,甚至造成杓间区粘连。

(3)溃疡黏膜受压缺血所致,早期比较表浅,后期可发展至软骨膜、软骨。

由于溃疡通常被气管插管遮盖,拔除插管后才可以明确溃疡范围及深度。

溃疡面由肉芽组织修复,最终转变为瘢痕组织。

小儿气管插管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小儿气管插管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小儿气管插管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小儿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在一些特定的疾病或情况下必要时进行。

然而,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

本文将介绍小儿气管插管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旨在提供相关知识和操作指南。

一、术后并发症1. 呼吸道问题:术后气管插管可能导致呼吸道狭窄、梗阻或堵塞,进而影响呼吸功能。

这可能是由于气管刺激引起的痉挛或气道分泌物积聚导致的。

患儿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面色苍白等,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2. 误吸和胃液反流:插管过程中有可能误吸引起肺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

此外,气管插管还可能导致胃液反流,引发吸入性肺炎或呼吸衰竭。

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咳嗽、吐奶、胸闷等症状,如有情况即刻处理。

3. 声音嘶哑:气管插管可能导致声带受损或肌肉性喉炎,进而造成声音嘶哑。

这种情况多见于插管时间较长的患儿,需要密切观察,并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处理。

4. 气胸: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气胸,即气体进入胸腔导致肺部部分或全部崩塌。

患儿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和心率加快等症状,需立即进行处理。

5. 感染:气管插管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或局部创口感染。

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和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二、处理措施1.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抽吸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处理呼吸道狭窄或梗阻的情况。

2. 预防误吸和胃液反流:合理安排患儿的喂养姿势,保持半卧位;监测胃液pH值,如有胃液反流及时处理,包括药物治疗、吸痰等。

3. 声音嘶哑的处理:保持患儿喉部湿润,避免使用过度助呼吸力及频繁吸痰等对声带造成过度刺激;如有必要,进行声带功能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

4. 处理气胸:发现气胸后需要迅速处理,可采用胸管引流或手术治疗。

5. 防止感染: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加强护理措施,保持术后切口和插管口的清洁。

三、结语小儿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一、误吸1.1 误吸是气管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肺部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1.2 预防误吸的方法包括:确保气囊充气正常、定期检查气管插管位置、避免过度充气气囊等。

1.3 在发现误吸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处理,以避免进一步恶化。

二、气胸2.1 气胸是气管插管时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和胸痛等症状。

2.2 预防气胸的方法包括:避免过度充气气囊、定期检查气囊充气情况、避免插管过深等。

2.3 在发现气胸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必要时进行胸腔引流等治疗。

三、声带损伤3.1 气管插管过程中,声带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声音嘶哑或消失等情况。

3.2 预防声带损伤的方法包括:操作时轻柔、准确、避免频繁拔插管等。

3.3 在发现声带损伤时,应及时进行声带保护和治疗,避免进一步恶化。

四、感染4.1 气管插管时,患者可能会发生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4.2 预防感染的方法包括: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气管插管等。

4.3 在发现感染迹象时,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五、气道梗阻5.1 气道梗阻是气管插管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窒息等。

5.2 预防气道梗阻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气管插管通畅情况、避免误吸、定期吸痰等。

5.3 在发现气道梗阻时,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进行气管插管通畅、吸痰等,以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综上所述,气管插管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医护人员在进行气管插管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定期检查患者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患者安全。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小儿气管插管的术后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小儿气管插管的术后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小儿气管插管的术后并发症监测与处理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外科手术操作,用于确保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然而,气管插管术后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包括气道问题、呼吸系统感染、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相关的并发症等。

因此,对气管插管术后的小儿进行并发症监测与处理十分重要。

一、气道问题的监测与处理术后气管插管可能导致气道问题,如气道狭窄、气道梗阻等。

对于气道问题的监测与处理,应首先进行常规的临床观察,包括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以及吸气力等。

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小儿的皮肤颜色、唇色和双侧肺音情况等。

对于发现气道问题的患儿,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比如,对于气道狭窄的患儿,可以尝试调整插管位置,减少炎性水肿的压力。

对于气道梗阻的患儿,可进行气道吸引,清除梗阻物。

此外,对于严重的气道问题,需迅速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甚至可能需要紧急拔管。

二、呼吸系统感染的监测与处理气管插管术后,小儿易于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并及时处理,需要进行呼吸系统的监测与护理。

对于呼吸系统感染的监测,应定期检查小儿的体温,并关注其他感染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

同时,还需定期检查气管插管部位的皮肤、黏膜,注意有无红肿、渗液等症状。

针对呼吸系统感染,应及时进行处理。

首先,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定期更换喉炎套管等辅助器械。

其次,如有感染征象明显,可进行气道分泌物的采样,以确定病原体,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相关的并发症监测与处理在进行小儿气管插管术后的监测与处理中,还需特别关注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相关的并发症。

一方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能导致气道创伤,引发气道出血等并发症。

对于气道创伤的监测,应密切关注患儿的气道出血情况,并以纸巾或护垫进行护理,以防止出血扩散。

另一方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还可能引发气道痉挛等并发症。

对于气道痉挛的监测,可观察小儿的呼吸表现,如呼吸困难、呼气性哮鸣等。

对于发现气道痉挛的患儿,可以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然而,这项操作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管插管的常见并发症,并提供预防措施以降低患者的风险。

1. 气管插管的常见并发症1.1 喉痉挛:气管插管时,插管管道的刺激可能导致喉部肌肉痉挛,使插管困难或失败。

预防方法包括使用适当大小的插管,减少插管时间,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1.2 喉头水肿:插管时,喉部组织可能受损并引发水肿。

这可能导致呼吸道狭窄,影响气体交换。

预防方法包括避免过度插管,使用适当大小的插管,避免过度充气气囊。

1.3 牙齿损伤:插管过程中,插管管道可能与患者的牙齿接触,导致牙齿损伤。

预防方法包括使用正确的插管技术,避免插管管道与牙齿直接接触。

1.4 喉返神经损伤:插管时,喉返神经可能受到损伤,导致声音嘶哑或完全丧失。

预防方法包括使用适当的插管技术,避免过度插管。

1.5 肺部感染:插管后,细菌可能通过插管管道进入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

预防方法包括保持插管管道的清洁,定期更换插管管道,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1.6 气胸:插管时,气管可能被误伤,导致气胸的发生。

预防方法包括使用适当的插管技术,避免插管过程中对气管造成损伤。

2. 气管插管的预防措施2.1 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特征选择适当大小的插管,以确保插管的顺利进行。

2.2 使用正确的插管技术: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插管技术,避免插管过程中的错误操作。

2.3 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在插管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降低喉痉挛的发生率。

2.4 定期检查插管位置:定期检查插管的位置,确保插管在正确的位置,避免误插导致的并发症。

2.5 维持插管管道的清洁:定期清洁插管管道,避免细菌滋生,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

2.6 定期更换插管管道:定期更换插管管道,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管道老化和细菌滋生。

2.7 监测患者病情:对于插管患者,医护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

然而,气管插管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需要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予以预防和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管插管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误吸并发症1.1 肺部感染:气管插管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插管管道不合适,可能导致细菌进入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操作规范,确保插管过程中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避免插管过紧或过松;及时清洁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吸入性肺炎:在插管过程中,如果误吸胃内容物或口腔分泌物,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

预防措施包括:在插管前进行胃内容物抽吸,减少误吸风险;使用合适的固定装置,避免插管移位;定期清洁口腔,减少口腔分泌物的积聚。

1.3 喉痉挛:插管过程中,由于刺激喉部黏膜,可能引起喉痉挛,导致呼吸困难。

预防措施包括:在插管前进行喉部检查,确保无明显病变;操作时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喉部;及时处理喉痉挛,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二、机械性并发症2.1 气胸:插管过程中,如果穿刺过深或插管管道损伤,可能导致气胸。

预防措施包括:在插管前进行胸部X光检查,评估气胸风险;操作时避免过度穿刺或插管过深;及时处理气胸,避免进一步加重。

2.2 气管狭窄:插管过程中,如果选择不合适的插管尺寸或插管后不及时调整,可能导致气管狭窄。

预防措施包括: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插管后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气道通畅。

2.3 声带损伤:插管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插管管道过大,可能导致声带损伤。

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避免过大过小;操作时轻柔,避免损伤声带;定期检查声带状况,及时处理损伤。

三、循环系统并发症3.1 血压波动:插管过程中,由于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压波动。

预防措施包括:在插管前评估患者循环系统状况,准备好相应的药物;操作时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气管插管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气管插管技术的应用临床已有百余年,被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呼吸衰竭时的辅助通气、呼吸道管理和手术麻醉需要。

但同时气管插管可能引起多种喉部并发症,特别是长期插管,包括黏膜水肿、血肿、溃疡、插管囊肿、接触性肉芽肿、杓间区粘连、声门(下)狭窄、环杓关节脱位、声带麻痹等。

1、压力相关性并发症
气管插管置于声门后部,因此杓状软骨表面、杓间区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环杓关节、环状软骨后方区域及声门后部均易受压而损伤。

持续的压力作用于上述区域,改变了局部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易发生缺血、坏死、水肿、充血及溃疡等病理改变,并且可扩展到软骨膜及软骨。

(1)充血水肿
插管后的早期病理表现,声门及声门上发生的水肿一般不会遗留远期并发症,但声门下水肿特别是在儿童可能导致气道梗阻。

水肿通常发生在任克氏层、喉室黏膜、声门下(环状软骨腔内),发生于任克氏层的水肿在拔管后可能长期存在。

喉室黏膜的水肿不易发现,通常在拔管后才能发现。

声门下水肿和声门下喉炎所致黏膜肿胀相似,多见于长期插管的儿童和幼儿,通常拔管后可自愈。

但在部分患者,拔管后水肿组
织可能会持续存在,并逐渐引起气道阻塞,需要再次气管插管。

(2)肉芽组织
上述易受损区域损伤后48 h肉芽组织开始生长修复创面,通常在创面的外围开始生长,并且可以围绕气管插管,部分肉芽组织生长在杓间区,拔除气管插管才能发现。

较大的肉芽组织在拔除气管插管后随呼吸上下移动,阻塞气道,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通常可以切除一侧肉芽组织改善通气,但不应同期切除两侧肉芽组织,以防后期发生粘连。

大多数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肉芽组织可自行消退,但部分患者组织修复不完全,肉芽组织可转化成声带突表面的接触性肉芽肿、纤维小结,甚至造成杓间区粘连。

(3)溃疡
黏膜受压缺血所致,早期比较表浅,后期可发展至软骨膜、软骨。

由于溃疡通常被气管插管遮盖,拔除插管后才可以明确溃疡范围及深度。

溃疡面由肉芽组织修复,最终转变为瘢痕组织。

依据溃疡发生的部位、范围及深度,修复后可表现为局部的导管压迹、声门后部狭窄及声门下狭窄等uJ。

2、创伤相关性并发症
插管时的直接损伤所致的喉部并发症报道较多,大多数的发生与气道解剖异常、紧急插管和医师经验不足有关,但少数却发生在常规气管插管中。

(1)黏膜血肿或撕裂
发生于喉部软组织,声带膜部也容易受损。

表现为出血或血肿形成,若血肿较大或后期修复形成肉芽肿,拔管后可能会影响呼吸。

(2)喉部贯创伤
常发生于插管时用力过猛或导管管芯过长刺入颈部组织,可继发皮下气肿、纵膈气肿及脓肿等。

(3)环杓关节半脱位或完全脱位
环杓关节半脱位相对常见,完全脱位罕见。

通常发生在解剖异常或医师经验不足所致暴力插管、反复插管的患者中,偶然也发生于常规插管中。

左侧脱位多见,与大部分麻醉医师习惯用右手操作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少数伴有咽痛、咽喉不适、吞咽困难,如双侧脱位则表现为呼吸困难。

间接喉镜下表现为患侧杓状软骨肿胀、移位,不对称,声带固定。

需与声带麻痹相鉴别,肌电是鉴别二者最为可靠的方法,环杓关节机械性运动障碍时电位正常。

高分辨率CT观察杓状软骨位置是否对称也有助于确诊,但在环状软骨板未完全骨化者阳性率较低。

(4)声带麻痹
声带麻痹通常发生于成人,继发于长期或短期麻醉插管,单侧多见,双侧少见,是由于喉返神经前支在通过杓状软骨和甲状软骨之间时受导管或气囊压迫所致。

喉肌电图有助于鉴
别诊断和评估愈后。

3、插管损伤的相关因素
插管时间
一般来讲,插管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但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根据检验若没有危险因素持续存在,成人在插管5~7 d后可行喉镜检查,评估喉部情况,决定是继续插管还是气管切开。

气管导管
导管的直径、材料、硬度、形状都是损伤相关因素。

其中导管直径最重要,导管的外径越大,对黏膜及软骨的压力就越大。

在满足通气量的情况下,应选择最小的导管。

通常成年男性选择的导管内径不大于8 mm,女性不大于7mm。

物理创伤
插管中造成的物理损伤与导管管芯突出、气道解剖异常、反复尝试插管以及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动作粗暴等有关。

其中解剖结构异常最易导致损伤。

LPR
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反流加重了咽喉部的黏膜损伤,并使愈合延迟和感染机会增加。

反流在一些危重患者中很常见抗反流治疗应成为常规口。

感染
细菌感染加重了黏膜损伤和坏疽的机会,插管中细菌定植增
加可能和细菌生物膜特性有关。

全身系统疾病
缺氧、脱水、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毒血症、心肝肾功能不全都可以导致组织灌注不良,局部发生缺血坏死风险增加,继发喉部并发症的几率也相应增加。

导管移动
吸痰操作、呼吸机工作、患者燥动、咳嗽、吞咽、搬运或者是麻醉深度不够患者躁动,造成导管与喉气管间的相互摩擦移动,导致组织受损。

通过确切固定套管、操作轻柔、足够的镇静和适当的麻醉深度可以降低这种损伤。

然而Colton House掣鄙最近的研究却表明插管时间、导管大小和喉部损伤发生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

4、并发症的处理
黏膜水肿
患者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水肿严重时可有吸气性呼吸困难。

水肿大多可以自行完全消退。

任克氏层水肿可能会长期存在并影响发声,需要手术治疗。

喉接触性肉芽肿
气管插管所致的接触性肉芽肿通常发生在双侧声带突内侧面,女性多见。

表现为拔管后不同程度的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

近年研究表明,LPR是插管所致的声带接触性肉芽肿一个重要诱因。

治疗首选内科保守治疗,包括休声、抗咽喉
反流,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

据Ylitalo和Lindestad统计手术切除的复发率达到91.6%。

而倪鑫等采取支撑喉镜下C02激光切除病变,在显微镜下缝合刨面周围黏膜,封闭创面,术后口服奥美拉唑3个月,治愈率达78.3%。

杓间区粘连
由于杓间区环形溃疡在后期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化并相互粘连所致。

临床表现为喘鸣、呼吸困难,发声通常不受影响。

间接喉镜下表现为双侧声带运动受限,易误诊为声带麻痹。

Carrat等强调早期诊断,明确后尽早行激光切除粘连,可避免不必要的气管切开,并认为直达喉镜和喉肌电图是两种主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声门后部狭窄
由于插管造成声门后部的广泛溃疡,后期瘢痕组织增生,牵拉杓状软骨,使得声门部分关闭,声带不能完全外展。

增生的瘢痕组织也可向声门下延伸,导致声门下狭窄。

临床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治疗上可采用单纯激光切除或支撑喉镜下C02激光切除瘢痕后,前移环后黏膜瓣修复创面。

软骨移植也被应用于复杂声门狭窄的治疗中,可采用内镜或开放手术,视粘连程度及范围决定具体治疗方式。

声门下狭窄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因为婴幼儿声门下为气道最狭窄处,且黏膜下组织疏松,易发生机械损伤,致黏膜充血水肿,继而
出现黏膜糜烂、坏死,并逐渐出现溃疡而使软骨膜及软骨暴露,暴露的软骨膜及软骨感染可导致环状软骨支撑作用的丧失并形成声门下瘢痕。

研究表明声门下狭窄的发生和感染、咽喉反流及气管插管直径有关。

临床表现为拔管后呼吸困难、反复的或不典型的声门下喉炎、缓慢发展的呼吸困难等。

可通过面罩吸氧、更换小号气管插管等治疗措施改善呼吸困难。

手术可采用环状软骨前后裂开加移植物[19|。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气管切开是惟一有效办法;合理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狭窄的范围和严重性。

不合理的激光和外科手术可能会加重损伤,手术分离粘连时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增加手术成功率。

环杓关节脱位
常为环杓关节半脱位,主要表现为拔管后出现声嘶,部分患者有咽部异物感、咽喉不适等,治疗强调早期明确诊断,尽早在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下行拨动复位。

插管囊肿
由于黏膜下的黏液腺分泌受阻,导管扩张所致。

表现为声带或声门下圆形、光滑、不对称的囊性肿块。

婴幼儿插管后多见,通常伴随其他插管并发症。

绝大多数囊肿较小,不需处理,部分囊肿随时间可能会自行缩小。

5、喉镜评估
对一些需长期插管的患者适时进行内镜检查可对插管中的
病变发展做出早期评估,有利于决定是继续插管还是行气管切开。

建议在基础麻醉下行支撑喉镜检查,并暂时拔出气管插管以利于对喉部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区域包括声带、声门后区、声门下、气管及杓间区,并可以对早期病变进行处理。

ICU患者可以使用纤维喉镜检查,但由于气管插管存在,只能提供有限的图像,不能检查声门后部及声门下。

Smith 等建议对儿童可以在拔管后的数小时内行纤维喉镜检查,及时评估声门及声门下病变。

在没有发生严重的喉部并发症之前对喉部病变进行评估,可使气管切开的时间因人而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喉狭窄的发生及不必要的气管切开。

拔除插管后患者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咽喉部不适等应尽早行喉镜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综上所述,气管插管可以产生多种喉部并发症,部分并发症治疗困难,重在预防。

气管插管中及拔管后适时进行喉镜检查,评估喉部病变情况,可避免产生严重并发症及不必要的气管切开。

但一些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确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