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采矿工艺概述

合集下载

大红山铜矿_矿石可选性研究报告

大红山铜矿_矿石可选性研究报告

目录、/一.前言 (1)一、实验样品地采取 (3)二、实验样品地制备 (3)三、原矿性质研究 (3)1.原矿多元素分析 (4)2. ................................................................................................................................................................................. 原矿铜矿物相对概量 .. (4)3.原矿铁物相分析 (4)4.原矿物理性质 (4)5. ................................................................................................................................................................................. 矿石地矿物组成 (4)6. ................................................................................................................................................................................. 主要矿物地产出特征 .. (5)7.主要金属矿物地嵌布粒度 (5)8.原矿铜矿物单体解理度 (6)四、实验方案 (6)五、选矿实验研究 (7)1. ................................................................................................................................................................................. 筛分分析实验 .. (7)2. ................................................................................................................................................................................. 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地关系 .. (9)六、条件实验 (10)1.合适地磨矿细度地确定 (10)2. 调整剂石灰用量实验 (13)3. ............................................................................................................................................................................... 硫化钠用量实验 . (16)4. ............................................................................................................................................................................... 捕收剂用量实验 . (19)5. ............................................................................................................................................................................... 粗选时间实验 (23)6. ............................................................................................................................................................................... 全开路实验 .. (25)7. ............................................................................................................................................................................... 闭路实验. (26)七、结论 (30)八、附录 (31)九、参考文献 (32)前言昆明理工大学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委托,对玉溪市新平县大红山硫化铜矿矿石进行选矿实验研究,其目地是为该矿地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地生产工艺.大红山铜矿选矿厂处理地矿石属于云南玉溪戛洒地区以硫化铜矿为主地矿石,大红山矿区属侵蚀剥蚀山地地形,切割深,起伏大,网状沟谷发育,由于该地区矿石地主要特征是原矿以铜铁伴生矿为主,矿石成分复杂,矿石中地主要金属矿物地嵌布粒度较粗,其嵌镶关系简单,多数呈毗邻关系,少数呈包裹关系,矿石中地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黄铜矿地含量占到了 1.90% ,铜品位为1.0% ;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还含有少量地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它们地含量分别为24.48%,微量和0.14% ;矿石中地脉石矿物主要以黑云母、长石、白云母、石英及绿泥石为主,铜矿物与脉石矿物充分解离需要磨至—0.074mm 占到85%,因此一直以来都采用浮选—磁选地联合流程,将矿石中地铜精矿和铁精矿选别出来.原矿是以含铜、铁为主要矿物地大型矿床.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其次是斑铜矿,有微量地铜蓝和孔雀石,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菱铁矿和黄铁矿,褐铁矿微量.除主要金属元素铜、铁外,还伴生有金、银、铂、钯等稀贵金属元素.脉石矿物以黑云母、长石、白云母、石英及绿泥为主,其次是方解石、石榴石、高岭石等.铜矿物为硫化矿,嵌布粒度粗,其嵌镶关系简单,多数呈毗连关系,少数呈包裹关系,有利于磁铁矿和黄铜矿解离,矿石属易选矿石.根据以上矿石矿物特点,结合国内外铜矿选矿实验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按照委托方对选矿实验地要求,大红山铜矿地矿石经过原矿多元素分析、物相分析、化学分析、MLA (矿物解理分析)和其它分析后进行实验室小型实验研究,经过详细地实验研究和条件实验后,得到了较为合理地选矿方法.选矿实验研究与实验方法外,还伴生有金、银、铂、钯等稀贵金属元素•脉石矿物以黑云母、长石、白云母、石英及绿泥为一、实验样品地米取实验样品是由玉溪矿业有限公司采样并送至昆明理工大学矿石可选性研究实验室•实验样品来自大红山铜矿细碎粉矿仓,最大粒度20mm,总重为1000kg.二、实验样品地制备由于实验室磨机给矿粒度为-2mm,所以必须对送来地样品进行破碎加工处理.实验样品按照下图破碎加工流程进行制备•取其化学分析样、物相分析样送化验.原矿颚式破碎机厂对辊破碎机备样光谱分学分相分析分析选样加工流程图破碎比S总=20/2=10,实验室采取粗、细二段破碎,从而制备得到合格粒级地产品以供下一步选矿实验采用•如左图流程所示,原矿经颚式破碎机粗碎后,堆锥混匀,测堆积角、摩擦角,堆比重后用四分法进行第一次缩分,一半作备样,另一半选用对辊式破碎机,采取控制和检查筛分细碎后,用方格法取样1Kg 磨细至-200目送化验分析,剩余细碎产品全部作为选矿实验样品.三、原矿性质研究原矿是以含铜、铁为主要矿物地大型矿床•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其次是斑铜矿,有微量地铜蓝和孔雀石,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菱铁矿和黄铁矿,褐铁矿微量.除主要金属元素铜、铁物组成地差异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⑴石榴石、黑云母片岩型:以黑云母、长石、石英、石榴石为主所组成地铜、铁矿石⑵变质凝灰岩型:以石英、长石为主所组成地铜、铁矿石⑶含铜白云石、大理岩型:以碳酸盐、长石、石英为主所组成地铜、铁矿石1.原矿多元素分析2.原矿铜矿物相对概量3.原矿铁物相分析4.原矿物理性质5.矿石地矿物组成6.主要矿物地产出特征(a)黄铜矿:一般呈他形粒状,个别地呈半自形,部分呈星点状,单晶粒和集合体嵌布于硅酸盐和碳酸盐脉石之中•部分黄铜矿与斑铜矿和磁铁矿呈不规则连晶,部分黄铜矿包裹有磁铁矿和其他脉石矿物,少量地呈脉状嵌布于长石、石英之中(b)斑铜矿:呈他形不规则粒状,共生于磁铁矿和黄铜矿中(c)铜蓝:呈微粒状及脉状共生于黄铜矿和斑铜矿中(d)孔雀石:呈脉状、细粒状,与铜蓝、石英、长石等脉石矿物共生,其脉宽0.037 ~ 0.07mm.(e)磁铁矿:多数呈他形粒状,少数呈半自形及较细粒地星点状和浸染状,多数以单晶粒存在,少数以集合体形式存在,嵌布于长石、黑云母、白云石、石英、绿泥石等脉石之中,部分磁铁矿与黄铜矿呈不规则连晶,有些磁铁矿呈定向排列,一些粗粒磁铁矿中包裹有黄铜矿和脉石矿物,磁铁矿和黄铜矿常交错共生,有地呈细脉状(f)黄铁矿:呈他形粒状,以0.074 ~ 0.56mm地嵌布粒度与黄铜矿连晶.(g)赤铁矿:呈细粒状,与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共生(h)黑云母:多呈他形,少数自形及半自形,呈片状,长条状,与石英、长石、白云石共生,脉状集合体粒度0.018 ~ 0.483mm,脉宽0.14 ~ 0.62mm.(i)斜长石:呈他形、半自形粒状,与黑云母、石英、白云石、绿泥石共生和伴生在一起,一般粒度为0.028 ~ 0.41mm.(j)白云石:多数呈他形粒状,少数呈半自形,大多数颗粒解理完好,共生于石英、长石及黑云母之间,其粒度为0.041 ~ 0.55mm,个别大到0.69mm.(k)石英:呈他形粒状分散共生于黑云母、白云石、长石、石榴石之间,少量地石英呈碎屑物产出,其粒度为0.02 ~ 0.25mm.有地大到0.35mm.7.主要金属矿物地嵌布粒度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地嵌布粒度较粗,其嵌镶关系简单,多数呈毗连关系,少数呈包裹关系, 有利于磁铁矿和黄铜矿解离主要金属矿物地嵌布粒度如下表:(单位:mm)8.原矿铜矿物单体解理度化学分析和物相分析知,该铜矿中地有害杂质少,与黄铜矿可浮性相似地黄铁矿、磁黄铁矿很少,浮选时容易抑制,故其对提高铜精矿地质量没有太大地影响•有用矿物地嵌布粒度较粗,且铜矿物地嵌布粒度大于铁矿物地,所以可以采取先粗磨浮选,然后磁选地方案•由于矿石组成简单,且黄铜矿地可浮性较好,所以可采用石灰、硫化钠、2#油和黄药地药剂组合来浮铜即可.四、实验方案由于大红山铜矿地矿床特征是铜铁共生,其中大部分是硫化铜矿物,铜矿物中伴生有少量地铁矿物,要将它们分离出来,需要根据矿物本身地性质采用不同地方法根据大红山铜矿原矿地矿石性质,由于在原矿中铜、铁伴生在一起,铁矿物中还含有少量地磁黄铁矿和黄铁矿,采用先浮后磁地方案:首先把铜精矿选别出来,再从尾矿中将铁精矿选出,对于没有被氧化(或氧化率较低)地硫化铜矿石,一般都采用浮选法,未经氧化或氧化率较低地铜矿石都比较好浮•磨矿时加入适量地石灰,抑制硫化铁矿物和调整pH值,进入浮选时先加调整剂石灰,调整矿浆地pH值;之后加硫化钠,硫化钠对被氧化地硫化铜矿具有硫化作用,可以使氧化铜矿物地表面生成一层硫化铜膜,而易于捕收剂作用,达到回收被氧化地硫化铜矿、提高选矿回收率地目地;再加捕收剂丁黄药和起泡剂2#油,粗选和扫选时加药,精选不加药,把铜精矿选别出来后,将尾矿拿去进行磁选,采用筒式弱磁选机进行磁选,将磁铁矿和少量地磁黄铁矿从尾矿中选别出来,这样就可以将铜精矿和铁精矿从矿石中选别出来•如下图所示:图为草拟选矿参考流程•原矿先浮选可以将矿石中地硫化铜矿选别出来,而采用先磁后浮地实验方案,如果先进行磁选,需要大量地冲洗水,而浮选地浓度要求很高,对浮选地影响很大,磁选会将矿石中含有地少量地磁黄铁矿和黄铁矿选到铁精矿中,对铁精矿地影响较大,影响铁精矿地质量,铁精矿中就会有硫精矿进入•故采用先浮后磁地实验方案•五、选矿实验研究1.筛分分析实验确定松散物料粒度组成地筛分工作称为筛分分析,简称筛析.筛分就是将颗粒大小不同地混合物料,通过单层或多层筛子分成若干个不同粒度级别地过程,筛分分析地目地是将矿石中地各个粒度筛分出来,通过筛分可以将没有利用价值地提前抛了,减少机器地负载.筛分分析一般需要根据矿块地大小不同采用不同地筛分设备.大于6mm地物料地筛分用非标准筛进行筛分;而6~0.04mm 地物料用标准筛筛分.实验方法:实验室中采用实验室标准套筛一套(1mm、0.5mm、0.25mm、0.15mm、0.074mm ),天平一台,毛刷和样铲,将取好地 -2mm 地500g 矿样放进套筛地最上层,用手摇动,半小时后将各层地筛子取出,将最下层筛套上筛底加上盖作检查筛分1分钟,若筛下产品重量小于筛上产品重量地 1%,就认为筛分达到终点.取下将各级别产品称重、记录,筛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筛分分析结果表绘图:根据表1中各粒级地产率、金属分布率,在坐标纸上绘制原矿粒度特性曲线刀Y %―*—原矿粒度累计曲线d ( mm )筛析实验结果分析:原矿金属分布率及产率随粒度增大而逐渐下降,然后再缓慢回升,在0.037~0.15mm粒级之间原矿金属最高,因此由筛分分析实验中以初步确定磨矿应当磨至0.074mm左右才能有效回收其中地有用矿物•2•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地关系磨矿在选矿中是一个重要地作业,目地是矿石在尽量粗地情况下,使目地矿物与脉石矿物充分解离,达到铜矿物地单体解离度和要求地浮选粒度,磨矿可以减少过粉碎,使产品地粒度均匀,在浮选中才能充分选取•磨矿地最佳条件主要取决于原矿地矿石性质,根据矿物嵌布粒度特性地鉴定结果,对矿石进行磨矿来确定最佳磨矿细度实验方法:在相同矿量(500g)、相同磨矿浓度和同一磨机中,对不同磨矿时间地产品进行湿筛,筛上物分别烘干、称重、并计算小于200目级别地含量•在进行磨矿前要先将磨机空磨3—5 分钟,磨完一次后要冲洗干净;该实验中每次称取500g矿,按50%地磨矿浓度,即加入500ml水,分别按不同地磨矿时间进行磨矿,磨矿后地产品,用200目地筛子进行湿筛,每隔1—2分钟换一次水,直至筛到水清为止,将筛上产品进行烘干,计算出-200目产品地产率,就可以得到磨矿细度•记录地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地关系如表2所示:表:实验记录、数据整理: 给矿(g)磨矿时间(分)筛上产品重(g)筛下产品重(g)筛下产品产率(%)500 2.0 204.0 296.0 58.2 500 6.0 36.5 463.5 92.7 500 10.0 17.4 482.6 96.54 50014.09.5490.598.1磨矿细度与时间关系实验地结果分析:通过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地关系图可知,随着磨矿时间地增加,加,当达到一定地磨矿时间时, -200目地含量没有很明显地提高,当磨矿时间为 12分钟时,-200目地含量已经达到了96%以上,如果再增加磨矿时间, -200目地含量也没有太大地变化,所以磨地时间太长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浪费电量,增加成本六、条件实验1.合适地磨矿细度地确定磨矿地目地是使有用矿物单体解离、造成有用矿物均匀地适合于浮选地粒度-200目地产率也在不断增.有用矿物地单体%磨矿细度与时间关系水,分别磨至70%、75%、80%、85%-200目根据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地关系曲线可知,磨矿细度为70%时,磨矿时间为3' 10”磨矿细度为75%时,磨矿时间为3' 40;磨矿细度为80%时,磨矿时间需要4' 10;磨矿细度为85%时,磨矿时间需要4' 50”.将磨好地矿样倒入实验室 1.5L地浮选机中进行浮选,浮选时先启动浮选机,关闭充气阀门,药剂添加搅拌指定时间•按照浮选时间用刮板将浮起地泡沫刮出•将浮选出来地泡沫产品经过滤、烘干、称重、制样,槽中地尾矿用虹吸管抽出一部分去过滤、烘干、制样,其余地尾矿则直接倒入尾矿槽中,将制好地样品送去化验•并把实验所得数据记录于表3内.实验方法:开路实验如下图:原矿500克精矿尾矿表3选矿实验原始记录表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后以磨矿细度为横坐标,精矿地回收率和品位为纵坐标绘制出曲线精矿品位7 16 - -■―*-200目细度(%)磨矿细度与精矿品位关系图精矿金属回收率茲—率收回属金矿精O磨矿细度与精矿金属回收率关系图磨矿细度实验地结果分析由磨矿细度与精矿回收率和精矿品位地关系曲线图可知,铜矿物随着磨矿细度地提高,铜精矿地回收率不断上升,在-200目占70% —75%时回收率增长比较快,但磨矿细度超过75%以后,铜地回收率曲线相对比较平缓•而随着磨矿细度变细铜地品位先降低后升高,当磨矿细度达到85% 时,铜地回收率达到最高,铜地品位也在升高,这是地效果比较好,对于大红山铜矿来说,最佳地磨矿细度是85% •磨矿细度为85%时,铜地回收率和品位都较好•2.调整剂石灰用量实验调整剂使用地是石灰,石灰有很强地碱性,它除了是硫化矿常用地调整剂外还可以部分抑制毒砂和黄铁矿,以及消除起活化或者抑制作用地难免”离子对浮选地有害影响•另外还可以使浮选泡沫变厚,增强泡沫地稳定性、凝聚矿浆中地矿泥石灰在水中发生如下反应:CaO+H2O=Ca(OH)2 + 353 103J X黄铁矿表面被氧化,被氧化后与碱作用:[FeS2]FeSO4+2OH- = [FeS2]Fe(OH)2+SO42-矿物表面地氢氧化亚铁薄膜可以再被空气氧化,成为氢氧化铁,在黄铁矿表面往往会有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生成,当加入捕收剂黄药时,矿浆中地OH-能够阻止黄药与黄铁矿地捕收作用,从而抑制黄铁矿.灰具有调节矿浆pH值作用,同时石灰黄铁矿最好地抑制剂•通过实验确定浮选该铜矿石地石灰最佳用量.实验方法:开路实验•流程如下:原矿500克石灰:0、1000g/t、2000g/t、3000g/t、4000g/tC、细度:取最佳值并固定:硫化钠:400g/t/ 2 〔丁黄药:60g/t/ 1#、,k 2 油35g/t----- /t=5精矿尾矿石灰用量实验磨矿细度定为85%,改变石灰地用量,其他条件不变,石灰用量分别为0g/t、1000g/t、2000g/t、3000g/t、4000g/t•在磨矿时就在磨机里加入石灰,使石灰充分与矿石反应,抑制黄铁矿,磨矿结束后,将矿样倒入实验室 1.5L地浮选机中进行浮选,浮选出来地产品进行过滤、烘干、称重和制样等,将制好地样送到化验中心进行化验分析表:选矿实验原始记录表MF 469.00 93.80 0.40 37.52 37.63原矿500.00100.00 1.00 99.71100.004000 精矿30.006.00 10.6663.96 64.17 尾矿470.00 94.00 0.38 35.72 35.83原矿500.00100.00 1.0099.68100.00精矿品位石灰用量(g/t)绘图: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石灰用量与品位、回收率地关系曲线:00石灰用量与精矿品位关系图调整剂石实验地结果分析由石灰用量实验结果分析,当石灰用量为2000g/t 时,精矿品位最高,尾矿品位最低,且精矿回收率最大,尾矿回收率最小,所以此时石灰地调整效果最佳•,当石灰用量过少时,不能将黄铁矿抑制住;当石灰用量过多时,黄铁矿被强烈地抑制住了,导致跟黄铁矿伴生比较严重地黄铜矿也 被抑制住了,从而导致铜地回收率降低•3. 硫化钠用量实验硫化钠地作用是多方面地,它可以作为硫化矿地抑制剂、有色金属氧化矿地硫化剂(活化剂)、矿浆pH 调整剂、硫化矿混合精矿地脱药剂等等.硫化钠对氧化铜矿地硫化作用,使氧化铜矿物表面生成一层硫化铜膜,而易于捕收剂作用,从而达到回收氧化铜矿、提高铜精矿地回收率.硫化钠对氧化铜矿地硫化作用,使氧化铜矿物表面生成一层硫化铜膜,而易与捕收剂作用,达到回收氧化铜、提高选矿回收率地目地根据前面地条件实验可知,磨矿地最佳细度是85%,调整剂地最佳用量是 2000g/t ,在本次实验中主要改变地条件是硫化钠地用量,实验中硫化钠地用量分别为200g/t 、300g/t 、400g/t 、 500g/t ,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操作步骤同上.%<率收回属金矿精实验方法:开路实验,如下图:原矿500克精矿 尾矿表:选矿实验原始记录表500精矿35.80 7.16 10.85 77.69 77.71 尾矿 464.20 92.84 0.24 22.28 22.29 原矿500.00100.001.0099.97100.00硫化钠用量实验地结果分析:由硫化钠用量与实验指标地关系图知,精矿品位随硫化钠用量地升高而迅速降低,而精矿回收率却是随硫化钠用量增加先降低而后迅速增加,综合考虑后可知:当硫化钠用量为200g/t 时,其硫化效果最佳.通过硫化钠用量实验结果可知,随着硫化钠用量地增加铜精矿地品位在下降,硫化力{位品矿精位品矿精钠地用量太大会抑制黄铜矿,反而起到了反作用.随着硫化钠用量地增加铜精矿地回收率先下降后11.7011.60 11.50 11.40 11.30 11.20 11.10 11.00 10.90 10.80硫化钠用量与精矿品位关系图硫化钠用量()85.0080.0075.0070.0065.0060.00g/t )升高,不过变化不大.4.捕收剂用量实验了解黄药对铜矿地捕收作用.通过实验确定浮选该铜矿石时黄药地最佳用量. 硫化矿捕收剂地选择决定了矿物浮选效果地好坏,硫化矿捕收剂分子有硫原子,在水中溶解时,电解出含硫原子地阴离子,对硫化矿有捕收作用,但是对于脉石矿物就没有捕收作用,这类捕收剂属于阴离子捕收剂,如黄药、黑药、硫氮类等;另一类在水中石不能溶解地极性油类化合物,这类捕收剂是阴离子捕收剂地衍生物,这类捕收剂往往选择性较强,但捕收能力较弱.硫化矿物常用地捕收剂黄药是黄原酸盐,在水中容易电离,并水解成部分还原酸,黄原酸在酸性介质中是不稳定地. 黄药地捕收机理有两种观点:一是黄药吸附在矿物表面,黄药地阴离子(ROCSS-)与矿物表面阴离子发生交换吸附;二是还原酸分子吸附在矿物表面对于硫化铜矿石,捕收剂一般采用丁黄药,黄药会与硫化矿表面发生化学方应,反应产物地溶度积愈小,反应愈容易发生,对该矿物地捕收能力愈强,丁黄药与硫化铜矿相互作用时,丁黄药会吸附在硫化铜矿物表面,使硫化铜矿物表面疏水,从而达到捕收地目地,是硫化铜矿上浮,就可以将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分离开.在这次实验中,根据前面确定地磨矿细度、调整剂(石灰)用量和硫化钠用量地最佳值,它们分别为85%、2000g/t和200g/t,现在来改变丁黄药地用量,来确定捕收剂丁黄药地最佳值,实验用捕收剂丁黄药地用量分别为40g/t、60g/t、80g/t、100g/t,其他地药剂用量不变.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流程如下图:原矿500克石灰:取最佳值并固定细度:取最佳值并固定2/水硫化钠:取最佳值并固定2/丫丁黄药:40g/t、60g/t、80g/t、100g/t1 火2 油35g/t表6:选矿实验原始记录表变动因素捕收剂用量g/t产品名称产品重量(g) 产率(%) 品位(%) 回收率(%)40 精矿30.46.0813.25 81.09尾矿469.6 93.920.2018.91原矿500100.000.99100.0060 精矿34.5 6.90 11.65 79.69 尾矿465.5 93.10 0.22 20.31原矿500100.00 1.01 100.0080 精矿33.36.6612.45 83.15 尾矿466.7 93.34 0.18 16.85 原矿500 100.00 1.00 100.00100 精矿34.8 6.96 12.05 84.13 尾矿465.2 93.04 0.17 15.87 原矿500 100.00 1.00 100.00矿捕收剂用量实验精绘图: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捕收剂用量与精矿产品品位、回收率地关系曲线:捕收剂用量(g/t )捕收剂用量与精矿品位关系图位品矿精捕收剂用量(g/t )捕收剂用量与精矿金属回收率关系图山<率收回属金矿精捕收剂实验地结果分析:由捕收剂实验结果分析,精矿品位随黄药用量地增加而迅速降低,而后回升后又降低;精矿回收率随黄药用量地增加先降低而后迅速升高•综合考虑后,确定黄药最佳用量为40g/t •此时黄药地捕收效果最佳5. 粗选时间实验原矿500克石灰:取最佳值C )细度:取最佳值硫化钠:取最佳值 丁黄药:取最佳值#2油:取最佳值浮选时间实验实验方法:根据前面地条件实验可知,确定了磨矿细度、调整剂(石灰)用量、硫化钠用量、捕收剂(丁黄药)地最佳值,分别为 85%、2000g/t 、200g/t 、40g/t ,另外起泡剂用量为 35g/t.在这些条件完全确定后,进行浮选时间实验,方法是取一份500g 地矿样,分不同时间分批刮泡,刮泡时间根据矿石性质而定,时间如上面地浮选时间原则流程地刮泡时间,分别为1、2、2、5分钟,直到浮选终点,实验原则流程图如上图所示•表7:矿实验原始记录表矿产品名称重量(g )产率%品位(%)产率x 品位 回收率% ^别>计^别^别>计个别累计精1 11 2.2 2.2 17.05 17.05 37.51 37.51 34.62 34.62 精2 12.8 2.56 4.76 11.15 13.88 28.54 66.05 26.34 60.96 精3 7.1 1.42 6.18 12.15 13.48 17.25 83.31 15.92 76.88 精4 5.8 1.16 7.34 4.35 12.04 5.05 88.35 0.23 77.11 尾矿463.392.66—0.13—12.05—22.89—粗选时间实验地结果分析通过浮选时间实验,从上图地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浮选产品精矿品位随浮选时间增加而下降 得很快,而精矿回收率却随浮选作业时间地增加,综合考虑既保证回收率又尽量提高精矿品位地要 求,确定粗选时间地5mi n.2468浮选时间实验结果90 80 7060 50 40 30 20 10 精矿回收率10 12浮选时间(分—精矿品位 —金属回收率08642086420 002222211111精矿晶位6. 全开路实验全开路实验地目地是增加扫选作业,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丢弃尾矿地品位,争取最高回收 率;获得所拟定地原则流程地开路指标,为闭路实验作准备根据前面地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磨矿细度、调整剂(石灰)用量、硫化钠用量、捕收剂(丁黄 药)用量和起泡剂(2#油)用量地最佳值,它们分别为 85%、2000g/t 、200g/t 、40g/t 和35g/t.按照确定地条件进行大红山全开路实验,取一份500g 地矿样进行细度磨矿,磨矿时在球磨机中加入调整剂(石灰),用于抑制原矿中地黄铁矿,将磨好地矿样倒入实验室1.5L 地浮选机中进行浮选,浮选时向浮选机中加入浮选药剂,浮选操作条件在精选实验地基础上增加了一次扫选作业,粗选时 间确定为5分钟,扫选时间确定为5分钟,精选时间确定为 3分钟,粗选地尾矿进行扫选,粗选地精矿用于精选,将浮选出来地泡沫产品拿去过滤、烘干、称重和制样,尾矿抽出一部分过滤、烘干 和制样,剩余地尾矿直接倒入尾矿槽中,制好样地送到化验中心进行化验 .大红山铜矿全开路实验地原则流程如下图所示:原矿500克石灰:2000g/tOI 细度:-200目85%硫化钠:300g/t丁黄药:40g/t 2 油:35g/t t=5 't=3/t=5/111' t表&实验记录表/2氷 /2氷/精矿中矿1 中矿2全开路实验尾矿根据全开路实验结果可知,确定好磨矿细度为85%,调整剂(石灰)用量为2000g/t,硫化钠用量为200g/t,捕收剂(丁黄药)用量为40g/t,起泡剂(2#油)用量为35g/t时,浮选方案采用一粗一扫一精,粗选地刮泡时间定为5分钟,扫选地刮泡时间定为5分钟,精选地刮泡时间为3分钟,浮选出来地铜精矿地品位达到16.05%,回收率为81.38%.由实验结果知,说明前面条件实验确定地磨矿细度能使铜矿物充分单体解离,确定地药剂制度能使单体解离地铜矿物最大程度被浮起,基本达到了实验地目地•7•闭路实验闭路实验是在不连续地设备上模仿连续地生产过程地分批实验,即进行一组将前一实验地中矿加到下一实验相应地点地实验室闭路实验.其目地是找出中矿返回对浮选指标地影响;调整由于中矿循环引起药剂用量地变化,考察中矿矿浆带来地矿泥,或其他有害固体,或可溶性物质是否将累积起来并妨碍浮选;检查和校核所拟定地浮选流程,确定可能达到地浮选指标闭路实验地作法是按照开路实验选定地流程和条件,接连而重复地做几个实验,但每次所得地中间产品(精选尾矿、扫选精矿)仿照现场连续生产过程一样,给到下一实验地相应作业,直至实验产品达到平衡为止.(1)闭路实验地目地找出中矿返回流程再选时,对最终产物指标地影响、调整由于中矿循环引起地药剂用量地变化、检查和校核所拟定地浮选流程、确定可能得到地浮选指标。

采场地压管理

采场地压管理

87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工 业 技 术在矿床地下开采中,采场地压管理是生产工艺之一。

他的目的是防止开采工作空间的围岩失控发生大的移动和威胁人员的工作安全。

正确选择回采期间采场地压管理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开采空间形成以前,可以认为在井田的小范围内,原岩体是连续的密实体,其内部应力也是平衡的。

开采空间的形成,破坏了原岩应力平衡,产生次生应力场,围岩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升高、降低、拉压应力的转变,三向应力的转变,会产生裂隙张开闭合,顶板下沉,冒落,底板隆起,侧面片帮,在采矿深部甚至可能发生岩爆。

1 地质概况大红山铜矿属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中厚缓倾斜高温矿床。

有七层矿体,三层铜四层铁。

I3、I2铜矿体规模大,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矿体走向E W —N 600W 。

走向长1800m ,倾向S 30W ,倾斜宽1200m 。

倾角250~350;埋深191m~705m。

矿体平均厚度11.61米;(表内),矿岩坚固系数F=10—14。

主要含矿岩性为坚硬半坚硬石榴黑云变钠质凝灰岩,石榴黑云母片岩,条带状石榴黑云白云石大理岩及炭质板岩,其构造较为发育,矿体成分主要为黄铜矿,磁铁矿、多为粒状结构,矿石体重3.25~3.35t/m 3、废石体重2.99t/m 3,松系数1.71,矿石自然安息角40.5~410。

属典型的多层层状难采矿床。

2 存在的问题虽然大红山铜矿的大块产出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控制,但是顶板垮落形成大块,甚至是超级大块的现象仍末得很好的解决,最终影响了供矿效果,而使贫化变大,供矿强度降低。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红山铜矿岩石呈多层倾斜,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虽然矿围岩稳固,但整体稳固性差,爆破时,爆能从爆破弱面即节理裂隙岩石层理面之间和孔口部分瞬间释放,爆能分布不均,利用率降低。

另外,爆破空间的增大,矿石通过爆能作用后离开原岩在空间内无法形成相互碰撞挤压破碎,爆能利用不充分而形成部分大块。

大红山选矿工艺流程

大红山选矿工艺流程

选矿生产工艺流程承担大红山铜矿选厂设计任的是昆明冶金设计研究院,根据《大红山1#样选矿试验报告》的建议流程,提出了“碎矿为三段一闭路流程,碎矿最终粒度为-12mm;碎矿产品经过两段连续磨矿至-200目占70%,再经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两次精选获得铜精矿;选铜作业的尾矿经一次磁粗选获得粗精矿,再磨至92%-200目的细度,然后经过两次精选获得铁精矿;精矿脱水为浓密、过滤两段脱水作业,最终产品铜精矿含水14%,铁精矿含水10%”的设计流程,作为一期建设的依据。

(一) 一选厂碎矿工艺流程1、碎矿工艺设计采用三段一闭路流程,如图2-3所示。

矿山供矿在坑内“粗碎”后,从井下经办人1#、采2#、采3#、选1#和选2#胶带运输机输送至碎矿车间的中间贮矿仓,然后经过“中碎”、“细碎”(同振动筛构成闭路循环),得到粒度为-12mm的最终碎矿产品,经9#、10#、11#胶运输机送往磨选车间粉矿仓。

2006年实施“万吨技改”项目,将原用的3液压弹簧圆锥破碎机更新为HP500型液压破碎机,并缩小了圆锥振动筛筛面的筛孔尺寸,使碎矿最终产品粒度从-12mm减小为-10mm,为磨矿作业实现1万t/d生产能力创造了条件。

碎矿工艺流程及设备联系情况见图2-3、图2-3 碎矿流程图图2-4。

2、二选厂碎矿工艺流程二选厂碎矿工艺设计同一选厂一样采用三段一闭路流程,详见图2—3。

一期为汽车运矿至原矿堆场经“粗碎”后,从选1#、选2#、选3#胶带运输机输送至碎矿车间的中间仓选2#胶带机选3#胶带机611中碎机1缓冲仓振筛给料皮带机15113圆振动筛31B=1000,L=84.25TD75-10063 B=100,L=6YAH2460 2400×6000选4#胶带机选5#胶带机B=1400,L=147.8选6#胶带机B=1200,L=140选7#胶带机B=1000,L=7.5选8#胶带机B=1000,L=7.511选9#胶带机选10#胶带机B=1000,L=27.15B=1000,L=35.25桥式吊钩起重机1DQ型 Q=20/5t H=18m Lk=13.5m电磁除铁器1MC01-110LB=1200,L=38.4序号名 称数量规格型号12345617910111213141516惯性振动给料机3GZG12561加4#胶带机TD75-6550B=1000,L=25HP500标准粗腔型圆锥碎矿机8171819细碎机2HP500短头型圆锥碎矿机一选厂碎矿流程设备表3×6×8m中间储矿仓,然后经过中碎、细碎(同振动筛构成闭路循环),得到粒度为-6mm 含量占73%以上的最终碎矿产品,经11#、12#、13#胶带输送机送往磨选车间粉矿仓。

大红山铜矿选矿PPT课件

大红山铜矿选矿PPT课件

矿物名称 原生铜 次生铜
游离铜
结合铜
合计
含量(%) 0.509 0.548
0.022
0.041
1.12
分布率(%) 45.45 48.93
1.96
3.66
100
2.1.3.4 原矿铁物相分析 原矿铁物相分析结果见表2—6 2—6 原矿铁物相分析
矿物名称
磁铁石 磁黄铁矿
菱铁矿
黄铁矿
黄铁矿 含铁
黑云母 含铁
(1) 1#、2#系列磨选工艺流程
原一期建设的磨矿选别工艺,2400t/d的规模是按两个 1200t/d系列的方案设计。因为1#系列选用了木奔选厂闲置 的两台3200×3100球磨机(MQG型和MQY型各一台), 实际生产能力可达1400t/d,比选用2700×3600球磨机 (MQG型和MQY型各一台)的2#系列高出200t/d.所以一 期建成时磨机处理能力可达到2600t/d(1400t/d+ 1200t/d)。为了同磨矿能力相匹配,1#系列选铜回路的浮 选机总槽数比2#系列多设置了4台(粗扫选2台,精选2台)。 2006年为了提高铜精矿品位,1#系列又增加了一次精选作 业,即将原来两次精选改为三次精选。
一选厂一期工程于1997年7月建成投产, 设计能力为2600吨/日;二期工程于2003年 6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3000吨/日, 一、二期共建成5600吨/日的大型选矿厂。 多年来选厂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及优 化工艺参数,在没有新增磨矿机的情况下, 生产能力逐年提高。2006年3月份起实现了10000吨/日的选矿能力。选矿 处理能力的逐年提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HP500短头型圆锥碎矿机 2
中间仓
6
GZG1256 3×6×8m

(冶金行业)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采矿工艺概述

(冶金行业)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采矿工艺概述

(冶金行业)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采矿工艺概述玉溪矿业有限X公司大红山铜矿采矿工艺概述第壹节矿山沿革及地质概况1、交通位置大红山铜矿位于新平县老厂乡,地理位置东经101°39′,北纬24°06′,靠哀牢山山脉东侧,戛洒江东岸,海拔标高600-1850米,相对高差1250米,属侵蚀剥蚀山地地形,地势陡峻,河谷发育。

矿区距新平县城102km,距玉溪市219km,距昆明市322km,归玉溪市所辖。

2、矿山沿革及地质概况大红山是1959年发现的大型铁铜矿床,于60年代开始普查勘探,1983年11月进行详勘。

易门矿务局(玉溪矿业有限X公司)于1989年9月开始施工主控工程—主副斜井,1993年开始基建探矿,壹期于1997年7月1日建成投产,二期于2003年6月26日建成投产。

大红山矿区包括铁矿和铜矿俩部分,铁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东(昆钢),铜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西(大红山铜矿)。

全矿分俩段建设,以550划界,壹期回采550米之上,采用有轨开采方式上行式回采,二期回采550米以下,采用无轨开采方式下行式回采。

大红山铜矿属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中厚缓倾斜高温矿床。

矿体走向为东西--北西西,走向长约1800米,倾向南西,倾斜宽约1600米,倾角20—35°,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区共有3个含铁铜矿体I3、I2、I1)和四个含铜铁矿体(Ic、Ib、Ia、I0),自上而下分别为Ic→I3→Ib→I2→Ia→I1→I0),Ic顶板至I0底板约135米。

埋藏深度160-750米,标高821—-29米,其中I3、I2含铁铜矿体规模大,是主要的开采对象,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磁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碳酸岩(白云石为主)、黑云母,矿石整体较稳固,f=8-14,矿岩爆破性能较差。

矿区主要构造:F1、F2、F3、F5。

开采范围:根据1989年地质壹大队提交的《云南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且经云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铜矿区开采范围:东南自曼岗河,西北至A210线,北东自矿体隐伏头,西南至F3断层,A192线--A210线,—29m--800m标高范围内为铜矿区的开采范围。

大红山铜矿生产实习报告

大红山铜矿生产实习报告

大红山铜矿实习报告目录第1章前言 (1)1.1 实习目的意义 (1)1.2 实习情况简介 (1)1.3 实习矿区位置及交通 (2)1.4 实习矿区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 (2)1.5 实习矿区以往地质工作 (4)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 (6)2.1 区域地层概况 (7)2.2 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8)2.2.1 区域构造格局 (8)2.2.2 区域构造 (10)2.3 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11)2.4 区域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特征 (13)第3章矿区地质 (13)3.1 地层 (14)3.2 构造 (18)3.2.1 褶皱 (18)3.2.2 断层 (18)3.2.3 断层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20)3.3 岩浆岩 (20)3.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21)第4章矿体地质 (22)4.1 矿体特征 (22)4.2 矿石质量 (22)4.3 矿体围岩和夹石 (25)4.4 共(伴)生矿产 (25)4.5 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25)4.6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26)第5章勘查手段及采样 (27)5.1 探矿网度选择及工程布置 (27)5.2 钻孔岩芯及坑道编录(实习内容) (28)5.2.1 钻孔岩芯编录 (28)5.2.2 坑道编录 (28)5.3 采样方法 (30)第6章概略经济评价 (31)第7章结束语及体会 (31)第1 章前言1.1 实习目的意义通过一学期的矿产勘查学的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的课内实验教学,认识到矿产勘查学就是找矿勘探地质学。它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经济性、数量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的应用地质学。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矿床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及矿体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合理有效地预测、勘查和评价矿床的理论与方法,目的是提高矿产勘查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果,更好地指挥矿产勘查生产活动的实践。此次实习的目的便是通过深入矿山了解与实地观察,亲身实践、操作,从而更好的掌握、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以及更好、更深刻的学会钻孔岩芯鉴定及编录、巷道编录等相关矿山生产应用较多的技能。同时,再次学习与熟练掌握地质报告的编写。为日后学习以及工作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1.2 实习情况简介实习为期近一个月,野外实地钻孔岩芯鉴定编录以及巷道编录等实习历时一个星期,自2010 年08 月10 日至17 日。野外实习完成后至09 月13 日为室内相关资料的整理,图件的编制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期间由洪托、邓明国、留意三位老师指导与监督。野外实习具体工作量以及室内完成的具体成果如表1-1、1-2。1.3 实习矿区位置及交通大红山铜铁矿区位于云南省新平县戛洒、老厂、新化三个乡的交界部位,地理坐标:东经101°39′、北纬24°06′。矿区距新平县戛洒镇6Km,从戛洒经326 省道(新平-戛洒-墨江)至新平,再由大新二级公路进入玉元高速至玉溪共182 Km;至昆明264 Km。此外,矿区尚有戛洒-新化-新平县的县乡级公路从矿山经过,从矿山由此路至新平,再从新平经大新二级公路可与玉元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捷(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4 实习矿区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云南地形以红河~洱海~金沙江一线为界,以东称为云南高原,以西称横断山纵谷。矿区地处云南高原南部,居红河河谷之东,其西侧紧邻北西走向的哀牢山脉。矿区属山岭地形,海拔标高500~1850m,本报告范围海拔700~1400m。山脉总体走向南北,地形起伏大,切割激烈,属红河水系流域区,发育有幼年~青年期的礼社江、石羊江、俄德河、老厂河、曼岗河、底巴都河等,均汇入戛洒江(红河上游)。矿床范围内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肥味河与曼岗河交汇处,标高670m。流经矿区的曼岗河,是大红山矿铜矿首采区范围的东南天然边界,河谷狭窄,河床坡度大(6%),流量受季节限制,一般流量0.1~0.25m3/t,雨季流量可达430m3/t,旱季流量0.05 m3/t。图1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具垂直分带的特点,夏秋较为炎热,冬春温和,年降雨量700~1200mm,主要集中在6~9 月,平均930.8mm。气温最低1℃,最高45℃,平均23℃。矿区内本地居民较少,有汉族、傣族和彝族,民风纯朴,集中居住于米底莫、丫么登和哈母白祖几个村落。近年来,随着大红山铜矿和大红山铁矿的生产建设,在矿区内的大红山和小红山两地,分别形成了两个较为繁荣的工业人员生活区,并配套建设有餐饮、商店、市场、银行等生活和商贸设施。矿区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沿戛洒江一带的河谷区为云南省的水稻生产基地,此外,还种植甘蔗、芒果等亚热带经济作物。工业主要为矿产开发和与农业相配套的制糖业。近年来,随着大红山矿区铜、铁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了地方经济迅猛发展。矿区南侧的戛洒镇,从最初的一个居民点,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云南省经济繁荣的工业重镇,与之相邻的腰街、水塘等乡镇,也在大红山矿区的幅射下,发展迅速。大红山矿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矿区电力来源于滇中电力集团的楚雄谢家河变电站,电网等基础电力设施已建设完成,基本满足矿山生产发展的需要。矿区生活用水来源于南恩河,南恩河水量丰富,旱季流量达0.222m3/t,水质优良,符合国家的饮用水标准;生产用水来源于戛洒江和矿区西部的老厂河。目前,配套的生活、生产水利设施已建设完成,满足矿区的生产、生活需要。与大红山铜矿比邻的大红山铁矿,位于大红山铜矿之东、处于大红山铜矿东矿段东段之上,目前由昆明钢铁公司进行开采;矿区西侧为大红山铜矿西矿段,赋存有米底莫铜矿和鲁格铁矿,已进行过详查,尚未作进一步工作;矿区之北有底巴都铜矿,现由新平县乡镇企业局进行开采;矿区南东侧的三叠系干海子组地层中,产出有鲁祖莫小型无烟煤矿,目前尚未开发利用。1.5 实习矿区以往地质工作1959 年地质部902 队进行航测时,在大红山矿区发现了M-24 磁异常,由此展开了矿区的地质找矿工作;1965 年省地质局物探队、二区测队、地质十队,先后在矿区开展了地磁测量和少量地表地质工作;1966~1979 年,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开始对矿区进行系统的地质普查找矿和矿床勘探工作,并以F3为界,将矿区划分为东、西两个矿段,大红山铜矿处于东矿段内。1983 年11 月,第九地质队编制了《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矿区东段铁矿详细勘探及铜矿初步勘探地质报告》,报告范围为矿区东矿段,即:F3断层~A49 线,走向长4 Km。在10Km2的勘探区范围内完成钻孔308892m/535 孔,提交了详勘铁矿资源矿石量41108.84 万t 和初勘铜矿资源金属量129.67 万t。1988 年3 月,该报告正式提交省储委审查,1986 年6 月1 日,云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以储决字(1988)第6 号决议书批准:铁矿作为矿山建设的地质依据,铜矿可作为建设规划和详勘设计的依据。为尽快的勘查和开发大红山矿区的铜矿资源,1984 年11 月30 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公司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报送了《关于请求将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增列入“六五”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计划的报告》。同年12 月1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84)中色字第167 号文”向地质矿产部递送了《请对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的铜矿床部分进行详勘的函》。1986 年地质矿产部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请求,安排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对大红山矿区东矿段的铜矿首采区进行详勘,省地矿局将该任务交由第一地质大队实施。1986 年4 月7 日,第一地质大队与易门铜矿(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前身)签定了《关于大红山铜矿首采矿段详勘合作协议书》,双方商定了详勘工作的分工:坑道由易门铜矿设计和施工,钻探由地质一大队施工。1986 年4 月,地质一大队编制了《铜矿首采区详细勘探设计书》,最终确定的详勘范围为:矿区东矿段铜矿资源较为集中的曼岗河(A192)~A210 线。1989 年1 月,地质一大队提交的《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在首采区范围内提交了工业铜金属量792301t,其中富矿501260t,贫矿291041t。另有低品位铜35915t。并求得铁矿石量1482.85 万t,低品位矿781.09 万t。此外,还获得工业铜矿中伴生铁金属量1040.73 万t;贫铁矿中伴生铜金属量26470t;Ⅰ3、Ⅰ2含铜铁矿体中伴生金11837.60Kg、银133181.88Kg、钯1329.18 Kg、钴12663.39 Kg、硫83.30 万t。1988 年12 月,昆明冶金设计研究院以《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的初审稿作为依据,对首采区范围内的铜、铁矿体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提交了《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铜矿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好的结论。第2 章区域地质概况大红山铜矿区位于康滇地轴南端、扬子准地台西缘,介于红河断裂与绿汁江断裂所夹持的滇中中台拗内(见大红山矿区构造位置示意图图2),系云南山字型前弧西翼与哀牢山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居于红河断裂的北东侧。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以红河深大断裂为界,分属两大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两套完全不同的地层建造。断裂南西侧为变质程度深、混合岩化作用较强的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北东侧为大片的中生界上三叠系、侏罗系及古生界昆阳群地层。其中的中生界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并以陆源碎屑岩相砂、页岩建造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昆阳群地层以含微古生物化石和叠层石为特征。大红山群地层呈“构造窗”形式出露于红河断裂北东侧的中生代盖层中。图 22.1 区域地层概况大红山矿区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有:新生界的第四系、第三系,中生界的侏罗系和三叠系上统,元古界的昆阳群和大红山群,以及太古界的哀牢山群。现将矿区区域内出露的地层,自上而下简述如下:一、新生界(Kz):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坝区和低凹的山岭地区,为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所形成的黄土、红土、浮土及砂砾石层等。厚10~50m。第三系:分布于红河断裂附近,为砂砾岩、泥岩、页岩,偶见鸡窝状烟煤及不规则状石膏。厚约300m。二、中生界(M2)1、侏罗系(J)见有妥甸组(J3t)紫红色泥质岩夹灰岩、泥灰岩和砂岩,含介形虫。厚2241.8m。蛇甸组(J2s):灰白色、浅紫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厚1016.9~1189.1m。张河组(J2z):为紫红色泥质岩夹砂岩和泥灰岩,厚741~901m。)2、上三叠统(T3(1)、舍资组(T3s):上段(T3s2)为灰绿色泥岩夹砂岩,局部夹泥灰岩,厚109.5~334.1m;下段(T3s1)为灰白色石英长石砂岩夹泥质岩。厚444.8~758.5m。(2)、干海子组(T3g):灰绿灰黑色泥页岩夹砂岩、细砾岩和薄层煤线。厚2350m 。(3)、祥云组(T3x):灰黑灰绿色泥岩、页岩、砂岩夹砾岩、煤线或薄煤层。厚1850mm。三、中生界昆阳群(Pt2Ky)大红山矿区以东的“昆阳海槽”中,出露下昆阳群地层,为一套浅变质岩,自上而下为绿汁江组、鹅头厂组、落雪组和因民组。该套地层为冒地槽建造,有丰富的铜铁矿床产出,著名的“东川式”铜矿产于其中。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矿区所处的滇中中台拗,从下元古界开始至中生界为隆起的古陆核,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至中生界回返,才有地层沉积。昆阳群地层仅在区域内出露,矿区范围内未出露。绿汁断裂以西的滇中中台拗,在下元古代,其中的基~中酸性富含铁铜的岩浆活动强烈;断裂以东的“昆阳裂谷”则岩浆活动相对较弱,沉积了厚愈万米的碳酸盐建造。四、下元古界大红山群(Pt1d)大红山群由坡头、肥味河、红山、曼岗河、老厂河五个地层组构成,是“大红山式”式铜铁矿的含矿地层。主要分布于大红山地区及其外围的河口、漠沙、南甘及红光农场一带,分布面积约120Km2。大红山群构成了滇中中台拗中生界之下的结晶基底,由一套浅~中等变质,富含细碧——角斑岩、绿色片岩及不纯大理岩等所构成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岩系组成,以产变质火山—沉积作用成因的铜、铁矿为特征。根据大红山群火山岩的组分和产出特征,可分为红山和曼岗河两个火山旋回。五、太古界矿区内见于底巴都Zk1312 钻孔,命名为底巴都组,与上伏的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假整合接触,已知厚度684m。可分为二个岩性段:1、第二岩性段(Ard2):厚394m。为二云英眼球状混合岩夹片岩六层。2、第一岩性段(Ard1):厚290m。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眼球状及石英条纹条带状钾钠质二云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岩,夹片岩十层。2.2 区域构造基本特征2.2.1区域构造格局矿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体系、藏滇“歹”字型构造体系及川滇经向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系云南山字型前弧西翼与北西向哀牢山构造的交接处。铁铜矿赋存于纬向构造带中。区内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从太古代末期开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在矿区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所形成的构造形迹和与之相伴的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相互继承、叠加,使得地质构造趋于复杂化。对“大红山式”铜铁矿的形成和变质改造具有重要作用。矿区在早元古代为优地槽环境,此时期的红山运动(?),伴随着大规模的基性~碱中性岩浆活动,形成了富含钠质火山岩建造的大红山群地层。随后的龙川运动,使得早元古代地槽回返,大红山群被褶皱抬升形成陆块(元谋-新平古陆),构成了现今近东西轴向的褶皱基底,在其东侧的中元古代昆阳地槽中,形成厚逾万米的复理石沉积。晋宁运动又使得昆阳地槽回返,形成南北向构造的康滇古陆。到了古生代末期,印支-燕山早期的振荡运动,在矿区内基底大红山地层之上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砂页岩建造的中生代盖层。燕山运动末期使整个中生代盖层全面褶皱,产生较多的断裂,从而形成了矿区现今的构造格局(见区域构造纲要图图3 )。根据矿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及地史演化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矿区的区域建造划分为四个构造层和三个构造区。四个构造层为:第一构造层:太古界哀牢山深变质构造层;第二构造层:早元古界大红山群浅~中等变质构造层(矿区基底构造层), “大红山式” 铜铁矿产于其中;第三构造层: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构造层;第四构造层: 中生界未变质盖层。图32.2.2区域构造一、褶皱矿区内的皱构造均为东西向,已知有底巴都背斜、红山向斜和肥味河向斜。一、底巴都背斜轴向近东西,控制长约9Km,西端向南偏转成S55°~60°W。背斜核部为老厂河组,两翼依次为曼岗河组、红山组和肥味河组,两翼地层平缓、对称、开阔,北翼倾角15°~20°,产有底巴都铜铁矿;南翼倾角20°~35°。大红山铜矿(大红山铜铁矿Ⅰ号矿带)产于背斜南翼,呈单斜展布。二、大红山向斜位于A20~A45 线F1、F2断裂之间。由红山组含矿岩系和铁矿体组成。轴向大致为N80°E,北翼较缓,南翼较陡,长约2650m,宽约400~750m。三、肥味河向斜位于大红山向斜之南,轴向SEE 或近EW,两翼岩层倾角30°~45°,东部向W 倾伏,向斜轴部地层由肥味河组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夹炭质板岩构成,两翼为薄层白云石大理岩及角闪黑云白云石大理岩。二、断裂矿区内区域断裂主要为EW 向和NW 向,现将几条主要断裂特征叙述如下: 断裂一、F1位于大红山向斜南侧,在矿区内长约10Km。走向NWW 或近EW,倾向S或SW,倾角60°~85°,早期为压扭性,晚期为张扭性,断距大于500m,是深部铁矿和二道河铁矿的南界。断裂上下盘岩层产状不一致,下盘平缓,倾角25°左右;上盘岩层产状较陡,倾角60°~85°左右。沿断裂带有大量辉长辉绿岩呈岩墙贯入,相互平行的张扭性断层成群出现,角砾岩发育。该断裂可能是矿区最古老的断裂带,它可能控制着早元古代大红山群红山组火山岩的喷发,使含矿钠质火山岩及其间的铁矿体沿断裂带呈EW 向展布。断裂二、F2位于大红山向斜北侧,走向近EW,倾向S,倾角80°左右,早期为压扭性,晚期为张扭性,倾斜断距50~600m。沿断裂带有辉长辉绿岩墙贯入,并发育有白云石钠长石脉岩。断裂破碎带宽50~100m,为浅部铁矿与深部铁矿的天然边界。三、F断裂3走向NW45°~20°,倾向SW,倾角75°。断裂带宽约10m,显正平移特征,水平断距500~800m,垂直断距>280m。该断裂是矿区东矿段与西矿段的天然分界。2.3 区域岩浆活动特征大红山矿区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多旋回的特点。伴随各期构造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岩浆岩主要见于前震旦纪地层出露区,分布上受区域断裂控制,从深成岩~喷出岩、超基性~酸性岩均有出露。目前,各地质和科研单位根据岩浆岩的产出层位特征,将其划分为五个岩浆活动期(见表2-1)。表2-1□大红山矿区岩浆活动时期简表一、红山期(?)主要指分布于哀牢山深变质带中的中基性岩体,经受变质后与围岩界线难予区分,多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角闪片岩等。大红山矿区底巴都组中的角闪片岩等火山物质,属此期岩浆产物,由于变质程度达中—高级,其原岩面貌及产出状态难予恢复等原因,对该期岩浆活动尚有争议。二、龙川期该期火山活动及岩浆侵入均较剧烈、频繁。在矿区的大红山群地层中,以一套钠质火山岩为主,伴随着一定规模的岩浆侵入(石英钠长斑岩),火山岩类属细碧~角斑岩类。该期火山活动是形成“大红山式”铜矿和“大红山式”铁矿的物质来源基础。大红山矿区的I 号矿带,经大量的工程揭露证实:含矿的主体岩性为角斑质凝灰岩(已遭受变质,显片理化),黑云斜长片岩,以火山喷气活动为主,并伴有岩浆溢出形成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和同生沉积的凝灰质大理岩,该套岩性的产出,直接控制了矿体形成的空间位置和展布范围。该期岩浆活动显示多旋回、多韵律特征。云南省有色地质313 队的蔡从定研究认为:I 矿带的形成以火山喷气沉积为主,喷溢相的熔岩在含矿层中呈透镜状产出,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而中酸性的石英钠长斑岩则以浅成~超浅成岩的形式呈线状侵入,破坏了矿体。三、晋宁期本期岩浆活动显示于矿区东部的昆阳群地层中,以基性角砾岩和熔岩为主,活动较弱。四、加里东期大红山地层中分布较广,主要为辉长辉绿岩侵入体,同位素年龄测定450Ma,次为石英白云石钠长石岩。大红山本区及其外围的底巴都矿区、曼蚌等矿区均有该期大量的辉绿岩体侵入,破坏了矿体。五、燕山期见于矿区西侧的哀牢山构造带中,从超基性岩~酸性花岗岩均有分布,此外还有煌斑岩、云煌岩等脉岩,与该构造带中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矿区岩浆活动总的特征是:龙川期在优地槽下降阶段,火山活动及岩浆侵入均较剧烈而频繁,以钠质火山岩浆喷发、溢流为主,伴随有小规模的岩浆侵入。下部以浅灰色变钠质熔岩(曼岗河火山旋回)为主,上部以深绿色角闪变钠质熔岩(红山组火山旋回)为主。从岩浆岩的物质成分和岩浆作用方式来看,以基性偏碱性火山喷发作用为主(基性火山碎屑岩变质成的钠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及变钠质熔岩),中偏碱性火山侵入岩(角闪钠长片岩、斜长角闪岩、变钠质熔岩及变钠长岩)次之,其次是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岩(钠长斑岩、石英钠长斑岩和石英角斑岩)。岩浆岩呈现基性~中性~中酸性演化趋势。矿区的中偏碱性火山岩,特别是其中的变钠质熔岩,与“大红山式”铁矿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基性偏碱性火山岩,其中角闪变钠质熔岩,主要与铁矿有关;与基性凝灰质有关的角闪片岩、绿泥黑云角闪片岩,与“大红山式”铜矿的形成有关。2.4 区域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特征除中生界盖层外,矿区的昆阳群、大红山群和哀牢山构造层,均经历了多期次的区域变质作用。矿区区域内的哀牢山构造层,经历了多期次区域动力变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达角闪岩—混合岩相变质程度,显深变质特征;昆阳群地层变质程度为绿片岩,具浅变质特征。矿区基底的大红山群各类岩石经受了浅~中等程度的区域变质,属中度变质的绿帘石~角闪岩相与长英浅粒岩变质相。变质凝灰岩及块状白云石大理岩相当于变粒岩相;基性钠长黑云(角闪)片岩相当于钠长—绿帘—角闪岩相。火山变质岩类的火山碎屑型原岩有:变钠质凝灰岩、钠长角闪片岩等。属细碧~角斑质火山碎屑岩。沉积变质岩类的正常碎屑—化学沉积型原岩有:白云石大理岩、炭质板岩、石榴二云片岩等。火山石沉积变质岩类的过渡型原岩有:石榴黑云片岩、石榴角闪黑云片岩等。显示火山—沉积过渡性岩石特征。第3 章矿区地质大红山铁铜矿区共有七个成矿带,大红山铜矿床系指大红山矿区之Ⅰ号矿带,该矿带产于曼岗河组第三岩性段(Pt1m3)中,由三个含铁铜矿层和四个含铜铁矿层组成一个厚大、稳定的铁铜矿带。3.1 地层大红山铜矿床范围内,出露有基底和盖层两套地层。基底为早元古代大红山群,由一套富含铁、铜的浅~中等变质程度的钠质火山岩系组成,属古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岩,主要出露于曼岗河、老厂河、肥昧河等河谷两岸及山坡地带;盖层为一套晚三叠系干海子组及舍资组的陆源碎屑岩,广泛分布于矿区四周的山岭地区。曼岗河河西至F3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大红山层肥味河组、红山组、曼岗河组以及三叠系上统干海子组、舍资组和第四系残坡积层(见综合地层柱状图图4 )。图4现将矿床范围内的地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一、第四系残坡积层(Q)分布于矿床范围内的河谷及平台地区。厚0~70m。多由上三叠系舍资组下段的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英砂岩坍塌堆积而成的残坡积物组成的岩块夹碎砂层构成。二、三叠系上统(T3)S)1、舍资组(T3矿床范围内仅出露下段地层(T3S1),分布于山岭地带。总厚大于150m。为浅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g)2、干海子组(T3分布于矿床的东南地区。总厚120 m。不整合覆盖于大红山群地层之上。自上而下分为3 个分层;⑴、深灰色炭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厚70 m。⑵、深灰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炭泥质粉砂岩。厚20 m。⑶、杂色厚层状含砾泥质粉砂岩,上部为深灰色炭泥质粉砂岩和炭质泥岩夹煤线,局部达可采厚度。本层厚30 m。三、早元古代大红山群(Pt1d)1、坡头组(Ptp)1只在区域内出露,为砂板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由一套炭质板岩、炭质白云石大理岩、石榴二云片岩组成。厚626m。2、肥味河组(Ptf)1分布于矿床东南部,出露于哈母白祖、大红山向斜及肥味河两侧。厚375 m。由两个岩性段组成:⑴、第二岩性段(Pt1f2)厚215 m。为一套块状白云石大理岩、炭质白云石大理岩夹炭质板岩,自上而下分六个细分层:①灰白色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厚大于20 m。②灰黑色炭质板岩,含黄铁矿(S3~4%)、黄铜矿(Cu0.1~0.2%)。厚5 m。③灰白色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厚45 m。④灰黑色炭质板岩夹炭质白云石大理岩,含黄铁矿(S2~5%)、黄铜矿(Cu0.1~0.2%)。厚65 m。⑤灰白色块状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厚60 m。⑥灰黑色硅质炭质板岩。厚20 m。⑵、第一岩性段(Pt1f1):厚160 m。自上而下分为3 个细分层:①灰白色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厚50 m。。

大红山铜矿印记——中国铜业玉溪矿业大红山铜矿技改之路

大红山铜矿印记——中国铜业玉溪矿业大红山铜矿技改之路

一次难忘的下井经历进入嘎洒镇,一路上芭蕉成林,翠竹悠悠,路边不时能见到挂满果子的果树。

嘎洒镇地处哀牢山山系,这里雨水丰足,升腾的水分凝结成云雾,向远方的山上望去,一团团雾气从哀牢山腹地升起,为山谷、丛林披上眩目的银纱,远远望去,像极了人间仙境。

玉溪矿业大红山铜矿正处于云雾缭绕的半山上。

穿过雾气来到半山腰,远看像人间仙境的地方,走近后却充满了烟火气,学校、医院、派出所、家属区……不时还有鸡鸣声传来,宛如一个小型社会。

记者虽然多年前曾有到煤矿采访的经历,但从没有下过井,看见煤矿工人从井下出来之后,除了牙齿是白的,其他地方都是黑的。

矿井下的环境怎么样?只能靠想象。

这次到大红山采访,当听到可以下井去参观时,我心里顿时充满了期待。

长长的主巷道一眼看不到头,在巷道的两侧,无数岔道通向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的大红山腹地,随着矿区的开发,这些矿产将送到不同的生产车间,随后进入到各个生产领域。

采矿工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巷道越长,资源越多,贡献也越大。

大红山铜矿,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地下坑道已经超过800公里,其贡献不言而喻。

2021年6月「一线传真」当然,下井是要讲规矩的。

首先是换了工作服,棉质的工作服穿在身上很贴身,但水鞋的码数有点偏大,我按照自己的码数选了一双水鞋,穿上后走起路来不太顺畅。

在下井之前,记者一行被拉到监控中心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监控中心的显示屏上,生活区、厂区、坑道的监控画面一览无遗。

井下跌倒怎么办?遇到粉尘怎么办?遇到噪音怎么办……安全知识培训老师对此一一进行解答,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之后,记者被带到装备室,签名领取了远程GPS信号发射器、身份识别读卡器、口罩、电筒、便携式氧气等物品。

随后,记者坐上矿上安排的工作车,来到690井口,大红山矿井的名称通常是按照巷道口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来命名。

在进入690井口前,领队还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参加安全考试,考试结束后,井口的保安师傅还要对每一名下井的人员进行酒精呼气测量,喝过酒的人员是不允许下井的。

大红山铜矿缓倾斜中厚多层矿体铜铁合采分出开采工艺

大红山铜矿缓倾斜中厚多层矿体铜铁合采分出开采工艺

象 。从上 至下 , 产 出顺序 为 I 一I 一I 一I : 一I 一I 一I 。 , 在 7 个矿层 中, I 和I 两 个 铁 铜 矿 层 规 模 最 大 ,是 矿 山 的 主 矿体 , 其 他 矿 层规 模 均 比较 小 。 在 铅 垂 方 向上 铁 铜 矿 层 呈 互 层 产 出 ,相 问 排 列 。在 走 向上 主矿 体 I 和I 连 续 性 较 好 ,次 要 矿 体 I 铁 铜矿 层及 共 生 的 I 、 I 、 I 、 I 。 四 个 贫 铜 铁 矿 层 呈 不 连 续 分 布 。矿 体 产 状 与 围岩 的 延 伸 方 向 趋 于 一 致, 埋深 为 1 6 0 ~ 7 5 0 m, 分 布在 标高 一 2 9 . 0 ~ 8 2 1 . 0 m, 主 要 脉 石 矿 物 为 黑 云母 和 碳 酸 岩 ( 白云 石 为主 ) , 矿 石 上 下 盘 均
大 量 的 理 论 及 技 术 问题 未 得 到 很 好 的解 决 , 一 直 是 国 内
外 公认 的 开采 难 题 _ 2 ] 。 采 矿 环 境 再 造 理 论方 法 的提 出和 采 矿 工 艺 的 进 步 , 为缓 倾 斜 中 厚 矿 体 的 开采 提 供 了化 解 开采 难 题 的 理 论 指 导 , 针对缓倾 斜中厚矿体 , 必须要通过 革 新 采 矿 工 艺 来 破 解 开 采 难 题 , 实现 这 一 类 矿 体 开 采 问
倾角 2 0 。~ 3 5 。 。矿 床 由单 层 平 均 厚 度 4 ~ 1 5 r f l 的层 状 和 似层状矿 体组成 , 三个 铁铜矿层( I , 、 I 2 . I . ) 和 四个 铜 铁 矿 层 ( I 、 I 、 I 、 I 。 ) 交 替产状 , 层 与 层 之 间 存 在 严 重 的分 支 复 合 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采矿工艺概述第一节矿山沿革及地质概况1、交通位置大红山铜矿位于新平县老厂乡,地理位置东经101°39′,北纬24°06′,靠哀牢山山脉东侧,戛洒江东岸,海拔标高600-1850米,相对高差1250米,属侵蚀剥蚀山地地形,地势陡峻,河谷发育。

矿区距新平县城102km,距玉溪市219km,距昆明市322km,归玉溪市所辖。

2、矿山沿革及地质概况大红山是1959年发现的大型铁铜矿床,于60年代开始普查勘探,1983年11月进行详勘。

易门矿务局(玉溪矿业有限公司)于1989年9月开始施工主控工程—主副斜井,1993年开始基建探矿,一期于1997年7月1日建成投产,二期于2003年6月26日建成投产。

大红山矿区包括铁矿和铜矿两部分,铁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东(昆钢),铜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西(大红山铜矿)。

全矿分两段建设,以550划界,一期回采550米以上,采用有轨开采方式上行式回采,二期回采550米以下,采用无轨开采方式下行式回采。

大红山铜矿属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中厚缓倾斜高温矿床。

矿体走向为东西--北西西,走向长约1800米,倾向南西,倾斜宽约1600米,倾角20—35°,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区共有3个含铁铜矿体I3、I2、I1)和四个含铜铁矿体(Ic、Ib、Ia、I0),自上而下分别为Ic→I3→Ib→I2→Ia→I1→I0),Ic顶板至I0底板约135米。

埋藏深度160-750米,标高821— -29米,其中I3、I2含铁铜矿体规模大,是主要的开采对象,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磁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碳酸岩(白云石为主)、黑云母,矿石整体较稳固,f=8-14,矿岩爆破性能较差。

矿区主要构造:F1、F2、F3、F5。

开采范围:根据1989年地质一大队提交的《云南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并经云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铜矿区开采范围:东南自曼岗河,西北至A210线,北东自矿体隐伏头,西南至F3断层,A192线--A210线,—29m--800m标高范围内为铜矿区的开采范围。

3、储量分布情况大红山铜矿是多种有益元素共生的大型矿床。

首采区:矿石量9781.1万吨, 品位0.81%,铜金属量792301吨;其中富矿: 矿石量4062.8万吨,品位1.23%,铜金属量501260吨.伴生矿产:铁: 品位21.67%, 金属量1040.7万吨(精矿法)金: 品位1.65g/t, 金属量7703.2kg (精矿法)银: 品位11.90g/t,金属量55.3t (精矿法)硫: 品位17.20%, 金属量80.3万吨 (精矿法)上述储量全部为硫化矿。

累计探明储量:矿石量9711.2万吨,品位0.81%,金属量781769吨;其中富矿:矿石量4167.1万吨,品位1.23%,金属量509480吨.(累计探明储量由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三一三队于1998年6月提交)。

至2005 年末仍保有矿石量7099 万t,铜金属量54.5 万t,品位0.768%,现在实行铜铁合采后,矿量、金属量、资源综合利用率将进一步增加(主要是Ib矿体参与了回采)。

西部矿段:F3 断层以西,西部普查阶段测算的资源量为表内矿矿石量3392 万t,铜品位0.77% ,铜金属量26.22 万t;表外矿矿石量1632 万t,铜品位0.39%,铜金属量6.44 万t;表内+表外矿石量5024 万t,铜品位0.65%,铜金属量32.667 万t。

米底莫:矿石量:835.88万吨,品位:0.64%,金属量:5.32万吨。

第二节开采技术条件和系统工程简介1、开采技术条件:大红山铜矿属古火山岩型沉积变质矿床,I3、I2矿体规模大,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I3矿体位于I2矿体顶部。

一期投产后,在550m-600m水平,采切工程实际揭露两矿体的垂直距离,有的地方只有1-2m,B30线局部地段两矿体垂直距离为0。

矿体倾角5-32°,平均23°,矿体厚度变化大,沿走向矿体顶底板起伏不平,矿岩接触面不清。

平均厚度10.66m。

中段高度20-25米。

初步设计生产能力为2400吨/天。

二期开采400-550米I3、I2矿体,500m-550m标高段平均倾角28°,平均厚度18.3m。

450m-500m标高段,平均倾角27°,平均厚度18.05m,400m-500m标高段平均厚度18.21m,平均倾角28°。

大红山铜矿是一座建于80年代中期的现代化采选联合新型矿山,1985年进行基建,一期于1997年7月建成投产,采用的采、掘,供、充、选设备具有国内同类矿山现化先进水平,是云铜集团重要的原料基地和玉溪矿业公司的重点接替矿山,初步设计I期达产2400t/d生产能力,II期3200t/d 生产能力,共同生产时,达到4800t/d生产能力。

2003年7月,二期3200t/d生产能力建成投产后,引进了先进的无轨采掘设备,提高了矿山生产能力和效益,到2005年末,矿山具备井下8000t/d的生产能力,一选厂经过改造后,2006年初,具备10000t/d的生产能力。

二选厂2007年7月建成投产,现已具备5000t/d的生产能力。

也就是说,大红山铜矿现在已具备15000t/d的选矿处理能力。

大红山铜矿含矿层系一套火山喷沉积变质的变钠质凝灰岩,由石榴黑云白云石大理岩及石榴黑云母角闪片岩等含铜岩石组成。

总体上讲,矿岩硬度高。

完整性好,属稳固性矿岩。

400米以下为三期工程。

西部矿段:分两期建设,一期为200米以上,二期为200米以下,设计生产能力为8000吨/天,采用上行式回采。

2、开拓系统矿山开拓:大红山铜矿采用双斜井开拓(侧翼反倾斜双斜井),即主皮带斜井加辅助双轨斜井。

主井担负矿、废石运输,副井运送人员、材料、设备兼作大件通道和通风。

二期主要增加了一条无轨斜坡道、箕斗斜井、辅助斜井和总回风竖井。

大红山铜矿的开拓方法因二期和西部矿段的调整,现可定位为联合开拓(双斜井、斜坡道、箕斗竖井)。

西部矿段将增加:中部斜坡道、北部进风、回风竖井,南部充填进风斜坡道、箕斗竖井等系统工程。

西部矿段正在建设,相应的开拓系统工程的布置情况及功能在此不予介绍。

3、主要系统工程简介(1)主斜井:井口标高803m,井脚标高468m。

比高335m。

方位北70°东,倾角14°斜长1401.28m,井宽3.2m,高2.87m。

用途:安装胶带输送机,提升矿、废石,主要提升矿石。

(2)辅助斜井:井口标高803m,井脚标高498.37m,方位北70°东,倾角14°,比高304.63m,斜长1259.21m,井宽4.3m,高3.833m。

用途:铺设双轨,提升人员、材料、设备,进新鲜风流。

通过甩车道与各中段连接。

(3)841综合坚井:在矿体西侧布置一条管缆进风竖井,井口标高:841m,井脚标高514m,井高327m,井筒直径4.0m。

用途:用作一期安装压风管,供水管,电缆,进新鲜风。

尾砂充填进风井未建成之前安装充填管,尾砂充填进风井建成后充填管拆除。

建设二期工程期间用以提升人员,2005年后不再提升人员。

(4)尾砂充填进风斜井:该井设在矿体西翼,841综合竖井旁,方位角73°,倾角29°34′38″,斜长591.485m,井筒宽4.5m,高3.9m,井口标高844m,井脚标高:486.362m,比高357.638m。

下掘到485m标高中段。

用途:担负二期进风,安装一、二期尾砂充填管。

(5)无轨斜坡道:设在矿体西翼一侧,坡度为8°45′36″,斜长1821.77m,巷道宽:直道4.5m,错车道7.2 m。

巷道高:直道3.9m,错车道4.8m。

坡道口标高750 m,坡道脚标高480.2 m,现已施工到385水平。

用途:用作二期人员、材料、设备、运送通道,同时担负着二期部份进风。

(8)废石充填斜井:为解决井下充填料不足的矛盾,在矿体下盘中间部位设计一条废石充填盲斜井,斜井天轮硐室标高668.189 m,井脚标高根据中段建设延伸。

井筒宽2.9 m,高度 2.57 m,倾角29°,用途:提升二期、一期生产废石进入采空区。

(9)二期辅助斜井:为了解决二期485 m、435 m、385 m中段掘进废碴提升问题, 在矿体下盘中间部位设计一条二期辅助盲斜井。

斜井天轮硐室标高522.77 m,井脚标高355 m,垂高167.77 m。

坡度18°, 斜长448.099 m,井筒断面:宽2.7 m,高 2.55 m,用途:提升中段建设时期产生的废碴,后因生产组织需要,将其断面改为:净宽7.15 m,净高4.88m,通过改造后,提升能力将大幅增加,可兼作矿石提升用。

设计能力520t/d。

(10)二期箕斗斜井:二期所生产的矿石通过箕斗斜井提升到500 m标高进行粗碎, 井脚标高332 m, 坡度22°, 斜长547.456 m, 井筒断面:宽5.9 m,高3.567 m,用途:提升485 m、435 m、385 m三个中段的矿石。

设计能力3200t/d。

(11)中部总回风竖井:因矿山能力大幅度超设计生产能力,原设计通风系统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将东进西出的通风方式改为两翼进风中央回风的方式,特增加了中部总回风竖井,其断面为:直径8.75米。

(12)东部750无轨斜坡道:用作东部人员、材料、设备、运送通道,同时担负着东部640-720中段部份进风。

(13)东部措施斜井,主要功能:I期基建时期为加快各中段建设进度,所开掘的提碴井,投产后,改造作为回风井。

2006年年初,由于西部提升能力不足,为解决废石提升及二选厂投产后作为矿石提升通道,作了改造,设计延伸到385中段,井筒刷大处理,安装双轨提升,2006年9月投入使用。

(14)总回风斜井,主要功能:I期回风井。

4、中段划分与矿石运输一期:中段高度20-25米,采用穿脉或沿脉装矿环形运输方式,使用电机车运输。

二期:中段高度50米,穿脉装矿环形运输方式,使用电机车运输(曾考虑过用汽车运输)。

西部矿带:中段高度50米,采用穿脉装矿环形运输方式,使用电机车运输。

5、矿石运搬方式:一期:电耙出矿。

二期:铲运机出矿。

西部矿带:铲运机出矿。

6、通风:一二期通风系统改造后,采用两翼进风、中央回风方式。

但局部区段预计仍将采用西进东出的通风方式,目前正在进行后期调试工作。

7、供水:由地表通过个主要开拓巷道进入中段各作业点。

8、排水一期:为集中排水方案,泵房、水仓设在535水平,通过总回风斜井泵出地表污水处理站。

二期排水方案:各中段设有积水仓,分中段扬至535水仓,再排出地表的接力排水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