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与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认识自我与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认识自我与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认识自我与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认识自我与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一、目标:经过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寻找、摆脱自卑的束缚,找到自信的依据,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拥有成功的人生。

二、培训活动安排:每周一次,共六次,每次60—90分钟

(n个胸卡、眼罩、纸棒、白纸若干、小黑板一块、大硬纸一张、20支笔、口香糖14颗、气球20个、心卡、彩笔、歌词、磁带、录音机)

三、培训活动计划与安排(共六次)

序言

第一次认识自我

热身活动:

1、棒打薄情郎

2、信任之旅:

3、我们的承诺

4、《从头再来》

主题活动

活动一、写出心目中的20个自己。

第二次提高勇气的自信心训练

热身活动:

1、气氛调动游戏:可怜的小猫

2、循环沟通:经过活动,探索自我概念,增进自我了解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走进新生活”团体辅导方案 ——大一新生适应团体辅导 一、团体名称:我的大学我的家 二、团体规模:40-60 三、团体对象:12级新生 四、团体活动时间、地点:1号楼510、时间待定 五、团体活动目标:通过团体活动形式,促使班级成员尽快相识,初步形成班级集体意识,建立互信互助关系, 提高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积极应对出现的难题和困惑,为个人与班级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六、团体活动方案: 七、团体活动过程:

1、调整心态,从零开始。也许考上高职你会有所失望,觉得似乎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同学, 但不要气馁,千万别消沉。高中所学的只是基础,而大学才会将你逐步培养成某方面的专业人 才,高职有着其更独特的优势,刚入大学大家机会均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最后的结果如 何,全看自己的努力。 2、做自己的财务管理。上大学了你得学会自己当家;攥着父母的血汗钱,算计每 月的吃、穿、用,既要考虑物质产品,又要考虑精神食粮。否则出现财政赤字,可是远水解不了 近渴,干着急。 3、家里”突然多了几个操着各地口音的兄弟(姐妹),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处四年。相 逢是缘,大家都有优点,可以共同分享;也都有缺点, 更该彼此包容。 4、大学的社团名目繁多,每到新学年开学,校园里纳新启事到处贴,传单满天飞,千万要 沉住气,先忍一忍再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 先看看它的性质、以前组织的活动,再找师哥师姐聊聊,看该社团的口碑如何,最后要看它的会 费是否合理。如果上述方面你都能满意,那就去报名吧! 5、大学的学习几乎是堂堂换老师,节节换教室,上课同争议,下课各分散。自学是大学学 习的主要特征,不仅上课所学的要靠你的自觉性去消化吸收,即便你整个的知识体系也要靠自己 去补充完善。所以除了专业学习外,应适当涉猎课外知识,使自己丰富起来。 6、如果你对现在的专业不感兴趣怎么办?没关系,专业知识都是相通的,一方面 认真学习、把毕业证拿到,另一方面以自己的职业为目标, 以就业市场的要求为导引,建立自我学习系统,培养个人能力、资历。 八、结束: 1、体会分享: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圈,用一句话说在现在的体会,对活动进行简要的总结。 2、合唱:合唱《相亲相爱一家人》,结束活动。 九、评价: 十、领导者介绍: 领导者: 协助者: 观察者:

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心理咨询中心 2010-2011第二学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主题】战胜自我,拥抱阳光! 【团体目标】 通过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寻找、摆脱自卑的束缚,找到自信的依据,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拥有成功的人生。 【团体性质】 自愿式、封闭式、结构式、同质性、发展性团体。 【团体领导者】 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中心教师 【团体对象】 大学一、二年级学生 【团体人数】 8~12人,为便于分组活动,团体人数最好为偶数。 【成员招募方式与甄选标准】 通过辅导员宣传、心理老师推荐及校园张贴海报方式公开招募志愿者。领导者与志愿报名者进行面谈,性格过于孤僻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宜参加。 【时间频率及次数】 共6次,每周一次,每次90~120分钟。

【第一次活动】 目标:澄清目标、形成团体氛围、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接纳。 程序: 一、暖身活动:“大风吹” 目的:活跃气氛(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游戏方法: (一)把比人数少一张椅子数目的椅子围成一圈。 (二)除了当鬼的人以外,其余的人分别坐在不同的椅子上。每张椅子限坐一人。 (三)做鬼的人站在中央,他可以随意说大小风吹。如果他说大风吹,他说有X的人必须起来换位置。如果说小风吹,则是相反,没有X的人起来换位置。换位置时不能持续两人互换或坐回原位。没抢到位置的人则是新鬼。 (四)坐鬼三次的人则算输,需接受处罚。 题目例子: 鬼:大(小)风吹其余的人:吹什么? 鬼:吹有戴眼镜的人(如是大风吹,则是有载眼镜的人起来换,如果小风吹,则是没戴眼镜的人起来换!) 二、滚雪球 目的:促进成员之间彼此互相认识。 操作: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2)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二、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

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我是谁”这个有趣话题,激发大家的参与乐趣,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理戒备,达到师生心理互融。(二、)自己眼中的“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1、师用五个句子给出自我评价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有点不善表达的人。 请一组学生现在表达。 2、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请学生写说我是一个XX样的人。 游戏:①将纸收齐后放放一小纸箱中,师抽取一张纸,并念出纸中句子。问:请你猜猜这张纸描写的是谁?为什么? 3、讨论: 讨论:①某某同学对自己的了解与大家对他的了解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一致,说明了你了解了

自信心团体辅导方案

自信心团体辅导方案 教育心理师范081 孟影 一、团体名称 自卑与超越 二、团体性质 封闭性、同质性、发展性团体 三、团体目标 (一)帮助在大学校园中感到迷茫的学生认识自我,通过为组员营造一个真诚、尊重和温暖的小组气氛,引导他们回顾过去的经历,思考自己的性格、价值观、优缺点、人际关系和人生目标等内容。 (二)引导和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组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我接纳,增强自我尊重和自信。 (三)帮助组员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方向感和自己解决问题并抉择的能力,在探索自身的同时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 四、团体领导者 领导者:孟影,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学习过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以及团体心理咨询等。曾作为成员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人随和,真诚,热情,沟通能力强,并且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五、团体对象与规模 (一)团体对象 在校大学生,没有过类似团辅经历,想增强自信心的同学 (二)团体规模 8~15人 六、团体活动的地点 教技楼5楼团体辅导室 七、理论基础 (—)阿德勒的理论 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促使个人不断地追求优越。他认为自卑情结的发现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对抗自卑感的主要方法就是“补偿”,即力图补偿自己的不足,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的目标。由于补偿方法的不同,儿童形成了“生活方式”,即在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归纳和概括,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达到行为方式,以此作为对付环境的基础。在阿德

勒看来,各种心理疾病或障碍都是“生活的失败”,是由于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而错误的生活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个人专注于夸大了的个人优越感并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社会的兴趣和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而自己的生活目标又遇到困难不能达到,人的心理就不平衡。 (二)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是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不全面、不客观,自我目标不明确,自我与环境适应不良,由此导致了自我认识偏差、自卑、人际关系不良、生涯规划不明等一系列迷失性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要建立同一性和亲密关系,即帮助青年人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思考自身角色和责任,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确认自己的正确位置和发展方向。 (三)马斯洛的理论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八、团体评估方法 (一)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二)成员口头评价 九、团体方案设计 单元单元目标活动流程及内容 一1.小组成员相互认识并初步了 解 2.组员对基本情况更了解 3.培养和谐的团体分为 4.建立团体规范 简述团辅以及对领导者做一定 的介绍 棒打薄情郎以及滚雪球 同舟共济 签定契约

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详细方案

自我成长-团辅方案 第一单元: 我是谁——探索自我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让成员们互相认识,建立小组,形成的团体氛围,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接纳,并让成员们通过学习什么是自我意识,对自我有个初步的了解。 1、通过热身活动(刮大风、Hedin方程式)打破尴尬沉默的气氛,使气氛融洽活跃,使同学们更快地融入团体。 2、通过主要活动(你我的约定)使同学们尽快相识,保证团体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良好的团体氛围的形成,共建团体交往规范;(别人眼中的我、自画像)使大家在通过不同事物表现自己的时候,对自己的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对自我深入理解做好铺垫作用。 3.通过结束活动(一句话感言),让成员小结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二、活动内容(共 105分钟) (一)开场白(10分钟) (1)主持人介绍自己与指导老师以及辅导员。 (2)简单说明此次团体的目标及进行方式,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和组织这次活动的意义。 团体辅导是模拟一个团体的体验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自我认识、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活动、纸笔练习等形式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家要学会主动、积极、勇敢的开放自我。在团体中你投入了多少,将决定你得到了多少。团起星火,体验翱翔,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3)团体宣誓 注意:在宣誓前,主持人要简明扼要地说明团辅所要遵守的五点原则并说明其目的。五点原则包括: ①守时。 ②注意力集中在此时,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③坦诚、开放。 ④用开放的心态理解别人。 ⑤保守秘密 (二)热身活动:(共20分钟) 1、刮大风(15分钟) 活动规则: (1)大家先围成一个圈坐下来,间隔尽量大一点。 (2)主持人说出一些关于在场的同学们的某些特征的口令,比如大风吹大风吹到戴眼镜的同学身上,那戴眼镜的同学就要离开原来的位置寻找一个新的位置坐下来。 主持人的口令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小风吹小风吹到戴眼镜的同学身上,这时就是

自信心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 姓名:陈佳乐 学号:1120211216

目录 一、活动概况(准备阶段)-----------------------3 团体名称 ------------------------------3 团体性质 -----------------------------3 团体目标 -----------------------------3 团体对象与规模 -----------------------3 团体时间与地点 -----------------------3 招募广告 -----------------------------3 二、团体理论基础 -----------------------------3 罗杰斯的人性观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 阿德勒的理论 ------------------------3 埃里克森的理论 -----------------------4 艾利斯的理想情绪疗法 ------------------4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4 团体活动方案 -----------------------------4 第一阶段 -----------------------------4 第二阶段 -----------------------------5 第三阶段 -----------------------------5 第四阶段 -----------------------------6 四、附录 -------------------------------------7 招募广告 -----------------------------7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1)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一、教案背景 (一)面向学生:年 (二)学科: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自我认识方面的故事,影片,准备若干白纸。 2.思考目前存在的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情况。 3.收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课题 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关注,学生已出现了较为独立的评价标准,但由于独立判断能力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所以自我评价的水平仍然较低,对自身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因而,指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使其对自我的评价更客观,更合理,对其今后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准备了《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这样一节心理健康课,利用集体辅导的优势,借助熟悉的动植物暗喻自己,让学生全面关注、发现、认识自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开发潜能,争取成才。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我是谁”这个有趣话题,激发大家的参与乐趣,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理戒备,达到师生心理互融。 (二、)自己眼中的“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1、师用五个句子给出自我评价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一) 一、辅导目标: 总体目标:抚平学生心理创伤,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认识车祸事件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惑,端正自己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学会感恩。 具体目标:从认知上正确地看待车祸,通过情绪的宣泄、放松训练,降低学生的焦虑感,积极适应生活;培养学生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方式,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提高他们面对困境解决困难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辅导准备:学生凳围成一圈、纸箱、笔和白纸、《感恩的心》视频、《阳光总在风雨 后》视频 三、辅导对象:车祸受牵连的同学、老师。 四、辅导过程:第一步:讲明意图,建立信任今天我们开一个主题班会,是因为,我们有两个同学在车祸中离开了我们!想起他们我们依旧心痛不已!平时他们总是给我们带来欢笑,老师知道他们的离去给你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以借这个班会课让在坐的同学对这两位逝去的同学表示祝愿,把我们对他们的爱通过特殊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这件事情的发生,除了带给你们巨大的悲痛,可能还有震惊和困惑:生活中的苦痛真的可以通过死亡来解脱吗?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及痛苦,甚至绝望的情绪? 第二步:情境重现,情绪抒发 团体分享: 1、车祸当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身体有些什么反应?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情绪,并引导这些情绪都是人在紧急情况下的正常反应。) 2、车祸过后,你做了些什么?想过怎样做?没法可施时你有什么感受?(从学生的分享 中了解学生对事件的认知,并及时引导。) 3、小组讨论分享。(现在,你最担心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了解影响学生心理的关键问题,教给一些应对的方法,树立学生信心,帮助学生重建安全感。) 根据学生讨论得到的情绪反应,老师给予指导,让学生知道发生车祸后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 第三步:情绪罗列,端正认识 1、心理应激反应 当我们遭受一些重大的打击和挫折时,由于这些打击和挫折超出了我们个人的承受能力,因而会带来强烈的痛苦和压力,并引起情绪、认知、行为上的消极反应。 情绪上:感到悲哀、愤怒、愧疚与自责,焦虑、孤独、无助、疲倦;惊吓、苦苦思念、麻木感等; 认知和行为上:不相信、困惑、迷茫、失去目标和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失眠、食欲障碍、漫无目的和心不在焉的行为、社会退缩行为、做恶梦、叹气、坐立不安、哭泣等; 还可能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症状:如胃部空虚、胸口紧迫、喉咙发紧、口干、呼吸急促、缺乏精力等。 2、悲伤现象亲人或朋友的突然去世,这是非常大的灾难性事件,会导致我们的急性应激并出现各种悲伤反应: (1)某种形式的身心症状或生理不适 (2)逝者影像萦绕脑海不去 (3)对逝者或死亡当时情境感到愧疚

自我意识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自我意识团体辅导方案 一、相识与信任 【活动构想】 人需要交往,但只有互动与合作才会充实提高;人渴望交往,但只会向具有安全感的人打开心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借助小组活动,营造安全氛围,使交往对象逐步由少到多,通过渐进的自我袒露,帮助学生在小组团体里感到自在与自然,彼此间形成融洽气氛,彼此的认识逐渐深入,彼此的相似点被发现,信任感渐渐建立,凝聚力不断增强。 【活动目标】 (1)可以在两人小组较仔细地描述自己的特点与期待; (2)每个人可以说出每个成员的名字和每个人至少两项特点; (3)发现自己和其他成员共有的担心或问题; (4)增加自己和小组成员相处时的自在感; (5)组建心理活动小组; (6)了解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及方式。 【活动准备】 指定或自愿担任小组长,召开小组长会议,建议跨寝室、性别成立合作小组,每组6~8人,并公布于众。 指导者事先要选择好盲行路线,最好道路不是坦途,要有阻碍,如上楼、下坡、拐弯,室内室外结合。每人准备蒙眼睛用的毛巾或头巾。 足够的空间,可以挪动的椅子。 音乐背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实施程序】 活动一:喜相逢 (一)热身活动(进化论) 全体活动,在空地或草地上,每人以“石头一剪子一布”定胜负,按“鸡蛋一小鸡一凤凰”进化。胜者进一级,负者倒退一级(最低级不用退一级)。开始时全部都是“鸡蛋”,但活动中找人决胜负只能找同级的猜拳,如“小鸡”只能找“小鸡”。活动中要模仿充当的角色的动作:当“鸡蛋”要双脚下蹲,双手下垂贴住身体;当“小鸡”要半蹲,手背放在身后行走;做“凤凰”就要双手展开,直立行走,就算是完成,取得胜利。

(二)相逢与互识 1.最佳搭档。 先准备彩色纸剪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并一分为二。把裁好的彩色纸由学生自由抽取。每人找到与自己同色且形状相匹配的另一半,组建成两人一组。 2.两人一组自我介绍,时间约8分钟。介绍内容包括姓名、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愿意让对方了解的有关自我的资料,如最引以为自豪的成就,曾遇过的最恐怖事件等。每人限时3分钟。当对方自我介绍时,倾听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 3.六人一组互相介绍。刚才自我介绍的三个组合并,每6人一组,每个组员将自己刚才认识的朋友向其他新朋友介绍。介绍完毕后,新朋友可以向被介绍者提一个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被介绍者立即回答,当然,如果认为别人问的问题自己不想说,可以表达出来。这样,回答者因被全组其他组员关注而增加信心。 4.六人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按顺时针进行。每个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项内容:姓名、所属、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规则是:当第1个人说完后,第2个人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第3个人一直到第6个人都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如第1个人介绍:我是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学院的、性格比较外向的王一兵”。第2个人则说“我是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学院的、性格外向的王一兵左边的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酷爱读书的刘力。”以此类推,每个同学都从第1个人说起。有的同学一时记不起太多的信息,全体成员可以一起帮他。当最后一个同学介绍完毕,全组为之鼓掌。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完成。(三)分享与交流 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把全组成员一一向全班介绍。大家评议给分,教师将得分写在黑板上。统计各组的成绩,得分高的一组获胜,得分低的一组唱一首歌或做其他活动。 活动二:信任之旅 (一)暖身活动(棒打薄情郎) 选出一位执棒(模拟棒)人站在圈内,由他所面对的人开始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位被叫的人面前,此时如果他无法叫出另一个人的姓名,则执棒人可一棒打下,将他打醒。他如能叫出另一个人的姓名,则执棒者就再跑到另外那个人面前,如他无法马上讲出另外一个人的姓名,也照样一棒打下。如此继续下去。可由3~5人轮流出来执棒。 (二)无家可归 大家随意站着,主持者口令:“变!五人一组……七人一组……三人一组……八人一组……”

团体辅导设计方案

团体辅导设计方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提高自信团体辅导方案 一、团体名称 我相信我能行---自信提升团体辅导 二、团体性质 结构式的、发展性的、封闭式团体 三、团体规模 48人 四、参加对象 在校大学生 五、团体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次数 活动时间:暂定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次数:6次 六、团体领导者 领导者:应用心理学学生 助手:应用心理学学生 七、团体目标 本活动希望在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为组员营造一个真诚、尊重和温暖的小组气氛,引导他们回顾过去的经历,思考自己的性格、价值观、优缺点、人际关系和人生目标等内容,引导和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组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我接纳,增强自我尊重和自信,不但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个性,而且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勇敢面对自己的短处。帮助组员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方向感和自己解决问题并抉择的能力,帮助成员客观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寻找、摆脱自卑的束缚,找到自信的依据,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微笑面对生活,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 过程目标:个人探索,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终极目标:建立自信系统,笑对生活。 八、理论依据 自信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信的理解和界定不同。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古柏史密斯认为自信是个体做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有价值、重要;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杰克逊指出:自信既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倾向呢,也是一种随环境调整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Basch认为自信是人对自己的感觉,关键在于“能力的经验”。Shrauger则把自信当做自尊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自信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 阿德勒的理论 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促使个人不断地追求优越。他认为自卑情结的发现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对抗自卑感的主要方法就是“补偿”,即力图补偿自己的不足,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的目标。由于补偿方法的不同,儿童形成了“生活方式”,即在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归纳和概括,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达到行为方式,以此作为对付环境的基础。在阿德勒看来,各种心理疾病或障碍都是“生活的失败”,是由于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而错误的生活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个人专注于夸大了的个人优越感并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社会的兴趣和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而自己的生活目标又遇到困难不能达到,人的心理就不平衡。

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目标:通过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寻找、摆脱自卑的束缚,找到自信的依据,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拥有成功的人生。 心卡、彩笔、歌词、磁带、录音机) 第一次活动: 目标:澄清目标、形成团体氛围、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接纳。 程序: 1、棒打薄情郎 (1)填画胸卡:自己命名,成员之间接触交流,建立信任 挑选自己一个昵称,你最喜欢别人称呼你的名字,填写在胸卡上,团体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昵称? (2)棒打薄情郎:成员了解和记住彼此的名字,促进了解 围圈就座,选一人手执报纸卷成的“棒子”,指导者喊出一位成员的昵称,被叫者左右两侧的成员要马上站起来,否则由被叫者给与当头一棒,“棒打薄情郎”,反复做,直到大家熟悉彼此的名字。 2、信任之旅:盲行―引导者相互交换。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

任与接纳。 讨论:在本次信任之旅活动中,你作为引导者,当时是怎么想的,作为被引导者你又是如何想的。参加本次团体辅导时,团体成员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3、我们的承诺:讨论哪些行为会影响团体辅导的进行,应该建立怎样的团体规范?在一致通过的基础上签订合约 4、相亲相爱一家人:准备《相亲相爱》磁带、歌词,录音机。共唱手语歌曲《相亲相爱》 第二次活动: 目标:探索自我,认识自我,从别人的积极反馈中了解自己的优点 程序: 1、气氛调动游戏:可怜的小猫 方法: (1). 全体围坐成圈,一人当小猫坐在中间。 (2). 小猫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学猫叫。面对者要用手抚摸小猫的头,并说「哦!可怜的小猫。」但是绝不能笑,一笑就算输,要换当小猫。 (3). 抚摸者不笑,则小猫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离开找别人。 (4). 当小猫者可以装模做样,以逗对方笑 2、循环沟通:通过活动,探索自我概念,增进自我了解 所有成员围成一圈,两两面对面站好,指导者提供话题,先由里圈成员谈话,外圈成员倾听,并相互交换角色。之后,里圈侧成员向右跨一步,交换谈话对象,指导者提供新的话题,开始新一轮交流,由外圈成员先谈,里圈成员倾听。依此类推。话题: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植物、颜色、交通工具、电视节目、上帝……)我希望————因为———— 3、猜一猜:让成员思考自己的性格特征,并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描述。 每人拿出一张白纸,在纸的正面写下自己认为好的性格特征,在背面写下自己认为不好的性格特征,越详细越好,或者说你该怎样描述你自己,才会让别人知道那个人是你。记住自己写的内容,写好后交给领导者。领导者随便抽出几份,然后读出每一张纸上的内容,让成员们猜猜看,纸上说的究竟是谁?如果你“有幸”被猜中了,恭喜你,你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4、积极赋义:分小组(5~6人)围成圈坐好,对每个成员写下的不好的性格特征进行积极赋义,如:多疑——积极赋义就是自我保护意识强;竞争意识不强——积极赋义就是不争强好胜;鲁莽冲动——积极赋义就是勇敢积极;畏首畏尾——积极赋义就是小心谨慎。每组一人作记录,将小组所作的所有积极赋义的例子进行团体分享,并讨论某些性格特征什么情况下具有积极作用,什么情况下具有消极作用,如何避免其消极作用。30’(白纸,笔) 5、领导者总结: 苦瓜向來喜歡抱怨自己,抱怨老天,因為不僅生就一張凹凸不平的臉蛋,味道嘗起來更是苦ㄚ!所以它平日就是那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夏天來了。苦瓜遇見甘蔗,它對甘蔗說:「老天真是不公平,你的臉長的這麼平直光滑,汁液又這麼甘甜可口,人人都喜歡,而我,咳!」 甘蔗經他一說,只是謙虛的點點頭,若有所思的說:「是阿!天生的我就是討人喜歡的甜味,和你是相反的,不同型的。可是如果沒有你的苦,人們怎麼知道我的甜

认识自我团体心理辅导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课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目的: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情况,并深刻认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正视和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3、能力目标 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通过自己以及同伴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与评价,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形象,对自我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热身与导入(10分钟) 背后留言 1.活动目的 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2.活动步骤 ①每人拿出一张纸,在最上面一行写下自己的姓名,相互帮助用大头针把纸固定到自己的后背上。 ②在同学的后背上写留言。 ③10分钟后,同学们再次坐好,互相帮助摘下背后的爱心纸条,一起来分享 3.注意事项 1.活动之前要强调对待这次活动的态度:真诚,客观,负责; 2.在留言过程中,同学们不能讲话,要用非语言形式进行交流,留言 内容是你对别人的认识,包括优点、缺点以及建议,还可以写上自己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 3.在活动中要及时的调整。 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活动开展:(25分钟) 活动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程序: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影印纸。 学生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1.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A4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2.教师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3.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4.五分钟后,教师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那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学生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1.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它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2.分享后,教师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A4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于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3.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全班学生回到原来的位子 1.教师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说明了解真实的我与接纳真实的我之重要性。 三、结束语(5分钟) 老师总结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建议,要从实际上帮助学生, 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做个幸福快乐的人。不要艳羡别人的风景, 其实我们都很优雅。 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心理咨询中心 2010-2011 第二学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主题】战胜自我,拥抱阳光! 【团体目标】 通过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寻找、摆脱自卑的束缚,找到自信的依据,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拥有成功的人生。 【团体性质】自愿式、封闭式、结构式、同质性、发展性团体。 【团体领导者】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中心教师 【团体对象】 大学一、二年级学生 【团体人数】 8~ 12人,为便于分组活动,团体人数最好为偶数。 【成员招募方式与甄选标准】通过辅导员宣传、心理老师推荐及校园张贴海报方式公开招募志愿者。领导者与志愿报名者进行面谈,性格过于孤僻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宜参加。【时间频率及次数】 共6 次,每周一次,每次90~120 分钟。 【第一次活动】目标:澄清目标、形成团体氛围、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接纳 程序:一、暖身活动:“大风吹” 目的:活跃气氛(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 (一)把比人数少一张椅子数目的椅子围成一圈。 (二)除了当鬼的人以外,其余的人分别坐在不同的椅子上。每张椅子限坐一人。

(三)做鬼的人站在中央,他可以随意说大小风吹。如果他说大风吹,他说 有X的人必须起来换位置。如果说小风吹,则是相反,没有X的人起来换位置。换位置时不能持续两人互换或坐回原位。没抢到位置的人则是新鬼。 (四)坐鬼三次的人则算输,需接受处罚。 题目例子: 鬼:大(小)风吹其余的人:吹什么? 鬼:吹有戴眼镜的人(如是大风吹,则是有载眼镜的人起来换,如果小风吹,则是没戴眼镜的人起来换!) 二、滚雪球 目的:促进成员之间彼此互相认识。 操作: (一)每个家庭围成一圈,坐下来。从家长开始自我介绍:我是……,来自…… 喜欢……。然后家长左边的成员接着说:我是来自……,喜欢……的……旁边的……,我来自……,喜欢……。 (二)以此类推,直至滚完雪球。 三、棒打薄情郎 目的:增进成员进一步了解并记住彼此的名字 围圈就座,选一人手执报纸卷成的“棒子”,指导者喊出一位成员的名字,被叫者左右两侧的成员要马上站起来,否则由被叫者给与当头一棒,“棒打薄情郎”,反复做,直到大家熟悉彼此的名字。 四、信任之旅 目的:盲行一引导者相互交换。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 与接纳。

(完整版)“自我认识”团体辅导策划书

“自我认识”团体辅导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认识自己,快乐成长 二、参与者与活动时长 大三,15-20人,70-90分钟 三、活动目的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以明确自己的目标与定位。 四、活动流程 1、热身游戏——“盲人与拐杖” 目的:体验“需要他人”和“被他人需要”的感受,通过体验同伴之间的信任建立与责任承担,正确看待自我的价值。 时间:20min 准备材料:一半人数的布条、长绳7-8条 游戏规则: 1)将成员平均分为两组,两组人围成圆圈面对面站好,里面的一圈人面向外,外面的一圈人面向内。 2)站好后,里面的一圈人扮演盲人,用布蒙住眼睛,外面的一圈人扮演拐杖,主持人喊开始后,拐杖就围着盲人转圈,主持人喊停后,拐杖就停下,面对你的那位盲人就是接下来游戏中你需要帮助的人。 3)拐杖开始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带着盲人走一段路程,途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走弯道、跨障碍),需要拐杖带领帮助盲人克服。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无论什么状况,拐杖都不能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告诉盲人下面的路改怎么走。 4)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感受。 分享:请问大家扮演盲人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对自己的伙伴的帮助满意嘛?为什么?做拐杖的时候,怎样理解你的伙伴?是怎么帮助伙伴的?做了哪些努力,有什么感觉? 2、认识自己——“我是谁” 目的:通过本次游戏全面的去了解一个完整的你,一个独特的你。 时间:20min 准备材料:印有七个假如的纸张,笔 游戏规则: 1)请参与者填写下面的句子: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水果,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交通工具,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树,我希望是,因为。 2)了解自己的独特之处,发现知己。 请同学深入分享每个假如的原因,并去发现有没有与自己具有共同答案的朋友,他的原因又是什么? 分享:能够找到与自己完全一样的同学?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了解自己,做最独特的自己。

大学生自信团体辅导方案

大学生自信团体辅导方案 题目:自信与超越 目的:旨在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提高自我建立自信的能力,战胜内心的自卑心理,超越自我,自信生活。 主持人:李铭媛,胡曦 时间:自第一次开展起,往后每周开展一次,共4次,具体时间根据团体成员具体情况而定。地点:老区二教楼404心理宣泄室。 团体规模:8人(主持人除外)。 团体器材:在每次活动中分别列出。 主办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承办单位:朋辈心理咨询员 团体计划 一、破冰之旅 1.自我介绍(15分钟) 5.我们的承诺(10分钟)(首先应该宣布规则,做出承诺,创造安全的氛围) 4.看看我像什么(20分钟) 3.超级大头贴(20分钟) 2.猜猜我是谁(20分钟)这样的顺序可能承接更加自然,效果可能更好 二、认识自我,发现独特的自己 1.口香糖粘什么(10分钟) 2.独一无二的我(40分钟) a.摸核桃(20分钟) b.撕纸(20分钟) 3.我们来帮你(30分钟) 4.布置小任务(5分钟) 三、寻找自信,激发潜能(开始阶段仍需小游戏热身,时间短也可以)(该阶段重点是增强队员自信,可以多点行为训练,时间要稍微长一点,比如不敢上台讲话,那么给他3分钟时间上台展示;也可以组对训练,活动3改为实际演练而非仅仅读出来,活动4可以取消) 1.分享故事(30分钟)2 我自信,我能……(加强行为训练) 3.我能行(10分钟)(可删除) 4.认识我,你很幸运(10分钟)(可删除) 3.优点大轰炸(20分钟) 4.布置小任务(5分钟) 四、结束团辅(仍需热身小游戏) 1.分享我的自信(20分钟)(该活动在于强化自己日常自信表现,时间可适当延长) 2.我的新形象(40分钟)(该活动有点抽象,需要掌握好度,不然会变成结尾的败笔,时间适当压缩) 3.互赠卡片(15分钟) 4.活动总结(25分钟) 总体来讲,方案还是不错,修改后可以开展,需要注意几点:第一,每个阶段都需要热身、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图文稿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 课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一、教案背景 (一)面向学生:中学 (二)学科: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自我认识方面的故事,影片,准备若干白纸。 2.思考目前存在的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情况。 3.收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课题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也是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随着生理的不断发育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初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关注,学生已出现了较为独立的评价标准,但由于独立判断能力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所以自我评价的水平仍然较低,对自身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因而,指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使其对自我的评价更客观,更合理,对其今后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准备了《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这样一节心理健康课,利用集体辅导的优势,借助熟悉的动植物暗喻自己,让学生全面关注、发现、认识自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开发潜能,争取成才。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

人际关系团体辅导

人际关系成长团体训练 一、活动名称:遇见百分百朋友 二、活动目标: 1、协助高中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方面的特质。 2、让成员了解自己在人际上的沟通型态。 3、使成员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 三、团体性质:成长团体、固定成员团体、结构团体 四、时间频率与次数:两周一次,每次40分钟,共六周 五、理论基础: (一)基本理论 青春期实为人生发展阶段中的过渡期,不仅要面对生理、心理的骤变,更是要适应以家庭为生活重心,逐渐转移至以课业及同侪为重心的生活型态,大多数的青少年对自己这样的现况是感到矛盾及不知所措的,所以极需要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因此人际关系对他们而言,相对变得非常重要。要渡过这段期间并不容易且是需要时间的,随这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却越来越多,因此在此阶段的要务应该是更积极的协助他们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选择,以发展良好的社交能力。 根据Erikson的心理社会论,在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此次团体成员是属于青春期阶段,青春期阶段的特征是:1.能界定自己,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自我要能辨识自己与认定自我;2.自我不了解,迷失人生方向,不能承担角色任务即发生混乱。此时期的发展重点为:青少年需要获得自我的独特感,并学习获得社会中有意义的角色与地位。而青少年在此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则是认定对角色混乱,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悉个人应扮演的角色,并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目标与方向,不致于迷失或混淆。 因此,在青少年辅导上,协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少年的认定危机是重要的,而社会文化因素或环境条件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阶段最明显的转变之一,即是同侪的影响力大增,青少年是否能与同侪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