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案 教科版
8.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5. 惯性定律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惯性定律。例如,通过观察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水平轨道上释放后的运动状态,可以发现质量大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改变运动状态的速度较慢,从而验证惯性定律。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方面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再次,我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观察和思考,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够准确和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例如,可以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8.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这一定律是物理八年级下册教科版教材中的8.1节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以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信息化资源:
1. 教学视频: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过程、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等。
2. 教学课件:PPT、Flash动画等。
3. 学术文章:关于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成果等。
教学手段:
1. 实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基本性质。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惯性现象,如质量相同的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刹车距离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讲解惯性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让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答。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惯性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惯性现象,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如乘坐交通工具时身体的倾斜、车辆行驶中的惯性等,引导学生运用惯性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如质量与惯性的关系实验、碰撞实验等,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惯性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通过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惯性的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惯性的本质和应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_《牛顿第一定律__惯性》参考教案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物体的惯性,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3)了解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探究物体受力很小时到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的过程从而获得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知识。
(2)通过学习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养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并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认识,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2.惯性知识解释常见现象教学难点:惯性概念的理解教学媒体:斜面轨道、毛巾、纸板、玻璃板、鸡蛋、玻璃杯、小车、纸条、木条、空塑料瓶、钢笔帽、水等物品。
教学内容、过程、程序设计:二、科学探究合作交流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①提出问题②猜测③设计实验,验证猜测实验:分别将小车放在斜面同一高度,让其自行滑下,在水平轨道上铺不同材料,观察小车运动情况完成下列表格。
接触面受阻力情况运动路程毛巾纸板样想啊?生:(据已有的经验大部分回答)是师:在二千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已持有这种观点。
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师: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阻力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讨论并猜测:运动路程将会越远。
师:布置学生设计实验并指导。
生:按要求设计实验分小组做一做。
师:多媒体投放表格,指导学生据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得出自己对“力与运动的关系”观点。
师:若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面“控制变量法”思想又一次体现三、知识应用的实验,进一步观察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的认识。
活动:物体的惯性相关器材可演示的实验:仅参考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观察:图8-1-7,和同学讨论书上这位同学的想法可行吗?下课后请试一试。
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在设计这个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时,我的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活动,理解并体验到惯性的概念。
我计划采用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以达到活动的教育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惯性的概念,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并能够通过实例来识别和解释惯性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识别出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解释惯性的概念,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并描述惯性的现象。
为了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小车、球、滑轮等,以及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惯性的现象。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惯性的概念。
我会让孩子们观察一个小车在斜面上滚动的过程,并引导他们思考小车为什么会继续滚动,即使没有了外力的作用。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惯性的现象,让他们尝试用力的推一个小车,并观察小车在推力消失后是否会继续保持运动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用语言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惯性的概念。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会耐心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找到答案。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惯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个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关键的细节,这些细节我认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我选择了通过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引入和解释惯性的概念。
这是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更善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
因此,我计划进行的斜面小车实验和推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惯性的概念。
新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新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我的教案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钢尺、毛巾、砂纸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橡皮等。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如果没有力,物体还会运动吗?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讨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
2. 实验演示:用小车和滑轮组合,展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三、认识惯性(15分钟)1. 讲解:介绍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体具有惯性的现象,如碰撞、刹车等。
3. 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探讨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小组竞赛:设置有关力与运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重难点: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认识惯性的概念。
2. 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有关力与运动的实验或活动,下节课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8.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

教案:8.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第8章第1节。
本节课主要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以及惯性的定义和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述;2. 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3. 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知道它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2. 学生能够掌握惯性的定义和性质,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强调它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然后介绍惯性的概念,解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3. 演示:通过实验或者动画演示,展示惯性的性质和应用实例,如碰撞实验、车辆刹车等。
4. 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3.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的惯性原理:a. 乘坐公交车时,车辆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斜;b. 扔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前飞行。
2. 答案:a. 乘客向前倾斜是因为车辆突然刹车,乘客的身体惯性使其保持原来的向前运动状态,而车辆的突然减速导致乘客的身体与车辆座椅接触,产生向前的力,使乘客向前倾斜;b. 铅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惯性,它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飞行,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如空气阻力、地面碰撞等)而停下来。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8.1牛顿一定律惯性

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8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及其含义;2. 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惯性现象的解释;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木板、砖块等);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如车辆行驶中的急刹车、运动员起跑时的姿势等,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惯性现象,如小车在木板上滑行时,放置在车上的砖块不会随着车一起滑行。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惯性的含义。
4. 例题讲解:利用教科书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课堂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为什么能够一直滚动下去?2. 答案:(1)车辆行驶中的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斜,是因为车辆突然减速,乘客的身体惯性使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导致向前倾斜。
(2)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能够一直滚动下去,是因为石头的惯性使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同时受到重力的作用,不断滚动。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材,涉及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及其理解、实验验证惯性、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惯性的概念,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惯性演示仪、小车、滑块、斜面、砝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块、斜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百米冲刺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起跑和冲线的动作,让学生体会惯性的存在。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运动与力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4.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刹车时乘客的前倾等,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释。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分析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惯性的概念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4.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3)分析实验中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探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1)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因为汽车急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减速,乘客的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减小,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导致向前倾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 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牛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 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 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 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 的是( )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 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 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 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 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 离将变长还是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