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观后感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这片子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说起西南联大,可能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那段历史。

但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知识、追寻真理的人来说,西南联大就像是一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在战火纷飞中,师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辗转多地,坚持办学。

那时候,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位教授在漏雨的教室里授课。

外面下着大雨,教室里也滴滴答答地漏着水。

教授全然不顾,依然激情澎湃地讲解着知识,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没有一个人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分心。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仿佛外界的一切艰难困苦都与他们无关。

还有那些学生们,他们住着简陋的宿舍,几个人挤在一张小小的床上。

每天的伙食也只是简单的粗茶淡饭,但他们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

他们会在课后热烈地讨论问题,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会在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刻苦读书,哪怕眼睛已经酸涩不堪。

记得有一个场景,一位学生为了买到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

当他终于拿到那本书时,脸上露出的那种满足和喜悦,真的让人动容。

他如获至宝般地把书紧紧抱在怀里,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回到宿舍后,他立刻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当时的联大,老师们也是倾尽全力地教导学生。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理论,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

他的耐心和用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受感动。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困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我简直是热血沸腾,心情激动得就像是在火锅里涮了十八遍的毛肚,那个弹跳力,简直了!这部片子,不仅仅是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这个现代小青年对那个时代的大学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首先得说,西南联大那个年代的学生,简直就是学霸中的战斗机,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

你想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不仅能逃过敌人的炮火,还能在简陋的教室里研究学问,这学习劲头,比我玩游戏冲级还猛。

片子里的老师们,一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的大神级人物。

比如那个陈寅恪,他的学问深不可测,讲课风格独特,我看着他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心里直呼:“这哪里是教书,分明是在演绎一场知识的盛宴!”还有那个梅贻琦校长,他的领导力简直是一绝,把一群才华横溢的教授和学生团结在一起,就像是个超级英雄团队,共同抵御外敌,守护学术的自由。

梅校长,您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管理学界的网红大咖!纪录片里那些艰苦的学习条件,幽默得让我哭笑不得。

学生们在茅草屋里听课,蚊子比老师的声音还大,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看着他们,心想,要是换了我,估计早就拿着蚊帐去上课了。

更夸张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不仅学习好,体育也不差。

篮球打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我看着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心里想:“这哪里是打球,分明是在用篮球传递抗日精神!”总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看得我是心潮澎湃,眼泪汪汪。

它让我这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毅力。

下次要是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崇拜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我肯定会说:看了《西南联大》,你会明白,真正的学霸,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光发热的!这不,我现在都想去图书馆啃几本书,感受一下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了呢!。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片子里展现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国难当头,可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智慧与坚韧的光芒。

当时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学生们上课的教室,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滴答滴答的雨水声和老师讲课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挡住大家求知的热情。

我就特别注意到片子里的一个细节,有个学生为了能听清老师讲课,不顾雨水打湿了衣裳,愣是站在靠近讲台没漏雨的地方,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里的笔不停地记着笔记。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老师的声音和他手中的笔。

还有啊,住宿条件也是差得让人咋舌。

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床铺挨着床铺,翻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影响了旁边的同学。

冬天的时候,被子薄得像纸,晚上睡觉都得裹紧了身子,缩成一团。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学们晚上还会凑在一起,点着昏暗的油灯,讨论着白天学到的知识,为了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再说吃的,那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糙米饭配着一点咸菜,就算是一顿饭。

可即便如此,大家也没有抱怨,反而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

我记得片子里有个镜头,一个学生端着饭碗,一边吃一边看着手中的书,不小心把饭粒掉到了书上,他赶紧捡起来放进嘴里,还自言自语地说:“这可都是粮食,不能浪费。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那也是个个令人敬佩。

他们有的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在课堂上,他们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记得有位教授,身患重病,还坚持站在讲台上授课。

讲着讲着,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但他依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上去,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说:“这点病算什么,只要能把知识传授给你们,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的波澜,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南联大,这几个字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坚韧、太多的梦想。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那破旧的校舍。

想象一下,那简陋的教室,雨天可能会漏雨,风大的时候也许会灌风。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们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们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那些木质的桌椅,可能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但每一道划痕都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坚持和努力。

当时的学生们,背着破旧的书包,里面装着珍贵的书本和笔记。

他们每天早早起床,走很长的路去上课。

有时候,甚至要饿着肚子,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记得有一个镜头,一位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书,眼睛都快贴到书本上了,可他依然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和那本书。

老师们也是让人敬佩不已。

他们有的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却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有一位教授,在讲到关键的知识点时,激动得手舞足蹈,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长衫。

还有一位老师,因为没有黑板擦,就用自己的袖子去擦黑板,弄得一身粉笔灰,可他毫不在意,继续讲着课。

西南联大的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生们经常自发地组织讨论小组,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

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又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这种纯粹的学术交流,没有功利,没有算计,只有对真理的追求。

纪录片中还提到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充满了活力和乐观。

一场简单的篮球赛,就能让整个校园沸腾起来。

大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同学加油助威。

还有那小小的文艺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和服装,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表演。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纪录片《西南联大》是我最近观看的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

该片以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奋斗和牺牲。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当时的西南联大师生们心存敬佩和敬意。

首先,该片生动地再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

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着极其困难的条件。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住那些年轻人的追求知识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毅然选择到偏远的西南地区学习和工作。

在那里,他们艰苦学习,勤奋钻研,立志报效国家。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艰苦的环境下砥砺前行,为中国的发展和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片中所描述的西南联大师生们的牺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每一个选择留在联大的师生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许多人不幸牺牲,但他们的牺牲并没有让他们的故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黯然失色。

相反,他们的精神被铭记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中国英雄的篇章,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纪念。

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

西南联大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那些年轻人在西南联大接受的教育是如此全面和深入,他们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国家意识。

这种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成为贡献社会、服务国家的栋梁之才。

纪录片《西南联大》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历史和教育的思考。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更加意识到每一个人的奋斗和付出都可以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教育的伟大潜能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应该在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中国人。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西南联大,这四个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那时候,战火纷飞,国难当头,但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一所传奇般的大学诞生了。

纪录片里展现的那些画面,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我看到了学生们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课。

那教室的条件,简直可以用“艰苦”两个字来形容。

墙壁可能是斑驳的,窗户也许是透风的,桌椅说不定都摇摇晃晃。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光芒,比任何宝石都要璀璨。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教授,他穿着打了补丁的长衫,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着复杂的数学公式。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那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向世界宣告知识的力量。

他的板书密密麻麻,粉笔灰沾满了他的衣袖,但他毫不在意,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台下的学生们,有的咬着笔头思考,有的飞速地记着笔记,没有一个人分心。

还有一群学生,为了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跑到了山坡上,在大树底下讨论着学术问题。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他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会心一笑,那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真的让我感动不已。

当时的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

学生们住的宿舍,可能就是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床铺挨着床铺。

吃的东西更是简单,有时候就是一碗稀粥,配上一点咸菜。

但他们从不抱怨,反而苦中作乐。

记得有个画面,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一点点特产,虽然东西不多,但那种相互关爱的氛围,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在纪录片中,我还看到了学生们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的场景。

他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思想,组织募捐活动。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哪怕力量微薄,但那份爱国之心,却是无比坚定。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始终坚守着学术的尊严和对国家的责任。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屈不挠,什么叫做坚韧不拔。

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千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千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千字《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千字》篇一看完西南联大的相关资料和纪录片后,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西南联大,那可真是一个传奇的存在啊!就像黑夜里的一颗璀璨明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你想啊,在那个动荡不安、枪林弹雨的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就像一群勇敢的候鸟,为了知识和理想,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那片相对宁静的角落。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师生们背着简单的行囊,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他们可能在想:“不管咋样,只要能有个地方读书做学问就成。

”这让我想起自己有一次参加一个课外学习活动,只不过是路程远了点儿,我就各种抱怨,一会儿嫌车坐得不舒服,一会儿嫌东西不好吃。

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比起来,我可真是弱爆了,简直就是个“小娇包”。

西南联大的教学方式也很独特。

老师们那都是学界的大拿,可他们没有一点架子。

课堂上,就像一场自由的思想盛宴。

学生们可以随时站起来跟老师争论,就像朋友之间在唠嗑儿,只不过唠的是高深的学问。

这和我们现在有些课堂的死气沉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候大家都闷着头,生怕被老师点到名。

这是为啥呢?也许是我们顾虑太多,缺乏那种追求真理的纯粹劲儿。

而且啊,西南联大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宿舍破破烂烂的,吃的也不好。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

我就纳闷儿了,他们是咋做到的呢?可能就是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像一团火在他们心里燃烧,把周围的艰苦都给融化了。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把我放到那样的环境里,我能坚持下来吗?我心里直打鼓,也许我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了。

西南联大的精神,我觉得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就像一棵在石缝里生长的小草,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努力地往上长。

这种精神在现在这个时代,是不是有点缺失了呢?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有时候却少了那种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冲劲儿。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反思呢?西南联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

我真希望这种精神能像一阵春风,吹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也能像那些前辈一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挺起胸膛,勇往直前。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真的是一次非常独特且震撼心灵的体验。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来的这一精神内涵,确实是令我万分钦佩。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看到那些师生们在简陋的校舍里上课的画面。

他们的教室,有的只不过是简单的茅草屋,窗户可能都是透风的,桌椅是那种最简易、甚至可以说是破旧的。

看到这里我感觉,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换做是如今衣食无忧、有着各种舒适教学设施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求学的艰难。

而那时的学生们,却丝毫不为简陋的环境所影响,他们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当时还看到了他们遭遇日军轰炸的场景,那真是一片慌乱。

但即便如此,学校不辍弦歌。

联大师生在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在临时找的露天场地继续上课讲学。

那个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坚韧不拔。

当危险来临,知识的火种不能熄灭,教育的使命不能被打断。

这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无论遭受怎样的暴风雨侵袭,总是坚定地散发着光芒。

看完这些场景后我明白了,刚毅坚卓不是一句简单的校训,它体现在每一个老师的授课细节里,体现在学生们挑灯夜读的背影中。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动不动就可能抱怨或者想放弃。

和西南联大的师生一比,真是羞愧难当。

另外,纪录片里还有那些联大师资的介绍也让我非常动容。

那么多大师如璀璨星辰汇聚在这里。

他们自身博学多才,但却甘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教书育人。

他们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这也是刚毅坚卓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坚守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让我看到了历史上这么一所伟大的学校,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都值得我们去汲取并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D班观后感西南联大与我们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

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

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

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10D 慧敏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

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

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

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

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

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

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

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

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观看了这短短的片子,让我们感触很多,想到同为一个大学学子,我们对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为什么而来感到很茫然。

但是现在,我们不再为学校的种种缺陷而不乐,而为学校有良好的氛围而庆幸。

我想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时光,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贡献!观西南联大回忆录之感.信息学院10D 高晓金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

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

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振林、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东生、叶笃正、吴征镒。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

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师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

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她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坚持精神自由的治学态度,在战争年代仍然主常态教育,这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学习空间。

历史证明,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创造出教育史上的神话,是因为开放的学术氛围。

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要重复历史,而是应以一个新的面貌与姿态,塑造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学,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信息学院10D 柳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西南联大”,它是那么的神圣而又庄严。

它的由来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奋斗史。

多少的人曾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学习。

西南联大一片大师汇聚的沃土。

它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啊!像振宁,邓稼先等他们曾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南联大创立于一个烽烟不断的年代,但它没有因为这原因而是去光芒,更没有因此而衰败。

它是耀眼的明星,曾给了每一位联学子无穷的信心和勇气。

每一位西南联大的先辈们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热情与精力,为后辈作出了榜样。

作为西南联大的一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看到西南联大的先辈们曾经在战火弥漫的年代依然不放弃学习,不放弃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敬佩与自豪,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向导。

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南联大有一种超越所有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法战胜的,是每一个西南联大人都该学习和发扬的,这种精神就是“刚毅坚卓”。

看了那一段段的历史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也更让我的肩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作为西南联大人的责任,着责任虽然很重,但我想每一个联大人都不会放弃。

那就是把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一直传承下去!信息学院10D 利梅观《西南联大》有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早已被世人闻名遐迩了,它为我国培育了一批尖端高科技人才。

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了又一巅峰。

身为西南联大精神的继承者的我们却对它的历史背景了解得少之又少,但当看过西南联大的影片之后,我们深刻的了解到西南联大是在1938年那战火交加的抗战时期,强敌入侵。

万般无奈之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不得不南迁,几经周转,步履维艰,躲过敌人的炮火。

南迁到我们的春城。

在这种艰难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一方面为了躲避炮火的轰击,一方面又不断地追求新知识,最终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国家绽放出嘹亮的火花而为世人皆知。

如今我们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拥有了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我们不应该找出任何借口来推卸自己的义务与责任。

更应该向西南联大的学子振宁、邓稼先等前辈们学习积极前进,不向困难低头,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努力学习,大好坚实的基础,将来为自己的家乡做些有用的事,或是为自己的祖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同样也让自己的人生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信息学院10D 余雷西南联大的观后感当我走进师大学,我就走进了西南联大。

在这有悠久历史的学校里,我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

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西南联大的学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学生典型而优秀的代表,无论是如今功成名就的老学子,还是早在那个年代就为国捐躯的青年人,无论是他们对知识对学问对真理的态度,还是抗战期间视死如归报效祖国的热情,都是抗战年代大学生精神的写照。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我去寻找一种精神,可是没有收获。

我知道,现代大学生有那一些有精神的大学生存在,像徐本禹,像洪战辉,像黄来女,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思考,让我们自省,可是他们却不能代表这一代大学生。

想想邓稼先那一排大学生,他们人格的崇高和精神的坚强我是无法望其项背了;对于我来说,不崇拜血仇的国家、不违反法律法不降低自己的素质标准是必须的,坚强的毅力、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理想和报效祖国是我所追求的。

我们将继续承载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并发扬过大。

今天我们以西南联大为骄傲,明天西南联大将以我们为自豪。

信息学院10D董芳芳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西南联大”,它是那么的神圣而又庄严。

它的由来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奋斗史。

多少的人曾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学习。

西南联大一片大师汇聚的沃土。

它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啊!像振宁,邓稼先等他们曾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南联大创立于一个烽烟不断的年代,但它没有因为这原因而是去光芒,更没有因此而衰败。

它是耀眼的明星,曾给了每一位联学子无穷的信心和勇气。

每一位西南联大的先辈们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热情与精力,为后辈作出了榜样。

作为西南联大的一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看到西南联大的先辈们曾经在战火弥漫的年代依然不放弃学习,不放弃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敬佩与自豪,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向导。

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南联大有一种超越所有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法战胜的,是每一个西南联大人都该学习和发扬的,这种精神就是“刚毅坚卓”。

看了那一段段的历史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也更让我的肩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作为西南联大人的责任,着责任虽然很重,但我想每一个联大人都不会放弃。

那就是把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一直传承下去!“春风熙熙时雨滋兮,桃向荣时累累兮”。

一九三八年,国力西南联合大学师学院首任院长黄钰生先生为学院写下了仅两句歌词的院歌。

发展到今天,师大学走过了七十二年的风雨历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起始于抗日烽火之际,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云师大啊,您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您是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七十二个春秋,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余个昼夜,襁褓中的婴儿已成白发苍苍的老妪老翁。

而师大学在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的一路上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教学成果斐然可观。

您是初升的太阳,将要在伟大祖国的教育史册上续写辉煌。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十年寒窗苦泛舟,终得梅花扑鼻香。

我选择了师大,我梦想已久的象牙塔。

师大接纳了我,这里是我的梦工厂,描绘这我的未来,编织这我五彩斑斓的梦想。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啊,师大在前进,中华民族在腾飞。

信息学院10D 涵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这段历史蕴藏着无穷魅力。

倾听那些仅存的当事人的叙述时,仍可以感觉出一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在激荡。

”这是学生写在观后感上的一段话。

在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新生们的心灵受到强烈而持久的震撼,都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发出感慨:我们的时代需要联大精神,我们民族的未来需要联大精神!新生们纷纷表示要重新审视大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信息学院10D 永丽观后感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

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可是我们离发达国家还很遥远。

是因为我们没有奋斗的本钱了吗?可是我们现在个个身体强壮。

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

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