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_杨峥

合集下载

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的对比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的对比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的对比研究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所关注的话语类型和研究方法。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1. 话语类型的不同。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的是批评、指责、吐槽等负面情绪表达的话语类型,而积极话语分析则着重研究赞赏、表扬、支持等积极情绪表达的话语类型。

2. 研究方法的不同。

批评话语分析强调深入剖析批评话语的语言形式、语言行为及其对话语中主体的身份认同和权利关系的影响,通常采用内容分析、语篇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而积极话语分析则注重从情感和心理角度探究积极情绪表达的形式、效应和机制,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等。

3. 研究对象的不同。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的是批评话语的表达者与受众,如政治家、记者等舆情领袖对社会事件的评价,或者网络社区中吐槽、口水人、喷子等的言论。

而积极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则更多地聚焦于个体、家庭、组织等小尺度范畴,关注他们的积极性表现、情绪状态和社会认同等方面。

4. 研究价值的不同。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探寻负面情绪表达的形式、原因和影响,为缓和冲突、提升合作等提供思路和决策支持。

而积极话语分析的价值在于发现人们积极情绪表达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积极情绪对个体及组织的影响,并为产生更强大的个人、组织和社会效益提供参考。

综上可知,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是两种研究方法,在话语类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但是,这两种方法也有相通之处,比如都是从语言行为的视角出发,探讨语言信息对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在不同场合和形式中的变化和发展。

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

结论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例如,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在实践应用中,还需要结 合具体语境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总之,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极具前景的 研究领域,值得我们继评性话语分析
3、意识形态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 的价值观和观念,而这些又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如何反映和 传播意识形态,以及这种传播如何影响社会现实。例如,在商业广告中,商家常 常利用意识形态来推销产品,通过塑造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和态度来达到销售目 的。广告中的语言手段,如比喻、暗示和形象等,都是为了将商品与积极的意识 形态起来,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权力关系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2、权力关系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权力关系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权 力关系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果。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 权力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影响。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权力关系的 体现尤为明显。演讲者通过语言手段,如选词、语气和修辞等,将自己的观点强 加给听众,从而巩固或改变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4、话语权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4、话语权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话语权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社会语境中,特定个体 或群体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的权力就是话语权。批评性话语分析如何通过话 语权的争取和行使,来改变不合理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例如,在媒体报道中, 和编辑往往通过行使话语权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和提高公众意识。他们可以通 过客观报道、揭露真相和批判不公现象等手段,争取公众的支持和改变社会的权 力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杨 峥
( 江苏技 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 学院, 江苏 常州 2 3 0 ) 1 0 1

要: 根据批评性话语 分析理论 , 言形式受多种 因素影 响 , 语 且表现 出不 同的文 化、 权力及 意识 形态 。而英语
语 言教 学 的 主 要 目的 不 仅 专 注 于 教 授 学 生 英 语 语 法 知 识 , 重 要 的是 培 养 学 生 如 何 通 过 字 面 理 解 层 次 达 到 批 判 最
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 , 了解语篇的结构 , 也能让
广 泛 的介 入 。批 评性 语 言学 家认 为 , 不应 该把 语 言 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 目的所在 ,这对培
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 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 养 学 生 的综 合 运用 能力 大有 裨 益 。
收 稿 日期 : 0 0 0 — 0 2 1~62
作者简介 : 峥( 9 9 ) , 苏常州人 , 杨 17 一 , 江 女 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 。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1 6卷
辑 上 的直 接 宾语 即“ 动作 的 目标 ” 组成 。心理分 析 研 究 的 成
的学术 论 文频频 出现 。
性 理解语 篇本身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 之意 , 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 从而提高 学 生阅读及 写作能力 。 关键词 : 批评性 ; 语分析 ; 话 英语语言教学
中 图分 类 号 : 6 24H 1 . G 4 . 3 93 文 献 标 识 码 : ; A 文 章 编 号 : 6 4 82 ( 0 00 — 0 3 0 1 7 ~ 5 2 2 1 )8 0 6 — 4
言 能力 。但 将 批 评 性话 语 分 析 与学 生 英 语 语 篇 能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作者:尹雪蕾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2期尹雪蕾(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都是对语篇进行的批评性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是同一个概念,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因此,这两个术语在语篇研究中经常被交替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初学者对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产生误解。

本文试图分析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从而对二者进行区分。

关键词:语篇;话语;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DOI:10.16083/ki.-1296/G4.2015.02.058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33—02收稿日期:2014—09—21作者简介:尹雪蕾(1989—),女,云南昆明人。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

一、引言对语篇进行的批评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关注的是非文学话语,其中以新闻话语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批评”是这类研究的核心,从词源学来说,“批评”有分析和评判之意。

[1]对于“语篇”的定义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语篇是书面语,而话语是口头语。

Crystal曾指出,话语是自然发生的口头语言结构,诸如会话、访问、评论等;语篇则指书面语言结构,比如论文、通知、路标等。

但范·戴克则认为语篇是在话语中实现的抽象的理论结构。

韩礼德把语篇定义为任何长度的完整片段,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2]语篇的批评性研究旨在通过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语篇的批评性研究中,一些学者一直使用术语“批评语言学”,如廖益清、辛斌;也有一些学者,如刘立华、张德禄、刘秀丽等在研究中交替使用“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

我们也发现,随着语篇批评性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如王晋军、纪卫宁、李桔元等逐渐地倾向于使用“批评话语分析”来代替“批评语言学”。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论文导读::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和在实际语篇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1 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语言学批评)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人首先提出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意识形态,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电视、广告、报刊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2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分析工具韩礼德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或经历的表达龙源期刊。

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的功能。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

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

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

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
王占斌;苑春鸣
【期刊名称】《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5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哲学、文学和语言学角度回顾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探讨了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独特视角,并列举了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就,指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还不够完善,有待于发展.预示了批评话语分析发展的趋向.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王占斌;苑春鸣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天津商业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天津,3001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2
【相关文献】
1.国内近十年的批评话语分析评述 [J], 杜淼;曾洁;
2.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批评话语分析国内外发展概况评述 [J], 纪卫宁
3.国内近十年的批评话语分析评述 [J], 杜淼;曾洁
4.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J], 朱启慧
5.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J], 朱启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
识 形 态及 语 言 、权 力和 意识 形 态之 间 的 关 系 。 关 键 词 :批 评 性 话 语 ;语 言 ;话 语


介 绍
自从 2 O世纪 以来学者转到语 言研究在 各种社 会领域 和语言 已经 吸 收了这个关注作为研究社会 的切人点 ,它 已经成为一个显 著的趋势 。有 些 核 心 期 刊论 文 是 关 于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应 用 到 特 殊 的话 语 ,但 是 这 是 个 新 的发 展 趋 势 在 国际 语 言学 领 域 。批 评 性 话 语 已经 坚 持 把 话 语 看 做 成社会 实践 的有机组成部分 ,强调社会研究更好 的通过话语 分析 。批评 性话语通过分析语言功能和 已经形成 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调查 意识形态 和 语言 、权力 和意识形态之 间的关 系。同时 ,批评性话语发现 在话语 中的 不同想法包括 等级 观念 ,权力关 系,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这些 已经 在 语言 中被标记 和偏见 意识 到的。这个分析通过批评性话语能 表达语言 的 非 客 观性 和特 殊 表 现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在 下面的段落 中 , 批评性话语 的定义 和一些重要 的概念将 会被分 开 介绍 。


主义 的理论是被罗杰福勒所影响 。马克思 ,这个学派 的代 表。认为社会 理论应该运行去揭示隐形 的意识形态 ,批评理 论的 目的是 为了去记住容 易忘记 的过去 以至 于去寻求解放和解释解放战争的原 因。这 一方面表 明 批评是为 了揭示社会 的不平等性 ,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这个不平等性 。
2 .话语

话语在不 同的学科模型有不 同的意思 。语言学把话语 和文本作 为相 同的术语 ,这个前者主要涉及 口语的话语 ,后者主要涉及 书写文本 。社 会学 家和批评分析家是被菲尔克拉夫所影响 的,把话语看作 是特定 阶段 所产生 的陈述并且 紧紧与社会 实践相 联系也 看作为社 会生活 的一部 分。 批评性话语 吸收 了上面 的观点去定义来 自社会实践 的角度 的话语 。根据 批评性话语 ,社会实践是一个社会生活涉及劳动的形式 、身份的认 知和 真实 的呈现 的布局 ,另外 ,它也包括 四种类型 :物质 、社 会 、文化或 者 心理 ,和它是话语在抽象方便 的认知 。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它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将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与权利,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它打开了语篇分析的新篇章。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权利;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94-02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是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共性,探讨语言的句子层面,认为语言独立于语境存在。

然而随着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话语的研究向社会实践方面发展,注重语言使用的语境,强调语言在构建社会权利关系中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以关注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的新的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产生背景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harris 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

到了70年代,得益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人们打破了传统语法的束缚,将视角更多的放在语言与语境,社会实践的关系上。

到了80年代,话语分析领域发展处一条新分支,主要研究话语运用的语境包括其社会语境,文化语境,政治语境,即发展为后来的批评话语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

而批评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研究离不开社会,语言反映与构建社会结构。

批评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外表,还研究语言的内涵,不仅对语篇的意义感兴趣,还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批评性话语分析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另外,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福特的权力话语理论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8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6,No.8 Aug.,20102010年8月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西欧语言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

它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

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

[2]。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批评性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传播媒介,而应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篇进行批评性鉴赏的能力,以便应对由于语言日渐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引起的问题。

目前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应用技能,还要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

但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差[3]。

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已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

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篇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但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学生英语语篇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见,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语篇的结构信息及隐性权力意识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了解语篇的结构,也能让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目的所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杨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

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语言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0)08-0063-04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杨峥(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64第16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一、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及动态批评性语言学一直稳健地向前发展着,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

国内语言学界从2004年开始兴起了一股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潮。

介绍西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动态,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阐释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学术论文频频出现。

英汉语篇的批评性对比分析日益得到重视。

在重视英语语料的同时,汉语语料的本土化研究初步得到加强。

辛斌等学者正在从事的英汉语篇批评性对比研究反映了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在国内的这一新特点、新趋势。

一些学者(如张迈曾、徐涛、项蕴华、田海龙等)不满足对英语语料的分析利用,正开展对现代汉语篇章的批评性分析研究。

这些学者的研究将带动和激励其他人一起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正如Fowler(1979)[4]等指出,“在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应特别注意考察及物性、情态、转换、分类和连贯性等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5]。

(一)及物性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6]。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过程主要分为6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7]。

Fairclough指出,“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

”[8]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一个动态过程,一个逻辑主语“动作者”和逻辑上的直接宾语即“动作的目标”组成。

心理过程表示诸如感觉、反映和认知等心理活动。

它涉及到两个参与者,即“感觉者”和被感知的“现象”。

关系过程是表示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

前者指某个事物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或者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后者表示两个事物的认同。

言语过程是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

这类过程主要涉及“讲话者”、“受话者”和“讲话内容”。

行为过程是指如呼吸、微笑、哭泣、做梦、瞪眼之类的人类典型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一般只有一个“行为者”。

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或有某事发生的过程。

这类过程必须有一个参加者,即“存在物”。

用于存在过程的动词一般有be、exist、arise、occur等。

所以结合参与者与其情景成分分析大众语篇中的句子,可以揭示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情态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

情态所标记的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认知性态度、评价性态度。

认知性态度指真实、信念、可能性和确定性等;评价性态度指合意性、偏好、意图和操纵等。

在新闻语篇中,说话者常常利用情态手段传递其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

Halliday指出,考察语篇的情态功能有两个目的:一是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和承担的义务;二是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利关系等。

[6]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情态形式的运用可以反映人的同等关系或权势关系[9]。

同等关系指的是由于共同经验或相同成员资格而产生的一种感情,如工人与工人、雇员与雇员构成的同等关系。

权势关系反映人的社会地位,含有高低上下之意,如军官与士兵、老板与雇员构成了权势关系。

在语言表现上,同等关系中双方必然会选用礼貌的语言,否则会影响交际的进行。

而权势关系中,其中一个人的语言反映了在权势上高于或低于另一个人的原则,如果高低上下关系一旦错位,低者就会被认为有失礼貌或不够尊重高者。

第8期杨峥: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65(三)转换英语语篇中的转换主要指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的运用。

它们在特定场合具有物化社会历史现象作用,即把事物短暂的历史状态表述为永久的自然状态。

“转换”一词来自生成转换语法,但其含义在此有所不同。

Fowler指出,在生成转换语法中,它仅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但在批评语言学里这种关系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

[4]另外,Trew说过,“转换”有时也指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

[4]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特别需要注意名物化和被动化的运用。

名物化指说话者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某个意思,但却选择了名词短语。

它有两种方式:一是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把其他词类的词转换成名词,二是用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结构或句子。

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性结构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

名物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饰过程的参加者及因果关系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

语篇中的被动结构具有与名物化相似的功能,它为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提供了方便[10]。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权势关系日益通过语言起作用,话语实践日益成为干涉与控制的目标,批评话语分析意识成为获得有效公民权和民主资格的前提条件[8]。

学校教育,特别是语言教育,是培养批评话语分析意识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批评话语分析意识,采用批评教学法。

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

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根据该理论,为了充分理解语篇意义本身,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除了必要的单词、搭配及语法点的学习外,还应该特别学习语篇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自主学习语篇时,要注意语法形式是如何服务于内容的。

特别是要清楚使用某种语法形式是作者的一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内容,所以要特别注意及物性、情态、转换在语篇中的使用。

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仅要学习新的语音、单词、句法,还要学习掌握语篇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学习策略能力和交往能力。

传统教学重前者轻后者,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为分析语篇质量如意识形态和象征意义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法。

Fairclough在他的The Appropriacy of“Appro-”priateness”一文中对英国现行语言教育政策背后隐藏的重要概念“得体性”提出了质疑与批评,认为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是对社会语言变体的误导性描述,它混淆了社会语言现实与意识形态。

“得体性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与语言政治中某一特定的派别相联系,是语言社区中不同群体之间为争夺社会语言秩序的盟主权而进行的斗争,是规定主义(prescriptivism)的现代翻版”。

[11]“得体性”在理论上支持了在学校推广标准英语而同时又声称尊重其他方言的普遍做法,而这种做法把标准英语与其他英语方言视为使用条件不同的英语变体,实际上是将不平等打扮成多样化。

对标准英语问题,批评话语分析的态度是,学校可以为了语用的原因教学标准英语,但应向学生说明关于标准英语的不同观点,并向学生说明所谓的语言“得体性”本质是什么。

关于如何培养批评话语分析意识的另一本专著是Clark和Ivanic合写的The Politics of Wri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