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课题渔父

左权中学语文组编写教师李军芳

〖学习目标〗

一、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古汉语句式。

二、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分析,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背景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二、了解本文

阅读教材课下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枯槁.()三闾.()淈泥()

餔.糟()歠醨

..()鼓枻.()

..()()汶汶

莞.尔()濯.缨()

三、用斜线标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并指出划横线句子的文言句式。

1.颜色

..枯稿

..憔悴,形容

2.圣人不凝滞

..于物

3.何故深思高举

..

4.屈原既放

5.是以见放

6.自令放为?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遂去,不复与言

五、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末期楚国人,杰出的和。名,字。他所开创的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诗经》和《楚辞》也就成了中国诗歌史上和两大优良传统。

六、名句背诵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一种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二、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友情提示: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也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或者从司马迁的生死观、荣辱观来探讨。)

(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当堂测试〗

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至于斯②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④可以濯吾足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渔父》和《报任安书》真实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深刻的矛盾。请思考两文分别是怎么样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的?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答案

二、自主练习(略)

三、问题探讨

1、“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句话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同时,这句话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渔夫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他开导屈原,当“世人皆浊”时可“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可“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作用: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从而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四、1、(C)2、(B)

1、翻译:(1)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2)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3)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

4、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不愿意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主动迎接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