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理解

一、【注释】

(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为道家著作。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语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如本篇《愚公移山》比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还有如《杞人忧天》嘲笑不必要的担心;《两小儿辩日》说明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九方皋相马》说明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等。

方,方圆,见方。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之,的。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2)(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3)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面,作动词,对着。而:

(4)惩:苦于,为……所苦。

(5)塞:阻塞。

(6)迂:曲折,绕远。

(7)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这里指全家人。而:表承接。谋,商量。

汝,这里是你们的意思。

(8)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毕:全。平:铲平。险,这里指险峻的大山。(9)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于:到。汉阴,汉水南岸。汉,在上古是汉江的专称。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10)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相许,赞成她。相,指代性副词,代愚公。许,赞同。

(11)其妻献疑:其,代词,指愚公。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之:的。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魁父,小山名。之:的。丘,小山。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14)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5)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尾,这里指渤海的旁边。隐士,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16)遂,于是。率:带领。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几个人。荷,挑。夫,成年男子。(17)扣:敲、凿。垦:挖。箕畚,这里是名词做状语,用箕畚。于:到。

京城氏之孀妻,姓京城的人的寡妇。京城氏,姓京城的人。京城:复姓。氏:本来是姓的分支,汉代以后与姓没有区别。之:的。孀,死了丈夫的妇人。

(18)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往:去。之:愚公他们。(19)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2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始:才。反,同“返”,返回。焉,语气助词。

(21)叟:老头。而:表修饰。止:阻止。之:代愚公。甚矣,汝之不惠: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甚矣,太过分了。汝:你。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惠,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以,介词,凭。残年,余年,暮年。(22)之:的。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23)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长息:长叹。息,这里是叹息的意思。

(2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心,思想。之:的。固,固执。彻,通,通达。曾不若孀妻弱子,弱子,小儿,弱,年少。

(2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有子存焉,焉,语气助词。(26)穷匮:穷尽。而山不加增:而,连词,表转折。加:加大。增:增高。

(27)何苦,何患,何愁,愁什么,担心什么。苦:愁。

(28)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没有。以:来。应: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操:拿。之:的。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2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的干下去。惧:害怕。其:愚公。已,动词,停止。之:代愚公挖山这件事。于:向,对。帝:神话中的天帝。

(30)感(于)其诚:被他诚心所感动。感:感动。负:背。(31)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同“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省北部一带。雍:雍州,现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

(32)自此,自,介词,从。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一说“陇”,高地。断:阻断。焉:语气助词。

二、【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理解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1. 用夸张的手法写二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

2. 写二山的地理位置,用一个“本”字与后文相呼应;言外之意,这两座山如今已不再那里,这就自然引出下面的故事。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开端)

第一层:(北山愚公.......相许):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改善交通条件,面山而居,出入极不方便。

2.一个“惩”字表明愚公所受的痛苦之深。

3.九十来岁的老人,饱尝交通堵塞之苦,现在决心移山,显然不是为了一己之便,而是为

了造福后代。(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体衰,毅然从事移山的雄伟事业。)4.移山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阳。

5.当他提出移山,并向全家描绘“平险”后天险变通途的美好图景时,立即得到全家支持和拥护。

6.“杂然相许”使人想到一家争先恐后,纷纷表态的生动情景。

第二层:(其妻献疑曰……隐士之北):写解决土石的办法。

1.“其妻献疑”,既照应前文“杂然相许”,显示了众人的热情,又说明了愚公的意志,已化为大家的意志,愚公和家人在移山的创举上,目标一致,团结一心。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第三层:(遂率子孙……始一反焉):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说明工具的简陋,劳动艰辛。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运土路途遥远,费时甚多。

3.“叩石……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些既说明移山的艰巨,更衬托愚公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

4.京城氏子帮助移山的作用: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连儿童也欣然参与,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5.第2段中最能表明愚公移山工程艰巨的两句话是①叩石垦壤…...渤海之尾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三段: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发展)

1.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富含哲理,发人深省。

2.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3.智叟目光短浅,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只知道眼前的现状,理屈词穷)

4.愚公认为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持挖,终能将之铲平。(看到了斗争的前途,理直气壮)

5.这一段充分说明: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6、愚公遇到的困难:1.山大且高2.劳动力少、弱3.工具简陋4.路途遥远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到天帝,移山愿望实现(结局)

1.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的精神。并以移山的最后胜利照应文章开头。

2.为什么文章以神话为结尾?

由于古代生动和自然的限制,任何自然的矛盾无法克制,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3. 神话结尾的作用: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

4. “操蛇之神闻之……告知之于帝”

说明愚公他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汇报。“帝恩其诚”愚公精神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他的无能,相反显示他移山力量之大和精神感人。

5. 全文主旨:本文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6写法特点:①全文篇幅短小,然而故事情节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过程。②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写得比较生动。其中的问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

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③文中运用对比和衬托。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拿山的高大、移山的艰巨、天神帮助愚公移山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6.愚公是否愚,智叟是否智?(在移山问题上,愚公与智叟态度截然相反的原因)

愚公虽愚,但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眼光远大,能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可谓“大智若愚”。而智叟从静止观点看问题,不知变通,固执己见,目光短浅,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谓“智叟不智”。

7. 有人说:“愚公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还要叫子孙去吃这苦头,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从全文来看愚公移山不是为了一己之便,而为了造福后代;其次愚公认为人是能战胜自然的,只要世代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一定能移走这两座大山,愚公下决心移山也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决心。

8. 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的区别(持怎样的态度):结构形式相似,但目的全然不同。其妻从“献疑”的角度说,“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语气,“曾不能损…..王屋何”语气委婉,这是提心愚公及家人正视移山困难,是为了设法克服困难,而不是被困难吓倒,所以又提出“焉置土石”。而智叟则充满讥笑和责难,“以残年余力”讥笑他年老体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讽他。

9. 在你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题目。夸父逐日、水滴石穿、精卫填海、铁杵磨针。

10.故事并不是提倡挖山而是告诉人民,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11. 愚公精神实质: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12.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建设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缺乏那种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今天站在保护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导致沙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

14. 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愚公移山看起来很蠢,实际上这是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这是改造自然的积极行动。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15. 愚公移山的故事说了什么道理(寓意)?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了愚公移走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形象?

道理(寓意):愚公移山的故事,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去奋斗的道理。

天神帮助一共移走两座大山。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力神的两个儿子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种神话结尾,跟宣扬封建迷信思

16、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17、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愚公应该移山(1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可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工具简陋,劳动强度巨大,移山困难重重(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会变通,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山外更开阔,更方便,更适宜居家生活。

20、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愚公移山知识点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____,又名____,战国前期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为加横线字注音 (1)惩山北之塞()()(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魁父之丘()()(4)子孙荷担者三夫()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始龇() (7)曾不若孀妻弱子()()(8)出入之迂也() 三、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四、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6、杂然相许许: 7、其妻献疑曰献疑:8、以君之力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损:丘: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1、且焉置土石且:焉: 12、投诸渤海之尾诸: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夫:

14、叩石垦壤扣:15、始龀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五、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险:形容词用作名词,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 六、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河:古义: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今义:已经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一、课文结构(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1、第一段:(故事开端)(1)面积与高度,突出山的高大,写愚公移山的 艰难。 (2)交代地理位置。为下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2、第二段:故事的发展(1)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妻子的态度 (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愚公移山的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孤儿帮助(作用:A、愚公的行为省得人心。B、愚公的行动坚决。C、与后文智叟“笑”“止”形成对比。(5)“寒 暑易节,始一反焉”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3、第三段:故事的高潮:(1)智叟的态度(讥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辞:顶针:(作用:A、表明子子孙孙延绵不断。B、突出愚公移山的信心。)(3)愚公移山的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第四段:故事的结局:(1)神话。(作用: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回答问题。 1、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山高: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具简陋:________________;年迈、劳力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途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答:(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 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三、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四、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五、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

23课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附答案)

23课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创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二、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 方:指面积。 且:副词,将近。 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___________ 1、语音 太行(h mg ) 万仞(r en ) 惩(ch eng ) 塞(s e ) 汝(r u ) 曾(c eng ) 诸(zh u ) 箕(j i ) 六、词类活用 畚(b 缶)荷(h e ) ng )冀(j i ) 四、 通假字 1 、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 无陇断焉 6、 指通豫南 五、 古今异义词 孀(shu aig ) 龀(ch e )叟(s aj )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往返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山 指通“直”,一直 匮(ku 1)亡(w u )以应厝(cu b )雍(y o 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 、达于汉阴 3 、指通豫南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投诸渤海之尾诸: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北山愚公长息曰 9 、虽我之死 10、惧其不已也 11 、无陇断焉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 ........ 都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 ..... 停下 2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2、《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22、《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1、列御寇,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 ★2、文中的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人——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到 3、第一段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4、愚公之妻是“献疑”含有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担忧、疑虑语气) 河曲智叟“笑而止”含有嘲笑、讥讽的意味。(责读出备、挖苦、嘲笑语气) 5、课文为什么写“邻人的孤儿”移山的细节? 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6、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针锋相对(先斥后驳) 7、愚公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 运用了顶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体现愚公目光长远以及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8、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1、有远大的抱负 2、坚定地信心,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力无穷无尽的道理 3、目光长远,有发展的眼光,意志坚定 ★智叟:1、反对移山,态度顽固 2、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卖弄小聪明。 ★9、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①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②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 ③“公”是敬称,“叟”,“老头子”带有一丝不敬,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10、山神惊惧天帝感动的作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工具简陋,路途遥远烘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重点词语解释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泛指一般河流今 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 :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 : 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 个, 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 、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4 、聚室而谋曰室 : 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6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 许:赞同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14、叩石垦壤叩:敲,凿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三、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始一反焉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1、 2、 3、 4、 5、 ?怎么样 焉:疑问代词,哪里 夫:成年男子 始龀龀:换牙 易:交换心: 思想穷匮:穷 尽 惠”通“慧” 反”通“返” 亡”通“无” “厝”通“措”陇”通“垄”节: 固: 15 、 季节 顽固 19 、 ,聪明,往返,没有,放置,高地 彻: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word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一、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 (chéng) 塞(sè) 汝(rǔ) 曾 (céng) 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 孀 (shuāng) 龀(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厝(cuò) 雍(yōng) 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二、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三、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四、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 (chéng) 塞(sè) 汝(r u )曾(céng) 诸(zh u )箕(j 1 )畚(b e n)荷(hè) 孀 (shu a ng)龀(chèn) 叟(s o u) 匮(kuì) 亡(wú) 以应厝(cuò) 雍(y o n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 g)万仞(rèn)惩(c hén g)塞(sè)汝(rǔ)曾(cén g)诸(z 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 h uān g)龀(c hèn)叟(sǒu)匮(k uì)亡(wú)以应厝(c uò)雍(yōn 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六、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完整版)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曷足贵乎曷,通“何”。 2.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 3.其次剔毛发。剔,通“剃” 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 5.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 6.及以至是。以,通“已” 7.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9.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大抵。 10.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 11.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的文献。 12.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14其次关木索。关,通“贯”,套上。 15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通“惚”,恍恍惚惚。 16.退而论书策通。策,“册”。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 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 2.以污辱先人。 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3.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陋的意见 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5.思垂空文以自见垂,使动用法,使……流传。6.衣赭衣,关三木。衣,名词作动词,穿衣。 7.倡优所畜。倡优,名词作状语,像对倡优一样。 8.曷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三)一词多义 实词 1. 胜 (1)胜任。能够承担或承受。 (2)不可胜记。尽。 (3)百战百胜。胜利。 (4)引人入胜。优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 (2)青春不再。再继续,再出现。 3.厥 (1)思厥先祖父。他的。 (2)大放厥词。他的。 (3)厥有《国语》。于是,就。 4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错误,不对。 (2)无可厚非。反对,责备。 虚词 焉 1、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愚公移山知识点及答案

愚公移山答案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笑”: “长息”: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 智叟 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7、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0、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 11、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1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14、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15、赏析:(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17、“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1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3、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持之以恒雄心壮志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4、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5、写此事有两个作用:(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6、愚公不“愚”。(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7、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8、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4)智叟之类的人不理解支持。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9、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10、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⑥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C、年且九十(年事已高)D、荷担者三夫,叩石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一、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列子】列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列子》,共8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主旨:这篇寓言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四、注释。 方:表示纵横若干长度,方圆。 且:将近。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直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 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嫌疑:提出疑问。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地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地人。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箕畚: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整理.docx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 1、本文自《列子?》。 2、《列子》部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完整的故事情,又有神色彩,来脍炙人 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国人,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解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 4、聚室而曰室:家 5、吾与汝力平汝:你 6、然相然::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 8、以君之力以:凭君: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魁父之丘曾:??都??:削减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 11、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疑代,哪里 12、投渤海之尾:之于 13、遂率子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壤叩:敲,15 、始:牙 16、寒暑易,始一反焉。易:交:季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心:思想固:固:通 18、子子无也:尽19、命夸娥氏二子二山:背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断焉“ ”通“ ”,高地 四、古今异 1、河阳之北河:古: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 2、达于阴阴:古:山之北,水之南今: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直,今:手指 4、曾不能魁父之丘曾:古:??都??今:曾 5、投渤海之尾:古:之于,今:各个,多 6、遂率子荷担者三夫荷:古:扛,今:荷花 7、曾不能山之一毛毛:古:草木,今:毛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形容用作名,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用作状,用箕畚 装(土石) 六、一多 1、方:( 1)方七百里(面)( 2)方其出海(当?? )( 3)方欲行(将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固)(2)固国 不以山溪之(巩固) (3)得腹中,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固) 3、:( 1)子子无也(尽)(2)凶 极(极端) (3)今所乏者得我而之(困) 4、:( 1)然相(同)(2)遂先帝以(答) (3)潭中可百(表数)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 5)通计一舟(全,整个) 七、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 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 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 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 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愚公移山知识点

《愚公移山》知识点大全 愚公移山-----列子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迂yū魁父fǔ 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始龀chèn 智叟sǒu穷匮kuì厝cuò 二、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答案 1、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 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 争。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 单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 问》。

2.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 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四、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