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下面是xx梳理的,欢迎阅读分享。

篇一:《曹刿论战》知识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内容主题: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4、本文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5、重点字音: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6、重点句子翻译,词语解释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2、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

鄙:(见识)浅陋

3、何以战:靠什么作战?

以:用,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

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弗:不专:专有

5、徧,通“遍”普遍。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

信:诚信。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7、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

孚:受到信任福:降福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案:案件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10、公将鼓之: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

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

11、败绩:(军队)溃败

12、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13、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14、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第一通鼓,士兵的勇气振作,击第二通鼓士兵的勇气衰退,击第三通鼓士兵的勇气就竭

尽了。

再:两次,第二次

16、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17、难测:难于估计,推测

18、伏:埋伏,伏兵 19、靡:倒下

7、古今异义

1.又何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9、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10、本文段意:

第一段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11、本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译文:在长勺交战。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省略宾语:

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13、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2、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3、“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4、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6、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如: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篇二: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读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

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

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七、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省略句

5、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

八、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九、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

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

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8、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2、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

篇三: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

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xx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xx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xx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

生命 )

6.肉食者,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xx本段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译文:在长勺交战。 xx本段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xx本段研讨与练习

一、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路、层次,以利背诵。)

参考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彼竭我盈。

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详写,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形象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理过去接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xx本段后世影响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

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从文中出现的成语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读音】yī gǔ zuò qì

【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xx本段人物分析

【曹刿】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而且他能听从曹刿的建议、批评,是一个从谏如流、重视人才的国君,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xx本段人物评价

鲁庄公评价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曹刿评价

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 理 课 件www.5yk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4338466.html, 一、文学常识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注释 伐:攻打间: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信:实情。 小信未孚: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察:明察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作战,就请允许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驰:追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盈: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测:估计,预料。靡:倒下。虽:即使。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作:振作。 遂:于是,就。败绩:大败属:类 三、课文理解 、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通过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如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双方)和战争的性质。 2、请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鄙” 3、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这段文字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曹刿在于鲁庄公的对话中论述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与之乘”中的“之”指谁?“乘”的意思是什么? 曹刿乘战车 2、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3、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望到了什么? “下视”看见“其辙乱”,“登轼”望到“其旗靡”。 4、“公将鼓之。”刿曰“未可。”为什么?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5、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青少版新概念入门startera知识点总结(自己整理)

青少版新概念入门 S t a r t e r A知识点总结(自己 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概念青少版Starter A 日常用语总结 1.Hello!/ Hi! 2.Good dog!/ Bad dog!/ Good girl! 3.No cat!/ No ball! 4.Look! 5.Yummy!/ Yuk! 6.Help!/ Stop! 7.Oops! 8.Look at my/ your+颜色+事物! 9.Thank you!/ Thanks! 10.Sorry! 11.Happy birthday! 12.Hurray! 13.Please! 14.This is my family/ dad/ mum/ sister/ brother/ friend. 15.Look out! 16.Here you are! 17.Let’s play! 18.Your turn! 19.Guess! 20.-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What’s= what is my name’s= my name is 例: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Peg. 21.It’s a (an).../ It isn’t a (an)...(bike/ car/ doll/ robot/ train/ van) 单词以元音开头,用an;以辅音开头,用a。 比如: an apple/ insect/ egg/ umbrella a train/ van/ robot/ car It’s= it is isn’t= is not 例:It’s a book./ It isn’t an orange. 22.-Is it... -Yes, it is./ No, it isn’t. 例:-Is it an apple -Yes, it is./ No, it isn’t. 23.This is my....../ This isn’t my......(book/ pen/ pencil/ pencil case/ rubber/ ruler/ school bag) This is 无缩写This isn’t= This is not 例:This is my pen. This isn’t my schoolbag. 24.That’s my....../ That isn’t my...... That’s= that is That isn’t= that is not 例:That’s my mum. That isn’t my father. 25.-Is this.../ Is that... -Yes, it is./ No, it isn’t. 例:-Is this a train -Yes, it is. -Is that an umbrella -No, it isn’t. 26.-What’s this/ What’s that -It’s a(an)...(bone/ hamburger/ salad/ sausage/ tomato/ pizza) What’s= what is

中考政治知识点梳理宪法

2018年中考政治知识点梳理——宪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2、宪法规定的内容主要有:国家的性质、根本任务、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国家标志(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等。 3、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答:(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2)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3)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它法律更为严格。 4、为什么说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答:(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最高行为准则;(权大没有法大)(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5、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最高行为准则的表现? 答:(1)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2)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规定作的事;(3)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未授权的事。 6、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它可以不受宪法的约束。这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以宪法作为最高行为准则?) 答:(1)我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法律化;(2)中国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它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就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3)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得不到党的遵守,也会削弱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任何团体和组织都必须模范遵守宪法,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7、青少年应怎样增强宪法观念? 答:(1)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2)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3)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宪法,并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 依法治国 8、依法治国的含义及要求。 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9、依法治国的意义 答:(1)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4)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0、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pdf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所以 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狱2.必以情实情——感情 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 五、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六、一词多义 1、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4、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5、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6、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可以一战(凭借) 7、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公将驰之(代词,齐师) 七、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望其旗靡靡:倒下 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初三语文第 1 页共 2 页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胡善山 一、词语理解 ①遂逐齐师(驱车追赶)②公问其故(缘故)③望其旗靡(倒下)④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⑤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⑥小大之狱(案件)⑦齐师败绩()⑧又何间焉(参与)⑨忠之属(类)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于苏黄不属(zhu 相类似)⑩神弗福也(保佑)(11)既克(战胜)(12)公将鼓(击鼓)(13)彼竭我盈(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4)(1)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 (15)小惠未徧(同“遍”遍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做好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①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②在实战过程中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②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③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 【4】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曹刿论战全文解析

曹刿论战 1.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纵使是难以察明,也必定要依据实情,秉公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入门级A)StarterA重点知识总结

Unit 6 This is my family. 词汇:family mum dad sister brother friend 句型:This is... 句子:1.This is my mum. Lesson 2 词汇:my your 缩写:What’s=What is my name’s=my name is 句子:①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Pop. Unit 7 Happy birthday? 词汇:bike car doll robot train van 缩写:it’s it’s=it is it isn’t it isn’t=it is not 词汇:a an 句子:①It’s a van. ②It isn’t a car. 短语:a train/van/robot/car An apple/insect/egg/umbrella Lesson 2 句型:Is it...? 句子:㈠Is it an apple? Yes,it is./No,it isn’t. Unit 8 That’s my book. 词汇:book, pen, pencil ,pencil case, rubber, ruler, school bag 缩写:this is this isn’t this isn’t= this is not that is that isn’t that isn’t= that is not 句子:①肯——This is my book. 否——This isn’t my book. ②肯——That’s my book. 否——That’s isn’t my book. Lesson 2 句型:Is this...? Is that...? 句子:①Is this a pencil? Yes,it is./No,it isn’t. ②Is that a school bag? Yes,it is./No,it isn’t. Unit 9 What’s this,Mum? 词汇:bone, hamburger, salad, sausage, tomato, pizza 缩写:What’s=What is 句型:What’s...?

宪法知识点整理(1-6单元)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与本质 一、宪法的概念 1、宪法两种意义上定义 形式意义上,专指以宪法名称命名的规范性文件,与内容无关。 实质意义上是从内容上来界定的。 (1)分成固有意义上的指规定国家统治之基本的法或者是根本法,任何涉及国家统治权力的基础和构造的法我们都可以看作固有意义上的宪法。 (2)立宪意义上的专指通过限制专断权力,以广泛保障基本人权的国家基本法。 两个要点:产生的时间是近代意义上的;把个人看作是最重要的,国家必须为个人而存在,保护个人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二、宪法姓公还是姓私-宪法的属性 五种标准: 按规范性质 按照权力关系 按照利益性质 按照主体 按照法律关系:就是按照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来划分公法。处理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或者公权力与私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就是公法。调整私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就是私法。 宪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主要是国家公权力和个人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宪法还处理国家权力内部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国家公共权力。 所以依据法律关系来看,宪法是公法。 三、宪法是母法——宪法的地位 宪法地位的三特点: 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 2、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3、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的效力。 (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2)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四、宪法究竟是什么——宪法的本质 1、宪法是赋予国家存在以基础的基本法。 2、宪法是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基础法。 3、宪法既是一种授权规范,也是一种限权规范的统一体。 五、宪法的特征 宪法除了具有普通法律的规范性、普适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之外,宪法还有着与普通法律不同的特征。 1.宪法是授权性的 宪法首先是一部保障权利的法,这是宪法和普通法律之间最大的区别。 普通法律的特点是其义务性。 宪法就是为了防止法律对公民自由的过分控制, 宪法就是控制法律的法律。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出guo的《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合同范本栏目。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

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 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适当的讲解、典型文言语言现

青少版新概念入门 StarterA 知识点总结(自己整理)

新概念青少版Starter A 日常用语总结 1.Hello!/ Hi! 2.Good dog!/ Bad dog!/ Good girl! 3.No cat!/ No ball! 4.Look! 5.Yummy!/ Yuk! 6.Help!/ Stop! 7.Oops! 8.Look at my/ your+颜色+事物! 9.Thank you!/ Thanks! 10.Sorry! 11.Happy birthday! 12.Hurray! 13.Please! 14.This is my family/ dad/ mum/ sister/ brother/ friend. 15.Look out! 16.Here you are! 17.Let’s play! 18.Your turn! 19.Guess! 20.-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What’s= what is my name’s= my name is 例: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Peg. 21.It’s a (an).../ It isn’t a (an)...(bike/ car/ doll/ robot/ train/ van) 单词以元音开头,用an;以辅音开头,用a。 比如:an apple/ insect/ egg/ umbrella a train/ van/ robot/ car It’s= it is isn’t= is not 例:It’s a book./ It isn’t an orange. 22.-Is it...? -Yes, it is./ No, it isn’t. 例:-Is it an apple? -Yes, it is./ No, it isn’t. 23.This is my....../ This isn’t my......(book/ pen/ pencil/ pencil case/ rubber/ ruler/ school bag) This is 无缩写This isn’t= This is not 例:This is my pen. This isn’t my schoolbag. 24.That’s my....../ That isn’t my...... That’s= that is That isn’t= that is not 例:That’s my mum. That isn’t my father. 25.-Is this...?/ Is that...? -Yes, it is./ No, it isn’t. 例:-Is this a train? -Yes, it is. -Is that an umbrella? -No, it isn’t.

曹刿论战 考点

曹刿论战考点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 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 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 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靡(mǐ):倒下。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starterA期末练习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入门级A Listening 听力部分30’ 一、听录音,写单词,并写出单词的中文含义(20’)。 二、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10’) 1. ( ) A. skirt B. shirt C. sock D. sweater 2. ( ) A. rabbit B. tortoise C. rubber D. parrot 3. ( ) A. twelve B. twenty C. eleven D. seven 4. ( ) A. a duck B. two ducks C. three ducks D. four ducks 5. ( ) A. evening B. morning C. lunch D. breakfast 6. ( ) A. chair B. shelf C. bed D. wall 7. ( ) A. next to B. bedroom C. bathroom D. between 8. ( ) A. dancer B. nurse C. man D.woman 9. ( ) A. aunt B. uncle C. cousin D. sister 10. ( ) A. this B. that C. those D. the

Writing 笔试部分70’ 三.用“a”或“an”填空(10’) 1. apple 2. book 3. rabbit 4.umbrella 5. mouse 6. __ ice cream 7. ___ little monkey 8. __ big egg 9. __ red apple 10._banana 四、圈出不同(10’) 1. red blue pink banana 2. frog mouse butterfly big 3. shirt anorak short cap 4. seven eight sister eleven 5. father mother uncle driver 五、请写出缩写(10’) I am___ he is___ you are ___ is not___ are not___ it is___ they are____ she is____ that is ____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10’) ( )1.--What’s this? A. That’s a book. B. Yes, it is. C. It’s a bus. ( )2.--What colour is it? A. It’s yellow. B. It’s a dog. C. Thank you. ( )3.-- is your name? --I’m Ann. A.What B. Who C. Where

2019-2020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二、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旗靡(mǐ)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齐师.伐我师:军队 2.肉食者 ...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3.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安身专:独自享有 5.对.曰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6.小惠未徧.遍:遍及、普遍 7.虽不能察.察:明察 8.必以情.情:实情 9.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10.战则请从.从:跟随 11.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13.既.克既:已经 14.一鼓作.气作:振作 15.彼竭.我盈.竭: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6.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17.惧有伏.焉伏:埋伏

18.望其旗靡.靡:倒下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2.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4.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6.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书信 7.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小信未孚.孚:使动用法,使……信服 4.忠.之属也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一词多义 1.师:①遂逐齐师(军队)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2.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3.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4.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5.信:必以信(实情)②小信未孚(信用) (六)虚词归纳 1.其:其乡人曰代词,他,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湖北当阳祖铨 一、作者作品简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后世对其姓氏有一些争议。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左传》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有显著的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第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例如长勺之战,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鲁庄公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才说“可以一战”。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曹刿[guì],约前745~前663年,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曹刿终年84岁,在古代可谓高寿了。关于曹刿的传说有: 1、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幸得曹刿相助才转危为安,本文讲的就是此事,后面细说。 2、谏阻庄公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夏季,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 但庄公不听从,所以名声不好,丢掉霸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