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东方朔的朝隐思想
隐士论

隐士论—“天然”隐士和“人工”隐士之说首先我想用一个成语来开始今天我对隐士之说的论述,那就是天妒风流。
隐士可以拆开来看,在我的理解中:“隐”为隐居,不出来做官,“士”为文人,主要是那种不得志的人士,文人全称可为文人骚客,他们也许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独领风骚,但一旦提到他们的仕途,就只能用惨不忍睹来概括他们的处境,毋庸置疑会出现隐士这一类特殊的群体,但是他们是属于处于真心那种隐退不问世事的“天然”隐士,还是壮士不得志于心后故作豪放洒脱的“人工”隐士。
这就很难给一个准确的限定,我想在这里阐明一下我自己的观点,谈一下我对隐士的理解与看法。
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隐士始终是以非主流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大致可以把隐士发展阶段三个阶段,一:青铜时代——先秦。
二:白银时代——两汉。
三:黄金时代——魏晋。
先秦只能算是隐士形成的雏形阶段,我们了解的很少。
最著名的也就是不食周粟的故事。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但是总觉得牵强,我觉得与其称他们为隐士,不如称他们为遗民更加确切,但是他们依旧可以或多或少地体现出隐士那种追求自由,寻找内心真实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还是属于我认可的那种天然隐士,因为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因为做官求而不得后的隐居,完全是不愿做周朝的人民才决定隐居在首阳山,说好听一点他们是在执着心中的那份坚持,说难听一点他们就是固执,不管怎么评价,他们还是属于隐士的先驱人物。
个人认为在此期间庄子的无为即有所为思想影响了这个时代的士人。
接下来就应该是两汉的隐士,两汉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总觉得这是一句废话,在这里我的意思只是想说明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隐士选择隐居的原因是有所不同的的,西汉成立之时,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呈现大一统的局面,这个时候按理来说应该是士人出来施展个人抱负的时候,断不会出现隐居在土穴深山之林的隐士,可惜出乎人的理解,这个时候的隐士数量要比先秦的时候要多,更出自身独特的特点,引用一句话来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东方朔灌酒消患文言文启示

《东方朔灌酒消患》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东方朔用智慧和口才为汉武帝解决了一场因酒而引发的危机。
以下是一些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1. 急中生智:在面临突发情况时,需要冷静应对,并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能言善辩:东方朔以自己的口才和机智,成功说服了汉武帝,化解了危机。
这表明,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说服力在处理问题时非常重要。
3. 知己知彼:东方朔对汉武帝的性格和喜好有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在劝解汉武帝时能够对症下药。
4. 勇气和决断: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决断力去解决问题。
5. 谦虚谨慎:尽管东方朔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了出色的智慧和口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保持了谦虚谨慎的态度。
6. 善于倾听: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7. 灵活变通:面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需要灵活变通,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吴筠《高士咏》五十首人物品藻探微

究,但很少有从人物品藻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出
现。从人物品藻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高
出不同于皇甫谧、嵇康等人的思想倾向。
吴筠在 《高士咏·序》中交代了创作缘由:
《易》佐 时 致 理;处 而 默
者,所以居 静 镇 躁。故 虽 无 言,亦 几 于 利
崔瞿子、柏矩子。 其中南荣子、士成子、崔瞿
子、柏矩子等只是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并无
著书流传,尹文子虽为历史人物,但其著述也仅
为两篇,这些情况可能也是他们未被列入唐代玄
元谱系的原因。与唐代玄元谱系建设的政治意图
不同,杜道坚建立玄元十子谱系纯粹是为了 “明
老子之道”和发展道教谱系,因而有关老子学说
但其中又选录了执于名教的董仲舒、扬雄,因此
批评其认识不全面。这种情况说明,嵇康的选录
标准还比较模糊。吴筠 《高士咏》在包容 “仕”
这一标准上与嵇康有相承之处,但吴筠对 “仕”
的包容是以人物精神合于道家思想为前提的,因
承关系的。
《高士咏》虽为五十首,但实际涉及的人物
此他在选录人物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具体来说,吴筠在 《高士咏》中比较注重选
逸之风极盛的时期,较魏晋士人生活的社会背景
尹子的意图。元初道士杜道坚为弘扬老子之道,
力图拓展唐代玄元谱系而建立以老子为首的 “玄
而言已发生了变化,因为唐玄宗的崇道,出现了
元十子”传承谱系。杜道坚托其弟子赵孟頫绘作
了 《玄元十子图》,并按所画图像在杭州宗阳观
创建玄元十子殿,这十子包括关尹子、庄子、列
子、文子、庚桑子、尹文子、南荣子、士成子、
征君。举其绝伦,明其标的,为五十首,以
东方朔灌酒消患文言文启示

东方朔灌酒消患文言文启示
摘要:
一、东方朔灌酒消患的故事背景
二、文言文启示的内容
三、故事启示的实际应用
四、总结与反思
正文:
【一、东方朔灌酒消患的故事背景】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机智聪慧,善用智谋。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东方朔曾为汉武帝的宴会添酒,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祸。
汉武帝有一次在宴请群臣时,突然发现酒不够了。
按照当时的礼节,皇帝赐酒给群臣,酒却不够,这是对皇帝的不敬。
群臣们纷纷惊慌失措,担心皇帝会因此发怒。
这时,东方朔主动站出来说:“请允许我为您解决这个问题。
”随后,他拿起一个装满酒的酒器,将酒倒在皇帝的杯子里,使皇帝的杯子满了,化解了这场尴尬。
【二、文言文启示的内容】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冷静应对,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东方朔在危机时刻,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迅速找到了解决酒不够的问题的方法。
这种沉着冷静的态度和机智的应对能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三、故事启示的实际应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像东方朔一样,保持冷静,迅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困境中游刃有余,化险为夷。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沉着冷静的态度和机智的应对能力对于解决问题是多么重要。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这些品质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大诗人,散文、辞赋也有很大成就,对于后世发生过广泛的影响,他以其能真正脱弃轩冕陶渊明既有“幽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他的人生态度可说是非常复杂的,从一开始的时隐时仕到以后的躬耕归隐再到桃源时期,他思想的轨迹不是单纯的,而是曲折无序,是经过了众多转变的。
陶渊明的思想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政从文双重志愿确立时期(即从出生到29岁)。
他有这样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明的。
晋武帝太元八年,苻坚发动了九十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晋军,而在淝水两军进行战时,东晋在宰相谢安的领导下打了个大胜仗,使东晋政权转危为安。
这给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对社会的期望无疑打了一剂强心针,觉得报国有望,所以这一时期他有从政的决心。
他在《杂诗》中曾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在《拟古》中表示“少时壮且兮,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摔至幽州。
”从这些诗中可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慷慨激昂的诗人。
另一方面,东晋文人崇尚隐逸之风。
“……更主要的,经过了三国两晋,到范蔚宗的时代,希企和崇拜隐逸的风气,已经很普遍很坚固地树立在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一般心理上了。
这只要看看魏晋人的诗文,和考察一下他们的生活,就知道他们是多么地希企这样一种人格,但他们自己却仍然在从仕。
”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当时的`文人崇尚隐逸已蔚然成风了。
而隐逸之人一般靠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那只有靠写诗文。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崇尚隐的大环境中作为一个文人自然也不能免去隐逸之心,所以他在树立从政志愿的同时又有从文的心。
其次,我们来考察一下陶渊明的家庭环境,陶渊明是陶侃的后代,且陶家世代入仕。
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茂,父亲逸都做过太守,而外祖父孟嘉则做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
陶渊明生在这样的仕宦之家,他能没有为光宗耀祖而入仕的决心吗?但是,陶渊明又不是一个贪慕虚荣和富贵利禄的人。
史记《东方朔,避世于朝的隐士》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东方朔,避世于朝的隐士》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东方朔,避世于朝的隐士》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节自《滑稽列传》)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①。
东方朔(西汉辞赋家)—搜狗百科

东方朔(西汉辞赋家)—搜狗百科东方朔聪明机敏,有才智胆气,性格诙谐,善讽刺,放言不羁。
武帝初,上书自荐,而待诏公车,奉禄微薄;后因滑稽笑谑,受到爱幸,先后任过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等职。
东方朔关心政事,热衷仕进,时常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但武帝始终将他当做俳优一类的弄臣,而不予重用,因此内心忧愤之中,越发放诞,嬉笑怒骂,玩世不恭,被视为狂人。
东方朔的赋,《汉书·艺文志》未予著录,但是在《汉书》本传及枚皋传中,则至少提到了诸如《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皇太子生赋》、《平乐观赋猎》等六、七篇,其中保存下来的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答客难》是东方朔晚年的作品。
他从二十岁负才自荐可以为天子大臣以来近四十年间,虽然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
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而对他,却一直与对枚皋、郭舍人一样,诙啁而已,终不见用.因此内心幽愤难以平衡,遂作此篇,发泄牢骚,自慰表志。
东方朔作品开始即虚构出一位客以不解之辞问难东方朔: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愤懑不平之情已经沛然而出。
继而再以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辩答,引出一大篇发愤以表志,……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文心雕龙·杂文》)的妙文。
在这部分中,作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首先以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的所谓时异事异,表面上看似责怪客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颂扬当今之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贤不肖何以异哉· 实际上则是在机巧地反话正说,极辛辣地讽刺汉武帝刚愎昏暗、贤愚不分,甚至还不如战国诸侯明白‘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用人之道。
东方朔简论

东方朔简论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是西汉武帝时的一名侍臣,他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和班固的《汉书·东方朔传》。
他在历史上以诙谐幽默出名,所以司马迁将他与历代俳优放在一起,列入《滑稽列传》;班固也说他“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秽德似隐”。
评为“滑稽之雄”(《汉书·东方朔传》)。
他的不同于众的行为方式在当时朝野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东方朔的性格特点是反应机敏、诙谐幽默、自信而近乎狂妄。
汉武帝即位之初,特别重视招揽人奴才,下诏有才之人皆可上书自荐,一时之间自荐者多达千人,东方朔皆趁机上书武帝,将自己吹嘘为古今少有的人才:“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十五学击剑。
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
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征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
又常服子路之言。
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信若尾生。
若此,可以为天子大巨矣。
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汉书·东方朔传》)。
如此地不谦虚,迹近轻狂,反而得到了武帝的青睐,令其“待诏公车”。
东方朔入仕之后经常以诙谐搞笑讨得汉武帝的欢心,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十分张扬的个性风采。
但是,长期以来东方朔的个性及幽默遭到误解,自古至今对东方朔的评价是毁大于誉,汉武帝将东方朔与倡优郭舍人等同视之,不过将他视为一个优孟之徒。
而当时西汉社会的人皆以东方朔为狂人,后人将他的诙谐理解为肤浅,更加贬低他。
东方朔因为他的个性反而掩盖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价值,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东方朔一生在矛盾中度过,他自视甚高,自以为满腹经纶,很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汉武帝始终以俳优之人看待他,东方朔自己虽明白这一点,但仍关心百姓疾苦,对涉及朝廷安危的大事敢于直言进谏。
建元三年,汉武帝为了自己狩猎方便,计划修建上林苑。
这座皇家狩猎场北起咸阳,西到周至,南达秦岭,恰好占据了关中平原的核心,将导致众多农民失去土地和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东方朔的朝隐思想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朝隐”是在西汉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隐世方法,和“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有着本质差别。
所谓朝隐,就是在朝廷保留自己做官的头衔,但又不与朝廷“共进退”的做法。
“朝隐”就是在这个时期被东方朔所践行的,朝隐这个词语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庄子的著作中萌芽。
“虽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在西汉集权下的东方朔,采取“朝隐”的做法看似潇洒,实则无奈。
朝隐这个说法要随机而变,在特定的朝代特定政策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一、朝隐思想概论
朝隐是文人墨客选择自保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趋避朝廷政治上的迫害。
《反招隐》中写道,“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有识之士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做法。
朝隐,就是在朝廷方面依旧保持自己的官职,但是不放弃谋求自身发展的机会。
这种方法,看起来不如其他“隐士”的态度那么铿锵有力,但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反抗效果。
朝隐,不是妥协,而是“不合作”。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
身,何必深山之中”,这句话就是对朝隐最好的诠释。
东方朔的“朝隐”做法,被很多人评判为“诙隐”。
在《法言义疏》中可以看到“谈言谈行,不逢其时,谈者隐也”。
“不名一行”“不穷似智”是对东方朔性格极其准确的评价。
通过朝隐,东方朔在“危险丛生”的朝野中得以进退自如。
《汉书·滑稽列传》中写道:“如朔也,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
”东方朔心如明镜,他深知,如果能在朝野中不随波逐流,就要采取“非常手段”,时人对东方朔的评价就是“人皆以先生为狂”。
表面看上去,东方朔的这个做法诙谐搞笑,但是这么做背后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东方朔年少时期,受到了来自不同学派的思想教育。
《史记·滑稽列传》对东方朔的描写是:“以好古传书,爱经术。
”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儒家学派。
《史记》记载:“年十三学书……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
”儒家学派中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综观东方朔上奏的折本,每一处都体现了儒家思想。
除儒家思想外,东方朔还受到一部分道家思想的影响。
西汉时期,很多人评价东方朔为“仙风道骨”,东方朔在《哀命》中感叹:“列子隐身而穷处兮……经浊世而不得志兮,愿侧身岩穴而自托。
”在《嗟伯夷》一文中东方朔表明“穷隐处兮,
窟穴自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无论在出世还是入世方面都有相对而立的观点。
东方朔因为得不到重用而产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郁闷是促使他选择“朝隐”的重要原因。
二、朝隐思想产生的影响
东方朔“朝隐”和汉代之前隐居于山林的文人立足点是相同的,都想要在乱世中获得人格上的统一,保持心内的宁静致远。
两者不同之处就是隐世的地点,东方朔选择在朝堂之上隐居。
从《汉书·东方朔传》中“避世金马门”的描写就可以看出,东方朔是“心隐”的一个成功典型。
在《庄子·则阳》一书中有一个小故事写到了庄子对于隐世的理解。
“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
是陆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这里可以看到庄子认为隐世不在乎是在什么地点进行,主要是看你自己的内心有没有“隐”,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隐世”的状态,那么在什么地方隐世,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东方朔采取的朝隐做法相对于隐居于山林的文人志士而言,更加委婉。
隐居于山林的有识之士,是对朝廷和政治无言的抗争,抗争意味非常浓厚。
而东方朔已经做官,不可能和朝廷进行正面交锋。
在《汉书》中写道:“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欲求
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
“朝隐”顾名思义,就是因朝而隐,为朝而隐,这是不彻底的一种隐居。
这种情况在《盐铁论》中记载明确:“天下众人,皆为利往,事君不避其难,皆为利禄也。
”虽然是保持自己独立的内心,隐居于朝廷,但是实际上是为了能够厚积薄发,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机会。
这也是东方朔朝隐思想的最重要之处,东方朔朝隐可以体现文人志士想要为朝廷尽力,又不随波逐流的一种哲学处世态度。
从东方朔的《诫子诗》可以窥见他选择朝隐的原因,《诫子诗》短短几十字,道出了“因地制宜”的处世哲学:“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
首阳为拙;柳惠为工。
饱食安步,在仕代农。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
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其中列举了伯夷、叔齐的例子,伯夷叔齐固然清高“不食粟”,但是因为太过于固执,弄得下场难堪。
而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才是真正的高明之人。
真正的智者,可以随着时机而变,大丈夫能屈能伸,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处世方法才是明智之举。
东方朔开辟的朝隐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
决了有识之士的政治、经济窘迫。
如果选择隐居,就会和荣华富贵背道而驰,如果不隐居,自己又无法接受现实的残酷和人格道德的同流合污。
东方朔自己也曾说,“虽欲勿困,固不得已”。
东方朔是汉代文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给后世想要避世的文人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途径。
魏晋时期的郭象在《庄子》注释中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但心无异”。
东方朔的朝隐做法,在汉代是一个重要变化,这种变化看似无声无息,实则对后世文人的入世态度和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东方朔没有效仿之前文人的“决绝”做法,而是采用了一种“中庸”避世,面对中央集权的日益加剧,想要更好地生存,就要找到可以灵活进退的处世方法。
东方朔在朝廷中“隐居”,其实内心还是十分渴望被重用的。
他的热情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他笑着说,“苟能修身”,并且用柳下惠,姜太公来勉励自己,即使内心知道希望飘渺,依然有所期望。
东方朔虽然选择“朝隐”,但是内心十分渴望出任仕途,在朝廷之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同时,他和位于朝堂之上争权夺利的名利之人也有区别,东方朔一直以来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守人格上的准则。
在魏晋两汉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集团不断加强,
这个时期的官场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自保”,东方朔只能避世而处。
东方朔通过自己的言行,结合所学儒道之术,给后世标榜了一种独特的“避世”方法,让很多文人解决自己面临的两难境地。
通过“朝隐”,可以让自己保持自由清明的心境,这是很多有识之士毕生的追求。
但是,这种方式也具有一方面的消极影响。
不管是庄子还是老子,所提倡的隐逸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决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保持自我。
可是,演变到了后代,“朝隐”就成为一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行为,浑浑噩噩的自我麻痹,这些“假隐士”不仅失去了固有的入世积极态度,而且变成官场上人人厌恶的“假清高”,《晋书》记载西晋向秀曾说,“在朝不任职”。
这种做法和东方朔“朝隐”的初衷相违背,在官场形成一股不正之风。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