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调研报告:发掘道家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调研报告:发掘道家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调研报告:发掘道家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老庄道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杰出成果,它包含宇宙哲理、政治理念、军事法则、处世哲学、养生之道等,对我国乃至世界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我省道家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我市更具代表性。

一、全市主要道家道教文化资源(一)代表人物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

老子,生于宋国相县(今安徽涡阳),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

自汉朝起,老子的思想被发展为道教,老子本人也被尊为道教的始祖。

尹喜即关尹子,也作“周尹喜”,甘肃天水人,与老聃同时,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

道教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

据司马迁记,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是应尹喜恳请写下《道德经》后不知所终,尹喜成了《道德经》的第一传人。

尹喜不忘恩师,晚年来到老子家乡定居,死后葬于此。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战国时期文哲大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陈抟五代十国、宋初时著名的思想家、易学家、道学家和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XX城南陈庄人(一说河南鹿邑人)。

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陈抟是传统神秘道教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

(二)代表遗址道德中宫道德中宫又名“老祖殿”或“老子行宫”,在今老子殿街,始建于唐,重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道德中宫是历代祭祀老子的宫观,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静宫(太清宫)原名太清宫,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道教宫观。

位于涡阳城北涡河北岸,南临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龙山,距武家河入涡处二里。

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后多次重修。

崆峒山道教活动方案策划案

崆峒山道教活动方案策划案

崆峒山道教活动方案策划案崆峒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为了充分发挥崆峒山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信徒,提升和推广道教文化,特制定了以下道教活动方案策划案。

活动目标:1. 弘扬道教文化,传承道教精神;2. 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信徒,推动旅游业发展;3. 提升崆峒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活动方案:一、道教论坛1. 邀请国内外道教专家学者,举办道教论坛;2. 论坛期间,安排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探讨道教文化的深层次内涵;3. 邀请知名道教大师举办道教修身养性讲座,传授修炼方法和道家哲学;4. 吸引崆峒山及周边地区居民和游客参与,提升道教文化认同感。

二、祭祀仪式1. 每年举办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庆祝道教节日;2. 邀请道教官僚和各地信徒共同参与,传统祭祀方式结合现代创新,提升祭祀仪式的仪态和庄重感;3. 在崆峒山主峰设立主祭庙宇,并在主峰周边设置祭祀场地,方便信徒参与。

三、道教文化体验活动1. 推出道教文化体验活动,如道教影视剧演出、道教绘画展览、道教音乐会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2. 举办道教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大赛,提升文化艺术水平;3. 在崆峒山脚设立道教文化体验区,包括道教馆、道教手工艺品展示和销售区,在逛景区的同时,游客可以了解和购买到道教文化产品。

四、道教文化交流活动1. 邀请国内外道教寺庙和道教团体参访崆峒山,举办道教寺庙篇苑交流活动;2. 邀请海外道教爱好者和学者来华交流,开展国际道教文化交流活动;3. 安排观摩“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促进道教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五、道教志愿者培训1. 组织道教志愿者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道教文化知识水平;2. 培训内容包括道教文化、道教礼仪和游客接待等;3. 推出道教志愿者岗位,为志愿者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六、道教生态环保活动1. 组织道教信徒和游客参与崆峒山的生态环保工作;2. 定期举办山水保护宣传活动,呼吁大家保护自然环境;3. 增设垃圾分类箱,推行无垃圾山。

试论崆峒山景区品牌化发展战略

试论崆峒山景区品牌化发展战略
目标 消 费 者 心 中 占据 一 个 独 具 价 值 地 位 的过 程 或 行 动 。

品牌 塑造
品牌 塑 造 包括 市 场 分 析 、 品牌 定பைடு நூலகம் 、产 品提 升 等 内
容, 即要 深 入 研 究 产 品 现 状 , 准 自身 市 场 位 置 , 现 产 找 实
崆 峒 山 的旅 游 品 牌 可定 位 为 “ 道家 休 闲养 生第 一 山” 宣
2 %, 川 占 1 %, 2 银 8 兰州 占 1 %, 5 海外 市 场 占 3 其 他 地 区 %,
占 1 %。 6 西安 、 宝鸡 、 川 、 州总共 占 8 %的市场份 额 , 银 I兰 1 是
景 区 前 期 应 着 重 打 造 “ ” 品牌 : 出道 家 文化 主 游 的 突
题 。在 主景 区之 间设 置 一些 与 道家 主题 有关 的参 与 、 验 体
如 黄 、贾奉 雉 修 道 ” 编成 等 崆峒 山景 区的 主要 目标 市场 。随着 景 区的发 展 . 市 场可 性 项 目 , 将 神话 传 说 “ 帝 问道 ” “ 其
光 型游客 占 6 %,休 闲度 假 占 2% ,宗教 占 1 .其他 占 5 9 % 5 作 为 天下道 教第 一名 山 , 宗教旅 游仅 占到 l 说 明 %。 其 %,
崆 峒 山的旅游 产 品开 发还处 于初 级 阶段 。
崆峒 山距 天 水 、 鸡 、 西 、 阳 等城 市 距 离 近 . 边 宝 定 庆 周
旅 游 景 区 品牌 定 位 就是 在 综合 分 析 目标 市 场与 竞 争
峒 山 品牌 知名 度 不 够 , 法 实 现 高 品牌 附 加 值 。 因此 , 无 崆
路, 实现 景 区升 级换 代 和跨 越式 发 展 。

[精编参考]道教文化艺术道文化景区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精编参考]道教文化艺术道文化景区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道教文化艺术道文化景区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名称 (1)1.2项目建设单位 (1)1.3报告编制单位 (1)1.4报告编制依据 (1)1.5建设地点 (2)1.6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1.7总图技术经济指标表 (3)1.8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1.9研究结论与建议 (4)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5)2.1项目建设背景 (5)2.2项目建设必要性 (10)第三章区域概况及建设条件 (12)3.1区域概况 (12)3.2建设条件 (14)第四章建设方案 (20)4.1设计依据 (20)4.2建筑规模 (20)4.3结构设计 (20)4.4给水、排水工程 (21)4.5电气工程 (21)4.6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23)4.7安全防范系统 (23)第五章项目土地利用情况 (24)5.1项目选址 (24)5.2土地利用情况 (24)5.3节约集约用地措施 (25)第六章环境保护 (27)6.1环境保护原则和执行标准 (27)6.2环境影响分析 (28)6.3环境保护措施 (31)6.4环境影响评价 (38)第七章节能、节水 (39)7.2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情况 (39)7.3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 (40)7.4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42)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44)8.1劳动安全 (44)8.2消防 (46)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员设置 (50)9.1组织机构 (50)9.2人员设置 (51)9.3人员培训 (51)9.4劳动制度 (51)第十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 (53)10.1项目实施管理 (53)10.2项目招投标 (53)10.3项目建设工期与实施进度安排 (57)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9)11.1投资估算依据 (59)11.3资金筹措 (62)第十二章发展规划、宗旨、任务 (63)12.1发展规划 (63)12.2宗旨 (64)12.3任务 (65)第十三章效益分析 (67)13.1环境效益 (67)13.2社会效益 (67)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道文化研究院项目1.2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单位拟为太阳中国X管理办公室。

崆峒策划活动方案范文

崆峒策划活动方案范文

崆峒策划活动方案范文崆峒策划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崆峒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圣地,位于甘肃崆峒山。

它素有“天下第一道场”之称,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

为了推广崆峒文化,提升崆峒山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我们计划策划一系列的崆峒山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和了解崆峒山。

二、活动目标1. 增加崆峒山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2. 推广和传承崆峒道教文化,增加道教信徒和爱好者的数量。

3. 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崆峒山旅游,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活动策划1. 主题活动:a) 崆峒山文化节:在每年的10月举办,为期一周,以展示和传承崆峒山道教文化为核心。

活动包括开幕式、道教论坛、道教音乐会、道教舞蹈表演、崆峒山摄影展等。

同时,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崆峒山道教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b) 崆峒山登山大赛:每年的5月举办一次,吸引登山运动爱好者参与。

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组别,根据不同的难度和距离来进行比赛。

在比赛的同时,可以设置观赛区域供观众观看,并设置相关展览来展示崆峒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c) 崆峒山夜间文化节:在夏季晚上举办,夜间文化节的主题可以是道教文化、抒情音乐会、灯光秀等。

通过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表演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夜晚崆峒山的魅力。

2. 媒体宣传:a)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崆峒山的特点、文化和活动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崆峒山的了解和兴趣。

b) 邀请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到崆峒山进行采访和拍摄,将崆峒山的美丽风光和传统文化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3. 游客服务:a) 在崆峒山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购票、导览等服务。

b) 增加厕所、休息区和餐饮设施等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c) 鼓励周边酒店、旅馆等旅游服务业者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4. 地方政府支持:a) 要求当地政府增加对崆峒山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保证崆峒山的环境和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崆峒山佛道儒共存现象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论文

崆峒山佛道儒共存现象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论文

崆峒山佛道儒共存现象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论文崆峒山佛道儒共存现象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论文中国两千年的思想史,是一部佛、道、儒三教鼎立、互为融合的历史,"三教合一"这一现象自秦汉出现一直到清末,时间长达1800年左右,影响波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的崆峒山,也有佛教、道教与儒教文化现象共存于此。

一、崆峒山佛儒道三教共存共尊现象的历史沿革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的前身广成子,曾在崆峒山修炼,于是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地区有术士隐居是在秦汉时代,到魏晋时道教宫观出现。

到了嘉靖初年,朱元璋的后裔被封为驻守平凉的韩王,当时的韩王王妃特别崇尚道教,于是对崆峒山太和宫等道教宫观进行大规模修建。

自此,道教便开始在崆峒山代代相传,到1949年前时已传至第三十代,当时全山道士不下百余人,道观教宫多达四十余处。

佛教在崆峒山也已有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仁智禅师于是在崆峒山中台至皇城修筑上天梯石台阶。

元朝时安西王信奉佛教,在崆峒山东台主持修建了宝庆寺,封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他的责任范围是管理陕西、四川、西夏等省的佛教事务。

再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台凌空塔建成,当时皇太后给崆峒山赐赠佛教经书达三万多册,明神宗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题写了匾额。

至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发展到鼎盛,地址多达19处。

另外在儒学方面,崆峒山培育了一批学者。

比如皇甫谧,是医学针灸鼻祖,博学多才,着有《甲乙经》;汉代的著名学者王符着有《潜夫论》;"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号崆峒子)等,均为儒家名人。

[1]二、崆峒山佛道儒文化现象的具体内涵崆峒山地区将佛、道、儒三教集于一山之上、祀于一洞之内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体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质。

1、崆峒山古建筑呈现佛道儒共存共尊特点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廊阁相连,依地赋形,分布在林中、山涧、崖畔、水上,使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地融为一体。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随着各景区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在消费者中所形成的行为认知影响力已经日渐被业界人士重视。

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预测表明, 当代旅游消费明显地趋向于著名目的地品牌(Cro c kett & Wood, 2002) , 品牌化也许是当代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最强有力的市场开发武器(Morgan & Pritchard, 2002)。

品牌有形和无形的市场价值促进了旅游者的实际购买行为,在游客从众多产品中选择时发挥了最好的抉择指向功能,并创造了良好的信誉和美誉度,从而促成了景区的高重游率,以致在旅游者中形成对该旅游品牌的喜爱和忠诚。

而品牌效能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品牌吸引力的强度。

在品牌建设体系中唯一独特的、新颖别具一格的的灵魂支柱——文化恰是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它是真正吸引游客眼球进行注意力营销的重型武器。

近年来崆峒山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和人文精神建设上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已审评为甘肃省仅有的三家5A级景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崆峒山景区在管理上缺乏市场运作和品牌竞争的观念,将其文化主题定位在“中华道教第一山”,造成与龙虎山、老君山、武当山等景区有雷同字样的宣传字眼。

在品牌建设中,品牌定位雷同、形象模糊、管理混乱,极易造成“形象遮蔽”,而误导游客,导致品牌效应根本无法发挥。

所以就崆峒山目前经营状况亟待需要建立一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品牌建设体系。

(二)研究意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个“山、水”品牌中注入的是足以让游客得以愉悦和信任的文化元素。

这是竞争的法宝,旅游的灵魂。

崆峒山自古以来就有的“西来第一山”“问道圣地”的美誉,亦因诸多文献记载、离奇传说和峻美风光让众多香客和文人雅士们折服。

崆峒山旅游景区只有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品牌优势,依据合理的文化定位,并在品牌资源整合、品牌形象塑立、创新营销、悉心管理、加强维护等方面统筹经营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崆峒山的发展带来更科学更具战略性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崆峒山淡季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崆峒山淡季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崆峒山淡季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选题背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正成为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上,崆峒山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崆峒道教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特色鲜明,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可是这些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旅游挖掘,所推出的旅游产品也未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没有能够形成稳定的道教文化旅游市场。

目前的响山的旅游产品不仅没有突出景区的道教文化特色,而且还模糊了景区的文化主题、淡化了道教文化旅游氛围、也减弱了旅游产品的道教文化特色。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发展旅游中,季节性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当然季节性也是旅游行业的固有属性。

一直困扰着旅游业的发展,引起全球从事旅游业的学者及从业人员的关注与研究,巴特勒(Butler)认为这是全球旅游的主要特征。

20世纪70年代,BarOn学者最早开展旅游季节性的综合性研究,随后涉及旅游季节性的定义讨论、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应对策略等多个方面的讨论“大量出现,国外学者多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针对旅游季节性影响的应对策略从鼓励旅游淡季的旅游即实施“反季节旅游”、延迟假期、提供节事活动或会议等旅游淡季的吸引物等方面应对。

John认为市场混合程度越高,季节性特征就越不明显。

Jang 认为混合市场细分策略是规避季节性带来风险的理性选择。

这些思路也是跳出旅游业“潮汐式波动”的囹圄有效途径之一,是季节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途径。

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旅游季节性成因方面的研究、外围旅游目的地的季节性(比如田园或乡村旅游、酒店业中的季节性分析、季节性游客细分和特征研究、季节性需求的定量建模和预测、季节性测度)等发表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在旅游季节性解决方法上,注重于旅游季节性波动的预测、对延长旅游旺季关注及广泛重视季节性就业的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随着各景区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在消费者中所形成的行为认知影响力已经日渐被业界人士重视。

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预测表明, 当代旅游消费明显地趋向于著名目的地品牌(Cro c kett & Wood, 2002) , 品牌化也许是当代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最强有力的市场开发武器(Morgan & Pritchard, 2002)。

品牌有形和无形的市场价值促进了旅游者的实际购买行为,在游客从众多产品中选择时发挥了最好的抉择指向功能,并创造了良好的信誉和美誉度,从而促成了景区的高重游率,以致在旅游者中形成对该旅游品牌的喜爱和忠诚。

而品牌效能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品牌吸引力的强度。

在品牌建设体系中唯一独特的、新颖别具一格的的灵魂支柱——文化恰是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它是真正吸引游客眼球进行注意力营销的重型武器。

近年来崆峒山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和人文精神建设上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已审评为甘肃省仅有的三家5A级景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崆峒山景区在管理上缺乏市场运作和品牌竞争的观念,将其文化主题定位在“中华道教第一山”,造成与龙虎山、老君山、武当山等景区有雷同字样的宣传字眼。

在品牌建设中,品牌定位雷同、形象模糊、管理混乱,极易造成“形象遮蔽”,而误导游客,导致品牌效应根本无法发挥。

所以就崆峒山目前经营状况亟待需要建立一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品牌建设体系。

(二)研究意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个“山、水”品牌中注入的是足以让游客得以愉悦和信任的文化元素。

这是竞争的法宝,旅游的灵魂。

崆峒山自古以来就有的“西来第一山”“问道圣地”的美誉,亦因诸多文献记载、离奇传说和峻美风光让众多香客和文人雅士们折服。

崆峒山旅游景区只有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品牌优势,依据合理的文化定位,并在品牌资源整合、品牌形象塑立、创新营销、悉心管理、加强维护等方面统筹经营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崆峒山的发展带来更科学更具战略性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大背景下,按照市场的需求和理论的要求论证打造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所需要的步骤和应有效果。

二、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综述(一)道教文化研究综述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我国学者们对道教文化的研究也较为详尽。

从概况上进行著述的有以冯宝志为责任编辑的《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2年8月版),各学者们从道教史略;道教与文学、文化、神仙、人物;名山胜迹和道教典籍等方面展开了较全面的论述。

李养正著的《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对各时期的道教发展历史和教理教义做了概述。

对道教史的研究有傅勤家先生著的《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版)对道教的起源、分期、形成、流传以及道教的神仙方术、修养规律等在各章节都进行了探讨。

专门以道教风俗的角度进行著述的有史孝进,刘仲宇主编的《道教风俗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论及道教在中国民俗中影响的特点及其意义。

从道教养生层面所著的专著亦有很多。

李似珍的《养性延命——道教养生观与人类健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2月版)对道教服食、动功、心神、心理层面、日常起居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道教养生法进行简要的谈论。

(二)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崆峒山景区的深度开发,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被开发挖掘而体现出的经济价值逐渐被业界人士所关注。

学术界对崆峒山道教文化的研究亦日趋增多。

历史文化方面的论著研究比较多。

仇非的《崆峒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广泛而简略地记载了崆峒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自古迄今的变化历程。

茹坚的《黄帝问道崆峒山》(《今日科苑》,2006年第6期)围绕黄帝问道圣地的故事展开论述,认为崆峒山是中华原始文化的集合体。

薛正昌根据崆峒山的道教起源与传播,认为它是西北道教第一山。

程时雨和王克江的《甘肃道教第一山——平凉崆峒山》(《中国道教》,1990年第1期)对崆峒山上的道教庙观的历史和神话传说进行了追溯,并对近现代崆峒山道教的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

刘永明和赵玉山《“黄帝问道广成子”对道家和道教的影响———兼议陇东与道家道教文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探讨了黄帝问道故事对道家向道教的演变和道教的修炼之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另外从碑文对研究和考证的价值层面研究的有潘延川的《崆峒道教碑文浅析》(道教资料)。

从雕刻艺术价值的角度进行讨论的有旅途所撰的《隐居千载瑰宝难识——甘肃崆峒山石窟群探秘》(《艺术·生活》,2000年第6期)。

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对崆峒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都具有现实意义。

王三北先生与薛武合著的《凸现道教名山特色,全面打造崆峒山旅游业》认为崆峒山旅游业的发展应将景区文化主题定位于道教文化,并重点打造高品位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薛武(2006)的硕士毕业论文对崆峒山的道教历史源流进行了梳理,最后对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深刻思考和建议。

贾艳琴和张培栋《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甘肃科技》,2007年第7期)认为需要深度挖掘整理崆峒文化的内涵。

他们围绕崆峒山特有的历史文化主题,提出了崆峒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贾艳琴,高翔等的《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行为研究》(《甘肃科技》,2006年第7期)通过问卷调查对崆峒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及旅游行为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为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对崆峒武术的研究少有涉及。

马陌上《黄帝的崆峒派武功》(《看中国》,2007年)认为“黄帝问道崆峒”是一个标准的探访武林秘笈的故事模式,并结合文献记载对该故事涉及的山、水、人予以优美的阐述,而从故事中得到励志性的启示。

田惠君、王艳红《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第4期)通过阐述和分析崆峒武术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得出影响崆峒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国内外品牌建设研究综述品牌建设这个草原现象注定了它的内涵是相当广泛的。

它外至名称、标识、标志、符号等, 内含核心价值、品牌形象、营销沟通、公关宣传等。

1.国外品牌建设研究综述品牌虽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术语,但是国外学者们在对此领域的研究中对形象的影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从旅游形象的概念、价值、理论、感知行为模式、营销策略再上升至品牌的规划、建设模型等方面。

其中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已经作为一个有价值的领域而被学者们研究了近30年。

总体来说,关于旅游形象和品牌建设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研究什么动机因素会影响游客选择旅游地,即“what”。

美国亨特博士的论文(1971)首次探讨了旅游地开发中形象的意义。

在此研究基础上各学者提出了关于形象的深层概念。

罗森 (1977)认为对特定物或地方的表达需要有知识,印象,偏见,想像力和情绪化思想。

Martina G.Gallarza(2002)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加综合的概念模型框架,展示了目的地形象复杂、多元、相对的动态特性。

第二阶段从80年代以来逐渐侧重于如何认为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即”How”。

Antti J.Haahti《Finland's competitive position as a destination》(《》,1986年第13期)对产品竞争定位确立了认知框架模型,即两个选择维度和一些知觉片段。

巴特尔(1989)认为形象包括了认知和评价部分。

第三阶段从90年代开始以不同学科角度,如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出发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进行积极探索。

Gyehee Leea(2006)等对美国旅游网络品牌建设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Eleonora Lorenzini,Viviana Calzati,Paolo Giudici《Territorial Brand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Marche Reg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年第1期)等认为需巩固区域性网络和认证项目使其具有适当的品牌规划和管理程序。

现在目的地品牌化已经广泛的被认为是市场交易强有力的工具。

Liping A. Cai(2002)分析目的地品牌(DB)未来发展方向是考虑和评估它在地域普遍形象的适用性。

2.国内旅游品牌研究综述国内旅游品牌建设的研究围绕着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形象塑造)、品牌传播、品牌延伸、品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对于景区旅游品牌的整体研究。

王丽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研究》(2007),创新性地针对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所处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提出相应的品牌建设策略。

朱强华,张振超《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

从企业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品牌管理模型的构建,分析了品牌管理的系统过程。

曹新向《我国旅游品牌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透析了旅游品牌化的作用和当前我国旅游品牌化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旅游品牌化战略途径。

樊信友《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研究》(《江苏商论》,2010年第7期)探析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内涵和空间延伸等策略。

修峰的毕业论文《旅游地品牌延伸结构模型研究》将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延伸理论应用于旅游地品牌领域中,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提出一个新的视角。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品牌建设还不够成熟,只有某些社区和景区、企业进行了成功的品牌建设示范,不具有广度。

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具体结合地区个性的品牌建设方面,在建设和管理上有所突破并创造出预期的经济社会价值。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一)理论基础1.CIS理论:CIS也称CI,是现代组织形象整体策划和实施系统的简称,英文全称是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中文译为企业识别系统。

它具有识别功能、管理功能和传播功能。

ClS理论主张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行为及企业视觉标志通过统一设计加以整合,强化其传播效果,使组织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公众的认可度。

一个完整的CIS系统,通常由以下三种要素组成:第一,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

它是由价值观、策略和目标构成的共同体。

强调文化含量和精神意念。

第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

运用视觉方式将上述理念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和传播。

第三,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