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童趣的保留——以任溶溶的《精灵鼠小弟》译本为例

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童趣的保留——以任溶溶的《精灵鼠小弟》译本为例
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童趣的保留——以任溶溶的《精灵鼠小弟》译本为例

文言文“童趣”翻译

文言文“童趣”翻译 童趣·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文言文童趣翻译: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观察极细小的事物(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文言文《童趣》翻译仅供大家参考,祝大家的学习更上一层楼,祝大家的学习进步!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 ——《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通过对《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这部专著的阅读,笔者走进了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另外,这部著作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性情与翻译,并且把它应用于儿童研究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说明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试图将着眼点扩到到整个文学翻译,从创作个性,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论述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视角,并提出从译者性情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以实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 本文的三组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可能造成误解,所以先予以说明。“性情”的英文为personality,也可以译成“个性”“人格”。“性情与翻译”是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新成果,笔者在阅读《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了解到的。“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是此部著作中作者第六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性情与文学翻译”是笔者在阅读过程受收到启发,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 一、一部白璧微瑕的翻译研究之作 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里提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①目前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是有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寥寥无几,那就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又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理应成为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的一个领域。《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则是一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专著。笔者之所以关注此部著作原因在于:其一,作为十分热爱儿童文学的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是笔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二,这是一部很新的著作:书名为《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作者李丽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出版时间及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让我接近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这个陌生的领域,接触到了国际翻译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和术语。据实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手笔,经典之作,甚至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获益匪浅,所以写作此篇读书报告,以期最大程度消化所得和应用所学所思。本篇读书报告的写作思路大致为: ①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7页。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

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 洛特的网》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

童趣文言文

童趣 朝代:清代 作者:沈复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定义,其思维方式,喜好,文学阅读能力等。本文将进入儿童的世界,与其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与文学的关系,了解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发展。 1.儿童的定义 大多数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儿童,认为其思维单纯;而教育者历来都在教育会议,漫画和儿童电视节目中将其定义为易犯错误的可爱调皮鬼。 事实上,上世纪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肤浅的概括性观点。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方面也表现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蒋风指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所显示的心理特征,各有它不同的地方,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它对儿童文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蒋风,1982:12) 按成长阶段的特点,儿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至6岁—学龄前期 这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兴趣极大,但由于人生经历与知识水平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浅显,不全面;易受外来影响,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好奇好动,热中模仿。 面向学龄前期儿童的文学作品应非常短小,情节简单,人物鲜明,配有插图;不安排复杂情节;语言简单活泼,富有节奏韵律感;道理简短,易于理解记忆。 7至11岁—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身体发育较快,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成形;兴趣从童话角色延伸至大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等。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读和书写能力也快速提高。 面向学龄初期儿童的文学作品相对较简短,可同时表达多个观点,儿童能够判断,分辨情节或角色的不连贯性。 11至15岁—青少年期 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发育渐成熟,心理开始显现成年人的特征,渴望具备成年人的力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同时开始进入社会,但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其感到迷惘;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其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成长,能够批判思考问题。但是,青少年还不够完全独立,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欣赏理解方面,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他们的水平,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误导,仍然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少年读物虽还保留了儿童读物的特点,但已与成人读物接近。青少年能够分析评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自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其特点,对文学作品也有不同要求,研究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研究这些特点。 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的功能和地位都有其特点,但是所受待遇却远不如成人文学;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科研领域的边缘。 2.1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定义 过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定义儿童文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大多都存在错误或片面性,没有达成共识。 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儿童文学为儿童所读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包括从报纸新闻,连载,电视节目,电台演出,到书本的一切。这不仅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还可以指儿童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对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树叶,布片,或者一张报纸,都可以是“文学作品”。 在中国,大多数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电影,及其他作品形式,与教育有关。换句话说,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蒋风,1982)。”而儿童文学翻译就是基于此定义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2.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 如今,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很多人都以为非常了解儿童和儿童读物,但其实这两个概念较为新近—社会对童年的定义出现于两个世纪前,儿童文学是在成人文学发展较为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儿童读物出现于18世纪后,盛行于19世纪中期后。 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承认儿童文学为正式的研究课题,只关心其教育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无法取得和成人文学平等的地位,屈居于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低劣位置。 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在中国,19世纪末才开始有进步民主人士注意到儿童读物问题。在维新改革人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后,大量西欧儿童读物被译成中文,如《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全世界儿童都能够分享多种文化作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也愈加重要。但是,翻译只是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翻译研究也只处于研究体系的边缘,再加上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边缘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疑也只是“边缘中的边缘”(李丽,2005:103)。虽然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引进,但是具体理论和研究依然得不到充分探讨。 2.3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体系,偏向儿童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着重为儿童服务。 德国学者KlausDoderer(1981)较重视文学功能,认为教育功能会削弱文学审美性。Bakhtin则认为即使旨在理解儿童文学,供儿童欣赏娱乐,而不是作为教育工具,审美功能的标准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帮助还是很有限的(Rosenblatt,1978)。(下转第147页)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刘林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谁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如何思考,思考什么?爱好为何?关于文学阅读有何能力?等等.本文踏进儿童的神秘世界,与儿童进行亲密接触,以进一步了解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 【Abstract】Discussing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involvesmoreissues,suchas:whoistheChild?Whatischildren’sliterature?Whatandhowdochildrenthink?Whatistheirfavorite?Whatkindofabilitydotheyhaveconcerningliteraturereading?Andsoon.Thisarticlestepsintochildren’smysteriousworldandhaveaclosecontactwiththemsoastogetanunderstandingoftheirrelationshipwith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literatureanditstranslation.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literature;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

童趣字词解释译文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张大直视细小仔细所以常常的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私下(心里)比在 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之:主谓之间,助词,无义。所: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的” 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 抬头因为代词,代“昂首观之”这件事 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通“僵”,僵硬介词,在;未染色的帐子慢慢用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 代蚊子连词,表承接的样子果真 如鹤唳(于)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鸣叫因为安适,愉快的样子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 介词,在地方 杂处,蹲其身,使(身)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把……当作……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丘陵山沟形容安适、愉快、满足的样子。 一日,见二虫斗(于)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 兴味 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 表修饰原来(是)连词,表承接 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 表被动“被”正哇的一声 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之(于)别院。 代“癞虾蟆”到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视力能清楚的看到最细微的事物,)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为这样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眼前的景象)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为这个景象,而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般高;定下神来仔细观看,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作丘陵,低陷部分当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安适、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相斗,观察它们,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掀倒“山”压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回过神来,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6033465.html,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温烛光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6年第17期 摘要本文以《忍者日记》翻译实践为基础,简要论述了《忍者日记》的主要内容,并以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儿童文学和外国儿童文学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儿童文学翻译;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1 翻译任务介绍 《忍者日记》是一本面向儿童读者的故事书,是一部典型儿童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了佐伊和刚刚新入学的表哥蔡斯最初由于好奇慢慢一步步加入忍者家族再到佐伊毅然决然退出忍者家族的故事。由于儿童文学专指为儿童这一特定目标读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此它要求内容要简单通俗易懂,语言也要生动活泼[1]。笔者本着这一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句子尽量简短精练,浅显易懂。 2 翻译过程描述 确定翻译任务之后,笔者首先开始查找该书目及其作者的背景信息。其实,通过阅读该书,笔者了解到这部作品是一本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考虑到“儿童文学”这一文本内容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本次翻译笔者遵循儿童文学翻译及文本类型理论的某些理论,尽量使译文文本易于理解,生动形象,流畅通顺等等。 翻译过程中,笔者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翻译,对于翻译中遇到的难点,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与同学讨论等途径一一解决。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并进行自我校对,最终顺利完成翻译任务。 3 翻译案例分析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样,此次翻译题材和读者都具有特殊性,本次翻译希望能够遵循儿童文学翻译的某些理念。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对文本类型、目的 语读者和翻译标准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可以为这次翻译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赖斯文本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和“多媒体(Audiomedial)”四种类型,其中重内容的文本要求译文要对原文进行忠实完整的展现,重形式的文本则更侧重于原文和译文形式的相似和美学效果的相近[2]。因此,译者在确 定翻译标准,翻译策略使应该要充分地考虑原文文本的类型。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

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沈复 《童趣》原文 翻译 赏析 问答题

《童趣》沈复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时代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课文是用文言写的,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②〔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性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张目:睁大眼睛。 5、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渺小。 7、细:仔细。 8、故:因此。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之:的。 11、项:颈,脖颈。 12、强:通“僵”,僵硬的意思。项为之强的“强”读jiāng 13、于:在。 14、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5、徐:慢慢地。 16、唳:鸟鸣。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为 儿童文学下过定义。瑞典儿童文学专家GoteKlingberg就曾将儿童文 学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中国学者郑振铎认为“儿童文学是 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所能看的文学”(郑振铎,1984)。中国儿童文学家鲁兵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 童的文学”(鲁兵,1981)。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初始时期,不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但是以胡从经为首的学者认为“五四”时期仅仅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发展高潮,而中国儿童文学事实上始于晚清时期,总共经历了 四个发展阶段: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2)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4)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胡 从经,1982)尽管众多学者对儿童文学下过不同水准的定义,但因为 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以及儿童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儿 童文学在中国长期处于文学范畴的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则 更不言自明。为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 胡从经对儿童文学在中国发展阶段的划分为框架,试图在选材、翻译 方法和翻译语言风格三个层面上对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个 浅尝性的回顾。 一、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胡从经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晚清时期。但因为这一时期人民大众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因而儿童文 学仅仅零散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对西方儿童 文学作品的编译,几乎没有自主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1)选材:学 者李丽曾对晚清时期儿童文学译作的数量做过一个统计。据她统计, 在晚清总共只有120部儿童文学的译作,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也 只有寥寥59人。在如此小面积的范围内对儿童文学进行翻译活动,选 材自然十分局限。这一时期主要以科幻类的儿童文学小说为译介对象,其中尤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日本作家押川春浪的儿童小说译介得

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童趣 作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文言文注释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

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 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或白色的帐子) 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童趣》全文与翻译

《童趣》全文与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

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

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文章主旨】 通过观察、想象和联想而得到的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主旨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文章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童趣原文及翻译

童趣原文及翻译 童趣原文及翻译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好,见到微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鸣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看作树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土块石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象再这个境界里浏览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沈复《童趣》原文与翻译

沈复《童趣》原文与翻译 篇一:童趣文言文翻译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起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心里吧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成为了鹤;抬着头看它们,脖子变得僵硬了。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好像群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

把虫蚁看作野兽,把凸起的土块看作山丘,把凹下的地方看作山谷,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观察它们,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一个庞大的东西,拔倒山踩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幼,正看得出神,不禁一声惊叫起来。等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蛤蟆,抽了它数时下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篇二:《童趣》翻译 童趣 沈复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译文:我回忆起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原文: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文: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心里吧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成为了鹤;

国内30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第35卷第5期2016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Vol. 35 No. 5 Dec.2016 文章编号:1001-4373(2016)05-0028-04 D O I:10. 3969/j. issn. 1001-4373. 2016. 05. 007国内30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赵娟丽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学者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到了新世纪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研究多以论文 的形式出现,鲜有专著问世.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展示了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在这一领域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论题。 关键词:儿重文学翻译;翻译研冗;儿重特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Review of Childr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in China ZHAO Juan-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Since 1980s experts in translation began to study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Until the new century it has sprung up and attained primary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Among these studies,the most are published in journals,only a few appear in the way of book.Eight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regard of articles are categoriz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 with descriptive method. At last problems and some possible subjects in future study are mentioned. Key words: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udies;children characteristics _、弓l言 国内的儿童文学翻译始于清末民初,当时像林 纾、周作人、鲁迅等大作家和翻译家都曾翻译过国外 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却是寥寥无 几。随着全球化的深人,各国都在大规模引人别国 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也以每 年呈递增的态势。“让中国孩子和世界同步阅读”[1]是我们的宗旨。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大力宣传,对儿 童阅读甚至是婴幼儿早期阅读也越来越重视,儿童 文学翻译研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因此,本 文主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旨在总结研究的共同点和热点,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和有待深人研究的领域。二、研究方向 笔者分别使用“儿童文学翻译”作为关键词、篇 名和主题通过知网搜索,其中从1985到2014年相 关论文有200多篇,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 下八个方面,笔者在下面将逐一呈现。 1.翻译标准研究 翻译标准是翻译研究中最古老的课题之一,“居 于译学理论的中心地位”[2]。早有泰特勒的翻译三 原则,严复的信达雅,今有图里、赫曼斯、切斯特曼等 学者对翻译标准或翻译规范的描述型研究。尽管如 此,囿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独特性,儿童文学翻译标准 成为研究此领域的一个必要课题。徐德荣(2004. 6) 从语体、儿童特征、文化交际三个方面阐述了儿童文 收稿日期:2016-08-10 学报网址:h ttp://x b. lzjtu. edu. cn 作者筒介:赵娟丽(1980-),女,陕西渭南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 :zhaoli-627@163. com,qq: 50276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