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下)总结
第二章 国际贸易服务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

(三)服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第三节 服务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三、服务商品的价值构成 (一)服务产品的概念 1.一般概念 2.经济学概念 (二)服务商品的特征 1.服务产品是无形的 2.服务提供商和服务消费者的同时性 3.服务质量差别大 4.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 5.服务价格差别大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和贸易基础的解释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 。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 影响。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 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兴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管理贸易政策的内容是:国家对内指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 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的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 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二、自由的服务贸易政策
可逆转。
5.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且要素密集度不
6.两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相似。
7.自由贸易而且各国贸易平衡。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
(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
(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 补充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一)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度 2生产要素密集度.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即国家应该专业生产自己比较擅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它们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家间的贸易应该基于各自的特长,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产业,以获得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心移动理论是由甘特尔·奥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重心(即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会随着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重心移动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以及国家在生产和贸易中的相互关系。
国际竞争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现象和竞争策略。
其中,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是国际竞争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模式会受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影响。
战略贸易理论则着眼于贸易中的竞争策略,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来获取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旨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不同贸易政策的利弊和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本(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本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不是一国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要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稳定的地获得极大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
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实现也不同于国内商品。
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绝对成本理论:由亚当·斯密在1776念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
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
他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
用生产成本来判断一国的某种商品是否便宜。
每一国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产生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其中绝对成本优势,一方面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
总之,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利益。
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进步性。
绝对成本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局限性。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比较成本理论18____年大卫·____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
积极性。
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
____图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原理是“两优则其重,两劣取其轻”。
科学性:1.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的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 •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生产情况如表2-1(a)
所示。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对两国都 有利,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2-1(b)所示。分工后,两国均以各 自的绝对优势产品进行交换,即英国用毛呢与葡萄牙的葡萄酒以1: 1的比例向交换,交换后两国拥有产品的情况如表2-1(c)所示。
W1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三、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的研究发现,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与事实不符,因而得出了 相反的结论,所以里昂惕夫之谜也叫里昂惕夫反(悖)论。
• 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对外 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按照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是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 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 度。
国际贸易O理h论l与in实(务1(8第949版-1)9陈79岩)
一、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赫-俄理论被称作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使用生产要素禀 赋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
毛呢产量 (单位)
2.7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90
葡萄牙 2.375
190
--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表2-1(c) 交换后拥有产品的情况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点复习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点复习总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是国际贸易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规则和实际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的知识点复习总结。
一、国际贸易理论部分:1.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的原因是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优势,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经济效益。
2.全要素生产力理论:由贝克尔和李嘉图提出,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的原因是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相对丰富性不同,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3.投入产出分析理论:由莱昂傅尔提出,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通过消除生产要素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通过计算产出中各要素的投入量和价值,研究国际贸易的效益和成本。
4.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理论: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措施等。
这些壁垒的存在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和效益。
5.汇率理论: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汇率的变动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如汇率升值会降低出口竞争力,降低汇率会提高出口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部分:1.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贸易保护政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
了解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对于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2.贸易合同和支付方式:贸易合同是国际贸易的法律依据,包括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
支付方式包括信用证、托收和跟单托运等。
3.贸易术语: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交流和交易的工具,如FOB、CIF、DDU等。
了解和正确使用贸易术语对于国际贸易操作十分重要。
4.贸易风险管理:贸易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输风险等。
通过风险管理和保险可有效降低贸易风险。
5.国际贸易组织和协定: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区域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双边贸易协定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三)奖出限入政策。
(四)保护关税政策。
(五)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政策
2021/3/10
8
三、重商主义的三大缺陷
第一,片面强调了出口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的作用,忽视 了在没有货币储存、国内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会出 现相反的结果。
(过多的出口 →国内市场供应减少 →国内物价上升 →出 口商品竞争力减弱 →出口减少 →贵金属流入减少。过多 的出口 →国内价格上升, 即国际价格下降 → 进口增加 → 贵金属流出增加)
2021/3/10
7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以贸易差额
论的政策主张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货币政策。不是主张严禁金银出口,而是想方设 法吸引外国金银,寓对货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 求之中。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通过贸易垄断,西欧国家在 其殖民地取得廉价的原料,运回本国加工成制成品, 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如英国的东印度公 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021/3/10
1
[开篇导读]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 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 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结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 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 论”。
2021/3/10
13
绝对利益学说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

各利益主体的利得
? 政府的利益 ? 企业的利益 ? 消费者的利益 ? 国际贸易的代价
政府的利益
? 提高现有要素的利用率 ? 引入高生产率的新要素 ?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 政府收入
企业的利益
? 静态的贸易利益 ? 动态的贸易利益 改善经营观念,调整产业结
构,获得规模经济
消费者的利益
消费品种的增加 消费价格的下降
? 根据美国商务部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对美 中货物贸易逆差结构的统计 ,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主 要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的制成品贸易逆差 , 2007年 这一逆差额高达 2 688·09亿美元,占双边货物贸 易逆差总额的 104·89%;美国对中国的初级产品 贸易则呈顺差 125·40亿美元。
? 其中,美中制成品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第7类机 械及运输设备商品(1 172·12亿美元)与第8类 杂项制成品(1 132·34亿美元);初级产品贸易 顺差则主要集中在第2类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 材料上,即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原材料,而中国 对美国出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制成品、纺织品 和皮革为代表的杂项制成品。
化,引起了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由价格变动所带 来的利益被称为来自贸易或交换的利益。
二是国际分工效应。 国际分工使各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
优势,引起了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由专业化生产本 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被称为来自分工或专 业化的利益。 这两种效应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进而社会无差异曲 线得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提高了。
2.一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 的条件
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
? 出口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大小与否,取决于 出口部门与国内经济其他部门在生产、技术 和市场交换等各方面的联系程度,这就要求 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作为联系的渠道, 这样,出口的增长才能通过市场这一中介向 各个部门传递经济和技术的信息,通过出口 的扩大而牵动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带动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与政策

2.2.2 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的内容
(1)基本内容: 李嘉图认为,两种产品生产上均有优势的 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而两种 产品生产上均有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 势较小的产品,即两国按照“两利取重、两劣 取轻”的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这样形成的国 际分工,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对两国都有利。
2.3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3.1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 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1840) 是美国第一届政府的财政部长。他于1791年向国会递交 了一份题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的报告。在这份报告 中,他力主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制造 业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以加强国家干预为主要
2.4 资源赋予理论
4、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程度
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 数量 要素丰裕程度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 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
2.4
资源赋予理论
资源赋予理论的类型
资源赋予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含义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 论;广义的含义还包括要素价格均 等化原理。
2.4
2.2.1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说的基本内容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类的一种天然的倾向,是 人们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 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私利,通过市场这只“看 不见的手”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利益。政府管制 是不必要的,对经济应放任自由,让人们在自 由的天地里进行交换。
2.1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托马斯· 孟 (Thomas Mun, 1571-1641)是英国晚 期重商主义者的突出代表和贸易差额论 的典型代表,其主要著作有1664出版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等。马克 思指出,《财富》这部书“在100多年之 内,一直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
创新国生产/出口 创新国出口
仿制国进口
创新国生产
O
TO
T1
T2
T3
时间
创新国进口
需求滞后 反应滞后 掌握滞后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生产
模仿滞后
模仿国生产/出口
图5-1 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
三、时滞
– (一)消费者需求时滞(Consumers’ Demand Lag)
从技术创新国出现新商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 从对它尚无需求到需要消费该商品之间的时间 间隔。
商品要素密集度的判断
假定F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F = 8K + 4L, C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C = 6K + 2L,则
(K/L)F < (K/L)C
表明,相互比较而言,F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 C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H–O原理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 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 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Y 小麦
日 本
Y 小麦 澳大利亚
E
E
棉布 X
棉布 X
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律:自由贸易不 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 格均等化,以致两国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 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 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 式如何。对进口竞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 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这一结论实际上是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反证。萨缪尔逊在推导 这一定律时指出政府的政策可能会阻止生产要 素价格均等化的实现,但是如果能够证明保护 贸易政策阻止了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的 降低,那实际上就从反面证明了生产要素价格 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逊定理实际上 是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最完整的表达形式。
第二节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作为资本要素禀 赋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进口(进口替代)资本密集型产 品,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相矛
盾。国际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矛盾现象提出了很多 种解释,但都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理论 界就把里昂惕夫的这一发现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些在生产中密集的使用该国最丰裕的生产 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 的使用了该国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 产品。
• 下面在H-O模型下,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 会无差异曲线对两国的生产和交换做简要的分析。
• 所谓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以两种产品的产量为坐标所描绘 的一条曲线,其上每一点,均表示在给定的生产要素 (如劳动,资本,土地等)和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能 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各种最大产量的组合。 •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同偏好的 一种数学描述方式,亦即在坐标系下表现消费者需求的 一簇曲线。在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 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这同一曲线上的任何组合都给消 费者带来同样的满足程度及享受水平。而在同意坐标系 下,不同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不同的满足程度 及享受水平。
(四)生产者模仿时滞(Producers’ Imitation Lag) – 生产者模仿时滞也称模仿滞后,是指从技术创 新国到其他国家接受该技术仿制该项新商品的 时间间隔。模仿时滞由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构 成。 • 波斯纳的结论:由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需求时滞 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带规律性 的经济现象,所以,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必然存 在着对技术创新国新技术产品的现实需求,这就 产生了建立在技术差距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而且 这种国际贸易的规模同非技术创新国的消费者需 求时滞和生产者反应时滞在延续时间上的差距以 及整个模仿时滞的延续时间成正比。
——【瑞典】伯蒂尔·俄林
重要概念
要素禀赋
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 与拥有的绝对量无关。
丰裕
稀缺
指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存量的比率之间的相互 对比关系。
(K/L)A < (K/L)B
(式中L和K分别代表A、B两国的劳动存量和资本存量)
则A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 B国与之相反。
一般说来,由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对新商品有一个逐渐 了解熟悉的过程,加之受到进口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需求弹性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时期内, 进口的新商品还不能取代进口国生产的同类老商品。
(二)生产者反应时滞(Producers’ Response Lag)
– 从技术创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 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 滞,也称为反应滞后。 – 反应时滞取决于进口国的企业家精神、冒险精 神,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因素。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技术要素与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1、资源禀赋理论的提出 •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 民收入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资源禀赋理 论的基本观点。 • 1933年,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秉承师意, 在其《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创 立了资源禀赋论。 • 因此,资源禀赋论又称为“H—O理论”,或 • “H—O定理”。
第三节
技术要素与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又称技术间隔理论或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指各 国技术发展水平不一致,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 发明出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时,由 于其他国家尚未掌握这项技术,因而就产生了 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 的扩散,其他国家逐渐会掌握这种技术,从而 使国际间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直至消失。 代表人物: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Michael V.Posner )在1959年为了修正 赫——俄理论而提出来的。格鲁伯(W.Gruber) 等人又进行了补充论证。
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价值
1.在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 的数量分析方法。 2.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 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 的一个新时代。
由里昂惕夫引起的对H-O贸易模型的检验是非 常有启发性的。要说明现实中的贸易模式,仅仅依 靠各国的要素储备不同或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的观点 是不够的。H-O模型强调一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 的重要性仍然是正确的,但如果把生产要素仅仅归 并为劳动或者劳动和土地的做法,则很可能会产生 误解。
四、对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 从整个技术差距看,两国之间的贸易区在T1T3 的区域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存 在的技术差距。其基础是技术差距、技术模仿 与技术掌握。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时已经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富有独创性。同 时,它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驱性成果。 – 但是,技术差距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没有解 释技术差距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也没有探讨技 术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技术差距是如何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并且,该理论是建立在两 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技术成果的国际传递受 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顺利进行。
(三)生产者掌握时滞(Producers’ Mastery Lag) 进口国的消费者先于生产者对某项进口新 商品作出反应,而且,消费者反应只是一种 相对简单的市场行为,而生产者反应却是一 种相对复杂的研制并形成生产能力的行为。 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 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 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也称为掌 握滞后。 掌握滞后取决于进口国企业取得技术的渠道、 消化技术的能力等。
• 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 – 技术差距是指一个国家以技术创新和 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技 术领先格局。各国的技术水平一致, 是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建立要素禀赋理 论时所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假定。实 际上是不同的。 – 格鲁伯等人对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 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
结果得出其中5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 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机器 制造)的科研和发展经费占19个产业全 部科研和发展经费总额的89.4%,技术 人员占19个产业总数的85.3%,销售额 占19个产业总销售额的39.1%,出口量 占19个产业总出口量的72%。这表明美 国在这5个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和出 口方面,处于比较优势。因此,从要素 角度上说,技术差距理论可以与H—O 模型相衔接。
• 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是指生产要素在一个 国家中的天然供给情况,及各国生产要素 的拥有情况,包括要素丰富与要素稀缺两 种情况。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贸易中各国竞争力的 差异归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故人 们又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成为要素禀赋理 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又由于 该理论强调不同国家的产品生产拥有不同 的生产要素比例配置,故人们又将其称为 要素比例理论(theory of factor proportions)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丰富和发 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形成了当代国际 贸易理论的主题。 教材主要介绍了贸易壁垒解释、要 素密集逆转解释,人力资本解释、自然 资源因素等观点。
(3)贸易壁垒论
该观点认为之所以产生“里昂惕夫悖论”是美国 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的结果。因为他鼓励劳 动密集产品的出口,而限制其进口;相反确鼓励 资本密集产品的进口。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思想
• 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 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差 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行为,以 及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通过国际分工 与贸易可以增加各自的收入与福利。 • 但是为什么要素生产率会有不同?最初回答是自 然条件不同。后来有人认为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 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解释是,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 源于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存量。这些不同的 要素供给会影响到特定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奠 定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