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导语】舒婷,⼥,1952年出⽣于福建⽯码镇,中国当代⼥诗⼈,朦胧诗派的代表⼈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随⽗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福建省⽂联⼯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集《⼼烟》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舒婷《致橡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枝炫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像险峰, 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
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 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 像⼑、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诗歌赏析: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致橡树》,是她的⼀⾸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别具⼀格地选择了“⽊棉”与“橡树”两个中⼼意象,将细腻委婉⽽⼜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且是⾼尚的,伟⼤的。
它象⼀⽀古⽼⽽⼜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们的⼼弦。
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个具体的对象,⽽是诗⼈理想中的情⼈象征。
因此,这⾸诗⼀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的热烈爱情,⽽是要表达⼀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托物⾔志的意味。
⾸先,橡树是⾼⼤威仪的,有魅⼒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枝”和“绿阴”就是⼀种意指,此处采⽤了衬托的⼿法。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致橡树全诗是什么

致橡树全诗是什么
1、《致橡树》是诗人舒婷于1977年3月创作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2、《致橡树》原文如下: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导语】舒婷,⼥,1952年出⽣于福建⽯码镇,中国当代⼥诗⼈,朦胧诗派的代表⼈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随⽗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福建省⽂联⼯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集《⼼烟》等。
下⾯是为⼤家带来的舒婷《致橡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枝炫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像险峰, 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
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 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 像⼑、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诗歌赏析: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致橡树》,是她的⼀⾸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别具⼀格地选择了“⽊棉”与“橡树”两个中⼼意象,将细腻委婉⽽⼜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且是⾼尚的,伟⼤的。
它象⼀⽀古⽼⽽⼜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们的⼼弦。
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个具体的对象,⽽是诗⼈理想中的情⼈象征。
因此,这⾸诗⼀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的热烈爱情,⽽是要表达⼀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托物⾔志的意味。
⾸先,橡树是⾼⼤威仪的,有魅⼒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枝”和“绿阴”就是⼀种意指,此处采⽤了衬托的⼿法。
舒婷《致橡树》原文

舒婷《致橡树》原⽂
舒婷《致橡树》原⽂
《致橡树》是中国诗⼈舒婷1977年创作的⼀⾸当代诗歌。
下⾯是舒婷《致橡树》原⽂,欢迎阅读!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枝炫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像险峰
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
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
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
像⼑、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致橡树,原文(共10篇)

致橡树,原文(共10篇) 致橡树,原文(一): 舒婷的《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致橡树,原文(二): :舒婷的《这也是一切》《致橡树》二诗原文.这也是一切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致橡树,原文(三): 舒婷的《致橡树》中:“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病句吗有一道选病句的选择题,给出答案说这句话是病句,但这句话是书上原文,所以请各位大虾们提供帮助,------小羊:"不止"是继续不停地意思,而用在这里并不恰当,可书上却不这么认为,所以可否请大侠在指教一下,是应该用"不只"还是用"不止"文学上的东西不能太咬文嚼字,更不能把作品当成公文来改.作者写出来后,哪怕是错别字,也都代表着作者创作时的状态,都是可以研究的.有些文学家还喜欢追求新奇的字眼,韩愈就很喜欢用非常生僻的奇文怪韵,结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虽然字典上是这样的解释,但是舒婷是诗人,而不是公务员,所以当然不能以字面的意思去剖析她的诗句.古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是因为“推”和“敲”分别能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意境,“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是不同的动词表现不同的场景,因而值得人们玩味.而“不止”和“不只”本身意义上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且我认为,“不止”是“不”和“止”两个词,有“不停止于...的层次、境界”的含义,而“不只”是一个副词,没有更深的意义,因而从文学角度来说,“不止”体现的文学性更强,更有韵味,而“不只”相比之下反而显得俗气.再一个,作者这样写,自有她的用意,形成了文本之后,就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读者是不能去更改的,改了就不是当初的作品了,这也是文学上“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还是那句话,文学不能以语法来限制.“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本身是不合语法的,但是谁又否认“绿”这个形容词比“过”“吹”“度”等动词精妙呢致橡树,原文(四): 舒婷,致橡树,阅读理解 ,1.诗中写到六个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春雨,日光,他们有什么作用2.任选下面两句诗中的一句,品析其含义.(1)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1: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荫,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荫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2:1、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根,紧握在地下,”指生活中相濡以沫,彼此支撑.“叶,相触在云里.”指思想上相互交流,互为知音.“根”是肉,“叶”是灵.如果这样看,“紧握”和“相触”是不能互换的.2、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致橡树,原文(五): 舒婷的《致橡树》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致橡树,原文(七): 《诗经.式微》的内容,原文啊 ,谁知道谢谢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人民行役,颠连困苦,对统治者发出不平的怨恨.式:作语助.微:昧,黄昏.微:非.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躬:身体.这可能要算《诗经》中最简短的一首诗了.然而,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千百年来,竟也是千人千解.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现代人则说,这是服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如果取前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是: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浓露之中呢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泥泞之中呢根据毛诗序所言的历史背景,此诗是黎侯的臣子给黎侯的劝告.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留于卫.卫国拨给他两个邑让他们安顿,黎侯后来可以回国了,但又不思归.后世三国时阿斗的乐不思蜀,大概可追溯到这里.从他的臣子急切劝勉的情况来看,形式确实很有些麻烦,看来是国内人对黎侯的乐不思黎颇有怨言了,做臣子的当然要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便作此诗以劝.如果采后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成了: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要不是因为老板的缘故,我哪会在这里冒着风露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还不是因为老板的身体,我哪会身陷在泥泞之中两相对比,谁是谁非谁优谁劣一清二楚.按现代人头脑中充满的阶级意识和所谓人民性的革命精神,来解读此诗,唯一可以表达的就是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者在发牢骚,至于诗意全无.这样一首“民歌”,就差强于一首打油诗.确实,诗无达诂,易无达占.然而,诗无达诂本来无诂.易无达占本来无占.所谓“诗无达诂”,纯粹是后世解诗者强梁之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在写诗者那里,自有一种本意和机心.怎么可能允许后世解诗者胡乱而诂写诗是一种事业,而解诗只不过多了一种职业.事业和职业,貌相似,情不同,往往一个南辕,一个北辙.现代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在朦胧诗派里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然而,据她自述,这首诗本来是她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听台上一位老先生大发歧视女性的高论,因之即兴而在台下写下了这首诗,其意仅仅是在表达对这种大男子主义现象的一种不满.可是,是诗一经传开,竟然花开别枝,成为风行一时的爱情诗.女诗人也无可奈何,只有莞尔.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现代人中有人写下这样一首抱怨“老板”的诗,那么,我们的“老板”们会把这样一首诗拿到职工文艺晚会上歌唱吗正如历来解诗者反驳毛诗序时爱用“牵强”二字一样,那么,我在这里也不妨送给他们二个字:“荒唐”!“人民性”不等于民歌,正确认识“人民性”才是理解《诗经》的本质的态度.“人民性”固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奴隶和平民的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固然是人民性,然而,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先进的思想者,有一批先进的知识集团,正是他们率领着人民在创造着先进文化,这些知识分子或思想家,他们所代表的思想难道就不具有人民性了吗狭隘地从那种出身、成分、地位来看待人民性,结果只会闹出无数的笑话来.致橡树,原文(八):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阳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赏析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致橡树,原文(九): 《致橡树》阅读.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什么2.试谈谈本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3.诗中写到六个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春雨”“日光”,他们有什么作用4.任选下面两句诗中的一句,品析其含义.(1)“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5.试简要分析本诗写作特色.[ 看在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下来的分上,麻烦好心人帮个忙 .]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作者的爱情观:在爱情中,独立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春雨日光的作用:这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他们与橡树不平等的关系.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这首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你也是初三的呀,语文基础训练里的题呢.我也在做,相信我吧致橡树,原文(十): 舒婷的致橡树主要句子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能听懂我们的言语.舒婷致橡树原文致橡树原文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诗二首》之《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美读,理解诗歌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理解诗人独特的爱情观。
2.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
1.诗歌的象征手法。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重点
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探究法、诵读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座的同学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有的对爱情盲目追逐,荒废学业;有的对爱情心存向往,跃跃欲试……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一谈这令大家捉摸不透的爱情!有哪位同学能大胆谈一谈你对爱情的见解?你认为爱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中国著名的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
二、听《致橡树》录音
1.思考:诗人提出了怎样的爱情观?
2.字词教学:
慰藉(jiè)炫耀(xuàn)痴情(chī)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 í)
三、解题,诗歌意象及作者概况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是一首改变了新时代女性爱情观的爱情宣言诗,是诗人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和呐喊。
1.意象是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主要有心理
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和文学意象四种。
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文学意象,且专指诗歌意象,即融入了诗人情感、观念或哲理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诗人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建筑材料,是诗歌意境的最小的艺术结构单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象就是一种表意符号,所以又叫符号式意象。
鲍姆嘉登说,意象“是诗歌的表象”;朱光潜说意象是诗人“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
意象既非纯主观的“意”,也不是纯客观的“象”,而是诗人主客观关系的遇合。
具体到《致橡树》,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等都是意象。
2.舒婷和她的朦胧诗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
当代著名感情型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饱受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精神伤害,“文革”结束后对社会充满使命感,常常用她的诗表达对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她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画”的特点,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借助象征、比喻的手法来抒情,意象叠加,诗意含蓄,想象丰富,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具有“朦胧诗”的典型特征。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内涵浓厚,不求显露。
思考人的本质,探究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
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北岛的《回答》等。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解读:一种错觉,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渴望一种相互理
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
4.《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
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
而舒婷,已经勇敢的喊出自己的爱情宣言,以崭新的爱情观,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
四、美读,感悟,赏析
1.诗中的“我”和“你”分别指哪两种意象?
2.找出并分角色朗读直接描写木棉和橡树外部形象的句子,提问:①橡树的形象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在诗中它象征什么?
明确:伟岸挺拔、强壮坚韧,男性的阳刚气概。
②温柔、美丽、热烈的木棉象征什么?明确:女性的柔韧气质。
③木棉为什么会发出沉重的叹息?(补充背景:这首诗是在“文革”刚刚结束后不久写的,当时的中国人还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婚姻上男尊女卑,女性成了男性的附庸,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于是发出了长长的叹息。
)
3.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面前,木棉既不满,又无奈,于是木棉对橡树表达了两方面的思想:爱情不应该是那样的;而应该是这样的。
4.赏析第一部分。
①哪些内容是写“爱情不应该是那样的”?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这里连用了六个比喻句,看看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②裴多菲希望自己的爱人是长春藤、是小鸟,而木棉却不愿做攀附的凌霄花和痴情鸟,这是为什么(板书:一方的攀附,单方的依恋)?对这种攀附式、单方依恋式的爱情观诗人持坚决否定的态度(板书:否定),从哪几个字上可以看出来?
③诗人笔下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板书:一味的奉献)木棉对此持什么态度?(板书:否定)
④在这部分诗句里,诗人连用了六个比喻句和三个对偶句。
读一读,体会比喻句对表达感情、对偶句对增强诗歌韵律美的作用。
⑤六个比喻句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感情?
⑥指导朗读并范读:用倾诉的口吻,读出不满、愤懑、无奈和苦涩之情。
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美、韵律美。
5.赏析第二部分。
诗人对传统爱情观进行了否定,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①齐读“我必须是……站在一起”。
提问:木棉希望作为树的形象而不是藤
的形象跟橡树站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追求?(板书:平等、独立)
②指导朗读:读出诗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激动和坚定的追求。
③提问:木棉和橡树有什么相互关系?齐读:“根……,叶……”。
用根和叶作喻,想说明什么?(板书:互相依存,心心相印)
④指导朗读:用根和叶作喻的这几句话充满了诗情画意般的浪漫色彩,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甜美的感情。
⑤诗的最后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找出体现伟大爱情的诗句(抽读)。
提问:“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分别象征苦难和幸福,要表达木棉的什么追求?板书:同甘共苦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应该怎么理解?明确:分离指人格上、形体上的独立,相依指心灵相通,命运相连。
⑥朗读指导:要读出木棉对伟大爱情的渴望和深情。
⑦小结:既平等独立,又相互依存、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这就是诗人所追求的爱情观。
诗的最后四句对这种爱情观作了抒情性的总结。
⑧齐读最后四句,指出其比喻意。
⑨朗读指导:这时候的木棉感情已到了沸点,要读出那种奔涌而又深沉的激情。
⑩朗读全诗,用倾诉的口吻,注意感情的发展变化:叹息→激动→沸腾。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老师板书:木棉致橡树。
五、课堂总结
舒婷的爱情观是新时代女性追求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一种心灵呐喊,具有进步意义。
作为中学生若想将来有幸福的爱情,那就要趁现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使自己成为一棵大树。
如果现在就早恋,那你只能成为一棵攀附别人的常春藤。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爱情观否定一方攀附单方依恋一味奉献
肯定平等独立互相依存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