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个人简介、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致橡树写作手法

致橡树写作手法摘要: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致橡树》诗歌背景2.作者舒婷简介二、诗歌主题与写作手法1.主题:对爱情的独特诠释2.写作手法:象征、拟人、对仗、意象等三、诗歌具体内容分析1.橡树与木棉树的象征意义2.诗中拟人手法及作用3.对仗与韵律的运用4.意象的丰富与诗意表达四、诗歌意义与影响1.对爱情观念的启示2.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与影响正文:《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作者是我国著名女诗人舒婷。
该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首先,从诗歌背景来看,《致橡树》创作于20 世纪80 年代,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繁荣时期,各种诗歌流派纷呈。
作者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现代意识,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诗歌主题为对爱情的独特诠释,通过橡树与木棉树的意象,作者表达了爱情中独立与相互扶持的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舒婷运用了象征、拟人、对仗、意象等多种手法,使得诗歌韵味丰富,诗意盎然。
具体来看,诗中的橡树和木棉树分别象征着男女双方。
橡树挺拔、坚韧,木棉树则美丽、独立。
作者通过对这两种树的描绘,展现了爱情中双方相互独立又相互扶持的关系。
同时,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通过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在诗歌形式上,舒婷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韵律。
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通过对仗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和谐美观。
而在韵律方面,诗歌整体押韵和谐,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鸟儿”、“雷电”等,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想象力。
总之,《致橡树》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导读: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致橡树》原文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致橡树作品赏析

致橡树作品赏析篇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作家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该诗的赏析和拓展。
《致橡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舒婷对她的爱情经历的描述。
舒婷曾亲身经历过一段真挚的爱情,但由于她的独立性和坚定,她决定将自己的爱情宣言写下来,表达她对爱情的信念和追求。
这首诗以“我”和“他”之间的爱情为开端,通过对两人相依相伴的描述,表达了爱情的真谛:爱情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
接着,诗人描绘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互相拥抱、抚摸等动作,这些动作表达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和爱意。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比喻和排比的手法,表达了两人之间的爱情和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例如,诗人用“灵魂”和“血液”等比喻,强调了两人之间的互相依赖和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同时,诗人还通过“坚实的墙壁”、“伟大的桥梁”等排比手法,强调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支持的力量。
除了对爱情的描述外,这首诗还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诗人用“自然”和“社会”等词汇,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
她认为社会缺乏真正的爱情和亲密关系,而是充斥着虚伪和浮躁。
同时,诗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赖的;真正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互相支持的,而不是互相占有的”。
《致橡树》这首诗充满了爱情、亲密关系、社会思考和价值观等元素,展现了舒婷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世界。
这首诗通过简单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篇二: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这首诗的正文和拓展: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是这样,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爱人,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时,我才发现我真正的自己;你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都交给我去承受,这才是爱情的意义。
赏析 致橡树

舒婷是朦胧诗派具有代表性的女诗人。
其诗风婉约秀美,又不乏力量。
她擅长于发现自我情感的律动、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情感。
《致橡树》一诗写于1977年,是文革结束之后出现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
在诗中,诗人表达出来的女性的爱情观念是全新的具有颠覆性质的。
从历史渊源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中国的传统爱情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一点无须赘述,只要看看《氓》中女主人公的血泪控诉即可明晓。
“文革”结束以后,文坛开始全面复苏,诗界也出现一阵新风。
比起北岛、顾城而言,舒婷更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
【1】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热烈、诚挚而坚贞的爱情。
本诗中,诗人连用了四个比喻来阐明她对于理想爱情的态度:她不愿做凌霄花,别人的总是别人的借爱人的高枝炫耀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拥有;不愿做痴情的鸟儿,只是整天赞扬爱人;不愿做源泉,爱情并不是一味地复出;也不愿做险峰,爱情也不是牺牲自己来拔高别人。
在诗人眼里,爱情不是妥协,不是屈服,不只是付出;一个女子,也不再是爱人的附属物。
爱是独立,是拥有自由,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
正如诗中采用的两个意象一样,橡树木质紧实而坚硬,是一种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亦称“攀枝花”、“英雄树”,落叶大乔木,开鲜红的花朵,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橡树代表男性的刚强、硬朗、伟岸,而木棉则象征了女性特有的美丽、活泼、丰盈。
舒婷自己也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两棵树,一棵是勇敢的卫士,每一枝干都随时准备着阻挡来自外界的任何袭击以保卫两人世界;另一棵是他的恋人,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他呐喊助威,照亮彼此的前程。
致橡树

《致橡树》《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
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一、原诗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①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②;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③、流岚⑤、虹霓④。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足下的土地。
【注释】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1]②慰藉:安慰。
[2]③雾霭:雾气。
[3]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二、创作背景《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
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
”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生命奋发向前的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橡树的生长相联系。
橡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能够顶住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坚韧。
作者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橡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波。
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对坚持的渴望。
其次,诗中呈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中的“至死方休”的承诺和“我爱你,就像河床爱着河水”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顾一切的付出。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情感让人感到动容,也勾起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最后,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我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橡树的坚韧生长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奋发向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
《致橡树》以其深沉的情感、温暖的爱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橡树的比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态度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坚持、追求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生命和坚持的思考,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 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 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 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 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 “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 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 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 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 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 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 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
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 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 潮流。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 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 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 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人:北岛、食指、顾城、舒婷、江河、杨 炼、梁小斌等人 。
舒婷
人物简介
代表作品
创作风格
作品赏析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著名女诗人。 1952年出生于 福建,居住在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时开始写作, 那时她的诗已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回城后当工人。 1979年在《诗刊》公开发表处女作作品《致橡树》。 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现为中国 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致橡树》是朦胧诗 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
二、文本结构:跳跃性节奏与多层次空间 如《路遇》中重赌旧路的瞬间心理感受是:“凤凰树突然倾 斜 /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地球飞速地倒转/回到十年前的那 一夜/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拽/铃声把破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 /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迭”。诗中的 感觉是错觉、幻觉的复合,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交错,从而 立体化地表现了在特定情况下内在的感觉。“自行车的铃声 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 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 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 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 叫绝。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 来,互为转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
返回
文学价值
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语言和意象鲜活感人。 构思新颖,语言精美。
返回
社会价值
否定了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激 励过整整一代人 。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彼 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 验;同样,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 壮美。
返回
一、情感表达:以意象的方式把握世界 舒婷是一位真情实感的歌者,她的诗有如柔婉、深 沉的女声独唱回响在读者耳边,拨动人们的心弦。 舒婷善于从生活中撷取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平凡事 物,赋予它们诗意。她从“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额上熏黑的矿灯”上,看到了贫困、落后、悲哀、 愚昧的祖国 ;又从“神话蛛网”的“理想”上, 从“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和正在喷薄的“绯红的黎明”上,看到祖国的新生 和希望(《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些意象 新颖生动、寓意深刻,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 的挚爱。
返回
作品欣赏
写作背景 文学价值 社会价值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 化。
返回
诗集《双桅船》《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 《始祖鸟》 散文《心 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 《露珠里的“诗想”》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 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 重文文学奖。 《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 文家授奖”。《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 事》节选自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 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