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
论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笔下的家庭女性

有 个别 女作 家 ( 丁玲 、 如 萧红 等 ) 非 如 此 。人 们 熟 并 知 其 中的张 爱玲 和苏 青 , 对其 他女作 家鲜 有 了解 。 却
“ 国现 代 通 俗 文 学 的 发 展 , 致 经 历 了 三 个 中 大
了当 时上海 的特 质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一 时期 上 海 这
时 期 : 国初 年 至 2 民 O年 代 以 鸳 鸯 蝴 蝶 派 为 代 表 的 守 旧时期 ; O年 代 以逐 渐 不 满 现状 , 始 向新 文 学 3 开 学 习 、 拢 为标 志 的转变 时 期 ; 0年 代 出现 主 体 变 靠 4
新 市 民小 说 。
市 民小 说 创 作
2 0世 纪 4 O年代 的上 海女 作 家们 大 都 属 于新 市 民小说 的创 作 阵营 , 们之 中的大多数 是上 海人 , 她 只
现代 时期 的上 海 , 文学创 作成 果颇 丰 , 产生 了许
多反 映上 海人 精神 面 貌 和 都市 生 活 的 小 说 ( 其 以 尤
名噪一时, 这其 中有 着 深 刻 的社 会 原 因 , 且 与 女 作 家 自身 的 生存 状 态 及 价 值 观 念 有 很 大 关 系 。在 她 们 的作 品 中 有 一 类 独 特 的 女 并 性形象… 家庭 女 性 。在 女 作 家 独 特 的 女 性 视 角 观 照 下 , 当 时上 海 特 殊 的 文 化 语 境 影 响下 , 些 家 庭 女 性 在 家 庭 身 份 、 庭 关 在 这 家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卫慧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426后记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还是一个新课题、大课题,需要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懈努力去探索。
因为笔者缺乏实地考察经验,仅凭书本上的记载和自己的想象来组织全文,所以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局限。
而且,这一个重大课题需要笔者在短短的一年内查阅大量资料,也是略有困难;所以笔者仅选取了其中的三个方面来具体阐释,如有不详尽与不周到之处,还请广大专家批评指正与谅解。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张清华教授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山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诸位老师的帮助,另外也得到了刘焕进、安静等同学的热诚帮助,在资料的提供和信息的传达方面给予了很多具体的支持。
另外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文后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中一并列出,在此再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作者:刘秀芳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1.别晓燕构建文学上海,传达都市精髓——论王安忆的上海作品[学位论文]20052.陈圆圆.王青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09(5)3.邝利芬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上海叙述[学位论文]20064.甘晓燕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上海文化视野中的张爱玲与王安忆[学位论文]20055.庄晓玮上海文化观照下的移民书写——王安忆小说评析[学位论文]20066.邓寒梅都市故事的女性叙说——张爱玲王安忆的上海小说叙事分析[学位论文]20037.谢怡.吴隐林张爱玲与王安忆上海书写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2007(3)8.冯娟娟王安忆“上海书写”中的布尔乔亚情结[学位论文]20089.甘晓燕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张爱玲与王安忆的上海都市民间书写比较[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7)10.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学位论文]2004引用本文格式:刘秀芳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沪港社会的众生——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和人生

第 l卷第 6 3 期 2 0 年 l 月 06 2
J OU RN AL OF ON GGUAN NI D U VERSI TY OF TECHN OLO GY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O. . 1 3NO6 1
De . 2 6 c 00
收 稿 日期 : 0 6— 0 20 2—2 7
狭小 的地域 空 问的意 义 。它们 是 都市文 化和 都市文 学 的 寓 言和 经典 。因而 具有 普遍 的意 义 。
一
人 生的糟 魂。在 当下 日益 现代 化和 都 市化 的 中国 ,张爱 玲笔 下 的都市似 乎并 没有 过 时,她 以一个 都市 女性 的身
份 敏锐触摸 到 的都市 的神 经具 有 经典 的意 义 。她 写 的是
起人 们的 各种欲 望 ( 主要 是情 欲 和物 欲 ),然 而在 一个 农 业文 明和 小 农 经济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国家 里 ,落 后 的生
产 力和 不发 达 的经 济 条 件 是 暂 时 无 法满 足 这 种 过 分和
和 空问里 的都市 人生 的种 种生 活 形态 加 以表现 ,反 映 出 人 生的无 常和荒 谬 以及 都 市人 性 的残 缺 、迷 失和扭 曲 ,
、
情欲 和 物欲 的 冲突 。金钱
主 宰下 的人 的异 化
三 四十年代 的上 海人和 香 港人 , 处在 日暮 穷途 的封 建 旧
传统的封建文化对人的情欲从来就没有正面的肯定
过 . “ 乎情 ,止乎 理 ”是 正统 的中 国人对 待情 欲的基 发
文化和粉墨登场,席卷而来的资本主义商品文化这两股
有雄 心勃 勃的梦 ,有 的只 是普 通 市 民的 日常琐 事和 寄托 在 平庸 的世 俗人 生 中梦 的碎片 。张爱玲 将 特定 历史 时间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发表时间:2011-07-05T09:48:39.93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杨坪[导读] 分析张爱玲的这种都市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杨坪(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本文以张爱玲笔下的都市小说为观照对象,通过对女性婚姻状态的展现和男性形象的消解两个方面来考察其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并分析张爱玲的这种都市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都市小说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74-01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都市文化高度发达的大都会,其丰富独特的人文内涵哺育了许许多多的作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上海为题材的都市文学描绘中,张爱玲是非常突出的一位。
在张爱玲的都市小说创作中,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都市作为书写空间,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以女性立文,以小人物的市民身份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悲欢离合,共同构成着上海这座城市的传奇。
在张爱玲上海传奇的书写与建构中,都市女性是她笔下最能体现都市社会与市民意识的载体。
女性是城市的代言人,并成为都市文化内核的最佳载体。
张爱玲认为:“男子偏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女人是最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
女人把人类飞越太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
” [1]因此,张爱玲的都市作品,将女性作为立文的视角,时刻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从生存状态、情感层面等对女性加以观照,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彰显出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城市与女性的关系中,她以爱情婚姻为切入点,描写上海女性的生存状态。
情感与婚姻是张爱玲写得最多的题材,也是她最得心应手的主题。
张爱玲倾注笔力于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冷酷的现实所遗弃的欲求。
她的作品中大致有两类情爱:一种是“纯爱”的冥想,《心经》即为代表。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海派文学百科名片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简介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
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
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
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
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
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
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
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
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明显寻根意识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上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体与团体的存在与认同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杨晓玲是一位出生于上海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的视角和亲身经历,生动地揭示了上海的社会变迁和家族历史。
小说开始于五十年代的上海,上海成为一个流亡文化的港湾,许多从各地逃难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都带着自己的土地记忆与生活习俗,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文化社群。
杨晓玲的家族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们来自于江南的乡村,带着乡土文化来到了上海。
小说中,杨晓玲对于家族历史的探寻和对于故乡之情的表达是显而易见的。
她通过回忆自己的家庭故事和听父辈们讲述的往事,描绘了一个虽然曾经充满苦难但又充满温暖和血脉相连的家族。
杨晓玲渴望了解自己的家族根源,希望通过寻根回溯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她不仅倾听长辈们的叙述,还踏上了探寻祖籍乡村的旅程,进一步发掘家族历史和村庄的文化特色。
通过这样的努力,她在寻根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文化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着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小说中描写了上海的夜生活、上海话、饮食文化等等,展现了上海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杨晓玲从小生活在上海,被上海的文化所熏陶,在她的笔下,上海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活力和诗意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符号的城市。
在小说中,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的渗透与碰撞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寻根和回忆,杨晓玲不仅重拾了家族的记忆,也发现了上海的独特文化符号。
而上海文化在她的笔下也得以传递和表达,展现了上海文化对于个体认同与团体认同的作用。
总之,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对一个上海女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寻根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小说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的融合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启发了人们对于个体与团体存在与认同的思考。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

中外互鉴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丁惠/文美国对于王安忆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多年的研究,美国已经成为对王安忆作品翻译最多,同时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
作为新时期中国享誉海外的女作家,王安忆的作数量众多,风格多变,其叙述风格也极具特征,这些都成为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1981年,《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收录了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小院琐记》,这是一个中国面向世界推介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作品集,这也成为美国研究王安忆的起点所在。
随后,王安忆的作品在海外传播呈现出蓬勃的趋势,先后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发行,在美国更是享负盛誉。
《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其称之为“属于上海的作家”,并且于2017年成为第三位获得美国华语文学最高荣誉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的作家。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其对于女性细腻感情的描写,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寻根的描写,成为对于海外读者的主要吸引力来源。
而针对王安忆文学作品在美国的相关研究展开分析,同样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与具体实现特征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1 寻根思路下的王安忆作品译介王安忆的作品,在美国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研究焦点的变化,而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文化,正是出现在美国对于王安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焦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中多见寻根思潮,这也必然成为影响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1988年,王安忆的第一个英文单行本《流逝》传至美国,并且引起了小说评论家阿梅尔·侯赛因的注意。
随后,该评论家在《第三世界季刊中》发表了评论文章《变革催化剂》,其中明确指出了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色彩,“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主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 [1]。
1989年,王安忆的作品《小鲍庄》在美国发行,直接改变了美国汉学界的观点,曾经他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手法多少有点固定的模式,从《小鲍庄》开始,这种认知开始被打破,对应的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因此更为深入。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是市 民的传统文化 、 家族历史等的变迁, 描摹市民 的特殊心态 , 复制市民的生活场景 , 表达市民的审
美情趣文笔都较为轻松 、 闲, 悠 如张恨水 、 周瘦鹃的 作品。而张爱玲 、 苏青 的创作没有走 “ 鸳蝴言情” 之路 , 而是走女性 自 我叙述之路 , 执著地反映普通
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琐事 , 表达对生存 状态的不满和愤慨, 她们的作品并不完全是消闲性 的。其作品既属于女性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层面, 又 属于市民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层面 , 可以称其为“ 都 市女性写作”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 都市女性写作的观点 一) 张爱玲在《 到底是上海人》 中写道 :我为上海 “
社会变革之中, 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 代特征和妇女呼声 。而张爱玲 、 苏青所写的多是 女性的 日常生活问题 , 偏重于生 活中的琐事和杂 事, 是那种“ 说起来却不得闲, 天天不知道在忙些 什么的” 1 小女人生活 , l( 1 主人公 与大时代没有
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 , 无时无刻 不想 到上海 人 , 因为 我 是试 着 用 上 海 人 的观 点 来 察看香 港的。我喜欢上海人。 _ 张爱玲笔下 ”j 2 (
主人公 的主要活动环境是上海这个新 旧杂糅 、 带
有传奇性特征 的大都 市, 同时这个城市也是她所 依恋不舍的生命之城 。苏青也同样与上海有着难
太大关联。她们的叙述与前一种叙述有本质的差
收稿 日期 :06 3—1 20 —0 6
作者简 介: 孙丽玲 , 曲靖 师范学院 中文 系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
3 - l
维普资讯
第2 期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
自1843年以来,上海逐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
化语境。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上海女作家不断以文本形式呈现着都市文化下的上海镜像,这种书写时至今日依然未曾停止。
探究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之间的关系,简言之,便是上海的都市化
发展为上海女作家创作提供了独特的都市文化视阈。
上海迥异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环境“改写”了上海女作家的人生轨迹,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们的文学创作;同时,上海女作家也在“自我”与“他者”、上海与异域的书写中丰富着不断嬗变的上海都市文化。
鉴于本文所研究的上海女作家跨越了20世纪二十年代迄今近八十年的历史,挂一漏万,本文将主要论述以下六个上海女作家群体:以沉樱、施济美为代表的表现初次接触都市生活、关注都市新女性情感世界的女作家,以苏青为代表的融入都市生活、以著文办刊方式展现女性独立精神的女作家,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倾听市声、倾心都市日常生活,从细微之处体现都市精神的女作家,以王安忆为代表的关注底层市民生活、通过描摹日常生活重拾都市传统的女作家,以陈丹燕为代表的借“怀旧”写作追缅旧上海都市精致品格的女作家,以卫慧、安妮宝贝为代表的从小城进入都市寻求另类生活方式的女作家。
本文从阅读作家文本出发,提炼一位或多位作家的创作主题,并深究这些主题在何种程度上
反映了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
此外,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也借鉴了女性主义、符号学、文化学、文艺学等研究方法,意在厘清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人生与创作之间的关联。
都市是高度发达的城市,是
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它以现代文明成果取代了传统农业文明,以丰富的物质成果提供给都市人多重文化选择。
19、20世纪之交,都市文化为上海带来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都市再次与上海结缘,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着新的嬗变。
上海文化是一个多面体,都市品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这有限的一部分,深深影响了上海女作家的写作,使其在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都市视阈。
本文提及的上海女作家,无论是热爱这座都市,还是厌恶这座都市,在以写作形式与上海都市结缘的过程中,她们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进了上海都市文化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