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_地域性与都市文化研究_以上海为例_包亚明
高中社科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社科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文章一:《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特征的丧失。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本土文化的一些策略。
问题:1.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 文章提出了哪些策略来保护本土文化?答案:1.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特征的丧失。
2. 文章提出的保护本土文化的策略包括:加强本土文化的教育,鼓励本土文化的创新,以及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本土文化遗产。
二、判断题文章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1. 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导致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增加?2. 文章是否提出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答案:1. 正确。
互联网的普及确实导致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增加。
2. 正确。
文章提出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
三、简答题文章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
问题: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2. 可持续发展在哪些领域有实践?答案: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 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等领域都有实践。
结束语:通过本次阅读试题,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全球化、信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社会议题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安全、可持续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奖”申报通知

究 生均 有 资格 申报 ( 全 国美 国文 学研 究 会 常务理 事 及学 术委 员会 成 员不 参加 申报 。 申报成 果
须为 2 0 1 0年 1 月至 2 0 1 4年 1 2月 在 国 内外 公 开 出版 或发 表 的美 国文学研 究 学 术专 著 、 学术论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6( 2 0 0 8 ) : 5 4 — 6 0 .
[ 龙迪 勇 : 《 空 间叙 事 学 : 叙 事 学 研 究 的新 领 域 》 , 《 天 津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 版 ) 2 0 0 8年 第 6期 , 第
S h a n g h a i : S h a n g h a i Ed u c a t i o n P u b l i s h i n g Ho u s e , 2 0 0 5 .
[ 爱德华 ・ 索亚 : 《 第i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 的旅 程》 , 陆扬等译 , 上海 : 上海教育 版社 ,
第二 三 届 “ 全 国美 同文学研 究会优秀学术成果奖”申报通 知
[ 包亚明 : 《 前言 : 第_ 二空间 、 后 大都 市与文化研究 》 , 载包亚明主编 《 后大都市 与文化研 究 》 , 上海 : 上海教育m版
社, 2 0 0 5年 , 第 1 . 1 0页。]
L e f e b v r e , He n r i .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 . T r a n s . Do n a l d Ni c h o l s o n — S mi t h . C a mb r i d g e , Ma s s a c h u s e t t s : Ba s i l
全球化与地方文化保护

HY 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无答案〕创 作人:历恰面 日 期: 2020年1月1日1.函数x x y 2cos =在点)0,4(π处的切线方程是〔 〕A .01642=-+ππy x B .01642=--ππy xC .0842=-+ππy x D .0842=--ππy x 2. 如图是函数)(x f y =的导函数)('x f y =的图象,给出以下命题:①3-是函数)(x f y =的极值点; ②1-是函数)(x f y =的最小值点; ③)(x f y =在0=x 处切线的斜率小于零; ④)(x f y =在区间)1,3(-上单调递增。
那么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nx x )1(2-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15,那么n 等于〔 〕 〔A 〕3 〔B 〕4 〔C 〕5 〔D 〕64.222223410C C C C ++++等于〔 〕 A .990 B .165 C .120 D .555.设2921101211(1)(21)(2)(2)(2)x x a a x a x a x ++=+++++++,那么01211a a a a ++++的值是〔 〕A .2-B .1-C .1D .26.在某一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概率为p ,那么在n 次试验中A 出现k 次的概率为〔 〕A .1-k pB .ξ()kn k p p --1 C.1-()k p -1 D .()k n kk n p p C --18.设随机变量X~N 〔2,4〕,那么D 〔21X 〕的值等于 ( )A. 1B. 2 C . 219.设回归直线方程为ˆ2 1.5y x =-,那么变量x 增加一个单位时,〔 〕A .y 平均增加1.5个单位 B.y 平均增加2个单位 C .y 平均减少1.5个单位 D.y 平均减少2个单位箱中有5个黑球,4个白球,每次随机取出一个球,假设取出黑球,那么放回箱中,重新取球;假设取出白球,那么停顿取球,那么在第四次取球之后停顿的概率为〔 B 〕-2xyO1 --1A.C 35 ·C 14C 45B.(59)3×(49)C. 35 ×14D.C 14(59)3×(49) 11.在6个电子元件中,有2个次品,4个合格品,每次任取一个 测试,测试完后不再放回,直到两个次品都找到为止,那么经过4次测试恰好将2个次品全部找出的概率〔 〕A.51 B.154C.52 D.151412.函数()y xf x '=的图象如右图所示(其中'()f x 是函数()f x 的导函数),下面四个图象中()y f x =的图象大致是 ( )二、填空题:〔每一小题5分,一共20分〕13、函数3211()232f x x x ax =-++在区间1(,)4+∞上存在单调递增区间,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14、3-21010C =C x x ,那么x = __________.15、复数(,)a bi a b R +∈的平方是一个实数的充要条件是16.曲线1,0,2===y x x y ,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可用定积分表示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一共70分〕17.(41x +3x2)n 展开式中的倒数第三项的系数为45,求: 〔1〕含x3的项; 〔2〕系数最大的项.18、设函数32()2338f x x ax bx c =+++在1x =及2x =时获得极值.〔Ⅰ〕求a 、b 的值; 〔Ⅱ〕当2c =-时,求函数()f x 在区间[03],上的最大值.19、某射击运发动射击一次所得环数X 的分布列如下:现进展两次射击,以该运发动两次射击所得的最高环数作为他的成绩,记为ξ. 〔1〕求该运发动两次都命中7环的概率. 〔2〕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E ξ.20、两个人射击,甲射击一次中靶概率是21,乙射击一次中靶概率是31,〔Ⅰ〕两人各射击一次,中靶至少一次就算完成目的,那么完成目的概率是多少? 〔Ⅱ〕两人各射击2次,中靶至少3次就算完成目的,那么完成目的的概率是多少? 〔Ⅲ〕两人各射击5次,是否有99%的把握断定他们至少中靶一次?21、求证:〔1〕223) a b ab a b ++≥++;〔2〕6+7>22+5.22、在对人们的休闲方式的一次调查中,一共调查了124人,其中女性70人,男性54人.女性中有43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另外27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运动;男性中有21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另外33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运动.〔Ⅰ〕根据以上数据建立一个2×2的列联表;〔Ⅱ〕判断性别与休闲方式是否有关系?此题参考:22(), ()()()()n ad bcKa cb d a bc d-=++++。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笔谈)

Globaliz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written speeches)作者: 王晓明[1];罗岗[2];王鸿生[1];沈卫威[3];包亚明[4]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6[1]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2] 河南大学中文系,河南,开封,475001[3]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200233[4]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3页
主题词: 全球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性'
摘要:编者按:随着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人们普遍感觉到,现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2001年1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全球化与地方文化演讲稿

全球化与地方文化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全球化与地方文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它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联系在一起。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也面临着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地方文化。
首先,全球化给地方文化带来了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这导致了一些地方文化受到了冲击,一些传统的习俗和价值观逐渐被边缘化。
比如,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西方文化,而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种现象让我们意识到,地方文化需要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学校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活动来保护地方文化,鼓励人们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地方文化。
最后,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全球化为地方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不同的文化。
同时,地方文化也为全球化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我们的地方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壮大。
总之,全球化与地方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我们的文化传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谢谢大家!。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论文xx年11月18日至20日,“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主办者为上海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
在研讨会期间,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纷纷就相关议题发表见解,并展开热烈讨论。
王晓明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困境出发,在发言中率先提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意在重新恢复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思想的互动关系,以应答社会和文化现实,特别是融于其间的重大精神问题。
现代文学研究显示出与研究者所处的当代社会政治、文化或精神现实的直接联系,使它具有了鲜明的“当代性”。
其大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接受国家 ___的渗透和控制;二是对研究者所处的当下重大的社会、精神和文化问题的敏感,对尚未被主流接纳的思想萌芽的呼应,以及与当代最活跃的社会思想之间的互动。
但进入90年代后,当学界开始检讨80年代的“激进主义”、呼吁建立学术规范时,现代文学研究界也相应地提出要安守本位,不应过执“当代性”而背离“学术性”。
受这一主流倾向的影响,9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在搜罗细节、体现学术规范等方面颇为可观的著作,但思想的.锋芒和艺术的敏感却日渐淡薄。
该如何看待现代文学研究愈益疏远后一种“当代性”,愈益“专业化”、“学科化”的现象?以上思考,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向上的回应、争论和探讨。
夏中义从学术积累和传承的角度出发,强调建立学术规范原是为了精神和思想价值的强化,而非淡出,且不应将“思想”狭义地理解为仅仅是对社会现实和公共问题的应答。
陈思和更呼吁要回归专业研究领域,强化文学研究的“岗位意识”,在具体研究中带入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在他看来,80年代的那批优秀的现代文学研究者正是以这种审美的、精神的层面,间接地、却又是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回应了许多重大问题,从而复兴了整个现代文学研究。
钱理群则对当下学术的生存环境和学院派研究的利弊作了清理。
在学术界所面临的体制化和商业化这两大危机面前,他既赞成提倡学术规范,因为真正的学院派研究有利于维护学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他又警示出其陷阱所在,即或者是沦为智力游戏、惯于对材料作技术性操作而丧失学术生命力,或者形成限制和压抑性机制而导致学术霸权的出现。
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想象——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及其误区

文 化 艺 术 研 究
Su is i u tr & A t td e n C l e u r
Oc . 2 1 t. 0 l V0 . No 4 14 .
第 4卷
第 4期
文 章 编 号 : 17 —10 (0 40 6 —6 643 8 2 1 )0 .160 1
— —
0n P e e tt n a d Miu d rtn ig fG o ai t n r s nai n s n esa dn so lb l ai o z o
a d L c l ain i h g a—h me i ic h tCe tr n o ai t n S a h ite d F l sn e te21 n u y z o n ms s
全 球化 进程 中 的上 海 想象 *
论 新 世 纪 以来 上 海 题 材 电影 中 的全 球 性 和本 土 性 书写及 其 误 区
金 丹元
( 上海大学
张 书 端
20 7 ) 0 02
影视 文对 新世 纪 以来上 海题 材 电影 中的 全球性 与 本土 性 书写进 行 了梳 理 ,认 为上 海题 材 电影 中的 全球 性 书写 主要 体 现在 影 片 中对 “ 无地 区性 ” 空 间和 阿帕杜 莱所 谓 的 “ 种 图景 ” 人 与 “ 意识 形 态 图景 ” 的展 现 ,而其本 土 性 书写则 主要 是通 过 “ 家” 的 意 象和 全球 化都 市 中的 “ 本地 人 ” 的存在 状 态的呈 现 等途径 来 完成 的 。并 且 指 出,新世 纪 以来 上 海题 材 电影 中全球 化想 象的误 区主要 在 于一 些创作 者 沉迷 于对 上 海光怪 陆 离的 全球化 景观 的展 现 ,却 忽视 了对
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和自我特色

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和自我特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也逐渐被带入了全球的视野中。
全球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一种相互关系的过程,既可以增强文化多样性,也可能对一些地方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其融合方式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一、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全球化和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依存性和相互作用。
全球化已经改变了世界,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个连通的整体。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联起来,也就意味着各种文化之间更频繁地交流。
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地方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地方文化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继续发展,同时也会从多元文化中吸取营养。
另一方面,全球化会对地方文化形成影响。
例如,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某些地区,挑战当地文化规范。
全球化引入的外来文化也可能具有强烈冲击性,对当地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全球化和地方文化的关系不断产生变化。
二、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方式为了保护地方文化特色,许多地区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全球化作出回应。
本节主要探讨全球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方式。
(一) 以地方文化为基础实现本土化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智慧,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特色,通过这个来拓展当地产业或者更好地推销旅游业等。
例如,新疆禾木祭和云南泼水节等地方节日已经成为当地的品牌,吸引了很多游客来了解当地文化。
(二) 积极开放,吸纳不同的文化全球化的范围不断扩大,跨文化交流不断增加。
我们可以从多元文化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合适的文化内容或者产品。
例如,韩流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K-POP和韩剧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也进一步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 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传统对于一些地方文化传统,需要尽量保护和传播。
可以运用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遗产管理等方式,将一些经典文化传统得到保存下来,向全球范围内和本地域之间传播。
例如中国的传统舞蹈、戏曲和绘画等,已经集中在全球许多城市的博物馆和艺术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人事之律,并在个人修养上下工夫。
这样才可能返于中庸。
返此道的方法,尤其当效古希腊人利用前古之成绩以为创造,以个人自我之方法,表阐人类共性之精华。
不当于科学的及感情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走捷径的企图。
作为一种具有十足知识理性和历史意识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文学革命的孕育和讨论时期,便有机地介入其中,并成为一种反对和制衡的力量存在。
所以说,在中国新文学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在高扬的激进的旗帜下,一直存在着一股保守的文学势力,其中由白璧德及新人文主义所内在驱动的反对新文学的力量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一位置的基本形态便是存在长达12年之久的《学衡》,从梅光迪、吴宓、梁实秋到郭斌龠禾、范存忠的文学活动,不难看到摇曳着的白璧德的身影。
梅光迪在前述致胡适的那封信中,表明了他的新人文主义的文学观念和胡适的实用主义的文学革命主张已经公开对垒,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已经超出朋友间的个人争执,实际上已经成为激进与保守的斗争,新人文主义与实用主义信徒之间在中国文学上的较量。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性变革时刻,个人信念的征程,直接介入了这场伟大的文学革命,成为不可分割的一种互动关系。
个人的荣辱得失,也与这种关系密切相连。
是时代造就和决定了这一代人的命运。
当胡适向梅光迪表明自己主张“实际主义”(实用主义、实验主义的别个译名)的人生信仰时,梅光迪便在信中也明确打出了自己的“人学主义”(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别个译名)主张,并且与胡适的思想观念明显的格格不入,但表面上又似乎想牵强到一起。
随着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刊出《文学改良刍议》,及陈独秀在随后推波助澜的《文学革命论》,新文学革命运动空前高涨,胡适也借助这场革命的成功,走上舆论与思想界的前沿,成为公众注目的人物。
但胡、梅的争论还没有结束。
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在孕育。
“学衡派”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反现代化思潮的一部分,其文化本位精神上承张之洞、“国粹派”、严复、林纾、梁漱溟、辜鸿铭等著名文化保守主义者。
但其语境的错位和文化背景的改变(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已颁布法令,使小学生教材改用白话文),使得他们反抗的话语陷入堂·吉诃德战风车的悲剧境地。
面对新文化运动主帅人物的话语霸权,他们陷入了“落伍”和“守旧”的困境。
参考文献[1]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2]马西尔.白璧德之人文主义[J].学衡,1923,(19).全球化、地域性与都市文化研究———以上海为例包亚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200233) “全球化”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变化范式,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替代“现代化”的一种话语和社会想像。
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学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这一文化认同问题与全球化所造成的时间—空间观念上的巨变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今,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都比过去任何时候更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
反过来,我们作为个人所作出的种种决定,其后果又往往是全球性的;同样,某些地域性现象不仅可以与全球化链条相关联,而且成为全球化渗透到地区性日常生活所必须化身的手段。
由于互联网等科技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推动,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迁,在场的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间—空间意义上缺席的东西所取代。
于是社会关系被从相互作用的地域性的关联中“提取出来”,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跨越的过程中被重建。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将这种时间与空间的混杂排列称为“时空分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他认为这是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吉登斯不仅看到了全球化是政治与经济两种影响合力推动的进程,而且认为全球化在建立国际间新秩序的力量对比的同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1](P33)。
人们通常将全球性(Globalization)与本土化或地域性(Localization)看成是对立的概念,那么,它们·11·在当代中国是否会构成一种冲突关系呢?这一问题对于正在走向全球性城市的上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曼纽尔·卡斯特在他信息时代三部曲巨作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到过作为巨型城市的上海。
卡斯特认为,巨型城市是新全球经济和浮现中的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空间形式。
根据联合国的分类,全世界有13个巨型城市,上海名列其中,这肯定会极大地满足某些人的全球化想像。
巨型城市首先有着非常庞大的人口集聚体,早在1992年,它们就全部超过1000万人。
但卡斯特认为,规模并非是巨型城市的首要特征,“巨型城市是全球经济的焦点,它集中了全世界的指挥、生产与管理的上层功能,媒体的控制,真实的政治权力,以及创造和传播的象征能力”[2](P496-499)。
比卡斯特的巨型城市概念影响更大的是Latour 的“glocal”(global+local)概念和萨斯基娅·萨森的全球城市概念。
关于全球化与地域性的讨论往往是不对称的,地域性经常被贬低为从属的,因为全球化是与某种更广泛的普遍性联系在一起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基于地域性知识的世界观与基于全球性知识的世界观可能会发生摩擦,甚至冲突。
但是,全球化与地域性也可以被理解成是互补的,Latour认为与其把一些现象分别归入全球性或地域性的领域,还不如把这些现象看成是既具全球性又具地方性。
萨森则认为全球城市恰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力重合的地方。
与萨森分析过的典型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相比,上海只能算得上是从巨型城市向全球城市过渡的城市。
但是,萨森强调的全球城市中全球性与地域性的互补关系,依然对我们理解上海具有启示性的意义[3]。
的确,与其把上海的现实生活某些特征分别归入全球性的或地域性的领域,还不如把这些特征看成是既具全球性又具地域性。
但是,我们仍然不应该忽视全球性与地域性问题在当代中国的某种内在紧张:地域性知识往往通过强调日常生活的权利来对抗资本与民族国家等的抽象要求。
换句话说,上海通过对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的褒扬,有可能演变为一种完全压抑革命话语的资本的叙事,这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立场是有差异,甚至是有抵触的,但是上海的现实生活所主张的消费主义的资本取向,却又满足了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全球化的文化想像。
当然,在当代中国的特殊语境中,上海所体现的国家与资本的关系无疑是非常复杂的。
拿衡山路酒吧和新天地来说,这是一个国家与资本合力运作的空间,没有国家政策与资金的介入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王瑾教授提醒我们:“美国学院左派学者往往强调国家与跨国资本之间的勾结,忽略了民族国家(特别是有反西方霸权主义传统的某些第三世界国家政府)在现代化的同时也在企图遏止跨国资本的垄断性。
在跨国资本主义自觉意识到本身之脆弱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具有的矛盾使命(即又要发展,又要讲可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则更加突出。
在庞大的跨国资本体制的垄断与个人抵抗的徒劳之间,还有一个第三条途径。
也就是说,个人除了孤军奋斗或在学院的高墙内只批不斗、只说不做,还可以冀望通过国家体制的改革来与资本主义抗衡。
对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意味着国家政府不是一个具有先验性的、绝对负面价值的范畴,而是一个可供研究的开放的经验性范畴。
”[4]因此,如何在巨型城市或全球城市的语境中理解上海的空间特性,理解上海所体现的全球性与地域性的统一与紧张,以及国家与资本的复杂关系,将成为我们关于上海的都市文化研究所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上海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城市,但与这种全球性形成对照的是它依然要求一种特殊的上海个性和独特的上海文化。
正是在这种地域性知识的重建的背景中,“老上海”怀旧才会成为90年代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同样,正是在全球性的背景中,“老上海”怀旧才会演变为一种高度消费主义的文化现实。
当我们讨论上海的文化现实时,我们假定上海的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某种可以观察到、可供分析的较为完整和统一的特性。
2000年上海美术双年展直截了当地将这一特性概括为“上海精神”。
有两个原因使得2000年上海双年展成为超越美术领域的公众事件。
一个原因是,双年展试图在全球城市与现代性的语境进行自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精神”的概念。
这使它具有了一般美术展览所不具备的理论阐释性和被阐释性。
策划人侯翰如在美术展览的前言“从海上到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中认为,上海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城市。
这是一个大抵不错但意义不大的判断,但侯翰如同时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上海式现代·12·性”,他认为这种现代性的形成是对于西方殖民主义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扩张和强权统治积极的回应和抵抗,她开辟了一个凝聚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因素的新空间。
侯翰如将速度理解为这一现代性的动力,他认为上海式的高速发展体现着某种特殊的发展逻辑:其城市扩展是以极端的方式、超乎通常现代化的发展观念和手段、在合理的功能考虑和极富幻想的现代形象以及极度增产的经济利益等的冲突之间,通过突破和创造而实现的。
侯翰如试图在“全球性的”与“地方性的”结合的角度来解释上海式现代性,认为它是不遵循西方式的理性主义发展模式的“另类的”现代化模式,并乐观地预言这是我们构筑新世纪非西方中心的全球文化想像的起点,“上海精神”的概念,显然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按照侯翰如的定义,“上海精神”的内核是文化开放性、多元性、混合性和积极的创新态度[5]。
如果不是我孤陋寡闻的话,这是我第一次遭遇到“上海精神”的概念,而且是在全球城市与上海式现代性的语境中。
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2000'上海双年展所倡导的“上海精神”几乎立即遭到了批评,在知识界影响深远的《读书》杂志2001年第2期发表了顾铮的文章《落空的“上海精神”》,这使得2000'上海双年展和“上海精神”的概念成为了超越美术领域的知识界公共事件。
顾铮认为,作为新起的双年展,从地域角度看不在西方心目中的中心位置,但却具有积极地参与改变西方中心的世界艺术构造的地理文化条件。
上海完全可以以一些更为具体深入的、触及当代问题的主题来演绎自己的文化角色,争取一种与全球文化(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积极对话的话语权。
其实,顾铮批评的并不是“上海精神”本身,而是对于“上海精神”的界定。
他认为“上海精神”不应该只以展览场地的表面的亮丽、形式的国际化等这些外在的指标来体现。
这些表面事物毕竟只体现了上海的“海派”作风,而不是上海文化建设本身,它们本身并不能从艺术上证明组织者想展现的积极意义上的“上海精神”。
如果迷失于这些外在的虚荣的话,那么所谓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也就只能是一种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树与主张的空洞姿态[6]。
“上海精神”的讨论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上海精神”是否存在或可以静态地被把握和讨论,它能否成为解读上海的一个有效的分析范畴或尺度;第二,上海的繁荣究竟有多少独立的成分,当国家权力推动它发育的时候,难道不正是关注它“表面的亮丽、形式的国际化”?但是问题是,这种表象/本质的两元区分究竟是解读上海的理论动力,还是反映了“上海精神”自身的虚幻性与理论阐释的无力感?显然,上海的都市文化研究最后将我们引向了这样一个问题:解读上海的方法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