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豆粕产品质量的鉴别及评价方法
发酵豆粕标准

发酵豆粕标准
一、原料要求
1.1 豆粕应符合国家豆粕标准的规定。
1.2 生产发酵豆粕的原料应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
1.3 豆粕应保持新鲜、无霉变、无虫害。
二、感官指标
2.1 颜色:发酵豆粕应为浅褐色或黄褐色,具有光泽。
2.2 气味:具有特有的发酵豆粕香味,无异味。
2.3 质地:发酵豆粕应质地松散,无结块现象。
三、理化指标
3.1 水分:发酵豆粕的水分应不高于14%。
3.2 蛋白质:发酵豆粕的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40%。
3.3 脂肪:发酵豆粕的脂肪含量应不高于4%。
3.4 酸度:发酵豆粕的酸度应不高于30。
四、卫生指标
4.1 微生物:发酵豆粕的微生物指标应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
4.2 毒素:发酵豆粕的毒素指标应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
五、微生物指标
5.1 大肠菌群数:每克发酵豆粕中大肠菌群数应不大于100个。
5.2 细菌总数:每克发酵豆粕中细菌总数应不大于10万个。
六、加工质量
6.1 生产设备:发酵豆粕的生产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6.2 生产工艺: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七、运输要求
7.1 运输工具:发酵豆粕应使用清洁、干燥、无异味的运输工具。
7.2 包装:发酵豆粕应使用清洁、干燥、无异味的包装材料。
八、贮存要求
8.1 贮存环境:发酵豆粕应贮存在干燥、通风良好、无污染的环境中。
您须知道的发酵豆粕真正品质评判的测定方法说明【五】

您须知道的发酵豆粕真正品质评判的测定方法说明【五】发酵豆粕中的小肽与抗原蛋白是衡量品质优劣的两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国内的发酵豆粕产品主要由乳酸菌通过厌氧发酵生产,而出于便捷考虑,业内通常使用酸溶蛋白法测定小肽含量,使用ELISA法测定抗原蛋白含量,但随着发酵豆粕使用普遍性提高,并且芽孢杆菌通过有氧发酵生产的发酵豆粕在国内市场上渐露锋芒,这两种测定方法是否适用,是否能作为客观反映小肽和抗原蛋白真实含量的指标,引起了关注与讨论。
1 小肽-酸溶蛋白法①不同pH 发酵(或酶解)的豆粕在酸中的溶解度不同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对蛋白质的分解,实质上就是微生物产蛋白酶的作用。
但是,不同酸碱性的蛋白酶酶解豆粕所得的小肽在酸中的溶解度不同,其中酸性蛋白酶酶解小肽高达96%可以溶于三氯乙酸,而碱性蛋白酶酶解小肽不到 50%。
因此,酸溶蛋白更适合评估酸性发酵或酶解的豆粕产品,将低估希杰速益肽这类芽孢杆菌发酵的中偏碱性产品的小肽含量(刘慧珍,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速益肽 55%CP 产品酸溶蛋白相对低(6-10%)。
②小肽应有明确的分子量定义食品国家标准《大豆肽粉GBT 22492》2008 版将小肽的定义由③酸溶蛋白只体现了速益肽小肽含量的一小部分希杰研究所实验发现,同时测定的发酵豆粕样品整体蛋白分布(红色峰)和三氯乙酸溶解后上清液的蛋白分布结果(蓝色峰)。
三氯乙酸提取的分子量5kDa 以下蛋白质部分,而红色图谱和蓝色图谱之间存在一个灰色的面积区域是三氯乙酸没有办法提取出来的样品中的肽含量的部分,即三氯乙酸并不能完全溶解出样品中的所有的肽,只能溶解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下图)。
2 抗原蛋白-ELISA 法和SDS 法①ELISA 法测定加工豆类产品的缺陷致敏性不确定:目前已有商品化大豆抗原蛋白的检测试剂有大豆球蛋白检测试剂盒和β-伴大豆球蛋白检测试剂盒,但是另两种大豆抗原蛋白 Gly m Bd 30K 和 Gly m Bd 28K 并没有商品化试剂盒。
发酵豆粕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

发酵豆粕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
发酵豆粕作为一种饲料原料,其营养价值评定涉及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发酵豆粕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
1. 营养成分分析:发酵豆粕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其营养成分发生变化,如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
与普通豆粕相比,发酵豆粕的氨基酸总和与粗蛋白含量有显著提高,而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
这些变化有助于增加蛋白原料的饲用价值。
2. 抗营养因子和有毒物质:豆粕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和有毒物质会影响其营养价值。
发酵豆粕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这些物质的含量会降低,从而提高豆粕的饲用效率。
例如,发酵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含量会降低,这有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
3. 生物菌群数量:发酵豆粕中的生物菌群数量也会影响其营养价值。
适量的有益菌群可以改善豆粕的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可以使豆粕中的蛋白质更易被动物消化吸收。
4. 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挥发性盐基氮是评价豆粕新鲜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发酵豆粕中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可能会升高,这会影响其营养价值。
因此,在评定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如营养成分、有害物质含量等。
总之,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评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合理的评定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从而为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

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引言发酵豆粕是一种富含营养的饲料原料,通过发酵过程可以改变其营养成分和口感等特性。
为了确保发酵豆粕的品质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方法。
本文将介绍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并重点讨论营养成分、微生物、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营养成分是评价饲料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1.水分含量检测:采用干燥法测定。
2. 粗蛋白含量检测:采用Kjeldahl法测定。
3. 粗脂肪含量检测:采用Soxhlet萃取法测定。
4. 粗纤维含量检测:采用Weende方法、AOAC方法或Van Soest方法测定。
5.粗灰分含量检测:采用高温炉燃烧法测定。
微生物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微生物检测方法:1.总菌落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2.酵母和霉菌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3.大肠菌群检测:采用MPN法或膜过滤法。
4.乳酸菌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重金属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的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重金属检测方法:1.铅和镉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汞的测定:采用氢化物液相色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3.铬、镍、锰和锌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有害物质的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有害物质检测方法:1.黄曲霉毒素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
2.农药残留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
3.病原体的检测:采用PCR法或快速培养法。
结论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包括营养成分、微生物、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发酵豆粕的品质和安全性,确保其在畜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检测标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何判断发酵豆粕的质量差异

如何判断发酵豆粕的质量差异
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发酵豆粕是较优的选择,那么如何判断发酵豆粕的好坏呢?以下有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感官判断:颜色淡黄色至灰黄色、气味为清香酵母味,不能有刺鼻的味道。
(2)泡水判断:发酵过的产品泡水后应为悬浊液,久放后变糊甚至发臭(因为有菌,加水后会变质)。
未发酵的豆粕必然是很快就澄清的。
(3)氨基酸测定:发酵豆粕的氨基酸含量与豆粕应该是非常一致的,各氨基酸含量均上升10%左右。
如果氨基酸特别高或谷氨酸、半胱氨酸含量特别高,就表明掺进了杂蛋白。
(4)酸溶蛋白测定:此值应在6-10%为宜。
过低说明没有发酵好,过高则可能掺杂。
(5)杂菌数量不宜过多,黄曲霉毒素绝对不能超标。
发酵豆粕质量评价方法

发酵豆粕质量评价方法豆粕发酵通常采用固体发酵法,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固体发酵较粗放,从而容易导致产品的不均匀,产品外观的观测也是判断产品优劣的基本条件,对发酵豆粕的评判,主要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感官评判优质发酵豆粕的产品粒度均匀,色泽一致,较原豆粕略深(产品粒度越细,颜色越浅),有淡淡发酵香味,无豆腥味,且因同一批次的产品加工条件和原料较一致,产品感官的一致性可反映出其生产工艺的稳定性。
2.抗腐败能力好的发酵豆粕在整个发酵生产过程的卫生状况非常好,但如果发酵过程中没有做好消毒卫生工作,染菌情况会非常严重。
判断是否染菌可用清水浸泡,优质的发酵豆粕在25℃环境中,1周内不会变味,气味依然芬芳;而染菌不良者,同样条件,2天就会发臭冒泡。
3.粗蛋白质发酵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达到50%,是由于去除了不良寡糖和降低了水分浓缩而成的,发酵程度越好,粗蛋白质含量越高。
以46%的豆粕为原料来发酵的话,发酵豆粕成品的粗蛋白质含量一般为48%-51%。
粗蛋白质含量也不是越高越好,发酵豆粕成品的粗蛋白质超过51%的话,一来有掺假的嫌疑,二来发酵损耗过大,得率不高。
3.小肽(酸溶蛋白)可间接地反映地反映发酵豆粕抗原的降解情况。
发酵豆粕的小肽含量大概在8%-12%左右(相对于所含蛋白质的比例),发酵程度越好,小肽含量越高,但如果小肽含量超过15%,则产品粘度过高,干燥困难。
4.酸度(以乳酸计)反映发酵情况。
酸度应大于2%,过低则可能发酵程度不足或发酵控制不当而产氨。
5.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PS)反映大豆粕产品加热过度的情况。
发酵豆粕是豆粕的二次加工产品,选择合适的烘干工艺可有效防止产品蛋白溶解度的降低,保证产品的营养品质,一般应为65-85%。
蛋白溶解度低于65%几乎可以肯定豆粕加热过度,营养价值已受到破坏,大于85%则表示加热不足,豆粕的一些抗营养因子还未完全失去活性,降低了豆粕的品质。
6.挥发性盐基氮(VBN)反映发酵豆粕非蛋白氮添加情况和杂菌污染情况。
发酵豆粕产品质量的鉴别及评价方法

发酵豆粕产品质量的鉴别及评价方法发酵豆粕是一种由大豆粕经过发酵处理而得到的产品。
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禽饲料、牲畜饲料和水产养殖等领域。
在进行发酵豆粕的质量鉴别和评价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总体外观:观察发酵豆粕的外观,应该是均匀、颗粒分散,无结块和异物。
发酵豆粕颜色应均匀,没有明显的色差。
质量好的发酵豆粕应该具有清晰的豆酱香味,而不是有异味或受潮发霉。
2.外观形态:通过观察发酵豆粕的颗粒大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品质。
颗粒大小应该均匀一致,不应有过大或过小的颗粒存在。
质量优良的发酵豆粕颗粒表面应该光滑,颜色均匀。
有些发酵豆粕还可能具有丝状外观,这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属于正常现象。
3.中间物含量:发酵豆粕中的中间物含量对于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影响。
中间物是指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质,如糖、氨基酸等。
这些中间物质的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来确定。
根据不同用途的要求,中间物含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4.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是发酵豆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总氮量或粗蛋白含量来表示。
蛋白质含量可以通过氮的定量分析,再根据其发酵豆粕的氮蛋白质比来计算。
优质的发酵豆粕应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这对于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5.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发酵豆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水分过高会导致发酵豆粕容易发霉、变质。
常用的方法来测定水分含量是采用称重法或干燥法。
根据不同用途的要求,水分含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产品的贮存稳定性和营养品质。
综上所述,发酵豆粕产品的质量鉴别和评价主要包括外观、外观形态、中间物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验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和评价发酵豆粕的质量,以帮助用户选择优质的产品。
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鉴别评价体系,提高鉴别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发酵豆粕是一种常见的饲料原料,其发酵过程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为了确保发酵豆粕质量符合要求,需要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
下面将介绍发酵豆粕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
1.水分水分是判断发酵豆粕是否存在霉变和变质的重要指标。
水分的测定可以通过烘干法和红外干燥法进行。
烘干法是将样品在105℃下加热,然后进行重量测定,计算得到水分含量。
红外干燥法是利用红外辐射对样品进行加热,通过光学传感器测定样品的水分含量。
2.粗蛋白粗蛋白是发酵豆粕中的重要营养成分。
常用的粗蛋白检测方法有凯氏消解法和红外消解法。
凯氏消解法是将样品与酸和碱进行消解,然后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的氮含量,通过乘以样品的氮蛋白转化系数来计算粗蛋白含量。
红外消解法则是通过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中的氮谱带,然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粗蛋白含量。
3.粗脂肪4.粗纤维粗纤维是发酵豆粕中的非消化性纤维成分。
常用的粗纤维检测方法有酸碱消解法和中性洗涤法。
酸碱消解法是将样品先用酸和碱进行消解,然后进行过滤和洗涤,最后干燥、称重,计算得到粗纤维含量。
中性洗涤法则是将样品浸泡在中性洗涤液中,进行过滤和洗涤,最后干燥、称重,计算得到粗纤维含量。
5.灰分灰分是发酵豆粕中的矿物质成分。
灰分的测定可以通过加热、烘干和称重来进行。
将样品在高温下加热,使有机物燃烧殆尽,然后进行干燥和称重,计算得到灰分含量。
6.外观和色泽外观和色泽是发酵豆粕的质量指标之一,可以通过目测来判断。
良好的发酵豆粕应该具有均匀的颜色和无异物的外观。
综上所述,发酵豆粕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以及外观和色泽的检测。
这些检测方法能够全面评估发酵豆粕的质量,并确保其适合作为优质饲料原料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般控制在 1 2 % 以内, 蛋 白的再提高相应必 须
做 到烘 干水 分更 低才 能达 到 , 4 6 % 的豆 粕原料 做 到5 0 %蛋 白发 酵 豆 粕 , 必须把水分控制 在 1 0 % 以内才 能达 到 。 灰分 : 发 酵 豆 粕 灰 分 与 原 料 豆 粕 的灰 分 有
( 1 ) 适 口性好 , 诱食性佳。( 2 ) 降解豆粕 中
的大 分 子蛋 白: 大 豆肽 。 ( 3 ) 发 酵 过 程产 生 大 量
应的产品价位也会很 高。蛋 白的提高主要是 以
微 生 物发 酵 消耗 豆 粕 中大 量 的碳 源 和水 分 损 失
后达到的。 有益菌和代谢产 物。( 4来自) 有效去 除豆 粕 中的抗
me t h o d s o f f e r me n t e d s o y b e a n me a l we r e r e v i e we d ,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e e d ma n u f a c —
营养 因子 : 抗原 、 寡糖。( 5 ) 富 含乳 酸 等 有 机 酸 ,
降低酸化剂的添加量, 从而节约配方成本。
一
水分 : 根据 能 量 守恒 , 在 不 加 外来 蛋 白源 的
般饲料厂都会关注这些指标 , 对于其它的
情况下 , 蛋 白的总量不会提高, 发酵豆粕 的水分
一
卫 生指 标等 , 则 是必 须要 达到 的 。
厂家和同行参考。 关键 词 : 发 酵 豆粕 ; 产品 质量 ; 鉴别
I d e n t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 Qu a l i t y o f
Fe r me nt e d S o y b e a n Me a l Pr o d uc t s
3 评估 标准
业标准 , 国家行业标准也在制定中, 据报道可能要 出台, 现在大多使用美国猪营养指南中对发酵豆粕 的营养推荐值。在此对发酵豆粕质量鉴别和评价 方法作简要介绍, 供饲料厂家和同 行参考。
1 选 择
对发 酵 豆粕 生 产厂 家 的产 品 质量 指 标 进 行
张克顺 : 发酵豆粕产品质量 的鉴别及 评价方法
Zh a n g Ke s h un
( Q i n g d a o G e n y u a n B i o t e c h G r o u p )
Abs t r a c t:I n t h i s p a pe r ,t h e s e l e c t i o n,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e v a l ua t i o n c r i t e r i a a n d i de n t i ic f a t i o n
t u r e r s a nd p e e r s i n t h e s a me t r a d e Ke y W o r ds: f e r me n t e d s o y b e a n me a l ; q u a l i t y o f p r o d u c t s;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一 3 5一
评估 , 评估前首先明确饲料厂选择用发酵豆粕的
目的 , 要 求 的标 准主要 有 以下几 点 :
发酵 , 成 品粗 蛋 白在 4 5 % 一 5 0 %之间 , 现 在 市场 销售 的主要 有两 种 规格 4 8 %、 5 0 %, 再 高 也有 可 能做 到 5 2 % 或更 高 , 生 产工 艺 和 成 本会 很 高 , 相
..
.—
—
3 4. - - — —
中国饲料添加剂
2 0 1 3年第 1期( 总第 1 2 7期)
发 酵 豆 粕 产 品 质 量 的 鉴 别 及 评 价 方 法
张克 顺
( 青 岛根源 生物 集 团)
摘
要: 本 文就 发 酵豆粕 的选择 、 考察 、 评 估 标准 以及鉴 别 方法做 了简单 的综述 , 供 饲料
的企业标 准 。用 此 来 鉴别 该 企 业 是 否具 有 生 产 发 酵豆粕 的资格 。
2 考 察
9 7 7 号文件 中明确 了发酵豆粕作为单一 饲料 原
料 可 以在饲 料 中添加 , 发酵 豆粕 的养 殖效果 在 乳
猪料和水产饲料 中的使用也得到了验证 , 作为一
种 饲料 原料 最 近几 年 也 得 到 了 饲料 界 业 内人 士 的普遍 认可 。其 表 现 主 要 在 改 善 动物 肠 道 微 生 态 环境 , 预 防腹 泻 , 提 高动 物 的机体 免疫力 , 降低 发 病率 和死 亡 率 等 方 面 。最 近 几年 发 酵 豆 粕 的 生产 厂 家也 应 运 而 生 , 产 品质 量 参差 不 齐 , 如 何 鉴别 和评价 发酵 豆粕 的产 品 质 量也 成 了饲 料 厂 家 的一 大难 题 。大多生产厂家现在执 行 的都是企
自2 0 0 8年 1 月2 3日起 , 我 国农 业部 公 告第
选择 发酵 豆粕 产 品时 , 首 先要选 择具 有生 产 发 酵豆粕 资质 的生 产厂 家 , 生 产厂 家还 必须具 有 省级 畜牧 兽 医局颁 发 的饲料 企业 审查合 格证 , 产 品类 别 中应 有 : 单 一饲料 ( 发酵豆 粕 ) 这一 项。 同时企业 必须 有 在 当 地 的质 量 技 术 监督 局 备 案
使用 发 酵豆 粕 的企 业 要 对 发 酵 豆粕 生 产 厂
家进行实地考察 , 详细 了解从菌种制作 、 发酵工 艺、 烘干方式 、 实验室检测等各段工序是否有能
力 来控 制产 品 的品质 , 明确所 选用 菌种 种类 和特 点、 监控 指 标 、 检 测 指标 、 生产 能 力 等 , 要 有 生 产 工 艺流程 中关 键控 制点 的详 细记 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