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豆粕品质的评价与应用体系

合集下载

您须知道的发酵豆粕真正品质评判的测定方法说明【五】

您须知道的发酵豆粕真正品质评判的测定方法说明【五】

您须知道的发酵豆粕真正品质评判的测定方法说明【五】发酵豆粕中的小肽与抗原蛋白是衡量品质优劣的两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国内的发酵豆粕产品主要由乳酸菌通过厌氧发酵生产,而出于便捷考虑,业内通常使用酸溶蛋白法测定小肽含量,使用ELISA法测定抗原蛋白含量,但随着发酵豆粕使用普遍性提高,并且芽孢杆菌通过有氧发酵生产的发酵豆粕在国内市场上渐露锋芒,这两种测定方法是否适用,是否能作为客观反映小肽和抗原蛋白真实含量的指标,引起了关注与讨论。

1 小肽-酸溶蛋白法①不同pH 发酵(或酶解)的豆粕在酸中的溶解度不同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对蛋白质的分解,实质上就是微生物产蛋白酶的作用。

但是,不同酸碱性的蛋白酶酶解豆粕所得的小肽在酸中的溶解度不同,其中酸性蛋白酶酶解小肽高达96%可以溶于三氯乙酸,而碱性蛋白酶酶解小肽不到 50%。

因此,酸溶蛋白更适合评估酸性发酵或酶解的豆粕产品,将低估希杰速益肽这类芽孢杆菌发酵的中偏碱性产品的小肽含量(刘慧珍,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速益肽 55%CP 产品酸溶蛋白相对低(6-10%)。

②小肽应有明确的分子量定义食品国家标准《大豆肽粉GBT 22492》2008 版将小肽的定义由③酸溶蛋白只体现了速益肽小肽含量的一小部分希杰研究所实验发现,同时测定的发酵豆粕样品整体蛋白分布(红色峰)和三氯乙酸溶解后上清液的蛋白分布结果(蓝色峰)。

三氯乙酸提取的分子量5kDa 以下蛋白质部分,而红色图谱和蓝色图谱之间存在一个灰色的面积区域是三氯乙酸没有办法提取出来的样品中的肽含量的部分,即三氯乙酸并不能完全溶解出样品中的所有的肽,只能溶解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下图)。

2 抗原蛋白-ELISA 法和SDS 法①ELISA 法测定加工豆类产品的缺陷致敏性不确定:目前已有商品化大豆抗原蛋白的检测试剂有大豆球蛋白检测试剂盒和β-伴大豆球蛋白检测试剂盒,但是另两种大豆抗原蛋白 Gly m Bd 30K 和 Gly m Bd 28K 并没有商品化试剂盒。

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

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

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引言发酵豆粕是一种富含营养的饲料原料,通过发酵过程可以改变其营养成分和口感等特性。

为了确保发酵豆粕的品质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方法。

本文将介绍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并重点讨论营养成分、微生物、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营养成分是评价饲料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1.水分含量检测:采用干燥法测定。

2. 粗蛋白含量检测:采用Kjeldahl法测定。

3. 粗脂肪含量检测:采用Soxhlet萃取法测定。

4. 粗纤维含量检测:采用Weende方法、AOAC方法或Van Soest方法测定。

5.粗灰分含量检测:采用高温炉燃烧法测定。

微生物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微生物检测方法:1.总菌落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2.酵母和霉菌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3.大肠菌群检测:采用MPN法或膜过滤法。

4.乳酸菌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重金属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的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重金属检测方法:1.铅和镉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汞的测定:采用氢化物液相色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3.铬、镍、锰和锌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有害物质的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有害物质检测方法:1.黄曲霉毒素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

2.农药残留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

3.病原体的检测:采用PCR法或快速培养法。

结论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包括营养成分、微生物、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发酵豆粕的品质和安全性,确保其在畜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检测标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发酵豆粕质量评价方法

发酵豆粕质量评价方法

发酵豆粕质量评价方法豆粕发酵通常采用固体发酵法,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固体发酵较粗放,从而容易导致产品的不均匀,产品外观的观测也是判断产品优劣的基本条件,对发酵豆粕的评判,主要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感官评判优质发酵豆粕的产品粒度均匀,色泽一致,较原豆粕略深(产品粒度越细,颜色越浅),有淡淡发酵香味,无豆腥味,且因同一批次的产品加工条件和原料较一致,产品感官的一致性可反映出其生产工艺的稳定性。

2.抗腐败能力好的发酵豆粕在整个发酵生产过程的卫生状况非常好,但如果发酵过程中没有做好消毒卫生工作,染菌情况会非常严重。

判断是否染菌可用清水浸泡,优质的发酵豆粕在25℃环境中,1周内不会变味,气味依然芬芳;而染菌不良者,同样条件,2天就会发臭冒泡。

3.粗蛋白质发酵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达到50%,是由于去除了不良寡糖和降低了水分浓缩而成的,发酵程度越好,粗蛋白质含量越高。

以46%的豆粕为原料来发酵的话,发酵豆粕成品的粗蛋白质含量一般为48%-51%。

粗蛋白质含量也不是越高越好,发酵豆粕成品的粗蛋白质超过51%的话,一来有掺假的嫌疑,二来发酵损耗过大,得率不高。

3.​小肽(酸溶蛋白)可间接地反映地反映发酵豆粕抗原的降解情况。

发酵豆粕的小肽含量大概在8%-12%左右(相对于所含蛋白质的比例),发酵程度越好,小肽含量越高,但如果小肽含量超过15%,则产品粘度过高,干燥困难。

4.酸度(以乳酸计)反映发酵情况。

酸度应大于2%,过低则可能发酵程度不足或发酵控制不当而产氨。

5.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PS)反映大豆粕产品加热过度的情况。

发酵豆粕是豆粕的二次加工产品,选择合适的烘干工艺可有效防止产品蛋白溶解度的降低,保证产品的营养品质,一般应为65-85%。

蛋白溶解度低于65%几乎可以肯定豆粕加热过度,营养价值已受到破坏,大于85%则表示加热不足,豆粕的一些抗营养因子还未完全失去活性,降低了豆粕的品质。

6.挥发性盐基氮(VBN)反映发酵豆粕非蛋白氮添加情况和杂菌污染情况。

发酵豆粕产品质量的鉴别及评价方法

发酵豆粕产品质量的鉴别及评价方法

发酵豆粕产品质量的鉴别及评价方法发酵豆粕是一种由大豆粕经过发酵处理而得到的产品。

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禽饲料、牲畜饲料和水产养殖等领域。

在进行发酵豆粕的质量鉴别和评价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总体外观:观察发酵豆粕的外观,应该是均匀、颗粒分散,无结块和异物。

发酵豆粕颜色应均匀,没有明显的色差。

质量好的发酵豆粕应该具有清晰的豆酱香味,而不是有异味或受潮发霉。

2.外观形态:通过观察发酵豆粕的颗粒大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品质。

颗粒大小应该均匀一致,不应有过大或过小的颗粒存在。

质量优良的发酵豆粕颗粒表面应该光滑,颜色均匀。

有些发酵豆粕还可能具有丝状外观,这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属于正常现象。

3.中间物含量:发酵豆粕中的中间物含量对于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影响。

中间物是指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质,如糖、氨基酸等。

这些中间物质的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来确定。

根据不同用途的要求,中间物含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4.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是发酵豆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总氮量或粗蛋白含量来表示。

蛋白质含量可以通过氮的定量分析,再根据其发酵豆粕的氮蛋白质比来计算。

优质的发酵豆粕应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这对于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5.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发酵豆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水分过高会导致发酵豆粕容易发霉、变质。

常用的方法来测定水分含量是采用称重法或干燥法。

根据不同用途的要求,水分含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产品的贮存稳定性和营养品质。

综上所述,发酵豆粕产品的质量鉴别和评价主要包括外观、外观形态、中间物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验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和评价发酵豆粕的质量,以帮助用户选择优质的产品。

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鉴别评价体系,提高鉴别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发酵豆粕的研究与应用

发酵豆粕的研究与应用

发酵豆粕的研究与应用[提要] 豆粕是饲料工业中常用的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原料,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比例合理,但是豆粕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畜禽对其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处理豆粕,不仅可以有效去除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还能够将豆粕的蛋白质降解成小肽,更利于消化吸收,同时还能够产生有益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大大提高了豆粕的营养价值。

本文从豆粕营养价值、发酵豆粕特点、发酵豆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发酵豆粕;抗营养因子;营养价值一、豆粕的营养特点豆粕是大豆榨油之后的副产品,一般其粗蛋白含量在43%~48%之间,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比较高,其含量约为2.5%~2.8%。

目前豆粕在饲料工业和畜牧养殖上有广泛的应用。

与棉粕、菜粕、花生粕相比,豆粕具有氨基酸含量平衡、消化率高、适口性好等特点;与动物来源蛋白(如鱼粉、骨肉粉、血浆蛋白粉等)相比,豆粕具有货源充足、不易被病原菌污染或氧化腐败,含毒害物质概率低、安全系数高等特点。

所以豆粕是一种优良的植物性蛋白饲料源。

(一)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豆粕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是豆粕中还存在着许多抗营养因子。

这些抗营养因子会影响动物对豆粕营养成分的消化。

在豆粕中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大豆凝血素、脲酶、低聚糖、脂肪氧化酶、大豆抗原蛋白及致甲状腺肿素等多种抗营养因子。

它们的存在,一方面对动物体内某些消化酶起抑制作用或与营养物质络合成不易消化的成分等,使得豆粕的消化率和动物的吸收率下降;另一方面对动物体内的某些器官起到破坏作用,对动物的生理、生长、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豆粕中常见抗营养因子有以下几类: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

这是大豆中的主要蛋白类抗营养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剂会造成动物出现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抑制鸡、猪等畜禽的生长、抑制动物体内胰蛋白酶活性,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蛋白酶,引起胰腺的肿大。

2、植酸。

能在肠胃中与多种二价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植酸盐络合物,大大降低了动物对微量矿物质的吸收与消化,会使动物出现矿物质缺乏症状,如厌食、消瘦、生长迟缓和脱毛等。

发酵豆粕质量鉴定

发酵豆粕质量鉴定

发酵豆粕教槽料是指猪出生5天后开始补料时至断奶后10 天内所使用的饲料。

在这期间乳猪的营养生理特点是: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大部分消化酶的活性低,对植物性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率低,主要依靠母乳的营养。

为达到提早...教槽料是指猪出生5 天后开始补料时至断奶后10 天内所使用的饲料。

在这期间乳猪的营养生理特点是: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大部分消化酶的活性低,对植物性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率低,主要依靠母乳的营养。

为达到提早乳猪猪诱食的目的,又能够克服乳猪断奶营养应激的效果,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消化利用率高和降低腹泻的高品质的乳猪教槽料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

乳猪出生时胃内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由于胃底腺部缺乏游离盐酸,胃蛋白酶没有活性,不能很好地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

这就要求在蛋白原料选择上,既要考虑原料的营养成分,又要考虑其适口性和乳猪的营养生理特点。

不能仅凭简单的实验室分析和资料的说明,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实际生产数据来进行选择。

1 蛋白质原料的选择蛋白质原料的选择应从消化率、氨基酸比例、降解产生小肽的速度、蛋白质含量和成本等多方面考虑。

在乳猪教槽料配方中,常用的蛋白质原料有血浆(球)蛋白粉、高蛋白的乳清粉、鱼粉、膨化大豆(豆粕)、发酵豆粕(大豆)和啤酒(核酸)酵母等等。

植物性蛋白中含有许多抗营养因子。

例如大豆抗原(主要以大豆球蛋白和B -伴大豆球蛋白为主)是一种致敏因子,是导致仔猪营养性腹泻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家一直尽量少用植物蛋白,多选用动物蛋白。

动物性蛋白质也有一定的劣势,价格比较昂贵,一些动物性蛋白加工或储存不当容易携带或滋生病原体,鱼粉容易氧化产生过氧化物、组胺和肌胃糜烂素等,同时还有同源性比较近等生物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常常困扰一些配方师,左右为难,难以取舍。

2 发酵豆粕的特点与优势发酵豆粕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植物蛋白源同微生态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是微生态制剂在饲料中原料化的一个体现。

发酵豆粕采用优质多菌种协同发酵,利用微生物丰富的酶系,将植物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寡肽,并将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血凝素、抗原蛋白等彻底分解,植物细胞壁100%破裂,蛋白质消化率大于95% ,显著改善了适口性和消化率。

发酵豆粕品质判定ppt课件

发酵豆粕品质判定ppt课件
糜蛋白酶抑制因子等);
降低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因子(单宁和寡糖等); 影响矿物质利用率的因子(植酸); 影响维生素活性或增加动物维生素需求量的因子(抗维生
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等因子); 刺激免疫体系的因子(抗原蛋白)以及其它一些抗营养因
子(致甲状腺肿因子、皂甙、异黄酮和生氰糖甙等);
本原理不清楚,被牵着鼻子走,品管检测忌照搬)。
精选课件PPT
12
发酵用菌种介绍
精选课件PPT
13
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类群
精选课件PPT
14
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作为生物的一大类 ,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及其独 特的生物多样性,可以简要概括成以下几句话:
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 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 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采购层面的把握(保真--性价比)
核心问题:掌握豆粕与发酵豆粕的关键差别点,才知道怎 么去把握。粗蛋白、水分、灰分、氨基酸等不能让你辨识
优劣。
精选课件PPT
11
发酵豆粕之典型问题
品质不稳定;(蛋白溶解度、粗蛋白、电泳、抗原含 量、寡糖、VBN、灰分存在变数)
小肽(酸溶蛋白)、有机酸含量偏低; 收率偏高(收率与寡糖彻底消除的基本算法); 烘干设备选型不当,造成成本偏高; 菌种组合不合理、培养活化环节复杂; 工艺流程设计及发酵形式存在问题; 品控问题(检测项目不齐全---检验方法简单模仿,基
热处理对抗原蛋白、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脲酶等
热敏性抗营养因子有很好的钝化效果。但是对豆粕蛋白
溶解度的影响不容忽视!
精选课件PPT
10
一步步认识发酵豆粕?
理论层面的把握(工艺设计、科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发酵豆粕应用报告

发酵豆粕应用报告

发酵豆粕应用报告一、引言豆粕是从大豆中提取出的一种饲料原料,富含蛋白质、能量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豆粕的饲料价值,近年来对其进行发酵处理,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报告旨在综述和分析发酵豆粕的应用研究,并探讨其在饲料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二、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及机制1.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法、酶法和物理法。

微生物法是利用菌种对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和非生物可利用成分进行分解和转化。

常用的菌种包括酵母菌、乳酸菌、霉菌等。

酶法是通过添加食用酶制剂,利用其对豆粕中的蛋白质、糖类等进行降解和转化。

物理法主要是通过热处理或压榨等方式对豆粕进行改性处理,改变其结构和性质。

2.发酵豆粕的作用机制发酵豆粕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豆粕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如非淀粉多糖、酚类化合物以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等。

发酵处理能够降解这些抗营养因子,提高豆粕的消化利用率。

(2)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发酵豆粕可以使其中的蛋白质发生水解和转化,生成更容易被动物消化吸收的小肽和氨基酸。

(3)改善饲料口感和食欲:发酵豆粕中产生的有机酸和挥发性物质可以改善饲料的口感,增加动物的食欲,提高饲料摄入量。

三、发酵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1.发酵豆粕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将发酵豆粕作为猪饲料中的替代品可以提高猪对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的粪便氮排放。

同时,发酵豆粕还可以改善猪饲料的口感,增加猪的食欲和饲料摄入量,促进猪的生长发育。

2.发酵豆粕在鸡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发现,将发酵豆粕作为鸡饲料中的替代品可以提高鸡对蛋白质和能量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的代谢能消耗。

此外,发酵豆粕还可以降低鸡饲料中的丙酸盐含量,改善肠道环境,减少鸡的肠道病原菌数量。

四、发酵豆粕的潜在应用价值与前景发酵豆粕通过改善抗营养因子的消化利用、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和改善饲料口感等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其在饲料中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豆粕品质的评价与应用体系
技术部整理
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豆粕,在我国还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迄今为止国内生产发酵豆粕的企业只有几十家,且品质参差不齐,主要是因为对饲用发酵豆粕的功能、特性认识不足而无法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至监管部门对鱼龙混杂的发酵豆粕市场无法进行有效监管,而饲料生产企业在选择产品上也无据可依。

现就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及其品质评定等做一些介绍。

1.发酵豆粕的营养特点及其功能
应用多菌种组合固态发酵技术处理豆粕所生产的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较之普通豆粕,具有“安全+营养”的双重功能。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已基本破坏
豆粕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低聚糖、凝集素、植酸与尿酶等,通过微生物、酶及发酵产生的有机酸作用,使得抗营养因子被降解(90%以上)或被钝化,从而得到破坏。

豆粕蛋白的抗原性基本消除
豆粕中含有的11S和7S蛋白(约5%左右)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幼龄动物对其尤其敏感,通过发酵降解而使其失去抗原性,至大豆肽蛋白饲料中抗原蛋白含量约0.5%。

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为氨基酸及各种肽
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主要是11S和7S抗原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50KD和180KD,通过发酵酶解,分子量小于10000Da,蛋白质的KOH溶解度为95%以上,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为氨基酸及各种肽,氨基酸的平衡更好,有利于动物吸收,从而提升大豆肽蛋白的营养功能。

含有丰富的各种有益发酵产物
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豆粕生产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所采用的菌株为复合菌株,其组成为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黑曲霉与酵母菌等安全菌株,固态发酵豆粕制备的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含有益生菌、有机酸、蛋白酶等代谢产物这类“多功能添加剂”,从而实现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安全+营养”的双重功能。

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生产过程中生成的这类“多功能添加剂‘的主要成分为:益生菌、包括蛋白酶在内的复合酶、未知生长因子、有机酸、抗氧化成分、酵母培养物与发酵混合物等代谢产物。

安全功能
发酵豆粕所含的益生菌主要是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与曲霉菌等,不仅菌种较多且存量较大,这有利于动物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长,从而改善动物肠道的生态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在降解抗营养因子和将大分子的蛋白质降解为小分子肽的同时,还产生有机酸、细菌素和类细菌素等抑菌物质。

有机酸主要是乳酸、醋酸与谷氨酸,其功能是维持和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减轻动物腹泻,使得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具备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的物质基础,从而发挥其安全功能,保持动物健康。

保鲜功能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乳酸,其杀菌效果是柠檬酸与乙酸的十几倍,可防止饲料中有害菌的生长,起到饲料保鲜剂的作用。

由于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中乳酸、醋酸与谷氨酸等这些天然酸化剂以及活性益生菌的大量存在,在配料时就不必另行添加或可减少其用量,从而进一步降低饲料成本。

而且,发酵豆粕中的乳酸等有机酸含量均匀,比对配合饲料直接添加酸化剂效果好,有利于饲料的配制。

优质蛋白原料
发酵豆粕可以取代血浆蛋白粉、肠膜蛋白粉、优质鱼粉等优质动物源性蛋白原料,尤其适合在动物特殊的生产阶段或生理状态下使用,如幼龄动物(优质乳猪料蛋白原料)、应激、体弱、疾病康复期、哺乳或泌乳期(母猪、奶牛)产蛋高峰期以及水产(虾、蟹、甲鱼等)特种养殖饲料及宠物食品等的优质蛋白原料。

2.对发酵豆粕营养潜力评定的新思考
发酵豆粕是具有复合功能的代谢产物型饲料,在其到达动物消化道相应位点发生作用之前,所含益生菌的活菌数、微生物代谢产物如复合酶以及各种益生素的活性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和高湿,其次是进入动物消化道后,先受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影响,再受小肠中胰蛋白酶的影响。

因此其潜力的评定必须与配合料的加工过程与动物消化道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定。

配合料加工过程对发酵豆粕中有益代谢物的影响
(1)配合饲料加工工艺会降低其活性的关键点: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粉碎、混合与制粒等都会造成发酵豆粕中有益代谢物活性损失或变性,而危害最大的是制粒与膨化过程中高温、高湿与挤压作用。

制粒时需要通入4-5%的蒸汽,使物料温度升温约50℃,物料与压模、模孔之间的摩擦,会升温5-20度,从而使制粒后颗粒温度达到70-90℃,甚至100℃。

在制粒调质时,温度只有在70℃以上才能使粉料糊化并在调制器中停留15S或稍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制粒效果所需要的15.5-17.5%水分含量,在这样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发酵豆粕中的有益代谢物活性会不同程度的降低。

如不耐热的乳酸菌与酵母菌可能会杀死,而较耐热的芽孢杆菌仍以营养体的形态存在。

通常膨化温度在120-150℃,虽然饲料在如此高温下仅停留5-15S,但是大多数的有益菌代谢物都会不同程度的损失。

(2)动物消化道内环境很复杂,消化道不同部位,其内容物的停留时间和pH值不同。

发酵豆粕中的有益代谢物会受到消化道内胃酸、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而丧失部分活性。

低pH值、胃酸、胃蛋白酶与胰蛋白酶等这些内源酶均可使发酵豆粕中的复合酶活性降低。

食糜在胃和肠道停留时间较长,特别是小肠停留时间最长,并且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如何使有益代谢物中的酶通过肠道前段的酸性环境并在小肠段保持较高活性,是生产发酵豆粕饲料正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动物消化道中不同的pH值对有益菌代谢物复合酶的影响最大,在实际生产中,虽然影响有益代谢物活性的因素很多,但是动物体内胃酸对代谢物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3)发酵豆粕是唯一能同时解决发展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特使的绿色、低碳畜牧业所面临的饲料安全、环境污染与饲料成本上涨这三大问题的蛋白质饲料原料。

然而发酵豆粕不是简单作为优质植物肽蛋白饲料应用到畜禽日粮配合,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蛋白与肽的含量以及大豆抗原的去除程度,还要关注其所含益生菌的种类与数量、微生物代谢产物如酶及抑菌物质的真实有效性与针对适用性。

(4)使用发酵豆粕类原料代替鱼粉或其他的优质蛋白原料的畜禽日粮,有时会出现小猪拉稀、生产性能下降与成本增加等负面效应,以至部分客户认为发酵豆粕是概念炒作或质量问题。

事实上在发酵豆粕的应用时,如果饲料营养价值本身已经能很好的满足畜禽生长与生产,再用发酵豆粕就会增加成本。

所以如果是营养价值本身较高料可以适当的进行配方的调整,不仅可以体现发酵豆粕的价值还可以降低部分成本。

(5)随着发酵豆粕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酵豆粕与日粮中其他的饲料原料因组合效应而使得这些原料有效营养(如代谢能、可消化氨基酸、有效磷及其他矿物质利用率的提高等)得到增加,并在设计日粮配方时把这部分“增加‘的有效营养考虑进来,一方面使用更多的低价格原料,特别是非常规原料,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日粮的饲养标准、降低营养水平。

那么调整的依据是什么?调整的幅度是多大?调整的效果是否可以量化和预测?却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和实践。

(6)发酵豆粕与日粮中其他原料的组合效应具有巨大的意义:
(一)为生产低抗原或无抗、绿色、安全饲料奠定物质基础(二)可以生产能被畜禽高效利用、低排放的环保绿色、低碳的日粮,减少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三)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1.合理利用与节约饲料资源,减少饲料原料的用量;2.利用非常规饲料原料,降低成本;3.减少对鱼粉等优质动物源性蛋白原料的依赖;(四)由于饲料间的组合效应不仅涉及饲料自身的营养潜力,而且涉及激发动物自身利用营养物质的潜力,从而破除传统动物营养概念的局限,为动物营养研究提高新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