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视知觉中的动与静

合集下载

室内装饰设计中对视错觉的运用分析

室内装饰设计中对视错觉的运用分析

室内装饰设计中对视错觉的运用分析作者:侯科远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4期摘要:在现当代的室内装饰设计中,视错觉无处不在,它以自身独有的特点带给居住者新鲜刺激、多样化而又有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提升室内居住环境的空间分配与趣味性。

视错觉作为室内装饰设计当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对设计者进一步改善室内居住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由此,以“室内装饰设计中对视错觉的运用”作为重要的研究视角,为后期构建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打下基础。

关键词:室内装饰;居住环境;视错觉;设计一、视错觉概述(一)视错觉的概念视错觉作为人类视觉系统产生的错误感觉,指人们在观看物体的时候,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光、形与色等因素的感受,加之人类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对物体表现出的形态、色彩等产生错误的判断。

首先,从生理上来说,人类获取外界信息主要通过视觉来实现,而当外界光线产生变化的时候,人的眼睛肌肉、眼球等都会随之产生变化,因而引发视觉上的差异性。

由此可见,视错觉可以说是人类生理上的正常反应之一,例如,白纸在不同光线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是最简单而且最普遍的视错觉表现。

其次,从心理学来看,人类所表现的认知情况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视觉上的误差。

依据格式塔理论,人类在感知事物的表现上同样要依据心理系统,对事物的认知则是人类的心理系统。

由此,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除了客观性的认知之外,还会表现出一种经验性的心理认知,认知世界就会受到经验世界带来的视觉误差。

一般而言,心理原因导致的视错觉相对复杂。

(二)视错觉的分类对于视错觉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首先,是形态错觉,形态错觉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当中物质所表现出的形态特点,或者由于物质周围环境条件不同,导致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视觉上的误差;其次,色彩错觉,主要是人们在外部感知的过程当中出现视觉上的误差,由于色彩对人们的思维与视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迫使人们的大脑中枢系统对外界环境产生误判,进而引发视觉上的差异性;最后,是动感错觉,主要是由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物质在相互重叠之后产生的,如同莫尔图案一般。

从室内装饰设计看人类视知觉对设计的影响

从室内装饰设计看人类视知觉对设计的影响

从室内装饰设计看人类视知觉对设计的影响摘要: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

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正文:一.室内装饰设计要素1.空间要素。

空间的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

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

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

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

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光影要求。

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

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装饰要素。

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

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完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

5.陈设要素。

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

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绿化要素。

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

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起着积极作用。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1.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妥善解决室内通风,采光与照明,注意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

艺术(美术)动态与静态的表现

艺术(美术)动态与静态的表现

艺术(美术)动态与静态的表现艺术(美术)是一种表达美感、情感和思想的创作方式,通过形式、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艺术中,动态和静态是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它们分别展现了不同的美学感受和视觉效果。

本文将探讨艺术动态与静态的表现,以及它们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动态的表现在艺术中,动态的表现强调了时间、运动和变化的概念,通过形式和构图的变化来传递一种生命力和活力。

动态的表现可以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1. 运动线条:运动线条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运用曲线、斜线或螺旋线等形式,使观众产生一种运动的感觉。

运动线条可以在绘画中描绘人物、动物或物体的姿势和动作,营造出动态的氛围。

2. 色彩运用:色彩在艺术中可以通过明暗对比、色调的变化和色彩的交错来表现动态。

鲜艳的颜色可以带来活力和兴奋的感觉,而冷色调和暗淡的色彩则能传达出一种平静和静止的氛围。

3. 构图和透视:构图和透视是表现动态的重要手法。

透视可以通过线条和空间的处理来产生一种远近错觉,给人以物体在移动的感觉。

而构图的变化可以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流畅和连贯的形态,增强了动态的表现。

二、静态的表现相对于动态,静态的表现更强调平静、安宁和稳定的感觉,通过形式和构图的稳定来传达一种静止的氛围。

静态的表现可以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1. 对称和平衡:对称是指在艺术作品中通过形式和构图的左右对称来表现静态。

平衡是指通过形式、色彩和线条的平衡来传递一种稳定和和谐的感觉。

对称和平衡可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静止和冷静的氛围。

2. 静物的描绘:静物是指艺术作品中描绘的不动的物体,如花瓶、水果等。

通过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和对细节的把握,可以使静物呈现出一种静谧和安详的感觉。

3. 呼吸空间:呼吸空间是指在作品中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的分布来营造出一种开放和宽敞的氛围。

呼吸空间可以给人一种舒适和放松的感觉,表现出一种静态的效果。

三、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与应用在艺术创作中,动态与静态往往是相互贯穿的。

视觉传达中的动态与静态元素分析

视觉传达中的动态与静态元素分析

视觉传达中的动态与静态元素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传达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视觉传达涵盖了众多元素,其中动态元素和静态元素是两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为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情感表达贡献力量。

静态元素,顾名思义,是指在视觉表现中相对固定、不变的部分。

例如,一幅传统的绘画作品、一张摄影照片、一个固定的标志设计等,都属于静态元素的范畴。

静态元素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的特点。

当我们看到一幅静态的图像时,我们能够清晰地捕捉到其中的主要信息,因为它不会发生变化,这使得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观察和理解。

静态元素在视觉传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精准地传达核心信息。

由于其固定不变的特性,设计师可以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比如,一个品牌的标志,通常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通过简洁明了的图形和色彩,让消费者能够迅速识别并记住。

其次,静态元素能够营造出一种永恒和经典的感觉。

许多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其静态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它们一种永恒的魅力。

再者,静态元素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思考。

它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解读其中的内涵。

然而,静态元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其缺乏变化和动态性,可能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方面稍显不足。

在一个充满动态信息的环境中,静态元素很容易被忽视。

此外,静态元素在传达复杂的信息或过程时,可能显得不够直观和生动。

与静态元素相对应的是动态元素。

动态元素是指在视觉表现中具有运动、变化特性的部分。

这包括动画、视频、动态图形等形式。

动态元素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动态元素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人类的视觉系统天生对运动的物体更为敏感,因此动态元素在众多信息中能够脱颖而出。

比如,在网页设计中,一个动态的广告往往比静态的图片更容易引起用户的点击。

室内设计视知觉中的动与静

室内设计视知觉中的动与静

室内设计中的视知觉“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是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的很重要的思想。

1、视觉与思维视觉是一种机械的复制吗?西方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对此做过大量实验,通过记录、比较、分析实验者对观看的描述,格式塔学派美学家阿恩海姆得出结论: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

我们的视觉能够捕捉事物的本质,具有选择性、持久性,能够把对象简化、组合、抽象、结合、分离。

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的“观看”,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

知觉和思维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着的:知觉中包含着思维成分,思维中也包含着知觉成分。

应该把视觉活动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

室内设计把“空间”赋予知觉,而知觉本身又是一种思维,所以,“空间”设计是一种把感性形象与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认识的理性活动。

西方现代心理学原理为我们证明了“看”与“思”的关系:它们是同步的、一体的;恰恰室内设计中也讲究“外”与“内”的兼修。

在《老子》中记载:“凿户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在此对”有“”无“的感悟,提出了他的有机建筑概念。

可见视觉与心灵感悟本来就在一起,无论是观看阶段,还是理解感悟阶段,都无法割裂它们的关系。

2、形式的情感与精神性建筑师埃罗·沙里宁于1956—1962年建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TW A),被公认为具有隐喻的作品,曲线形的候机楼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象征飞机航班。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是由瑞士建筑师伍重提出的,设计本身呈现出强烈的意向,超越了功能主义的羁绊,同时又把现代建筑的基本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是自由平面和明快的结构体系的运用。

悉尼歌剧院以其独一无二的造型和隐喻性成了悉尼市的象征。

大多数人把它理解为隐喻的有机体,伍重说建筑壳体像橘子瓣儿,也像飞翔中的鸟翼,也像白色的海贝。

动与静在艺术表达中如何体现?

动与静在艺术表达中如何体现?

动与静在艺术表达中如何体现?一、动与静的艺术形象——动态造型与静态姿态在艺术创作中,动与静的体现往往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达。

动态造型和静态姿态是两种极端的表现方式,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达效果。

1. 动态造型动态造型是通过形体的动感和姿态的变化来表达艺术作品中的动与活力。

艺术家通过捕捉瞬间的变化和体现物体的运动状态,使观者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官上的共鸣。

动态造型能够给人以活力和生气,使观者的目光不断流转,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静态姿态相比之下,静态姿态更注重物体的稳定和静止状态。

通过使形象呈现稳定的姿势和静谧的表情,可以给人一种安静和平和的感受。

静态姿态能够让观者沉静下来,产生对作品的思考和思索,从而感受到艺术家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动与静的时间感——动感流动与时光凝固除了形象的塑造,动与静在艺术表达中还与时间感密切相关。

动感流动和时光凝固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它们通过对时间的处理来体现动与静的对比。

1. 动感流动动感流动通过线条的延伸和形象的模糊处理,表达出物体在运动中的动感和流动性。

艺术家通过线条的运用和颜色的渲染,模糊了物体的形态,使其具有蓄势待发的感觉,给观者一种时间上的动态和连续感。

动感流动可以使作品更具动态感和生命力,激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2. 时光凝固与之相反,时光凝固则追求时间的静止和凝固感。

艺术家通过对静态场景的描绘和对物体的细腻表现,将时间凝固在一瞬间,给人一种静态和安宁的感觉。

时光凝固使作品具有冷静和沉思的氛围,让观者有时间停驻、思考的机会。

三、动与静的情感体验——跌宕起伏与平和宁静除了对形象和时间的处理,动与静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来体现。

1. 跌宕起伏通过对动感和紧张感的表现,艺术家可以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情绪波动。

通过丰富的线条和明暗的对比来表达作品中的动态变化,使观者体验到一种激烈和剧烈的情感变化。

跌宕起伏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列举五种生活中的色彩的视知觉现象

列举五种生活中的色彩的视知觉现象

五种生活中的色彩的视知觉现象一、红色1. 红色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颜色,不仅代表了热烈、喜悦,也具有暖暖的感觉。

在视知觉上,红色是一种引人注目的颜色,往往会让人产生亢奋的心情。

比如在餐厅或者食品包装上使用红色,可以刺激食欲,增加食物的吸引力。

二、蓝色2. 蓝色是一种比较冷静、清新的颜色,在视知觉上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在家居装饰中,蓝色被广泛运用于卧室或书房,能够带来轻松的氛围,有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三、黄色3. 黄色是一种让人感到愉悦、温暖的颜色,在视知觉上能够给人带来明亮、活泼的感觉。

比如在一些商业活动或者促销中使用黄色,能够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增加购买欲望,起到促销的作用。

四、绿色4. 绿色是大自然的代表颜色,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清新自然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绿色被广泛应用在环保、健康食品等领域,能够传达健康、自然的信息,引发人们的共鸣。

五、紫色5. 紫色是一种神秘、高贵的颜色,给人一种神秘、深邃的感觉。

在视知觉上,紫色能够让人感到神秘、高贵,在一些高端品牌或者奢侈品上广泛运用,增加产品的高端感和奢华感。

总结回顾:在生活中,色彩的视知觉现象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

红色、蓝色、黄色、绿色和紫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在不同场合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

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在设计、营销、心理治疗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个人观点:色彩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色彩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同人对色彩的感受可能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色彩。

在现代社会,色彩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中,它在商业、医疗、教育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色彩对人的视知觉是一种强烈的刺激,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因此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运用。

在商业领域,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品牌营销和产品包装中。

不同的色彩能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红色代表着热烈和激情,黄色代表快乐和活力,蓝色代表冷静和宁静等。

动与静在美术设计中有何不同应用?

动与静在美术设计中有何不同应用?

动与静在美术设计中有何不同应用?一、动与静的概念解析动与静,在美术设计中常常用来描述作品所传达的视觉效果。

动指的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活力、生命力以及变化的感觉;而静则强调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安详、沉静的氛围。

动与静在美术设计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二、动态应用在美术设计中的特点及表现形式1. 运用线条与形状来表达动感通过运用线条和形状的变化、扭曲、拉伸等手法,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动态效果。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可以运用流线型线条来表现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进一步强调作品的动感。

2. 色彩的变化与渐变色彩在美术设计中是表现力极强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色彩的变化和渐变,可以创造出动态的效果。

例如,使用渐变色彩来表现光线的变化,或者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展现物体的运动轨迹。

3. 构图的布局和节奏感构图的布局和节奏感直接影响作品的动态感。

运用多样的构图方式,如对角线构图、弧线构图等,可以使作品呈现出动感十足的效果。

同时,通过节奏感的处理,可以强调作品的节奏和速度感。

三、静态应用在美术设计中的特点及表现形式1. 对称与均衡的构图静态的美感常常来源于对称与均衡的构图。

通过对称的布局和平衡的比例,可以给人以安定、舒适和安详的感觉。

例如,在设计室内环境时,运用对称的布局可以创造出稳定静谧的氛围。

2. 清晰简洁的线条和形状静态的美感常常通过线条和形状的清晰简洁来表现。

简单而明确的线条和形状可以传达出整洁、整齐和沉静的感觉。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使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可以传达出整体的平静和和谐感。

3. 静默的色彩和光影效果静态美感往往通过静默的色彩和光影效果来表现。

柔和而自然的色彩,以及光影的温和变化,可以营造出宁静平和的氛围。

例如,在风景画中,运用柔和的色调和精细的光影处理可以创造出安详的景致。

四、动与静的综合应用在美术设计中,动与静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

通过动与静的综合应用,可以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设计中的视知觉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是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的很重要的思想。

1、视觉与思维
视觉是一种机械的复制吗?西方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对此做过大量实验,通过记录、比较、分析实验者对观看的描述,格式塔学派美学家阿恩海姆得出结论: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

我们的视觉能够捕捉事物的本质,具有选择性、持久性,能够把对象简化、组合、抽象、结合、分离。

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的“观看”,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

知觉和思维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着的:知觉中包含着思维成分,思维中也包含着知觉成分。

应该把视觉活动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

室内设计把“空间”赋予知觉,而知觉本身又是一种思维,所以,“空间”设计是一种把感性形象与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认识的理性活动。

西方现代心理学原理为我们证明了“看”与“思”的关系:它们是同步的、一体的;恰恰室内设计中也讲究“外”与“内”的兼修。

在《老子》中记载:“凿户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在此对”有“”无“的感悟,提出了他的有机建筑概念。

可见视觉与心灵感悟本来就在一起,无论是观看阶段,还是理解感悟阶段,都无法割裂它们的关系。

2、形式的情感与精神性
建筑师埃罗·沙里宁于1956—1962年建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TW A),被公认为具有隐喻的作品,曲线形的候机楼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象征飞机航班。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是由瑞士建筑师伍重提出的,设计本身呈现出强烈的意向,超越了功能主义的羁绊,同时又把现代建筑的基本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是自由平面和明快的结构体系的运用。

悉尼歌剧院以其独一无二的造型和隐喻性成了悉尼市的象征。

大多数人把它理解为隐喻的有机体,伍重说建筑壳体像橘子瓣儿,也像飞翔中的鸟翼,也像白色的海贝。

视知觉原理告诉我们,眼睛所感受到的对象,其本身就具有表现性,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对象形体的情感化是由人的“联想”、“情感移入”或“拟人作用”使然。

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视知觉,首先感受到的是对象的表现性,表现性,是视知觉式样本身的天然性质。

那么说,我们的眼睛在看到物象的时候,视觉式样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和精神因素。

这一点在室内设计中更为突出。

写字有“神形兼备“,写文章有“形散而神不散”,形要具有神韵,要具备精神的、心灵的属性,而不是纯表面形式化的。

对“神”的把握更需要心灵的体悟,如果视觉式样在知觉的一开始就具备了物质与精神,那么所设计的空间就有了第二个生命。

总之,视知觉具有视觉的和心灵的两个属性。

“空间设计“作为主客体结合的产物,必然兼顾视与思、形与神。

首先,它是知觉的、视神经的感性直觉性。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它是视觉的思维。

知觉活动中包含的思维和思维活动中包含的感性成分之间是互补的。

”进而在空间设计中的“形式与功能”得以更好的诠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