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mg/m3)

高温检测结果(单位:℃)

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单位:dB(A))

电焊烟尘测定结果

建筑照明测定结果

采光测定结果

粉尘粒径分布测定

实验一 粉尘粒径分布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光散射的方法测定粉尘粒径分布的方法。 2.了解激光粒度分布仪的构造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光学衍射和散射原理,光电探测器把检测到的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在这些电信号中包含有颗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信息,电信号经放大后,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根据测得的衍射和散射光能值,求出粒度分布的相关数据,并将全部测量结果打印输出。 图1 激光粒度测试仪原理示意图 三、实验设备 图2 仪器外形结构 A :机械搅拌器 B :样品分散池 C :排水管接口 D :自动进水管接口 E :电源开关 F :交流电源输入端 G :连接串口线 四、操作步骤 1.开仪器和电脑电源,开电源前先检查电源是否正常,接地是否良好; 2.为保证测试的准确性,仪器应预热20~30分钟,再进行测试; H 、 正视图 后视图

3.打开水开关;运行桌面快捷文件“JL-1166”; 4.点击“仪器调零”,会出现两种情况: A.显示“请按空白测试”,表示仪器可以通讯,状态正常; B.显示“仪器调零请等待”,字没有变化,表示仪器与电脑之间没有通讯,此时:请点击:“系统设置-系统设置”,弹出“选择串口号数”对话框,如果当前串口号数为“1”,修改为“2”,仪器就可以通讯了(也可以运行TZ.exe文件修改)。 5.点击“半自动清洗”,继续点击“循环泵”和“进水”。待样品分散池内无气泡排出,点击“空白测试”,出现“状态正常请加粉测试”。 注:如果使用环境没有水源,只需在提示自动进水时由人工进水(推荐方法)。也可以选用半自动清洗,由人工进水,往样品分散池内注入三分之二清水,点击“半自动清洗-循环泵”。待样品分散池内无气泡排出,点击“空白测试”,出现“状态正常请加粉测试”。 6.此时,点击“加粉准备”,在样品池中加入适量粉末(约0.1~0.5g,不同粉体加入量不尽相同,应保证相对加入量显示在50~85之间,另加1~2滴分散剂; 7.电脑自动完成第一次测试,显示数据后,可继续点击“测试”,此时:以下表数据进行判断分档测试。 见下表: 8.反复点击“测试”3~5次,待数据稳定后,点击“保存文件”,输入文件名,点击“保存”(保存文件默认在当前文件夹中的JL子文件夹中); 9.测试完毕后要及时点击“全自动清洗”,自动进行仪器内部管道循环清洗; 注:如果是使用半自动测试,测试完毕后,同样点击“全自动清洗”,待样品分散池内完全排完水后,及进注入清水至样品分散池,水位约在三分之二,此动作人工替代进水阀动作,直至清洗完毕。 10.要显示测试结果,点击“结果显示”; 11.要打印测试结果,点击“结果显示-打印”; 12.清洗次数及排水,进水时间等参数可以自己设定:点击“系统-清洗参数设置”即可设置清洗参数(清洗次数一般为三次); 13.测试结束时,应先关闭仪器电源,再关闭计算机电源。 五、注意事项

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

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 (一) 粉尘浓度测定 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或数量,我国卫生标准中,粉尘最高容许浓度采用质量浓度来表示。 一、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质量法) [原理] 抽取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粉尘的质量。 [器材] 粉尘采样器(在需要防爆的作业场所,用防爆型采样器);滤膜(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滤膜夹、样品盒、镊子;分析天平;秒表;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操作步骤] 1.滤膜准备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夹衬纸,将滤膜放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编号和质量记录在衬纸上。打开滤膜夹,将直径40mm的滤膜毛面向上平铺于锥型杯上,旋紧固定环,务使滤膜无褶皱或裂隙,放入样品盒。直径75mm的滤膜折叠成漏状,装入滤膜夹。 2.采样 (1)采样器架设于接尘作业人员经常活动的范围内,粉尘分布较均匀的呼吸带。有分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下风侧或回风侧;在移动的扬尘点,应位于作业人员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架于移动上。 (2)先用一个装有滤膜(未称量滤膜即可)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旋紧,开动采样器调节至所需流量,然后将已称量滤膜换入采样头,使滤膜受尘面迎向含尘气流。当迎向含尘气流无法避免飞溅的泥浆、砂粒对样品污染时,受尘面可侧向。 (3)采样流量,用40mm滤膜时为15~40L/min,用漏斗状滤膜时,可适当加大流量,但不得超过80L/min。 (4)根据采样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直径40mm 平面滤膜,不得少于1mg,但不得多于10mg。直径75mm的漏斗状滤膜粉尘增量不受此限制)确定采样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3时,采气量不得少于0.2m3;低于2 mg/m3时。采气量应为0.5~1m3)。记录滤膜编

总粉尘浓度测定训练

总粉尘浓度测定训练指导书 1 训练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环境采样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 2 训练要求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及有害气体的测定。 3 原理 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4 仪器 4.1 滤膜:过氯乙烯滤膜或其他测尘滤膜。 空气中粉尘浓度≤50 mg/m3 时,用直径37mm或40mm的滤膜;粉尘浓度>50mg/m3时,用直径75mm的滤膜。 4.2 粉尘采样器:包括采样夹和采样器两部分,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GB/T17061的规定。 4.2.1粉尘采样夹:可安装直径40mm和75mm的滤膜,用于定点采样。 4.2.2小型塑料采样夹:可安装直径≤37mm的滤膜,用于个体采样。 4.2.3采样器:需要防爆的工作场所应使用防爆型粉尘采样器。 用于个体采样时,流量范围为1 L/min~5L/min;用于定点采样时,流量范围为5 L/min~80L/min。用于长时间采样时,连续运转时间应≥8h。 4.3 分析天平:感量0.1mg或0.01mg。 4.4 秒表或其他计时器。 4.5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4.6 镊子。 4.7 除静电器。 5 样品的采集 5.1 滤膜的准备 5.1.1 干燥:称量前,将滤膜置于干燥器内2h以上。 5.1.2 称量:用镊子取下滤膜的衬纸,将滤膜通过除静电器,除去滤膜的静电,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量。记录滤膜的质量m1。在衬纸上颌记录表上记录滤膜的质量和编号。将滤膜和衬纸放入相应容器中备用,或将滤膜直接安装在采样头上。 5.1.3 安装:滤膜毛面应朝进气方向,滤膜放置应平整,不能有裂隙或褶皱。用直径75mm的滤膜时,做成漏斗状装入采样夹。 5.2 采样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并参照本部分附录A。 5.2.1 定点采样:根据粉尘检测的目的和要求,可以采用短时间采样或长时间采样。 5.2.1.1 短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在呼吸带高度以15L/min~40L/min 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 GBZ/T 192.1-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 布 2007-12-30实施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 ——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 ——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

粉尘防治实验报告

学号:1001020206 姓名:贺俊星 10矿山1班 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我国以质量浓度为测尘标准,采用滤膜法测尘。以此作为检查工作场所是否符合 卫生标准以及作为鉴定生产工艺及通风防尘措施效果的依据。该法一般用在常温、常 压场合。本实验使学生全面掌握管道中用滤膜法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方法。室外大气及劳动环境中含尘浓度的测定方法与此相同。 二、实验原理 在抽气机的作用下,使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通过滤膜,其中的粉尘被阻留在滤膜 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增重(即扑尘量)和通过滤膜的空气量(用流量计测定),即 可计算出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三、实验仪器 实验用到的仪器包括CCF-7000粉尘浓度测量仪、滤膜、痱子粉、香烟。 CCF-7000粉尘浓度测量仪:仪器采用β粒子吸收法为原理设计,克服了光学测尘仪器测尘准确度受粉尘材质、粉尘颗粒大小、表面光洁度、颜色、水分等影响的弊端。防爆型式为:矿用本质安全型(防爆标志:EX)。由于此次试验采样头为全尘采样头,故测得的粉尘浓度为总粉尘浓度。 四、操作步骤: 1.打开仪器电源,取一片干净滤膜撕掉保护层,用夹片夹好毛面朝上插入测定仪右边插槽; 2.选择“空白”,等仪器自动称重30秒; 3.将夹片取出来,毛面朝外插入采样头的插槽,选择“采样”,设定采样时间为3分钟; 4.3分钟后采样结束,将夹片取出,插入右边插槽,选择“测尘”,等候结果显示并记录; 5.总共做3次浓度测定,分别在采样过程中不做处理、撒痱子粉、吸烟,测得三种情况下的粉尘浓度作比较。 五、实验结果 不做处理时空气中总粉尘浓度为:4.54 mg/m3 撒痱子粉时空气中总粉尘浓度为:76.54 mg/m3 有人吸烟时空气中总粉尘浓度为:5.83 mg/m3 六、实验收获 掌握了用滤膜法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方法。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环境检测报告

环境检测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监测报告 **监字[2011]第*号 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 2011年2月15日 监测报告说明 1、报告无本站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须填写清楚,涂改无效; 3、监测委托方对监测报告有异议,须于收到本监测报告之日起 十日内向我站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4、本报告仅对当日采集样品负责; 5、本报告不得用于广告宣传; 6、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本报告; 7、报告无CMA章无效; 9、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监测站 电话: 传真: 邮编: 地址: 厂监测报告

1、监测目的 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市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和监督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依据《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年**月**日至**日对**有限责任公司**厂固定污染源进行第*季监督性监测,依据本次监测数据编写此监测报告。 2、监测依据 **监发[2008]**号,关于转发《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省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监测实施细则》。 国家有关监测分析方法、规范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3、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粉尘、苯可溶物、苯并[a]芘。 监测点位和频率 在各污染源除尘设施后设一个采样点,采样点位符合《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相关要求,每个监测点均采3个样品,具体见表1。 表1 焦化厂污染源废气监测情况一览表 4、监测方法 废气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16157-1996)中方法进行监测,具体监测仪器、监测方法见表2。

光学法测定粉尘粒实验二

光学法测定粉尘粒径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 粉尘粒径的大小与除尘器的除尘效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通风除尘设计中的基本参数,因此粉尘粒径大小的测定在大气污染控制中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实验应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光学法测定粉尘粒径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2.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原理以及操作方法。 3.学会数据处理及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定的粉尘粒径,面积等分径、定向径、长径、短径,如图2-1所示。 在显微镜下测定光片中粉尘投影粒径的大小,通常使用带有刻度的止刻微尺来进行,这种止刻微尺是一圆形玻片,其中央刻有5mm的、等分为50格(100格)的标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随止境和物镜放大倍数及镜筒长度的不同而定。用物测微尺(中央刻有1mm的标尺,等分为100格,每格10μm)标定好一定倍数目测微尺上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以后,便可以进行测定。

粉尘是由各种不同粒径的被子组成的集合休。因此,测定好各个单一粉尘粒子的投影径以后,可通过多种方法得出粉尘的分散度。常用的方法有列表法、直方图法、频率曲线法等。为了更好地了解粉尘粒径分布、比较不同的粒子总体可以适当地计算粉尘的几个特征数。粉尘的特征数主要包括:算术平均径(d)、中位径(d50)、众径(d m)、方差、标准差等。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 1 光学显微镜 2 载玻片、盖玻片 3.烘箱 4.香柏油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粉尘样品光片的制备 (1)将待测粉尘样品放入烘箱,烘干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备用。 (2)滴入半滴至一滴香柏油于载玻片上,然后用钳子取少量粉尘样品,将粉尘均匀洒在载玻片的香柏油中。 (3)待粉尘在香柏油中分散均匀后,在载玻片上面加上盖玻片。在加盖玻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的一边置于载玻片上,然后轻轻地向下按,如图2-1所示,以免产生气池影响粉尘粒径的观察和测定。

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实验一课件 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学习空气样品采集,实践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掌握粉尘浓度的计算。 1.粉尘:悬浮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3)或数量(粒/cm3)。本方法采用质量浓度。 二、基本原理 固体吸附采样原理: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是利用空气通过固体吸附剂时,由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或阻留作用来达到浓缩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一种采样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原理:采集一定体积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纤维滤膜上,由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气体积,计算空气中粉尘的浓度。 三、器材 带气体流量计和计时器的的滤膜吸附式采样器、混合纤维测尘滤膜(40 mm )、电子天平、干燥用烘箱 四、操作 1.滤膜的准备:滤纸和滤膜放烘箱中70 ℃干燥后,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滤膜装入滤膜夹。 2.采样器的架设:取出准备好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拧紧,采样时,滤膜的受尘面(磨面)应迎向含尘气流。 3.采样开始的时间:5 min 的自然状态下的实验室粉尘采样; 拍打黑板擦两次次时采样1 min 。 采样的持续时间:根据测尘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的最低值确定采样的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 3时,采气量不得小于0.2m 3;低于2mg/m 3时,采气量为0.5~1m 3)。采样持续时间一般按式(1)估算: )1(Q C'1000?????????>m t Δ 式中:t ——采样持续时间,min ; △m ——要求的粉尘增量,其质量应大于或等于1 mg ; C ′——作业场所的估计粉尘浓度,mg/m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证书编号: 检测报告 检测编号: 样品名称: 受检单位: 检测类型: ××××技术服务机构 年月日

检测报告说明 一、本报告无技术服务机构检验检测专用章及骑缝章无效。 二、对本报告如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技术服务机构提出。 三、本报告无编制、审核、授权签发人签名无效。 四、本检测报告只对所检样品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负责。由其他机构和单位采集送检的样品,本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送检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不对样品来源负责。 五、本报告未经××××技术服务机构书面批准,不得以任何方式部分复制;经同意复制的复制件,应由××××技术服务机构加盖公章确认。 六、本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受检单位,一份由技术服务机构存档。 检测单位: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以下为检测结果表格 (注:检测结果表格上方必须标明检测项目及检测依据,表格下方必须标明该检测项目评价依据及相应职业接触限值,表格中必须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 示例: 检测项目:氨 检测依据: GBZ/T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 检测结果 评价依据: GBZ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20mg/m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30mg/m3

检测项目:有毒物质(共三个式样)式样一: 式样二: 式样三:

检测项目:粉尘—呼吸性粉尘 序号 采样岗位 采样点 粉尘种类 接触 时间 (h/d) 检测结果(%) 判定结果 ? ? ? ? 1.属矽尘; 2.否矽尘(填写具体的粉尘名 称) 序号 测量地点/对象 波型分类 接触 时间 (h/d) 测量结果 □功率密度(mW/cm 2 ) □电场强度(V/m) 判定结果 1 2 3 均值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2 部分: 呼吸性粉尘浓度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简称呼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061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9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 部分: 总粉尘浓度 3 原理 空气中粉尘通过采样器上的预分离器,分离出的呼吸性粉尘颗粒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的滤膜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的浓度。 4 仪器 4.1 滤膜: 过氯乙烯滤膜或其他测尘滤膜。 4.2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主要包括预分离器和采样器。

4. 2. "1 预分离器: 对粉尘粒子的分离性能应符合呼吸性粉尘采样器的要求,即采集的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应在 7."07呵以下,且直径为5 g的粉尘粒子的采集率应为50%。 4. 2. "2 采样器: 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GBZ/T 17061的规定。需要防爆的工作场所应使用防爆型粉尘采样器。 4.3 分析天平,感量 0."01mg。 4.4 秒表或其他计时器。 4.5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4.6 镊子。 4.7 除静电器。 5 样品的采集 5.1 滤膜的准备 5. 1."1 干燥: 称量前,将滤膜置于干燥器内2h 以上。 5.

实验七 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实验七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滤膜重量法)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滤膜的装置和拆置,流量的调整,气路的检查,粉尘采样仪的现场布点和采样操作(特别是采样时间的判断),分析天平的使用。 2.基本掌握影响测定结果的重要环节和注意事项,生产环境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的劳动卫生学评价。 3.了解认识滤膜重量法测定总粉尘浓度的原理。 【实验内容及原理】 1. 含尘空气的浓宿法采样及采尘滤膜的称量分析。 2. 滤膜重量法原理:抽取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重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粉尘的质量(mg/m3)。 【实验器材及实验准备要求】 (一)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使用要求 1. 粉尘采样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滤膜夹、滤膜盒;镊子;钞表;干燥器。 2. 分析天平。 (二)实验耗材(含实验药品、动物等) 过氯乙烯纤维滤膜 (三)实验准备要求 1. 每实验组:滤膜夹、滤膜盒、镊子一套;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数张。 2. 每实验室:粉尘采样器、干燥器、钞表一套。 3. 分析天平:仪器室分析天平数台 【方法和步骤】 1. 滤膜准备用镊子取下滤膜衬纸,将滤膜放在分析天平上称量,记录编号和重量。装置好滤膜于采样夹(要求无褶皱,无裂缝,毛面向上)。在空气干净处调好采样所需流量后,放入采样盒内。 2. 采样在选定的采样点以15~40L/min流量采样。采样时间根据滤膜的增重而定(以1~10mg为宜),一般不得少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3时,采气量不得少于0.2 m3;低于2 mg/m3时,采气量应为0.5~1m3)。记录采样时间、气体流量、采样点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生产工作情况。 3. 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受尘面内折叠几次,用衬纸包好,贮存于采样盒内(或装入采样夹内,带回实验室)。 4. 已采样滤膜,一般情况下即可称量。但采样时现场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有水

粉尘测定实验

粉尘浓度测定实验 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或数量,我国卫生标准中,粉尘最高容许浓度采用质量浓度,以mg/m3表示。以此作为检查工作场所是否符合卫生标准以及作为鉴定生产工艺及通风防尘措施效果的依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量工作场所粉尘浓度的意义。 2.了解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容许浓度。 3.掌握室外大气及劳动环境中用滤膜法测定粉尘浓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抽气机的作用下,使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通过滤膜,其中的粉尘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增重(即扑尘量)和通过滤膜的空气量(用流量计测定),计算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三、实验器材 1.DS-21BI型双气路粉尘采样器 2.直径40mm 的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滤膜夹、样品盒、镊子; 3.分析天平;干燥箱。 四、实验方法 1.滤膜的准备 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衬纸,充分干燥后,置于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滤膜装入滤膜夹中,确认滤膜无褶皱或裂隙后,放入带编号的样品盒中备用。 2. 采样 (1) 采样器架设于人员经常活动的范围内,粉尘分布较均匀的呼吸带。有风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下风侧或回风侧;在移动的扬尘点,应位于作业人员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2) 先用一个装有未称量过的滤膜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拧紧,开动采样器调节至2L/ min, 然后将已称量滤膜换入采样头,使采样头入口迎向含尘气流,若生产中遇有飞溅的泥浆、砂粒对样品产生污染时,采样头的入口可侧向含尘气流。(3) 采样开始的时间:连续性产尘作业点,应在作业开始30min 后采样,非连续性产尘作业点,应在工人工作时开始采样。

实验一 粉尘浓度测定

实验一粉尘浓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我国以质量浓度为测尘标准,采用滤膜法测尘。以此作为检查工作场所是否符合卫生标准以及作为鉴定生产工艺及通风防尘措施效果的依据。该法一般用在常温、常压场合。 本实验使学生全面掌握管道中用滤膜法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方法。室外大气及劳动环境中含尘浓度的测定方法与此相同。 二、实验原理 滤膜法测尘系统如图1所示。 1.风机 2.调风口 3.净化箱 4.软管 5.出风管 6.笛形管 7.前出风管 8.整流格(B) 9.旋风器10.整流格(A)11.均压环12.分散器13.发尘器14.入风管15.取样斗 16.采样器17.排尘口18.支架19.微压计20.托架21.底架22.风机开关 图1滤膜法测尘系统 在抽气机的作用下,使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通过滤膜,其中的粉尘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增重(即扑尘量)和通过滤膜的空气量(用流量计测定),即可计算出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三、实验仪器及操作方法 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及器材包括:DFS-3型多功能防尘实验装置、干燥箱、电子天平、AKFC-92型矿用粉尘采样器、镊子、滤膜。 1.电子天平 (1)FA/JA 系列电子天平示意图 1.面板; 2.水平仪; 3.秤盘 图2FA/JA 系列电子天平 (2)主要技术参数 表1FA 系列电子天平主要的技术参数 型 号FA1004 FA1104 FA1604 FA2004 FA2104 FA2104S 准确度级别/称量范围/g 0~1000~1100~1600~2000~2100~60/60~210实际标尺分度值/mg 0.10.10.10.10.1 0.1/1 去皮范围/g 0~100 0~110 0~160 0~2000~210 重复性误差(标准偏差)/g ±0.0002线性误差/g ±0.0005 稳定时间/s ≤6≤8积分时间(可调)/s 2/4/8 2.5/5/10 校准方式外部校准秤盘直径/mm Φ80外形尺寸/mm 350×215×340 净重/kg 6.8 电源功率/V.A 15 砝码量值/g 100 160 200 开机预热时间/g 180

粉尘浓度检测方法

粉尘浓度检测方法 A.1器材 A.1.1 个体粉尘采样器 A.1.2 精度1.5级、分度值0.1升/分的转子流量计 A.1.3 个体粉尘采样器专用工具 A.1.4 感量为10-5g的电子分析天平 A.1.5 呼吸性粉尘个体采样滤膜 A.1.6 滤膜静电消除器 A.1.7 干燥器 A.2 采样 A.2.1采样前准备 A.2.l.1 将个体粉尘采样器主机和采样头一一编号,一台主机和与之相对应的采样头使用同一编号。 A.2.1.2 将部、省(区)粉尘监测中心传递来的空白滤膜装在采样头的滤膜夹内(冲击式采样头还应装上涂有硅酯的捕集板,向心式采样头还应装入第一级滤膜)。将个体粉尘采样器型号和采样头编号填入粉尘数据卡。 A.2.1.3 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将个体粉尘采样器充足电。 A.2.1.4 用连接管将个体粉尘采样器主机与同一编号的采样头相连接。启动采样泵, 用转子流量计检查采样流量,将流量调至规定值,并将流量填入与所用滤膜编号相对应的粉尘数据卡。若当地气象条件导致流量误差大于土5%时,应予修正。

A.2.2采样 A.2.2.1 测尘员在采样器收发室,将计时器清零,打开个体粉尘采样器电源开关,发给采样人员。并将采样起始时间、采样人员姓名、采样工种、接尘作业场所等填入粉尘数据卡。 A.2.2.2 采样人员接到个体粉尘采样器后要正确佩戴。用腰带将个体粉尘采样器主机系于腰部,使连接管从肩部绕过,将采样头固定于胸前(鼻以下30厘米内)。要确保连接管通畅,无折扁。 A.2.2.3 采样人员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进行工班采祥。采样过程中不得将个体粉尘采样器从身上取下弃臵一旁、不准关机、不准拆卸个体粉尘采样器和污染采样头中的滤膜。尽量避免碰撞个体粉尘采样器各部件。 A.2.2.4 采样人员作业结束离开井口后,应及时到采样器收发室交回个体粉尘采样器。 A.2.2.5 测尘员收回个体粉尘采样器后,先用转子流量计检查采样后的采样流量,然后关机。将采样流量和采样终止时间填入粉尘数据卡。 A.2.2.6 取下采样头,取出其中的滤膜。在与滤膜呈45度角的光束下,观察滤膜上的粉尘,若有发亮的粉尘颗粒,应作为无效样品处理。 A.2.2.7 将滤膜装入原样品袋内,用蒸馏水棉球擦拭采样头各部件,晾干后组装待用。 A.3 样品包装与传递 A.3.1 空白滤膜的包装与传递将称量后的空白滤膜平展地装入己编号的样品袋内, 再将样品袋和粉尘数据卡装入影集或特制的样品

粉尘分散度测定

粉尘分散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粉尘分散度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矿尘采样器工作原理 图1 粉尘采样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图 1-粉尘分离装置;2 滤膜夹及滤膜;3采样头;4-转子流量计;5稳流箱体;6 薄膜泵;7-微电机;8-控制 电路 粉尘采样器内有采样头(内装滤膜)、流量计(稳流电路)、抽气泵、计时器(或可编制自动计时控制电路)和电源等组成。以图所示的AZF-02 型粉尘采样器为例子,采样时由微电机带动薄膜泵运动,造成负压将含尘空气吸入粉尘分离装置1 ,分离后的呼吸性粉尘由滤膜2 收集。在气路中串联的转子流量计4 指示瞬间流量,稳流箱5 将薄膜泵6 产生的脉动气流变为平稳气流,以减小流量误差和震动。与采样时同步开始与停止的数码显示数字表示采样时间。根据采样流量、时间和滤膜增重(收集的粉尘质量),即可算出测尘地点的平均粉尘浓度。

2、矿尘分散度测定原理 滤膜溶解涂片法:采集有粉尘的滤膜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粉尘颗粒的混悬液,制成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和计数粉尘的大小及数量,计算不同大小粉尘颗粒的百分比。 三、实验药品及仪器 CCZ-20型粉尘采样器,XPS-500型生物显微镜,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载物玻片,显微镜,小烧杯或小试管,小玻棒,滴管,乙酸丁酯或乙酸乙酯。 耗材:粉尘、滤膜等。 四、实验装置图 略。 五、实验步骤 1)将采有粉尘的滤膜放在瓷坩埚或小烧杯中,用吸管加入1~2ml乙酸丁酯,再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制成均匀的粉尘混悬液,立即用滴管吸取一滴,滴于载物玻璃片上,用另一载物玻片成45°角推片,贴上标签、编号、注明采样地点及日期。 2)镜检时如发现涂片上粉尘密集而影响测定时,可再加适量乙酸丁酯稀释,重新制备标本。

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实验一课件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学习空气样品采集,实践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掌握粉尘浓度的计算。 1.粉尘:悬浮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3)或数量(粒/cm3)。本方法采用质量浓度。 二、基本原理 固体吸附采样原理: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是利用空气通过固体吸附剂时,由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或阻留作用来达到浓缩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一种采样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原理:采集一定体积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纤维滤膜上,由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气体积,计算空气中粉尘的浓度。 三、器材 带气体流量计和计时器的的滤膜吸附式采样器、混合纤维测尘滤膜(40 mm)、电子天平、干燥用烘箱 四、操作 1.滤膜的准备:滤纸和滤膜放烘箱中70 ℃干燥后,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滤膜装入滤膜夹。 2.采样器的架设:取出准备好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拧紧,采样时,滤膜的受尘面(磨面)应迎向含尘气流。 3.采样开始的时间:5 min的自然状态下的实验室粉尘采样; 拍打黑板擦两次次时采样1 min。 采样的持续时间:根据测尘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的最低值确定采样的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3时,采气量不得小于0.2m3;低于2mg/m3时,采气量为0.5~1m3)。采样持续时间一般按式(1)估算: 式中:t——采样持续时间,min; △m——要求的粉尘增量,其质量应大于或等于1 mg; C′——作业场所的估计粉尘浓度,mg/m3; Q——采样时的流量,L/min。 4.采样的流量:设计流量为20 L/min。 常用流量为15~40L/min。浓度较低时,可适当加大流量,但不得超过80L/min。在整个采样过程中,流量应稳定。 5.采样后样品的处理采样结束后,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保存于滤纸中一同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 式中:C——粉尘浓度,mg/m3; m1——采样前的滤膜质量,mg; m2——采样后的滤膜质量,mg; t——采样时间,min; Q——采样流量,L/min 采集在滤膜上的粉尘的增量直径为40 mm滤膜上的粉尘的增量,不应少于1 mg,但不得多于10 mg;直径为75 mm的滤膜,应做成锥形漏斗进行采样,其粉尘增量不受此限。

煤矿粉尘检测

防尘测定、化验管理制度 第一条矿井必须建立测尘制度,按规定对生产性粉尘进行测定。 1、总粉尘: 每半月要对全矿井下各作业场所,进行一次测定。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一次。 2、呼吸性粉尘: 定点呼吸性粉尘浓度每月测定一次。 班组个体呼吸性粉尘监测,采掘工作面每 3 个月测定一次,其它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一次。每个采样工种分两个班次连续采样,一个班次内至少采集两个有效样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样品不得少于四个。 3、粉尘分散度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每半年检测一次,变更工作面时也必须测定一次。各接尘作业场所每次测定的有效样品数不少于3个。 4、每个工作面或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分散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每6个月测定一次,新开工头面及变更工作面时必须在一个月内测定一次,以后每6个月测定一次。 第二条粉尘测点的选择和布置 粉尘测点的位置选择必须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 把粉尘测点布置在尘源的回风测,粉尘扩散得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呼吸带是指作业场所距巷道地板高1.5m作业人员呼吸的地带。在薄煤层及其它特殊情况下,呼吸带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随之改变。 井下作业场所测点的选择和布置如下:

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取得合格证后,持证上岗。 第四条矿井应设置粉尘分析化验室。装备齐全,采样、化验、分析规范,报表数据准确、及时。 第五条测尘员每月根据生产情况制定出当月测尘计划,并总结上月测尘工作。测尘员必须按照计划定期对所有产尘地点进行粉尘测定。 第六条测全尘的同时,必须测定呼吸性粉尘。 第七条采样前后的滤膜,化验员必须按规定干燥、称重,并详细记录,做到读数准确、精度符合要求。 第八条要及时填写粉尘报表,报防尘密闭队队长、通防科长、矿总工程师审阅。 第九条测尘员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每年一次及时将采集的粉尘样本送公司分析化验,化验结果要归档保存。

实验粉尘真密度的测定

实验 粉尘真密度的测定 一 试验目的 (1)了解测定粉尘真密度的原理并掌握真空法测定粉尘真密度的方法 (2)了解引起真密度测量误差的因素及消除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 实验原理 物质的密度:c V m =ρ 测定原理:先将一定量的试样用天平称量,然后放入比重瓶中,用液体浸润粉尘,再放入真空干燥器中抽真空,排除粉尘颗粒间隙的空气,从而得到粉尘试样在真密度条件下的体积,然后根据上面式子计算可得到粉尘的真密度。 设比重瓶的质量m 0,容积为V s ,瓶内充满已知密度s ρ的液体,则总质量为: s s V m m ρ+=01 当瓶内加入质量为m c ,体积为V c 的粉尘试样后,瓶中减少了V c 体积的液体,故有 c c s s m V V m m +-+=)(02ρ 粉尘试样体积可根据上述两式表示为: s c c m m m V ρ+-= 21 所以粉尘的真密度为: s s c c s c c c c m m m m m m V m ρρρ=-+==21 式中:m s :排除液体的质量 mc :粉尘质量 m 1:比重瓶加液体的质量 m 2:比重瓶加液体和粉尘的质量 Vc :粉尘真体积 三 实验设备 (1) 比重瓶:100mL ,2只 (2) 分析天平:0.1mg, 一台 (3) 真空泵:真空度>0.9×105Pa (4) 烘箱:0-150℃,一台 (5) 真空干燥器:300mm,一只 (6) 滴管:一支 (7) 烧杯:250mL ,一个 (8) 滑石粉试样,蒸馏水,滤纸若干 四 实验步骤 (1) 将粉尘试样约25g 放在烘箱内,于105℃下烘干至恒重。 (2) 将上述粉尘试样用分析天平称重,记下粉尘质量m c (3) 将比重瓶洗净,编号,烘干至恒重,用分析天平称重,记下质量m 0

废气检测报告

3.7.1现有150t/a(S)-4-苄基-2-恶唑烷酮验收情况 2008年12月,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南通沃斯得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50(S)-4-苄基-2-恶唑烷酮项目进行了验收监测,监测期间平均生产负荷达86%以上,满足验收监测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要求。废气验收监测结果见表3.7.1-1,监测结论见表3.7.1-2。 湿度51%~72%。 注:浓度低于检出限以“检出限L”表示,污染物浓度未检出时,未检出值按检出限的一半参与计算;未检出排放速率以0计。 表3.7.1-2 150吨(S)-4-苄基-2-恶唑烷酮项目厂界无组织监测结果

米/秒,相对湿度51%~72%。

3.7.2现有100t/a R-4-氰基-3-羟基丁酸乙酯、200 t/a反式-1,4,-二溴-2-丁烯验收情况 2013年7月,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南通沃斯得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吨R-4-氰基-3-羟基丁酸乙酯、200吨反式-1,4,-二溴-2-丁烯项目进行了验收监测,监测期间平均生产负荷达75%以上,满足验收监测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要求。验收监测结果见表3.7.2-1~3.7.2-4,监测结论见表3.7.2-5~3.7.2-7。 表3.7.2-1 100吨R-4-氰基-3-羟基丁酸乙酯、200吨反式-1,4,-二溴-2-丁烯 项目 有组织废气排放情况

北风为主,风速1.5~2.0米/秒。 注:浓度低于检出限以“检出限L”表示,污染物浓度未检出时,未检出值按检出限的一半参与计算;未检出排放速率以0计。 表3.7.2-2 100吨R-4-氰基-3-羟基丁酸乙酯、200吨反式-1,4,-二溴-2-丁烯 项目 厂界无组织监测结果

4.3 粉尘浓度测定

4.3 粉尘浓度测定 法计重法和计数法2种,分别用质量浓度(mg/m3)和数量浓度(粒/m3)表示。 标准方法是:重量法的测定结果对现场浓度具有代表性。是一种基本的方法。操作复杂,速度慢。 压电晶体差频法测尘仪、β射线吸收法测尘仪,光散射测尘仪。以及以微计算机为基础的粉尘浓度测定仪都能白动测定出粉尘的质量浓度.操作简便、快速,但设备昂贵。 1. 空气中可吸入粉尘采集 由于小粒径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测定PM10更能反映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危害。 为了实现大小颗粒的分级测定,在采样器中装有分离大颗粒装置,切割器或分尘器。

滤器的滤膜捕集,将粗、细颗粒物分开。

工作原理:气流从小孔高速喷出时,因所携带的颗粒物大小不同,惯性也不同,颗粒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不同粒径的颗粒各有一定的运动轨线,其中,质量较大的颗粒运动轨线接近中心轴线,最后进入锥形收集器被底部的滤膜收集;小颗粒物惯性小,离中心轴线较远,偏离锥形收集器入口,随气流进入下一级。第二级的喷嘴直径和锥形收集器的入口孔径变小,二者之间距离缩短,使小一些的颗粒物被收集。第三级的喷嘴直径和锥形收集器的入口孔径又比第二级小,其间距离更短,所收集的颗粒更细。如此经过多级分离,剩下的极细颗粒到达最底部,被夹持的滤膜收集。

(3)撞击式采样器 工作原理:含颗粒物气体以一定速度由喷嘴喷出后,颗粒获得一定的动能并且有一定的惯性。在同一喷射速度下,粒径越大,惯性越大,因此,气流从第一级喷嘴喷出后,惯性大的大颗粒难于改变运动方向,与第一块捕集板碰撞被沉积下来,而惯性较小的颗粒则随气流绕过第一块捕集板进入第二级喷嘴。因第二级喷嘴较第一级小,故喷出颗粒动能增加,速度增大,其中惯性较大的颗粒与第二块捕集板碰撞而被沉积,而惯性较小的颗粒继续向下级运动。如此一级一级地进行下去,则气流中的颗粒由大到小地被分开,沉积在不同的捕集板上。最末级捕集板用玻璃纤维滤膜代替,捕集更小的颗粒。这种采样器可以设计为3—6级,也有8级的,称为多级撞击式采样器。

741852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XX煤矿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我矿生产技术部于2014年6月16日—17日对煤矿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噪声、毒物进行监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目的 1.1检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2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评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2.评价依据及标准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 2.2《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4月30日 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5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学分册) 2.6《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三版) 2.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3.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卫生部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以及现场调查监测,确定我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下表:

凹河煤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4.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4.1 监测内容 4.1.1化学因素: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粉尘浓度、粉尘游离SiO2含量 4.1.2物理因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噪声 4.1.3气象条件:气温、气压、气湿、气流 4.2测试方法 4.2.1测试条件:按正常生产状况 4.2.2测试频率:按照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学分册)规定执行。 4.3样品测定、分析检验方法 4.3.1化学因素:硫化氢采用GB/T16033-1995对氨基二乙替苯胺比色测定方法; 氮氧化物采用GB/T16032-1995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测定方法; 一氧化碳采用AT INST型一氧化碳检测仪直接测定分析; 粉尘采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规定测定,粉尘

环境检测报告

环境检测报告

监测报告 **监字[2011]第*号 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 2011年2月15日

1、报告无本站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须填写清楚,涂改无效; 3、监测委托方对监测报告有异议,须于收到本监测报告之日起 十日内向我站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4、本报告仅对当日采集样品负责; 5、本报告不得用于广告宣传; 6、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本报告; 7、报告无CMA章无效; 9、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监测站 电话: 传真: 邮编: 地址:

1、监测目的 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市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和监督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依据《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年**月**日至**日对**有限责任公司**厂固定污染源进行第*季监督性监测,依据本次监测数据编写此监测报告。 2、监测依据 2.1**监发[2008]**号,关于转发《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2.2《**省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监测实施细则》。 2.3国家有关监测分析方法、规范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3、监测内容 3.1监测项目:粉尘、苯可溶物、苯并[a]芘。 3.2监测点位和频率 在各污染源除尘设施后设一个采样点,采样点位符合《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相关要求,每个监测点均采3个样品,具体见表1。 表1 焦化厂污染源废气监测情况一览表 4、监测方法 废气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