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呐喊篇目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呐喊篇目主要情节及人物性格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那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明天中单四嫂子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风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阿Q正传是呐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讲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新文学中难得的精品;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除上述作品外,呐喊中的短篇小说还有一件小事、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其中端午节塑造了一个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形象——方玄绰;白光讲述了落第知识分子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的故事;小说在描写陈士成时,突出了他追求富贵功名的疯狂性,贪婪卑污的无耻心态被披露得淋漓尽致,他是在发财梦的驱使下,在神志迷乱中失足亡身于万流湖的;在兔和猫中,作者从兔子遭受黑猫“毒手”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现实生活上的无足轻重;鸭的喜剧记述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为排遣寂寞养鸭子的故事;呐喊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乡闰土:在生活压迫下有了很卑微的心态,闰土家境困难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和我之间隔了一道屏障;杨二嫂: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水生:闰土的儿子社戏双喜:迅哥的朋友阿发:迅哥的朋友六一公公:偷的就是六一公公家的豆迅哥:主人公“我”另:铁头老生社戏中的一个表演人物风波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九斤老太: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七斤嫂: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七斤: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恍惚;狂人日记赵贵翁:“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古久先生:“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陈老五:“吃”狂人的人狂人:是个迫害狂端午节方玄绰:没有和恶社会奋斗的勇气,很近于对社会问题是非不分,一种极其软弱的表现.另有:方太太药华老栓:勤劳而善良,十分愚昧、麻木;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恶行累累;夏瑜:革命者另有:华大妈、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四奶奶、夏三爷、红眼睛阿义明天单四嫂子:一个穷苦而又勤劳、善良、单纯的年轻寡妇;落后、愚昧、麻木,同时也是缺乏反抗性的;宝儿:单四嫂子的孩子另有: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王九妈不帮单四嫂子白光陈士成:没中状元的疯子孔乙己孔乙己: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的读书人头发的故事有人物:N 以第一人称“我”,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阿Q正传赵太爷: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狡诈、投机、贪婪、吝啬阿Q: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形象;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的混血儿式的革命党人的形象;呐喊中的人物形象第一类:压迫者这类人物有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狠,“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风波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总之这些人都非常了得,他们既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是封建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的顽固的维护者和扞卫者,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是腐朽败坏的旧道德熏染下的伪君子、道学家;如果有诸如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鲁迅对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第二类:革命者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因此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他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的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刽子手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抛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积极反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让健壮的看客观赏了一次“杀人的壮举”,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士”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夏瑜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用侧面描写,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话刻画他的形象的;第三类:帮闲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第四类: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民众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但他们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就像河底里的淤泥,无声无息;这类人物就是为读者熟知的,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写到这些人时,鲁迅的笔墨就变得沉重起来;第五类:旧知识分子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这些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鲁迅通常用轻快和嘲讽的语气来写这类人物,这表明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一些势力,在鲁迅的心中并没有占主要的位置;第六类:善良人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闰土,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双喜和阿发是这类人的代表;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双喜、阿发、闰土则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象,六一公公善良可亲;第七类:“阿Q”们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可以作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形象而独自作为一类人物;在其小说里,没有一个人物形象具有阿Q这样的完整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Q身上的特性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贱”,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在其他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精神;作为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中的一个最大的成果,鲁迅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把中国人的深层的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的一个巨大贡献;。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鲁迅所著。
这部小说以鲁迅的犀利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闭,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与反思。
本文将以呐喊为切入点,探讨人性的困境、社会的冷漠与个体的反抗。
第一部分:人性的困境呐喊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在庸众的环境中生存,受到压迫和剥削。
例如小说中的药店老板贾秀全,他虽然身居小康之家,但却无法摆脱缠绕于心头的传统道德约束。
贾秀全在虚伪的道德观念下,最终选择了对虐待处于弱势地位的仆人逼迫致死的罪行。
这一角色的形象,凸显了人性的困境:在社会规范的束缚下,个体难以追求自由和正义。
第二部分:社会的冷漠呐喊中的社会环境充满着冷漠,人们对他人的苦难和求助漠不关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说中的孙大午一家。
孙大午遭遇了车祸,血流不止,但却无人救助。
身边的人们面对他的苦痛只是严肃地围观,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这种社会的冷漠使得个体在互助和温情的荒野中迷失,进一步加重了人性的扭曲。
第三部分:个体的反抗面对社会的冷漠和压迫,一些个体开始勇敢地反抗并寻求解放。
例如小说中的曹先生,在被学生家长怀疑学术造假的时候,他毅然将自己的论文全部公之于众,并在公开场合大声呐喊,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虚伪。
曹先生的反抗象征着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他拒绝沉默,并以实际行动唤醒了更多的人。
结语:在《呐喊》中,鲁迅以深刻的思想质疑和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庸俗,对社会起到了一种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通过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我们意识到人性困境的存在以及个体反抗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呐喊,我们才能唤起人性的艰难探索与追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字数:515)。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作文_杂志文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作文_杂志文摘:《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呐喊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1、故事梗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儒冠多误身——试论鲁迅《呐喊》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

“ 站 着 喝酒 而穿 长 衫 的唯一 的人 ” ,这 表 明他 的地 位 已极 低下 ,却 硬要撑起一个 “ 读 书 人 ” 的架 子 。 他 “ 满 口之 乎 者 也 ” ,并 有 “ 窃 书不 能算偷 ” 的理论 ,他对 问他 是不是 真 正认得 字 的的人 “ 显 出不 屑置 辩 的神 色” ,他 要 讲 究 “ 回” 字的 四种 写法 ,这些 无 不 反 映了他 迂腐 不堪 的可 悲性 格 。 孔 乙已是一个 天性善 良的人 。他给小孩 子们 吃茴香 豆 ,他要 教 会酒 店小伙子 “ 回”字的 四种写法 ,因为他以为 “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 , 写账要用 。 ”他耐心传授他那一点可怜的知识 , 可是一个愚昧落后的社 会 ,对 他的知识并不 赏识 ,小伙子 也 “ 毫不热心 ” 。 孔 乙己又是一 个被奚 落与摧 残的穷 知识分子 的形象 ,喝酒 的人 们拿他 取笑 ,掌柜 的也认 为他可 以开心 ,丁举人还 打断 了他 的腿 。 孔 乙已还是 一个麻木 的人 ,他对封建科 举 的罪恶 、对丁举人 的 酷虐 ,从不 曾发 生过一句怨词 , 他 隐忍 苟活 ,直至死去 。 3、 关 于 方 玄 绰 。 如果说陈士成与孔乙 己的形象代表了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 中的 部分失意者 ,那么 ,方玄绰的形象则是辛亥革命后 的知识分 子中穷 愁潦倒 的形象之一 。 《 端 午 节 》中 的方 玄 绰有 一 句 口头 禅 , 叫作 “ 差不多” ,这 个 “ 差不多 ”不仅提炼 出了他个性 的典型特征 ,而且也是对 当时社会 情况的一个 总评价 ,即是说虽经辛亥革命 ,而社会 上的现状并无根本 变化。这个 “ 差不多” ,既是方玄绰批评社会 的 “ 武器 ” ,尽管这个 “ 武 器 ”实在是非常无力 ;又是方玄绰用于 自 卫 和退缩 的工具 ,虽然实际 上 只是 自 欺 。方玄绰 的身上 ,多少有一点阿 O的气息 ,方玄绰并 没有 什 么奢望 ,他 的感慨也平常 , 但连一点极普通 的希 望都 难于实现 。教 书, 不足 以养家活 口 , 写诗 , 又无解决现实 困难 的可能 。他 听到 自己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和《彷徨》,作家鲁迅和茅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本小说。
他们在探讨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两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洞察,尤其是两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了新时代的到来,也独具鲜明的特点。
从《呐喊》讲起,主人公单身汉身边困扰着无比地压力,他面临着春蚕革命的残害,精神上的解放,就像把这些压力释放出来,以让人民能够重新获得自由,斗争的口号就是“呐喊”,他的表现就是勇敢的,用智慧的思维义无反顾地奔走在改革的浪潮中。
主人公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因为他的性格有着好奇心、追求自由的放任主义,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茅盾的《彷徨》也描写了非常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主人公出生在一个非常家境贫苦但名声却很响亮的家庭,被迫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彷徨”就是他最完美的状态。
他自负而洒脱,用一种空灵而淡漠的眼光看待世界问题,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也不畏惧任何困难,他深切地关注着时代的变化,总能用最诙谐的方式把现实中的问题解决出来。
《呐喊》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在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象的变化,表现出了新的生活态度,从而丰富了文学发展的版图。
从人物形象上看,可以勇敢地说:新生活的精神已经到来!
- 1 -。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作为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新文学作家之一,莫言以充满忧虑、深刻的人性描写,讽刺性的笔触及强烈的表达力,在国内文学圈中获得广大的追捧。
《呐喊》,作为莫言的处女作,是以1980年代中国贫富悬殊的黑暗背景下,深情描写一个贫苦农民工的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张海,在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夹缝求生的苦情,但也发现了自身存在,以及在苦难中求得生存的必要,他没有任何解脱;他只能本能地咆哮,本能地挣扎。
尽管无法拒绝命运,他强大的自信还是唤起了他的激情、自尊与反抗。
他的反抗绝不是无所作为的逃避,它是一种坚持,是对自身命运,对成功及失败的斗争,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态度,如此地鲜明,又如此地深刻。
他常常落入绝望,然而,无论怎样,他又总能从中站起来,用他自己的方式咆哮,用他自己的力量,在苦难之中继续前行。
他最终成功地逃脱了深渊,正是他强大的复仇心驱动着他,让他拿出最后一丝信心,决定最终的发展。
彷徨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彷徨》被誉为“新文学的转折点”,尤其是国内曾被称为“改革开放前三部曲”,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主人公欧阳棠,是一位年轻的广州白领,面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对未来的迷茫,他处处受到压抑与困惑,每天思考与流浪,徘徊而不知终点。
欧阳棠在生活中,犹如一只无处可归的流浪者,什么都无法把握,只以一种迷茫的心态从容地走在日常生活中,只希望有一个方向让他走下去。
然而,无论他怎样挣扎,他总是傻傻地彷徨不前,对他来说,出口都是死胡同。
欧阳棠处处受到压抑,他认识到了自己渺小的存在,也清楚地知晓自己的无能。
然而,在这种迷茫的彷徨中,他仍然会坚持自身的灵魂,面对自己的恐惧,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最后也无法达成,也不愿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尊严。
总结从《呐喊》和《彷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莫言文学叙事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
他把苦难与痛苦内敛地融入作品中,以强烈的叙事力量记录下主人公的苦难内心,并展现出他们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复仇,呈现出情感真实深刻,文学品质高亢的代表性作品。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激烈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排斥的底层人物,他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痛。
他对生活的绝望和对社会的不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呐喊。
他的命运让我思考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在这个世界上,底层人民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他们的呐喊往往被无情地忽视和压制。
通过阅读《呐喊》,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处境。
同时,我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不再轻易地对他人嘲讽和排斥,而是更加关心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读完《呐喊》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这部小说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更加关心他人的处境。
希望我们都能够对社会多一些关怀,对他人多一些理解,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最新浅谈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名师资料合集

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浅谈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系别、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学生姓名学号1022500018指导教师摘要《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呐喊,也被称为武器的呼吁,是一个集14 个故事的故事集。
有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
有反封建战士——狂人。
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阿Q——精神胜利法。
有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人力车夫。
有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从子”的单四嫂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关键词鲁迅呐喊人物形象社会矛盾现实残酷民族忧患意识引言《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 年——1922年间创作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禅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
一、作品概况《呐喊》是鲁迅1918 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这部小说集于1923 年8 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
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
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呐喊》创作背景:《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 年所作的14 篇小说。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药》《阿Q 正传》《社戏》等,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呐喊》中的人物形象前堤完小孙晓先【摘要】杂文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
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
鲁迅先生的散文,很多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呐喊,是对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痛斥,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
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
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孔乙己、阿Q、夏瑜、华老栓、七斤嫂、方玄绰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呐喊》是一部巨作,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却是针针见血。
【关键词】鲁迅呐喊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杂文、散文三个方面。
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用力透纸背的笔力,简洁朴素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所处的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缺失,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思考;杂文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
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
鲁迅先生的散文,很多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呐喊,是对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痛斥,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
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
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文章少,但是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却是针针见血。
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将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原因指向了传统文化,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奴性文化。
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先生对国民的卑劣性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
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托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
他们对于这些压迫、压榨都是忍辱受屈逆来顺受。
他们虽然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
鲁迅认为国民的卑怯是国民劣根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
我从鲁迅笔下的人物身上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的悲剧命运,而且看到整个社会的病态,鲁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国人民的缩影。
笔者对《呐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做以下具体论述。
一、精神的胜利者——阿Q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究其原因,是社会造人。
那个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混战的时代。
未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小镇未庄作为写作背景,它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
他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
他的可悲之处主要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
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
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
接连不断地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我安慰。
有人说阿Q这是乐观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我认为这实在是要不得的,这是驼鸟心态。
实际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它并不会使他变得更强,反而使他自暴自弃。
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境遇,而且使他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可以说这是在封建制度压迫下,许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统治者仍然自称“天朝”,鼓吹中华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看看今天,仍有许多的“阿Q”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些人既可怜又可悲可叹。
鲁讯用“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
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赵太爷父子,他们自己可以三妻四妾,却以封建礼教的捍卫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吴妈求爱的阿Q。
在某种程度上,赵太爷和阿Q其实都是一类货色。
假如阿Q得势,将会是个十足的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一个活脱脱阿Q。
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深深地影响着阿Q。
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对女人却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蔑视,欺侮女人,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体现了阿Q身上的宗法家族思想,尽管到处流浪,却还想着传宗接代。
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但是革命在阿Q的眼中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
三尖两刃刀”。
所谓的革命,就是抢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的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
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阶级地位决定阿Q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小说的这一点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着实让人感到可悲。
鲁迅先生是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写阿Q的,这其中包含着唤醒民众的热情,也包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鲁迅先生不是厌恶中国人,而是为了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揭示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进而改造中国的社会。
二、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没落文人——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悲剧的读书人形象。
开篇便表明孔乙己身份的尴尬。
“长衫”是读书人,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能坐着喝酒;“短衣帮”则是只能在散工后,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的人。
但孔乙己则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讥笑,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帮”也嘲笑他。
他不被社会所接纳,这注定了他必然是悲剧性的。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
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相当于一个废人。
当有人揭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一方面表明了他死要面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连辩解都要带上“之乎者也”。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塑造了无数个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孔乙己穷因潦倒却自命清高,被人们当作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
最终,他最好的解脱也许就是死,这是多么的讽刺! 这一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文章中多次写人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
在他用“之乎者也”来辩解窃书一事时;在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在孩子们向他要茴香豆时;甚至在他被打断腿之后,仍然被作为取笑的对象。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
”原来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这些场景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表现了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从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以看出孔乙己是很喜欢小孩的,这也体现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
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吃茴香豆的小孩也嘲笑他,这也为孔乙己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
“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遭受了那么大的欺侮。
但是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
人们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径没有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在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冷漠到了何等程度,真是触目惊心、令人颤栗!“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耐人寻味同时大有深意。
通过这句话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对死亡是多么的冷淡,就连孩童都如此的麻木无情。
人们关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为那十九文钱罢了。
“大约”是表估计的,“的确”是表肯定的。
按语法来说,这个句子是有毛病的。
“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
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在他腿未打折之前,他的生计已经很难维持了,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饿死,别无生路。
三、《药》中的夏瑜和华老栓在城市中, 一位青年华小栓得了肺痨, 其父亲向刽子手买来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
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夏瑜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形象。
他家境贫寒,以致使红眼睛阿义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意志坚定,甚至劝牢头造反。
最后,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慷慨就义了。
夏瑜为社会而牺牲,希望能换来人们的觉醒。
但茶客们却说他“疯了”。
他为社会,为自己,有改善社会的强烈愿望。
他追求过,奋斗过,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
与几千年的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相比,他的力量太弱小了。
人们因为麻木太久,没有能从中觉醒过来。
但他并不孤单,“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他的同伴们还在继续努力。
鲁迅先生同情这些革命人士,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人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