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比较侵权法与人格权法第八讲共2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人格权法

人格权法

第一节

生命权


一、生命权的概念和特点 生命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以其生命利 益为客体的人格权。 关于生命权是否为独立的人格权,理论界 有三种主张: 一是否定说。 二是身体权说。 三是肯定说。
生命权具有以下特点


(一)生命权的客体是自然人的生命安全 (二)生命权的基本内容是维护生命活动 的延续 (三)生命权受到侵害后的救济手段具有 独特性
(二)侵害身体权的救济




在侵害身体权的行为处于持续状态时,权利人可 以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 如果侵害人违法取走他人可与人身相分离的部分, 权利人还可以要求侵权行为人返还原物,如返还 非法抽取的血液、剪断的头发、摘取的假眼假牙、 被盗走的遗骨等; 如果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精神损害或经济损失, 还应进行损害赔偿。 除了上述保护方法以外,权利人还可以要求侵权 人赔礼道歉。
三、名誉权与相关权利的区别

(一)名誉权与商誉权 (二)名誉权与荣誉权 (三)名誉权与人格尊严
四、名誉权的内容

(一)名誉维护权 (二)名誉利益支配权
五、名誉权的民法保护



(二)名誉权侵权的抗辩事由 在下列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构成侵害名誉 权: (1)公民通过合法途径反映情况。 (2)各级人民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 (3)单位依据职权对自己管理的干部、职工作出涉 及个人品德的评价 (4)履行法律或道德上的义务 (5)正当的舆论监督及文艺评论 (6)事先同意的行为


1.不使用他人的姓名的行为 2.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的行为 3.非法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
二、名称权


(一)名称权的概念 名称是指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在社会活动中, 用以确定和代表自身并区别于他人的文字 符号和标记; 名称权是指自然人以外的民事主体依法享 有的决定、使用、改变、转让自己的名称 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一种人格权。

人格权法.ppt

人格权法.ppt

第二编
人格权法
第一节

人格权法是我国民事立法一项创举



三、人格权法的概念 人格权法,是规定人格权的概念、种 类、内容和对人格权予以法律保护的民事 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人格权法的法律特征 1、人格权具有赋权性和宣示性。 2、人格权法规定人格权不具有法定性。 3、人格权法具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第二编
人格权法
第二节 人格权的延伸法律保护的理论依据



一、权利保护说 二、近亲属利益保护说 三、家庭利益保护说 四、法益保护说 五、延伸保护说
第二编
人格权法
第三节

人格权的延伸法律保护基本内容

一、先期人格法益保护 1、我国保护现状 《继承法》规定了胎儿的特留份,但胎儿享有 遗产继承权却必须从出生开始,特留份“留而 不给”。 2、保护缺陷 缺少胎儿先期身体利益的保护; 缺少胎儿生命法益的保护。(健康权、生命权 益)
第二编
人格权法
法律问题一: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 行使问题
“对正义的实现而言,操 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 操作法律的内容更为重 要。” “法律规定的数量与法 官自由裁量权的大小成 反比;法律的模糊度与 法官权力成正比;法律 的精确性与法官的自由 裁量权成反比。”

第二编
人格权法
法律问题二:
特殊案件的损害赔偿 问题 !未成年人死亡的赔偿 问题 !违法分子的伤害赔偿 问题 !植物人的赔偿问题
第二编
人格权法
法律问题一:

从姚明诉可口可乐公 司案看是否存在集体 肖像权。
第二编
人格权法
法律问题二:

连体婴儿的物质性人 格权共有问题

《人格权法》ppt(法律出版社)图文图文课件

《人格权法》ppt(法律出版社)图文图文课件
自由的概念
二、人身自由权 概念和性质
自由的特征
具体内容
人身自由
三、人身自由权的民法保护
侵害人身自由权的行为 对人身自由权的人格权请求权保护 对人身自由权的侵权请求权保护
第二节 性自主权
一、性自主权的 客体:性利益
性利益的概 念
二、性自主 权
概念和特 征
性利益的特征
性质
内容
三、性骚扰行为及其民法规制
二、姓名权
• 姓名权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 姓名权的内容
三、姓名权的民法保护
侵害姓名权的行为 姓名权的人格权请求权保护
姓名权的侵权请求权保护
第二节 名称权
一、名称权的客体: 名称
名称的概念 界定
二、名称权及其 内容
概念与特征
字号、商号
性质
名称的简称
内容
三、名称管理及名称权转让
名称管理 名称权转让 名称权继承 名称使用权许可他人使用
二、我国《民法典》对人格权的立法创新
(一)《民法典》对人格权法立法体例的创新 (二)《民法典》对人格权权利性质的创新 (三)《民法典》对人格权权利体系的创新 (四)《民法典》对人格权权利类型的创新 (五)《民法典》对人格权权利内容的创新 (六)《民法典》对人格权行使规则的创新 (七)《民法典》对人格权保护方式的创新 (八)《民法典》对人格权具体保护方法的创新
• 特征:1.不同的民事主体在人格权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并不相同。 2.人格权法律关系调整的是人格权和人格利益的享有和保护的民事关系。 3.人格权法律关系的核心是确立人格权的义务人的不可侵义务。
二、人格权法律关系的要素
主体 内容 客体
第四节 私法人格权与公法人格权
一、私法人格权与公法人格权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一章--人格权法[20页]

第十一章--人格权法[20页]
第三,确认人身自由权有助于维护基本人权。
第四,确认人身自由权有助于平衡公民之间的利 益冲突。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第三节 人身自由权与相关权利
一、人身自由权与身体权 二、人身自由权与健康权 三、人身自由权与婚姻自由权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一、人身自由权与身体权
权是不同的:
一方面,婚姻自由权与人身自由权的内容和客体 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婚姻自由在传统民法体系中主要受亲 属法调整,对侵害婚姻自由权是否导致精神损害 赔偿,现行立法并未作出规定。而人身自由权主 要是受人格权法调整,侵害人身自由权可以产生 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第四节 侵害人身自由权的责任
一、侵害人身自由权概述 二、侵害人身自由权的责任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一、侵害人身自由权概述
侵害人身自由权的损害后果通常表现为人身自由 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了限制。
侵害自由权的行为改变了受害人的身体自由状
态和精神自由状态,由于人身自由受到非法限制,
2 内容的确定性。 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 有人身不受侵犯和自主行为的自由。具体 来说,人身自由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人的身体行动不受侵害的自由。
第二,依法自主行为的自由。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二、人身自由权的特征
3 人身自由的固有性。 此种固有性表现在:一方面,它与人格不可分离。 另一方面,人身自由权具有与生俱来的特点,它 是公民基于出生而当然取得的。
人格权法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人格权法

人格权法完整版教学课件-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全最新)

人格权法完整版教学课件-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全最新)
五、人格权法与知识产权法
人格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关联密切,人格权早期是被视作著作权中的精神性权利而受到法 律保护的,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也与人格权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被称为著作人格权。不过,知 识产权法和人格权法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领域,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调整对象不同。 2、调整的原则和方法不同。 3、责任方式不同。
第三节 人格权法的基本原则
一、维护人格尊严原则 二、法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合理限制原则 四、全面保护人格权原则 五、依法自主决定原则
第四节 人格权法的渊源
一、宪法中有关人格权的规范 二、《民法典》中有关人格权保护的规范 三、特别法关于人格权的规定 四、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有关人格权的规范
尽管人格权与财产权存在上述联系,但二者仍存在明显区别:权利主体不同;权利客体 不同;权利的取得不同;权利性质不同;保护方式不同。
第六节 人格权与相关民事权利
三、人格权与知识产权
人格权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人格权和知识产权是两种不同的民事权利,应当 在法律上对二者加以区别:
1、专属性方面的区别。 2、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的区别。 3、权利客体的区别。 4、权利产生的区别。 5、与人格的联系方面的区别。
第二节 人格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二、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
人格权编与侵权责任编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二者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而言: 1、规范内容不同。 2、是否具有确权功能不同。 3、是否可以具体确认每一项具体人格权的权能不同。 4、能否规定人格权的利用、行使等规则不同。 5、保护方法不同。
第二节 人格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一节 人格权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人格权法的调整对象
(一)人格权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格关系 (二)人格权法调整的是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三)人格权法调整的是以人格权的享有、保护和行使为内容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四)人格权编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对自身的关系

民法人格权ppt课件

民法人格权ppt课件
合同约定限制
利益平衡原则
在处理权益冲突时,应综合斟酌各方利益,尽可能实现利益的平衡。
权益位阶原则
在某些情况下,当人格权与其他权益产生冲突时,可以根据权益位阶原则进行解决,即优先保护位阶更高的人权。
个案分析原则
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05
CHAPTER
03
CHAPTER
具体人格权
总结词
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格权,是行使其他人格权的基础。
详细描写
生命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以生命安全、生命坚持为客体的权益,是其他一切权益的条件。生命权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他人的生命权。
总结词
健康权是自然人以其身体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正常运作和良好状态为主要内容的权益。
04
CHAPTER
人格权的保护与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个人的人格权需要受到一定限制,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披露某些个人信息。
公共利益限制
法律可能规定某些特定情况下,个人的人格权受到限制,例如在刑事侦查中,可以对犯法嫌疑人进行强制侦查措施。
法律特别规定限制
在一些合同中,双方可以约定对某些人格权的限制,例如雇主可以要求员工在合同中放弃某些隐私权。
人格权的法律责任
因侵犯人格权而导致的财产缺失,侵权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缺失
对于正在进行的侵权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停止侵害
当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的名誉受损时,侵权人应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责任。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对于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侵害,侵权人应向受害人赔礼道歉。
赔礼道歉
VS
对于严重侵犯人格权的犯法行为,侵权人可能受到刑罚处罚。

民法学 8 侵权责任法 ppt

民法学  8  侵权责任法 ppt
9
❖ (2)无过错责任原则或严格责任原则越来越多的适用,破 坏了过错责任原则一统天下的神圣地位——一体化的归责原 则发生了变化。
❖ (3)一些传统的侵权行为案件,如工伤案件,从侵权行为 法中分离出去,成为社会保障法的一部分——社会保障法对 侵权行为法产生了挑战。
10
第二节 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
❖ 一、概述 ❖ 归责原则(criterion of liability)是指行为人或物件致
17
❖ 另一种学说认为,过错推定分为一般过错推定和特殊过错推 定两种。
❖ 所谓一般过错推定,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侵害他人人身、 财产并造成损害的,应负民事责任,但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 损害不是因为他的损害所致,可以免除责任的推定。
❖ 所谓特殊过错推定,是指法律规定的特殊行为中,行为人必 须证明有法定的抗辩事由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才可免除责 任的推定。
❖ 损害可分为财产损害、人身伤亡、其他人格和身份权损害和 精神损害。
34
❖ 3、构成要件之二 因果关系 ❖ 因果关系的学说及因果关系的确定
(1)条件说:只要某行为为某损害的条件,该行为和损害间 就有因果关系。
(2)相当因果关系行为和损害之间无需直接因果关系,行为 人的行为对损害结果构成适当条件即应承担责任。
❖ 一、侵权行为
❖ 1、侵权行为的概念 ❖ 侵权行为(torts)是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人身或财
产,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 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3
❖ 2、侵权行为的特征: (1)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人身权或财产权的行为; (2)侵权行为是过错行为;
过错与违法的关系问题。 (3)侵权行为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
24
❖ (2)无过错责任与绝对责任(absolute liability) ❖ 依《牛津法律大词典》,“绝对责任是指侵权行为法和轻罪

关于人格、人格权问题的讨论(马俊驹)

关于人格、人格权问题的讨论(马俊驹)

关于人格、人格权问题的讨论马俊驹主持人:马俊驹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人:张鹤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级博士生蓝蓝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级博士生赵克祥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级博士生张翔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级博士生记录人:张翔地点:清华大学明理楼时间:2003年12月1日以下是清华大学法学院马俊驹教授与名下的2003级博士研究生,就“人格、人格权”问题进行讨论的记录整理,兹予发表仅作一家之言。

其中不周之处,欢迎学界各位老师、同学指正。

这次讨论课所涉及的问题,经归纳后罗列如下:一、从“人格”的历史演进,看“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1、传统民法中“生物人”与“法律人格”的分离模式与“适格判断技术”2、法国民法典中的法律人格基础3、德国民法典中的法律人格基础(1)“权利能力”概念产生的原因分析(2)“权利能力”与“法律人格”的关系(3)“行为能力”在法律人格塑造中的意义4、关于“无财产,就无人格”二、“人格权”概念辨析1、德国民法典与瑞士民法典中,有人格权吗?2、“人格权”等于“法律保护”?3、“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吗?4、什么是“人格权”?5、传统民法中,“人的伦理价值”与“人”的关系三、现代社会中,“人格权”概念兴起的原因1、人的“基本伦理价值”与“扩张伦理价值”2、德国“一般人格权”为什么是“权利”?3、“人格商化”与“人格权”的概念四、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的模式选择1、现代大陆法系民法人格保护的“二元模式”评析2、建立统一的人格权制度所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3、人格的可支配性:对于“自杀”、“安乐死”及“色情交易”的法律理解4、人格权是“宪法权利”,还是“民法权利”?5、法人的“人格权”问题6、我国民法典的人格权立法体例和内容马俊驹:这个学期,我们2003级博士生把“人格与人格权”作为一个讨论的重要议题。

目前,我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人格权的立法体例,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学界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