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绿色植保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专项简介与实施

合集下载

海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海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海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9.18•【字号】南政办〔2020〕59号•【施行日期】2020.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海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人民政府,州政府各有关部门:《海南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已经州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2020年9月18日海南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青政﹝2019﹞32号)精神,大力推进全州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到2020年底,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农机总动力达到5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小麦、青稞、牧草和白菜型油菜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马铃薯、玉米、甘蓝型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基本建立,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和牛羊、生猪、家禽机械化养殖取得积极进展,牦牛、藏羊初加工机械化实现突破,沿黄流域冷水鱼机械化集约化养殖水平持续提升。

到2025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55万千瓦以上。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马铃薯、小麦、甘蓝型油菜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枸杞、蚕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实现突破,初步实现牦牛、藏羊、青稞、油菜、草产业全链条生产机械化,冷水鱼机械化养殖走在全省前列。

2018年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8年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8年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
施意见
关于2018年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以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收入倍增为主要任务,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致力打造农村生态文明,促进我区农业经济不断壮大、民生不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文明不断提升,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区新建扩建规模农业项目120个以上,实现新增投入量16亿元以上,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新增绿化造林面积3万亩,村营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

三、主要措施(一)强化城乡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1.大力推进市级中心镇建设。

大力度推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总量。

支持和鼓励中心镇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优先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高起点推进镇区建设,着力改善中心镇生产生活条件。

全方位推进集聚发展,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集镇和集居区集中。

对市级年度考。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6.24•【字号】宁委办发〔2018〕60号•【施行日期】2018.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委办发〔2018〕60号各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关于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6月24日关于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7〕56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18〕3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宁委发〔2018〕23号)以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南京市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宁委办发〔2018〕48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南京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绿色兴农,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生产环境、增加绿色供给为目标,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促进我市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坚实支撑。

乐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高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乐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高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乐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高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乐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7.17•【字号】乐政办发〔2019〕19号•【施行日期】2019.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乐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高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乐政办发〔2019〕19号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的现代生态型农业,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含林业、渔业,下同)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根据《关于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高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委办发〔2018〕64号)和《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浙农科发〔2018〕14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绿色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按照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抓手,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面上实施与点上创建、工作推进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推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

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树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

(一)资源使用节约化。

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广泛应用生态种养模式、节肥节药节水节地节能技术,化肥与农药使用量各减少10%以上,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

(二)生产全程清洁化。

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广泛应用清洁化生产技术。

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85%、55%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达95%以上、集约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处理率达95%以上,废弃农资包装物和农膜回收率达95%以上。

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肇庆市位于广东中西部,西江北岸,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生长[1]。

肇庆市作为广东省主要粮食种植区和重要的粮食产业基地之一,水稻产业是全市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9%和10%以上,占珠三角36%和40%以上,规模居全省和珠三角前列[2]。

近年来,肇庆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结合实际,大力推动水稻产业优质高效绿色发展。

笔者对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1发展现状1.1水稻种植情况肇庆市一直以坚持发展粮食优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高要、封开、怀集3大粮食主产区为主战场,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基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通过分析2018—2022年间统计数据(表1)[3],可以发现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年际间有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6.43万hm 2和100.42万t 以上,分别占全市粮食生产的84%和88%以上。

在水稻单产方面,肇庆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等措施,水稻平均单产从2018年的6112.81kg·hm -2提高到2022年的6449.65kg·hm -2,实现水稻单产的稳步提高。

表12018—2022年肇庆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年份20182019202020212022粮食面积/万hm 219.5519.5519.9219.9620.04粮食产量/万t 113.38118.29121.22122.43123.36水稻面积/万hm 216.4316.5216.7916.7816.87水稻产量/万t 100.42105.10107.36108.05108.78水稻单产/kg·hm -26112.816362.746393.536439.376449.65注:数据来源于历年《肇庆统计年鉴》和肇庆市统计局公开数据。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赤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19•【字号】赤政发〔2021〕14号•【施行日期】2021.0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委办局,中区直驻赤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9〕12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助推我市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牧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为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机具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使用效率逐步提升。

全市农机总动力超过66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畜牧业机械化率达到44%左右。

设施农业、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取得明显进展。

不断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到202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农机作业条件明显改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牧业机械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大。

大连海洋大学试办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大连海洋大学试办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试办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建设自评报告2011年11月目录1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5)1.1 专业定位 (5)1.1.1 培养环境类高级技术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5)1.1.2 国家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5)1.1.3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环境科学专门人才 (6)1.1.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具有海洋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7)1.2 人才培养模式 (7)1.2.1 人才培养目标 (7)1.2.2 人才培养规格 (8)1.2.3 人才培养具体做法 (8)1.2.4 培养方案先进规范 (12)2.专业教学团队 (14)2.1 结构与数量 (14)2.1.1专业教学团队稳定,专兼结合,在数量上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14)2.1.2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满足教学需要 (25)2.1.3 70%以上教师专业背景与该专业相近 (26)2.2 专业带头人 (29)2.2.1 专业学术带头人简介 (29)2.2.2 专业带头人近三年主要承担环境科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教学水平高。

(29)2.2.3 专业带头人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且学术水平高 (30)2.2.4 专业带头人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较好 (32)2.2.5 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上作用明显 (33)2.3 师资培养 (33)3 教学基本建设 (36)3.1 人才培养方案 (36)3.1.1 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规范,教学理念先进 (36)3.1.2 人才培养方案反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能够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9)3.2 教学改革 (43)3.2.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特色突出 (43)3.2.2 教学方法先进,手段丰富,考核形式多样 (44)3.2.3 积极申报教改项目,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47)3.3 实践教学设计 (48)3.3.1 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合理,教学内容丰富、全面.. 483.3.2 实践教学大纲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53)3.4 实践教学条件 (54)3.4.1专业实验室基本建成,实验设备及台套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管理制度健全 (54)3.4.2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效果好 (56)3.4.3 专业教学团队中100%的教师有实践经历,能够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56)3.5 教学资源建设 (58)3.5.1课程大纲、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计划较好地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可行。

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9]23号

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9]23号

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 〕23 号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 号)文件精神,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9 年6 月底前报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附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九日附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

各培养领域协作组应在《指导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领域的学科特点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各培养单位应根据领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绿色植保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专项简介与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绿色农产品与食品安全高度关注。

为服务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亟需大量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绿色植保专业人才。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使我国植物检验与检疫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也会变得更加严重。

此外,农业部的调研报告显示,农业生产中企业、种植大户与农民遇到的急需帮助解决的粮食生产问题约70%与植物保护相关。

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进行综合改革。

鉴于此,以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结合我校在相关领域近年来专业型人才培养中所取得的经验,满足我国绿色植保与植物检验与检疫行业迅猛发展的需求,以培养能够胜任“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绿色植保与植物检验、检疫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拓展原有的“单一环节”的培养平台,整合我校植物保护学院国家与北京市产业体系10余个岗位以及多个国家级合作研发与推广中心,在学校与研究生院等多级部门的支持下,挂靠植物保护学院,构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植物检疫工程与技术和种苗健康与农产品安全等的“绿色植保工程”的人才培养平台。

二、2018年“绿色植保工程”专硕专项的招生名额及录取办法
本专项2018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30个,按专项实施计划与培养方案进行招生。

招生指标将由植物保护学院以专项管理,不计入合作导师在学院的招生名额。

拟录取候选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的兼职导师与合作导师复试小组选拔产生。

该专项2018年招生接受校内调剂。

要求遵循专业相近、业务课相近的原则,初试成绩达到我院公布的专业学位学科复试分数线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的考生均可申请调剂。

三、导师队伍
植保学院2018年在三个研究方向共遴选出校外兼职导师30人,招生导师具体信息如下:
四、实施计划
1、试点专项由彭友良、孙文献总负责,王琦、石旺鹏和李志红具体协调组织实施;
2、按专项统一操作,由研究生院与植保学院向学生作招生宣传,介绍中国农业大学“绿色植保工程”专项的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和项目目标,组织生源报名;植物保护学院负责招生,按照专项拟定培养模式统一培养;
3、签订招生协议,明确任务要求,修学年限为3年;
4、参考科技小院的“分段式”培养模式对学生培养进行创新,形成“植保绿色工程”全产业链培养模式,引领全面植保领域专硕培养;
认知阶段:入学报到前2018年7-8月:提前入学,进驻不同培养基地,深入生产一线,熟悉“三农”,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问题开展调研。

体验农村生活、发现生产上植保问题、了解技术需求、认识自身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协助高年级同学开展科学研究,农村社会服务工作;让学生尽早融入各个团队,了解与学位论文研究有关的工作及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等。

免试生和考试生均在录取决定后正式入学前学校帮助及时解决吃住等生活学习问题。

理论学习阶段,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学校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并做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储备;指导老师根据绿色植保工程及各个基地的不同项目需要,确定研究生论文选题。

实践与国际化阶段,2019年2月-2021月2月:驻扎培养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开题,开展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社会服务;进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不同基地的要求,参与各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研
发与推广示范工作,制定技术规程,构建因地制宜的技术推广示范途径;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与创业。

期间,将对优秀研究生进行选拔(每届6-10个名额),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进行为期3-12个月的国外联合培养计划,使学生全面接触、了解并掌握欧美等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与绿色植保技术。

毕业阶段,2021月2-6月:毕业阶段,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或展示毕业设计。

5、减少非专业课程设置的学分,增设“绿色植保科技进展”专项学位课、应用与实践型课程。

由植保学院组织,研究生院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6、在管理环节进行改革,实行学校与合作单位导师的双重管理模式。

在培养过程中,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环节在校外合作单位或基地进行,校内导师参与。

并设立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公益性实践环节,对农业生产企业或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增加校外导师评价与生产基地考评环节,完善各项措施确保学生培养的质量。

7、建立校外兼职导师与校外基地的评价体系,选取与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化程度高,基础设施齐全,导师队伍齐备,管理制度健全的综合试验站开展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校外兼职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生可能采取多基地定期轮岗的培养模式。

8、拟选拔优秀研究生(约招生总人数的1/3)进入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硕士生联合培养计划,国外学习时间3-12个月。

使学生接触、了解并熟悉欧美等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在世界舞台的交流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018.03.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