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必修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修订版)

农土 民地 失 集 统治者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 去中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 土趋 地势 增加 加速
2、民族矛盾的激化:
•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
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 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新政措施:
①改革文官升迁制 ②严格恩荫制
③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
④慎选地方官 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中心——整顿吏治
• 【学思之窗】想一想,“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
影响? • 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 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 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 步激化阶级矛盾。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
积 弱 积 贫
• 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
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新政 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
•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主观因素:宋仁宗、范仲淹 3、主要内容:p49-50 ①②③④⑤ 4、结果:废止(原因) 5、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
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 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 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 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 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 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 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 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 名堵塞言路。
高中历史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 (2)这导致北宋出现什么现象? 生。
基础梳理
点击思维
【拓展点拨】 通过分析北宋中期面临的 答案:(1)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负担沉 主要社会问题,我们不难认识其统治危机 重。 的严重性,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和中心 目标,就是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从某种程 度上调整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 封建统治。
庆历新政是在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统治阶级采取的一次改革自救。 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 法改革的序幕。
(对应学生用书第27~28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 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 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北宋时期禁军人数的激增图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如何? (3)材料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 局面? 【思路点拨】 第(1)问材料一图片反映北宋集中军权,使兵将分离,削弱了军队 的战斗力。第(2)问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冗吏”。结合教材知识回 答冗官现象带来的影响。第(3)问分析表格数字的变化,得出政府开支越来越大,财政 日渐困难。第(4)问综合材料可以看出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局面。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分化事权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政治方面官僚机构臃肿:北宋通过恩荫、科举等途径,大量授予官职,导致官员数量过多,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贪污腐败:部分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财政收入。
2、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赋役繁重:农民不仅要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各种杂税和劳役,生活困苦。
财政危机:政府开支庞大,包括军费、官俸等,加上税收不足,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3、军事方面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实行“更戍法”,导致兵将分离,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薄弱。
边患频繁: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北宋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局面,需要支付大量的岁币来维持和平。
4、社会方面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二、庆历新政的推行面对社会危机,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发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即庆历新政。
1、改革的主导人物范仲淹、富弼、韩琦等。
2、改革的目的整顿吏治,解决财政危机,增强国防力量,缓和社会矛盾,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改革的主要内容明黜陟:严格考核官员政绩,根据政绩优劣进行升降。
抑侥幸:限制官僚子弟凭借恩荫做官。
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学问和能力的考察。
择官长:选派有能力的官员担任地方长官。
均公田:均衡官员的职田收入,防止贪污。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修武备:在京城附近招募强壮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以补充禁军的不足。
减徭役:合并州县,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三、庆历新政的失败庆历新政推行不久就遭遇了挫折,最终以失败告终。
1、失败的原因触犯了官僚贵族的利益: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等,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课件4: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历史 选修1
答案: (1)军权。 (2)防止内患。 (3)①军权集于皇帝一人,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不识 将,将不识兵,造成指挥不灵,效率低下,削弱了军队战斗 力,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②养兵政策,使北宋军队数量激增,出现“冗兵”现象, 导致军费激增,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 面。
历史 选修1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经常换防各地 驻屯的军队。 (2)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__参__知__政__事__,以相互牵 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历史 选修1
2.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 (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表现为宋辽 “_澶__渊__之__盟___”。 (2)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__财__政____负担;军 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3)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逐渐形成了“积贫” 局面。
2.中心措施: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3.主要内容 (1)官员任免: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 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2)严格“__恩__荫____”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历史 选修1
(3)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取士的旧制。 (4)慎选地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5)农业方面:减轻徭役,重视___农__桑___等。 4.结果: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 反对,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响?
( 教 材 P49)想 一 想 , 这 种 制 度 产 生 了 什 么 影
提示: 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_课件1

(2)北宋为解决图中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这 一局面与北宋中期的“三冗”中的哪个问题有关? 提示: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冗兵、冗费。 (3)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战斗力削弱。 (4)以上问题对北宋政治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澶渊之盟:它是1005年北宋政府与辽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 签订的屈辱和约,内容包括:(1)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 萧太后为叔母;(2)宋每年送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3)双 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探究思考: (1)这次新政的核心主张是什么?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提示:核心:整顿吏治。结果:最终失败。原因:改革损害 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这次改革的实施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何关系? 提示: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范仲淹的革新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①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②要做好充 分的宣传和动员,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③改革者要树立坚 定的改革信心,克服阻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 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 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1. 探究讨论: 材料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 者,招之去为禁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 弱也。则吏方曰:“不收为兵,则:(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 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怀疑改革者,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作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为何实行一年就失败了?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 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 的反对。 《宋史· 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 裁削幸滥,考覆官吏……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招致朋党之讥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保守派力量过于强大 你的看法呢? ②措施“太猛”、“更张无渐”,思想动员不足, 配套措施不到位。 ③ 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宋 兵 甲
唉,有什么好羡慕的! 打了那么多场败仗才好不 容易打胜了这一场,结果 还要倒送钱给人家!真不 知道上边怎么想的?
阿 牛
请问:你知道这场虽胜犹败 的战役是哪一次吗?北宋对外 战争为什么总是败多胜少? 澶州之战
虚拟场景三: 阿牛成为一名北宋士兵。参加了伐辽战争。 阿牛,真羡慕 你呀,杀了一个 辽军主将,肯定 能升做大官!
思考:朝廷为什么要大规模征兵?场景二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虚拟场景一: 地主来到阿牛家宣布:“都过去三天啦,你还 没还清欠我的田租和高利贷,你家那亩地归我啦!” 阿牛悲愤地说:
这天灾人祸的,日子没法过 了!干脆我拿把菜刀造反去!
思考:是什么原因把阿牛逼得要造反 呢?场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 灾害频繁。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集军权、更戍法
强化专制集 权加强统治 集中行政权 削弱了军队 战斗力
集中财政权
冗兵、冗官、冗费
积弱
增加财政负担
积贫
“冗兵”的形成
91万 37万
125万
宋太宗时期
宋真宗时期
宋仁宗时期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难怪宋神宗即位后发出了“穷吾国者兵也”的浩叹。
高中历史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高频考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知识要点】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的激化(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人民的负担沉重: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
(3)各地农民起义不断: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
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
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
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
注意;一般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1)集中军权: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2)集中行政权(3)集中财政权: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
高中历史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课件 新人教

澶渊之盟
背景:1004澶渊之战,1005签约议和 内容:①送岁币②辽撤兵③兄弟相称 评价:①对北宋是屈辱的和约,加重了 北宋人民的负担和政府的财政困难。②但 它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促进了经济文 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宋史•范仲淹本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 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 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 政失败。
●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 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 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 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 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边患危 机严重。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加强专制集权制度带来的弊端
“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杯酒释兵权
中央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使 中 书
度盐户 门 支铁部 下
政参 事知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军
军
司
司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①杯酒释兵权 ②分割统、调
兵权 ③强干弱枝 ④更戍制
行政: ①分割中央机构权力 ②派文
臣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
经济: ①中央设三司、 ②地方设转
运使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财政
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割据
影响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会
危
土地兼并 阶级 人民 政治 机
苛捐杂税 矛盾 起义 危机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思考:宋仁宗任 用范仲淹等人进 行改革的动机是 什么?新政庆历 新政的主要内容 有哪些?中心措 施是什么?新政 昙花一现的原因 有哪些?
1、背景: 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时间:1043年 3、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4、动机: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 5、中心:整顿吏治 6、主要内容:p48-49①②③④⑤ 7、结果:夭折(原因)
置) ⑤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年代
军队总数(万) 百分比
宋太祖建国初年(960—
22
100
967)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
37.8
180
975)
宋太宗至道a年间(995—
66.6
330
997)
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
91.2
416
1021)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
125.9
580
3.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 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根据课本49页学习延伸中“争 鸣”这一部分材料并结合课本相关 内容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攻击 ②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
年代 1021年 1049年 1065年
收入(贯) 15 085万余 12 625万余 11 613万余
支出(贯) 12 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 186万余
北宋人民缴纳的部分赋税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总计
景德年间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1233万(贯)
庆历年间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集中兵权(收精兵):
1、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 3、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 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
(二)集中行政权(削实权):
1、中央: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参知政事、 枢密院、三司) 2、地方:派文臣作知州;在各州设通判,监视地方
请从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不同方面 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1、经济:土地兼并严重;中央政府财政负担 2、政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者内部 矛盾;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军事:强干弱枝,败多胜少 4、社会:动荡不安,起义不断
巩固练习
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 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造成 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 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 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北宋政 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8、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课堂 小结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 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 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 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1048)
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
116.2
530
1068)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
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 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
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 事,行政效率很低。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三)集中财权(制钱谷):
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运送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影响:
(一)利:
1、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铲除, 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3、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弊:
1、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2、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3、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4、边境危机严重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
战争赔款、大兴土木
财
北 宋
一职多官 恩萌、科举
冗官
加 扩充军队 冗兵
冗 费
积政 贫危
机
积 贫 积
强 中 央
收回兵权 分割军权
弱
军队战斗力弱
边
积境
集 分化事权 行政效率低下 弱 危 社
权 守内虚外 少数民族崛起
王小波、李顺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五代十国形势发展图
在北宋建立前,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907年唐王 朝灭亡至960年北宋建立,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五个相继存在的封 建政权,南方及山西先后出现十个并存的割据政权。
北宋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927---976年), 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 任殿前都点检,统领禁军。959 年,世宗柴荣病故,年仅7岁的 柴宗训即位,为周恭帝。960年, 他谎称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侵, 请求出师北上御敌。赵匡胤兵 至陈桥驿,部下发动兵变,黄袍 加身。因他曾出任归德节度使, 治所在宋州,故国号称“宋”, 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 祖。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 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
集权?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联系必修1和 本课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