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课时练习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B.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D.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宋神宗陈述宋太祖以来的“以何道致太平”,即宋初以来巩固统治的措施,宋朝推行“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故B 项正确。
2.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A.加强军队建设B.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解析:选B。
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只有精兵简政,故选B项。
3.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B.禁止C.放任D.鼓励解析:选C。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C项正确。
4.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解析:选B。
“更戍法”规定各地驻军要经常换防,目的是加强对将士的防范,防止武将专权。
5.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选A。
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6.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选B。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故B项正确。
7.北宋时,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主张,其中心措施是()A.发展经济B.减少徭役C.整顿吏治D.增强军事解析:选C。
2013版高中历史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版高中历史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达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机构臃肿3.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A.削弱了军队战斗力B.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C.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北宋统治者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增强军队战斗力B.防止地方专权C.加强禁军D.防止武将专权5.(2012·某某高二检测)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6.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辽、西夏的军事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7.庆历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A.增强财政收入B.减轻民众负担,缓和阶级矛盾C.整顿吏治D.重视农业8.2011年8月,“纪念X仲淹知庆州970周年暨庆阳市第二次X仲淹学术研讨会”在庆阳市隆重召开,在“庆历新政”这一研讨主题中,不可能涉及( )A.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B.限制权贵子弟通过恩荫做官C.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D.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二、非选择题9.(2012·某某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渐腐败。
(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题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题1.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陈桥兵变B.唐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的频繁更替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3.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
由此可得出的教训是()A.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C.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4.北宋初年立“更戍法”,其后果是()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嫁,丁壮从征役”5.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西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 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6.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原弊》中写道:“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是()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7.辽宋间澶渊之盟使()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8.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9.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损害大官僚、大地主利益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D.用人不当10.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秩序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复杂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11.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摘自《试题与研究》)参考答案1.B2.B3.C4.B5.C6.D7.D8.D9.B 10.A 11.D。
4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限时练)

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2.(2012·九江高二检测)北宋统治者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增强军队战斗力B.防止地方专权C.加强禁军D.防止武将专权3.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4.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北宋皇权的空前强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皇权得到巩固②军队战斗力加强③政府工作效率提高④政府财政负担过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队训练B.整顿吏治C.限制官僚特权D.改革科举制度8.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9.(2012·洛阳高二检测)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②阶级矛盾尖锐③民族间矛盾尖锐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陈桥兵变B.五代的频繁更替C.唐末农民战争D.唐后期藩镇割据1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10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选择题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三冗”问题解析:材料反映的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根据收入增加可以排除A项,根据北宋的国情可知是“冗官”“冗兵”“冗费”造成了“积贫”。
答案:D2.北宋诗人孙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解析:材料意指北宋军队纪律涣散、腐朽。
B项主要指军队数量巨大,与材料意思不符;A、C两项在材料中亦无体现;D项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经常战败,故选D项。
答案:D3.“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威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受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B.北宋送给辽国“岁币”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D.北宋要辽交纳贡金解析:由“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北宋统治者通过签订屈辱的盟约,给辽国“岁币”,以换取暂时的苟安。
答案: B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题目中的“范君”和“希文”指的是范仲淹和他的字。
他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测试题 精品

同步测试1.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兵制是A.募兵制 B.府兵制 C.募役法 D.更戍法2. 庆历新政主要推行者是A司马光 B王安石 C范仲淹 D苏轼3. 虽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A外患日趋严重 B荒年募兵 C藩镇拥兵自重 D 武人地位逐渐上升4. 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着眼于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C保障皇权的稳固 D镇压人民反抗5.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中最突出的两点是①土地兼并②农民起义③辽夏威胁④冗官、冗兵、冗费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6. 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A.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B.严肃政令,取信于民C.整顿吏治 D.限制官僚子弟的升迁7. 史载:“(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这表明A北宋时期土地买卖频繁,政府没有明确限制土地的兼并B北宋时期农民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松弛,成为自耕农C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8.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 B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C财政紊乱 D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骚扰中原9. 宋辽澶渊之盟①使双方维持了较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了双方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10. 北宋初年,宋太祖的作用是A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B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融合C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辖 D加深了中原文化对边疆的影响11. 问答题:简述北宋初年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原因、措施、影响各是什么?。
高中历史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练习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四伏。
请回答1~2题。
1.下图为宋太祖赵匡撤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 B.禁止C.放任D.鼓励2.北宋中期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后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A① B.①③C.②③D.①②③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请回答3~8题。
3.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体现有()①集中军权②集中行政权③集中财政权A.①②B.①③C.②扮D.①②③4.北宋之所以会出现中期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归根到底应与谁有关()A.赵匡胤B.宋仁宗C.范仲淹D.宋神宗5.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 A宋太祖时期 B.宋神宗时期C.宋仁宗时期D.宋高宗时期6.北宋形成冗官局面的原因不包括()A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B.增加科举录取的名额C.实行“恩荫”制度D.发展中小地主的势力7.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目的是()A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B.巩固统治C.抗击辽和西夏的进攻D.镇压农民起义8.下列有关擅渊之盟说法正确的是()①宋辽之间进行②辽每年送给宋岁币③在今天的河南濮阳进行④这是宋朝“冗兵、冗费”的体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随着局势的严重,到宋仁宗时进行庆历新政。
请回答9~10题9.下列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改革,改革是()A.安石变法B.庆历新政C.仁宗变革D.军事改革10.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损害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D.用人不当11.阅读下列材料: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原创)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不与百姓治天下”的原则。
北宋的下列做法,充分体现该原则的是()。
A.采取措施集中军权B.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C.采取养兵募兵政策D.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解析:“与士大夫治天下,不与百姓治天下”,就是重视笼络士大夫,而不关注百姓的生活。
因此,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答案:B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筹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的钱财,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3宋太祖开宝期间,公元968~97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
军队的激增()。
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②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③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④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军队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战斗力的提高。
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北宋军队胜少败多,就说明了其战斗力差。
因此,②③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答案:C4某同学对北宋“冗费”现象出现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北宋中央集权削弱B.北宋官僚机构膨胀C.北宋军队急剧增加D.统治者对外族妥协解析: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采取一职多官的政策,分割宰相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A5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题
1.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的频繁更替
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3.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
由此可得出的教训是()
A.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
C.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4.北宋初年立“更戍法”,其后果是()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C.“方镇相望于内地”
D.“老弱事耕嫁,丁壮从征役”
5.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辽、西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 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6.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原弊》中写道:“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是
()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7.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8.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9.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损害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
D.用人不当
10.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秩序
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复杂
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
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11.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摘自《试题与研究》)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C
6.D
7.D
8.D
9.B 10.A 1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