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概述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冗官”的形成
2. 4万
1. 7万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1万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财政
三司使
中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政参 事知
“冗兵”的形成
126万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 116万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91万 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 冗 兵 ”问题。
宋真宗
仁宗在位期间西夏对宋发动战事,双方损失都很大。最终达成 和议,西夏对宋称臣,宋“岁赐”西夏以银、绢、茶。宋中期土地 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进行 改革,但最终失败
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 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 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 但在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画掉了。 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 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 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也因此,柳永 非但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这是什么 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 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分化事权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政治方面官僚机构臃肿:北宋通过恩荫、科举等途径,大量授予官职,导致官员数量过多,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贪污腐败:部分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财政收入。
2、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赋役繁重:农民不仅要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各种杂税和劳役,生活困苦。
财政危机:政府开支庞大,包括军费、官俸等,加上税收不足,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3、军事方面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实行“更戍法”,导致兵将分离,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薄弱。
边患频繁: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北宋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局面,需要支付大量的岁币来维持和平。
4、社会方面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二、庆历新政的推行面对社会危机,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发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即庆历新政。
1、改革的主导人物范仲淹、富弼、韩琦等。
2、改革的目的整顿吏治,解决财政危机,增强国防力量,缓和社会矛盾,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改革的主要内容明黜陟:严格考核官员政绩,根据政绩优劣进行升降。
抑侥幸:限制官僚子弟凭借恩荫做官。
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学问和能力的考察。
择官长:选派有能力的官员担任地方长官。
均公田:均衡官员的职田收入,防止贪污。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修武备:在京城附近招募强壮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以补充禁军的不足。
减徭役:合并州县,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三、庆历新政的失败庆历新政推行不久就遭遇了挫折,最终以失败告终。
1、失败的原因触犯了官僚贵族的利益: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等,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学案9: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梳理】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2)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推行: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
3.措施(1)吏治上①改革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②严格“ ”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官吏。
(2)经济上: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局(1)失败: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2)原因: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2.“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是()A.削夺大将兵权B.防止分裂割据C.集中军权D.吸取历史教训3.北宋中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局面,原因是()A.政府不抑兼并B.广大农民流亡C.大量地主逃亡D.均田制遭破坏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B.理财C.军事改革D.教育改革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第四单元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南 京 半 山 园 王 安 石 故 居
王安石曾三度在江宁府(今南京)任职。辞官隐居南京的王 安石在66岁的时候身患重病,宋神宗得知后即“遣国医诊视”。 病愈后,王安石上书要求舍宅为寺,以祈“永远祝延圣寿”, 并请宋神宗赐寺名。宋神宗同意了王安石的要求,命寺名为 “报宁禅寺”并亲书匾额。因寺地处建康(南京)城的白下门外 七里,距钟山也是七里,正好在白下门到钟山的半道上,故又 称“半山寺”或“半山园”。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 病逝,相传就埋葬在半山园内。
影响:导致“三冗”现象的出现
1. 7万 1万
2. 4万126万来自116万91万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宋 代 形 势 图
宋真宗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13186万 所出无余 12677万
北宋农民负担沉重
项目
商税
景德年间
450万(贯)
庆历年间
1975万(贯)
酒税
盐税 总计
中央集权的北宋初年加强措施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使,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集中军权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分散 中央: 枢密使: 分军权 相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 分财政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 中央设三司,地方设转运使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国家财政负担 沉重入不敷出 集军权、更戌法 皇帝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冗兵 冗官 冗费
积贫
例: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 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 北宋政府( )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7、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一年 多夭折
8、影响:①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和前奏
②改革失败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宋朝建立后,吸取唐末分裂灭亡教训,采取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集中军权、行政权 (形成“三冗”局面)
A.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
②集中行政权
(互相牵制)
B.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 (更戍法)
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参知政事分 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 户部)使分相财权)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2、结果: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但有负面影响。
3、影响:积贫积弱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为了缓和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1043年,宋仁 宗任用范仲淹、富弼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 • • • • •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主要原因) ②措施“太猛”“更张无渐” ③宋仁宗态度的转变 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⑥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积贫积弱)
(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积弱)
——宋辽战争中战败,签订澶渊之盟
(2)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积贫) ——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冗官、冗费) (3)军队数量急剧增加 (积贫) ——对辽和西夏战争;稳定社会秩序(冗兵、冗费)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1课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 阶级矛盾的激化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
2.民族矛盾的激化
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边患危机严重。
3.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朋党之争
阅读以下材料: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 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 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 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 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 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 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 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 的罪名堵塞言路。其实质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 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的防范。
请思考:庆历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①阶级矛盾仍尖锐、积贫积弱局面未改变 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 ③措施不当,改革过于激进 ④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关键原因:没有找到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没有涉及真正的关键问题
阅读课本并思考:
积贫局面和积弱局面分别指什么?又各 自是怎样形成的?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强化专 制集权 加强统 治
集军权、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冗兵、冗官、冗费
增加财政负担
削弱了军队 战斗力
积弱 积贫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 解 让我心痛让我 忧…
北宋皇帝 愁什么?
财政困难 土地兼并 农民起义 辽和西夏 的威胁
宋仁宗
范仲淹
主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 景: 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目 的: 挽救统治 3.措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5、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必要性 2、积贫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 可能性 4、王安石丰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 的变法精神 统治危机四伏
5、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北宋赋税沉重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商税
酒税
450万(贯)
428万(贯)
1975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总计
355万(贯) 1233万(贯)
715万(贯) 4400万(贯)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 有”。
范仲淹(989一1052)
3、庆历新政(1043年)
目的: 挽救统治 人物: 改革派——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中心: 整顿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措施:严格恩荫制度; 改革贡举制; 慎选地方官; 减轻徭役、厚农桑。
范 仲 淹
结果: 夭折(失败原因?) 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前奏——新政失败,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 政危机更加严重,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 。
朋党之争: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 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 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 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 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 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 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 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 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 党”的罪名堵塞言路。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讨论: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北宋疆域图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
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 (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契 丹 人 的 发 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 代 十 国 图 907 ----976
返回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①积贫 ⑴冗兵 ⑵冗官 ⑶冗费 ②积弱 ⑴集中军权 ⑵集中行政权 ⑶集中财权
为什么北宋会出现冗官的现象?
官僚机构重叠
科举取士越来越多 恩荫法
呦?他怎么 也当官了啊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 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 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 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1004年澶渊之
措施
措施 措施 措施
增设 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 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 斗力弱 积弱 局面 积贫 局面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 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 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 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
B
4.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的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 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者的腐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 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江西临 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5 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 荆国公。汉族。江西临川人(今江 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 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文学方面,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与“韩 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 八大家”。政治方面,主张政治 变法,更是被列宁誉为是“中国 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874553 5
7255640 7422768
30% 102%
粮
269435 3047270 2317022
75
8
3
80%
草 293961 2925046 2498046 80%
3、冗费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年代 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49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年
1065 1l613万余 13186万余 想 这种一年状想况:?北宋王朝收支情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
入不敷出,原因:A、冗兵、冗官;B、每年 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二)、“三冗”危机
冗官 政府机构林立,官员数量庞大但行政效率低下
“三冗”危机冗兵 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弱
积贫 积弱
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
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
统领禁军。959年,世宗病故,
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为周
恭帝。960年,他谎称契丹与
北汉联兵南侵,请求出企师图 北
上御敌。赵匡胤兵至陈桥驿,
部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因他曾出任归德节度使,治
所在宋州,故国号称“宋”,
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即宋太 祖。
宋太祖927—976
请• 思材考料一:结合陈桥兵变一图,当时能够威 到北宋政权的有哪些?
2、北宋的统治政策
1、统治思想:守内虚外 2 、措施: 政治: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实行养官和养兵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经济:不抑制土地兼并,鼓励发展生产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久的一天,他邀请主要将领赴宴,酒酣饭饱之时,宋 太祖感叹说:“没有你们的出力,我不会成为天子,但是我现在整夜 不敢安枕而卧。”宋太祖接着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无 非图富贵二字,你们不如解去兵权,回家置田宅,饮酒作乐,颐 养天年。”此后,武将的兵权解除,兵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2、冗兵
年代
军队总数(万) 百分比
宋太祖建国初年(960—967)
22
100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
37.8
180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
66.6
330
宋太宗天禧年间(1017—1021)
91.2
416
宋太宗庆历年间(1041—1048)
125.9
580
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8)
实质 :统治阶级内部之间要求改革和反对改革之争
(二)、“三冗”危机
1、冗官
想一想:从真宗景德年间(1004)至英宗治平年间 (1064),官员共增加了将近多少倍?如此巨多的 官员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5倍,官员素质底低下,政府官僚机构重叠责任不清,人浮 于事,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第一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
庆历新政
阅读下列材料:P47【资料回放】
想一想:根据上述材料,北宋当时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党项族、契丹族威胁北方边境安全,国力弱小,财政困难,官吏腐败, 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不断。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三大矛盾 “三冗”危 机
(一)、三大矛盾
1、阶级矛盾激化
• 评价:①对北宋是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和政府 的财政困难。②但它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
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 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 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 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勾结朋党,被罢官。从 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 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 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 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 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 名堵塞言路。
冗费 入不敷出
北宋“三冗”危机”的背后实质就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
北宋的统治
太祖
960-976
太宗
976-997
神宗
1068-85
英宗
1063-67
哲宗
1085-00
徽宗
1100-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63
钦宗
1125-27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人民起义频繁,
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官员、士兵数量庞大 严重的财政危机
•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
发动起义,队伍发展到
数万人 。
– 失败
– 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
第一次提出“均贫富”
的口号;
• 真宗咸平三年(1000 年),王均的起义又爆
王小波、李顺起义
发了。 •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
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
“吾疾贫富不均, 今为汝均之。”
发。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危机的激化
“澶渊之盟”
• 背景:1004宋辽军(契丹族)
在举攻宋,直抵澶州城下,宰相
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取得胜利,
战局对宋军有利,但贪生怕
死的宋真宗却决定与辽议和。
1005签约了盟约。
契丹族的骑兵
• 内容: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输辽 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一般都出现在王朝统治的后期, 为什么北宋的中期就开始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呢?
二、北宋统治政策形成及其影响
1、北宋统治政策的形成 A、时间:主要形成于宋太祖、宋太宗时期 B、过程:由早期的内外兼修到守内虚外 C、形成的标志:宋太宗两度征辽,收回幽云十六州的企图失败
想一想:
宋太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登上帝位后,他最担心的问题 是什么?
116.2
530
想一想:从宋太祖到宋太宗时,军队总数增加了将近 多少倍?如此庞大的军队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6倍,军费开支过大。
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每年巨 额的军费开支(军队人数为1181532)
项目 收入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军费开支
所占比例
钱 绢帛
368225 41
3317063 0
99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