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合集下载

被裹挟的改革:从朋党政治的角度浅析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必然

被裹挟的改革:从朋党政治的角度浅析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必然

被裹挟的改革:从朋党政治的角度浅析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必然导读:治封建王朝史,朋党政治是皇权社会无法避免的论题,无论皇权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伴随着形形色色的朋党之争,诸如太子党、外戚党、阉党等。

北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积贫积弱最为严重的时期,改革与变法是唯一的出路,然而持续不断的派别党争使原本扭转乾坤的变法新政胎死腹中,最终导致北宋政治、军事的全面崩溃。

北宋生活街景历史的选择是多重的,然而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变法的失败却从根本上体现了赵宋王朝自取灭亡的政治逻辑。

纵观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或亡于农民起义,或止于权臣篡位,亦或是外族入侵,然而无论北宋亡于“靖康之变”还是南宋亡于蒙古铁骑,王朝内耗则是罪魁祸首。

靖康之变深知王朝积弊积弱的宋仁宗曾力主范仲淹等人的新政改革,不曾想仅仅实施一年多的变法却最终由仁宗皇帝亲自废止。

历史的罪责往往由决策者背负,而决策者背后的权力博弈则是真正的主因,那么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政治博弈呢?今天我们就从北宋朋党政治的角度入手,揭开庆历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

宋仁宗画像一、北宋政治的死穴“朋党”“朋比为奸,党同伐异。

”因为共同的利益目标,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自有的“圈子”政治,继而因利益的分配不均,引发了朋党之争。

相较于皇权对相权的限制,皇权对朋党可谓束手无策,朋党似乎成为古代封建王朝无法避免的政治常态。

朋党政治立根于皇权之中,以腐蚀皇权的肌体来攫取利益,犹甚者直接威胁皇权的统治,因此自秦朝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朋党为眼中钉、肉中刺,除而快之。

然而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只要有利益的分配就会存在阶级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唐朝的“牛李党争”即建立在旧门阀阶层与新科进士阶级的重新利益分配之上。

“牛李党争”虽表现在政治上的相互倾轧,实则加速唐末权力的外放,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皆是牛李党争引发的后遗症。

唐代藩镇割据分布图以“篡位”登基的赵宋王朝,虽承袭北周的衣钵,但岂会不知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原因,尤其燕云十六州尚在虎狼之口,因此宋朝从立国之初便刻意打压朋党政治。

短命的“庆历新政”

短命的“庆历新政”

短命的“庆历新政”短命的“庆历新政”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扬名古今的范仲淹(989~1052年),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栽了个大筋斗。

以他为首搞起的“庆历新政”,成了短命的政治改革运动,仅持续了短短1年就迅速破产了。

不仅他本人就此一蹶不振,直至忧郁悲愤而死,他的同僚也倒了大霉,挨贬的挨贬,遭罢的遭罢,个个惨遭厄运。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原本受人欢迎的“庆历新政”迅速失败呢?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都是少壮官僚,资历较浅,难以控制整个政局。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改革派虽然为当时一般士大夫交口称赞,称为天下名士,但在当时的高级领导层中,他们仍属于小子辈,人微言轻。

在封建社会伦理观念支配下,特别讲论资排辈,这对于他们推行“庆历新政”是极其不利的。

范仲淹祖辈原为官僚,但2岁丧父,家道中衰,母亲又改嫁他人,所以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后才步入官场。

由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北宋社会弊端认识比较深刻。

1205年,官仅为从九品的范仲淹就勇敢地上书仁宗皇帝,批评社会因循守旧的坏风气。

后来,范仲淹还多次上书执政大臣,痛陈改革意见。

但对于一个从九品官的话,执政大臣们根本不当一回事。

即使是宋仁宗迫于人心所向、社会舆论压力不得不启用范仲淹“怀奸不忠”等等,攻击新政的人中以夏竦最卑鄙。

他原本在“庆历新政”组阁时被任命为主管国防的枢密使,因在对西夏的战争中畏懦无能又被罢官了,于是便忌恨在心,施展各种阴谋诡计捣乱。

有一次,夏竦指使他的女奴伪造了一封富弼请他人撰写的废立诏书,诬蔑富弼要像伊尹、霍光那样废立皇帝。

这件冤案制造出来以后,对范仲淹等改革派打击很大。

守旧官僚们趁机借题发挥,在宋仁宗面前大肆渲染,添油加醋,使宋宗仁不再信任他们。

“庆历新政”的改革者们很快便遭到贬黜,新政也迅速收场。

庆历新政何以失败

庆历新政何以失败

庆历新政何以失败自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以后,北宋进入比较安定的和平时期,至宋仁宗庆历年间,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俨然一派盛世景象。

这时候,宋仁宗满以为能够解决西夏的边患问题,于是北宋与西夏进行了全面战争。

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北宋军队三战皆败,同时国内还出现诸多兵变、叛乱和民变事件。

宋仁宗并非昏君,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他没有无动于衷,而是力图化解危机。

庆历三年(1043年),宰相吕夷简病退,宋仁宗起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让他们主持朝政,“兴致太平”。

当年九月,宋仁宗召见范仲淹、富弼,给笔札,责令条奏政事。

范、富二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

这便是史称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主要体现在范、富二人所提出的十项主张里,具体内容分别为: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推恩信;十曰重命令。

不难看出,以上“药方”可谓对症下药,意在整饬吏治、厉行法治、富国强兵。

除了恢复府兵制,因“辅臣共以为不可而止”,大多主张都在宋仁宗的认可下得以施行。

庆历三年底,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考察,自己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他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将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

枢密副使富弼见他毫不留情地罢免一个又一个官员,不免替他担心,于是婉言提醒:“您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在痛哭呢!”范仲淹坚决地说:“一家人哭,岂能与一路人哭相比。

”经过严格考核,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除淘汰,一批务实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状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开始有了起色。

正直的士大夫纷纷赋诗填词,赞扬新政;民众也为之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庆历新政所推行的种种改革,在方方面面或多或少触犯了权贵们的既得利益,尤其是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权。

因此,不肯让权让利的保守势力十分痛恨新政,以致迁怒于新政的主导者及支持者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并试图将他们赶下台,逐出朝廷,以中止新政。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大象版选修1教案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大象版选修1教案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背景
北宋中期的政治上,出现了腐败、专权等问题,社会大幅度动荡,庆历新政的失败,更导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危机。

社会危机的表现
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危机,其中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点:
赋税重负
赋税重负,沉重负担,这是当时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问题。

官僚阶层对百姓进行了疯狂剥削,赋税的负担是一直加重的,这造成了社会上广泛的不满和不安。

农民大量逃亡
由于赋税的重负,越来越多的农民逃亡,由此形成的“流民”问题,引起了北宋中期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盗贼四起
赋税重负和“流民”问题的加剧,使得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非常困难。

而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是“盗贼”问题。

庆历新政的失败
在社会上出现这类危机的时期,主管政治的王安石便推行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失败,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历史的这次危机。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政策过于激进
庆历新政的推行,所采取的措施有些过于激进,这导致了一些关键的政策无法实行。

例如,单纯地让“天下工商运举”并不可取,这也是庆历新政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官员腐败
从庆历新政的推行,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中官员的腐败问题尤为突出。

政策的推行本应是政府改革的底层基础,但由于官员的腐败,庆历新政在推行的这一方面,最终没有实现预期效果。

结语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在国内史上是绝不可避免的,这也是重要的历史因素之一。

通过对此期间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这个时期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失败,希望类似的悲剧在我们的历史中永远不会再次发生。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分化事权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政治方面官僚机构臃肿:北宋通过恩荫、科举等途径,大量授予官职,导致官员数量过多,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贪污腐败:部分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财政收入。

2、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赋役繁重:农民不仅要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各种杂税和劳役,生活困苦。

财政危机:政府开支庞大,包括军费、官俸等,加上税收不足,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3、军事方面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实行“更戍法”,导致兵将分离,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薄弱。

边患频繁: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北宋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局面,需要支付大量的岁币来维持和平。

4、社会方面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二、庆历新政的推行面对社会危机,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发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即庆历新政。

1、改革的主导人物范仲淹、富弼、韩琦等。

2、改革的目的整顿吏治,解决财政危机,增强国防力量,缓和社会矛盾,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改革的主要内容明黜陟:严格考核官员政绩,根据政绩优劣进行升降。

抑侥幸:限制官僚子弟凭借恩荫做官。

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学问和能力的考察。

择官长:选派有能力的官员担任地方长官。

均公田:均衡官员的职田收入,防止贪污。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修武备:在京城附近招募强壮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以补充禁军的不足。

减徭役:合并州县,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三、庆历新政的失败庆历新政推行不久就遭遇了挫折,最终以失败告终。

1、失败的原因触犯了官僚贵族的利益: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等,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政治方面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人数众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且官俸开支巨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由于恩荫制度的滥用,官员子弟凭借家世就能入仕,使得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得到重用,官场风气日益败坏。

2、军事方面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导致兵将分离,军队战斗力下降。

大量招募士兵,形成庞大的禁军,但这些士兵多为流民,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难以保证。

3、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或流民。

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田赋,但由于土地兼并,税收减少,而财政支出却不断增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4、社会方面农民负担沉重,除了缴纳田赋,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和劳役,生活困苦。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宋的统治。

二、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面对社会危机四伏的局面,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发起了庆历新政。

1、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根据政绩决定升迁或降黜。

限制恩荫,减少官员子弟凭借家世入仕的机会。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查处贪污腐败的官员。

2、加强兵农建设招募强壮的士兵,精简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

实行“府兵制”,让士兵在农闲时训练,战时出征,既节省军费,又提高了士兵的素质。

3、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改革税收制度,限制土地兼并。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4、改革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学问,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三、庆历新政的实施过程1、范仲淹等人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开始推行新政。

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改革方案,并逐步付诸实施。

2、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被查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军队战斗力也有所增强。

3、然而,庆历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从任子制度变迁透视“庆历新政”夭折的深层社会原因

从任子制度变迁透视“庆历新政”夭折的深层社会原因

从任子制度变迁透视“庆历新政”夭折的深层社会原因穆朝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力推的诸多改 革措施中有一项即为裁抑“任子”。

这项改革措施 的实质是限制了中高层官员在权力分红(亦是权力 承袭)之际的可得利益,他们的正面反对或暗中阻 挠都在情理之中。

不过,对宋仁宗之前任子法的基 本状况及对时政的相关影响、庆历新政中任子法的 建树等问题,以往的论著虽偶有涉猎,但分析不够透 彻,若明若暗。

本文以纵向考察任子法的变迁为前 提,继之剖析庆历变革任子法的具体内容与影响,试 为这项改革措施的历史进步性与时代局限性给予理 性评判。

一、北宋以前任子法的承袭轮廓所谓“任子”,又称“任荫”“恩荫”“荫子”“荫 补”“奏荫”等,它是封建社会皇族、外戚及部分官员 阶层所享有的重要政治特权之一。

从制度属性看,它保留着奴隶制时代“世卿世禄”的基本格调,血缘 政治的个性一目了然。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 长河中,任子制度始终列在统治者的法典上,没有哪 个朝代将之忘却。

不过,任子制度确立之后,随着历 史的进步,统治者在某些层面也做过改革的尝试。

(一)汉朝开启任子制度先河史载:西汉文帝(刘恒)时期,确立了任子制度。

“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 郎。

”$也就是说,官员获得任子的必备条件有二:一是 级别达到“二千石以上”;二是任现职“满三岁 '另外,可任的是“子”,补任的官为“郎'由任子制入者,并没 有经过严格的德才甄选,故董仲舒曾批评道:“夫选吏 多出于郎中,郎中吏二千石,子弟未必贤也。

”®王吉亦曾批评说:“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 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

……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不宜居位。

”③至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曾一度 废除任子令。

中废百年后,东汉安帝(刘佑)时期,任子制又继而行之。

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口 马 立 诚
“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 早 已 成 为 激 励 志 士 仁 先 后 ,
人 的千古 名 句 。 范 仲淹 的 主要 事业 并不 是写 散文 , 但 而是 北宋 中 期 轰 轰烈 烈 的庆 历新 政 。 总 的来说 , 仁宗 赵祯 在 1 2 宋 0 2年登 基之 后 . 还不 算 坏 皇帝 .
谓 空前 绝后 。官员数 量 当然 大大增 加 。 是 , 但 科举 出身好 歹要 考

考, 还算 公正 合理 。更 多 的问题 , 出在“ 门荫 ” 制度 上 。 “ 门荫 ” 称 “ 荫 ” “ 补 ” 就 是俗 话 说 的 “ 树底 下 好乘 又 恩 、荫 , 大
凉 ” “ 中有 人好做 官 ” 皇帝 宗室子 弟 以及外戚 后裔 封官封 爵, 、朝 。 是历 朝通例 , 不细 表 。 且 时 任谏 官的欧 阳修在 湖北 钟祥 调研 时发 现 ,当地第 一把 手 王 昌运又 老又 病 , 连走 路都走 不 了 , 要两 个 人搀 扶着 办公 。3年
7 2 领 导 文 萃 2 1 . ◆下 ◆ 0 12
人 的任期 定 为 三 年 , 得 私 自请 求 连 任 , 不 任期 超 过 三 年 的 , 皇 请 帝 下诏 罢 免 . 另择 合格 官 员担 任 。 同时 , 仲 淹 派 王鼎 、 纺 、 绰 三 个 能 干 的官 员 明察 暗访 范 杨 王 各 级各 地 官员 , 现 和提拔 有 才 干 的官 员 , 分庸 吏 贪官 。范 仲 发 处
范仲 淹说 出一 个 真 理 : 历 代 之政 , 皆有 弊 , 而不 救 , 乱 必 “ 久 弊 祸
2 1 。 ◆下 ◆ 领 导 文萃 012 71
生 。”
范 仲 淹 这 个 奏 折 在 中 国改 革 史 上 大 大 有 名 。 仁 宗 接 到 范 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陇东学院历史系06历史本2班贺九勇)内容摘要: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大宋王朝困难重重,于是统治者便倡导改革。

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便以核心人物倡导庆历新政。

此改革虽然昙花一现,但在北宋的政治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究其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仁宗皇帝的昏聩视听、动摇反复;二、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方法上缺乏整体规划,过于主观;三、守旧势力的强大。

关键词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时期,范仲淹所倡导的庆历新政,在北宋的政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关系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是针对宋代弊政有感而发,可谓:“宏且深、详且薄”,[1]然而,新政很快便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新政的失败历来受到学术界和广大史学爱好者的关注,曾有学者把新政失败的原因简单归纳为一条——因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致,[2]也就是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妥当。

本文仅谈谈自己对庆历新政失败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庆历新政的前夜及其短命的庆历新政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建立北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随着历史的演进其强权举措功效不断衰微。

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重重。

尤其到仁宗执政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

史载:“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官吏猥滥,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3]宋王朝屡吃败仗后,以巨额额“岁币”、“岁赐”,买得苟安。

于国内则加紧搜括,横征暴敛。

由于宋初以来不立田制,不抑兼并,遂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卓锥之地”的两级分化的严重的现象,加之赋役不均,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正如郭文佳在《也谈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一文中引用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话曰“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的确,在宋仁宗庆历初年,尽管宋夏议和,西线的战事暂时得到缓和。

但北宋要为西夏每年支付大量的银两、茶绢等物,这也无疑给广大农民群众加重了负担,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举行起义。

加之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北宋对官僚阶层的优厚报酬等,使北宋中期财政困难。

当时北宋便沉现的是一副“积贫”、“积弱”的局面。

要想摆脱困境,有所作为,则必须改革。

心系天下的范仲淹,敢为人先,在此形势下便担当起了这次改革的核心人物。

宋仁宗面对复杂的形式和朝野要求改革的呼声,为了社会的安稳和帝业的长存,“欲更天下弊法,以兴致太平“。

[4]庆历三年六月,仁宗便调范仲淹等商讨改革,范仲淹便曰:“若不早革其弊,诚国家之深忧也”[5]经过准备,范仲淹范仲淹便针对当时最严重的吏治问题,采取对策。

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作为改革的具体方案,于庆历三年九月上奏仁宗,这也可以说是新政的政治纲领其主要内容是:一、明黜陟。

改变不分政绩好坏循例升迁的局面,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二、抑侥幸。

改变恩荫之滥,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三、精贡举。

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以除只中词赋而忽视能力和品德取士的弊端;四、择长官。

加强各级长官的包举和选派,罢免老病无能者。

五、均公田。

调整多寡悬殊的外官职田,防止贪污,督其善改;六、厚农桑。

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

招募士兵,并组织士兵务农;八、减徭役。

裁州并县,减轻徭役;九、覃恩信。

督责地方执行朝廷赦令等恩政;十、重命令。

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上述十项政令涉及面极广,其中前五项是整顿吏治问题,也是《答手诏条陈十事》的重点。

仁宗皇帝除“修武备”一项没有实行外,其余各项都颁行全国。

但不幸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此改革很快便以失败告终。

二、庆历新政失败的三大原因1、仁宗皇帝的昏聩视听及其在庆历新政实施过程中的动摇反复庆历三年九月,仁宗开天章阁,手诏令大臣条上时政,范、富等退而条上扎子之际,朝廷重臣欧阳修就预见到浮议谗言,必将横行;维护既得利益者必将阻挠反对新政的实行,他就上书恳请仁宗信任范、富等人专一行事,不为横议所动。

但优柔寡断的仁宗皇帝却听信谗言,惑于朋党之论而难以自拔,导致了新政流产。

欧阳修云:“范仲淹等所言,必须先绝侥幸、因循姑息之事,方能救数世之积弊。

如此等事,皆外招小人之怨怒,不免浮议之纷纭,而奸邪未去之人,亦须时有谗沮,若稍听之,则事不成矣”。

[6]庆历四年十一月,尹洙针对欧阳修、蔡襄等相继外放,预感到仁宗皇帝对改革心存疑心,谗诬一人,即犹豫动摇,对朋党之论敏感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庆历新政有中途夭折的危险,遂上《论朋党疏》云:人主“知贤而不能任,任而不能终,于治国之道,其失一也”。

有论所谓朋党称:“公论之与朋党,常系于上意,不系于忠邪,此御臣之大弊”。

仁宗皇帝,实无多大作为,对贤能之大臣任之不专,反加猜疑防范,明明为中君爱国的正言谠论,却怀疑为心怀叵测的朋党之论。

仁宗的昏聩视听优柔寡断,给奸邪小人的进谗创造了有利条件。

较之后来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之笃,他对范仲淹等人的信任和依赖实在很有限。

就历代改革而言,皇帝的政治态度对于改革的成败至为关键。

宋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知之深古今无二,乃至对吕惠卿说过“安石政事,即朕之政事也”而最后也落得个再次罢相,曲终人散的下场。

而忧深思远,对改革充满信心的范仲淹与仁宗的际遇,远未达到这种心心相印的程度,反听取小人谗言,加之其行事优柔寡断,最终解除了范仲淹的参知政事一职,始用而终弃,这便是以范仲淹为核心改革派的历史悲剧。

2、改革派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任何一项革新来说,主观诸方面条件的具备,对其成功与否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改革的核心人物,范仲淹是具备一定条件的。

他当时已有二十八年的任官生涯。

从地方小吏到朝廷重臣,从他在地方上兴利除弊到西线疆场的御夏壮举,都可以看出他已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

人们以“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7]来推崇他,所以范仲淹就其个人品质、才能方面是能胜任改革大业的。

而且范仲淹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洞察也比较深入,他把吏治当作关键问题。

因为宋代官制到任宗时已空前冗滥,“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才。

”[8]清代学者赵翼叹曰:“宋时朝廷待臣下,固宜优恤乃如此猥滥,非唯开幸进之门,亦徒耗无穷之费。

”[9]这就充分说明了其一是官吏的膨胀,其二是管理的腐朽。

这也是宋代统治机体上的恶性肿瘤。

它不仅耗费和侵蚀着国家和人民的大量钱财,成为宋“积贫”的因素之一,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文资三年一迁,武职无年一迁的磨勘制度,由于”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进“,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鉴此范仲淹不吏治问题作为改革的关键提出来足见其眼光之远大!但是改革派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走了一条曲折而终究失败的道路。

具体反映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改革派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稍嫌欠缺的田间下仓促上马,因而正如对改革大业有比较清醒认识的李觏在其《寄上范参政书》所论的那样:然塞孟津者,非捧土可足;治膏盲者,非苦口不宜;遗阙之原,岂是渺小?若曰患更张之难,以因循为便,扬汤止沸,日甚一日。

则士林称颂,不复得如司谏、待制时亦。

此所谓恐明公失天下之名也。

[10]二是从革新政策的针对性、可行性来看,也不足称道。

既以吏治作为改革的关键却又恢复了官吏考核制度,这些制度在王朝刚建立时也许适用,而对积弊已深的北宋中期吏制,则只是重病轻药,这种不彻底性当然不堪一击。

他还试图在科举上进行改革,以输送官吏,故以策论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使“诡遇之小夫,心胥吏之心,学幕宾之学,依附公门以察其教条,窥探时局以肆其褒议。

”浮薄之士,争起而习为揣摩。

这是范仲淹所没有想到的。

新政的实施过程中,范仲淹通过任宗之手,几个月内便大张旗鼓的将革新举措颁行全国,确有些急噪。

虽然他也认为事有先后,应考虑“时所宜先”而采可行者人手但实际上却是:“席未暧于紫荆,剑已及于寝门,议磨勘矣,覆仁子矣,均公田矣,皇皇然若旦不及夕,而一得当以为厚。

”完全没有步骤性,这样革新政策就很难一环扣一环,一步步达其初衷。

三是改革缺乏统筹规划,全面设计,其选择的突破口不够恰当。

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前五项都是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这首先给革新带来了强大阻力,触犯了守旧派权贵的既得利益,没有注意方法。

另一点从新政首先实行的几项措施看,也并非至切要务。

如果能首先从富民强兵入手,可能付出的代价要小一点,如推广孙琳、郭谘的方田均税法,先解决农民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试点,逐步推广,然后再整顿吏治,或许能为改革减小阻力,收到更好的成效。

四是政策的推行机关也执行不力。

当时范仲淹坐在京城里,选派几个精明的转运使,到地方上澄清吏治,范仲淹则根据各方面的报告,翻开花名册,对不称职者,“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

”[11]既得人,则委逐路自择知州。

公权则通判人。

”[12]然后就新任知州自择知县。

这样整顿吏治,是达不到他们想的“若然,则官修政举,则天下无事矣”[13]的结果。

当时的腐败之风盛行整个上下朝野,因此这么做根本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

革新者失之主观,未能对政策实施情况加以调查,以致最后全盘失败。

总之,由于改革派过于主观,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方面缺乏周密的部署和全盘考虑,这样就难免使新政在推行上遇到麻烦,因受阻而停顿。

3、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任宗前后,虽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这就提供了改革的客观条件,但是,庞大的王朝还有它的势力,乍看还是气势逼人的。

虽然财政危机比较困难,但皇帝直接控制的、真正掌握财政的内库还是比较充足的。

另外北宋王朝较之前代,在政治上更为成熟。

各项统治政策的完善,使整个王朝更具有稳定性和应变性。

而这些条件恰好又为改革带来了强大的阻力。

而改革吏治的各项措施对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和腐败作风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这也是顽固的封建势力派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这些顽固势力就百般的阻挠和破坏。

改革派虽然认识到了当时的社会已经陷入了“因循不改,弊政日甚”,“人人因循,不复奋励”[14]的泥坑中,但没有把此“泥坑”作为革新的重点障碍因素考虑克服。

宋朝当时对官吏的社会福利比较高,因此官吏士大夫感恩戴得尚来不及,如何肯言改革;中下级官吏老得耳聋听不到诉讼,或眼花已看不成文集,有的只揣摩上司之喜怒,或几月以至成年不理政事,普遍的因循守旧,成湎于太平盛世的幻觉中。

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守旧意识下,要想革新,谈何容易!生活在两宋之际的历史学家范冲对庆历新政有一述评显得至为精当:“仁宗皇帝之时,祖宗之法,诚有弊处,但当补缉,不可变更。

……及范仲淹执政,犹欲伸前志。

久之,自知其不可行,遂已”[15]当然,亦需指出其最后一句称“自知不可行,遂已”。

不符史实。

恩格斯曾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

”[16]可想而知,当时的宋王朝已处于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因此那一种因循意识,是很难改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