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忧—回眸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故事优秀7篇

范仲淹的故事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范仲淹的故事优秀7篇范仲淹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阅读课本并思考:
积贫局面和积弱局面分别指什么?又各 自是怎样形成的?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强化专制集 权加强统治
集军权、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冗兵、冗官、冗费
增加财政负担
削弱了军队 战斗力
积弱 积贫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 解 让我心痛让我 忧…
北宋皇帝 愁什么?
财政困难 土地兼并 农民起义 辽和西夏 的威胁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
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
,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请回答: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 历史背景。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2)材料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范仲淹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结果如何?
(2)官僚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 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范仲淹进行了以整 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结果失败。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知道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 2.了解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3.知道庆历新政的夭折。
本课结合课前引言以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切入点, 向学生设疑: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 课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以及改革的背景。难点 是 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和庆历新政的认识。
对于本课的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以及改革的背景,可从北宋 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着手分析,通过设计有关材料,引导学生阅 读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在明确北宋中 期面临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基础上了解北宋中期社会改 革的必要性。从庆历新政的历程了解社会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轶事典故)北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范仲淹回乡祭拜范氏宗祠。
在苏州祖宅住了几天后,范仲淹决定在苏州南园旁边买一块地,在此处盖一处房屋,待老迈时回乡居住。
按照家乡的风俗,在破土动工之前,范仲淹请了风水先生瞧一瞧,风水先生告诉范仲淹:“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在这里盖房子,将来的子子孙孙必定科举及第,世代将相,荣华不绝。
”如果换做旁人,必定喜出望外,没想到的是,范仲淹听完,立即打消了盖宅子的念头。
大家很不理解,范仲淹解释说:“吾家有其贵,敦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
”范仲淹的意思是说:这块宝地,如果我自己盖私宅,只能富贵我一家而已。
如果盖成苏州的府学,苏州的学子都来此地读书,将来必定人才辈出。
一年后,范仲淹奏请朝廷,将南园之地建为“府学”。
此后数百年,苏州府学对苏州乃至全国的影响非常深远。
宋元明清四代,苏州一共出了43位状元,其中一半来自苏州府学。
除了状元外,其他进士多达上千人。
郑元祐在《学门记》评价:“天下郡学莫盛于宋,然其始衣于吴中,盖范文正公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意思是说,宋朝的地方官学之所以能兴盛起来,起始于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府学。
苏州府学发展起来后,天下文教才兴盛!范仲淹作为中国历史上亿万读书人之一,他的一个决定,极度繁荣了中华文化。
他的格局和贡献,非常人能比。
今天,笔者饱含感动之泪,来带大家认识一位几乎“圣人”的范文正公!一、认祖归宗——游子未归春又老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在范仲淹之前,苏州范氏并没有什么名气,而且,范仲淹是后期才认祖归宗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范仲淹并不姓范,而是姓朱。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用现在的话说,范仲淹的命并不好。
他两岁的时候,父亲范墉便去世了。
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瀚的读书人。
继父朱文瀚对他很好,给他取名为“朱说”。
在范仲淹中举之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朱文瀚的儿子。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穿插北宋鼎盛时期皇帝、朝政、后宫的大事小情和古代典 故等元素,丰富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宋时期的 政治和社会状况,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范仲淹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心路历程。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 让我了解了范仲淹这位历史人物,更让我感受到了他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 现代社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对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的深入剖析,《庙堂之忧》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反思历史、思考现实的机会。书中精彩的摘录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 繁荣与稳定不仅需要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改革的勇气,更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 政治环境。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提供有益 的启示。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北宋时期历史的机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范仲淹与庆历新政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还可以对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 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书中的精彩摘录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激发我们对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 政局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范仲淹
思想
庆历新 政
政局
北宋
重要
庆历新政
北宋 这些
政局
发展
作者
庙堂
社会
方案
反对派
改革
深入
作用
内容摘要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优秀版)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谢谢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心 忧 敢天 为下 人 先
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他的忧虑
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关后系?先
心忧天下天 下,天 下 敢为人先
之之
岳 乐忧
——
阳范 楼 仲 淹
而 乐 。
而 忧 ,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探究的主要问题』: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 些?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材料2
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 社会危机,当你搜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 中找出什么联系? 材料3:
13(束)69
64
思考:针对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导致了什么问题产生?
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
年代 lO2l年
北宋王朝收支情
况收表入(贯)
支出(贯)
15 085万余 12 677万余
1049年 12 625万余 “所出无余”
1065年 1l 613万余 13 186万余
最后,请你们组总结一下,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其根源是什么?你觉 得要使北宋皇帝愁眉舒展该 怎样做?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4.公元997年,宋廷税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
范仲淹材料

范仲淹材料一、秉公直言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
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
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
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
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
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
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
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53-54]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
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
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
先忧后乐范仲淹-3-庆历新政

千古绝唱
庆历六年(1046),58岁,在邓 州。 作《岳阳楼记》。
千古绝唱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心情是很 复杂的。但他政治上、思想上已经 非常成熟了。 他把一生的感慨、抱负和理想都 艺术化地融入了这篇368字的短文。
千古绝唱
这时,庆历新政刚刚失败。 政局复杂,但他无力回天。 胸怀天下,但壮志难酬。 边关危机四伏,但自己体力、精 神不济,已不能为国效力,只好望 阙引退了。
庆历新政
但在这里召见大臣,还是首次。 范仲淹与富弼受到特别礼遇: “赐座,给笔札,使疏于前。” 皇帝要求他们就朝政改革发表意 见。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庆历新政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与 当年冒哀上书时所写的《上执政书》 遥相呼应,更加成熟。
庆历新政
《答手诏条陈十事》主要内容 1.明黜陟——约滥进,责实效 2.抑侥幸——革滥赏,省冗官 3.精贡举——举人才,重履行 4.择官长——正纲纪,救生民 5.均公田——廉官吏,利百姓
千古绝唱
这时的范仲淹也是非常矛盾的。 面临一个艰难的人生选择。
进退出处
千古绝唱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第二段,由岳阳楼之大观过渡到登楼览 物的心情。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对前两段 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 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晚年岁月
抱病青州 1051年,63岁。改知青州。
晚年岁月
礼参父老 青州上任的途中,范仲淹路过长 山,亲切会见了故乡亲人。史载: “礼参坡在县西九里,范仲淹 为青州守,过县,礼参父老甚恭, 因以为名。” ——《山东通志》
晚年岁月
范仲淹这一次“礼参父老”,留 下一首著名的诗。
留别乡人 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 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 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
【史料及解析】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范仲淹和庆历新政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是北宋中期比较有影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志,十分关心宋朝的长治久安。
登上仕途以后,他不仅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建议,还以敢于冒犯权贵而闻名,在士大夫中颇有声望。
后来,他又在陕西指挥对西夏的防御战争,比较有成效地阻止了西夏的进攻,从而名重一时。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范仲淹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列奏明黜陟、抑侥、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事,建议从十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由于它多少触犯了官僚、权贵的一些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反对者制造了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阴谋废掉宋仁宗这一类耸人听闻的谣言,进行恶意中伤。
“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就被迫离开朝廷,“新政”的各项法令也相继取消。
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宋仁宗(1010—1063),即赵祯,真宗子。
乾兴元年(1022)即位,初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后,始亲政。
当政期间,科学文化事业有一定发展。
但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辽、西夏进攻北宋,他屈辱求和,送“岁币”于辽、西夏,加之官员、士兵大增,这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虽曾起用范仲淹任参知政事进行改革,但在反对派的攻击下,不久即废罢。
人民负担日益加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他在位共42年。
宋神宗宋神宗(1048—1085),即赵顼,英宗子。
治平四年(1067),即位。
力图消除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弊。
熙宁二年(1069),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图富强。
其变法成就显著,但他在变法中受大官僚大地主势力的威胁,动摇不定,变法最终失败。
八年,屈从辽的要求,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
元丰三年(1080)至五年,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在位期间,屡次遣将进攻西夏,皆大败,此后采取守势,元丰八年(1085)逝世,在位1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 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 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朱镕基1998.3 温家宝总理(2003—至今) 朱镕基总理(1998—2003)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 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温家宝2008.3
这次改革, Yes or No?
有着位高权重的支持者?
这次改革, 有着经验丰富的政治家? 这次改革, 有着道德高尚的改革者? 这次改革, 有着切中时弊的改革措施? Yes or No? Yes or No?
Yes or No?
范仲淹之“忧”何以未解?
观点一: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 到他们强烈反对。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受到各种攻击,被 迫离职。 ——教材编写者 观点二: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 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 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也许能够成功。 ——南 宋人叶适 观点三:“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履官吏…… 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 失败。 ——《宋史· 范仲淹传》 观点四:“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 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因为)……它(改革)抵触了宋 朝的家法。”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
秦帝国
汉帝国
隋朝
大唐帝国
宋辽时期
范仲淹以何解“忧”?
古人解忧的方式有哪些?
借酒消愁
抒情写诗词,发表牢骚
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积极进取,迎难而上 ……
范仲淹为官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1015年 1021年 1024年 1028年 1029年 1033年 1038年 1043年 官名 广德军(今安徽)司理参军(狱官) 泰州海陵(今江苏)盐仓监官 兴化(今江苏)县令 密阁校理(校勘皇家典籍) 河中府(今山西)通判 右司谏(京城谏官) 越州(今浙江)知府 范仲淹(989- 参知政事(副宰相) 1052),字希文,
“磨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制度的存在会带来怎样的消极风气?
官吏升降的改革 小故事二: 范仲淹选监司到各地审查官员,并将他们报上来 的不才者一笔勾之。富弼说:“一笔勾掉这些官员很 容易,但你知道他们一家都在哭?”范仲淹说:“一 家哭有比一个地区的百姓哭厉害吗?”遂悉罢之。
范仲淹整顿吏治态度如何?
冗费
岁出 126,775,200缗
余 24,074,900缗 无余
——根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缗(min):古代穿钱用的绳。——《新华字典》
当时是冗官冗兵的世界。冗官耗于上,冗兵 耗于下,财政竭蹶,理无幸免。
积贫积弱
积贫:北宋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积弱:北宋政府在对外战争中连连败北,以致被迫 先后与辽、西夏签订了屈辱条约以换取苟安。
冗兵
内禁军193,000 内禁军358,000 内禁军431,000 内禁军826,000
——史料来源:钱穆《国史大纲》
“荒年募兵”,流民招进军队
北宋社会之面面观——财政篇
太宗至道末 岁入 22,245,800缗 真宗天禧末 岁入 150,850,100缗 仁宗皇祐元 岁入 126,251,964缗 岁出(小半) 余大半
范仲淹之“忧”已成为了千年之 “忧”
何以解“忧”?
集军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冗兵、冗官 冗费
强化君权 加强统治 增加财政负担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积 贫 积 弱
官吏选拔的改革 材料二: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 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 门客等享受此特权。……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 余人。
24000人 ——史料来源《通典》 ——《新华字典》
“一官三人共之” 机构重叠,官员混 滥 冗:多余的。无用的。 ——《新华字典》
北宋社会之面面观——军队篇
宋太祖开国时 宋太祖开保时 宋太宗至道时 宋真宗天禧时 宋仁宗庆历时 200,000 378,000 666,000 912,000 1,259,000
——教材“学思之窗”
宋朝“恩荫”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存在会带来哪些弊端? 范仲淹对这种制度的改革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 为什么?
官吏升降的改革
材料三: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kan)。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 假如庶僚中有一贤于众者,……众皆指为生事,必嫉 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 ——《范仲淹全集》
观点五:改革派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对改革的艰巨性、 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准备不够充分,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稍嫌 欠缺的条件下仓促上马…… ——方健《范仲淹评传》 观点六:庆历新政夭折的主要原因是仁宗的始从终弃。
——张希清(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
合作探究: 以上不同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 的? 从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看,你最认同哪一类观点?为什么?
结合纲领和课本,范仲淹改革的重点放在哪里?
这在纲领中是如何体现的?
整顿吏治
选拔——官吏由何而来? 升降——官吏如何以用? 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大部分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纳,于 庆历三年向全国推广实践。
范仲淹之忧是否就此解决了呢?
新法被宣布废止,庆历新政仅 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为什么呢?
梳理这次改革的信息:
北宋社会之面面观——官吏篇
中央
皇帝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统兵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前 卫
调兵
财政
中 三司使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政参 事知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北宋社会之面面观——官吏篇
朝代 东汉 晋 总冗:多余的。
12576人 18805人
汉族,苏州吴县 从这张大事年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今属江苏)人。 1015考中进士。
“然则欲正其末, 必端其本; 欲清其流, 必澄其源”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 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官吏的选拔制度。 (四)择长官,即改革地方官员人事制度。 (五)均公田,即调整多寡悬殊的官员公田(职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减徭役,即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九)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十)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千年之“忧”
——回眸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皇帝:宋仁宗
宰相:范仲淹
小故事: 一日(宋仁宗)特开天章阁,召对(范仲淹等 人)赐坐。【此于宋为殊礼矣。】给笔札,使其当 面疏奏(改革政治的方案)。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宋仁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范仲淹因何而“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