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合集下载

学案8: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案8: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重点:王安石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难点:宋神宗启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一、起用王安石:1、原因:① ____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②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王安石给_______ 呈递了《____________》,要求变法。

③_________ 年,宋神宗即位,希望改变 ___ 的局面。

2、标志: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主持变法。

二、内容:1、富国之法(1)、目的:改变_______的局面、调整,和的关系,发展生产。

(2)、措施:① __,目的在于使农民在 __两季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政府的收入增加;② _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③ __ ,又称________。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民户的摊派“_______”,雇人应役,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④ ___ ,政府在 __设 _______ ,出钱收购__________ ,市场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⑤,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_____、_____也不例外;⑥ __,目的:为了供应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消费需要,政府采购物资,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_____ 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采购物资。

【合作探究】1: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

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

上曰:“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神臂弓。一种单兵操作的 弩,其威力之大,为弓弩之冠, 在460米的射程内,可以穿透两 层铠甲鳞片。
宋代习武图
宋代火箭
取士之法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 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 求考生联系实际。
重编教科书,太学生中的 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设 新学科
一、起用王安石(为变法提供了可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讨论:教材第一目的内容,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是变法的必要性。 ②“庆历新政”的失败又进一步要求新的改革措施 的出现。
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勇于改革精神的影响。 ④宋神宗也希望并支持改革。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
反对的是( C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结合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意 图是什么?
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 平抑物价,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
2、结合材料二、三归纳苏辙、欧阳修反对青苗 法的理由有哪些?
反对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剥削,改革必然会 遭到他们的反对
创设情境:
王安石变法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木兰陂
麦行千里不见土,
连山没云皆种黍。
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
这些变化与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关,为什么?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
强兵之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选修3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9大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风俗改革。

改革性质梳理一、奴隶主阶级的改革1、春秋推行的一些变革措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

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管仲和鲁国的改革,没有脱离奴隶制度的框架,属于局部改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2、梭伦改革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性质的改革,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也没有很好地满足。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二、封建地主的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课标:(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

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三个方面: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

(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

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

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

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

(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北宋两大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概述

北宋两大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概述

北宋两⼤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变法概述宋朝阶级⽭盾和民族⽭盾⽇益严重,统治集团⾯临危机四伏的局⾯,⼠⼤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

早在宋真宗初年,宝元⼆年(1039),同判礼院宋祁上疏,以为国⽤不⾜在于“三冗三费”。

“三冗”是全国有定官⽽⽆限员,各级官员⽐前增加五倍;⼏⼗万厢军坐耗⾐⾷;僧尼、道⼠⼈数⽇增⽽没有限额;“三费”是道场斋醮,百司供费⽆数;京师多建寺观,多设徒卒,增添官府⾐粮;⼤⾂罢黜,仍带节度使衔,靡费公⽤钱。

他主张裁减官兵,节省经费。

所有这些⾜以说明,宋朝已经不能只率由旧章⽽⽆所作为地统治下去了。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富弼在《答⼿诏条陈⼗事》奏中认为,当时中⼼问题是整顿吏治。

他们提出内外官吏过于冗滥,其中⽼朽、病患、贪污、⽆能的⼈应⼀律裁汰,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连续颁布⼏道诏令,规定:①改⾰⽂官三年⼀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

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提拔官员,淘汰⽼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

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特权,防⽌权贵⼦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贡举制。

令州县⽴学,⼠⼦必须在学校学习⼀定时间⽅许应举。

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

④慎选各地长官。

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各州的长官,由各路、各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

⑤改进职⽥法。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定数量的职⽥,以“责其廉节”,防⽌贪赃枉法。

⑥“减徭役”。

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河南府,以精简乡村役⼈。

范仲淹、富弼还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建议,则并未实施。

范仲淹的各项政策,在当年和次年上半年陆续颁⾏全国,号称庆历新政。

由于这些法令侵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反对派诬范仲淹等⼈为朋党。

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1)

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1)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公元前六世纪初(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俊伦推行改革:一、梭伦改革的措施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平民沉重的负担解除了,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为雅典民主制形成打下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3、按财产(而不是出身)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但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4、国家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公民法庭。

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1、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2、克里斯提尼在其基础上使雅典民主化进一步完成。

3、伯利克里时,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总之,雅典的民主政治进程为雅典的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梭伦经济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三、梭伦改革的特点1、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2、打击对象:奴隶主贵族3、改革获益:平民4、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础。

5、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总之,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也没有很好地满足。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第10讲 北宋的统治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第10讲 北宋的统治

2.“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是指禁 军的部署(建臵)政策。禁军约半数驻 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戍守边境及内地 若干重镇。前者是重防民而虚边防;后 者是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主要是 防割据。

3.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小农经 济的正常存在以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 一般会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但北宋统 治者则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 4.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 的灭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王安 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 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延缓了 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 治的腐朽。
2.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 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荆公为 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 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 宋南迁)!”近人梁启超在《王荆公》中 说:“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 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也。”
解读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把它放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评价,即从它对社 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不以改革家 的个人命运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材 料中邵伯温的观点是错误的;梁启超的 观点也不完全正确。
前者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 上,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身 上,属于政治偏见。后者是站在维新派 的立场上看待王安石变法,有一定合理 性,但过分夸大了变法的作用。错误根 源在于借王安石变法为戊戌变法制造历 史根据。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运动,他为克服北宋封建统治危机,达 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对政治、经济、军 事、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且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变法过程中遭到了大地 主大官僚的反对,并且因为用人不当而 导致失败,但影响是深远的。王安石作 为改革家所具有的坚定不移,大无畏的 改革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C 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帝时期 A、宋太祖 B、宋神宗 C、宋仁宗 D、宋高宗、
背1、景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zhōngqī)的三大社
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必机要性
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 (biàn fǎ)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 可能性
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
变法。
17
第十七页,共41页。
专题 (zhuāntí)四 王安石变法
1
第一页,共41页。
课标要求: 1、了解(liǎojiě)王安石变法的历
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2
第二页,共41页。
一、变法(biàn fǎ)的背景
(积贫积弱 的北宋)
3
第三页,共41页。
北宋(běi sònɡ)、辽、西夏形势图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0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第十页,共41页。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
11
第十一页,共41页。
2.挽救(wǎnjiù)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 年)
直接(zhíjiē宋) 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shèhuì)危机和民族 原目因的::革除危弊机政、维护封建统治
人物: 范仲淹 宋仁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7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第七页,共41页。
“冗兵”的形成(xíngchéng)
126万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11民6万起义,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数量91,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zhěnggè)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兵 ”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时期)
后先 核心 天天 1、严格 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下 下 整顿吏治 2、限制 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3、加强 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之之 4、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5、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乐忧 失败 而 而 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 原因 乐忧
改革派代表:范仲淹 主要内容:
“王安石是中国 11世纪的改革家。” 进步意义:
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列 宁 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 北宋中期内忧外患 ; (目的) 为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 (性质) 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 (结果)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失败。
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 使变法顺利进行
变法成效
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农业得到发展,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
变法失败的原因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3)保守派重新得势,废新法。
历史地位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但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熙宁年间)
主要内容 理财措施 人 祖
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 实现富国愿望 ——解决“积贫”问 天 题 变 对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不 对外抵御辽、西夏的进攻; 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兵愿望 — — 足 解决“积弱”问题
言 军事措施 不 足 教育措施 恤
宗 不 足 法 畏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北宋中期改革背景
势官富姓,占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 表 现 重禁莫能止。 ——《宋史•食货志》 积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贫 政治危机 2、农民的反抗斗争; 、 财政危机 3、冗官、冗兵、冗费; 积 4、辽、西夏的威胁; 军事危机 弱 根本原因 局
封建制度பைடு நூலகம்固有矛盾
不同点: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局面而进行的 富国强兵的全面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