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美女少将胡兰畦简介 传奇女杰胡兰畦生平

合集下载

哪位抗日勇士杀五个日本人后牺牲得到冯玉祥盛赞

哪位抗日勇士杀五个日本人后牺牲得到冯玉祥盛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哪位抗日勇士杀五个日本人后牺牲得到冯玉祥盛

导语:胡兰畦1937年10月5日曾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到淞沪会战宝山、罗店前线,做战地宣传鼓动和战地救护工作。

胡兰畦率领的服务团主要在第15
胡兰畦1937年10月5日曾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到淞沪会战宝山、罗店前线,做战地宣传鼓动和战地救护工作。

胡兰畦率领的服务团主要在第15集团军第18军活动。

该军第11师师长彭善向服务团讲述了杀了5个日本兵后牺牲在战场上的廖宝财及其他将士英勇动人的事迹。

胡兰畦据此写了一篇速写,题为《神勇斗士廖宝财》,刊登在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的中共长江局主办的《新华日报》创刊号第三版上。

冯玉祥将军在抗战期间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他写了很多篇讴歌抗战英雄的诗作。

冯玉祥作为高级军事长官,在知道廖宝财的事迹后,于1938年1月14日写成《廖宝财》白话诗:
一兵名叫廖宝财,粗眉大眼高身材,只会憨笑不说话,神情举止似傻呆。

手拿一杆旧式枪,机关笨钝托已坏;请求班长另掉换,班长一笑不理睬。

一日拂晓敌进攻,且看宝财显神通:端起破枪发一弹,为首敌兵命告终;跟着来了第二个,手持刺刀直搠胸,宝财将身一偏闪,一把挟抱到怀中。

第三第四欲开枪,投鼠忌器不敢放,宝财只手抡刺刀,大喊一声向前撞。

一个踏死在脚下,一个刀上把命丧;脚下一个亦窒死,抛出身外一二丈!最后一敌最顽强,手挺刺刀攻上前,宝财刺刀已打落,扔开破枪空手干;奋身一扑不顾死,双双交抱齐滚翻,倭兵咽喉忽
生活常识分享。

从逃婚者到革命者——传奇女杰胡兰畦

从逃婚者到革命者——传奇女杰胡兰畦
他 交流 。马克 思主义研 究会 经常组织 活动,胡兰 畦每 次 都参 加 ,认真 记 录那些 陌生 的名词 : 资本 、生产 力 、 交 ・
首要是经济独 立,胡兰畦便从 各界捐款 中拿 出一笔钱 , 买了两 台缝 纫机 ,培训女工 ,还办起服装店 、洗染店,
泛发动各界 妇女,成立 了合 川妇女联合会 。妇女的解放
而献身 的精神 ,校风 因之大变 。在恽 代英等人 影响下,
川 南师范成 立了马克思 主义研究会 ,恽代英 常来讲课,
宣 传革命 。他 博 闻强识 ,讲解 时旁征 博 引,各种 纷纭复 杂 的社 会 现 象 经过 他 的分 析 ,马 上 变得 简单 明了 。所 以,不管遇 到什么 问题 ,大家都喜欢 向恽先生请教 ,与
演讲 ,深入浅 出, 启发 姊妹们 的觉悟 。这样的演讲 无所
谓形式 ,无所谓用词 ,只是用思想上 的 巨大震 响,惊 醒 麻木的女 同胞,打倒列强 、铲除北洋军 阀。
1 2 年秋 ,享有盛 誉的早期 共产 主义者恽 代英到川 91
南师范 出任 教务长 ,竭力提倡 白话 文,反对文 言文 、八 股 文,强调 学生 品德 的修养,注重 培养他们 为改造社会
■红岩春秋 / O GY N C U Q U H N A H N I
从逃婚者到
— —
传奇女杰
胡 兰畦是 中国现代 史上一位 有影 响 的女 革命 战士 。她是被 国
民政府 军委会授 予将军 军衔 的7 女J之 一 ,与宋庆龄 、何香 凝 、 位 } 生 李济深 、廖承 志 、恽代 英 、陈毅 、吴 玉章 等人 都有 过 密切 交往 。
起,她 已 自觉不 自觉地 成为旧社会的叛逆者 。
虽得 到曹静 宜当家人一样 看待,可 自己千方 百计逃

民国白象街昔日重来,那些名流们的红花

民国白象街昔日重来,那些名流们的红花

民国白象街昔日重来,那些名流们的红花作者:陈琰枫来源:《城市地理》2014年第08期民国时期,白象街掌着重庆的文脉。

商贾门市之外,《新蜀报》《渝报》等报馆、西南实业大厦等文化部门中,政、文、军各界名流往来不绝。

如果可以让往日重现,一幕幕民国往事会像戏剧一样在这条街中上演。

肖楚女、杨沧白、陈毅、老舍、王芸生、茅盾等,都是参与这部戏剧的角色。

每个人因为这条街,被命运联系。

让我们试着走进民国白象街,细嗅一番那些民国名流的红花。

陈毅主笔《新蜀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访,一段未了情1919年,青年陈毅曾在重庆暂留过,那是他赴法留学之前的事。

只记得他与父亲一同参观了重庆巴蔓子将军墓,尔后在朝天门登船,远赴巴黎。

直到留法归来后,周钦岳在重庆任《新蜀报》总编,特邀陈毅主笔。

就这样,1922年他再度来到重庆,在白象街住了下来。

在《新蜀报》任职的日子,正是四川军阀混战时期。

重庆、达县、万县、渠县等地战祸连绵,可谓兵匪交织,民不聊生。

陈毅便在《新蜀报》上发表了诸多思想激进的诗文针砭时弊,迅速在四川的知识界产生了反响。

在陈毅以笔当枪奋笔疾书的日子里,有一个青年读者正反复阅读着他的文章,还细心地从报纸上剪下来,收集成册。

1922年的一天,白象街出现了一个陌生女人。

茅盾先生曾洒墨描绘过这个女人,“看去不过二十多岁,穿一件月白色软缎长仅及腰的单衫,下面是玄色的长裙,饱满地孕着风,显得那苗条的身材格外娉婷。

她是剪了发的,一对乌光的鬓角弯弯地垂在鹅蛋形的脸颊旁,衬着细而长的眉毛,直的鼻子,顾盼撩人的美目,小而圆的嘴唇,处处表示出是一个无可疵议的东方美人”(长篇小说《虹》茅盾著)。

她提着行李,自川南顺长江而来。

她就是那个忠实的青年读者,在《新蜀报》报馆门前踟蹰片刻后,进门告诉门厅的人,她要找陈主笔。

她叫做胡兰畦,1901出生于成都,当时正是二十出头。

两年前她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家中包办了婚姻,被许配给了表兄。

因与表兄志趣不相投,她逃婚到川南当了一名教员。

胡兰畦: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胡兰畦: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精心整理胡兰畦: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将军胡兰畦: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将军,逃婚到走上革命道路胡兰畦,1901年6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酱园公所街一胡姓世家。

祖上胡大海曾是明代开国功臣,其父是袍哥大爷,崇奉以义气相尚,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

1921年,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被父亲许配给表哥杨固之。

杨固之是一个势利商人,胡兰畦不喜欢他,便只身从成都逃到川南泸州当了一不久,胡兰畦和川军青年军团、川军第三师政治部副主任陈梦云结婚。

1926年春,胡兰畦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共代表人物,也结识了国民党左派领袖、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何香凝与宋庆龄对胡兰畦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称得上是她的引路人和保护神。

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高潮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中央妇女部,前往北伐前线,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被编入女生队。

在此,胡兰畦见到了好友陈毅。

毅问:过,不久,胡兰畦的丈夫陈梦云以及曾任川军第三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范英士也到了武汉。

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汪精卫也蠢蠢欲动,悍然解散了武汉中央军校。

在中共党组织的争取下,武汉中央军校被改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

8月1日,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准备开拔的前一天,陈毅特地从武昌到汉口,向好友陈梦云、胡兰畦及范英士等辞行。

坐过纳粹法西斯的监狱1931年,胡兰畦陪同宋庆龄回国参加宋庆龄母亲的葬礼。

同年10月,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陈翰笙的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继续学习。

当时,德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日本已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

为了团结更多的留学生抗日救亡,旅德华侨和留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同盟”,胡兰畦任主席,干年后在复查时才知道,当时胡兰畦被诬控了多项罪名,其中主要一条就是她护送“国民党大官”回国,尽管她担负这一任务事先是经党组织同意的。

胡兰畦上诉到共产国际。

历史趣闻武汉走出中国现代首批女将军 胡兰畦 谢冰莹

历史趣闻武汉走出中国现代首批女将军 胡兰畦 谢冰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武汉走出中国现代首批女将军胡兰畦谢冰莹
导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袁继成在上个世纪70年代注意到武汉黄埔女兵这一特殊群体,开始搜集相关史料。

昨日,由袁继成和武汉地方志专家吴明堂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袁继成在上个世纪70年代注意到武汉黄埔女兵这一特殊群体,开始搜集相关史料。

昨日,由袁继成和武汉地方志专家吴明堂合著的《武汉黄埔女兵》在汉首发。

创建于1926年10月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几个月后更名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所学校通常被后人称作武汉黄埔军校,在它不到一年的办学历程中,破天荒的招过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女兵,这批女兵中有的日后成长为红军师长,有的在抗战时期成为国民党女将军。

在200多名武汉黄埔女兵中,该书重点记录了其中30多名女兵的传奇故事,她们中有在东北抗日杀敌视死如归的赵一曼,有广州起义中固守长堤弹尽援绝牺牲的游曦,有带着孩子报考武汉黄埔军校、后组织抗日决死队的王亦侠。

还有聂荣臻妻子张瑞华、徐向前妻子黄杰。

袁继成介绍,从武汉黄埔军校走出来的,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位女司令、女师长胡筠,有敢于公开顶撞希特勒,坐过德国女牢的胡兰畦,有在北伐和抗日时期蜚声中外的女兵作家谢冰莹。

胡兰畦和谢冰莹因在抗战宣传和战地服务的杰出贡献,1939年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与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空军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以及奇俊峰、巴云英、额仁庆达赖、姜毅英,共7人,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女将军。

袁继成说,上世纪80年代他跑遍全国多家图书馆,多次接待海内外的武汉黄埔军校的男女学生与他们的亲属,从他们那里得到不少资料。

他希望了解这批女兵的斗争历程和最终命运,抢救和还原历史,
生活常识分享。

兰畦之路 2009年第1期

兰畦之路  2009年第1期

1957年初冬,我十五岁那年,忽然有位妇女出现在我家小厨房门外。

我望着她,她也望着我。

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我在想的是:她算??,还是婆婆?那时候我家住在北京钱粮胡同海关宿舍里。

那宿舍原是大富人家的带花园的四合院。

我家住在有垂花门的内院里,但小厨房是另搭在一边的,一株很高很大的合欢树,像巨伞一样罩住小厨房和住房外的部分院落。

走拢小厨房的那位妇女,穿着陈旧的衣衫,戴着一顶那个时代流行的八角帽(帽顶有八处摺角,带帽檐),她脸上尽管有明显的皱纹,但眼睛很大很亮,那时我随父母从重庆来到北京,还保持着重庆地区的话语习惯,对较为年轻的妇女唤??,对上了年纪的妇女唤婆婆,但是眼前的这位妇女,年纪介乎二者之间,我望着她只是发愣。

她望够了我,一笑:“像天演啊!你是他幺儿吧?”我父亲名“天演”,显然,这位妇女是来我家做客,我就朝厨房里大喊一声:“妈!有客来!”妈妈闻声提着锅铲出得厨房,一见那妇女,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露出真诚的微笑,而那妇女则唤妈妈:“刘三姐,好久没见了啊!”妈妈忙把她引进正屋,我就管自跑开去找小朋友玩去了。

我妈妈姓王,在她那一辈里大排行第三,因为嫁给了我爸爸,同辈亲友都唤她“刘三姐”,后来广西民族歌剧《刘三姐》唱红了,又拍了电影,有来我家来拜访的人士跟传达室说“找刘三姐”,常引出“你开什么玩笑”的误会,但我从小听惯了人家那么称呼妈妈,看电影《刘三姐》绝无关于妈妈的联想。

我玩到天擦黑才回到家里,那时爸爸下班回来了,那位妇女还没有走,爸爸妈妈留她吃晚饭,她就跟我们同桌吃饭,这时妈妈才让我唤她“胡??”,我唤她,她笑,笑起来样子很好看,特别是她摘下了八角帽,一头黑黑的短发还很丰茂。

我家常有客来,留饭也是常事。

爸爸妈妈跟客人交谈,我从来不听,至于客人的身份,有的直到今天我也搞不清。

但是就在胡??来过后的一个星期天,妈妈责备我到处撂下书报杂志,督促我整理清爽,我懒洋洋地应对,妈妈就亲自清理床上的书,其中一本是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妈妈正看那封面,我一把抢过去:“正经好书!高尔基写的!”妈妈就说:“啊,高尔基,那胡??当年很熟的呀!”我撇嘴:“我说的是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啊!你莫弄错啊!”妈妈很肯定,“当然是那个高尔基,他常请胡??去他家讲谈文学的啊!”我发懵,这怎么可能呢?我那时候虽然还只是个中学生,但是人小心大,读文学书,爱读翻译小说,高尔基的《福玛?高尔杰耶夫》有的成年人读起来也觉得枯燥难啃,我却偏读得下去。

盘点民国女将军

盘点民国女将军

谁说女子不如男盘点民国女将军战场从来就是男性的天下,因此,自古以来,男子出将入相,风光无限;女子在家耕织,望断秋水。

据我所知,中国古代仅有一位女性将军,叫秦良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秦良玉传)的巾帼英雄。

直到民国时期,因为抗日战争的缘故,民国政府为宋美龄等7位杰出女性先后授了将军衔。

中国历史上,又多了7位女将军:美龄、奇俊峰、巴云英、额仁庆达赖、姜毅英、谢冰莹、胡兰畦。

宋美龄,是民国第一夫人之一、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

1932年,宋美龄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会长,负责组建当时的中国空军。

宋美龄由此被誉为“中国空军之母”。

1935年,在宋美龄的促成下,中国从美国购买大量武器和飞机,使得中国成为美国飞机最大进口国。

1937年,蒋中正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也就在这一年,蒋介石授予宋美龄中将军衔。

在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会长一职中,宋美龄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力促美国人陈纳德来华当空军顾问,从此,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为抗战事业翱翔在中国的蓝天之上。

开始了自己的中国生涯,成为家喻户晓的“飞虎将军”。

奇俊峰是一个蒙古贵族。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10月,她率十几人脱离亲日的汉奸政权“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奔赴国军驻扎的五原县参加抗日。

由于奇俊峰作战英勇,1938年,国民政府授予她少将军衔。

1940年,奇俊峰到重庆述职,受到了蒋介石夫妇的接见,并被授予中将军衔。

令人惋惜的是,奇俊峰没有在抗战中牺牲,而是在1947年死于叛军的暗算。

终年32岁。

国民政府曾经进行过一番调查,但最终不了了之。

倒是解放后,杀害奇俊峰的凶手被押上审判台,被执行枪决。

巴云英也是一位蒙古贵族,因为夫亡子幼,巴云英代掌扎萨克的旗政,俗称“女王爷”。

并暂代旗保安司令,驻包头办事处。

“七七”事变后,包头沦陷。

巴云英率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辗转于包头进行游击战。

巴云英治军很严,她规定,部下中有奸淫民女者,一律就地枪决。

历史趣谈:此女竟被蒋介石驱逐 敢和希特勒较量 苦恋陈毅

历史趣谈:此女竟被蒋介石驱逐 敢和希特勒较量 苦恋陈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此女竟被蒋介石驱逐敢和希特勒较量苦恋陈毅
导语:“将军为何多憔悴?半为兰畦半为茜。

”这是当年有人调侃陈毅时写的诗,诗中“茜”指的是陈毅的妻子张茜,而“兰畦”则指的是陈毅当年的恋人
“将军为何多憔悴?半为兰畦半为茜。

”这是当年有人调侃陈毅时写的诗,诗中“茜”指的是陈毅的妻子张茜,而“兰畦”则指的是陈毅当年的恋人胡兰畦。

胡兰畦是曾被授予将军军衔的7位女性中的一位,她还是矛盾小说《虹》中那个堪称“五四以来一位新女性梅女士”的原型人物。

她,是一位奇女子。

由于出落的漂亮,她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对象,比如那个有着12位老婆、40多个孩子的军阀杨森,就公然说要娶她做小老婆,被她断然拒绝。

父亲把她嫁给她表哥,她却不喜表哥的为人。

婚后没多久,直接找了亲友,解除了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算是闪婚闪离了。

这在当年可不简单,然而不简单的还在后面。

陈毅做了《新蜀报》的主笔后,写出了不少好诗文,胡兰畦很是仰慕,于是她直接找到陈毅,从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就这样,俩人渐生情愫,于是海誓山盟:三年之后,若你未娶,我也未嫁,便结为连理。

然而两人终究没能走在一起。

后来误以为陈毅阵亡时,她要主动要赡养陈毅父母。

由于反蒋,在1929年,她被蒋介石亲自点名驱逐出江西省,第二年她前往德国,考察社会救济事业,并在那里认识了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宋庆龄知道她生活苦,还常常补贴她。

希特勒上台后,她曾被捕入狱,关了三个月,幸得宋庆龄和陆逊等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美女少将胡兰畦简介传奇女杰胡兰畦生平
>胡兰畦(1901年—1994年),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

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

她是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和陈毅、吴玉章、廖承志、成仿吾等杰出人士的生前挚友。

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她都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被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将军军衔的女性只有7位,她们是中将宋美龄、奇俊峰、巴云英,少将胡兰畦、谢冰莹、额仁庆达赖、姜毅英。

其中的胡兰畦少将是位大美女,她曾以时尚俏女郎登上过《良友》画报的封面。

胡兰畦的经历颇为传奇,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写出了有影响的著作《在德国女牢中》。

她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出席过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赞其“是一个真正的人!”高尔基去世,胡兰畦被选入了高尔基治丧委员会,曾为高尔基执绋。

她还是茅盾小说《虹》中所描写的成都“五四”以来一位新女性“梅女士”的原型人物。

她还和陈毅曾山盟海誓:互等三年,若三年后都还未婚,则结为连理。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1901年6月22日,胡兰畦出生于四川成都,远祖是明代开国功臣胡大海,其父参加过袍哥组织,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

其母也颇有文化,胡兰畦记事时,母亲就教她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传统名篇,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胡兰畦的读书成绩一直很好。

“五四”时期,她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1920年冬,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此时,胡兰畦已经出落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大姑娘,成为许多男人追逐的对象。

父亲将她许配给了表哥杨固之。

杨固之是
一个重利而轻离别的商人,向往的是个人发家致富,而胡兰畦却受新思想的影响,一心向往男女平等。

由于人生观和志趣相去甚远,胡兰畦很不喜欢杨固之,婚后不久便从成都逃到川南巴县女学当了一名教员,自己开始独立谋生。

1923年,经过亲友的证明,胡兰畦和杨固之正式解除了婚姻关系,恢复了自由身。

胡兰畦艳惊四方,军阀杨森慕她的姿色,欲讨之为妾,被她拒绝。

作家茅盾听女友秦德君转述此事后,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虹》,书中娇美而刚毅的女主人公梅行素,便是以胡兰畦为原型的。

胡兰畦也因爱慕陈毅的诗文与他相识,留下传说种种,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当时二人的“密友”关系究竟发展到何种地步。

1924年,胡兰畦嫁给一位叫陈梦云的军官,夫妻二人掩护陈毅在军队中做了大量革命工作。

1927年,形势危险,陈毅再次离川到武汉,胡兰畦夫妇也先后前往。

南昌起义前夕,陈毅向二人辞行,一别就是10载。

胡兰畦1929年被蒋介石点名驱逐,1930年赴德留学,加入德共,坐过三个月法西斯的监牢。

出狱后到法国写了本《在德国女牢中》,遂名扬世界。

几年后她去了苏联,深受苏联文豪高尔基的喜爱。

高尔基逝世,斯大林等抬棺,胡兰畦执绋。

但由于跟王明有矛盾,受到克格勃的监视,遂于1936年回国,担任何香凝的秘书。

1936年,胡兰畦回国,并在上海“一·二八”战争中任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团长。

1939年夏,她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位女将军。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陈毅度过了“此头须向国门悬”的最艰苦岁月,担任新四军领导。

在南昌遇到了率领上海战地服务团一路宣传而来的团
长胡兰畦,二人彻夜倾诉思念,遂订白首之盟。

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

然而组织上却不同意,新四军大当家的项英,亲自找胡兰畦谈话,说二人倘若结婚,则胡的党员身份就暴露了,你这个国民党的将军,还是留在国民党部队里,对革命更有贡献。

二人只好痛哭而别,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

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三年后,陈毅“自由”了,可胡兰畦却一杯苦酒喝了终生。

她牺牲个人幸福,孤独地战斗在隐蔽战线上,保护同志,策反敌人,一个人做了一个师的工作。

不料却因社会关系复杂,有时与国民党特务来往,引起中共情报堂堂主潘汉年的怀疑。

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当了市长。

胡兰畦写信要见他,来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对胡兰畦说:“陈毅都儿女成群了,你还找人家干啥?”胡兰畦不知组织上对她有了误解,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因为1947年国民党报纸大肆宣传“陈毅阵亡”并详细报道了“陈毅追悼会”的经过。

胡兰畦看后十分伤痛,拿出自己在成都的房地产赡养陈毅的二老,实在是以“儿媳”自居了。

胡兰畦此后未再婚育,收养了妹妹的女儿。

后来到北京工业学院管后勤,曾被错划为右派,平反后当了全国政协委员。

晚年在邓小平支持下,为老年事业贡献甚多。

国际妇女界谈起胡兰畦,无不钦佩。

胡兰畦革命一生,两袖清风。

她说:“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

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

”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