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高一地理必修二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增加、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加的模式及地域分布1、世界人口增加特点总趋势:连续增加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加;工业革命今后:增增加快;二战后:快速增加对人口增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加模式及特点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害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加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加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所压力大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加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加)、新加坡、中国战胜了人口增加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花销增加,年轻人负担重过渡模式过渡凑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人口加速增加阶段(1949-1957 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牢固人口负增加 (1957-1961 年 ) :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加阶段(1961-1970 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加阶段(1970-1980 年):计划生育人口颠簸增加阶段(1980-1991 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加阶段(1992- 到此刻):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加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第二节人口的迁移1、搬动到必然距离之外(超越行政地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搬动(空间上地址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走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2、分类:依照人口迁移的范围可否超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域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连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特点国际: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素来是迁入;亚洲、非洲:素来是迁出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域迁往发达地域,人口流动频频,规模加大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要素):比方,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要素:政治损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损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别、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计)②影响要素:资源(主要要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PPT

少
大
高
多
小
低
下列关于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城市数目最多 B、小城市数目最少 C、大城市间相距较远 D、小城市间相距较远
C
01
02
1、图中城镇共有几个等级?
慕尼黑
斯特拉斯堡
斯图加特
纽伦堡
法兰克福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2、不同等级城镇数目和级别有什么关系?
3、不同等级城镇分布和级别有什么关系?
总结: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不同。 数目:等级越高数目越少,等级越低数目越多 距离:等级越高距离越远,等级越低距离越近
前提条件: 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 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关系的形成
01
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02
案例“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4.应用:
读图2.15,回答问题 1.图中共有 级居民点,最高级的是 ,共有 个,最低级的是 ,共有 个。 2.图中数目最多的是 级居民点,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级居民点。 3.图中高一级居民点的位置与低一级居民点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这样设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
你到市区大医院看过病吗?什么情况去看病的?
一般的伤风感冒你在哪个医院看?为什么?
你在什么地方上幼儿园、什么地方上小学、
什么地方上中学,将来会在什么地方上大学?
城市的服务范围
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内容相同吗? 购物、就医、求学等 不相同
1、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是指某种企业或商店接受服务的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范围,也称服务地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1、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区的特点:A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可能兼有其他类......B某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型的用地....。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1)住宅区:A地位——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B分化——中高级住宅,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面积大,配套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环境优美可能:地势较高,位于河流较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临近林地或公园绿地,近文化区,离工业区远等)低级住宅,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2)商业区:A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D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3)工业区:(特点: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布局:A往往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B向市区外缘迁移——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纷纷向外搬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A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方面................。
(一般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B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 C历史因素 D行政因素3变化:早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ppt课件

三、城市化特点
(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900年以前: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1900年—1950年:城市化推进加快; 1950年—2000年: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空前;
1. 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边缘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 移动。此种现象又叫逆城市化。 2. 不合理。
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 持续发展而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 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 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 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 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成熟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高速发展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3组:
为什么? 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 4组: 何影响? 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 2组: 何影响?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 1组: 何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动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农业 发展
工业 发展
农业劳动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
城市建设 环境生态 保护 与经济发展 关系
与工业化的 关系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 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一个首要问题。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 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 的进程。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20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20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人口分布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20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20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156页 0195页 0275页 0355页 0383页 0498页 0541页 0611页 0644页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知识复习及强化训练——第二章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内容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含义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意义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特点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城乡景观的内涵:(1)城乡景观的含义: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3.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的关系: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体现:影响方面表现民居特色民居建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市格局中国皇权至上,以宫殿为中心欧洲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高层建筑在城市外围美国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建筑风格中国砖墙木梁架结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西方柱廊、尖塔、喷泉、雕塑2.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
(√)2.不同纬度之间,不同海拔之间,城乡景观存在普遍共性。
(×)3.地域文化的形成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4.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5.哈尼梯田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曲阜高铁站最先迎接旅客的是采用汉代宫殿建筑风格建设的高铁车站及车站广场上高达30米的孔子像和“六艺”浮雕,还有在广场灯柱上篆刻的《论语》经典语句。
曲阜高铁站如此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是儒学发祥地, 这样建设可使京沪高铁曲阜站的建筑与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协调统一,体现其地域文化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心向外依次是 商业中心区、混合土地 利用带、高级住宅区低 级住宅区,工业区布局 在郊外交通便利的沿海。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
概念:不同功能去的分布和组合构成,
区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的 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 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 所形成的功能区
分散居住用地,降低居住 密度,城市居民居住条件 较好;可以减缓交通压力 。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一)处理好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1.便利的交通
2.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3.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基本原则: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 型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附近;
思考:你认为导致图中圆圈所示的区域地租昂贵的 原因有哪些?
地租水平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
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力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
有何差异?
商业活动付租能力受 离市中心远近影响最 大,工业影响最小。
商业付租能力 住宅付租能力
工业付租能力
距市中心 的距离
工
住
商业区
宅
A区
业
B 区 距的市距中离心C
12
典型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同点
不同点
1、市中心均为 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
中心商务区;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
2、高、中、低 形向外发展
级住宅出现分化, 城市围绕不同的核心发展形成
且背向发展
多核心模式
假设市中心区有块空地,政府进行招标, 现在有个农民想来这里种植花卉,一个商 人想来这里开间大商场,一个企业家想来 这里办水泥厂,你们觉得谁最有可能得到 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为什么?
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文化区 工业区
商 业 区
住 宅 区
3、主要功能区特点:
主要功能区 占地面积 形态
商业区 (中心商务 最小 区简称CBD)
点状或 条状
区位(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 两侧或街角路口
大 住宅区
高级住宅:面积大、环境优美、公共
片状
设施齐全、在高坡、在城 市东侧、与文化区联系
(40-60﹪)
水污染工业 ——布置在河流的下游
(二)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三)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2
某城市规划图,如果在A、B、C、D四处建设钢铁厂,服装 厂,自来水厂,化工厂,应如何布局?
服装厂
自来水厂
化工厂
钢铁厂
3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种族
收入
知名度
历史
问题:
广州市海珠区原来是工业发展集中区,工业大道 的名称就来源于此。现在,工业大道还名符其实吗?为什 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会随着城市经 济的发展而变化。
环境
课本评价哪个方案较为合理?为什么?如果 你有更好的修改意见,请在图上标出。
56 47 38
21
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 周被工业区包围,导致居住环 境难改善,条件差;职工上下 班交通拥挤;居住地四周被工 业地包围,工业产生三废会受 季风影响,对居住用地造成污 染。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 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 并考虑盛行风和水源地。
水泥厂
D
B
城市
水泥厂
A
欧洲西部
C
水泥厂
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D
B 水泥厂
城市
A
C
我国东部
水泥厂
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如图所示风玫瑰图: 北
该地出现频率最小的风向为(D)西北
东北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东 西
如果在该城市布局一个火电厂,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布
局在该城市的
西南
(D)
A.西北 B.东南
东南 南
C.西南 D.东北
图六
30
城 A市
B 电镀厂
河流的下游
大气污染工业
盛行单一风向—— 下风向 季风—— 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 多种风向——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低级住宅:面积小、与工业区联系、
污染严重、公共设施差、
在低地、在城市西侧
中 工业区
集聚 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 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运输量大
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
(中心商务区): 城市经济 活动最繁 忙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CBD)
①主要功能:
商务枢 纽功能
房地产 开发功
能
②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a.是城市经济最繁忙的地方; b.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c.建筑高大稠密; d.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中心商 务区
旅游功 能
交通中 心功能
面积大、环境优美、公共设施 齐全、在高坡、在城市东侧、 与文化区联系
面积小、与工业区联系、 污染严重、公共设施差、 在低地、在城市西侧
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 运输量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活动]
香港有哪些功能区?不同功 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商业中心区 混合土地利用带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 素
①经济因素 ②历史文化 ③种族宗教 ④ 建筑设计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达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19
城内地租立体分布图
地租最高峰
地租次高峰
城市环线与 公路干线交 汇处
上海 浦东 中央 绿地
政 策
行政 因素
22
社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 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 地、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休憩及 绿化用地、农业用
地等
2、城市功能区
定义:同一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划分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市政 : 府和公共服务区、交通仓储区、
风景浏览区、城市绿地区、文化 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