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解读

合集下载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第一篇: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1、异常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

赵树理就是为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

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有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他的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

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愚蠢可笑,他还善于描写人物的蠢话、假话。

“传家宝”中落后守旧婆婆李成娘蠢话边篇,还自以为是,真是可笑至极。

她笑媳妇走路不像女人家,力气太大,使水费,使油费……当面撒谎,更使人感到荒谬绝伦:三仙姑装神弄鬼,口吐谎言说神非叫于福(小芹爹)“马上打小芹一顿不可”。

《李有才话》中描写得贵跟着恒元屁股转时引起发李有才的段快板:“……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得贵就说‘亲眼见’。

”恒元说的是谎话、假话,得贵则谎上加谎,深刻地揭示了张得贵丧失贫农立于场,与坏人互通鼻息的劣根性。

《小二黑结婚》中写二诸葛见儿子小二黑被抓后自己心中恐慌的一段话,搞笑至极:“二诸葛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堠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乌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异常会产生幽默。

异常有种种,有异常的表情,异常的动作,异常的语言等。

异常的语言也可以叫异常说法,有时候人物的语言与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不相协调,失去了常格。

人们往往适应常态、不适应异常、反常,所以异常就法会引人发笑。

如:(1)他一见老杨同志,就满面陪笑道:“这位就是县农会主席吗?慢待、慢待!……晌午我就听说你老人家来了,去公所望发好几次也没有遇面对面……(2)二诸葛发急道:“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小二黑结婚》)例(1)张得贵本来是穷人,一个大字不识,可是多年跟着地主恒元转,耳濡目染,学会了几句半通不通的浮言客套,让人听起来觉得好笑。

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

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

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

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

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组成生活众生图。

(3) 经常采用“扣子”和“卖关子”的手段。

如《登记》名词解释: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青春之歌》林道静:①她是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②他的性格:是由出身、时代环境和文化教养造成的。

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但有着统一的性格因素。

多愁善感,狂热偏激,但又单纯、正直、有上进心,有着同情心等,追求进步,不畏强暴,勇于反抗。

③作家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塑造林道静这一个觉醒成长的形象。

[表情]④林道静的意义。

党与青年学生《关汉卿》田汉<1>人物分析:“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2>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3>主题的多种阐释1)阶级斗争、民族压迫关汉卿:反抗封建压迫、满怀民主正义、为下层人民奋不顾身进行战斗的形象。

2)现实政治的“隐喻”与“象征”关汉卿:傲岸不屈,独立的、批判现实的品格,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理想人格的象征。

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刍议

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刍议


词 语 的锤 炼
意义 是词语 的 内涵 , 如 果 不从 意 义着 手锤 炼 词 语, 那 么文 章就 会显 得 冗长 繁琐 。如 《 小二 黑 结婚 》 中对 于福 的描 写 : “ 于福 是个 老 实 后生 , 不 多 说一 句 话, 只会在 地 里死 受 。 ” 此处 如果 用 “ 埋 头苦 干 ” 形 容 于福 的做 事风 格 就不 太恰 当 , 用“ 蒙 着头 干 活 ” 又显 得 平 淡无 奇 , 而“ 死” 字 却 形象 贴切 地 概 括 出 了这方 面 的意思 , 而 且 比苦 干要 更深 一 层 。而 “ 受” 字 又有 “ 受罪” 的之 意 , 故 这个 词 用 的很 好 , 有 助 于 凸 显 于 福 的形 象 。 由于本 篇 小说 反 映 的大都 是太 行 山 区农 村 和农 民的生 活 , 所 以创 作 的作 品 表 现 出了很 浓 的 地方 色 彩 , “ 熟 悉 的语 言 、 熟 悉 的地 方 风趣 是有 助于 感 情 深刻 化 的” 。『 1 ]

在《 语言小谈》 中, 赵树理说 : “ 那么学语言应该
从 哪里 学 呢 ? 应 该从 广 大 的劳 动人 民群 众 中学 。见 的人 多就 听 的话 多 。广大 群 众就 是话 海 , 其 中有 很 多 的天 才 和专业 家 ( 即 以说话 为业务 的 人 ) , 他们 每 天 每时 都说 着 能为 我们所 欣 赏 的话 。 我们 只要 每 天 在 这些 人群 中生活 , 那些 好 的话 和那 些 好 的说 话 风 度、 气 魄就 会 填满 我 们 的记 忆 。” ( P 9 5 ) 赵 树 理 一 方 面注 意从 群众 的语 言 中汲 取 丰富 的养 分 , 他 有一 条 铁 的写作 原则 即他 的作 品是写 给农 民朋 友读 的 , 他 也 是一 直 根 据 这 一写 作 原 则 来搜 集 素 材 、提 炼 主 题、 塑造 形象 , 同时根 据这 一 写作 原则 锤 炼语 言 ; 另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1、异常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

赵树理就是为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

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有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他的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

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愚蠢可笑,他还善于描写人物的蠢话、假话。

“传家宝”中落后守旧婆婆李成娘蠢话边篇,还自以为是,真是可笑至极。

她笑媳妇走路不像女人家,力气太大,使水费,使油费……当面撒谎,更使人感到荒谬绝伦:三仙姑装神弄鬼,口吐谎言说神非叫于福(小芹爹)“马上打小芹一顿不可”。

《李有才话》中描写得贵跟着恒元屁股转时引起发李有才的段快板:“……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得贵就说‘亲眼见’。

”恒元说的是谎话、假话,得贵则谎上加谎,深刻地揭示了张得贵丧失贫农立于场,与坏人互通鼻息的劣根性。

《小二黑结婚》中写二诸葛见儿子小二黑被抓后自己心中恐慌的一段话,搞笑至极:“二诸葛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堠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乌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异常会产生幽默。

异常有种种,有异常的表情,异常的动作,异常的语言等。

异常的语言也可以叫异常说法,有时候人物的语言与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不相协调,失去了常格。

人们往往适应常态、不适应异常、反常,所以异常就法会引人发笑。

如:(1)他一见老杨同志,就满面陪笑道:“这位就是县农会主席吗?慢待、慢待!……晌午我就听说你老人家来了,去公所望发好几次也没有遇面对面……(2)二诸葛发急道:“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小二黑结婚》)例(1)张得贵本来是穷人,一个大字不识,可是多年跟着地主恒元转,耳濡目染,学会了几句半通不通的浮言客套,让人听起来觉得好笑。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赵树理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的人物描写、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等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

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歌手”。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其次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基本上不用现实主义小说常规的“典型化”原则来刻画人物。

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刻画具有独具风格,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色。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树理笔下的人物,从来不脱离故事情节作抽象介绍,而是让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以自己的行动来自然的显示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其次,他还擅长于用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其三,用辩证的观点,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其四,赵树理讲究用传神的“白描”手法描写人物。

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的小说语言是真正的三晋农村农民语言。

其二他的小说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幽默感。

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性很强。

其创作情节曲折,耐人寻味。

努力探索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现实主义生动描写独特语言曲折情节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五四”新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

他始终认为,新文学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正真满足农民的需要,他一直希望能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

因此,他积极参加过解放区的反奸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群众斗争,了解农村生活的特点,熟悉农村中各阶层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浅谈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魅力

浅谈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魅力

浅谈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魅力摘要:赵树理是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作家。

他的小说在读者中,特别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他们的热情欢迎和喜爱。

由于他的影响和带动,形成了一个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学流派,即“山药蛋派”。

虽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仍经久不衰,显示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关键词:赵树理语言特色魅力质朴无华民俗现当代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出生在晋东南的沁水县尉迟村的贫苦农民家庭。

他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写出了《盘龙峪》等小说。

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战工作,写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深入到山西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晋东南农村生活,笔耕不辍,写出了《锻炼锻炼》、《登记》和《三里湾》等作品。

从这些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赵树理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的朴素感情。

他那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深深的打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各阶层的千千万万个读者。

他仔细的描写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到巨大变化,用新鲜活泼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树立了“山药蛋派”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赵树理,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铁笔”和“圣手”,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瘦而实腴形象生动_谈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

瘦而实腴形象生动_谈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

化的。”[2]
祥英死去活来,甚至当孟祥英当了干部“打不得”、“骂不得”时,
如:
竟然密谋要把孟祥英卖掉。
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
我们若用一种历史的、美学的眼光来透视孟祥英的婆婆时,
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于福是个老实后生,不 会发现她不过同她的上辈人一样,不自觉地继承了老辈人传下
物,用它作喻体,形象地描绘出一向爱占小便宜且霸道不讲理的 出版社,1981.
小腿疼被制服后,急切寻找援助的模样。
[5]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
这些比喻不仅亲切可感,鲜明生动,喻体还饱含着作者的爱 育出版社,1999.332.
与憎。如上例中“母猪”、“老鼠”这些喻体饱含着作者对农村封建 旧势力的憎恨之情。“驴粪蛋”、“货郎鼓”暗含着对这些有“劣根 性”的农民的“嘲讽”之意。“仙果”传达着作者对进步农民的喜爱
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于福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 来的老规矩、老传统— ——民族文化心理与道德规范而已。当媳妇
两个一上地,家里就只留下新媳妇一个。村里的年轻人们觉着新 时,必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必须忍受婆婆的百般挑剔和虐
媳妇太孤单,就慢慢自觉地来跟新媳妇做伴,不几天集合了一大 待,而一旦地位改变,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时,就得会打骂媳妇,不
象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它能够使语言具体形象,给 新鲜性,具有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如“,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
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如“门‘啪’一声开了”、“跪在地 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登
下咕咚咕咚磕了几个头”(《李有才板话》),用“啪”摹拟开门声, 记》)。这几句运用了顶真,头尾蝉联,句句顶接,顺势而下,气势

赵树理农民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

赵树理农民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

赵树理农民作品的语言风格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三是口语化,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在艺术与通俗性结合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

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

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

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的,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

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的艺术风格。

如写老秦怕老婆说出地押给了谁,赶忙向老婆喝道:“你这老不死,不知道你那一张疯嘴该说什么!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啥?”一方面是责骂、恐吓老婆,制止她再吐露实情;另一方面暗示老杨,意思是她的话是因为老糊涂了一时胡乱说出来的,她再不记得什么了。

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了老秦胆小怕事的性格。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点,在赵树理的小说文本中,农民读者听到了自己钟爱的纯正的"乡音",亲切之情,油然而生。

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带着浑厚的土腥味儿。

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

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

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

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

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解读
作者:罗新芳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1期
摘要:作家赵树理一直被人们称为是“农民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赵树理积极使用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词语进行创作,符合群众的阅读习惯,所以有大量的民间口语。

然而这种语言上的创新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读者习惯而用语粗俗鄙夷。

相反,赵树理是在人民群众语言基础上经过加工和提炼形成的文学语言,显得更加朴实质朴,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这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本文将选取赵树理小说中的若干语言片段为载体,对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语言生动形象
作家赵树理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的阅读习惯,使用了很多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进行小说创作,比如“然而”显得文气了就用“可是”,“所以”生疏了就用“因此”,用词这般讲究,小说的句子就更不用说了,句子长了怕读者拿捏不好就直接进行改动,例如,“鸡在叫,狗在咬”直接改成“鸡叫狗咬”。

因此,赵树理的作品十分熟练地运用了人民群众地道的口语进行创作,不仅是他对于口语驾驭能力的体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情结体现。

一、赵树理小说朴实无华的语言特点
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

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

于福是个老实后生,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

于福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两个一上地,家里就只留下新媳妇一个。

村里的年轻人们觉着新媳妇太孤单,就慢慢自觉地来跟新媳妇做伴,不几天集合了一大群,每天嘻嘻哈哈,十分红火。

(《小二黑结婚》)
我们在阅读上面节选《小二黑结婚》的片段可以发现:故事的讲述人用“全知全能”口语化的语言讲述故事,上面选段里面出现的“足足”、“俊俏”、“老实”、“死受”、“上地”、“嘻嘻哈哈”、“红火”这些词语都是经常挂在人民群众嘴边约定俗成的词语,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淳朴无华的感觉。

但需要指出的是,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的语言并非一味迎合和迁就观众的习惯而语言粗俗鄙夷,刚好相反,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对人民群众语言进行精心加工改造后的文学语言,通过一种说话式的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二诸葛原名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小二黑结婚》)
上面节选文段中的“抬脚动手”、“论一论”、“看一看”这些词语,没有经过任何华丽辞藻的修饰,通俗易懂,简单直观,经过仔细地品读,我们不但会为二诸葛这个人的行为感到滑稽可
笑,同时也明白了这个人具有封建迷信的思想意识的特点。

二诸葛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封建迷信这些部分都通过赵树理对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她出去一调查,“娘呀!这还了得?”妇女要求解放,要反对婆婆打骂,反对丈夫打骂,要提倡放脚,要提倡妇女打柴、担水、上地,和男人吃一样饭干一样活,要上冬学……她想:这不反了?媳妇家,婆婆不许打,丈夫不许打,该叫谁来打?难道就能不打吗?……女人们要打起柴来担起水来还像个什么女人?不识字还管不住啦,识了字越上天啦!……这还成个什么世界。

(《孟祥英翻身》)
从上面这一段通俗易懂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孟祥英婆婆的思维意识中,作为媳妇就是要被别人打的,女人家就不应该去上学识字,否则就不得了,这个世界就不成世界了。

在这里,赵树理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是不是那种心肠恶毒,十恶不赦的女人?为什么对婆婆应该打骂媳妇这样的观点认可呢?孟祥英的婆婆也是身体力行,想方设法来对孟祥英进行刁难,竟然还唆使自己的儿子来打孟祥英,把孟祥英逼得死去活来。

孟祥英是一位干部的时候就“打不得”、“骂不得”时,竟然想着密谋把孟祥英给卖了。

现在我们用一种历史的美学观点来对孟祥英的婆婆进行形象分析的话,如果就会发现她只是和她上辈的人一样,无意识继承了从老一辈那里传下来的老传统和老规矩——传统道德规范和民族文化心理。

作为一名儿媳妇,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也必须忍受来自婆婆的百般刁难和虐待,多年的忍耐一旦在地位上发生改变时,婆婆就会打骂自己的儿媳妇,不这样的话就会感觉没有做婆婆的派头,深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长期身处在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一直被排斥于社会生活的边缘,家庭成为了她唯一的天地。

在这个唯一的天地中,她一生都要做好两个角色——媳妇和婆婆。

在她的思维意识中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文化对于女性的束缚和迫害,反而全盘接受了,并且原封不动地传给了后代,所以她不仅成为了一个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而且对此深信不疑,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守护者。

这也正像鲁迅先生在《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写的那样:“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多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孟祥英的婆婆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愚昧无知,固执落后。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赵树理的小说中不止一位,还有几个类似的婆婆:《登记》中使小飞蛾招致痛打的张木匠的妈,《锻炼锻炼》中坚持让儿媳妇照老规矩侍候自己的“小腿疼”,《三里湾》中虐待儿媳菊英的常有理,《传家宝》中对媳妇金桂横竖看不顺眼的李成娘等。

赵树理在他的小说创作中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一组一组婆婆形象,目的是解释封建制度如何通过家庭这个小单位来对婚姻观念、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进行渗透的,甚至还对淳朴的民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污染,阻碍了农村文明的发展进程,从而对农村和农民提出封建毒害任务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二、赵树理小说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一)赵树理小说中象声词语言的直观性。

象声词是对自然界声音进行模拟的声音词,象声词的使用可以让语言显得更加具体形象,给读者一种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例如在
《李有才板话》中的“门‘啪’一声开了”、“跪在地下咕咚咕咚磕了几个头”,这句话中用“啪”来对开门的声音进行模拟,用“咕咚咕咚”摹拟老秦磕头声;在《登记》中的“吃吃吃笑着说”用“吃吃吃”摹拟小晚的笑声;《锻炼锻炼》中“群众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哗’地一下站起”中用“哗”来对人们站起来时的那种整体声音进行模拟,让读者有一种如闻其声的感觉,让小说的语言更加形象、直观以及生动。

(二)赵树理小说中语言搭配的创新性。

汉语词语在使用时要注意词语搭配的规范性,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要求,否则就会使语句不通顺。

在赵树理小说的创作中有时会故意打破语句的常规使用,将汉语中那些看似不符合语法结构的词语使用在一起,常常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给读者一种新奇的感觉。

例如在《李家庄的变迁》中:“客人倒也很自己,随便谦让一下,便躺下去吸起来”,这里的“很”是一个程度副词,“自己”是一个代词,按照正常的汉语搭配习惯,副词只能用来修饰谓词,是不能修饰代词的,这里的“很自己”就是一种创新的语言使用,生动地传递出了来人的那种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

(三)赵树理小说中比喻语言的传神性。

赵树理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恰当地运用了大量思想情感鲜明的色彩比喻词语,并且使用的喻体都是农民朋友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晦涩难懂的大道理讲得简单明了,描绘的事物也更加形象准确,生动感人。

例如在《李有才板话》中有“好像母猪打哼哼”这样一句,其中“母猪”是农村最常见的一种动物,将它作为喻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阎家祥丑陋的相貌和令人讨厌的嘴脸。

在《李家庄的变迁》中:“看去好像老鼠吃落花生”,“老鼠”因为经常偷窃农民的粮食而被厌恶,用“老鼠”来做喻体,鲜明地刻画了小喜这个人的阴险歹毒和令人憎恶的特点。

《小二黑结婚》中“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小二黑这孩子,在三仙姑看来好像仙果”,其中这“驴粪蛋”也是农民生活中熟悉之物,用它作喻体,生动地再现了三仙姑穿的服饰不合时宜,“仙果”也是民家熟悉之对象,用它作喻体,描绘出小二黑的英俊。

在《锻炼锻炼》中:“头像货郎鼓一样转来转去四下看”,“货郎鼓”是乡间常见的东西,用来做喻体,形象地传递了爱占小便宜并且霸道不讲理的小腿疼在被制服以后慌忙寻找救援的模样。

赵树理小说中所使用的这些比喻语言不仅生动形象,并且亲切可见,喻体还包含了作者的爱恨交织。

上面的“母猪”、“老鼠”这些喻体寓意着作者对农村封建势力残余的憎恶之情,“驴粪蛋”、“货郎鼓”则表明了作者对于还具有“劣根性”的辛辣讽刺,“仙果”传达着作者对进步农民的喜爱之感。

三、结语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语言取材于民间,但又高于民间语言成为了文学语言,语言可以说是明朗隽永,幽默风趣,平淡中见新奇,诙谐中寓庄严。

赵树理将农民的语言融入到自己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语言显得通俗但不庸俗,口语化又很具有艺术感染力,看似浅显却又很耐人寻味,写人写事都以一种农民的口吻。

赵树理真正地创造了老百姓可以接受的现代文学语言,彻底打破了语言文学高高在上的地位,没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没有义正辞严的批判,只是用农民的视角来进行自我生活的描述,真正融入到民间文学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杜霞.民间修辞与新启蒙运动——兼谈赵树理小说[J].长治学院学报,2006(06).
[3]仝小琳.平淡中见新奇——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艺术[J].南都学坛,2006(05).
[4]万国庆.拳拳之心谁与知——对赵树理农村问题小说的另一种解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5]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