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_以比喻为例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探析

2019年6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Jun.2019 第36卷 第2期(总第108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6 No.2(Sum.No.108)【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18-12-15作者简介:刘 晶(1986-),女,山西孝义人,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山西文学。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探析刘 晶(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 要: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大众化的创作风潮是具有开拓性的。
他的众多作品中总能鲜明地呈现出众多的民间口语,对语言艺术有着独到的深刻的表现,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引发共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被视为新型的“方向性”文学的代表。
他的语言艺术的独特表达,成为了山西文学的一面标志性旗帜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独到引领。
因此,本文对赵树理作品中呈现的诸如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精准的遣词造句、幽默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表达等语言艺术特色进行探析。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语言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19)02-0151-02 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赵树理的作品始终关心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十分关心中国农民的出路,是一位不折不扣地站在民间立场、固守民间价值、毕生追求大众文艺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他是土生土长的山西沁水人,具备一定的创作背景,长期的务农生活,让他有了天然的农民品格,写作手法极具当地特色。
他精通各种农活技艺,过着平淡的普通日子,被民间语言艺术风格长期浸染,在作品中表达着真实的农民情怀,创作出了真正属于农民的文学艺术。
其内容涉及范围广,一部分作品被改编为戏曲或电影,一部分还被入选为语文教材中。
究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是源于其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深厚的乡土气息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
从1906年至1925年长达近20年的务农生活中,让他对农村有着深沉的情结,不论是说话的语气方式、生活习惯还是思想气质都是非常彻底地被农村同化了的。
催粮差赵树理阅读答案解析

催粮差赵树理阅读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催粮差赵树理崔九孩当了一辈子司法警察差,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
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
就雇个人吧!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
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
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
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
他走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粮啦?张天锡是张局长的老爷爷,早就不在了。
”他又问村警说:“他住在哪一院?”村警说:“在南头槐树底那黑漆大门里。
”到了村南头,找着了槐树,又找着黑漆大门,一进去就有个大白花狗叫起来,有个人正担着水在院里浇花,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
他说从城里来。
那人又问:“送信吗?”他说:“不是!有个事啦!”二先生在家里听见了,隔着窗问:“什么事?'说着就到门边,揭开竹帘用手一点说:“过来,我问问你!”他便走到门边。
二先生问:“说吧!什么事?是不是财政局打发你来的?”他说:“不是!我是催粮的!”二先生问:“催粮的?给我捎着信啦?”他说:“没有!”二先生说:“那你来做什么?”他说:“票上有你的名字。
”二先生看了看他,又问:“你是新来的吧?”他说:“是!”二先生摇了一下头,似乎笑了一笑说:“走吧!我已经打发人点粮去了!”他觉得奇怪了。
他想:这先生怎么这样不讲面子?不给钱吧也不管顿饭?不管饭吧连屋子也不叫进去坐坐?他还没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说了就放下帘子把头缩回去。
他生了气,就向门里喊道:“这是拘票啊!”二先生也生了气,隔着门叹气道:“哪这么不通窍的差人来!”又揭开帘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气极了:'我拿着票找你找错了?”浇花那个人也赶上阶台,推了他一把道:“你这人真不识高低!跟二先生说话还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夹搀在中间叫起来。
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刍议

、
词 语 的锤 炼
意义 是词语 的 内涵 , 如 果 不从 意 义着 手锤 炼 词 语, 那 么文 章就 会显 得 冗长 繁琐 。如 《 小二 黑 结婚 》 中对 于福 的描 写 : “ 于福 是个 老 实 后生 , 不 多 说一 句 话, 只会在 地 里死 受 。 ” 此处 如果 用 “ 埋 头苦 干 ” 形 容 于福 的做 事风 格 就不 太恰 当 , 用“ 蒙 着头 干 活 ” 又显 得 平 淡无 奇 , 而“ 死” 字 却 形象 贴切 地 概 括 出 了这方 面 的意思 , 而 且 比苦 干要 更深 一 层 。而 “ 受” 字 又有 “ 受罪” 的之 意 , 故 这个 词 用 的很 好 , 有 助 于 凸 显 于 福 的形 象 。 由于本 篇 小说 反 映 的大都 是太 行 山 区农 村 和农 民的生 活 , 所 以创 作 的作 品 表 现 出了很 浓 的 地方 色 彩 , “ 熟 悉 的语 言 、 熟 悉 的地 方 风趣 是有 助于 感 情 深刻 化 的” 。『 1 ]
一
在《 语言小谈》 中, 赵树理说 : “ 那么学语言应该
从 哪里 学 呢 ? 应 该从 广 大 的劳 动人 民群 众 中学 。见 的人 多就 听 的话 多 。广大 群 众就 是话 海 , 其 中有 很 多 的天 才 和专业 家 ( 即 以说话 为业务 的 人 ) , 他们 每 天 每时 都说 着 能为 我们所 欣 赏 的话 。 我们 只要 每 天 在 这些 人群 中生活 , 那些 好 的话 和那 些 好 的说 话 风 度、 气 魄就 会 填满 我 们 的记 忆 。” ( P 9 5 ) 赵 树 理 一 方 面注 意从 群众 的语 言 中汲 取 丰富 的养 分 , 他 有一 条 铁 的写作 原则 即他 的作 品是写 给农 民朋 友读 的 , 他 也 是一 直 根 据 这 一写 作 原 则 来搜 集 素 材 、提 炼 主 题、 塑造 形象 , 同时根 据这 一 写作 原则 锤 炼语 言 ; 另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1、异常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
赵树理就是为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
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有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他的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
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愚蠢可笑,他还善于描写人物的蠢话、假话。
“传家宝”中落后守旧婆婆李成娘蠢话边篇,还自以为是,真是可笑至极。
她笑媳妇走路不像女人家,力气太大,使水费,使油费……当面撒谎,更使人感到荒谬绝伦:三仙姑装神弄鬼,口吐谎言说神非叫于福(小芹爹)“马上打小芹一顿不可”。
《李有才话》中描写得贵跟着恒元屁股转时引起发李有才的段快板:“……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得贵就说‘亲眼见’。
”恒元说的是谎话、假话,得贵则谎上加谎,深刻地揭示了张得贵丧失贫农立于场,与坏人互通鼻息的劣根性。
《小二黑结婚》中写二诸葛见儿子小二黑被抓后自己心中恐慌的一段话,搞笑至极:“二诸葛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堠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乌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异常会产生幽默。
异常有种种,有异常的表情,异常的动作,异常的语言等。
异常的语言也可以叫异常说法,有时候人物的语言与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不相协调,失去了常格。
人们往往适应常态、不适应异常、反常,所以异常就法会引人发笑。
如:(1)他一见老杨同志,就满面陪笑道:“这位就是县农会主席吗?慢待、慢待!……晌午我就听说你老人家来了,去公所望发好几次也没有遇面对面……(2)二诸葛发急道:“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小二黑结婚》)例(1)张得贵本来是穷人,一个大字不识,可是多年跟着地主恒元转,耳濡目染,学会了几句半通不通的浮言客套,让人听起来觉得好笑。
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化特点

赵树理是我国著名作家,其原名赵树礼,是我国山药蛋派的创始人。
在赵树理的小说当中,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民间化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小二黑结婚》中的民间化特点分析《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主要是对农村的恋爱结婚等相关习俗进行了描写,对农村的时代精神和思想面貌进行了反映。
在小说当中,三仙姑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嫁给了于福时,那个时候她才15岁,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标志的美人。
但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逐渐从一个清新少女演变成争艳卖俏、装神弄鬼的女人。
比如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虽然已经四五十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
从这些描写不难看出,对于该人物的描写突出了当时农村地区的一些民间思想,对封建迷信思想下的买卖婚姻进行了鞭笞。
不仅如此,在该作品当中,还对恶霸势力进行了描写,将其作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对象予以了批判。
同时也描写了从恶霸势力包围中所逐渐觉醒的民众[1]。
总的说来,在《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当中,对民主力量进行了歌颂,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进步发展进行了颂扬,对农村新一代农民的成长予以了肯定。
二、《三里湾》中的民间化特点分析《三里湾》是赵树理的另一部作品,在该作品当中,主要是针对旧时代两个大家庭进行了描写,其中涉及到劳动分工、经济分配、家庭成员内部关系、生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对农村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比如在该部小说的第二节中,就对王金生和王金全的居住生活环境进行了介绍,其主要是以后早东西南北的基本顺序,对窑洞房子的特点进行了讲解,同时阐述了基本的一些习俗礼节。
比如,在金生和玉生两兄弟都已经娶妻,分别住在不同的窑洞中。
王宝全两口子则住在同一个窑洞中,玉梅则住在另一个窑洞中,但是和父母的窑洞是联通的,无门有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让玉梅独处一个窑洞,说明女儿长大了,需要和父母分开居住,这一点其王宝全夫妇还是有认知的。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1)[1]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1)[1]](https://img.taocdn.com/s3/m/4c61c5e04afe04a1b071de3f.png)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初稿)题目: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指导教师:杨晓峰准考证号:032204100089考生姓名:张延平宜宾(地、州)南溪县(市、区)工作单位:南溪县大观中学写作时间:2010年8月28日_题目提纲、、、、、、、、、、、、、、、、、、、、、、、、、(1)内容提要、、、、、、、、、、、、、、、、、、、、、、、、、(2)摘要、、、、、、、、、、、、、、、、、、、、、、、、、、、(3)关键词、、、、、、、、、、、、、、、、、、、、、、、、、(3)引言、、、、、、、、、、、、、、、、、、、、、、、、、、、(3)一、赵树理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形成基础、、、、、、、、、、、、(3)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表现、、、、、、、、、、(4)1、通俗化、大众化、、、、、、、、、、、、、、、、、、、(4)2、形象化、、、、、、、、、、、、、、、、、、、、、、、、(5)3、个性化、、、、、、、、、、、、、、、、、、、、、、、、(6)三、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政治和文学史上的影响、、(7)注解、、、、、、、、、、、、、、、、、、、、、、、、、、(7)参考文献、、、、、、、、、、、、、、、、、、、、、、、、(7)内容提要:赵树理被视为中国文学走民族化,大众化之路的典范,是他长期在农村生活体验的结果,是毛主席《讲话》后最能体现讲话精神的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体现在赵树理作品的语言上,赵树理那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就是民族化,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就因为这种“喜问乐见”的形象的口语化语言体现了和解决了中国现在文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民族化,大众化问题,确立了赵树理在中国现代化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摘要:本文对赵树理小说语言口语化特征的形成及特点(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个性化)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一些论述。
瘦而实腴形象生动_谈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

化的。”[2]
祥英死去活来,甚至当孟祥英当了干部“打不得”、“骂不得”时,
如:
竟然密谋要把孟祥英卖掉。
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
我们若用一种历史的、美学的眼光来透视孟祥英的婆婆时,
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于福是个老实后生,不 会发现她不过同她的上辈人一样,不自觉地继承了老辈人传下
物,用它作喻体,形象地描绘出一向爱占小便宜且霸道不讲理的 出版社,1981.
小腿疼被制服后,急切寻找援助的模样。
[5]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
这些比喻不仅亲切可感,鲜明生动,喻体还饱含着作者的爱 育出版社,1999.332.
与憎。如上例中“母猪”、“老鼠”这些喻体饱含着作者对农村封建 旧势力的憎恨之情。“驴粪蛋”、“货郎鼓”暗含着对这些有“劣根 性”的农民的“嘲讽”之意。“仙果”传达着作者对进步农民的喜爱
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于福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 来的老规矩、老传统— ——民族文化心理与道德规范而已。当媳妇
两个一上地,家里就只留下新媳妇一个。村里的年轻人们觉着新 时,必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必须忍受婆婆的百般挑剔和虐
媳妇太孤单,就慢慢自觉地来跟新媳妇做伴,不几天集合了一大 待,而一旦地位改变,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时,就得会打骂媳妇,不
象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它能够使语言具体形象,给 新鲜性,具有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如“,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
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如“门‘啪’一声开了”、“跪在地 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登
下咕咚咕咚磕了几个头”(《李有才板话》),用“啪”摹拟开门声, 记》)。这几句运用了顶真,头尾蝉联,句句顶接,顺势而下,气势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语言特点分析

为 累 。” l3]王 世 贞提 出“合 而离 、离 而 合 ”的 口号 ,在 倡 导 古法 的 同 时 强 调 “不似 之似 ”与“妙 合 自然 ”的 美 学 原 则 ,确 实 向人 们 提 示 了 一种 学 习古 人 的正 确 态 度 和 方 法 。从 王 世 贞 对法 度 的 要 求 可 以看 出明 人 诗 歌 创 作 的风 尚 与 特 点 ,这 是 他 对 诗 法 理 论 发 展 的 贡献 所 在 。
二 、语 言 的通 俗 化 作 为语 言 艺 术 大 师 ,赵 树 理 一 方 面从 人 民群 众 的语 言 中 吸 取 丰 富 的营 养 ,予 以充 分 的加 工 .另 一方 面借 鉴 中 国古 典 小 说 、民 间文 学 和 戏 曲 的语 言 与 表 达 方 式 加 以 创 造性 的运 用 ,从 而 成 功 地 将 农 民群 众 的 口头 语 言 提 炼 为 准 确 、质 朴 、明 快 、活 泼 、鲜 明 生 动 和 风 趣 幽 默 的文 学 语 言 ,深 受 广 大 读 者 ,尤 其是 农 民大众 的喜 爱 。本 文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进 行 分 析 。
《小 二 黑 结 婚 》是 赵 树 理 的 成 名 作 ,读 过 这 篇 小 说 之后 ,我 感 觉 到 了 一种 美 的享 受 ,从 中体 会 到 了这 篇 小 说 的语 言 是那 么 的质 朴 、明 快 、活 泼 和 幽 默 风 趣 ,不 仅 段 落 之 间 清 晰 ,情 节 引 人 人 胜 ,行 云 流 水 ,可 以一 气 读 完 .毫 不 累人 ,而且 读 者 都 能 读 得 懂 。 该 作 品一 经 发 表 就 得 到 了 文 艺 界 和 广 大读 者 的高 度 评 价 。其 中周 扬 同 志对 他 进 行 了很 高 的表 扬 ,称 赞 他是 :“实 践 了 毛 泽 东 的文 艺 方 向 ”.“是 毛 泽 东 文 艺 思 想 在 创 作 实 践 上 的一 个 胜 利 ”,“不 是 墨 守 陈规 者 ,而 是 革新 家 ,创 造 家 ”,“是 一 位 在 成 名 之 前 ,已经 成熟 了 的作 家 ”,“是 一 位具 有新 颖 独 创 的 大众 风 格 的人 民艺 术 家 ”,等 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06第29卷 第6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9 No.6・晋文化研究・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以比喻为例温锁林(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文章采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对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小说中的比喻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别把赵树理的比喻与其他三位作家的比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了赵树理比喻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取喻的地方化、大众化,用词用语的口语化,是他的小说比喻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比喻;山药蛋派;修辞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6-0071-05引言赵树理是现当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特别是他作品的语言,以其浓郁的“山药蛋”的乡土气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独树一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周扬同志称他为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对他在语言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不研究其作品的语言。
对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过去也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大都是在文学的范围内来研究语言的艺术特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宽、加深。
至于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还做得很不够。
本文拟从修辞的角度,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希望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揭示出赵树理语言的民族化、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的特色,为赵树理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要了解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喻做比较。
我们特意选取了赵树理同时代作家茅盾、老舍、孙犁,把赵树理的比喻与他们的比喻进行了多角度的对照。
这样,就把赵树理的比喻放在了一个有对比物、有参照系数的语言环境中。
我们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较为客观和可信的。
我们选取这三位作家与赵树理比较,是有特别用意的:(1)四位作家都是公认的语言巨匠,他们作品的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2)四位作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富代表性。
茅盾和老舍是典型的城市知识分子作家,不过二者又有不同:茅盾的小说以反映城市上层人士的生活见长,而老舍则以写他所熟悉的北京平民生活著称。
孙犁和赵树理一样,都是典型的“农民作家”,但他俩的艺术风格也有区别: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中充溢着冀中农村的生活气息;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则有着独特的山西地方风味。
为了把握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我们还采用了统计的方法,对《赵树理文集》中的26篇小说[1]、茅盾的《子夜》[2]、老舍的《骆驼祥子》[3]和《孙犁文集(一)》中的40篇小说[4]中的所有比喻进行了穷尽的统计,力求能用精确的数字使四位作家比喻的特点得到量化的说明,并在比较中发现赵树理比喻中反映出的语言特色。
(见下表)四位作家使用比喻统计表作家作品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语料字数63.2万字34.3万字16.2万字32万字比喻数453个779个401个402个使用频率7.17个/万字22.71个/万字24.75个/万字12.56个/万字 一 赵树理与茅盾的比喻:“俗”“雅”有别茅盾是典型的城市文人作家,他运用比喻的风格与“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最明显的区别有三:(1)比喻一“洋”一“土”;(2)用词风格一“雅”一“俗”;(3)语法上的“欧化”与“汉化”。
下面分别说明。
(一)比喻一“洋”一“土”茅盾的《子夜》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工业的金融的”上海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品中的比喻有好多是描写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市里现代生活的特有事物和现象的:(1)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收稿日期:2006-05-18作者简介:温锁林(1962-),男,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语法学、修辞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研究。
(285)①(2)几百个吞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
(291)(3)客厅里只有电风扇单调的荷荷声,催眠似的唱着。
(653)(4)汽车喇叭声发狂似的从厂门口叫进来了。
(629)(5)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的扑到吴老太爷眼前。
(291)赵树理的作品写的都是农村生活,他笔下的比喻所描写的事物、现象则是另外一种风貌:(6)那一带地就像刀把。
(413)(7)他这个场磙样子,是用一根木棍子两头安着两块圆木板做成的,看起来像车轮,不过两头不一般大。
(357)(8)到秋末谷穗像打鼓锤,头上还有寸把长一条蜡捻子。
(206)(9)打上个像道士帽样子的木楔子。
(364)不用再多举例,一望便知,茅盾与赵树理的比喻,一“洋”一“土”,泾渭分明。
(二)用词风格一“雅”一“俗”在茅盾和赵树理笔下,即便是用同样的事物作喻体,在用词风格上也显示出“雅”、“俗”两种不同的风格。
表示同一事物的词,茅盾的选择是趋“雅”,书面色彩较浓;赵树理的选择是趋“俗”,口语化的程度高。
下面我们用与“水”有关的词语作喻体的例子来比较:茅盾用这些词语作喻体共40次,其中,“潮水”、“怒潮”13次,如:(10)欢呼的声音从群众堆里起来了,人的潮水又动荡。
(628)(11)女工的怒潮把他们冲倒,把他们卷入重围!(678)(12)她的丰满的胸脯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
(299)(13)光影的水浪纹在他那账簿上一晃一晃的。
(470)(14)此时尚留在大餐室前半间的五六位也被这个突然卷起来的公债的漩涡所吸引了。
(318)(15)草棚区域立刻起了一个恐怖的漩涡。
(693)其他还有“洪水”等,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赵树理用这类词语作喻体共5次,其中“流水”2例:(16)牛车、骡车、驮子、担子,在宽处像流水, (798)(17)他用手打起拍子有时候还带头表演,跟流水一样马上把这段快板说了一遍。
(766)其余的3例是:“大泡儿”(648)、“河”(577)、“水”(860)。
很明显,茅盾作品中用的“潮水”、“波浪”、“漩涡”、“洪水”等都是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而赵树理小说中用的“流水”、“大泡儿”、“水”等,则口语化色彩要浓一些。
可见,一“雅”一“俗”,正是两位作家用词风格的明显特点。
(三)语法的“欧化”与“汉化”茅盾作品的语言,有受西洋语法影响的明显痕迹。
这些痕迹在比喻的结构组织上体现得也相当明显。
汉语中明喻的典型格式是“甲像乙”,茅盾的比喻却往往把喻体和喻词提前,而把本体置后,形成“喻词+喻体+本体”或“喻词+喻体+似的+本体”的“欧化”语法格式。
在茅盾的明喻中,这种“欧化”格式的比喻53例,占了他明喻的12.2%,占了他作品比喻总数的6.8%。
请看几个例子:(18)就像恶斗以后短时间的沉默,人们都在准备下一场苦战。
(572)(19)就好像身边爆开了一颗炸弹,雷参谋脸色突然变了。
(315)(20)像一支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心跳了。
(293)(21)好像犯人被判决了罪状,冯云卿此时觉得无可躲闪了。
(490)这样的比喻格式修辞学上称为“提喻”,其实,如果从语法框架来看,完全是借用西洋语法的,是典型的“欧化”句式。
赵树理比喻中这样的格式一个没有,他的比喻,用的全部是纯汉语的格式,不带丝毫的洋味,与茅盾形成明显的对比。
仅就以上三点不同,我们完全可以说:茅盾是典型的城市文人作家,他的比喻在取喻、用词风格和比喻格式的选用等方面,都显出“雅”和“洋”的特点;赵树理是典型的农民作家,他的比喻则呈现出“俗”和“土”的特点。
二 赵树理与老舍的比喻:“晋味”“京味”分明老舍和赵树理都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文学风格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写的都是土生土长的小人物,作品中的人物说的也都是小人物自己的话。
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的不同,他们的创作风格又有明显的不同:老舍是典型的“京派”作家,其作品京味浓郁;赵树理的作品山西乡土气息淳厚,代表了“山药蛋派”的风格。
从他们作品的比喻中,我们也能看出二人风格的差异。
(一)运用熟语作喻体风格各异老舍的比喻中,常用地道的北京熟语作喻体构成比喻,京味十足:(22)风从下面来,他们的脚便找不着了地;风从前面来,手一扬就要放风筝。
(75)(23)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
(70)(24)咱们不招谁惹谁的,临完了上天桥吃黑枣,冤不冤? (100)(22)中“放风筝”比喻人像风筝一样被风吹走;(23)“放秃尾巴鹰”比喻钱连本带利全部丢失,一去无还;(24)“吃黑枣”比喻挨枪子。
这些都是地道的北京熟语。
赵树理用作喻体的熟语则是另外一种“晋派”风味:(25)他们两个的意思是只要不枪毙,扫地出门都可以。
(161)(26)是平常时候不敢说吧,会说扔砖头话的人多啦! (133)①例句后括号里的数码表示引用例句的页码,引文的篇名本文一概不加注,下同。
(27)所以想找一点顶门杠子的话顶他一下。
(741)(28)反正只凭个光杆子人过日子,要说斗他,实在也斗不出什么果实来。
(269)(25)中“扫地出门”比喻把某人的房产、土地等一切财产全部没收充公,然后再把某人也赶出去;(26)“扔砖头”比喻说瞎话,说风凉话;(27)“顶门杠子”比喻粗鲁、冲气的话;(28)“光杆子”用来形容光棍汉。
这些都是带着山西泥土气的熟语。
另外,赵树理喻体中还有许多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等熟语,跟老舍先生作品里那些带京味的熟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人物口头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一致性不同老舍作品的语言,平易通俗、生动活泼,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的作品语言中,还或多或少地掺杂着一些非口语化的成分,有时还带有一些欧化句法的痕迹。
因此,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和叙述语言的书面化并存,是老舍语言的一大特点。
这与赵树理从人物对话语言到叙述语言的一贯到底的口语化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两位作家运用语言的这些特点,在他们的比喻中也明显地暴露出来。
我们先看老舍的几个比喻:(29)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5)(30)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葬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28)前一例中,“总结果与报酬”,前头还加了“他的”和“一切挣扎与困苦的”两层定语,这显然不是口语中常用的句子;后一例中,在喻体“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之前,一连用了“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四层定语,这也是典型的欧化句法的痕迹。
赵树理的比喻中从未有这种现象。
即便是赵树理的一些略带夸张色彩的比喻句,也与老舍不同。
请比较:(31)赵:头上的汗冒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872)(32)老: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水来,哗哗的,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