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赵树理教学目标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第 七 章
二、新问题小说的贡献与不足
1、贡献:大众化与农民化。 赵树理追求的大众化是可以与农民对话 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忠实反映 农民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要求,并真正为农 民所接受。 其次,是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 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 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 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
赵树理(1906—1970)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涌现的一位优秀作家。他出身于农民 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艺。在《讲话》 精神的指引下,在解放区的环境里,他 辛勤笔耕,努力实践,运用为群众喜闻 乐见的文学形式,相继创作了《小二黑 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 变迁》等一批新颖独特的小说-,描绘 了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塑造了新农民 的形象。素有“农民作家”之称。他在 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为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丁玲是这批作家的代表。这期间, 她创作出了一批以歌颂为目的的批评 性作品,如《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等。整风运动后,丁玲 受到了批评,在土改运动中创作了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格和内容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 七 章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 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 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 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 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 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 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 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 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 为代表的“抒情型”。
1、扬弃了传统章回小说的程式化框架,保留 了结构完整,故事性强,讲究情节的连贯性 完整性的特点。 2、在人物描写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传 统方法,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的 发展中,用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少 有景物与心理的描写。 3、大众化的语言贴切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与孙

纯真健康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
赵树理塑造了年老和年轻的不同年纪的农民, 孙犁则着意刻画农村青年妇女形象。他独特的 人物形象体系,是由那些纯真健康的农村青年 妇女构成的。仅《白洋淀记事》54篇短篇小说 才26万多字中,就刻画了60多个个性鲜明,从 抗战前到解放战争期间华北老革命根据地的各 种农村妇女形象。如秀梅(《光荣》)、吴召 儿(《吴召儿》)、水生嫂(《荷花淀》)、 尼姑慧秀(《钟》)等。
在艺术形式上,赵树理的贡献在于把中国传统 的评书改造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 小说形式,推进了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群众化。 五四时期,虽然章回体式的通俗小说仍流行, 但新小说占据了主要位置,新小说借鉴了西方 小说的特点,常取生活片断,横切面式结构, 不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再加上语言上的欧化 和知识分子腔调,使得它们对于中国农民来说 是完全陌生的。
第二节 孙犁的诗化小说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 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 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 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 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 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 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 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 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赵树理的创作活动始于20年代末。1930 年首次发表了反映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 《铁牛的复职》。1943年发表成名作、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稍后的中篇 小说《李有才板话》被誉为“反映农村 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 的代表之作”(周扬《新的人民的文 艺》),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此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 迁》,中篇小说《邪不压正》,短篇小 说《地板》、《福贵》、《田寡妇看 瓜》、《登记》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 1954年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 篇小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实干家潘永福》等作品。另写有评书、 鼓词、剧本、评论等。
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

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
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
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组成生活众生图。
(3) 经常采用“扣子”和“卖关子”的手段。
如《登记》名词解释: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青春之歌》林道静:①她是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②他的性格:是由出身、时代环境和文化教养造成的。
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但有着统一的性格因素。
多愁善感,狂热偏激,但又单纯、正直、有上进心,有着同情心等,追求进步,不畏强暴,勇于反抗。
③作家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塑造林道静这一个觉醒成长的形象。
[表情]④林道静的意义。
党与青年学生《关汉卿》田汉<1>人物分析:“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2>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3>主题的多种阐释1)阶级斗争、民族压迫关汉卿:反抗封建压迫、满怀民主正义、为下层人民奋不顾身进行战斗的形象。
2)现实政治的“隐喻”与“象征”关汉卿:傲岸不屈,独立的、批判现实的品格,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理想人格的象征。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内容提要]: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典型表现了社会的变动和历史的变迁。
他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作家,他的艺术特征特色最主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等等。
他的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他创造了新的民族化、大众化形式,不仅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工农兵的热爱,也受到了中国著名的老作家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人的高度赞扬,他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代表,被誉之为“人民作家”。
赵树理的小说,在创作上真正实现了“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
赵树理把自己的作品通称为“通俗故事”。
他创作的路线和主张的核心就是为群众而创作,他熟悉群众的生活,立志为大众创作,他的“通俗故事”是真正的艺术品,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高度统一,是艺术性和人民性的艺术。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民族化大众化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理想中所追求的。
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来。
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赵树理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和他的作品都已成为历史。
那么,今天研究作为历史人物的他,还有什么意义呢?赵树理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天不少人也并不喜欢他;但无论如何他还是重要作家,有鲜明特色的作家。
他的艺术特征特色是什么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等等。
赵树理

赵树理生平与创作
赵树理(1906-1970),原名 树礼。1906年9月24日生。山 西沁水人。现代著名作家。
自幼喜爱民间艺术和地方 戏。1925年在山西长治第 四师范初级班学习时,受 “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 开始创作新诗和小说。 1926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 开除,后被阎锡山军队逮 捕,出狱后长期在农村生 活。1937年参加抗战工作 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
与革命成功,爱情自由
题。
才有保障的主题。
王贵与李香香——新人 形象
喜儿、杨白劳形象 艺术上:故事的传奇性
与歌剧的抒情性结合产
生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唱词通俗明了,为群众
喜闻乐见;音乐取传统
戏曲与西洋歌剧之长;
表现手段熔歌唱、舞蹈、
戏曲于一炉。
复习思考题
1、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 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 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 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D、 四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 与大众化的统一。
解放区其他文学
孙犁的小说 丁玲与周立波的小说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新歌剧《白毛女》
孙犁的小说
孙犁诗化小说的特色: 善于用细节描写展示农村妇女的人情人
性美; 善于用日常生活场景侧面展示战争时
代的风貌; 写实与抒情结合,形成谋篇布局的散
文化与诗意美。 荷花淀派
丁玲与周立波的小说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塑造生动的农民形象与多类型的地主形象 深刻表现阶级矛盾与阶级关系的复杂性 明朗的格调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多样的农民形象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贺敬之等的《白毛女》
借鉴陕北民歌“信天游” 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赵树理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的人物描写、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等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
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歌手”。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其次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基本上不用现实主义小说常规的“典型化”原则来刻画人物。
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刻画具有独具风格,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色。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树理笔下的人物,从来不脱离故事情节作抽象介绍,而是让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以自己的行动来自然的显示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其次,他还擅长于用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其三,用辩证的观点,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其四,赵树理讲究用传神的“白描”手法描写人物。
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的小说语言是真正的三晋农村农民语言。
其二他的小说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幽默感。
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性很强。
其创作情节曲折,耐人寻味。
努力探索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现实主义生动描写独特语言曲折情节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五四”新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
他始终认为,新文学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正真满足农民的需要,他一直希望能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
因此,他积极参加过解放区的反奸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群众斗争,了解农村生活的特点,熟悉农村中各阶层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第三阶段(1937年)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 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 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 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 三届代表。 第四阶段(文革期间)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 遭到长期的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 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 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 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 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 1970年9月23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第四阶段文革期间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月23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描写: 力求故事进展快,主要内容突出。 叙述: 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 语言具有明白如话的特点,艺术性与通俗 性相结合。
2· 扬弃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汲取讲究 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
(四)文学成就
1· 他的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上有 重要的突破。 2· 他对小说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获 得了突出的成就,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 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 形象
(一)文学道路 (二)“山药蛋派”的开创: (三)文学作品 (四)小说创造特点
(五)小说中塑造的农民形象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
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
”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
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
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
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
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
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
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
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
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
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
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
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教学目标:
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其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重点难点:
1、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
2、“赵树理方向”的意义
3、赵树理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教材475)
解释:“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周扬当年关于赵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
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2、赵树理小说的历史特点:
A、赵所代表的解放区新一代作家及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
(翻身农民的需求,作家自身成长历程带来的审美特点的结合)(教材476)
B、首先是实际革命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因此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
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农民形象。
(教材476—477)
局限性:(教材477)
C、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意义及其局限性。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使得它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反省与纠偏。
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狭窄。
(教材477—478)
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1、赵树理的小说与以往乡土小说的不同:
A、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教材478)
B、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新素质)(教材478—479)
C、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赵树理的小说的总主题)(教材479)
D、四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A、“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到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
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井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与鲁迅小说中不觉悟的农民形象的联系与区别)(教材479—481)
注意这一类人物形象中还包括蜕变者的形象。
(教材481)
B、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与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C、通过对两类人物的形象分析,应看到赵树理对于农村题材的新的开掘和独特的发现。
3、赵树理小说中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
那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
民风民习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
后来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也具有此特色。
4、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以说唱文学为基础。
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
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三是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很高的境界。
(教材485—486)
[思考题]
1、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2、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