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干细胞研究方案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牙源性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牙源性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3、牙源性干细胞的分型
3、牙源性干细胞的分型
牙源性干细胞的分型方法主要有免疫表型分析、细胞功能检测和基因表达谱 分析等。其中,免疫表型分析是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来确定干细 胞类型;细胞功能检测是通过观察细胞的分化能力和成瘤能力等来判断细胞的类 型;基因表达谱分析是通过检测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特异基因的表达情况来确定 细胞的类型。
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牙源性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分为以下几类:
研究现状
1、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来自牙髓组织的干细 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研究现状
四、年龄和性别
四、年龄和性别
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牙周组织再生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PDLSCs的增殖 和分化能力逐渐降低,这可能导致老年患者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不如年轻患者。 此外,男性和女性在激素水平上的差异也可能影响PDLSCs的功能和牙周组织的再 生。
五、其他因素
五、其他因素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牙周膜干细胞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包括患 者的全身健康状况、牙周病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例如,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 等疾病的患者,或是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其牙周组织的再生能力可能 会受到影响。
研究成果
1、口腔组织工程
1、口腔组织工程
牙源性干细胞在口腔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与生物材料相 结合,可以构建出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口腔组织,如牙齿、牙龈和唾液腺等。 例如,DPSCs与生物材料相结合可以促进牙齿组织的再生,有望为龋齿修复和牙 齿缺失的重建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2、牙齿发育与疾病模型
总结
总结
牙周膜干细胞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 细胞因子、微环境、基因调控、年龄和性别以及其他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及其对 PDLSCs功能和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设计更有效的牙周再生治疗方案。 在未来,我们期待对这些影响因素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便为牙周组织再生提供更 多的治疗策略和可能性。

浅析牙髓再生的现状和挑战

浅析牙髓再生的现状和挑战

浅析牙髓再生的现状和挑战发布时间:2021-05-17T08:02:41.37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8期作者:严赞美[导读] 牙髓组织具有形成、修复、营养、感觉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临床上对牙髓疾病的处理大致包括三种方式。

山东协和学院摘要:目前,根管治疗术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功的保存了患牙,但其仍有许多术后并发症。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构建一种组织工程化牙髓进行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再生治疗成为可能。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牙髓再生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外牙髓再生的研究进展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牙髓再生细胞移植细胞归巢干细胞生物支架生长因子牙髓组织具有形成、修复、营养、感觉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临床上对牙髓疾病的处理大致包括三种方式。

1)活髓保存:通过盖髓剂的作用,诱导牙髓断面周围的牙髓干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桥。

2)根管治疗术:对无法保存活髓的病例,通过机械手段去除牙髓,严密封闭整个根管系统。

3)血运重建术:临床上对于根尖孔尚未闭合的年轻恒牙,彻底消毒根管,诱导根尖部出血以形成血凝块作为支架并提供生长因子,使得根尖部的牙髓干细胞和根尖乳头干细胞在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增殖,迁移,并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以期实现牙髓组织再生和根尖硬组织继续发育。

牙髓血运重建术在临床上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而目前治疗的结果大多是根尖的再发育,其牙髓再生的效果仍要进一步研究。

组织工程学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组织工程在口腔领域应用不断加深,目前已经应用于颌面部组织缺损再生、牙周组织再生、生物牙根构建以及牙髓组织再生等各个方面。

牙髓再生组织工程通过体外扩增干细胞,联合生物活性分子负载到支架上,形成工程化牙髓组织构建体,移植到根管内以实现牙髓组织再生。

1.基于外源性细胞移植的牙髓再生1.1干细胞目前已有多种干细胞具有牙髓再生应用潜力。

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

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

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1. 引言牙髓干细胞是一种来源于牙髓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力。

牙髓干细胞的提取和制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应用于组织工程学、再生医学和干细胞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的方法和步骤,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2. 牙髓干细胞提取方法2.1 牙髓组织的获取牙髓组织的获取是牙髓干细胞提取的第一步。

常用的方法包括牙齿拔除后直接取出牙髓组织、牙齿根尖切除术后取出牙髓组织等。

在获取牙髓组织时,应注意保持组织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以确保后续步骤的成功进行。

2.2 牙髓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牙髓组织获取后,需要进行牙髓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常用的方法包括酶消化法和机械分离法。

酶消化法是将牙髓组织用胰蛋白酶等消化酶进行酶解,以分离出牙髓干细胞。

机械分离法是通过机械切割和挤压的方式将牙髓组织分离成单个细胞。

分离后的牙髓干细胞可以通过培养基中的适当条件进行培养和扩增。

2.3 牙髓干细胞的鉴定和筛选在牙髓干细胞的提取过程中,需要对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鉴定和筛选。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法。

流式细胞术可以通过检测特定标记物(如CD34、CD44等)来确认细胞的干细胞特性。

免疫荧光染色法则可以通过染色特定的标记物(如Oct4、Nanog等)来观察细胞的表达情况。

3. 牙髓干细胞的应用前景牙髓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组织工程学牙髓干细胞可以应用于组织工程学领域,用于修复和再生受损组织。

例如,牙髓干细胞可以用于牙齿再生,通过种植牙髓干细胞到受损的牙齿中,促进牙齿的再生和修复。

3.2 再生医学牙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也有很大的潜力。

它们可以应用于骨骼再生,通过种植牙髓干细胞到骨折或骨缺损部位,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3.3 干细胞治疗牙髓干细胞还可以应用于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将干细胞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种植牙髓干细胞到患者体内,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治疗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

干细胞移植在牙科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干细胞移植在牙科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干细胞移植在牙科领域的实践与应用引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项颇具前景的医疗技术,近年来在牙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实践。

干细胞的特殊属性使其能够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从而为牙科领域中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将着重探讨干细胞移植在牙科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包括牙髓干细胞移植、骨组织再生与牙槽突裂术后植骨、唾液腺再生等方面。

牙髓干细胞移植:牙髓干细胞移植是最为常见且广泛研究的牙科领域干细胞应用之一。

通常情况下,牙齿损伤时,牙髓组织会受到破坏,这将引发炎症反应,并导致牙髓细胞的死亡。

干细胞移植可以将损坏的牙髓组织替换为健康的牙髓干细胞,促进牙齿的再生和修复。

研究表明,牙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牙本质细胞、牙骨质细胞等重要细胞类型,从而帮助修复并重建受损的牙齿组织。

骨组织再生与牙槽突裂术后植骨:干细胞移植在骨组织再生以及牙槽突裂术后植骨过程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牙槽突裂术属于常见的齿科手术,常常需要进行植骨以促进骨组织再生。

传统的植骨方法中,需要从患者其他部位获取骨组织,这样既增加了手术的难度,也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创伤。

而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的骨髓干细胞,并与生物材料相结合进行植骨,不仅减少了手术损伤和痛苦,还能够提高植骨效果。

近年来的研究数据表明,干细胞移植不仅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还能够使新生骨质更加结实和稳定,为牙槽突裂术后的植骨过程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案。

唾液腺再生:唾液腺再生是牙科领域中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而干细胞移植在此方面的应用呈现出了极大的潜力。

人体唾液腺功能的丧失或部分损伤会导致口干症等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采集患者自身的干细胞,并将其定向分化为唾液腺细胞。

这种定向分化的干细胞可以在植入后定居于受损的唾液腺组织中,并协同作用于其他细胞,促进唾液腺的再生。

尽管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潜力,为解决口干症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牙髓干细胞成牙及成骨向分化调控方法的研究进展

牙髓干细胞成牙及成骨向分化调控方法的研究进展

牙髓干细胞成牙及成骨向分化调控方法的研究进展孟士翔; 郭晓霞【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9(039)010【总页数】4页(P1499-1502)【关键词】牙髓干细胞; 牙本质; 再生; 分化; 调控【作者】孟士翔; 郭晓霞【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口腔医院北京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 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 DPSC)是一种在牙髓中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着相似的免疫表型和分化能力。

DPSC 可以被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肉、神经、血管内皮和肝等多种细胞类型。

其可从被摘除的牙中轻易分离,不存在伦理争议,且免疫原性较低,因此与其他种类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应用前景更为广泛,被视为再生医学中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

本文将介绍化合物诱导分化、物理方法诱导分化和支架及表面形貌诱导分化等调控方法与途径,并分析提出不同调控途径的优势与不足。

1 通过化合物诱导分化在牙齿发生的过程中,细胞外基质内存在复杂的信号分子与通路参与对DPSC增殖与分化的调控。

故可使用各种化合物处理DPSC,从而上调有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或直接激活相关通路,调控DPSC的分化。

一氧化氮是一种作用广泛的信号分子,在多种信号的传导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体外其对干细胞也有一定诱导分化的作用。

用可持续释放一氧化氮的化合物NOC-18处理大鼠DPSC后,一氧化氮通过激活TNF-NF-κB轴促进大鼠DPSC分化,使细胞出现长胞质突起与核的极化,成牙本质向分化特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提高,组织矿化,使DPSC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

于大鼠受损牙的牙髓腔中使用NOC-18有效地促进了第三期牙本质的生成[1]。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是一组多功能的分泌性蛋白,在细胞分化、基质分泌与矿化等多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可刺激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细胞与成骨细胞转化。

牙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牙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牙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孙一帆;洪丽华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40)4
【摘要】牙周炎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口腔疾病。

实现满意的牙周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再生,以保留更多天然牙是目前治疗牙周炎的目标。

外泌体是一种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纳米级囊泡,经摄取可以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与物质交换。

牙源性干细胞独特的组织特异性,使其来源的外泌体在牙周组织再生方面成为热点之一。

本文就牙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牙周炎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6页(P287-292)
【作者】孙一帆;洪丽华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不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牙周再生领域的研究进展
2.牙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3.牙源性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4.脂肪源性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5.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皮肤创伤修复和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牙体牙髓疾病的再生治疗技术

牙体牙髓疾病的再生治疗技术

牙体牙髓疾病的再生治疗技术牙体牙髓疾病是指牙体或牙髓遭受病变,引发的一类常见口腔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式通常是采取根管治疗或牙齿拔除,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再生医学的兴起为牙体牙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牙体牙髓疾病的再生治疗技术以及其应用前景。

一、牙体牙髓疾病的再生治疗原理牙体牙髓疾病的再生治疗基于干细胞技术和生物学材料的运用。

干细胞是一类有着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

通过引导干细胞在受损部位分化为牙髓组织或牙本质组织,可以实现牙体牙髓的再生,从而恢复牙齿的功能和结构。

在再生治疗中,研究者通常从人体内提取干细胞,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和扩增。

然后,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牙齿或组织的部位,帮助其再生。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再生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和生物相容性,以及更好的美学效果。

二、目前,牙体牙髓疾病的再生治疗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干细胞移植:通过从患者自身或其他来源提取干细胞,在患牙受损的部位进行移植。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牙髓组织或牙本质组织,帮助牙齿再生。

2. 牙髓再生:通过使用生物活性物质和支架,促进牙髓的再生。

这些材料可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帮助牙髓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实现再生治疗。

3. 牙本质再生:通过使用生物活性物质和牙齿本身的干细胞,促进牙齿本质的再生。

此技术可在牙体受损的部位,使其再生,恢复牙齿的功能和结构。

三、牙体牙髓疾病再生治疗的应用前景再生治疗技术为牙体牙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它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治疗方法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根管治疗后牙齿易发生酸蚀和折裂等,还可以保留患者的天然牙齿,并恢复其功能和美观。

此外,再生治疗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先进的口腔修复技术相结合,例如牙齿种植和正畸矫治。

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然而,牙体牙髓疾病再生治疗技术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以进一步完善技术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

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

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摘要:I.牙髓干细胞简介- 牙髓干细胞的发现- 牙髓干细胞的特性II.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 牙髓组织来源- 提取过程- 制备流程III.牙髓干细胞的应用- 牙齿再生- 牙周疾病治疗- 其他潜在应用IV.牙髓干细胞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内外研究进展- 存在问题与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正文: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是一种来源于牙髓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自2000年人类发现牙髓干细胞以来,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从儿童乳牙和成人智齿中提取并培养了牙髓干细胞。

这种干细胞在牙齿再生、牙周疾病治疗以及潜在的神经、血管等软组织修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牙髓干细胞简介牙髓干细胞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00年,Gronthos等科学家通过对人牙髓细胞的研究,发现了一种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着极其相似的免疫表型及形成矿化结节能力的细胞。

这种细胞中形态呈梭形,可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有着较强的克隆能力。

这些由牙髓组织中分离出的成纤维状细胞就称为牙髓干细胞。

牙髓干细胞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较强的克隆能力,可以大量增殖并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

2.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脂肪、骨骼、软骨、肌肉、血管内皮、肝脏、神经等细胞类型。

3.免疫原性低,移植后不易被宿主免疫系统排斥。

二、牙髓干细胞提取制备1.牙髓组织来源牙髓干细胞主要来源于儿童乳牙和成人智齿。

乳牙在6-12岁儿童天然脱落过程中,牙髓组织中的干细胞数量较多,且易于提取。

成人智齿在拔除过程中,也可以提取到牙髓干细胞。

2.提取过程牙髓干细胞的提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牙髓组织的获取:通过拔除或者脱落的牙齿,或者手术切除的智齿,取出牙髓组织。

- 牙髓组织的处理:将牙髓组织进行酶消化,分离出成纤维状的牙髓干细胞。

- 牙髓干细胞的纯化: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免疫磁珠筛选等方法,纯化出牙髓干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牙髓干细胞1牙髓干细胞概念牙髓组织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是牙体组织中唯一的软组织。

2000年Gronthos[1]等通过对人牙髓细胞的研究,发现了一种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着极其相似的免疫表型及形成矿化结节能力的细胞,细胞中形态呈梭形,可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有着较强的克隆能力。

这些由牙髓组织中分离出的成纤维状细胞就称为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

现在普遍认为牙髓组织中具有形成细胞克隆能力和较强增殖能力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即DPSCs[2]。

2牙源性干细胞至今,已从人类牙齿相关组织中分离和鉴定出7种干细胞:(1)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DPSC)[1],来自恒牙牙髓;张巍巍等[3]以人牙髓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PLGA支架材料在体外进行复合培养,表明PLGA 有利于于牙髓干细胞的粘附与增值。

Lindroos等[4]得到DPSC与其他间充质源性干细胞具有相似的表面标志物和骨相关性的标志物的结论,支持DPSC在硬组织再生方面的可能性。

从成人第三磨牙牙髓中分离的DPSC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有功能活性的神经细胞,并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神经组织专有的标志物[5],为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DPSCs不表达成牙本质细胞特征性蛋白DSP、DMP,则表明DP-SCs尚处于未分化状态[6]。

我国学者通过对根髓和冠髓进行比较时发现:DPSCs 存在于全部牙髓之中,在根髓中的密度更高[7]。

(2)人类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 from the pulp of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 SHED),来自儿童脱落乳牙的牙髓;Miura等[8]研究发现,正常脱落的乳牙牙髓中的细胞经培养会表现出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其增殖率和群体倍增数均比骨髓基质干细胞(BMMSC)、DPSCs高,于是首次提出了SHED的概念。

Shen YY等[9]发现SHED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可以表达成骨细胞的标志,如RUNX-2、OCN、BSP,表明SHED在体外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将SHED与人类牙齿切片复合后,在体外培养或是植入免疫缺陷小鼠皮下,均表达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标志( DSPP,DMP-1,MEPE)[10]。

一系列实验表明SHED在体内只能诱导宿主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11],而其自身无法分化为成骨细胞,但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却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

SHED 可能还具有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等功能[12]。

李丽文[13]等用不同密度接种培养DPSCs,计算细胞产量、倍增次数, 观察细胞形态、检查克隆形成率和钙结节形成能力的方法得到,1.5~3cells/cm2低密度接种培养DPSCs 有利于细胞快速扩增,扩增后的细胞保持较高的增殖和分化潜能。

SHED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效率和钙结节形成能力均优于DPSCs。

(3)根尖乳头干细胞(stem cell from the apical papilla,SCAP)[14,15],来自牙根发育未完成的根尖乳头;Abe等[16]从人年轻第三磨牙根末端分离根尖周牙乳头,并采用酶消化法从中分离出细胞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种细胞在低密度下培养时,能够像其他间充质干细胞一样形成贴壁生长的克隆原细胞聚集,并具有成骨、成牙本质和成脂等多向分化潜能,因而作者将这种细胞命名为SCAP。

SCAP是牙根发育时成牙本质细胞的重要来源,在牙根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强于DPSCs的群体倍增能力以及增殖率、端粒酶活性和细胞迁移率,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成体干细胞[17]。

张富强等[18]以第l代猪牙乳头细胞作为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支架复合后将其接种于裸鼠皮下,结果成功地构建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样结构。

Ikeda等[19]发现,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经过培养、增殖和处理可分化为成骨组织,说明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可用于骨组织再生。

Shi等[20]还发现根尖牙乳头间充质细胞的牙再生能力强于DPSC,原因是牙乳头中所含的干细胞数量高于成熟的牙髓。

(4)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ment stem cell,PDLSC)或牙周膜祖细胞(periodontal ligment progenitor cell,PDLPC)[21],均来自牙周膜; Byoung-Moo等[22]用酶消化法将健康成年人的牙周膜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克隆筛选和磁珠分离得到了具有形成细胞克隆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的细胞,从而提出了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的概念。

正常情况下,牙周膜细胞可通过增殖和分化使其本身以及与之相连的牙骨质和牙槽骨处于不断更新和改建的状态。

而当受到疾病或外界刺激时,则可通过牙周膜中干细胞的不断增殖和分化使组织再生[23]。

关于PDLSCs的细胞表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LSC 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物,而这些标记物是鉴定PDLSC的基础[24]。

PDLSC和PDLP则偏重牙周组织的重建。

在临床上主要是利用干细胞的分化和再生潜力促进组织愈合和再生[25,26]。

(5)人类智齿牙滤泡祖细胞(precusor cell from human dental follicle of wisdom teeth,PC),或称为牙囊干细胞(dental follicle stemcell,DFSC)[27],来自智齿牙囊;牙囊(dental follicle,DF)是包绕发育牙齿的疏松结缔组织。

Honda等[28]从小牛牙根形成阶段的恒切牙牙胚中分离出牛DF细胞,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证明DF细胞中含有牙周膜细胞及牙骨质细胞的前体细胞;目前研究发现在口腔的不同组织中均分离出干细胞。

(6)牙槽骨干细胞(alveolar bone proper derived stem cell,ABPSC)[29],来自牙槽骨骨髓。

(7)牙龈/口腔黏膜干细胞(ginginval/oral mucosa stem cell,OMSC)[30,31],来自牙龈黏膜下结缔组织或来自牙胚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from tooth germ)[32],其来源属于牙髓干细胞;另外还有根尖牙囊干细胞(periapical follicle stem cell, PAFSC)[33],属于上述的SCAP。

牙源性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特性和多向分化能力,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如CD44、CD73、CD105,但不表达CD34和CD45[34]。

不同来源的牙源干细胞如图1所示。

OMSC:牙龈/口腔黏膜干细胞;ABPSC:牙槽骨干细胞;DPSC:牙髓干细胞;SHED:人类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DFSC:牙囊干细胞;SCAP:根尖乳头干细胞;PDLSC:牙周膜干细胞。

图1 不同牙源干细胞的来源组织部位3牙髓干细胞的分离培养3.1仪器和材料仪器:超净工作台。

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照相系统,流式细胞分析仪,细胞筛网,JEM-2000EX透射电镜。

平底24孔、96孔塑料培养板。

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细胞培养瓶及培养板,高速离心机,细胞记数板,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酶联免疫检测仪。

材料:现在国内实验中采用的普遍的牙髓细胞来源于临床上因阻生而完整拔除的下颌第三磨牙(获得患者许可),要求牙齿健康,无牙体牙周疾病,患者年龄12~25岁[35]。

人源乳牙:6~10岁健康儿童无牙体牙髓疾病的滞留乳牙;鼠源性牙髓细胞:5周龄大鼠,雄性。

5周龄裸鼠,雌性;犬源性牙髓细胞:5~6个月龄的比格犬的健康年轻恒牙;4~6月龄小型猪乳下切牙等牙齿。

3.2细胞分离培养培养牙髓干细胞方法有酶联合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和组织块酶消化法。

分离牙髓干细胞方法有三维悬滴法和免疫磁珠分选法。

3.2.1酶联合消化法以2000年,按Gronthos等[1]的酶联合消化方法,将人乳牙牙髓组织在完全培养液浸润下剪碎,3 g/L collagenase type I、4 g/L dispase按1∶1比例混合,于37 ℃水浴中消化乳牙牙髓组织1 h,离心弃上清液,沉淀用培养液充分混匀,反复吹打离散细胞团块,经70μm的细胞筛网过滤获得单细胞悬浮液,加入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置入3.5cm培养皿内37℃恒温培养箱标准条件下培养。

别利克孜·卡德尔[36]等人在2013年对酶联合消化法进行了改良。

将人乳牙牙髓组织标本块浸入同样的消化液中,仅在37℃水浴中消化15 min左右,待组织块呈絮状加入完全生长液终止消化,300g离心力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将组织团块均匀铺入3.5 cm的培养皿中,在各组织块处分别滴加50-100 μL完全生长液,置入37℃、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中孵育,两三天更换完全生长液,待组织周边有较多的细胞爬出后,挑弃组织块,补足完全生长液继续孵育。

当大多数克隆的细胞汇合至80%-90%时,吸弃培养液,进行传代扩增培养。

3.2.2组织块培养法新鲜采集的牙髓,在生物安全柜中用PBS洗3遍,置于6 cm培养皿中,加入少量完全DMEM/F12培养基(其中含20%FBS、1% L-Glutamine、1% NEAA 及1%双抗)浸润牙髓组织,用无菌手术剪将其剪碎,盖玻片将组织块固定在培养皿中,37℃、5﹪CO2培养。

48 h换液,此后每3、4d更换1次培养基。

培养约10~14d会有细胞从组织块中爬出,细胞达到80﹪~90﹪汇合后,用TrypLE在37 ℃消化,按1:3比例传代[37]。

3.2.3组织块酶消化法(1)牙拔除后用75%酒精擦拭牙体表面消毒,再用含青霉素、链霉素的PBS 浸洗牙2次备用;(2)原代细胞培养:无菌条件下劈开牙齿,取出牙髓,切除根尖部约2 mm 牙髓组织,剪成大小约1mm×1mm×1mm的组织块,用4%Ⅰ型胶原酶消化45min,终止消化,1000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所得组织用含20%胎牛血清的α-MEM 培养液重悬后接种于35 mm培养皿,于37℃、5%CO2恒温孵箱内培养,待细胞长至80%汇合率时,胰酶消化传代.(3)有限稀释法克隆纯化人牙髓干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原代细胞,调整细胞密度,把细胞稀释到<10个/mL,以100μl /孔接种于96孔培养板内,培养24 h后镜检,挑出单个细胞的孔,继续培养;待单克隆面积至孔底50%以上时,取多个克隆培养细胞混合扩大培养[38]。

3.2.4三维培养法参考并改进Gronthos[1]的方法,从健康人体的第三前磨牙中获取牙髓,用酶消化法和酶解组织块法进行原代DPSCs培养并常规传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