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态县建设规划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7.15•【字号】吉政办发[2003]34号•【施行日期】2003.07.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标准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生态市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吉政办发[2003]34号)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三年七月十五日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局组织制订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继续和发展,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已批准的试点地区,要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对照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创建工作。
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创建,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自愿的原则。
拟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地区,应成立由当地政府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生态县(市、省)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三、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地区,应对照指标体系的要求,编制生态县(市、省)建设规划。
通过有关专家论证后,由当地政府提请同级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以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发展生态县规划——以宁海县为例

生 态规 律 的基 础 上 实现 经 济 社 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立和 落 树 实 以人 为本 , 全面 、 调 、 协 可持 续 的科 学 发展 观 . 实现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根 本 性 转 变 , 化 经 济 结 构 , 使 产 业 结 构 升级 . 优 促
培 植新 的经 济 增长 点 , 学 、 科 合理 、 合 、 综 有效 地 利 用现 有 资
高 人 民 生 活质 量 为根 本 出发 点 , 面 推 进 经 济 社 会 与 人 口 全 资 源环 境 的协 调发 展 。 海县 于 2 0 宁 0 3年创 建 国家 生态 示范
和 谐了 , 生态 系统 保 持在 良性 循 环水 平 , 生产 的发展 才 能 获
得永续的空间 。 此 , 因 我们 必须 促 进 人和 自然 的 协 调 与 和 谐 , 理 好生态 环 境 与经 济建 设 的 关 系 , 尊 重 自然 规 律 和 处 在
摘要
生 态县 是 社会 经 济和 生 态环境 协调 发 展 , 个领 域基 本 符合 可持 续 发展 要 求 的县级 行 政 区域 。 人 与 自然 和 谐理 论 贯 穿 于整 各 将
个 生态县 规划 中, 能有 利 于生 态县的 建设 。 以宁海 县生 态规 划 为例 , 其将 和谐 理 念与 规划 相结 合进 行 分析 。 就
关 键 词 生 态县 ; 划 ; 与 自然 和 谐 ; 江 宁 海 规 人 浙
生态 县 ( 县级 市 ) 社 会 经 济 和 生 态环 境 协 调 发 展 . 含 是
社 会 化 的 自然 , 自然 制 约 并改 变 着 社 会 , 过 来 , 会 也 改 反 社
变 着 自然 , 会 是人 与 自然 的统 一 。 结 历 史经 验 教 训 . 社 总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不应 是统 治 被统 治 的 、 征服 被 征服 的关 系 . 而 应 是一种 和 谐 共生 、 协调 发展 的 关 系 , 是一 种 平等 对 待 的 关
某县生态环境分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存在不足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某县生态环境分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存在不足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某县生态环境分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在上半年,某县生态环境分局全体员工积极努力,有效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以下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完成情况:1. 水环境治理工作:我们加强了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监测和管理,开展了水污染治理的专项行动。
投入资金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整治,有效改善了水质状况。
2. 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我们加强了对大气污染排放源的监测和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实施了减排措施,并强化了对散乱污企业的整治。
通过这些努力,某县大气质量有所改善。
3. 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对自然保护区和重点保护植被进行了定期巡查,并采取了措施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同时,我们积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鼓励农民参与生态恢复工作。
存在不足:然而,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不足。
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1. 人员不足:由于人员的限制,我们的工作力量有些不足。
导致一些工作任务无法及时完成,影响了工作效率。
2. 资金不足:在一些重点项目上,我们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现场工作所需。
这也制约了我们深入开展一些工程治理工作。
3. 群众意识不强:尽管我们一直在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但仍有一部分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够,乱排乱放情况依然存在。
下一步工作打算: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我们制定了下一步工作的打算,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果:1.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提升工作力量。
同时,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2. 增加资金投入:我们将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工作。
同时,鼓励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寻求多方资源共享。
3. 深化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群众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
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让群众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某县生态环境分局上半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12.24•【文号】环办[2004]109号•【施行日期】2004.1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标准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环办[2004]1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规范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我局制订了《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1.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2.《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实施意见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附件一: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1.总则1.1 任务的由来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1.4 规划编制的依据(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2.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2.1 自然地理状况2.2 社会经济状况2.3 生态环境现状2.4 主要资源状况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

:ll:JII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洪昌富刘海龙魏保军张中秀:ltJII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唯一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灾后重建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全过程,在规划布局、工业园区规划、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等环节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因地制宜以低冲击开发模式进行建设,为:ltJII新县城的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规划建设理念与目标2008年”月1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IL,III县城新址时强调:。
采用节约型的新技术.新工艺.投资会高一点.但从长远来看是节约的。
重建中要尽可能采用当地材料和技术。
2009年9月25日,温总理视察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展示厅时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讲的。
绿色’。
建筑用材和技术.要把全国已有的最好的节能环保用材.包括墙体.玻璃等,尽可能用上。
如果一次不能全傲到,以后还可以替换。
生态,绿色是最重要的。
2008年6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明确提出.灾后重建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
要把握重建的机遇和发展的机遇.生态化重建规划能够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体目标是建设“安全、舒适.生态友好之城”。
重建后的城市。
抵抗环境灾害的自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的可靠性显著改进:捕获外部发展机遇的能动性有所改进;居住者与观光者的舒适度感受进一步改善。
在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建设工作中,规划设计单位始终牢记中央领导的指示.将节能减排作为规划设计工作的指导方针,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全过程。
在规划布局.工业园区规划.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等了y、_搿】万方数据qrol●‘环节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因地制宜以低冲击开发模式进行建设:尽量减轻环境负荷.增强人和自然的亲和.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和环境,减少排放和能源依赖.提高使用效率。
翼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给予经济补偿和政策支持。
监管与执法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生态安全。
公众参与与教育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
05
监测评估与监管机制建设
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 环境等关键指标,用于评估生态 修复效果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01
02
03
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 地保护,防止外来物种入 侵,维护生物多样性。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针对退化生态系统,采取 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 施,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 。
建立自然保护区
划定自然保护区范围,加 强监管和管理,确保生物 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
生态修复工程指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工程,设 定相应的监测评估指标,如植被覆 盖率、生物多样性恢复情况等。
社会经济指标
考虑生态修复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的影响,设置相关指标如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等。
监测评估方法和技术应用
遥感监测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生态修复区域进行大范围 、高精度的监测。
加强土壤污染调查与监测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划定土壤污染风险区,采取相应管控措施,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针对污染严重区域,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和修复 土壤污染。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加强水资源保护
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 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资源安全
甘南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蚀4 . 5 5万 h m , 占2 4 . 2 8 %; 中度侵蚀1 O . 9 2万 h m ;
占5 7 . 7 2 %; 强 度 侵 蚀3 . 4 1万 h m , 占1 8 %, 全 县 有
大小 侵蚀 沟 1 6 5 2 条, 沟 壑密 度 为0 . 3 k m / k m 。全 县
到规划期末治理程度 达 8 0 %, 减蚀 率达 8 0 %, 减洪 率达 8 0 %, 林草覆被率达 3 0 %以上 , 风蚀 降低 1 7 %,
人均 收入 由 1 2 3 9 . 7元 提 5 1 8 9 . 4元 , 增 收 达 到
3 9 4 9 . 6 元。
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 0 2 9 t / k m a 。
危害 定, 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应将水土保 持规划确定 的任 3 水 土流 失现 状、
务,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安排专项资金 , 3 . 1 水 土流失 现 状 并组织实施 。抓好《 水土保持法》 的落实 , 是 编制甘
甘 南县水 务 局 对 全 县 水 土 流 失 的 勘 察 结 果 , 以
的损失达上千万元 , 为本县 主要 的灾 害性 气候。甘 蚀危 害极 大 。严 重 阻碍 全 县农 业 生产 发 展 和 生态 环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8 一 l 0 [ 作者简介 ] 刘晓宇( 1 9 7 1 一) , 男, 山东沂水人 , 工程师 , 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3 . 2 水土 流失 危害
2 基本情况
具体为 : ①地力衰退 、 耕层变薄、 土质板结 、 易旱
蚕食耕地。③淤积水库 、 破坏 甘南 县地 处我 省 西部 干 旱 地 区 , 春季 多 风 , 森 林 成灾。②侵蚀沟增多 ,
关于邹平县实施生态县建设的调研报告

提 谐 共处 , 生态 文 化 有 长足 发 展 ; 市 、 乡村 改 善 我 县 的 环 境 形 象 , 高 招 商 引 资 的 竞 城
环 境 整洁 , 民生 活 水平 全 面提 高 ; 态 环 争 力 。 人 生
山丘 陵 , 有 平 原 , 有 风沙 盐 碱 地 , 又 还 自然 灾害频繁: 生态 环 境 脆 弱 , 该县 的 林 业 建设 着重为生态环境改善服务 , 同时 注 重 林 业 建设的经济效益 , 筹规划 , 理布局 , 统 合 科
15 . 7亩 。
多点的 城 市 景现 体 系 。精 心 打 造 了高 速 公 路 及 黛 溪 湖 、 邹 平 县 人 民 公 园 等 几 处 亮 色景 观 。 同时 城 区加 强 了绿 化 、美 化 、亮
庭 院绿 化水 平 。
基础 设 施 完 善 , 态 类 型 丰 富 多 样 。 二 是 点 , 出城 市 以 “ … 水 ” 为 主的 园 林特 生 突 绿 方 公 里 , 地 面 积 7 3 万 公 顷 , 均 占 有 化 , 耕 . 5 人 提高 了学校 、医院 、各企 ( ) 事 业单 位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年 左 右 的 努 力 , 邹 平 基 本 建 设 成 为 经济 把 ( ) 济社 会发 展 。2 0 年 全 县 经济持 2经 04 ( ) 态水 利 。2 0 年 , 6生 0 1 完成 黛 溪河 综 繁荣 、人 民富 裕 、环 境 优 美 、社 会文 明的 续 、快 速 、健康 发展 , 构进 一步 优 化。 年 合治 理 , 青 阳 镇建 成 2 0 亩 高 标 准 大 田 结 在 00 生态 县 。 建设 生 态 县 主要 分 为近 期 、 中期 内实 现 国 内生 产 总 值 1 6. 1亿 元 , 可 比 喷 灌 精 品示 范 田 , 5 按 列为 国家 节 水 灌 溉 示 范 7 5 人均 国 区 。2 0 年 , 资 2 0 万 元建 设码 头 平原 和远 期 三 个 阶 段 实 施 。 近 期 是 2 0 年 到 价 格 计 算 比上 年 经 济 增 长 2 . %, O5 02 投 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苍南县人民政府二OO五年六月苍南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余梅生常务副组长:章方璋副组长:王宗泽成员:黄锦耀(县委办)李道骥(县府办)陈绍军(县委办)李美君(县委农办)林维清(县府办)温兴华(县委组织部)李晖华(县委宣传部)杨绍霖(县发展计划局)黄美雪(县环保局)丁振俊(县经贸局)高友平(县财政局)潘贤同(县科技局)黄孝维(县国土资源局)冯存鎏(县规划建设局)林周良(县水利局)苏静平(县农业局)林志平(县林业局)尤祖铭(县交通局)金朝鸣(县文化局)梁峰(县教育局)白直营(县广电局)张端助(县旅游局)林志恺(县海洋与渔业局)王清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林祥明(团县委)于春华(县妇联)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张秀明(县环保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黄美雪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陈学龙、张秀明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规划委托单位:苍南县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规划编制协作单位:苍南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规划编制负责人:刘瑜(工程师)主要参加人员:柯紫霞(高级工程师)徐鹏炜(高级工程师)张雍(助理工程师)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张秀明(县环保局)方俊(县发展计划局)项茹芸(县环保局)汤秀秀(县环保局)欧阳望(县环保局)审核:谭湘萍黄美雪前言跨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也将作为今后各级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省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立足省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温州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把建设生态市作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规划到2015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规范,2020年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
苍南生态县建设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实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战略举措。
创建生态县是苍南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县跨越式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推进,苍南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温州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编制了《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从苍南县的实际出发进行编制,并和正在实施或即将颁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和苍南县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
《规划》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切合苍南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生态县建设的顺利开展。
《规划》由苍南县人民政府委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编制,由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其间得到了全县各政府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在此,对所有指导和帮助本规划编制的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
目录1 总论11.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1.1 指导思想11.1.2 基本原则11.2 规划编制的依据11.3 规划范围21.4 规划年限22 现状分析与评价22.1 基本情况22.1.1 自然地理简况22.1.2 经济发展现状22.1.3 社会发展现状32.2 资源与环境质量42.2.1 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42.2.2 环境质量现状62.3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72.3.1 水土流失72.3.2 自然灾害72.3.3 水环境污染严重72.3.4 固体废物污染82.3.5 海洋生态系统衰退8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82.4.1 有利条件82.4.2 制约因素103 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113.1 总体目标113.2 阶段目标113.3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123.4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144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154.1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154.2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案164.3 生态建设功能区分析164.3.1 西北水源生态保护区164.3.2 东北城镇生态协调区174.3.3 西南矿山生态恢复区174.3.4 东南农林生态发展区174.3.5 东部海岸带与岛屿生态建设区185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195.1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195.1.1 建设目标195.1.2 培育苍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带195.1.3 生态工业建设215.1.4 生态农业建设245.1.5 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265.2 城乡生态人居建设285.2.1 建设目标285.2.2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295.2.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315.2.4 城乡统筹发展325.3 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345.3.1 资源可持续利用345.3.2 生物多样性保护395.3.3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405.3.4 生态环境修复405.3.5 城乡生态安全415.4 生态文化建设435.4.1 建设目标435.4.2 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435.4.3 现代生态文化建设436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456.1 苍南生态县建设近中期重点工程工程汇总表456.2 重点工程经费概算486.2.1 经费概算486.2.2 经费来源486.3 效益分析487 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497.1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497.2 组织机构与经管保障体系497.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507.4 技术与实施手段保障50生态县建设规划附图:1.苍南县区域位置图2.苍南县行政区划图3.苍南县卫星遥感影像图4.苍南县地形地势图5.苍南县生态公益林分布图6.苍南县土地资源分类图7.苍南县水土流失分布图8.苍南县重点污染源分布和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图9.苍南县特色生态产业带规划图10.苍南县生态建设功能分区图11.苍南县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图12.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图13.苍南县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和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图14.苍南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图1总论1.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八八战略”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省、温州生态市建设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论,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县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1.2基本原则1.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的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注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2.科技支撑,不断创新的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基础性作用,进行体制、机制和经管创新,不断增强生态县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能力。
3.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的原则。
生态县建设要与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经管体制和培育生态伦理道德,努力做好制度保障。
4.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
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开放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5.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
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建设生态县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2规划编制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与规范。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3)《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4)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5)《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6)《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0);(7)《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8)《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9)《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3);(10)《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浙生态办函[2003]7号);(11)《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12)《苍南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13)《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14)《苍南县城镇体系规划》;(15)《浙江省苍南县环境保护“十五”规划》。
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苍南整个县域,包括20个建制镇和16个建制乡,陆域总面积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总人口122.56万人。
1.4规划年限根据生态省和温州生态县的要求,确定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基准年为2003年;近期:2004-2007年(基本达标阶段);中期:2008-2015年(全面达标阶段);远期:2016-2020年(提高阶段)。
2现状分析与评价2.1基本情况2.1.1自然地理简况苍南县隶属温州市,位于浙江省南端,东和东南濒临东海,西南邻福建省福鼎市,西与泰顺县相连,西北与文成县接壤,北与平阳县交界。
县境介于东经120°07′~121°07′,北纬27°10′~27°36′之间,为浙江的南大门。
领海位于北纬27°00′-27°32′,东经121°07′向东至水深200M等深线以内,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的中心位置,沿海海域属东海中部与南部交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