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态县建设规划

某生态县建设规划
某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六月

苍南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余梅生

常务副组长:章方璋

副组长:王宗泽

成员:黄锦耀(县委办)李道骥(县府办)

陈绍军(县委办)李美君(县委农办)

林维清(县府办)温兴华(县委组织部)

李晖华(县委宣传部)杨绍霖(县发展计划局)

黄美雪(县环保局)丁振俊(县经贸局)

高友平(县财政局)潘贤同(县科技局)

黄孝维(县国土资源局)冯存鎏(县规划建设局)

林周良(县水利局)苏静平(县农业局)

林志平(县林业局)尤祖铭(县交通局)

金朝鸣(县文化局)梁峰(县教育局)

白直营(县广电局)张端助(县旅游局)

林志恺(县海洋与渔业局)王清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林祥明(团县委)于春华(县妇联)

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张秀明(县环保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黄美雪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陈学龙、张秀明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规划委托单位:苍南县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规划编制协作单位:苍南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

规划编制负责人:刘瑜(工程师)

主要参加人员:柯紫霞(高级工程师)

徐鹏炜(高级工程师)

张雍(助理工程师)

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

张秀明(县环保局)

方俊(县发展计划局)

项茹芸(县环保局)

汤秀秀(县环保局)

欧阳望(县环保局)

审核:谭湘萍黄美雪

前言

跨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也将作为今后各级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省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立足省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温州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把建设生态市作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规划到2015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规范,2020年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

苍南生态县建设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实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创建生态县是苍南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县跨越式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推进,苍南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温州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编制了《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从苍南县的实际出发进行编制,并和正在实施或即将颁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和苍南县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规划》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切合苍南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生态县建设的顺利开展。

《规划》由苍南县人民政府委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编制,由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其间得到了全县各政府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对所有指导和帮助本规划编制的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

目录

1 总论1

1.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

1.1.1 指导思想1

1.1.2 基本原则1

1.2 规划编制的依据1

1.3 规划范围2

1.4 规划年限2

2 现状分析与评价2

2.1 基本情况2

2.1.1 自然地理简况2

2.1.2 经济发展现状2

2.1.3 社会发展现状3

2.2 资源与环境质量4

2.2.1 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4

2.2.2 环境质量现状6

2.3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7

2.3.1 水土流失7

2.3.2 自然灾害7

2.3.3 水环境污染严重7

2.3.4 固体废物污染8

2.3.5 海洋生态系统衰退8

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8

2.4.1 有利条件8

2.4.2 制约因素10

3 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11

3.1 总体目标11

3.2 阶段目标11

3.3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12

3.4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14

4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15

4.1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15

4.2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案16

4.3 生态建设功能区分析16

4.3.1 西北水源生态保护区16

4.3.2 东北城镇生态协调区17

4.3.3 西南矿山生态恢复区17

4.3.4 东南农林生态发展区17

4.3.5 东部海岸带与岛屿生态建设区18

5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19

5.1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19

5.1.1 建设目标19

5.1.2 培育苍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带19

5.1.3 生态工业建设21

5.1.4 生态农业建设24

5.1.5 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26

5.2 城乡生态人居建设28

5.2.1 建设目标28

5.2.2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29

5.2.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31

5.2.4 城乡统筹发展32

5.3 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34

5.3.1 资源可持续利用34

5.3.2 生物多样性保护39

5.3.3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40

5.3.4 生态环境修复40

5.3.5 城乡生态安全41

5.4 生态文化建设43

5.4.1 建设目标43

5.4.2 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43

5.4.3 现代生态文化建设43

6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45

6.1 苍南生态县建设近中期重点工程工程汇总表45

6.2 重点工程经费概算48

6.2.1 经费概算48

6.2.2 经费来源48

6.3 效益分析48

7 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49

7.1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49

7.2 组织机构与经管保障体系49

7.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50

7.4 技术与实施手段保障50

生态县建设规划附图:

1.苍南县区域位置图

2.苍南县行政区划图

3.苍南县卫星遥感影像图

4.苍南县地形地势图

5.苍南县生态公益林分布图

6.苍南县土地资源分类图

7.苍南县水土流失分布图

8.苍南县重点污染源分布和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图

9.苍南县特色生态产业带规划图

10.苍南县生态建设功能分区图

11.苍南县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图

12.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图

13.苍南县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和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图

14.苍南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图

1总论

1.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八八战略”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省、温州生态市建设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论,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县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1.2基本原则

1.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注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2.科技支撑,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基础性作用,进行体制、机制和经管创新,不断增强生态县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能力。

3.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的原则。生态县建设要与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经管体制和培育生态伦理道德,努力做好制度保障。

4.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开放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5.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建设生态县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2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与规范。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3)《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

(4)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

(5)《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

(6)《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0);

(7)《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8)《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

(9)《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3);

(10)《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浙生态办函[2003]7号);

(11)《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12)《苍南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13)《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

(14)《苍南县城镇体系规划》;

(15)《浙江省苍南县环境保护“十五”规划》。

1.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苍南整个县域,包括20个建制镇和16个建制乡,陆域总面积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总人口122.56万人。

1.4规划年限

根据生态省和温州生态县的要求,确定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基准年为2003年;

近期:2004-2007年(基本达标阶段);

中期:2008-2015年(全面达标阶段);

远期:2016-2020年(提高阶段)。

2现状分析与评价

2.1基本情况

2.1.1自然地理简况

苍南县隶属温州市,位于浙江省南端,东和东南濒临东海,西南邻福建省福鼎市,西与泰顺县相连,西北与文成县接壤,北与平阳县交界。县境介于东经120°07′~121°07′,北纬27°10′~27°36′之间,为浙江的南大门。领海位于北纬27°00′-27°32′,东经121°07′向东至水深200M等深线以内,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的中心位置,沿海海域属东海中部与南部交界区域。全县海岸线长达252.1公里,其中陆地岸线168.8公里、岛屿岸线83.3公里。

苍南县境内有山脉、丘陵、平原、河流、滩涂,地貌类型以山丘为主。全县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北部宽阔,南部狭小,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51公里。全县陆域总面积126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34.72%,山地占63.45%,江河水面占1.83%。

苍南县属典型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特点: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较优,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全年无严寒酷暑,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

县域主要河流、河网分属鳌江、蒲门、入闽河流三大水系,全县河道总长1279公里,正常容量4660万立方M,河道平均宽度19.2M。苍南沿海处于全国强潮区,其潮汐属半日潮型。

全县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31个属类、50个土种。其中,红壤土类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黄壤土类为山地垂直带土壤;水稻土类为主要农业基地;紫色土类零星分布在中低丘和矾山盆地周围;潮土土类及盐土土类分布于洪积平原或边涂。

苍南地处亚热带中部——中亚热带南北亚地带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流之地。据初步调查,境内目前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菌藻类植物计262科150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香果树、沉水樟等9种,属省级保护植物有江南油杉、竹柏等27种,属中国大陆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田野水苏、裂叶假还阳参,属浙江省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异叶紫弹树、倒卵叶算盘子等21种。野生动物有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虾类、蟹类、鱼类、贝类、昆虫类等九大类,计445科1736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小灵猫、穿山甲等12种,属省级保护的动物有食蟹獴、鼯鼠等16种。

2.1.2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9.9亿元(按现行价),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10.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58.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40.7亿元,增长12.5%。三产比例为10:53:37,人均生产总值8971元,比上年增长11.9%。财政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15.2%。

200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58.8亿元(按现行价),其中农业总产值18.8亿元,占总值的7.3%,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占总值的92.7%。农民人均纯收入4362元,比上年增长5.8%。

1.工业

苍南县工业形成了以印刷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机械仪表业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003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6家,实现总产值60.3亿元,同比增长14.3%。列入国家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24.39分,比上年降低了2.26分,比温州市平均水平低16.39点,在全市十一个县(市、区)排位中列第9位。从区域分布看,灵溪、龙港、金乡、钱库、宜山五大工业重镇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7.1%,强镇集聚效应日益增强;从行业结构看,印刷包装业、塑料制品、纺织、机械仪表四大主导行业占据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3.6%以上,支柱行业有力地支撑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

全县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大扶持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有桥墩的马蹄笋、五凤的有机茶叶、马站的四季柚和蘑菇、观美的席草和沿浦的紫菜等,同时是中国的四季柚之乡、紫菜之乡、席草之乡和蘑菇之乡。全县共有19个放心农产品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播种面积48.22万亩,比上年减少7.92万亩,总产量16.17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34万亩,产值比上年增长10.3%;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0.52万吨,产值11.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3.6%。

3.第三产业

旅游事业持续发展,2003年全年游客量达到59万人次,全年风景旅游总收入达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信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邮电业务收入达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9.6%;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2207万人和365万吨,全年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达到114649万人公里和6888万吨公里。全年沿海港口吞吐量81.12万吨,比上年增长12.2%;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县外贸出口额65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4%。

2.1.3社会发展现状

2003年,苍南县辖灵溪镇等20个建制镇,浦亭乡等16个建制乡,白云林区、大石林区、石竹岙林区和玉苍山林区等四个林区,以及鹤顶山县风力发电实验场。全县人口总数12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45万人,非农业人口23.11万人。人口密度97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11.1‰。

2003年全县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17亿元,同三线高速公路苍南段23.5公里建成通车,全县交通公路里程达到576公里,比上年增加11公里,公路网密度46公里/百平方公里。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全年教育事业费25120万元。有各类学校613所,其中普通中学77所、职业中学10所、小学231所,特殊教育2所、幼儿园293所。在校学生共201613人,各类毕业生489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巩固率达99.96%,初中入学率达99.29%,初中升高中比例达78.06%。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县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模式的中国(龙港)首届印刷文化节以及浙江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邀请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县有文学、书法、摄影、戏剧、金乡文联,龙港文联等9个协会,2家影剧院,2个文化宫,2家图书馆;34个乡镇建成乡村电子信息馆,总面积2000多平方M,建成率达94.4%。继续推进“有线电视农村入户工程”,

全年共有22个行政村连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通村率达69.9%,入户率46.6%。

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建设成效明显。2003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05个,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48家;恢复重建乡镇卫生院,调整规划卫生室,共有个体诊所22家,村卫生室406个。全县医疗机构有病床位1283张,卫生技术人员2012人。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全县新增参保人员4311人,共征收基金16158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养老保险的基金收缴率分别达到97%和96%。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发放事业救济金595万元,享受失业救济者2689人。

民政福利工作有较大进步。全县有五保对象2067人,老人公寓15所,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床位2732张。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全县有247位城镇居民和11544位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506万元。

2.2资源与环境质量

2.2.1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

1.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

2003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6108公顷,其中耕地2804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4%;园地3367.21公顷,占2.67%;林地67739公顷,占53.71%;居民及工矿用地为7187.83公顷,占5.70%;交通用地为1130.45公顷,占0.90%;水域为4604.35公顷,占3.65%;未利用土地为14037.28公顷,占11.13%。

苍南地形为“七山、一水、二分地”,1261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中,平原面积仅437.8平方公里,其它多为山区、半山区。此外,土地资源短缺与浪费的现象并存,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占地没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城市用地功能分区混杂,浪费现象严重,土地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随着“工程经济”的强劲发展,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重用轻养,养用失调,普遍使用化肥、少用有机肥造成地力下降,加上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土地污染严重,以及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土地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生态县的建设中,应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规划,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节地挖潜、集约利用的路子,同时合理适度开发海涂资源,加强对旧城旧村的改造,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规范土地整理行为,盘活存量土地以减缓土地供需矛盾。

2.水资源的支撑能力

苍南县水资源量比较充沛,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54亿立方M,每平方公里水资源量为107.37万立方M,是全国平均产水量的4倍。其中地表水12.31亿立方M,占总量的91%;地下水1.23亿立方M,占总量的9%。境内已建成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十八孔水库和观美水库等大小水库108座,总库容量为11702.26万立方M,正常蓄水量9580万立方M。

但是,全县人均水资源相对匮乏。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54亿立方M,其中地表水12.31亿立方M,地下水1.23亿立方M,人均水资源量1106立方M,不及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用国际通用定义来衡量,属于严重缺水。此外,由于县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环境普遍受到污染,存在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现象,部分地区自来水水质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局部区域水资源短缺现象将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强水系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全县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调配,尤其是提倡农业节水灌溉,同时加大水污染治理和防治力度,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3.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苍南县森林覆盖率为51.6%,境内植被资源分为自然次生植被、人工和半人工林,面积78.98万亩,占土地面积的45.06%,林业用地102万亩,其中有林地8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5%。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7万立方M,2003年全年共完成造林6120亩。

目前苍南县的森林生态系统存在人工林比例大,乔木树种单一的问题。在天然林中,基本没有原始森林,绝大多数为次生植被,现有林地中90%以上为人工林;在森林树种结构上,以马尾松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0%以上;森林龄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林相、林分质量总体不高,纯林多、混交林少,森林整体生态效益较差,同时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此外,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地区差异明显。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全县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莒溪、桥墩、五凤、观美、县林场及中部的藻溪、昌禅、南宋、矾山、赤溪、岱岭等,而江南片的平原,林业用地几乎没有。由于受到重商轻农思想的影响,抛荒地逐年增加,退耕还林任重道远。规划期内苍南县将以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为目的,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的稳定性及自身调解能力,全面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4.湿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湿地是具有丰富资源潜力和环境效应的生态系统,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降解环境污染和提供旅游资源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苍南县湿地类型多样,有浅海水区域(I1)、岩石性海岸(I4)、潮间带海涂(I6)、盐水沼泽(I7)、河口水域(I11)、永久性河流(II1)、库塘湿地(V1)等。主要湿地(面积100公顷以上)有16个,总面积22000公顷,见表3-1。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建设占用湿地、海涂围垦等原因,苍南县的湿地面积逐步减少,全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生物多样性减退,优质水资源短缺,自然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在生态县的建设中,应重视保护和修复全县的湿地生态系统,协调好“向海要地”和保护湿地资源的关系,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发挥其应有的环境生态功能。

5.海洋资源的支撑能力

苍南县海域辽阔,拥有大小岛屿43个,浅海滩涂面积14.6万亩,淡水可养面积5.5万亩。港湾、浅滩、滩涂和海洋生物资源得天独厚。

县域沿海海域属东海中部与南部交界区域,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水质肥沃,水产丰富。已发现鱼类有372种,虾类79种,头足类42种,蟹类128种,贝类425种,藻类168种,并形成各种渔汛,海洋渔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2003年苍南县近海水产养殖面积达51529亩,年产量14076吨。海洋

捕捞和水产养殖全年实现产值11.09亿元。

港口和深水岸线资源丰富,航道、锚地及避风条件良好,沿岸天然形成众多的港湾港和海岛港。现有龙江综合型港,霞关、巴曹、大渔、炎亭、石砰、中墩等以渔为主的海岸港资源和南关岛、北关岛、官山岛、琵琶山岛等海岛港资源。

全县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目前理论基准面以上尚有可利用滩涂资源10余万亩。沿海的风能资源蕴涵丰富,以平均风能密度200瓦每平方M,年有效时数5000小时,风能利用率10%计算,每年可产电能10多亿度,现已在鹤顶山建立风机4台,总装机容量13850瓦。潮汐资源和油气资源也相当丰富。

2.2.2环境质量现状

1.水环境质量

据2003年苍南县环境监测年报,在全县13个地表水例行监测站位中,除桥墩水库、晓丰、甘歧分别为Ⅱ类、Ⅲ类、Ⅱ类水质,尚能满足功能区要求外,其余的为Ⅴ类-劣Ⅴ类,全部超过功能区要求,达标率仅为23.1%,而且绝大多数是劣Ⅴ类,劣Ⅴ类站位数占总站位数的69.5%。

水质污染类型为氮类及有机污染,溶解氧含量小,主要污染指标依次为氨氮、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其中氨氮、溶解氧作为主要定类因子,污染最为严重,属Ⅳ类-劣Ⅴ类水质水样分别占全年监测水样数的48.7%和21.8%。总体而言,水质较差,急需改善。

横阳支江的各期水质监测中,晓丰绝大多数属Ⅱ-Ⅲ类水,极个别为Ⅳ,渡龙为Ⅴ-劣Ⅴ类,朱家站段为Ⅳ-劣Ⅴ类。晓丰下游段的渡龙和朱家站污染较严重,尤其在枯水期,各期监测结果中全部超功能区Ⅱ类水质要求,超功能区要求的工程主要有氨氮、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

萧江塘河的各期水质监测结果全部超功能区Ⅲ类水质要求,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DO、BOD5,其中氨氮的污染最为严重,各期水质全部为劣Ⅴ类。

江南河网各期水质为Ⅴ-劣Ⅴ类,并以劣Ⅴ类水为主,全部超出功能区要求,劣Ⅴ类水质占总监测数的95.8%,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DO、BOD5、COD Mn。

甘宋溪三个站位中,矾山各期水质类别全部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因子是pH值、氨氮,以pH值异常为最明显特征;三叉口水质受矾山影响,半数为Ⅳ-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pH值;甘岐水质相对较好,为Ⅱ-Ⅲ类,符合功能区Ⅲ类水质要求。

全县饮用水源主要有桥墩水库、晓丰、吴家园水库、十八孔水库、护法寺水库等。按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规范》以及《苍南县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案》的水质要求,吴家园水库和护法寺水库等水质情况良好,桥墩水库、晓丰有个别指标超标,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水质规范;十八孔水库可能由于蓝藻的缘故,全年多期水质pH值异常,个别BOD5超标。

2.环境空气质量

根据国家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规范》,2003年灵溪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二级规范。污染指数全部低于50,空气质量为优。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002mg/m3和0.009m3,达到一级规范;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0.068mg/ m3,达到一级规范。

灵溪镇酸雨污染严重,全年平均酸雨率达89.3%,全年降水的pH值范围为3.55-6.31,pH年平均值为4.60。

3.声环境质量

2003年苍南县建成区内噪声达标区面积2.5平方公里,达标区占建成区面积(9.2平方公里)的27%。整个达标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各适用区规范要求,噪声达标区内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8.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8分贝。

4.海洋环境质量

根据温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数据及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苍南已无Ⅰ类海水,基本处于Ⅳ类水或劣Ⅳ类水,属严重污染海域,仅在渔寮、霞关尚有Ⅲ类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由于鳌江水域污染非常严重,各种理化指标严重超标,导致鳌江口附近海域污染最为严重。

2.3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3.1水土流失

苍南县丘陵山区土层浅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坡面面蚀的水力侵蚀,西部和西南山区也存在重力侵蚀,是浙东沿海重点监督区,1999年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413.6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2.9%,占丘陵山地面积的64.3%;2001年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70.11平方公里,比1999年减少43.5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50.98平方公里,中度侵蚀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分别占流失总面积的67.8%和26.6 %。水土流失面积分布较大的乡镇有桥墩、莒溪、灵溪、观美、矾山、赤溪、马站、沿浦等。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苍南县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面积达172.17平方公里,暴雨发生频繁,丘陵山区地面组成物质抗侵蚀能力差,多为红壤、黄壤及粗骨土,森林植被质量不高,原始植被稀少,不能较好地发挥森林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这四方面的特点构成了有利于水土流失发展的自然条件;二是不断地开垦坡地,乱砍滥伐,修路采矿,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

2.3.2自然灾害

苍南县的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为主。水灾的成因主要是台风、暴雨及洪涝。苍南县台风活动频繁,常遭台风风暴潮和暴雨袭击,平均每年2.6次,影响严重的平均每年1.3次,主要发生在7至9月,在此期间发生的台风数占全年台风总数的90%。苍南县多暴雨,平均每年有4至6次暴雨出现,日雨量100毫M以上的暴雨占20%左右,雨日以5、6月梅雨期为最多,雨量以8、9月台风期为最多,同时,这两期也是苍南县洪涝灾害的夏涝和秋涝期。苍南县多旱,平均2年发生一次,其中伏旱和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2.3.3水环境污染严重

现代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引起工业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废水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严重,2003年全县工业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18.13万吨,处理率为61.19%,排放达标率仅为为56.5%,CODcr 排放量为1818.43吨;人口及人们活动的增加,导致生活污水的增多,2003年城镇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180.23万吨,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693.09万吨,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CODcr排放量为11029.82吨;滥用化肥、农药及畜禽养殖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CODcr排放量为5836.64吨,这些导致了苍南县水体水质严重恶化,县域主要河道、平原水网水质严重超标。

全县区域性、行业性水污染尤其严重,区域污染排放量占工业排污总量的60%,是造成全县工业排污指标成倍超出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印刷(造纸)、褪色、电镀、卤制品、废塑料洗涤等行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印刷业主要以化学污染为主,包括各种有机溶剂的挥发气体,锅炉烟气以及含有各种污染物的废水;电镀业产生大量含铬等重金属的废水、废渣以及酸雾,主要集中在金乡一带;桥墩的卤制品加工业和宜山的褪色业产生大量的含盐及高浓度废水;灵溪的废塑料洗涤行业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难以治理。目前苍南的100家温州市级重污染企业中,包括14家印染企业、16家电雕企业、15家电镀企业和15家食品加工企业。由于这些行业大都以家庭作坊式或小规模企业存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形成区域性的行

业持续污染。

2.3.4固体废物污染

2003年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3.17万吨,综合利用量4.62万吨,处置量3.2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60%;其中工业危险废物640.75吨,综合利用量37.29吨,处置量600.54吨,有少量危险固废排放。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5.2万吨,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27.62万吨。由于全县至今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设施,城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大部分未得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和堆放的现象较普遍。即使有的乡镇对垃圾进行了收集,也是简单的集中堆放,并未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且垃圾堆放点选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金乡曾经发生垃圾塌方的事故,严重污染了当地水质。部分地区的农村甚至还没有垃圾收集点,垃圾随意丢置现象严重,沿路及河道内,到处可见丢弃的垃圾,严重影响了水质及城乡面貌。秸秆的综合利用渠道尚未完善,大量的秸秆被露天焚烧或弃入河流造成污染,2003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26.76万吨,综合利用率仅35%;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低,白色垃圾污染严重。此外,以宜山镇布角料褪色为代表的工业垃圾污染严重,沿路每家每户开展家庭作坊式的布角料褪染色;作为原料的大量待处理废布料随意堆放,散落于道路两侧,褪色后的布角料置于门前屋后,甚至耕地上进行晒干;破碎的布屑随风飘荡至道路、农田及河流,严重影响了环境和城市美观。

2.3.5海洋生态系统衰退

随着沿海城镇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开发活动的激增,各类污染源日益增多,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大量污水、固废排入海中,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近3年来,每年发生大小赤潮20余次。海域环境质量的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了大批植被和海洋生物死亡;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传统的经济鱼类资源大幅度降低,难以形成鱼汛;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发生变化,系统内部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一些鸟类的栖息地,重要的经济鱼、虾、蟹和贝类的生息、繁衍场所因此消失,海洋动物的生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某些生物甚至绝迹。根据《县渔业志》及浙江海洋学院调查,敖江原有鱼类100多种,各种高等底栖生物近50多种,曾是多种溯河性和降海性经济鱼类和甲壳类等珍贵水产品的产卵索饵地,特别是我县青蟹、河鳗苗、梭子蟹及河蟹等重要品种的繁衍地。但由于敖江口已被严重污染,传统的物种正逐渐消失灭绝,仅剩下被污染的标志性生物,敖江上游已基本没鱼类。另外,污染还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持水土、蓄水分洪、抵御风暴潮的能力,同时还导致了一些海岸地貌和海区的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纳潮量减少,降低了海水交换能力和海水的自净能力,而且加速了航道、港口和港湾的淤积,造成海岸线资源的锐减。

2.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2.4.1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苍南位于浙江最南端,南与福建福鼎市接壤,东南濒临东海,北连平阳,西邻泰顺、文成,浙南闽北的区位优势明显,是省际经贸交流中心,温州南部区域经济中心。境内交通方便,甬台温高速公路、104国道,以及即将建成的温福铁路、温州东海大通道均从苍南通过。借助这些交通干线,苍南可以直接辐射浙南闽北的广大地区,间接辐射全国及国际地区。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了具有苍南特色的经济格局。一批工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印刷、塑编、纺织、商务礼品、食品加工、仪器仪表等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家具、不锈钢等新兴行业得到了培育,成为“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和“中国塑编之都”。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效益

农业、绿色农业和渔业发展迅速,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业基地,被命名为“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中国席草之乡”,临港型经济、海洋渔业、海产品深加工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旅游业、金融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商贸经济非常活跃,目前已有水产品、副食品、商务礼品等80多个专业市场辐射浙南闽北地区。

生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全县已制定了蘑菇、四季柚、脐橙、茶叶、席草、肉兔、山羊等7个农产品地方规范,建成望里镇的放心大M基地,千亩无公害甜橙和蔬菜基地,赤溪的安盛三千亩有机马蹄笋基地以及五凤的有机茶叶基地等,有力地促进了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全县已有19个市级绿色农产品,其中3个为省级。全县已有5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经管体系认证;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获得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的食品企业,率先在全省树立了有机食品品牌;温州宇宙集团进行了绿色企业改造试点,把清洁生产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经管,目前已基本符合绿色企业规范要求。

3.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苍南县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启动,苍南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施跨越式发展、打造“绿色苍南”的发展战略。2003年9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县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多次对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等进行研究部署。

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县”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公众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特别是近几年的公众参与和有奖举报的深入开展,大大激发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为生态县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小学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目前全县有16家绿色学校具备创建验收规范,其中5家已通过市级验收。生态、环保的理念广为传播,已有鹤顶山风力发电实验场为温州市级环境教育基地,以环境宣传教育为主要职责的“绿眼睛青少年环境文化中心”学生环保组织先后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根与芽”环境教育工程成就奖和“地球奖”,也成为温州市级环境教育基地。

4.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条件逐步成熟

国内外相关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相关技术已比较成熟,如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修复技术、矿山生态恢复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等,并已有较多的应用实例。节能、节水技术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新的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不断开发出来。国内已有广西贵港等多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在建设,有的已取得良好效果。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型技术的交流、普及和应用以及征集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技术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改革开放带来人才流动和国际交往的增加,为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用于生态县建设创造了更多条件。

全县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年末全县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509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有3585人。全年开发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工程138项,开发对外合作科技工程48项,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基金工程3项,有6个工程列入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全县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县级科技型企业38家,印刷包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被列入10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行列,全年专利授权数116项。科技工程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近年来,全县环保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强化环境经管、积极防治污染,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区域性污染整治工作全面展开,褪色、电镀、卤制食品等重点污染行业开始得到集中清理整顿,工业行业开始创建环保文明行业。

2003年集中解决了近90多家卡拉OK厅、大理石加工点的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依法取缔并拆除龙港、宜山、望里等乡镇褪色点4200多个,关闭和捣毁次氯酸生产点20多个,取缔各类不法加工点40多个。工业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控制,全县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生态乡镇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全县已有50%以上的乡镇启动生态建设工作。望里镇成为全县第一个市级生态示范镇,正向着省级生态示范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目标迈进;灵溪、龙港、金乡等三个中心镇的环保规划和全县的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基本完成并通过会审;矾山镇完成了生态恢复规划的年度任务。生态村建设有序推进,龙港中双龙村连年获得省市级文明村称号,已经成为全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生态改造建设样板村。

2.4.2制约因素

1.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

苍南县2003年人口为122.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1‰,人口密度达到971人/平方公里,大大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3.28‰和460人/平方公里。与人口众多不相适应的是,科技人才缺乏,2003年全县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只占人口总数的1%左右,而同期全省的相应比例则达到6%。由此可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已经成为苍南当务之急。

人口众多也造成了全县人均资源较少。全县人均耕地面积0.34亩,与温州市水平相当,后者在全省10个陆域地市中数量最少;人均水资源量1106立方M,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资源的短缺直接制约了苍南县的持续发展。

2.经济总量小,经济运行综合效益欠佳

与全省相比,苍南属于浙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经济水平较低。2003年苍南人均生产总值为8971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19730元)的45.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362元,为全省平均水平(5431元)的80%,全县共有12个省级欠发达乡镇。与温州全市相比,苍南主要经济指标在温州全市的排位靠后,各项经济指标不管是总量还是增幅,与兄弟县市相比,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多年来苍南的经济一直是处在小生产、小发展的状态,企业绝大部分起源于家庭作坊,大多数是属于小规模企业,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占到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5.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条短,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产业层次较低,仍然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低技术、低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主要还是靠纺织业、印刷业、塑料制品业等传统支柱行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低、小、散”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运行综合效益欠佳。

3.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化水平偏低。城镇建设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城市经管水平不高。灵溪、龙港等中心镇,对全县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益不明显。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城区内工业用地布局零乱,污染企业多,且处于城市上风向或城区内部。在城乡之间及其内部,存在严重的生产、居住和商贸等功能区混杂交错的问题,工业点呈现“宏观集聚、微观分散”,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合理,土地、基础设施及其它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全县的持续发展。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未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跟进,全县至今没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大量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全县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区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还很不完善,垃圾袋装化、分类化收集尚未实行,乡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乏,随处抛扔的现象普遍存在;城区绿地的人均指标和比重大大低于国家和省市指标下限,与苍南城市所拥有的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很不相称;城区道路拥挤,104国道功能混杂,国道两侧新建了

大量的工厂、住宅、市场和商业用房,交通压力骤增;县域南部山区和沿海一带,交通尤其困难,虽然拥有“山海并利”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瓶颈”制约,严重影响了海洋资源和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山区、渔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

4.水环境压力巨大

如前所述,目前全县工业、生活、畜禽养殖等多方面的污染源都未得到有效的治理,导致了苍南县地表水水质严重恶化,县域主要河道、平原水网水质严重超标。2003年13个地表水监测站位中,有10个站位的水质数据显示为Ⅴ类-劣Ⅴ类,超过功能区要求。此外在桥墩水库、十八孔水库等饮用水源区周围存在大量的散养畜禽(主要是养猪),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导致饮用水水源氨氮超标,产生大量蓝藻,影响饮用水源水质,造成水质性缺水。

5.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受苍南地形地貌形态及其组合格局的影响,全县的区域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平原地区发展迅速,集镇建设上规模,山区、半山区则发展缓慢,县域90%以上的GDP、工业总产值及服务业增加值都集中在平原地区。尤其是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平原地区与山区形成了经济增量阶梯,欠发达乡镇与发达乡镇相比,在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有的欠发达乡镇已无力激活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由此导致的贫富不均现象突出,山区、老区、渔区并存,贫困人口面广量大,并且绝大部分居住在极为偏僻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任务繁重,渔民转产转业任务十分艰巨。3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

3.1总体目标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扎实有效的生态县建设,使全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更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人居环境;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各类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和持续利用;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建成具有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有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且可持续发展,将苍南建设成为温州“一港三城”发展的战略新区和重要增长极、国际性轻工城的重要生产基地和温州南部地区集滨海游、山水游、人文游、休闲游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景区。

3.2阶段目标

1.初级阶段(2004-2007年):初步建成生态县

初步建成生态县,经济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优化,经济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620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720元。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m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县共建成生态乡镇19个。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到2007年,50%的地表水监测断面满足功能区要求,20%的海洋水环境监测点满足功能区要求,COD排放强度降到8千克/万元GDP,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

2.达标阶段(2008-2015年):全面建成生态县

生态县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项指标全面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

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部分地区跨入现代化“门槛”。绿色产业得到壮大,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生态经济效益明显。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720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400元。

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居住条件更加优美舒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m2,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统筹发展,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建设全面取得成效,全县共建成生态乡镇29个。

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森林林分林相得到进一步优化,森林生态功能更加突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的质量有显著提高;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部满足功能区要求,COD排放强度降到4.5千克/万元GDP以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超过90%。

3.提高阶段(2013-2020年)

不断完善和深化生态县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加强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统筹等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达到生态乡镇、生态村的规范,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3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结合苍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现状,针对性苍南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苍南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共36项指标,具体如下:

表3-1 苍南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表

根据苍南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制,生态县建设目标分解如下:表3-2 生态县建设考核目标及责任分解表(2003-2007)

3.4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

1.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差距分析

对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和苍南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表,苍南县目前已有7项指标达到考核要求,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还有31项指标未达标,存在不同差距。通过对照分析,除了已达标指标,将未达标指标分为难度较小指标和难度较大指标两类。

①已达标的指标

基础较好的指标共7项,分别为: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大气环境质量、工业用水重复率、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

②难度较小指标

难度较小指标虽然与目标有一定距离,但通过努力容易达到。共16项,分别为: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噪声环境质量、旅游区环境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旅游区环境达标率、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化肥施用强度、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污灌达标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初中教育普及率、恩格尔指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③难度较大指标

难度较大指标共15项,指目前离生态县考核要求差距较大,规划期内须加大建设力度才可能达标的指标,分别为:人均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农产品的比重、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水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化水平、贫困人口比例。对达标难度较大的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表3-3 生态县建设重点和难点指标可达性分析

2.关键指标的关联度分析

生态县建设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同样,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指标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指标分析可以看出,难达标的指标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这些指标与前文分析的人口众多、经济总量欠发达、基础设施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制约苍南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一一对应。具体而言,由于苍南县目前以量的增长为主、以资源高消耗、低利用效率和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欠缺而导致污染难以治理和环境质量破坏,由于全县发展缺乏科学的系统性规划而导致了城市化水平不高。横向来看,经济增长的无力、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这三个因素之间又互相制约,互为因果,严重阻碍着全县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由此可见苍南生态县建设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全县的经济竞争力;二是要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对褪色、电镀、制革等重污染行业进行坚决治理,尤其要加强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目前污水、垃圾污染严重的状况;三是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既要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城市化水平,又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高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创造经济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4生态建设功能区划

4.1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生态县建设的功能区划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与上级规划统一的原则

苍南县生态建设功能区是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和温州市生态功能区的子系统,因此苍南县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应与上级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进而实现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的统一。

②生态完整性原则

生态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各区划单元必须保持内部正常的能流、物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流动的关系,通过传输和交换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从而保证其区划单元的功能协调性,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

③非均衡发展原则

主体生态功能是影响区域发展的主体资源和主要环境功能因子。但根据景观生态学异质共生原理,各个生态区环境及历史演替过程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主导功能。因此在大的生态区域划分上允许不同主导功能生态区的协调共存。

④可操作性与可调整性原则

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形成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因此要充分考虑当前实际,量力而行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生态系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区划的内容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生态环境,更好地起到指导区域发展的作用。

⑤尽可能与行政区划一致的原则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在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的背景下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情况,保持行政辖区在空间上的连续性,以便于日后行政辖区综合经管措施的实施。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目录 1 总论 (1) 1.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1.1.1 指导思想 (1) 1.1.2 基本原则 (1) 1.2 规划编制的依据 (1) 1.3 规划范围 (2) 1.4 规划年限 (2) 2 现状分析与评价 (2) 2.1 基本情况 (2)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 2.1.2 经济发展现状 (2) 2.1.3 社会发展现状 (3) 2.2 资源与环境质量 (4) 2.2.1 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 (4) 2.2.2 环境质量现状 (6) 2.3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7) 2.3.1 水土流失 (7) 2.3.2 自然灾害 (7) 2.3.3 水环境污染严重 (7) 2.3.4 固体废物污染 (8) 2.3.5 海洋生态系统衰退 (8) 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8) 2.4.1 有利条件 (8) 2.4.2 制约因素 (10) 3 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 (11) 3.1 总体目标 (11) 3.2 阶段目标 (11) 3.3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 (12) 3.4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 (14) 4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 (15) 4.1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5) 4.2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方案 (16)

4.3 生态建设功能区分析 (16) 4.3.1 西北水源生态保护区 (16) 4.3.2 东北城镇生态协调区 (17) 4.3.3 西南矿山生态恢复区 (17) 4.3.4 东南农林生态发展区 (17) 4.3.5 东部海岸带与岛屿生态建设区 (18) 5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9) 5.1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19) 5.1.1 建设目标 (19) 5.1.2 培育苍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带 (19) 5.1.3 生态工业建设 (21) 5.1.4 生态农业建设 (24) 5.1.5 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 (26) 5.2 城乡生态人居建设 (28) 5.2.1 建设目标 (28) 5.2.2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29) 5.2.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31) 5.2.4 城乡统筹发展 (32) 5.3 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 (34) 5.3.1 资源可持续利用 (34) 5.3.2 生物多样性保护 (39) 5.3.3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40) 5.3.4 生态环境修复 (40) 5.3.5 城乡生态安全 (41) 5.4 生态文化建设 (43) 5.4.1 建设目标 (43) 5.4.2 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43) 5.4.3 现代生态文化建设 (43) 6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45) 6.1 苍南生态县建设近中期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 (45) 6.2 重点工程经费概算 (48) 6.2.1 经费概算 (48) 6.2.2 经费来源 (48)

吴爱武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吴爱武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7月4日) 同志们: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好生态县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我县生态县建设步伐,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刚才,爱龙同志通报了我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工作进展情况,王斌同志宣读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一会儿,长安大学专家组还要对业务干部进行培训。下面,我讲三点意见,请同志们一并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生态县建设是洛南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倾力打造生态旅游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县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十二五”时期,推进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实现“一市三基五业”宏伟目标,既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路子,又要进一步凸显我县生态优势,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县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展生态县建设,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不断优化我县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推动突破发展。作为这项工程的蓝图和纲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镇、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作,集思广益,精心编制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县建设规划,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2009-2020) 松阳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八月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编制协作单位:松阳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王飞儿 参加人员:李文红杨晓春金婧靓 叶根基田平戴露莹 阙勇东边金云占夏欢 杨佳王利军 审核:赵云升王飞儿 审定:周才用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规划修编背景 (1) 1.2 规划编制依据 (1) 1.3 规划指导思想 (2) 1.4 规划原则 (3) 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3) 第二章规划区域现状 (5) 2.1 自然环境概况 (5) 2.2 社会经济概况 (6) 2.3 生态资源概况 (8) 2.4环境质量 (10) 第三章生态县建设回顾 (12) 3.1 生态县建设工作及成效 (12) 3.2 生态县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16) 3.3生态县建设主要困难及问题 (17) 第四章规划目标和建设指标体系 (20) 4.1 规划总体目标 (20) 4.2 规划阶段目标 (20) 4.3 规划指标体系 (21) 4.4 生态县建设可达性分析 (22) 第五章生态功能区划 (28) 5.1 生态功能区划 (28) 5.2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29) 5.3 生态建设区域导向及要求 (31) 第六章生态县建设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38) 6.1 构建高效低碳的生态产业 (38) 6.2 建设安全洁净的生态屏障 (50)

6.3 构筑和谐宜居的生态人居 (66) 6.4 培育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 (77) 第七章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83) 7.1 重点工程 (83) 7.2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84)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9) 8.1 政策法规保障 (89) 8.2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 (90) 8.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92) 8.4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93) 附表松阳县重点工程及责任分解表 (97)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1. 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 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4 主要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规划时限 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具体建设指标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规划指标体系 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4.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 4.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 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打印版)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修订稿) 摘自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195 号)《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 一、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序 号 名称单位指标说明经 济发展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约束性 指标经济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8000 县≥6000 经济欠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6000 县≥4500 2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 元 ≤0.9 约束性 指标3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m3/万元 ≤20 约束性 指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 4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 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60 参考性 指标 生态环境保护5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指标山区≥75 丘陵区≥45 平原地区≥18 高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90 6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约束性 指标山区及丘陵区≥20 平原地区≥15 7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 指标

8 水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 准,且省控以上 断面过境河流水 质不降低 约束性 指标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9 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GDP) 约束性 指标化学需氧量(COD)<3.5 二氧化硫(SO2) <4.5 且不超过国家总 量控制指标 11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约束性工业用水重复率≥80 指标 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约束性 指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 且无危险废物排 放 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12 约束性指标 14 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 比例 % ≥50 参考性 指标 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 用率 % ≥95 约束性 指标 17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顷<250 参考性指标 18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性 指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参考性指标 20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3.5 约束性指标 社会进步 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符合国家或当地 政策 约束性 指标 22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5 参考性 指标二、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前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春节亲临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之际实地指导;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福建,对海西建设细致关心与具体指导;多个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福建省迈入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闽北作为福建生态资源大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生态市,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事关大局、事关未来,意义重大。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2年3月,福建省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福建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闽委发[2004]15号),明确提出建设福建生态省的目标,并提出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组织编制市、县(区)生态建设规划,并经同级人大批准颁布实施。 南平市生态优势明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0年11月,南平市政府向省环保局报送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请示》,并报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2001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南平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8年12月,南平市顺利通过了环保部授权福建省环保局组织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审验收,并报环保部审核命名。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建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提出既要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力争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作贡献,着力打造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又要把建设生态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规划,与南平建设海西绿色腹地相结合,与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建瓯的创建特色和模式,使建瓯的生态市建设走在南平市、福建省前列。创建生态市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市乃至南平市跃升发展的战略任务,将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本规划时段为2011~2015年,规划到2014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到2015年初步建成绿色突显、工贸发达、生态休闲、文明和谐的闽北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率先在南平、全省中建设成生态市。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福建生态省建设和南平生态市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本规划纲要是建瓯市建设生态市的指导性文件,是各乡镇和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市情概况 1.地理环境

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1.总论 1.1规划提出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境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而“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时期,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并实施,是确保县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的重要保障。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 第一,生态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资源包括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十三五”期间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控制。现在国家在强调能源总量控制,特别是煤炭总量控制、耕地总量控制(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制度)、水资源消费总量控制等。二是结构优化。从能源结构优化来看,主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等,同时尽可能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还有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结构优化。三是效率提高。不仅是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而且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要提高。 第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涉及两方面: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此外,还要注重

一些新污染的治理,比如说光污染、声音污染、电子垃圾污染等的治理。二是生态建设。主要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荒漠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三,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包括四个基本内容。一是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产业。二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将生态建设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三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生态空间。生态空间需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二是国土整治,包括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问题。三是推进新型绿色城镇化,包括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 第五,生态社会。生态社会建设重点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文化建设,即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问题。二是进行生态行动,让机关、企业、居民各个方面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三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 1.2目的和意义 本规划以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按该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弄清辖区内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提出“十三五”期间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的对策及措施,切实处理好“十三五”期间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为建立

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

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 (2004——2020年) 前言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长丰县作为省会合肥市辖县、皖中的重要城郊县之一,坚持用近二十年时间建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县,既是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县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建设生态县的目的,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前提,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保证生态县建设的有序开展,根据《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合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以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我县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提出了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重点、保障措施和近期准备实施的项目计划。今后,随着生态县建设的不断推进,将对本《规划》内容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章生态县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及发展环境 一、生态县建设的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恶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把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立足于省情,及时作出建设生态安徽的重大战略决策,编制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合肥市编制了《合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并当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要举措,在不同领域积极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效。建设生态长丰既是我县积极融入世界新的发展潮流,走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之路的需要,也是我县顺应改革开放,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更是我县挖掘和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实现优农富民目标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科学制定规划,加快生态县建设进度,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为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二、生态县建设的基础条件

某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六月

苍南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余梅生 常务副组长:章方璋 副组长:王宗泽 成员:黄锦耀(县委办)李道骥(县府办) 陈绍军(县委办)李美君(县委农办) 林维清(县府办)温兴华(县委组织部) 李晖华(县委宣传部)杨绍霖(县发展计划局) 黄美雪(县环保局)丁振俊(县经贸局) 高友平(县财政局)潘贤同(县科技局) 黄孝维(县国土资源局)冯存鎏(县规划建设局) 林周良(县水利局)苏静平(县农业局) 林志平(县林业局)尤祖铭(县交通局) 金朝鸣(县文化局)梁峰(县教育局) 白直营(县广电局)张端助(县旅游局) 林志恺(县海洋与渔业局)王清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林祥明(团县委)于春华(县妇联) 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张秀明(县环保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黄美雪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陈学龙、张秀明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规划委托单位:苍南县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规划编制协作单位:苍南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 规划编制负责人:刘瑜(工程师) 主要参加人员:柯紫霞(高级工程师) 徐鹏炜(高级工程师) 张雍(助理工程师) 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 张秀明(县环保局) 方俊(县发展计划局) 项茹芸(县环保局) 汤秀秀(县环保局) 欧阳望(县环保局) 审核:谭湘萍黄美雪

前言 跨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也将作为今后各级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省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立足省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温州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把建设生态市作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规划到2015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规范,2020年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 苍南生态县建设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实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创建生态县是苍南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县跨越式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推进,苍南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温州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编制了《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从苍南县的实际出发进行编制,并和正在实施或即将颁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和苍南县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规划》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切合苍南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生态县建设的顺利开展。 《规划》由苍南县人民政府委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编制,由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其间得到了全县各政府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对所有指导和帮助本规划编制的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

平昌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说明

《平昌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说明 平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夕谦 (2009年10月12日) 一、规划编制背景及过程 原国家环保总局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2004年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生态四川,还三江清水”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正式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生态县建设;巴中市委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提出建设全国生态市,我县在2004年被列入第九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于2006年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随后,县委县政府按省市要求全面启动了生态县建设。2008年4月,省环保局将平昌县列为全省38个生态县建设重点县。 为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进行、科学实施,2006年县人民政府委托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编制《平昌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派出专家组深入我县实地调查,广泛收集资料,征求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善,2007年底完成初稿,2008年通过省市专家组评审。评审组认为该《规划》突出了实用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 二、生态县的内涵 1、内涵。生态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县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 1 -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县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2、目标 ①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②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③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 ④着力解决“发展不足”的贫困问题与“发展不当”的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方式问题。 3、意义 ①生态县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形式,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②生态县建设是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的重要保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③生态县建设是环境保护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最佳切入点。 4、措施 ①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 ②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 ③统筹规划——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规划经省环保局组织论证,报当地政府审定、人大审议后发布实施。 ④分步实施——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 - 2 -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 (2015-2030) 一、目标愿景 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 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2030年,海南岛陆域

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 空间类型 2020年2030年 各功能区面积 指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陆域空 间比例 各功能区面积 指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陆域空 间比例 一级生态功 能区 1153533.6%1153533.6% 二级生态功 能区 1598446.4%1598446.4% 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 其他用地33099.6%31819.2% 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 注:一级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二级生态功能区。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格局 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2008-01-15 一、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二、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

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三、生态省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全省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含地级行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重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国内前列或不断提高。 (5)全省80%的地市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腊口镇生态县建设规划(DOC 29页)

腊口镇生态县建设规划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绿色浙江建设的重大举措”,要求各地、市、县开展生态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实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丽水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青田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生态县,推动青田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已成必然。 腊口镇总人口为2.4万人,其中滩坑库区移民803户2743人。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9亿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纯收入4665元,增长8.9%。但该镇仍属于欠发达乡镇之一,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城市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偏低。面对新的发展要求,鉴于腊口区域特色、产业基础特色,腊口镇委、镇政府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努力建设生态镇、实现全镇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更好的开展生态镇建设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和青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

腊口镇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根据腊口镇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结构特点,遵照浙江省生态办《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要求,编制了腊口镇生态建设规划。 第二节指导思想 立足于腊口镇的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及青田县创建生态县的战略部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腊口镇建设成为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城镇。 第三节规划编制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合理地确定生产方式和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努力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增强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 1 背景和重要意义 1.1 生态破坏现状 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沙漠化土地面积为33.4万平方公里,每年仍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地9000万公顷,每年还以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全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加重,每年因灾害损毁的土地约13万平方公顷以上;全国亟待整治和恢复的矿区弃地有200多万公顷。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采用了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造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的自然资源基础正不断的退化、枯竭。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城镇乡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应该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1.2 生态示范区建设现状 多年来,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一起在引导城市乡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

的尝试: 1.2.1 开展生态农业户、村、乡和县的建设; 1.2.2 组织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 1.2.3 开展了合理规划乡镇工业小区和防治乡镇工业污染的工作; 1.2.4 加强了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1.2.5 开展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完成了沿海近岸海域的环境功能区划; 1.2.6 开展了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科研和试点; 1.2.7 开展了矿区生态破坏恢复治理和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恢复治理的示范工程建设,等等。 综上所述,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3 生态示范区的内涵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对象,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定行政区域。生态示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示范区建设可以乡、县和市域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当前重点可放在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上。 1.4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4.1 以保护农业生态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示范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实 施方案 根据《承德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文章- 帮您找文章]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统领,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为主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把围场县建设成经济繁荣、高度文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县。 二、总体目标 围场生态县建设规划范围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所辖区域,从XX年至2020年,规划时限为15年。经过建设,全县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县验收标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比较完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有序发展,具备完善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和预防控制系统,环境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生态县的框架。 三、工作步骤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县规划时段:近期起步阶

段,中期建设阶段,远期达标阶段。 在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分两个时段,XX-XX年为起步阶段的启动时段,XX-XX年为起步阶段的工作阶段。 启动时段的工作步骤 1、XX年1月-XX年6月 建立生态县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制定规划实施方案,下发《规划》大纲; 2、XX年7月-XX年12月 完成全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涉及各工程项目,要落实到责任单位,并制定出落实计划。 3、XX年1月-XX年12月 完成启动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对所下达的任务指标组织考核验收和做为模范验收工作。 四、启动时段任务 XX-XX年的建设任务是: 1、实施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工程。推动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我县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水平;工业园区建设与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接轨,引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快传统企业的生态转型进程。到XX年全县组织清洁生产审核10家,主要涉及矿山、硅砂、建材、医药、服务业等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率

全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全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X”时期(X-X年)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一极两地四区”发展目标的攻坚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期和推进依法治县的巩固期,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天蓝、水清、地绿”总体目标的重要时期。 一、“X”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X”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1.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积极开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关闭落后产能等措施,圆满完成了国家、省、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截至X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606吨,比X年降低了50.8%;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380.8吨,比X年降低了24.7%;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061.9吨,比X年降低了45.8%;氨氮排放量为252.5吨,比X年降低了61.8%。 2.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监测数据表明,“X”期间,我县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Ⅱ类水域标准,水质良好;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52.2-56.4分贝之间,总体保持稳定;X年,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5%,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3.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站和日处理生活垃圾150吨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建成投运;新建尚武、化龙等14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空气自动站3个,实现了空气质量六参数监测;建成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7套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监控平台1个。环保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4.生态创建效益逐步显现 全面开展生态创建工作,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9个,有力助推了乡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二)“X”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挑战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环保压力日趋增大,加之国家、省、市对环境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更加严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二是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形势严峻。我县大部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为就地溪沟、塘堰或浅层井等,但因农村种养业等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加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率不到80%,水源保护任务十分繁重。三是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任务重,环保投入压力大。全县38个乡镇(街道)中仅有14个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站),且配套管网均不完善,大量乡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大部分乡镇、村庄生活垃圾采取简易填埋方式处理。县城建成区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厂,

东宁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初步设想

?
2 2 5?
工程科 技 
东宁县 生态县 建设规划 的初步设想 
王秀艳 ’ 韩丽媛 王永 良 3 (、 1 东宁县环境监测站 , 黑龙 江 东宁 17 0 2 齐齐哈 尔环境监测 中心站 , 520 、 黑龙江 齐齐哈 尔 1 10 605 3 齐齐哈 尔格林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 司, 、 黑龙 江 齐齐哈 尔 1 10 ) 6 05 
摘 要: 着重介绍 了东宁县 生态县建设规划 总体结构、 态经济区的建设与保护。 生 关键词 : 东宁县 ; 生态县 ; 建设规划 
1 概述 “ 十五个景点( ”包括 自 区): 然景观景点 2个, 人文景观景点 2个 , 历 根据省 、 市的要求 ,“ 以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 ‘ 绿色东 史文化遗产景观景点 2 , 个 特色资源景观景点 3 , 个 名胜古迹景观景点 宁’ 为目标 , 以建设生态县为主要载体 , 努力保持人 口、 资源 、 环境与经 1 , 个 现代人工建造景观景点 2 , 个 冰雪旅游景观景点 1 , 个 生态旅游区 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提出编制《 东宁县生态县建设规划》 的初步设想 。 2 。 个 2“ 规划” 的目的 7“ 生态经济 区” 的建设 “ 充分发挥东宁县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 , 在发展 中加强生态 分别依据 “ 生态核心经济区”“ 、 农业经济区”“ 、林业经济区”“ 、牧业 环境建设, 经过 1 年左右的努力 , 0 基本实现人口规模 、 素质与生产力发 经济区”“ 、工业经济区”“ 、江河经济 区”“ 、矿业经济区” “ 、休闲度假旅游 展要求相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 把东宁县建设 景 区”“ 、观光走廊 ” 本 隋况 、 基. 存在问题 , 设立了生态建设 目 , 标 规划了 成为具有 比较发达 的生态经济 、 的生态环境 、 的生态人居 、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方 向、 优美 宜人 繁 生态经济的建设方向。 荣的生态文化 、 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山水旅游城” 人与 。 8“ 生态体系建设” 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建议 3 “ 划” 规 的总任务 主要 围绕 “ 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人居体系”“ 、生 完成丘陵台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设;该区由天然次生林封育 态文化体系”“ 、能力保障体系” 规划了建设的构想和建议。 区和水土保持区组成。 “ 生态产业体系” 建设。重点提出了生态工业 、 生态农业 、 生态草牧 完成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 包括生态经济核心区、 农业经济 区、 林业 业 、 生态林业 、 资源水利产业 、 生态渔业 、 高新技术产业 、 数字东宁县 、 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