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建设规划大纲

合集下载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2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06—18年)根据《承德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统领,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为主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把围场县建设成经济繁荣、高度文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县。

二、总体目标围场生态县建设规划范围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所辖区域,从18年至18年,规划时限为18年。

经过建设,全县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县验收标准。

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比较完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有序发展,具备完善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和预防控制系统,环境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生态县的框架。

三、工作步骤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县规划时段:近期(2006-18年)起步阶段,中期(2021-18年)建设阶段,远期(2021-18年)达标阶段。

在第一阶段(2006-2021)起步阶段,分两个时段,2006-18年为起步阶段的启动时段,2008-18年为起步阶段的工作阶段。

启动时段(18年-18年)的工作步骤 1、18年1月-18年6月(1)建立生态县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2)制定规划实施方案,下发《规划》大纲; 2、18年7月-18年12月(1)完成全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涉及各工程项目,要落实到责任单位,并制定出落实计划。

1 / 93、18年1月-18年12月完成启动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对所下达的任务指标组织考核验收和做为模范验收工作。

四、启动时段任务 2006-18年的建设任务是:1、实施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工程。

推动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我县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水平;工业园区建设与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接轨,引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快传统企业的生态转型进程。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任务的由来第1条任务由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否、资源利用是否可持续,最终都会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党的十七大和第十一次全国人大都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真正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推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落实,推动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尽快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江西省委也提出建设绿色江西,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南昌市江西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为进一步促进南昌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南昌市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生态市的部署,是一个适时的和具有前瞻性的决定。

创建生态市是一项综合性的达标活动,是城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对于改善南昌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南昌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创建生态市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按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编制和发布《南昌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二节规划范围第2条规划范围南昌市行政区域,包括南昌主城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红谷滩新区)和南昌市下辖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等四个县,以及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 、南昌英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市向塘省级开发区。

规划面积7402平方公里。

规划以建成区(东起瑶湖,西至新建长堎、麦园;北起北外环线,南至昌南大道) 为主,兼顾行政辖区其它区域。

第三节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第3条生态市的定义生态市不仅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纯自然生态,同时也涵盖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复合共生的现代城市生态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协调关系。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
序 号 二 级 指 标 单 位 赋 分
级 指 标

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 经 济发 达地区 经 济欠发 达地区
年人均财政收入 经济发达 地区 经 济欠发 达地区
元, 人

2 经 济 发
元, 人


农 民人均纯收入 经济发达 地区 经济欠发 达地区


4 国家有关 环境保护法律 、 法规 、 度及地方颁 布的各项环保 规定 、 制 制 5 发现有 一条执行不 力 。扣 1 , 分 扣 度得到有效 的贯彻执行 。 完为止。 污染 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 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 成效 ( ) 2 。三年 三个条件 5 内无重 大环境 污染 和生态破坏事件 () 2 按每个条 件后 面的数 值 外来物种对 生态环境 未造成 5 赋分 明显影 响( ) 1 达到满分 , 否则 0 。 分
元/ 人



城镇居 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欠发 达地区 单位 G P能耗 D
元, 人


吨标煤 / 万元 m 万元 Y %

2 2 2

6 单位 G P水耗 D 7 主要农产 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 的比重 ( 产值 ) 森林覆盖率
五、 考核 程序
差距 , 判断创建工作 的进步幅度。按创建工
作进步幅度评定先进 。 ( 基础分和创建分打分方法如下 : 四) 1生态县 。 、 基本条件共赋 2 分 , 8 按表 1 的方法赋分 。3 项指标按表 2 6 共赋 7 分 , 2
参 加考核 的县 、 , 市 首先 进行 自评 , 并 向省 级环保局提交 自评报告 。 省级环保局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内涵、特征及挑战修改稿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内涵、特征及挑战修改稿
St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fields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主要的建设领域包括生态产业体系与 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水域的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Eco-City Constru(试行)》要求在编 制生态市建设规划时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 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 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Control the numbers of private car, advocate public transport.
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政策调控限制私人汽车购买和使用 推广使用清洁燃料车辆,制定严格的新车标准。
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Challenges of China‘s low-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一)正确把握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内涵 及相互关系,更好的指导生态城市建设。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reen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and low carbon economy
The core content of low-carbon Eco-city construction
3)加强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
Enhance energy-saving building, popularize green building. 加强公共建筑节能 推动居住建筑节能

国家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2008修订稿)--完美编辑打印版

国家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2008修订稿)--完美编辑打印版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环保部网站2008年1月15日发布)一、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1、基本条件(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二、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1、基本条件(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三、生态省建设指标1、基本条件(1)制订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

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全省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含地级行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以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发展生态县规划——以宁海县为例

以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发展生态县规划——以宁海县为例

生 态规 律 的基 础 上 实现 经 济 社 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立和 落 树 实 以人 为本 , 全面 、 调 、 协 可持 续 的科 学 发展 观 . 实现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根 本 性 转 变 , 化 经 济 结 构 , 使 产 业 结 构 升级 . 优 促
培 植新 的经 济 增长 点 , 学 、 科 合理 、 合 、 综 有效 地 利 用现 有 资
高 人 民 生 活质 量 为根 本 出发 点 , 面 推 进 经 济 社 会 与 人 口 全 资 源环 境 的协 调发 展 。 海县 于 2 0 宁 0 3年创 建 国家 生态 示范
和 谐了 , 生态 系统 保 持在 良性 循 环水 平 , 生产 的发展 才 能 获
得永续的空间 。 此 , 因 我们 必须 促 进 人和 自然 的 协 调 与 和 谐 , 理 好生态 环 境 与经 济建 设 的 关 系 , 尊 重 自然 规 律 和 处 在
摘要
生 态县 是 社会 经 济和 生 态环境 协调 发 展 , 个领 域基 本 符合 可持 续 发展 要 求 的县级 行 政 区域 。 人 与 自然 和 谐理 论 贯 穿 于整 各 将
个 生态县 规划 中, 能有 利 于生 态县的 建设 。 以宁海 县生 态规 划 为例 , 其将 和谐 理 念与 规划 相结 合进 行 分析 。 就
关 键 词 生 态县 ; 划 ; 与 自然 和 谐 ; 江 宁 海 规 人 浙
生态 县 ( 县级 市 ) 社 会 经 济 和 生 态环 境 协 调 发 展 . 含 是
社 会 化 的 自然 , 自然 制 约 并改 变 着 社 会 , 过 来 , 会 也 改 反 社
变 着 自然 , 会 是人 与 自然 的统 一 。 结 历 史经 验 教 训 . 社 总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不应 是统 治 被统 治 的 、 征服 被 征服 的关 系 . 而 应 是一种 和 谐 共生 、 协调 发展 的 关 系 , 是一 种 平等 对 待 的 关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12.24•【文号】环办[2004]109号•【施行日期】2004.1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标准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环办[2004]1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规范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我局制订了《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1.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2.《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实施意见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附件一: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1.总则1.1 任务的由来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1.4 规划编制的依据(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2.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2.1 自然地理状况2.2 社会经济状况2.3 生态环境现状2.4 主要资源状况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

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

:ll:JII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洪昌富刘海龙魏保军张中秀:ltJII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唯一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灾后重建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全过程,在规划布局、工业园区规划、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等环节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因地制宜以低冲击开发模式进行建设,为:ltJII新县城的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规划建设理念与目标2008年”月1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IL,III县城新址时强调:。

采用节约型的新技术.新工艺.投资会高一点.但从长远来看是节约的。

重建中要尽可能采用当地材料和技术。

2009年9月25日,温总理视察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展示厅时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讲的。

绿色’。

建筑用材和技术.要把全国已有的最好的节能环保用材.包括墙体.玻璃等,尽可能用上。

如果一次不能全傲到,以后还可以替换。

生态,绿色是最重要的。

2008年6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明确提出.灾后重建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

要把握重建的机遇和发展的机遇.生态化重建规划能够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体目标是建设“安全、舒适.生态友好之城”。

重建后的城市。

抵抗环境灾害的自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的可靠性显著改进:捕获外部发展机遇的能动性有所改进;居住者与观光者的舒适度感受进一步改善。

在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建设工作中,规划设计单位始终牢记中央领导的指示.将节能减排作为规划设计工作的指导方针,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全过程。

在规划布局.工业园区规划.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等了y、_搿】万方数据qrol●‘环节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因地制宜以低冲击开发模式进行建设:尽量减轻环境负荷.增强人和自然的亲和.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和环境,减少排放和能源依赖.提高使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以人为本,天(自然)人和谐:生态县建设不是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仅顾经济发展;也不是不顾经济发展和人的需要,仅顾环境保护、改善景观、绿化美化等,而是“以人为本”,天(自然)人和谐。天人合一本是中国传统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其要点有“天人一体”即人与自然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互动”即人与自然是一相互作用的系统;“天人相参”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系统;“天人感应”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能流信息流;“道法自然”,“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等。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双双受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二者不可割裂、偏废。只有将这两方面密切结合与协调,才能体现人与自然双双受益,当代集体人与后代人利益,才能贯彻“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目的: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的要求,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县的具体目的主要是:
①可持续发展是其总目标或纲,一以贯之: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其内涵包括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体制的公平合理、社会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的延续及自然活力的维系。生态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县建设规划大纲
(征求意见稿)
附图:
1、XX县区位图
2、XX县行政区划图
3、XX县水系分布图
4、XX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5、XX县重点污染源分布图
6、XX县旅游资源图
7、XX县生态功能区划图
8、XX县生态产业布局规划图
9、XX生态县建设重点项目位置分布图
第一章
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③从单纯追求一维的环境与自然保护或单纯的经济增长,走向富裕(经济和生态资产的增长与积累),健康(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文明(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三维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同步获取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赢。
为达上述的目的,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在环境、资源和整个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贯彻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系统生态学、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方法,对全县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优化,调整人们的生产、管理以及生活和消费方式,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基本实现区域的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向富裕、健康、文明复合繁荣的发展道路。
根据十六大精神,2003年5月XX制定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3]91号),提出了生态县建设的六项基本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类共36项指标。生态县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XX县生态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1998.10);
《XX县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XX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XX县环境质量报告书》(2004年度);
《XX县统计年鉴》(1996-2004);
4
规划范围为XX县全境,包括15个建制镇,共235个行政村,总国土面积为1467.48平方公里。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26);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XXX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
《XXX省水资源管理条例》(1993);
《XXX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2000);
意义:XX县生态县规划是属于战略性、指导性的概念规划和目标规划。旨在区域生态系统层面上,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XX县建设和发展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健康和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区域,提供指导性、控制性的发展战略。
3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1998.11.7);
2
生态县的生态是指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关系、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经济和生态资产的增长与积累),健康(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文明(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调谐、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育生命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通过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建设,技术创新、体制改革、观念转换和能力建设,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去促进城市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得以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生态良性循环。诱导一种整体、谐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孵化一批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态县。
生态县建设规划的主要范畴是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的耦合。在当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村的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潜力,耦合生态型产业(经济)、生态环境(自然)、和生态文化(社会)三个方面,协调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