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图片(新人教版)PPT 课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共34张PPT)

色球蓝细菌
颤蓝细菌
念珠蓝细菌
发菜
水华现象:水体富营养化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哪些?
原核生物:蓝细菌(色球蓝细菌、颤蓝细菌、念珠蓝细 菌、发菜)
细菌(“球”、“杆”、“螺旋”、“弧”) 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植物 动物
生 物
无细胞结构:病毒
7、污物位置的判断
如果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发现一处污物, 如何快速确认该污物的位置(装片、目镜、物镜)?
课堂检测
1.观察细胞结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倍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细准 焦螺旋 B.观察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液泡,应把视野调亮 C.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转动装片也不动, 则异物在物镜上 D.若观察到的视野一半亮一半暗,则需要调节光圈
A、原核生物无核糖体
B、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无膜结构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原核生物无染色体
植物细胞模式图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拟核 核糖体
蓝细菌细胞模式图
填写下面的表格
类别
原核细胞
细胞大小
细胞壁
细胞核
细胞质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 细胞大小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生物类群
【典型例题】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时,由低倍镜换上 高倍镜,不应出现的操作是( D ) A.调节光圈 B.调节细准焦螺旋 C.调节反光镜 D.调节粗准焦螺旋
观察玻片标本时,发现视野上方较暗, 下方较亮,应调节()
A目镜 B物镜 C光圈 D反光镜
D
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观察下列细胞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3.3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7张PPT)

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
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胞
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关)
核 结 染色质
染色体
构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 三维结构模型
(1)正常细胞中的核与质的关系是相__互__依__存__,__相__互__协__调_。统一 (2)去核后的变形虫仍能存活一段时间,这说明_____
_已__合__成___的__蛋___白__质__仍___能__发___挥__作___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独的细胞核不能存在的原因是没__有__营__养__物__质__和__能_。量供应
二、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 的形成关)
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 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孔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 和信息交流)
二、细胞核的结构
染色质
DNA
蛋白质
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 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1. 科学家将雌性黑鼠乳腺细胞核移入白鼠去核 的卵细胞中,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移入褐鼠的 子宫。该褐鼠产下的小鼠的毛色和性别分别为 ()
A.黑鼠、雌性
B.褐鼠、雌性
C.白鼠、雌性
D.黑鼠、雄性
2.下列有关染色质或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 是( )
A.染色质是细胞核内容易细胞质,细胞核不能独立生存,因为细胞和调控生 命活动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由细胞质提供;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60页)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实验方法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特点
优势
自花 传粉和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 纯种 用其做人工杂交实验,结 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具有易于区分的 相对性状 ,且能 稳定 地遗传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给后代
子代个体数量多
统计结果可靠
2.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
图中①为 人工去雄 :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2)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 1∶2∶1 。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数值比:显性∶隐性≈ 3∶1 。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方法: 测交 ,即让F1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2.遗传图解
3.测交结果:高茎与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 1∶1 。 4.结论:实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 D 和 d两种 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接近 1∶1 。
2.遗传图解
即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约为:1 DD ∶2 Dd ∶1 dd 。 F2性状表现及比例约为: 3高茎∶ 1矮茎 。
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模拟内容 ①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 。 ②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 雌、雄配子 。 ③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课件PPT

由两分子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 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所呈的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多肽链具备一定的空间结构后即为蛋白质。因此 蛋白质与多肽的差别在于有无空间结构。
2. 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关系
失去水的分子数 蛋白质的分子量
肽键数 氨基酸数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 者——蛋白质
蛋白质主要由C、H、O、N4种化学元 素组成,很多还含有S、P等元素。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 方式结合形成的,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 基本单位。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结构通式为:
R
NH2 C COOH
H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 和一个羧基(—COOH),还有一分子氢和一个特有的 R基团,它们都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此碳原子叫 中心碳原子。
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
二、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草履虫还能完 成哪些生命活动?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有摄食、呼吸、生长、 生殖、应激性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衣藻
变形虫
酵母菌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就不可能完成这些
羧基数分别是( D )
A.746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
4.下列叙述中,哪项是对蛋白质功能的高度概括
( D)
A.细胞和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 B.收缩、运输、免疫等活动的物质基础 C.调节细胞和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 D.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B 5.蛋白质和多肽的主要区别是在于蛋白质( )
2. 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关系
失去水的分子数 蛋白质的分子量
肽键数 氨基酸数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 者——蛋白质
蛋白质主要由C、H、O、N4种化学元 素组成,很多还含有S、P等元素。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 方式结合形成的,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 基本单位。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结构通式为:
R
NH2 C COOH
H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 和一个羧基(—COOH),还有一分子氢和一个特有的 R基团,它们都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此碳原子叫 中心碳原子。
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
二、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草履虫还能完 成哪些生命活动?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有摄食、呼吸、生长、 生殖、应激性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衣藻
变形虫
酵母菌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就不可能完成这些
羧基数分别是( D )
A.746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
4.下列叙述中,哪项是对蛋白质功能的高度概括
( D)
A.细胞和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 B.收缩、运输、免疫等活动的物质基础 C.调节细胞和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 D.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B 5.蛋白质和多肽的主要区别是在于蛋白质( )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完整ppt课件

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碱基间通过氢键连接。
DNA双螺旋结构直径为2nm, 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
间距为0.34nm。
DNA复制过程及特点
复制过程
解旋、合成子链、连接子链。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双向复制。
转录和翻译过程简介
转录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发生在细胞核中。
遗传信息
以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形式 存在于DNA分子中,决定 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变异与进化
变异
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可遗 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
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进化
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发生的遗传特 性的改变,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 变、突变和基因流等机制。
生物进化的证据
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胚胎 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
05 生物技术实践应 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和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如根尖、茎尖、叶片、花药等)分离出来,放在 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增殖,形成完整的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
包括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其中,愈伤组织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诱 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
动物克隆技术发展历程
动物克隆技术的起源
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汉斯·斯皮曼首次提出动物克隆的 设想。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
1952年,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J·金成功克隆出北方 豹蛙;1996年,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领导的科研小 组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碱基间通过氢键连接。
DNA双螺旋结构直径为2nm, 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
间距为0.34nm。
DNA复制过程及特点
复制过程
解旋、合成子链、连接子链。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双向复制。
转录和翻译过程简介
转录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发生在细胞核中。
遗传信息
以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形式 存在于DNA分子中,决定 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变异与进化
变异
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可遗 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
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进化
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发生的遗传特 性的改变,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 变、突变和基因流等机制。
生物进化的证据
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胚胎 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
05 生物技术实践应 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和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如根尖、茎尖、叶片、花药等)分离出来,放在 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增殖,形成完整的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
包括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其中,愈伤组织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诱 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
动物克隆技术发展历程
动物克隆技术的起源
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汉斯·斯皮曼首次提出动物克隆的 设想。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
1952年,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J·金成功克隆出北方 豹蛙;1996年,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领导的科研小 组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人教版新教材《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ppt课件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32张PPT)
19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32张PPT)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3、回忆所学知识,你能说 出其中哪些物质在人体 中的作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糖是立要的能源物质,脂 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 质,有些无机盐能维持细 胞的酸平衡等。
2. 分类
细胞内液
体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等
细细 胞胞 内外 液液
体内
6
三种细胞外液分析--血浆
血
浆
血 液
血 细
胞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液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7
三种细胞外液分析--组织液
血浆
毛
毛细血管壁
细
组织细胞间隙
血管
上 皮
组织液 一般组织间隙
淋巴
淋巴管
不同
组织 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点
与细胞的关 化学成
系
分
细胞外 液是细 胞直接 生活的 环境
主要是 蛋白质 的含量
相同点
都属于细胞外 液,共同构成 人体内环境, 基本的化学 成分相同。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32张PPT)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肝细胞等)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红细胞 淋巴细胞
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组织液和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 淋巴
12
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3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新知探究(一) 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实验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实验1 美西螈胚胎细胞的核移植实验
该实验说明美西螈的皮肤颜色是由 细胞核 控制的。
实验2 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
(1)甲组实验中,A部分_无___(填“有”或“无”)细胞核, 停止 (填“停止”或 “不停止”)分裂;B部分_有___(填“有”或“无”)细胞核,__能__(填“能”或“不 能”)分裂。
四、建构模型 1.概念: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 简__化__的__概___括__性_的描述。
3.举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 物理 模型。
【教材微点发掘】 1.连线细胞核的功能探究实验(教材第54页《思考·讨论》)
2.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 “华华”在我国培育 成功(教材第58页《生物科技进展》)。请思考:体细胞克隆 技术(体细胞核移植)体现了细胞核的什么功能? 提示: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细胞核。 5.克隆牛是由重组的卵细胞发育成的,重组细胞包含了母牛乙的细胞核和 母牛甲的细胞质,由这一重组细胞发育成的克隆牛性状几乎与母牛乙一模一样, 这说明性状是由细胞核决定的。克隆牛所有的细胞都来自重组细胞的细胞分裂, 其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与母牛乙的遗传物质相同。 6.细胞核具有控制细胞代谢与遗传的功能。 (二)旁栏思考(教材第56页) 同一生物体内的所有细胞都来自受精卵的分裂,细胞内的“蓝图”都是一样 的。体内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多样,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②伞藻核移植实验 (2)结论: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 细胞核 有关。
[重难点拨] 1.探究实验分析 (1)实验1中缺乏对照实验,可增加“将白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 黑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的对照组,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2)实验2、3、4均遵循了对照原则。 (3)伞藻核移植实验可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影响,是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补充, 进一步验证了细胞核的功能。 (4)由实验2、3还说明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PPT

胞的低 D.不能观察到红细胞,因为每个装片中的红细胞都已经
破裂了
解答提示:①生理盐水为红细胞的等渗溶液——红细胞保 持正常形态;②10% NaCl 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皱缩;③蒸馏水的渗透压小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破裂。
答案:C
1.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的正确表述是 ()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_7_.3_5_~__7_._4_5_。 (2)血浆的 pH 保持稳定与 HCO- 3 、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3_7__℃____左右(人体)。 [探究与学习] 人的血浆渗透压为什么要等于细胞内液的 渗透压? 提示: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若细胞内液与细 胞外液浓度不同,会发生细胞失水或吸水,只有维持细胞内液 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相等,才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有关物质进入细胞需经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①确定具体的运输途径。 ②切记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结构: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和肺泡壁。 ③经过单层细胞要经过 2 次细胞膜。
【例 3】 下图 1-1-4 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 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1-1-4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红细胞中的 O2 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经过 4 层生物膜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 交换
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C.①③
名师点拨: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壁细
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
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答案:C
【变式训练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解析]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环境直接相 通,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
破裂了
解答提示:①生理盐水为红细胞的等渗溶液——红细胞保 持正常形态;②10% NaCl 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皱缩;③蒸馏水的渗透压小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破裂。
答案:C
1.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的正确表述是 ()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_7_.3_5_~__7_._4_5_。 (2)血浆的 pH 保持稳定与 HCO- 3 、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3_7__℃____左右(人体)。 [探究与学习] 人的血浆渗透压为什么要等于细胞内液的 渗透压? 提示: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若细胞内液与细 胞外液浓度不同,会发生细胞失水或吸水,只有维持细胞内液 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相等,才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有关物质进入细胞需经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①确定具体的运输途径。 ②切记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结构: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和肺泡壁。 ③经过单层细胞要经过 2 次细胞膜。
【例 3】 下图 1-1-4 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 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1-1-4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红细胞中的 O2 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经过 4 层生物膜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 交换
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C.①③
名师点拨: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壁细
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
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答案:C
【变式训练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解析]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环境直接相 通,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