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8、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2)明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规律的客观性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难点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推演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基本内容: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的,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3)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基本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固有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1)、关于规律的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2)关于规律的概念和各种具体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各种具体规律只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规律。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把握规律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的联系;联系: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表现形式,人们以通过现象

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4)把握规律和规则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规律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联系: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三、规律客观性

1、基本内容: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

可抗拒性。

2、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以认识的自然、社会规律为基础,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成功。

3、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指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不能误解为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主观意识活动的规律,但从本质上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即思维规律所反映的内容易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要起作用。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把握不到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思维规律就决定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必遭失败。不论思维规律促进人的认识,还是惩罚人的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区别只不过在于对人的认识的关系上,思维规律显示出了它的不同作用方向。而且也只因为思维规律从两个方向起作用,才要求我们加强思维训练,及早达到对思维规律的自觉遵循,促进我们不断的得到正确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2)规律是客观的,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并不是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条件。事实上,任何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事物运动的规律的表现和发生作用的结果后是不同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某一规律是永恒的。任何规律随着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

(4)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注意发现规律不是创造规律。

人能认识规律是因为:规律总是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而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如同学们所举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人利用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人们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利用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定目的。

(5)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从而决定

了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

四、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主观能动性的内容——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3、人们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主要表现在: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人们能够把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其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

4、明确“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的区别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既包括“想”——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也包括“做”——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既有意识范畴的东西,又有实践范畴的内容。

“意识能动性”一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主要属于意识的范畴。

“意识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因此: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意识的能动性又属于主观能动性的“想”这个方面。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基本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1)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充分利用规律和条件并创造新的条件去改造世界,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胜利。

(2)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基本方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针对训练

1、下列各组联系,属于规律的是(A)

①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②价值决定价格③苹果落地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⑤生物体的新陈代谢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A.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2、从“神舟”一号载人实验飞船到“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事实说明(C )

①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②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扩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首诗表现( B )

A.事物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

B.生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

D.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说是( B )

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 D.规律是客观的

5、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向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6、《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强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要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始终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这是因为:(B)

A.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以基础

C.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D.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7、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这就要求我们(B)

A.把理想变成现实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D.承认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创造就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为我们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第一,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第二,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第三,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第四必须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懈攀登。

试分析这些重要经验和启示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提示:(1)抓主要矛盾。——“先导”。(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共创伟业”。(3)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主动权”。(4)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发扬优良作风”。(5)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9、材料:气象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资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气象部门一年可以为本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问:(1)今年夏季,浙江等地为了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2)试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答案:

(1)①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2)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②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③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10、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十年“文革”给党和国家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材料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在党的执政过程中也要遵循执政规律,十年“文革”从反面告诉我们:违反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努力探寻执政规律,认识和利用执政规律,按规律办事,从而促使我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唐成虎(原创) 1.规律是客观的, 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不是人类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不是人类的意识所赋予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 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 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是否存在, 只要条件存在, 与之相适应的规律就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当条件消灭时, 规律也就不起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 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 也不能消灭一个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去任意改变。 3.规律是客观的, 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具有的必然联系, 说明它是铁的法则, 具有强制性。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是客观的, 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首先, 规律其有客观性。这就要求人们去积极地认识规律, 认识规律发生的条件、作用, 做到不违背客观规律。而且人们可以认识规律。这主要是因为: ①从规律的角度讲, 规律总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 ②从人的方面看, 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能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总结、抽象概括, 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其次,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预测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并能改变或创造条件,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使人们能趋利避害。 5.规律是客观的, 并不是说规律是永恒不变的。①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 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②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要条件存在, 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 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 规律就不起作用。但不同的物质形态,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 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 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 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6.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而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 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 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也是客观的。故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7.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 ●典型考题诠释, 举一反三 例1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 根据实际创造条件, 使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 如人们改变水流方向, 跨流域调水, 实施南水北调。这说明( ) 。 A. 人们通过创造条件, 从而创造一个新规律 B. 人们可以改造条件, 从而改造规律 C. 人们可以消灭条件, 从而消灭规律 D. 规律是客观的, 但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解析答案为 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规律具有客观性, 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A 、 C 两项本身说法错误, 应排除。关于 B 项可以这样来分析: 人们改变水流的方向, 南水北调, 这仍然是万有引力规律和机械运动规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只不过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创造了条件, 使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而决不是规律本身发生了变化。因此,B 项表述是错误的, 也应排除。题干中的事实说明,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 通过改变和创造条件, 使规律发生的作用造福于人类。因此,D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点评解答本题容易忽视对规律客观性的正确理解, 错误地认为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就是人们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 看不到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导致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误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见书P46) 2.规律的特征: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

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是指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如:A、四季更替、昼夜的无限循环、生物的生死、古人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可讲拔苗助长的故事。C、我国有的地方如湖北、福建等省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可以种双季稻。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个客观规律,在全国各地都种双季稻,那肯定是不行的。可是,在“文革期间”有许多地区搞一刀切,强行一律种双季稻。有人甚至把双季稻说成是“方向稻”、“路线稻”、“革命稻”。谁要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双季稻的推广,谁就“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4050011061温瑷嘉 世界是物质的,因此,我们要承认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应该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我认为,要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不是易事,当我们着眼于一点时,就容易忽略另一点的作用。在注重主观能动性时,难免会忘记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导致不从实际出发的错误,盲目行事。而过于关注客观规律性,而忽视了创造性和能动性,而犯右倾主义的错误。 青藏铁路的修成便是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而对世界进行改造的例子。设计者和建造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修建铁路的同时,尊重了客观规律,避开了能够避开的冻土区域和野生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无法避免的地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技术对原有地貌进行了主观能动的改造,修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如果设计者拘泥于客观规律而没有主观能动的思考和创造,那么这条铁路的修成将不可能实现;同样的,如果设计者天马行空,完全脱离实际设计铁路,没有把青海到西藏沿途路线上的现实地貌、气候环境和其他一系列的客观规律考虑在内的话,且不论修建时的困难和成本和真正修成的可能性,就算这样一条铁路修成了,它日后的运行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方说如果没有将野生动物迁徙的必经路线考虑在内,那么铁路通行后,野生动物迁徙的时间段定然会发生碰撞的惨剧,造成的后果和损失皆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做好了实现的调查和相关的准备,正确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后,才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能反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揠苗助长的故事中的宋国人就是没有意识到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反其道而行之,酿成苦果。因此,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尊重了客观规律,我们就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反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类文明史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从五十万年前的使用石器做工具到现在各种高科技的智能设备,从以兽皮做衣服到各种材质款式的服饰,从用明火烧烤食物到现在种类繁多的烹饪食材和方法,从露宿山洞到蜗居高楼林立的城市......这种种进步,无一不是人们产生了需求后,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探索创造中,不断摸索并发现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而遵循和配合规律,完成更多的更有效的创造,在认识和创造的过程中,人与社会与自然界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试想,如果人类没有发展的需求和对利益的追求,那么历史的进程将变得十分缓慢,因为缺少了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作用,缺少实践和创造,就缺少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的机会,如此一来,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探知过程就会变得缓慢。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对此深有感触。从古至今,无论是何种科学理论,基本都是不断在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进而得出一个推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论。如此反复无数次,便发现了新的理论,有部分是客观规律,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等待被推翻的。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实验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而发现的规律则是由此发现的客观规律。因此说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 律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 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属于 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 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 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联系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理解

联系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摘要: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解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成为关键。 认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

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就例如: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这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又才能的同学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呢?大一适应,大二享受,大三迷茫,大四后悔,这是存在的,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人群中的这批人,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同学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其实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去解决。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应该是麻木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什么呢?是主观能动不够,是自觉能动不够。有的同学说“没办法,我怎么也学不好,功夫用了很多,还是没长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练:第76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理解时间万物之所以存在于这个世界,一定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的关系。客观规律性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指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在遵循并改造事物的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结果,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即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成语,揠苗助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个心急的宋国人为了使稻子快点长大而把他们从土地里拔高了一些,但这些却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终于得不偿失。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在稻子的自然生产周期过程中浇水施肥,精心照料,呵护它们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丰收。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到底是人与物斗争的哲学。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是一种表现。客观规律性是物对人的结束,主观能动性是人对物的突破。从经济学角度举个例子:假定a 想开办一家公司。这里面a要遵循经济规律的结束,比如说价值规律,这就是所谓的客观规律性。而a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在遵守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更加住重管理,效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这些都需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能动性的发挥来反抗物质规律的束缚,单这仅仅是反抗而已,是不能真正地突破与颠覆。事实上只能充分认识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能动性。如果随意发挥则要么碰壁,要么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意识活动都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与否,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 在我们探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前,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唯物辩证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辩证唯物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用辩证的唯物的观点来把握和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不管怎样,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都是辩证的相互统一的。我们需要在实际中检验它的正确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要想把我们学到的哲学性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我觉得必须使自己真正的理解,在比较浅薄的层次上使自己通俗易懂。我们必须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几百年前经过前人不断总结出的经典定理和各种理论、公式。只有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和正确的运用,才有可能在当今这个时刻都在推陈出新的世界中,研究出新的成果,使自己在世界大家庭中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对真理的探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使我们的想法再渺小,只要我们用于探索,将其变为现实的力量,而不是纸上谈兵,最终达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因为我们应该相信,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可能曲折、崎岖、甚至荆棘丛生,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是,只有我们坚持下来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品。将自身的发展同科学的进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相信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正确的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将学到的理论结合实际融汇到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一定会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一颗颗闪亮的新星即将升起。

辨证唯物论之规律的客观性

辨证唯物论之规律的客观性 一、全面把握规律的科学概念 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这就是说,规律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当然了,并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样的,有现象的联系,也有本质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只有隐藏在现象内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本质联系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它体现了事物的根本性质。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必然性,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有些事物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比如,麦苗长得多高、麦穗中麦粒的多少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联系,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规律。 2、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为什么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总之: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神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不是个别的,单一的现象独有的,它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它对同类有普遍的支配作用 5、规律具有多样性,规律无好坏之分 6、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区别: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规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而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主观的,属于意识的范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修改和废止规则和守则 联系:规则、守则是具体规律的反映,任何正确的规则、守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人们遵守正确的规则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 二、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它都客观存在着。 二是是否发生作用,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否发生作用的关键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 2、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 (1)表现在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当人们没有违背规律的时候,似乎感觉不到规律的存在,而一旦人们的行动违背了他的要求,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分数:2.00)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规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者消灭规律。D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规律。正确答案是C选项。 3.“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分数:2.00)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所以选项D正确。 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分数:2.00)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材料中人们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掠夺性的滥挖甘草,忽视了自然环境,没有看到长远。说明人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直接联系,忽视了长远的间接联系,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C。A选项不符合题干所阐述的事实情况,人们不是没有看到主观能动性,而是违背了规律,错误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选项B、D均和题目无关,都不符合题意。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这种思想观念属于 (分数:2.00)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题干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夸大。所以A选项正确。 6.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 (分数:2.00)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钥匙是( A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3、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4、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 D、法律关系 5、社会存在( C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多要素的总和 7、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B )。 A.它不是引起社会革命的根源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国家的职能是由(BE )。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D )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自然界是客观的 * 方法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质,并对物质有反作用. *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联系普遍性原理 * 世界观:世界上一切事物处于联系之中 *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相互区别;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是科研的前提;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 发展观点 * 世界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规律具有客观性 * 方法论: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方法论:我们要用内外因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注重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 世界观: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方法论:坚定信念;不怕挫折 矛盾的观点 * 世界观: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观点 矛盾普遍性原理 * 世界观: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方法论: * ①要承认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 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 世界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