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概况
麻风工作总结PPT

推动全球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麻风病防治合作,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共同应对 麻风病挑战。
促进资源共享
推动国际间麻风病防治资源的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防治效果 。
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与世界各国在麻风病防治领域的交流与合 作,共同推动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完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麻风病患者,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 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团队建设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建议继续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 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困难。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歧视现象
由于社会对麻风病的误解和歧视 ,一些患者在治疗和生活方面受
到不公平待遇。
防治经费不足
部分地区麻风病防治经费不足, 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03
麻风病防治工作成效
患者治疗与康复情况
治疗覆盖率
通过广泛的筛查和诊断,我们成功地 将麻风病患者纳入治疗,治疗覆盖率 达到了预期目标。
治疗方案有效性
06
结论与建议
本次工作总结回顾
工作成果
在本次麻风工作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成功治疗了大量患者,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团队协作
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有效沟通是取得这些成果的关键因素。我们共同制定了治疗方 案,分享了经验和知识,从而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对策略与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知 度,促进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
麻风病的诊断与治疗

麻风杆菌的三个特性:
1.抗酸性. 2.群聚性. 3.多形性.
三、传染途径:
1、 通过皮肤接触; 2、 呼吸道传染; 3、 间接接触传染。
四、易感人群 人体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的易感性,一
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易感,抵抗力随年龄增 长而增强,密切接触者其患病率低于5%。
五、临床表现:
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的世代周 期较长,所以麻风的潜伏期也较长,短的半 年长的可十几年。发病的临床表现依个体免 疫力的不同呈病谱分布。
九、鉴别诊断:
麻风的皮损呈多形性,要与麻风鉴别的皮肤病 很多,但多数皮肤病有痛痒而无麻木、闭汗、神经 粗大,麻风杆菌检查阴性,需要鉴别的主要皮肤病 有:体癣、药疹、多形性红斑、寻常狼疮、花斑癣、 白癜风、环状肉芽肿、结节性红斑、结节病等。
麻风的感觉障碍需要与神经科疾病鉴别如:多 发性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损伤等相鉴别。
感觉障碍、畸残。 神经:轻度粗大,质软,但不完全对称; 毛发:早期眉毛外1/3脱落。 淋巴结,睾丸、肝、脾等肿大。 皮损查菌:阳性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麻风病的神经损害
手部 尺N--爪形指(手) 正中N--猿手 桡N--垂腕、垂指
足部 胫后N--足底感觉障碍 腓总N--垂足、垂趾
面部 面N--兔眼、面瘫 眼部 三叉N--角膜感觉障碍
麻风的诊断:
1、长期存在感觉障碍的皮损。 2、周围神经粗大 3、在皮损处查到麻风杆菌 4、组织病理检查有麻风的特异性改变。
十一、麻风病的治疗:
1、多菌型麻风的治疗:氨苯砜+氯苯吩嗪+利福平
两年 2、少菌型麻风的治疗:氨苯砜+利福平半年 3、麻风反应的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雷公 藤、利沙度胺等治疗。
六. 麻风反应: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不论
2024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2024年,我国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组织开展麻风病防治宣传、病例筛查和治疗,加强了科研攻关和培训教育,提升了麻风病防治质量和水平。
二、宣传工作1. 开展全民麻风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麻风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引导公众正确对待麻风患者。
2. 设立专门的宣传展览馆,向公众展示麻风病的症状、防治进展以及康复患者的生活情况,增强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3. 发布麻风病防治宣传手册、海报、宣传片等宣传材料,并在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广泛发放,提高麻风病防控知识的普及率。
三、病例筛查和治疗工作1. 组织麻风病筛查活动,重点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患者。
利用现代化的筛查技术,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率。
2. 建立麻风病诊疗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提供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麻风病诊断和治疗的网络体系。
3. 加强病例管理和随访工作,确保患者接受到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对患者的生活和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四、科研攻关工作1. 组织开展麻风病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的研究。
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麻风病的科研项目,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建立完善的麻风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麻风病防治经验。
五、培训教育工作1. 组织麻风病防治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培训讲座,举办现场教学和技术交流活动,推动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专业化和国际化。
2. 建立麻风病防治学科,加强对医学院校的麻风病教育和培养。
培养麻风病专业人才,为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及预防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麻风病基本概念与背景 • 麻风病早期症状识别 • 麻风病诊断方法与流程 • 麻风病预防措施与建议 • 麻风病治疗原则及方案 • 麻风病社会影响与消除歧视
01
麻风病基本概念与背景
麻风病定义及原因
定义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导致 皮肤损害和神经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
病情严重时,神经损害可导致相应 部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甚至发生 畸形和残废。
其他早期体征
发热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 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
全身不适
患者可能感到疲倦、乏 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
状。
眼部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结膜炎 、角膜炎等眼部损害, 表现为眼红、眼痛、流
泪等症状。
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耳前、 耳后、颈部等部位的淋 巴结肿大,质地较硬,
05
麻风病治疗原则及方案
药物治疗选择
氨苯砜
作为麻风病的首选药物,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 发展。
利福平
对麻风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常与氨苯砜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
氯法齐明
适用于对氨苯砜和利福平耐药的麻风病患者,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 。
手术治疗适应症
眼部损害
如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等,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保护视力。
原因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该细菌主要通过与麻风病患者的长期密切接触 传播,如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痰液等密切接 触。
流行地区与现状
流行地区
麻风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 美洲的一些地区。在我国,麻风病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 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
国内外麻风流行情况和动态分析

美国的麻风
从1970-1981年,每年报告31例本土患者, 差别不大,共发现2402例麻风,84%为移民。 1981年达高峰,当年发现396例。
1982年调查纽约最近登记的100例麻风病人, 60%为MB,99%为移民,大多进入美国时无 麻风症状。
在1966年,美国诊断延迟期为6年,在1981年为 2.5年.
250,000 200,000
New cases detected (rates per 100 000)
150,000
156,254 (8.77)
228,474 (3.93)
Number
100,000
50,000
25,345 (3.53)
0 非洲
37,740 (4.25)
美洲
4,080 (0.67)
592 (0.03)
14 140 (0.25)
3 146 (0.41)
2 645 (0.30)
608 (0.11)
7 286 (0.41)
635 (0.04)
14 320 (0.25)
2019
2 685 (0.40)
2 423 (0.27)
729 (0.12)
6 912 (0.39)
526 (0.03)
60%
61.95%
40%
35.74%
42.94%
20%
0%
Yeman
也门
Egypt
埃及
MB %
Egypt
Sudan
埃及 苏丹
Female %
6.06%
18.29%
巴斯Paki基坦stan
Yemen
也门
Child %
2024年卫生院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卫生院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麻风病,又称麻风症,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慢性传染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2024年,卫生院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份总结将对2024年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二、工作成果1. 完善麻风病防治管理体系:卫生院建立了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防治方案、完善日常监测机制、加强病例报告和统计等方面,并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2. 提高麻风病防治能力:卫生院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麻风病防治能力,培训了一批麻风病防治专家和技术人员,并建立了麻风病诊断与治疗技术指导专家组,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3. 加强宣传与教育:卫生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麻风病的相关知识,加强预防和早期识别的意识,提高了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多措并举,全面加强防治工作:卫生院积极组织开展麻风病的筛查和排查工作,加强对疫情的监测与分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麻风病防治体系。
5. 提高病患管理与康复服务:卫生院致力于提高对麻风病患者的管理与康复服务水平,加强了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建立了规范的康复机构和服务网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麻风病疫情防控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地区的疫情扩散速度较快,有效控制病情蔓延的难度较大。
2. 部分社区对麻风病的认识和宣传不足,导致疾病的传播风险增加,对防治工作形成不利影响。
3. 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资源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稀缺,导致一些基层卫生院在防治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四、改进和发展建议1. 增强疫情监测与分析能力: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对疫情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加强疫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加强对疫情的科学分析,形成有效的防控措施。
2. 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普及麻风病的相关知识,增强社会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24年麻风病

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设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麻风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麻风病的传播风险进行科学评 估。
预警机制建设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建立麻风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 出现的疫情。
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 力。
持续改进路径和目标设定
持续改进路径
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制定持续改进路径,明确改进方向和目标。
目标设定
设定明确的改进目标,包括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等,为麻风病 的防控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导向。
绩效评估与反馈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对改进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 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计划和策略。
06
社会支持与环境营造举措
03
麻风病治疗方法与进展
药物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
1
药物治疗是麻风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使用氨 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等联合化疗方案。
2
治疗效果评估主要通过临床检查、细菌学检查和 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以判断病情是否得到有 效控制。
3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不 良反应和耐药性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
无障碍设施建设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 麻风病患者提供便利的诊 疗和生活环境。
社会包容性提升
倡导社会包容性,消除对 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营造尊重、理解、关爱 麻风病患者的社会氛围。
法律保障完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 麻风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打击侵犯麻风病患者权益 的违法行为。
病因
麻风病的病原体为麻风杆菌,通 过长期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当 人体抵抗力降低时,麻风杆菌可 侵入机体并繁殖,引起病变。
2024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____年是中国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过去一年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____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
一、工作概述____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聚焦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早期诊断和治疗: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麻风病诊断和治疗能力。
建立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网络,确保麻风病患者尽早得到正确的治疗。
2. 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定期进行麻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了解病情分布和变化趋势,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3. 病例报告和监测:加强对麻风病病例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病例的及时上报和准确记录。
建立麻风病病例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4. 麻风病知识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麻风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开展麻风病知识讲座、宣传活动和宣传资料的发放,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理解。
5.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水平。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共同推进全球麻风病防治工作。
二、工作成果____年,我们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成果:1. 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最新数据:根据对全国麻风病病例的调查和监测,重新评估了麻风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等级。
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2. 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提高了他们的麻风病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麻风病患者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3. 疫情监测和病例报告体系的建立:建立了全国范围的麻风病病例报告体系,确保病例的及时报告和准确记录。
建立了麻风病病例数据库,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4. 麻风病知识宣传和教育的成果: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普及了麻风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性 细胞免疫力
易 感 人 群
9
麻风病传染二个因素
自然因素
热带、亚热带地区 温暖潮湿 麻风杆菌存活时间长 皮肤暴露部位多 紫外线照射强
社会因素
卫生状况:医疗条件,… 文化教育:健康知识,… 居住条件:接触机会,… 人口流动:疾病流动,… 风俗习惯:人为传播,…
热带病 流行病
社会病 贫穷病
0.1
0.01 1985868788899091-
0
0.01 1985868788899091-
Ä ê ¼ ² » ¡ Â Ê GNP£ ¨È Ë Ã ñ ± Ò £ ©
Ä ê ¼ ² » ¡ Â Ê GNP£ ¨Ë È Ã ñ ± Ò £ ©
11
麻风病的流行特点
年龄 性别 种族 …
HuB CQ
GZ
SH
规划按照近年患病率和发现率 情况,将各省划分为三类地区
YN
GX
TW
HaiN
28
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
总 目 标
年 代 现症病人数 县(市)患病率 新病人2级畸残 2015年底 2015年底 20%(减少) 1/万以下 25%以内 2020年底 早期 发现 80% 70% 畸残 率 17% 23% 2020年底 50%(减少)
19
全球麻风病疫情
麻风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亚热带地区 根据143个国家和地区上报的资料
2016年全球麻风病登记例数为171,948例 2016年出现的新发病例数为214,783例
20
1991~2016年全球新发现麻风病例数
900 800
700
发现数 ( X 1000 )
600
根据防治形势采用适宜的防治策略措施--重要原因
注重麻风防治队伍和业务骨干的培养--关键因素 社会各种机构和国外组织参与麻风防治--重要法宝
32
麻风病漏诊、延误诊断严重
流动人口增加,非流行区防控形势严峻。流动人 口新病例前4位的省市是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 武汉报告有66.25%患者被漏诊,其中28.8%患者被 误诊为其他皮肤病而收治住院 山东报告88例患者由于漏诊而延误诊断的平均时 间达257个月
3
麻风分枝杆菌
革兰阳性细菌,无鞭毛和芽孢,有无荚膜尚难定论, 抗酸染色呈红色 体外培养尚未成功 九带犰狳、红松鼠-携带麻风杆菌
4
麻风杆菌感染后体内过程
瘤型(LL)
进展持久 性疾病
界线类偏瘤型(BL)
亚临床 感染阶段
中间界线类(BB)
95%:无临床表现
自愈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 (BT)
结核样型(TT)
10
经济发展与麻风病流行
Î «
10
· »
Î Ä
© ¨1/10,000£ Ê £ ¡ Â ¼ ² »
3500 3000
É ½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0
© ¨1/10,000£ Ê £ ¡ Â ¼ ² »
1
2500 2000 1500
1
0.1
1000 500
1994年,对所有多菌 型麻风患者给予2年 MDT,MDT覆盖率 >95% 1999年,90%县 (市)患病率≤1/10 万,发现率≤0.5/10万 上海、山东、辽宁、 江苏、天津、浙江等 省份率先达到基本消 灭标准
2001年《关于进一步 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 的通知》 2006年,《全国麻风 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 2011年9月,《全国 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 (2011-2020年)》 简称规划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年 份
21
30
防治效果
患病率、畸残比下降,新发病例数、现症病例数
和未达标县数减少,2015年以县市为单位达到 WHO消灭麻风标准-患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 畸残康复服务最大限度覆盖,麻风畸残恶化状况 得到明显遏制 歧视现象得到较大遏制,全社会关爱接纳麻风患 者的环境逐渐形成
31
防治经验
政治承诺和政府重视--根本经验 保持健全麻风防治体系--持续保障
33
策略与措施
早期发现病例,加强规范治疗 加强疫情监测,科学指导防控 及早预防畸残,积极促进康复 加强健教宣传,消除社会歧视
34
病例发现过程中重要的可疑线索
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皮疹(红斑、白斑、浅色斑、丘疹、结节等),久治不愈。 面部或耳垂出现水肿或肿块,面如醉酒。 出现无痛性伤口或溃疡,久治不愈。 皮损的感觉丧失或减退,麻木闭汗。 眉毛稀疏、脱落。 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 爪形手、虎口肌肉萎缩。 手、足麻木或有麻刺感。 手、足或眼睑肌无力。 垂足。
亚临床麻风
未定类麻风(I)
临床各型麻风
WHO: 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麻风
5
传染三个环节二个因素 易 感 人 群
传染源
传染 途径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6
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
未经治疗的 MB患者 未经治疗 PB患者
健康携菌者
(健康人皮肤中 查到AFB) 瘤型麻风患者 鼻分泌物或溃 疡是主要传染 源
“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是全球麻风控制的终极目标。
这次大会以“未竟事业-终止传播,预防残疾,促进融合” 为主题,对促进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世界麻风防治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仍需 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克难攻关。
中国将加大投入力度和保障措施,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积
极推动麻风学进步和创新,促进消灭麻风目标早日在中国实 现,为全球消灭麻风作出贡献。
1
内容
麻风病的概况
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 麻风病传染两个影响因素 麻风病流行特点和现状 麻风病防治概况
2
麻风病
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丙类)
潜伏期平均为5年,可长达20余年
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致容貌损毁和肢体畸残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畸残发生 可治愈、不需隔离
• 患病率和发现率:一、二和三类地区
26
1986-202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多菌型
少菌型
27
麻风病流行地区分类
HLJ NMG XJ GS QH XZ NX SX SC BJ TJ SX HB SD HN JS AH ZJ HuN JX FJ GD LN JL
24
我国麻风病流行现状
麻风病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
60多年的积极防治+MDT方案
• 免费查治患者51万
• 2016年新发病例672例
25
我国麻风病流行现状
麻风病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
60多年的积极防治+联合化疗(MDT)方案
• 免费查治患者51万
• 2016年新发病例672例
分布不均衡,云贵川等省局部仍有高流行区
17
型比差异
型比(新麻风病例中多菌型患者所占比例)
流行初期型比较低,流行得到明显控制型比上升
印度50%以上的患者是单块皮损的少菌型麻风 中国各地麻风的型比相差不大
• •
流行程度较高,30%左右 流行程度下降,59.6%—67.9%
18
麻风病的全球防治状况
80年代初,多药联合化疗(MDT)引入,患病率下降90%以上
38
谢谢!u
共同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39
G2D: Grade 2 disability, 2级残疾
22
我国麻风病流行现状
麻风病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
23
麻风病防治三个阶段
控制传染阶段(1951-1980年)
基本消灭阶段(1981-2000年) 消除危害阶段(2001年之后)
20世纪50年代 “积极防治,控制传 染”的原则 60年代 “查、收、治、管、 研”综合性防治措施
1991年第44届世界卫生大会“全球在2000年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 题的麻风决议”,目标(患病率<1/万)未如期实现
2000年WHO将全球达到消除麻风的最后限期延至2005年
2005年“进一步减少麻风负担和保持麻风控制活动的全球策略 (2006-2010)”
2009年“进一步减少麻风病负担的全球强化策略(2011-2015)” 2016年“全球麻风病防治策略(2016-2020):向一个没有麻风 的世界加速迈进”
自2008年起举办了九届麻风培训班,培训了1000多人 从皮肤科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扩展到神经内科医生。
通过培训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有助于早期排查、发现麻风患 者、预防残疾。
遇到确诊或可疑患者,可转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进行确诊 和免费治疗。 提高警惕,减少麻风病的误诊、漏诊。
37
习近平致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的贺信
1/10万(98%)
20%以内
地区
一类 地区 二、 三类
29
早期 发现 70%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