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传播流行与控制

合集下载

预防麻风病教案

预防麻风病教案

预防麻风病教案麻风病,又称为麻疯病或者汉森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它主要影响皮肤和神经系统,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丧失。

为了预防麻风病的传播和控制其流行,制定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教育计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预防麻风病的教案,包括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相关内容。

一、预防措施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麻风病是一种通过近距离接触传播的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教育人们要时常洗手,保持身体清洁,不与患者共用毛巾、衣物等。

2. 推广麻风病疫苗接种:目前已有麻风病疫苗可供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麻风病的有效手段。

教育人们要了解疫苗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及时接种。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麻风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患者的鼻腔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环境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

4. 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麻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教育人们要关注身体的异常症状,如麻木、皮肤溃疡等,并及时就医。

二、传播途径麻风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者说话时,病原体味随着飞沫进入空气中,并被他人吸入。

此外,与患者长期密切接触、共用生活用品等也可能导致传播。

因此,教育人们要了解麻风病的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感染。

三、症状和治疗麻风病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症状:患者可能浮现皮肤麻木、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等症状。

2. 神经系统症状:麻风病可以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丧失,患者可能浮现手指和脚指的萎缩、肌肉无力等症状。

3.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浮现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治疗麻风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药联合治疗:麻风病的治疗需要长期进行,通常采用多种抗麻风病药物的联合治疗。

2. 康复治疗:麻风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浮现各种并发症,如溃疡、畸形等,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3. 心理支持:麻风病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

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

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2.05.14•【文号】•【施行日期】1982.05.14•【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卫生部发布)为在本世纪内在全国范围基本消灭麻风病,现颁布《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麻风防治专业机构、防疫站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

各省、市、自治区可参照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一章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第一条各地政府要进一步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75〕50号和国务院国发〔1980〕278号文件,把麻风病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制定防治规划,适当安排防治经费,解决好防治机构设备、药品和防治人员的待遇等问题。

第二条麻风病流行的省(市、区)、地、县应建立健全皮肤病防治所(站、院),其规模、编制、职责等,由省卫生厅(局)确定;病人较少者可在防疫站内设皮防科(组)或指定专人负责。

各级皮防所、站,应设在城内,以利开展工作。

第三条皮肤病防治所(站、院)及防疫站皮防科(组),在卫生部门领导和上级专业机构指导下,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麻风病的宣传、调查、治疗、管理、科研等工作,并为基层医疗单位培训皮肤病防治人员,逐步健全基层防治网,全面深入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为利于早期发现麻风病人和开展院外治疗,可开设皮肤科门诊。

各级防治机构必须按规定逐级上报麻风病统计报表,并建立健全麻风病人登计表册,积累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研究流行趋势。

第四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有防治麻风病的责任,发现麻风病人时应即时转报当地专业防治机构或防疫站的皮防科(组)登记管理;医院的皮肤科还应即时给予治疗;流行地区的大、中专医学院校应适当增加麻风课时。

第五条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承担全国麻风病防治、科研和培训的技术指导任务。

第六条原则上今后不再新建麻风病院(村),个别地区确实需要新建时,应建在城镇附近。

麻风病防治知识

麻风病防治知识

麻风病防治知识麻风病,又称为麻风症或麻风疾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病菌引起,并主要影响神经系统、皮肤和眼睛等部位。

这种疾病在过去被认为是绝症,但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使得预防和控制麻风病变得更加可行。

麻风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空气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与他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可以使病菌传播到空气中,然后被其他人吸入。

此外,与患者直接接触,例如握手、拥抱或共用餐具,也可能导致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减少麻风病的传播和流行。

首先,麻风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麻风病通常具有潜伏期长、病程慢的特点,因此很容易使人忽视症状。

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比如接触过麻风病患者、多次暴露于麻风病区域或有免疫抑制状况的人,应进行定期的麻风病筛查和早期诊断。

同时,早期诊断还需要依赖于现代化的检测方法,例如PCR技术和抗体检测。

其次,麻风病的治疗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方法。

目前,应用于麻风病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多重疗法。

多重疗法包括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以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在治疗的同时,还应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

这就需要医生、护士、社工等多学科的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此外,麻风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

尽管目前尚无针对麻风病的特效疫苗,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个人防护措施也非常重要。

例如,使用口罩、洗手、覆盖口鼻、避免与患者长时间接触等,都可以有效减少麻风病的传播。

最后,麻风病的社会支持和倡导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麻风病患者往往面临着歧视和排斥,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远离医疗服务和阻碍疾病的控制。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加强对麻风病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提供他们所需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预防麻风病教案

预防麻风病教案

预防麻风病教案麻风病,又称为麻疯病或麻风症,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它主要影响皮肤和神经系统,导致疼痛、肢体麻木和皮肤损伤等症状。

为了预防麻风病的传播和控制疾病的蔓延,制定了以下预防措施和教育方案。

一、麻风病的基本知识1. 麻风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麻风病由麻风杆菌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它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握手、共用餐具或呼吸等方式传播。

2. 麻风病的症状和诊断麻风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皮肤损伤、神经病变和肢体麻木。

确诊麻风病需要进行皮肤活检和实验室检测。

3. 麻风病的治疗和康复麻风病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和康复措施来控制和治愈。

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并防止残疾。

二、预防麻风病的措施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2. 早期诊断和治疗加强医疗机构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

3. 确保药物供应确保麻风病患者能够获得免费或低价的抗生素治疗。

4. 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建立麻风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5. 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为麻风病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返社会并恢复正常生活。

三、麻风病预防教育计划1. 目标受众该教育计划的目标受众包括公众、医疗机构和社区工作者。

2. 教育内容a. 麻风病的基本知识:介绍麻风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

b. 麻风病的预防措施:详细介绍预防麻风病的措施,包括提高公众意识、早期诊断和治疗、确保药物供应、加强流行病学监测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

c. 麻风病的社会影响:讨论麻风病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影响,帮助公众理解并消除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d. 应对麻风病的策略:介绍社区工作者在预防和控制麻风病方面的角色和责任,提供相关策略和指导。

3. 教育方法a. 宣传海报和传单:制作宣传海报和传单,通过社区、学校和医疗机构等场所进行宣传。

b. 健康教育讲座:组织专家进行麻风病预防教育讲座,向公众传授相关知识。

麻风病流行病学

麻风病流行病学

未经治疗的多菌型病人,亦并非是麻风病 唯一的传染源。少菌型麻风病人的家庭接 触者发病的危险性也仍较非家庭接触者为 高。
皮肤查菌阴性的少菌型麻风或未定类麻风 以及经过规则治疗的多菌型麻风,一般无 传染性。其家庭接触者的发病,存在有某 些家庭外接触的可能。
日益增多的迹象表明,麻风可以发生亚临 床感染:
三、人群的易感性:
个体之对麻风病的易感性有很的差异。
易感性不仅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更主要取 决于受染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能 力。
宿主的遗传素质可能与感染后的发病型类有 关,其是否明显影响到感染后的易感性尚旡 定论。
90%以上成人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 只有少数人对麻风易感。
免疫学试验证明:麻风菌感染比有症状的麻 风病人更常见。
2.传播途径:
传统的看法是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 机体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皮肤与皮肤” 的直接接触。
在病人完整皮表很难发现麻风菌,往往只 有多菌型病人的原发性溃疡或破溃的皮肤 与粘膜,才能排出麻风菌。
一般认为,密切接触者发生麻风病的相对 危险性是非接触者的4倍。
在流行地区,直接接触过麻风的个体占整 个人群的15%左右;有25-40%的新发病例 是发生在直接接触人群中。
但是,在某些高流行国家,有许多病人并没 有麻风接触史,认为环境中的麻风菌也许在 麻风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日本学者报告:印度尼西亚麻风高流行村庄 有1/3健康人无麻风接触史,但其血液内出 现特异性抗麻风菌抗体,作者并用PCR方法 在当地洗衣,洗澡和饮用水的27个水样本中 有13个水样本查到麻风菌DNA ;
在许多地区为数不多的多菌型病人,并不 是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
亚临床感染者鼻分泌物中的细菌可能与传 染有关,虽尚未得到证实;

关于麻风病的调查报告

关于麻风病的调查报告

关于麻风病的调查报告麻风病(英文名:leprosy)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这种疾病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医学领域对于麻风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对麻风病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传播途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麻风病的传播途径。

麻风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了麻风杆菌的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周围的人就有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病菌。

此外,与感染者长时间密切接触也是传播途径之一,这包括共用餐具、住在同一屋檐下等。

尽管麻风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但是不同人对于麻风杆菌的感染能力存在差异,只有少数的人最终会发展成患麻风病。

其次,让我们了解一下麻风病的症状。

麻风病的潜伏期很长,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出现症状。

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皮肤麻木、失去感觉,并且容易出现手指和脚趾的溃疡和畸形。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睛红肿、视力下降、神经痛、骨关节痛等症状。

麻风病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皮肤损伤,而有些患者则表现为严重的神经系统受损。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麻风病的诊断方法。

麻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但有时候这些症状并不明显,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来辅助诊断。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皮肤活检、麻风杆菌培养和PCR检测等。

皮肤活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通过采集患者皮肤中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麻风杆菌感染。

麻风杆菌培养和PCR检测则能够直接检测麻风杆菌的存在,从而确诊麻风病。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麻风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麻风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

通常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以防止耐药性的发生。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达菌素、利福平、链霉素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接受抗炎药物和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总结起来,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麻风病的防治知识

麻风病的防治知识

麻风病的防治知识
麻风病,又叫乙型肝炎病毒性麻疹,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它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鼻喉分泌物对密切接触者的气溶胶传播,或者通过食物或水污染而传播,也有少数情况通过血液传播。

麻风病最明显的表现是皮肤发疹,病毒主要在脸部、手、足和腹部等位置出现,表现为丘疹和红斑,以及发痒。

当病情发展至中晚期,病毒会感染头颅内神经功能,导致多种神经病变,如佝偻病、癫痫、脑膜炎、脑炎和头部畸形等,还可能出现眼睛、耳朵、喉咙等部位的损伤。

为了预防麻风病的发生,建议下列措施:
1.使用流行病学控制措施。

应加强家庭环境的卫生保健,尤其是孩子容易沾染麻风病的脏物;
2.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卫生与个人生。

用清水洗手,勤洗澡。

尤其是孩子,要特别注意;
3.加强饮食管理。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野生动物、野菜、野肉等;
4.做好针刺防治措施。

凡是容易感染病毒的人都应及时进行预防针的接种,以避免出生时神经受损;
5.及早发现、及时诊断。

如果出现麻风病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便及时把握治疗机会。

以上就是有关麻风病的防治知识,希望大家能坚持以上小技巧,早日预防麻风病。

由于麻风病是一种难以治疗的传染病,过早发现、及时诊断是预防关键。

通过及早发现、及时诊断,可以有效阻断麻风
病的传播,为明天的健康而努力!。

2024年麻风病

2024年麻风病

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设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麻风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麻风病的传播风险进行科学评 估。
预警机制建设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建立麻风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 出现的疫情。
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 力。
持续改进路径和目标设定
持续改进路径
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制定持续改进路径,明确改进方向和目标。
目标设定
设定明确的改进目标,包括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等,为麻风病 的防控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导向。
绩效评估与反馈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对改进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 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计划和策略。
06
社会支持与环境营造举措
03
麻风病治疗方法与进展
药物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
1
药物治疗是麻风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使用氨 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等联合化疗方案。
2
治疗效果评估主要通过临床检查、细菌学检查和 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以判断病情是否得到有 效控制。
3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不 良反应和耐药性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
无障碍设施建设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 麻风病患者提供便利的诊 疗和生活环境。
社会包容性提升
倡导社会包容性,消除对 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营造尊重、理解、关爱 麻风病患者的社会氛围。
法律保障完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 麻风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打击侵犯麻风病患者权益 的违法行为。
病因
麻风病的病原体为麻风杆菌,通 过长期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当 人体抵抗力降低时,麻风杆菌可 侵入机体并繁殖,引起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条菌重:3.9±1.0(SD)×10-14克 • 基因组:2.8Mb,能编码1600种蛋白,比Mtb低,有假基因
A
7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3)
• 染色特点:粉红色,抗酸性,吡啶可提取,过碘酸染色可恢复 • 形态特点:
多形性——杆 断裂 串珠 颗粒…… 簇集性——形成球团(束) 菌球 形态与活力相关(图)
A
8
A
9
A
10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4)
ML的生物学特征
• 世代时间:长,平均11-13天(鼠足垫) • 最适生长温度:30℃ ~ 36℃ • 最小感染量:3 ~40条活菌 • 活力与致病性:4℃保存组织匀浆7-10天活力不变;
致病力与种族、地理 环境无关;
A
11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5)
A
4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1)
Mycobaterium leprae,ML,麻风菌 Hansen 1873年发现,1974年公开发表
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唯 侵人、动物N 体外尚不能人工培养,有动物模型
A
5
A
6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2)
ML一般特征
• 染色(+)、G+
• 染色光镜下:长1~8μm ,宽0.3 ~0.4μm ,短小直棒 状或略弯曲,无鞭毛、芽孢
A
19
• 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对麻风的描述:先是麻木不仁,次之红斑, 久之破烂,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 骨死鼻梁踏蹦、、、、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足底先穿。
A
20
一、麻风病的传播流行
A
21
麻风病的传染
•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的传染也需要具 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个体3个环节, 自然和社会2个因素
A
17
这种病从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发现出第一例麻风病的 证实,麻疯病记载出现在西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 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脚趾丧失感觉的症状。当时的病人往
往受到残酷对待,被遗弃在荒野中任其生灭,甚至被烧 死。
麻风病自古是绝症,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问世 后,麻风病才可以治愈。然而,至今为止,在世上一些 医药贫困的地区依然有麻风病在流传。
• 麻风反应
Ⅰ型麻风反应
主要发生在BB、BT、TT患者
Ⅱ型麻风反应(ENL) 主要发生在LL、BL患者
A
13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7)
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
LL、BL 强阳性
BB
变动,但多能查到菌
BT
多为阴性和弱阳性
TT
几乎总为阴性(有时正常活跃的皮损
查到少量菌)
I
常为阴性和弱阳性,如为中、强阳性
A
18
中国历史情况
麻风病在中国肆虐超过二千年。孔子弟子伯牛可能患 有麻风病,孔子赴伯牛家探望,只是站在窗外。《黄 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大风,骨节重, 须眉堕,名曰大风”。秦代出现了收容疠病的“疠迁 所”,隋代设立疠人坊专门设立过收容麻风病人,隔 离麻风病人治疗。《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叫大风 子的药物。明朝《解围元薮》是一本麻风专著。
A
22
麻风病的传染
传染源
传染 途径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A
易 感 人 群
23
传染源
1 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 风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
2 少菌型麻风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仍未完全清楚 3 黑猩猩、黑长尾猴以及野生犰狳尚无定论 4 在麻风高流行健康带菌者传播作用尚无定论 5 环境中(水、土壤)含菌有报告
未经治疗的 PB病人
?
瘤型麻风的鼻 分泌物或溃疡 是主要传染源
A
健康携菌者
(健康人皮肤中 查到AFB)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动物 疫源性
28
传染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 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感染
2 间接接触感染: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 的环境中可存活多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沾 染麻风菌后,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 土壤时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ML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 平皿中 32.5℃ 湿度78% 活28天
32.0℃ 湿度32% 活14天
• 土壤中(室温) 活43天
• 0.5N NaOH (20′) 活力不变
• 10%二甲基亚砜(DMSO) (4℃) 保护剂作用
• 紫外线照射(<2M距离×30′)和日照(2h) 活力下降
• 煮沸(30′)和高压(15~20′) 底)
A
24
麻风病的传染
? 传染源
A
25
麻风病的传染
?
传染源
? ?
A
26
麻风病的传染
未经治疗的 MB病人
传染源
未经治疗的 PB病人
健康携菌者
?
(健康人皮肤中 查到AFB)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动物 疫源性
A
27
麻风病的传染
未经治疗的 MB病人
传染源
麻风杆菌日排量107-108 鼻粘膜有菌:72%LL,2%BL 完整皮肤有菌:大多数皮肤表 面无菌,有菌者与鼻粘膜有菌或 溃疡有菌相关
愈的人;在街头流浪行乞的衣不蔽体的最贫贱的人. Aussatz (德国)
Judham (阿拉伯语) Kushtha (印度)癞病 业病 例外 傍居
(日
本)
A
3
我国的叫法:疠、疠风、厉、大风、癞疾 癞病、癞 、恶疾、天刑、 痳疯 、癞风 大痳疯 、麻风
现统称:
leprosy(麻风) 或Hansen disease(汉森病)
则转为LL(注意排除早期LL)
N
阴性,要多部位查菌,排除早期LL
(纯N炎麻风)
A
14
A
15
A
16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 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容颜被毁,在世界范围 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在《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
死亡 (焚烧更彻
A
12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6)
ML的病原学意义
•ML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根据患者的病理、免疫及临床表现,通常分:
瘤型(LL) 界限偏瘤型(BL) 中间界线类(BB)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结核样型(TT) 未定类(I)
LL/BL/BB又称多菌型(MB) BT/TT称为少菌型(PB)
麻风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
A
1
麻风病
• 麻风病的命名
A
2
• 国外麻风病定义:
• 三千年前古埃及 “瑟特” (SET)

古印度 “枯希斯”指溃烂
• 公元前700-165年基督教圣经 “扎拉斯”(zaraath)有不洁和不可接触的意思
• 公元前150年希伯文圣经(Leprosy)含义为:道德败坏但可由于神的宽恕而能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