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银行制度

合集下载

第3章-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结构

第3章-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结构

二、国家拥有部分股份的中央银行
国家资本大多在50%以上,民间资本在50%以下,如日本 银行。法律对民间资本的权利作了限定,不能参与经营 决策,因此对中央银行职能的行使没有影响。
三、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份全部由参加联邦储备体系的会员 银行所拥有。会员银行按自己实收资本和公积金的6%认购所 参加的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份,先缴付一半,另一半待通知随 时缴付。会员银行按实缴股份享受6%的股息。
二、复合式中央制度

国家或地区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由一家 国家大银行兼行央银行职能和商业银行职能。如1983年之 前的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或地区没有中央银行,设立类似央行的金融管理机构 执行部分央行职能,并授权商业银行执行部分央行职能的 央行制度。如香港,1993年4月1日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 行使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职能;港币发行任务由政府委托 香港汇丰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执行。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
一、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成立时,国家拨付全部资本金。如 中国人民银行。 2、国家购买中央银行资本金原私人股份的部分 而拥有全部资本金。如法兰西银行1945年国有 化、英格兰银行1946年国有化、荷兰银行1948 年国有化、挪威银行1949年国有化、德国联邦 银行1958年国有化等。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它在成员国 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央行职能的央行制度。如欧洲 中央银行,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1 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2002年1月1日欧元钞票和硬币开 始流通,2002年7月1日欧元正式成为欧盟各成员国统 一的法定货币。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和欧元启动,标志 着中央银行制度有了新的内容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我国的央行制度

我国的央行制度

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决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国务院这一决定的贯彻落实,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制度正式确立。

中国人民银行兼有“国家机关”和“银行”双重性质:作为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部级机构,是我国国家机器的一个严重组成部分。

但中国人民银行又例外于大凡的政府机构:一是它要办理以政府、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对象的银行业务,有经营收入,因而要实行经济核算。

这是其它政府部门所不具有的特性;二是它在管理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是种经济性质的管理,与政府其它部门主要是行政管理有区别。

作为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要经营银行业务,但它与商业银行例外:它是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它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与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争利;它不经营大凡银行业务,而是以政府、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它处于超脱地位,以“最后贷款人”和“信用管理者”的身份,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银行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机关和中央银行,国家赋予它两项主要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自身的组织建设问题、即管理体制问题,是其独立自主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的严重环节。

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决策机构的设置和分支机构的设置。

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属于一元化型的分权制中央银行类型,其决策机构为货币政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按经济区划设置:将全国分为九个大区、按大区设立分行,在各中心城市设置中心支行,在县及县级市设立支行,下级行对上级行负责,大区分行对总行负责;在各省会城市设立监管办事处,为各大区行派出机构,对大区行负责。

苗木数量:苗木规格:胸径15cm苗木价格:每株计人民币该价格包括:苗木费、挖掘费、包装费、装车费、拉运费五项。

中央银行的体制全解

中央银行的体制全解
第三章 中央银行的体制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是 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制约。
——诺斯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外部组织形式 资本结构
容 内部组织结构(权力分配、部门设置
、分支机构)
了解中央银行的主要类型与组织结构,
目 把握中央银行机构设置的一般原则,重

点探索我国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 问题及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制 度
中 央 银

发行银行:汇丰银行(票据清算)、渣打
银行、中国银行。
发行制度:美元汇兑本位制(货币局制度) 金融监管:1993年设立香港金融管理局。 政府资金管理(国库):由财政司司长书
面授权民间银行办理。
若干个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 在成员范围内行使全部或中央银行 职能。
没有建立中央银行的数个国家组建一 家联合中央银行。(西非货币 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东加勒 比海货币区)
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
特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主机设置分行或
历史传统和业务量。
主要特点:体现中央银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
门与一般行政机构的不同;有利于政策的贯彻和集 中统一,少受地方政府的干扰;有利于市场经济的 原则;设置主动权掌握在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分支机构
Copyright©2003 Southwestern/Thomson Learning
特 征
理事会是货币政策、业务方针和规章 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及监督者。
典 型
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菲律宾中央银 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等。
优 点
决策层次少、权力集中,有利于政策间 的衔接和一致,便于迅速决策和操作。

中央银行的结构、性质和职能

中央银行的结构、性质和职能

第二章中央银行的结构、性质和职能内容提要本章分别介绍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中央银行的资本来源和机构设置、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作用等内容。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从多个方面了解一般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几种形式1.复合的中央银行制。

是在一个国家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于一家银行来执行。

此种类型的中央银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体式中央银行制几乎集中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和职能于一身。

混合式中央银行制既设中央银行,又设专业银行,中央银行兼办一部分专业银行业务,一部分业务由专业银行办理。

2.单一的中央银行制。

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单独设立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作为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执行金融政策的银行,全权发挥作用。

它又分成一元中央银行制,是一国只设立独家中央银行和众多的分支机构执行其职能,它是由总分行组成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制。

二元中央银行制的国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的权力。

3.跨国中央银行制。

与一定的货币联盟相联系,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共同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

4.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

或者是一个通货局,不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也不要求商业银行交存款储备金;或者是介乎通货局与中央银行之间的机构。

二、决定中央银行体制选择的主要因素1.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信用发达程度。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信用发达程度高的国家,大多数趋于实行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

2.经济运行机制。

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多实行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多实行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

3.国家体制。

联邦制国家多实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单一型集权国家多实行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资本来源和机构设置一、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1.资本全部为国家所有,即国有化的中央银行。

01中央银行制度形成与发展

01中央银行制度形成与发展

• 三、苏维埃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 1932年,根据地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除经营一般 业务外,还具有发行货币、代理国库、 代发公债及还本付息等中央银行职能。 • 四、新中国时期的中央银行
• (一) 1948~197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 • 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 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 议成立“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 苏维埃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从土地革命 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 夕,人民政权被分割成彼此不能连接的区域。 各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分散管理的根据地 银行,并各自发行在本根据地内流通的货币。 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 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 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成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央银行和法定本位币。
• 2、建立情况 • 1921年到1942年,世界各国改组或者新 设立的中央银行有43家。其中,德国国 家银行、奥地利国家银行、匈牙利国家 银行、苏联国家银行、智利中央银行、 厄瓜多尔中央银行是典型代表。19211942年间,设立和改组的中央银行约40 多家,其中设立是主流(约34家)。 • 德国国家银行、奥地利国家银行、匈牙 利国家银行、苏联国家银行、智利中央 银行、厄瓜多尔中央银行
(二)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17世纪初18世纪末,经济危机中银行破 产,面对危机,政府从货币制度上寻找 原因。
(三)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 1、银行经营机构不断增加 2、银行业逐步走向联合、集中、垄断
• 1.银行业随商品经济发展而逐步兴盛,其产 生渠道有演进和新设两种。 • 2.14世纪末出现了主要为贸易服务的“银行” (核心是汇兑业务),15、16世纪欧洲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兴起时出现了银行设立和发展的高 潮。 • 3.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使银行业务范围大幅拓展,并逐渐具有了现代 银行的特点(核心业务是银行券发行、转帐结 算和提供信贷融资)。这期间设立的瑞典银行 (1656)和英格兰银行(1694)尤其值得关 注。

中央银行学-第三章.

中央银行学-第三章.
国家不持有其股份,全部资本由私人持有。
美国、意大利和瑞士
四、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在中央银行建立之初,根本没有资本,而由国 家授权其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中央银行运用的 资金主要是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和流通中的货币, 自用资金只占很小部分。
五、多国共有资本的中央银行
跨国中央银行的资本不为某一国所独有,而是 由跨国中央银行的成员国所共有。
中央银行学-第三章 10/18/2020
6
一、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结构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配 1、设立一个机构行使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其最高权
力机构是董事会或理事会,英、美等国的中央银行实行 的即是这种组织形式; 2、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分别由不同机构来行使的中 央银行,属于这一类组织形式的有日本、澳大利亚、巴 西、韩国等国的中央银行。 3、决策、执行和监督权由不同机构交叉承担,央行通常 设有一个主要的决策机构,除此之外,还设有专门的执 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它们也有一定的决策权。例如,瑞 士、比利时、荷兰等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属于决策权、执行权、 监督权合一并且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 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 银行制度。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如英国及我国。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如美国和德国。
中央银行学-第三章 10/18/2020
2
二、复合式中央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央 行职能的机构,而由一家集央行与商行职能于 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央行职能。如前苏联。
10/18/2020
中央银行学-第三章
7
(1)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利机构地位超然,尤其是中央银行 的最高决策机构不仅可以独立的对全国金融政策行使决策 权,而且权利很大,其成员任期很长,一般都由国会,皇 室或总统任免。

中央银行制度类型

中央银行制度类型

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虽然目前各国基本上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

归纳起来,大致有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四类,其中大多数国家采用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专司中央银行的职能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建立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篇二: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和结构第三章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和结构 1制度类型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概念:是指国家建立单纯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领导全部金融事业的中央银行制度。

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类型。

(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概念:是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

(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概念: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概念: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三、准中央银行体制概念:是指国家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四、跨国中央银行体制概念: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频繁显现二、中央银行产生的金融基础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3.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的4.关于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问题: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三、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及时间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

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政府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赋予这家银行某些特权,从而使这家银行逐步具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性质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央银行;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初步形成阶段:17C中后期-19C初期(1656-1913,257年)中央银行制度迅速发展:一战到二战结束(1914-1945)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与完善:二战后至今四、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一)初创时期典型的中央银行1.瑞典银行:1656年成立、1668收归国有、1897年立法统一货币发行2.英格兰银行1694《威廉玛丽法》成立英格兰银行,1833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1844《皮尔/比尔条例》(《英格兰银行条例》),1928成为唯一的发行银行,1979《英格兰银行法》(中央银行法)3.法兰西银行:1800年成立,1848年取得货币发行权,1994年《法兰西银行法》,现欧洲中央银行4.德国国家银行:1875由普鲁士银行改成,1957《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现欧洲中央银行5.日本银行:1882成立,1899垄断货币发行,1942《日本银行法》6.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美国联邦储备法》(二)初创时期中央银行的特征1、自然的发展与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
摘要: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央行制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方向与措施;解决中国地方债应先改革银行。

一、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

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含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统计数据、银行卡、金融规章、反假货币工作、公告栏等。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从而决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必须服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个性质决定其不具有绝对的独立性。

因为我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宏观到微观需要改革的部分很多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从机构体制上打破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

1979年1月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

同年3月,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
势,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

1984~1994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正式成立,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

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承担原中国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至此,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基本剥离,正式成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则成为规模最大的专业银行,负责工商企业贷款,作为配套措施,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负责基本建设贷款,中国农业银行则负责农村服务贷款。

二、中国央行制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国的首都或某个主要城市设立总行,根据客观经济的需要在国内设立若干分支机构,形成总行对分行垂直领导的统一中央银行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决策时滞短、职能完善和组织结构齐全。

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专门从事我国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日渐显现,成就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要建立健全我国真正的中央银行制度,我们还必须正视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作为发行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高度的计划性与发行的分散性并存;
2、货币发行与信贷收支捆在一起,与国际收支捆在一起,使货币发行不能独立而成为弥补信贷收支和国际收支差额的手段。

(二)作为政府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透支的问题;
2、大量信贷资金财政化的问题;
3、基层金融机构为各级财政垫付资金的问题。

(三)作为银行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再贷款功能异化的问题;
2、资金清算中的问题;
3、对准备金存款付利息的问题;
(四)作为监督管理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
2、监督管理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
3、监督管理职能与宏观调控职能冲突的问题。

面对中央银行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呢?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强化人民银行职能来实现,例如:搞好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分离工作,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分离后的不适应时间;协调好人民银行与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关系,全面推进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加强人民银行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人民银行干部素质;加快外部环境的综合改革
三、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分析中央银行为实施金融的宏观调
控,需要研究一系列与经济的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在目前经济体制下的传导机制、分析经济发展现状的成因,作为宏观金融调控的决策依据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依据。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三类: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基准利率制度;再贴现政策;再贷款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制度;其他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宏观调控:
(1)创造货币及信用流通工具,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
(2)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4)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活动,稳定金融市场,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
(5)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监督
管理一切涉外金融活动。

四、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方向与措施
(一)宏观控制与监督管理职能分离
1、人民银行专门从事宏观控制职能,搞好宏观控制,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2、专门成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事银行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效果。

(二)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转换
1、人民银行总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保证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人民银行应以稳定货币作为首要任务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作为总行派驻地方的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域设置,并主要从事人民银行内部监督,横向头寸调剂,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经理国库和发行基金调拨,外行管理和联行清算。

(三)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强化
1、搞好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分离工作,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分离后的不适应时间。

2、协调好人民银行与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关系,全面推进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4、加强人民银行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人民银行干部素质。

5、加快外部环境的综合改革
五、解决中国地方债应先改革银行
中国国民收入约是48万亿人民币。

地方政府债务估计约14万亿人民币,或国民收入的30%。

中央政府债务占国民收入的14.4%。

因此,政府债务总额是国民收入的44%左右。

债务是如何来的呢?地方政府借钱,是经过特别设立的单位代表他们借钱,他们使用公有企业从国有银行借钱。

他们获得资金,通过出租(不能说卖,因为在中国所有土地是公有,不能出售)土地来开发本地区。

当地方政府要支助指定的行业时,如太阳能,也使相关行业的企业能够借款——但这样的借款是有风险的,他们能够积累如此大量的债务,是因为他们可以从银行借,无需还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建议,中央政府应严格地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

事实上,中央政府已经做过了。

最近,国务院的国家国家审计署审决定审核地方政府欠下的债务,但是有人怀疑中央政府的控制是否有效。

中国的银行应当财政独立,由央行监管。

财务独立,要使银行的工作人员慎重考虑他们的利益和损失。

容许过量的贷款会令银行受到金融风险。

为不适当的项目发放贷款,会减少银行和它的工作人员的利益。

用经济学的说法,银行应受到预算硬约束。

上面说工作人员的利益,十分重要,不然,他们会根据人事关系放款,银行亏本也没有关系。

避免这种行为的方法之一是规定银行发行股份,多数股份由公众拥有。

在一个运作良好的银行系统,中央银行或其他管理金融当局可以调节商业银行持有的储备金,还可以
限制商业银行贷款的金额。

这样的银行系统会帮助银行有效地分配财政资源,考虑银行雇员的损益,也会使中央政府实施货币政策以调节宏观经济,减少经济的波动,也将减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坏账,使之更有效地使用经济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